景的導遊詞(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79K

景的導遊詞 篇1

仙鶴灣園林風光帶地處泰興市區中心,南北狹長,綿延數裏。明末清初的嘉樹園、原廣福寺洗缽池、奎閣、泮池、大成殿、古延令村、原泰興人民公園、朱東潤故居、小南海等景點均在區內;亭廊台閣交錯在綠樹青竹、鮮花叢中;仙鶴風光,具有迷人的魅力。

景的導遊詞(精選20篇)

仙鶴勝蹟。仙鶴勝蹟牌樓位於風光帶最南端,高10?68米,基部、斗拱料質分別為花崗巖塊石和楠木,整體設計採用蘇揚古典園林風格。樓頂為仿古灰筒瓦,古樸自然、端莊秀麗;牌樓上部雕刻有“二龍戲珠”、“松鶴祥雲”、“鯉魚跳龍門”等圖案,做工考究。牌樓立楹聯一副,由泰興籍書法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陳仲明書寫,上聯“仙鶴勝蹟知是何年圖畫”,下聯“延令佳境盡歸此處樓台”。橫匾“仙鶴勝蹟”四字是市建設局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擷選的,獻名者為泰州市規劃局局長丁亞(時任泰興市政府辦公室主任),書寫者是中國著名書法家巴根汝。“仙鶴勝蹟”四字堪稱巴老的絕筆之作,對泰興人民而言,彌足珍貴。

湖石假山。位於風光帶入口處,合“開門見山”之意。假山由來自安徽巢湖的湖石堆積而成,用石料500噸。山上建一亭,端坐亭中,環視四周,盡攬風景;假山垂一幕瀑布,取意“高山流水”;山下有蜿蜒山洞和臨水觀景平台,山清水秀,山水相連,構思精妙;山前立石一塊,上書毛體“江山如此多嬌”,題寫者為江蘇省國畫院院長趙緒成。

噴霧廣場。位於湖石假山對岸。噴霧池面積100平方米,含100個噴頭,噴出的霧氣富含氧氣和負離子,在陽光照射下,可見彩虹高掛,若隱若現,煞是好看。廣場周圍有圓亭、迴廊,供遊人小憩。

百鶴字碑。碑廊位於風光帶中部,下沉朝東,傍水而建。碑體採用印度紅花崗巖石料,基部用蘑菇石襯托,高94釐米,南北總長36米。碑名題寫者為江蘇省省長助理陳寶田(時任中共泰州市委書記),100個不同風格的“鶴”字由12位泰興籍或曾在泰興工作過的獲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資格的書法家潑墨揮寫而成。碑跋由市建設局立。

古牌樓、奎文閣、鯤化池。據《泰興縣誌》載,古牌樓始建於南宋文宗紹興年間,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故址重建。古牌樓又稱“筆字架”,概其形似一筆擱於架上;橫批“金聲玉振”,題寫者為泰興籍書法家、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長、浙江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王冬齡;東西兩側牌坊分別叫“禮門”、“義路”。奎文閣又名文昌閣,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後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十八年(1763年)兩次修繕。閣基甚高,共兩層,外呈六角形,中祀魁星,故又稱魁星閣。鯤化池建於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半圓形水池,直徑38?57米,塊石砌築,池周圍裝有石欄,雕有精美圖案。此次仙鶴灣風光帶建設將這些歷史文物一併修繕,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基本恢復了歷史原貌。夕陽西下,遠觀一樓一閣一池,真不由讓人頓生“雕欄玉砌今猶在”的感慨。

隆盛拱橋。隆盛橋古已有之,具體建於何年、毀於何年不詳,原址大體位於今隆盛巷東盡頭。重建隆盛拱橋,祁願泰興昌隆盛達。拱橋造型設計借鑑於揚州瘦西湖二十四橋的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上部用磚石砌築,外輪廓舒展流暢、古樸典雅。明月夜,站在橋上,欄杆拍遍,恰似置身詩畫境界。

古洗缽池。泰興城內古時有座廣福寺,遺址在今泰興國際大酒店東部。始建於唐光化二年(899年),為著名禪林。因寺舊有彌勒、慈氏、文殊、大悲、普賢、釋迦、地藏、觀音、羅漢、吉祥等十院,故又名十院寺。寺後有池曰洗缽池,為神僧法響洗缽處。傳説他能將齋缽翻轉洗滌,法響又稱伏虎禪師。唐時泰興地界尚有虎害。法響設齋召虎,虎至而順伏不動,法響以杖擊其背和腿。虎受到懲罰,從此虎患絕跡。如今,洗缽池之名尚在,但其池已經湮沒。20__年3月12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程允賢、李念祖(泰興籍)聯合創作的伏虎禪師塑像由北京運抵泰興。洗缽池作為風光帶的後續工程將於近期重建,屆時,泰興人可以在仙鶴灣追尋這一神奇傳説。

古典建築。仙鶴灣風光帶建設過程中,設計者工於謀劃,將房地產開發融入園林建設,使得古典建築成為仙鶴灣風光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典建築羣的建設者也沒有因為工程造價高而降低對建築品位的要求,在建築的立面、進退、配色等方面嚴格把關,精益求精,細化每一個節點,力求不落俗套,使得古典建築羣成為仙鶴灣風光帶精緻的襯景。而住在古典建築裏的人,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他們在充分享受推窗看景的同時,有時又可能一不小心成為“看風景人”詩句裏的主角。

景的導遊詞 篇2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收藏極為豐富,堪稱文化寶庫。雨果曾説:“即使把我國(法國)巴黎聖母院所有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煌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陳設豪華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藝術珍品。據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描述,“園中富麗輝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稱,亦非歐洲人所能想見”。“各種寶貴的珍品,均積聚於此皇家別墅,千門萬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傢俱、精緻的古代碎紋瓷器和琺琅質瓶盞,織金織銀的錦緞、氈毯、皮貨、鍍金純金的法國大鐘,精美的圓明園總圖,寶石嵌制的射獵圖,風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額,以及本國其它各種藝術精製品和歐洲的各種光怪陸離的裝飾品,應有盡有。

圓明園內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現僅舉幾例。文源閣,是仿照寧波範氏天一閣而建的藏書樓,為著名的皇家北四閣之一,建成於乾隆四十年。閣中收藏乾隆欽定《四庫全書》和康熙《古今圖書集成》各一部。《四庫全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收書34O0餘種,有近8萬卷,36000餘冊。體現了我們國家的古代文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因《全書》篇帙浩瀚,當時又擇其尤要者,編成《四庫全書薈要》,計12000冊。《薈要》共抄兩部,一部貯在故宮摛藻堂,另一部收藏於長春園含經堂的東廂“味腴書室”。另外,含經堂還有一外著名文軒--淳化軒,是專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閣帖》摹版而建的。《閣帖》原是北寧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獻之乃至蒼頡、夏禹、孔子等99人的書法名跡。帖分十卷,是我國的第一部大型叢帖,被譽為諸帖之祖。乾隆年間,根據《閣帖》的北宋"初拓賜本",經過精審更定之後,進行鈎摹刻石。歷時三載,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將所摹刻的144塊帖版,鑲嵌於淳化軒前的24間左右迴廊之中。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閣帖》。不用説圓明園劫毀時,園內收藏的《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淳化閣帖》摹版等珍貴圖書文物,都未能倖免於難。這從一個側面可反映出帝國主義侵略者火燒圓明園,對人類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壞。

北京圓明園導遊詞5

圓明園這座舉世名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洗劫的焚燬,成為我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罹劫及殘毀圓明園的園林傑作和藝術寶藏無一不是千百萬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既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的燦爛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揮霍無度。由於封建統治者妄自尊大,閉關鎖國,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鋭,1840年(遣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腐敗統治的“太平天國”運動。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合發動了新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們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

景的導遊詞 篇3

蕪湖是位於長江中下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有着波光粼粼的鏡湖、風景如畫的赭山、雄偉壯觀的鳩茲廣場......

鏡湖的水清波盪漾,魚兒們常常躍出水面,跟遊客們打招呼。時不時的有幾條小船划來打破這水平如鏡的湖面。絲絲楊柳正對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輕快地唱歌跳舞。翠綠色的大片草地和嬉戲在繽紛花朵中的蝴蝶,更為這美麗的鏡湖增添了一份勃勃生機。

鏡湖邊矗立着一座青銅雕塑----鳩茲雕塑。雕塑上鳩茲鳥形態各異個個栩栩如生,有的像是要展翅高飛,有的好像被鏡湖的美景吸引住了不願離開,有的好像是剛剛在鏡湖裏喝了幾口水正在歇息......

鏡湖北側不遠處就是赭山啦,赭山的景色美不勝收。鬱鬱葱葱的樹木像戰士一樣站滿山崗,保衞着每一個來這裏遊玩的人。赭山裏也有許多雕塑,塑像高大而雄偉、屈原的塑像莊重而豪放、戴安南的塑像堅毅而剛強......,每當來此遊覽不由讓我們肅然起敬,讓我們世世代代不要忘卻這些歷史上的偉人。

赭山裏還有一個,這是動物的天堂,也是小朋友們的樂園。動物園裏有着許多各種各樣的大小動物,有憨態可掬的大熊,有活潑機靈的猴子,有歡唱起舞的小鳥......,是它們給遊人帶來陣陣歡笑。

繁華的步行街有許多商店,吃的、喝的、玩的,這裏應有盡有。晚上的步行街,霓虹燈就像聽到口令似得不約而同地閃爍起來,熱情召喚着顧客們的到來。街頭有一個美麗的花鐘,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你追我趕,就像辛勤的蕪湖人民一樣快節奏地工作着。

我喜歡蕪湖,喜歡着蕪湖的美麗,我更因為生長在這樣美麗的城市而驕傲!蕪湖,願你明天更加美麗!

景的導遊詞 篇4

早在去六朝古都南京之前,爸爸就給我看了許多關於南京的資料,其中一篇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寫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讓我對南京秦淮河的美景更加嚮往。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恆的話題,它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籃。相傳南京是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00多年建造的中國最古老的城池——越城,秦淮河是秦始皇東巡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六朝時,秦淮河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美稱“十里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着數不盡的名勝佳境,許多故事留傳千古。

來到南京時已經是下午了,安排好住處後我們就乘車前往秦淮河風光帶。到達時已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我們先去逛了夫子廟夜市,那裏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各種特色商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我在這裏買了一些漂亮的雨花石留作紀念。往前就是江南貢院了,聽説這裏歷史上出過幾千名江南才子,如鄭板橋、吳承恩、唐伯虎、吳敬梓等,我不禁對這裏肅然起敬。

再往前走就到了秦淮碼頭,這裏一片燈火輝煌,遊人如織。橋頭上裝飾着各式龍型彩燈,大小各異。還有一些很卡通的生肖燈。遊人們看起來十分興奮,舉着照相機前拍後拍,簡直想把秦淮河的夜景全裝進相機裏。因為這裏的遊船很多,所以我們沒用怎麼等就乘上了遊船,我發現這裏的遊船已不像朱自清文章裏説的比北京北海、揚州瘦西湖的好,從外觀看已沒什麼區別,都是裝扮一新的畫舫,只是裏面的大理石茶几、茶具還有點像朱自清描述的。從船上向外面看,大大小小的船都點起了燈火,燈光映在碧瑩瑩的水中,真讓人有“華燈映水,畫舫凌波”的感覺。

景的導遊詞 篇5

看看冬天的青島吧!

你走在冬天青島的小路上,迎面不時吹來凜冽的寒風,會使你禁不住直打牙架,甚至會使你恨不得再回去穿上一件上衣,嘴裏喝着暖和的水。

清晨,你一開窗,就會感覺到陣陣寒氣逼人,走出家門一個濕濕的涼涼的冷霧撲面而來,當你睜開雙眼時,你會覺得自己彷彿已經置身仙境,雲裏霧裏的。走到,特別是雨後的海邊,更是美麗,好似雲霧繚繞的天空。

冬天的青島下雪不多,但是一旦下起雪來,那可就沒的説了。雪後的清晨,打開窗户,銀裝素裹的世界出現在你的眼前;向遠處眺望,昨日的紅瓦、綠樹、房屋、高樓,全被這白色的畫筆染成了白色。

穿上厚重的外衣,打開家門,踏着白白的積雪,每走一步,腳底下的積雪被我踩的咯吱咯吱響,好似一曲清晨交響曲,走到小山坡上,樹下幾個小孩子在玩耍,忽然,一陣刺骨的寒風襲來,樹上的雪花一下子從枝頭上跳落下來,落在那幾個小孩子的頭上、身上,他們天真的大笑起來,使我感到冬天的歡樂。雪中的幾座小山也很美麗,白色、綠色、褐色,三色相連、相融,將連綿的小山變得更加風采迷人。

青島的冬天就是這麼撲朔迷離,充滿了詩情畫意,刺骨的寒風、迷幻的冷霧、潔白的雪、連綿的小山構成了青島那美麗的冬景圖。

景的導遊詞 篇6

(濃郁的民族風情)

黑龍江省位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4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近200萬。人口較多的有滿、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鄂倫春、赫哲、鄂温克、柯爾克孜等10個少數民族。

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在居住上行程大分散、小聚居的結構。全省各市縣都有少數民族,多數在農村小片聚居。現在全省有1個民族自治縣,32個民族鄉,608個民族村。

各少數民族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其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與漢族比較接近,但各民族在飲食、居住、服飾、節慶婚姻、娛樂、禁忌以及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區別。近幾年,鄂倫春、赫哲、蒙古等少數民族,依託當地地旅遊資源和民俗風情,闢建了獨具特色地旅遊景點,如寧安渤海國風情園、街津口赫哲族風情園、大慶民族賽馬場等,深受遊客歡迎。

(獨具特色地生態旅遊)

黑龍江省旅遊資源豐富獨特,既不同於南方靈秀的自然風光,也不同於中原歷史文化古蹟,它展現在你面前的市自然、古樸、粗獷和神奇的景觀。

冬季,茫茫林海雪原和冰河樹掛,蔚為壯觀,形成了極具吸引力的冰雪景觀。被譽為“冰城”的哈爾濱,1963年在全國率先舉辦了冰燈遊園會。冰燈遊園會,薈萃了無數冰雪藝術淨化,使哈爾濱成了冰雪藝術的搖籃,其冰雕、雪雕技藝達到世界一流水平。1985年,哈爾濱市又創辦了冰雪節,歷時1個月的冰雪節活動,使冰雪旅遊拓展了時間和空間,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遊人不僅可觀賞冰燈,參加冰雪文藝晚會或參加經貿洽談活動,還可乘冰帆,打冰橇,觀賞歎為觀止的冬泳表演,觀看滑冰比賽、冰上婚禮等冰上活動。20___年千年慶典,哈爾濱又以恢宏的構思、大手筆製作,營建了“冰雪大世界”,一年一度的冰雪大世界,進一步提高了冰雪旅遊的規模和檔次。當您走入其間,高聳入雲的冰建築,造型各異的大型雪雕、神祕的冰川雪地、豐富多彩地冰雪娛樂項目和驚險刺激地滑雪項目,會使您在方圓之中,感受稻冰雪世界地神奇與魅力。因此,冰雪大世界有了“冰雪迪斯尼”地美譽。

黑龍江降雪亮充沛,雪期長,雪質好,加上山坡度適中,非常適合開展滑雪旅遊。憑此優勢,黑龍江省率先舉辦了中國黑龍江愛你跟國際滑雪節。舉辦滑雪節,開拓了滑雪旅遊市場,使黑龍江愛你高聲滑雪旅遊走在了全國地前列。現在,黑龍江有高、中、低不同檔次地滑雪場數十家,亞布力、龍珠二龍山等滑雪場已成為全國滑雪活動地熱點場所。當您腳踏滑雪板從高山而降、融入大自然、迴歸大自然地無窮樂趣。

景的導遊詞 篇7

福海之中的蓬島瑤台,取材於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幹餘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藥,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徵傳説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並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於北海公園的水面。這裏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於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於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後,皇帝乘坐冰牀在福海賞遊。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圓明園還有個顯著特點,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曆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東巡岱嶽,巡遊熱河、盛京(即瀋陽)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後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

景的導遊詞 篇8

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的導遊,我叫章明妍,大家可以叫我妍導。今天,我將帶領你們遊玩世界遺產之一‘泰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祕的泰山吧!

走進泰山,最醒目的就是高大寬闊的“正陽門”。進入正陽們,兩扇硃紅大門,門上有81個鐵製饅釘,有鋪首,象徵着岱廟的尊嚴,遊客們,你們知道嗎?在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吶!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遊客們,你們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為“草參亭”;明代擴建,建築圍牆,並奉碧霞元君於其中,逐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遙參亭為縱向二室庭院,南山門、儀門、正殿、方亭、北山門依次坐落在通天街至岱廟的抽線上,正殿在右置配殿及廂房,其中抽線於岱廟線一致,再南,一巨株唐槐掩映下,有一池,池內一龍首吐水,一龍首吞水,為清光緒六年所建,很是添景.

遊客們,泰山之旅結束了,祝你們下一站路途愉快~!

景的導遊詞 篇9

法門寺位於寶雞扶風10公里的扶風鎮,東距西安120公里。自古就因供奉了佛指舍利而著稱於世,成為中國最早的佛教勝地之一,有“關中塔廟之祖”之稱。

我們面前的這扇大門就是法門寺的第一道大門,也叫“山門”,門上寺額是由已故的我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寫。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入寺參觀吧。

這座大殿叫銅佛殿,是法門寺唯一的古建築。殿內供奉的主尊為釋迦牟尼。殿的東西兩側有十八羅漢,所以又被稱為羅漢殿。

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塔就是法門寺真身寶塔。法門寺自古因存有佛骨舍利著稱於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法門寺創建於漢魏之際,最初又稱阿育王寺。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滅度二百多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將佛祖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遍灑世界。中國得19處,法門寺為其中第5處。兩千年前,這裏即是古周原腹地,有很深的文化底藴,地處交通要塞,也便於南來北往的人們前來朝拜,故而建寺於此。唐開國皇帝李淵賜名法門寺,法門即修行者必入之門,法門寺就沿用至今。唐太宗在此修了一座四層木塔來供養佛指舍利。明隆慶年間,唐木塔倒毀,明代萬曆年間,僧人集資在原基上重修了八稜十三級磚塔。明代所修的磚塔在1981年半壁坍塌。1987年準備重修磚塔,在清理原塔基時,發現了唐代地宮,4枚佛指舍利和20xx餘件大唐皇室珍寶橫空出世,法門寺在一夜之間成為世界觀注的焦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塔是1987年在原址上仿明塔的形制所修的。地宮就在塔的底下,舍利就供養在地宮中,下面就請大家去地宮拜一拜舍利。

我們現在看到的法門寺地宮,其外地宮為1987年重修寶塔時所建,內地宮為唐代法門寺地宮的原型,它最早是在公元873年封存,到1987年發現時,它一共在地下封存了1113年。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石門進去的地宮是內地宮,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後室、祕龕七部分組成。前室、中室、後室、祕龕各供佛指舍利一枚,數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寶按照佛教的最高儀式和禮佛陣容放置其中,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時代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築叫大雄寶殿。大殿的中央,供奉的是着五方佛,五佛並座,各事一方。在五佛的兩側,為二十四諸天,即天上的24個天神。

法門寺真身寶塔的底下出土了大批的唐代稀世珍寶,現在都陳列與法門寺西邊的法門寺博物館內,下面就請大家隨我去參觀吧。

法門寺博物館是1988年11月正式對遊人開放的,博物館所有的陳列都出自於地宮,該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一座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現在的陳列由法門寺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唐密曼荼羅文化和法門寺大唐珍寶等四部分組成。

我們先來看歷史文化陳列。

這裏的唐龍頭是寺院的裝飾物件,我們知道龍是皇帝的象徵,由此可以看出法門寺與皇家是息息相關。佛指舍利最初被人們發現是元魏二年,人們第一次打開塔基瞻拜舍利,接下來隋、唐朝也都曾打開佛塔瞻拜舍利,相傳法門寺佛指舍利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國泰民安。從太宗李世民起,唐朝先後有八位皇帝六次接舍利入宮供養過。在八次迎送過程中也把法門寺、法門寺佛指舍利的地位推倒了最高,也掀起了唐代崇拜佛教的高潮。這一時期,法門寺兼有宮寺,國寺和名剎的三重身份。公元874年,唐僖宗最後一次送還舍利,將舍利及珍寶封入地宮。從此,地宮封閉,一千餘年,不為人知。

這塊碑叫志文碑,碑上主要記載了唐皇帝怎麼到法門寺迎舍利的史實,其中重要的是將舍利的外型做了描述,法門寺出土四枚舍利,只有一枚是釋加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其他三枚是唐代所做的影骨,影骨和靈骨在區別的過程中,碑文的記載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碑文的後部還記載了當時唐皇帝在供養舍利時,送了大批的稀世珍寶。我們現在就去參觀一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唐珍寶陳列。法門寺出土的20xx多件珍寶的規格都是相當高的,有44件是國寶級的,十項世界之最。

唐代是我國金銀器製作的繁榮時期,法門寺地宮出土金銀器121件,這批器物器形雍容華貴,紋飾精美富麗,代表了當時金銀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

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這件文物是一種薰香器,有銀薰爐及爐台。薰爐、爐台成組配套出土,在我國尚屬首次。我們仔細看一下,在薰爐隆起的蓋面上有有五朵蓮花,每朵蓮花上有一隻卧龜。按照佛家的説法,修行到3000年以上的龜身體非常輕,才能夠卧在蓮花上,能看到卧龜蓮花的人是一定可以長壽的。大家再好好看看吧,我相信你們都可以看見,也都能健康長壽。

這件文物叫銀香囊,是唐僖宗所供奉。香囊最初是掛在帳子裏的薰香器,象這種小的就是隨身攜帶了。香囊的製作十分精美,香囊由兩個半圓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打開後底下半圓有兩個平衡環,中間有一個小碗,香料就是放在碗中點着,掛起來。但這個香囊掛在身上,不管怎麼搖怎麼轉,它始終跟地面保持平衡,碗體始終朝上,香料不會撒出來。香囊所使用的原理是萬象平衡的陀螺儀,現代人將這種原理運用於航海、航空的導航儀器。這種陀螺儀原理,歐洲十七、十八世紀才掌握,而我們的祖先,早已掌握了這種技術並且把它應用到生活中了。

在中國每個朝代都有名瓷出現。在唐代最珍貴的瓷器就是產於浙江越窯的祕色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峯翠色來”形象的描寫了祕色瓷的釉色。祕色瓷在中國已經失傳了1000多年,在法門寺的出土後,我們才得以見到它的真面目,這件祕色瓷盤是法門寺出土的祕色瓷器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瓷器,這個祕色瓷盤仔細看好象裏面有一層水,清徹明亮,給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

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700多件絲綢製品,大部分是武則天、唐懿宗等供養的,所以説它們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有的絲綢已經風化了,但是這五件蹙金繡卻完好如新。蹙金繡是刺繡的一種針法,是用金銀絲盤結成各種圖案,然後將圖案固定在絲綢上。這五件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加工複雜,首先用蠶絲做胎線,然後用金絲一圈一圈的纏繞上去,每一米蠶絲上要繞金箔三千圈,就是用這種複合線來織花紋的。據考證當今世界手工捻金線的最細直徑為0.2毫米,而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種蹙金繡上所用的捻金絲的最細直徑僅為0.06毫米,比頭髮絲還要細,堪稱古今一絕。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這套茶具十分完整,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給我們展示了皇室飲茶的習俗以及唐代的茶文化。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羅、貯藏、烹煮、飲用等器皿。唐代人要將茶葉烘焙乾,碾碎過羅,加以佐料,最後煮而飲用,所以當時叫“吃茶”而不是“喝茶”。

這是珍寶閣,裏面主要是佛教文化陳列。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展櫃是按照佛教曼陀羅布置中央是大日如來,兩邊文物成對稱排列。

這件文物是鎏金雙輪十二環錫杖。錫杖並不是用錫作的,它搖動時會發出欷郗的響聲,故而得名。錫杖是佛教最具權威的法器,股、環不同,等級不同。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為唐懿宗所供奉。長1.96米,重2390克,用了二兩金五十二兩銀鑄成,杖首那四個桃形的叫做“轂”,每轂(音同古)套了三個環,即四股十二環,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應屬釋迦牟尼所持,它的法力是最高、等級最高的,是世界錫杖之王。

在法門寺地宮內發現了四枚佛指舍利,我們根據出土時的順序,進行編號,分別稱為一號舍利、二號舍利、三號舍利、四號舍利。其中一枚是靈骨,三枚是影骨舍利。那麼,什麼是指骨舍利,影骨和靈骨舍利又是怎麼回事呢?舍利是來自於釋迦牟尼的身體。靈骨指的是真的取自於釋迦牟尼佛的遺骨,而影骨是映射相似之意,是靈骨的仿製品。靈骨和影骨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樣的神聖。它們的關係正如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異,瞭如一月影三江”。靈骨與影骨的關係,既不是同一個,也並非不是同一個。就像是天上的月亮映在三條不同的江中,天上的月亮是月亮,三條江中月亮的影子也是月亮。天上的夠不着,水中撈不起,都是十分難得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乘放四號舍利的器物,第四枚佛指舍利為骨質的管狀物,原供奉在地宮前室的三重寶函內。三重寶函由外及裏依次為:漢白玉阿育王塔,銅浮屠,銀棺。

我們來看一下乘裝一號舍利的寶函,八重寶函是整個地宮最重要的供奉物。我們在這裏展出了七重,因為有一個寶函是檀香製作的,出土時檀香風化了。出土時八重寶函層層相套,鎖鑰俱全,我們就是用寶函自帶的鑰匙打開了寶函,當打開最後一個寶函時,舍利赫然矗立其中的銀柱上,不過這枚舍利是一枚玉石製成的影骨舍利,寶函上鏨刻有豐富的密教壇場、造像等,莊嚴肅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羅的重要資料。

下來我們來看第三枚佛指舍利的照片。這枚舍利經專家鑑定和《志文碑》佐證,認定是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即靈骨舍利。它原供奉在五重函觀中,安放在地宮後室祕龕內。五重寶函最外一層是鐵函,出土時沒有動前面的鐵鎖,函蓋是從後面打開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銀寶函,這個寶函價值相當高,因為寶函外壁的四十五尊造像是一個非常完整的曼荼羅圖象,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第三層是檀香木函,沒有展出,第四層是水晶槨子,槨蓋之上粘飾黃、藍寶石。水晶槨子裏面是一具小白玉棺。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在其內。

樓上有供養第二枚佛指舍利的寶函。這套寶由外及裏依次為漢白玉靈帳,鐵函,銀棺。這裏展示的是銀棺。

這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薩,身上掛滿了珍珠,這是波斯進貢的,共有385顆,菩薩雙手捧一荷葉形盤,盤上置一長方形鎏金銀匾,捧真身菩薩系鹹通十二年唐懿宗39歲生日時,專為其迎送佛指舍利而鑄造,後由僧人澄依在鹹通十四年迎送佛指舍利時供奉,是地宮內惟一有皇帝名號的文物,是地宮出土文物中的極品,確係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級最高的器物。

景的導遊詞 篇10

鳳城河風bai景區依傍鳳du城河,以水為脈,以zhi文為魂,集中而dao又完整地體現全版國不多見的一種都市水權韻,彰顯了泰州悠久的歷史文脈。

鳳城河畔,望海樓、桃園景區內30多個景點彙集了泰州歷史、戲曲、民俗、商賈四大特色文化。

景區內核心景觀望海樓,始建於宋,明清重建,更領江淮雄風,人稱“江淮第一樓”。樓西文會堂,史載初為北宋滕子京所建。列北宋時在泰為官,而後升遷至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五相史料,堂前植“五相樹”;立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作范仲淹青銅塑像,加之以景區內的已有千年之久的州城遺址和宋城古涵等景點,一切盡顯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輝煌歷史。

望海樓隔河為桃園景區,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陳庵創作《桃花扇》之意,與泰州梅園戲劇、柳園評話相聯,三園一線,形成“戲曲文化三家村”的獨特人文旅遊景觀,徜徉其中,宛若行走於中國戲曲文化之長廊。景區內,鳳凰姑娘、飛來鍾、齏湯橋等一個個美麗的民間傳説同樣使人流連忘返。

桃園東側六百米長的麻石老街,青磚黛瓦,展現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泰州古街巷,皮包水、水包皮,戲院書場,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這裏盡現。

景的導遊詞 篇11

到了中國台灣,我推薦去日月潭,因為日月潭在語文課本中學過,我很想看看是不是與課文中講的一樣美。於是昨天,我們去了日月潭。

我們先乘坐日月潭纜車,纜車上可以看到日月潭的全景:一日潭一月潭被小島分開,湛藍的湖水就像夜明珠閃閃發光,濛濛的霧把日月潭裝扮得愈發神祕。日月潭纜車的終點是九族,九族的夜櫻正在盛開,十分引人注意:紅的、粉的、白的,一叢叢一簇簇,再配上各色燈光,恍如仙境。

第二天一早,我們坐船遊日月潭。那是怎樣的湖水啊,清澈見底,無數的小魚們在其中游來游去,自由自在。船緩緩的開了。導遊介紹説:“這裏居住着中國台灣少數民族的第十族--邵族,邵族人最先發現了日月潭,他們在湖裏捕魚為生,還造起了在船上的住宅叫船屋。後來,在日本人統治的時候,也發現了日月潭,就把她與外界的水源切斷,只用天然的雨水自我循環,就形成了現在的日月潭。”我邊聽導遊講着,邊看船外的風景。日月潭羣山環繞、樹木茂盛、空氣清新、冬暖夏涼真是旅遊觀光的好地方!當我情不自禁地讚歎時,船慢慢的停了,水社碼頭到了。

我們下船去租了自行車。自行車在那邊叫鐵馬,於是我們騎着鐵馬遊日月潭了!自行車道沿着日月潭,修得非常好,據説是世界排名前十的自行車道呢!騎着鐵馬一路向前,我又體驗到了日月潭的另一種風味。

日月潭的美景説也説不盡,講也講不完,只能等你自己來細細品味嘍!

景的導遊詞 篇12

“世界銀杏看中國,中國銀杏看泰興”。泰興是名聞遐邇的“銀杏之鄉”,享有華夏“銀杏第一市”美譽,古銀杏、銀杏定植數、銀杏產量、銀杏品質均居全國之冠,擁有百年以上銀杏樹6186株,200年以上的銀杏樹1251株,500年以上的古銀杏121株,千年以上的古銀杏12株,定植嫁接銀杏樹630萬株,常年銀杏產量1.5萬噸,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泰興銀杏樹栽培歷史悠久,形成了半厚的文化積澱,栽培銀杏本屬生產活動,但因其特定的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故千年來,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銀杏文化。於是讚頌銀杏的詩詞,美妙動聽的銀杏軼聞傳説,可謂零零總總,無不包含着豐富的文化底藴而耐人尋味。

景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來到被譽為“蜀漢第一古鎮”的千年古鎮——黃龍溪。我是大家今天的隨行導遊龍川,大家叫我小龍就可以了。

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很高興能為大家竭誠服務。大家不遠萬里,帶着一份對祖國的熱愛,對四川震後旅遊的一份關心,從遙遠的澳大利亞而來,着實讓小龍感動不已。鑑於大家馬上又要踏上回鄉的旅途,旅遊時間有限,那我將主要帶領大家參觀黃龍溪核心旅遊區的正街以及古碼頭。

(西寨門——→滴水漫灘)

黃龍溪位於成都市區西南方28公里處的雙流縣,憑藉雙流機場便捷的交通區位,黃龍溪越來越受到入境遊客的親睞。其實遠在三國時代,黃龍溪就以交通便利、商賈雲集而出名,錦江水和鹿溪河水在此交匯,綿延途徑樂山、宜賓並最終匯入長江。黃龍溪旅遊的精髓,就在於一個“古”字。除了歷史悠遠,它的古街、古廟、古榕樹、古衙門、古碼頭均嚮慕名至此的遊客們述説着她的千年古韻,而我們今天將要遊覽的黃龍溪七條古街之一的正街呢,則是這些景點的集中展示區,真所謂“一街三寺廟,悠遠佛文化”啊。

(滴水漫灘——→唐家大院——→古龍寺)

有一首歌唱得好,“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旅遊愛好者們從來都會對目的地的方方面面表現出極大地興趣,我想大家也應該對腳下的黃龍古街充滿好奇了吧!古街雖然歷經1700多年的歷史變遷,至今仍保留完整。街面全由青石板鋪就,街面平均寬度3.44米,就相當於漢代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可見當時黃龍溪的繁華程度。街道兩旁廊柱排列有序,現共有明清民居76套,大部分為一樓一底。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説過中國五大傳統最具鄉土風情的住宅形式呢?well,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雲南的“一顆印”、客家的“圍龍屋”和廣西的“幹欄式”。其中廣西壯族的幹欄,又叫木樓、吊腳樓,多為兩層。上層住人,下層堆放雜物。在古鎮大家也可觀賞到臨江傍水而築的體現古蜀民居“幹欄”文化特色的“吊腳樓”建築風格。

好了,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氣勢宏偉,位於正街南首、坐西向東的寺廟呢,就是黃龍溪修建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龍寺了。你別看它門洞低矮,視野狹小,進去你就會發現古龍寺場院寬闊,建築物錯落有致。那古龍寺到底有哪些值得我們一遊呢,那我們進去一看究竟吧!古龍寺以古寺廟、古戲台、古黃角樹“三古”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成為一大特色。

正門上即為戲台,又名萬年台,據説是黃龍溪原有九個戲台中僅存的一個,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戲台與標準的戲台有什麼不同之處呢?對啦,標準的戲台兩旁還有兩個類似耳朵的建築物,名叫耳樓,但是由於場地的限制呢,這裏沒有建造。戲台前,也就是我們現在站的地方呢,就是過去人們集會、交易、看戲的院壩。大家不難發現,院壩南北各有一棵據考有1700多年的黃葛樹。北邊一株樹幹分岔處的中央有約二尺見方的小廟,供奉着“黃葛大仙”,傳説只要摸摸樹身,即可消災祛病。南邊古榕樹,盤根錯節,其下嚴密包裹着一座小土地廟。這兩棵古樹,廟騎樹、樹裹廟,堪稱天下一絕。黃葛樹主要產於我國華南、西南,川西栽培最佳。因其耐寒,是最常用的庭蔭樹、行道樹之一。另外,它還是重慶直轄市的市樹。黃龍溪古榕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説。從前,有一個美麗的小姑娘叫阿西,她救了一隻小鹿。小鹿是南極仙翁的守山童子,感激阿西姑娘的救命之恩,求了一顆水珠解當地的旱災。但水珠不慎被旱龍吃了。小鹿童子於是勇殺旱龍,旱龍死後,成了可潤萬年的河水。小鹿童子最後也死了。人們見到山上一股赤水流入河水,那是小鹿童子的血。這就是古鎮以前叫“赤水”的由來。阿西姑娘則變成了古榕樹,守在河邊。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兩個,把河水叫做鹿西河,叫着叫着就成了鹿溪河。

誒,不知大家有沒有聽到寺內正殿不時傳來的木魚敲擊聲呢,在古龍寺,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可是你們知道和尚們每天必頌的是什麼經文嗎?對啦,看來這位朋友對佛教有一定的瞭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被認為是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全經僅用二百六十個字,就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既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同時也顯示出了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走過正殿,我們就來到了佛寺中供奉佛祖的大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築,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羣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細心地朋友可以發現,大雄寶殿的像設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大殿正中的主尊佛像,二是大殿兩側的十八羅漢,三是正中佛壇背後的三大士或海島觀音像。但各地佛寺因地因事制宜,並不完全相同。

好了,遊客朋友們,接下來我們就去參觀與古龍寺一牆之隔的“三縣衙門”吧!據資料介紹,民國以來這裏是華陽、仁壽和彭山三縣的聯合執法機構,故稱“三縣衙門”,它始建於清代,初為總爺衙門,職責有三:一是民事管理,二是堰務管理,三是治安管理。説到衙門,大家也許會聯想到大堂之上一塊匾曰“正大光明”或者“明鏡高懸”,大堂之下是昏庸的縣太爺、奸詐陰險的師爺和凶神惡煞的衙役。一部天下衙門史,其實就是一部官欺民、官害民的赤裸裸的血淚史,真所謂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但既來之,則安之,我們還是進去親身感受下古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狹路相逢利字當先”的衙門吧。

大家請看大門楹聯,上寫到“黃龍寶山伸出龍爪抱雞翅,白馬臨江勒轉馬頭望虎巖”,聯上的  六個地名巧妙的説明了衙門的管轄範圍,那大家可否猜出是哪六個地名呢?呵呵,有點難吧,那等會兒我們出來的時候再讓小龍告訴你們吧,大家請裏面走。一進大門,大家是不是被眼前的白色腳印給吸引住了呢?大家不妨一試,看自己的腳是否於其大小相仿。據説,這個腳印是古代華陽、仁壽兩縣的交界,現在我們腳踏兩界,是不是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呢!

為增強衙門的吸引力度,規劃時還在衙門走廊兩側牆壁上掛有歷年來在黃龍溪所拍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的劇照。江洲田園風情濃,遠處山丘樹蔭綠,自1983年來,先後有180多部電影在此誕生,所以古鎮又被譽為“古鎮好萊塢”。黃龍溪古鎮之所以引起影視界人士關注,是因為這裏清代風格的街市建築仍然保存完好,集山、水、城於一體,體現了古人依託自然、親近自然、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並在1990年由中國貿易總公司出版的刊物《古鎮黃龍溪一瞥》中系統亮相全國,現在它已是全國十大名鎮之一,成都市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並在去年5月5日並評委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了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更好的展示三縣衙門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發展黃龍溪的旅遊事業,在三縣衙門的原址上還開闢了黃龍溪出土文物、民俗文物展覽。衙門內放着許多古代公堂用具,大家可盡情觀賞,而且還可在高堂之上合影,過當一回縣官的癮兒。這裏呢,大家將有十分鐘的自由安排時間。

今天正值黃龍溪一年一度的放生節。放生節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每逢正月初八,農曆4月15號,相傳是釋迦牟尼誕生、成佛、圓寂的日子。每年這一天,人們專心轉經朝佛,並把通過超度和唸經教化之後的魚等動物灑上淨水,經過唸經祈禱之後放生。有意思的是人們在上游放生,下游就有漁人用漁網打撈。在藏族,這一天也稱為窮人節,很多小商販停止營業,裝扮成乞丐,整個沿街都會有人給錢。

好了,遊客朋友們,接下來呢,我們將出古龍山門,一睹正街的傳統手工藝蜀錦;品嚐美味小吃陳麻花;體驗金戈鐵馬,齊發諸葛連弩;感受潮音寺、鎮江寺的悠悠佛思;追憶黃龍古戰場等。好了,我們出發吧!

景的導遊詞 篇14

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的一句順口溜:“江南才子山東將,陝西黃土埋皇上。”在20多萬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遺存了59座帝王陵墓,其中唐帝陵就達18座之多。今天我們參觀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最西邊的一座,也是唐十八陵中最具個性的一座。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他們雖各為一朝天子,卻代表兩個朝代,還是一對夫妻,人們稱乾陵是唯一的雙帝陵,這正是乾陵最具個性的體現,這種現象在世界陵墓史上都非常罕見。“以山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乾陵是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峯(北峯)和南面兩個山峯作為佈局的骨架。北峯海拔l047.6米,是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峯,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門户。若從遠處眺望乾陵,就會驚奇的發現,這座陵園恰似一位美人,披髮仰卧,頭枕梁山,腳踩渭河,縹緲秀逸。人們説這是武則天在此守候自己的陵墓,成為女皇的絕妙象徵,真可謂巧奪天工。乾陵的選址是當時以京都唐長安城為中心用八卦來選,乾陵就處於西北方位,在我國八卦中處於乾位,而埋葬皇帝之處稱為陵,所以得名乾陵。

根據史書記載,乾陵陵園的格局完全仿照唐代首都長安城營建,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分為宮城、內城和皇城,宮城佔地面積23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40公里,陵園佈局整齊,富麗堂皇。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乾陵地面雄偉的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我們今天參觀乾陵,除了欣賞它的自然風貌之外,主要觀看陵園內保存的大型精美的石雕。

各位朋友,下面請隨我一起走進乾陵遊覽一番。

各位朋友,我們眼前這條氣勢宏偉的台階是國家沿着唐代御道遺址、歷時兩年修建的。當我們拾級而上,到達最高平台處,這裏就是陵園的第二道天然門户。

我們面前有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這條大道就是神道,全長是720米。神道是通向祭奠和陵前的導引大道,又稱御道、司馬道,這種神道每一座陵園都有。只有站在這寬闊氣派的大道上,你才能感受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偉大和威嚴。神道兩邊保存了一百多件高大精美的石刻,乾陵的地面石刻是我國帝王陵墓中石刻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被人們讚譽為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博物館。

一對華表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石雕之首,高8米,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它是帝王陵墓或居住宮殿前的標誌,也是皇權的象徵;一對翼馬,是人們想象當中長有翅膀會飛的馬的造型,傳説是供帝王的靈魂出遊用的,翼馬的雕刻十分漂亮,被中外藝術家公認為是我們中國古代最有力量感的石馬。

剛剛我們看了華表和翼馬,再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龐大的儀仗隊形。首先我們看見了一對鴕鳥,鴕鳥位於整個儀仗隊的最前部,採用的是高浮雕技法,只淡淡幾刀,便將鴕鳥的形象勾勒的活靈活現。據説鴕鳥警戒性很高,在沙漠中一旦風沙來臨,它就會將頭埋在沙子裏以抵禦風沙,所以將駝鳥放在最前面,是起了一個警戒作用。這是當年埋葬高宗時阿富漢進貢的,所以也是我國外交的見證。馱鳥後面東西兩邊還分佈了很多的石刻,這就是我們剛才説的儀仗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石人像,是帝王死後繼續擁有千軍萬馬的象徵,還有十對雙手握劍、高大魁梧的石人,是守衞陵墓的衞士。又叫翁仲,其名稱來源於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相傳他是秦始皇身邊的大將,身高過丈,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秦始皇統一六國時,讓他鎮守邊關,威振夷敵。阮翁仲去世後,秦始皇為了紀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銅像立於司馬門外,後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於守陵。

乾陵有100多件石刻作品,其中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恐怕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就是無字碑了。大家請隨我前去參觀。

在講解這塊碑石之前,先讓我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武則天是怎樣當上女皇的。武則天原籍山西,父親是個木材商,少女時代的她美貌聰穎,14歲被選進皇宮,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太宗死後她削髮為尼,高宗李治即位後接她再度入宮並被冊封為“昭儀”,幾經周折後來又當了皇后。她一當上皇后就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起,實際掌握大權的已是武則天了。最終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許大家會想,一個出身於木材商家庭的下層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佈自己為中國皇帝,這無疑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的挑戰,難道不會招來種種非議嗎?但如果歷史地看問題,武則天當政50年中,國內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她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把唐朝推下了封建社會的顛峯,這一切都得到歷代史學家們的肯定和讚揚。

無字碑為女皇武則天所立,由一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通高8.3米,碑上沒有刻一個字,故名“無字碑”。為什麼沒有刻文字,有三種流行的説法:一是武則天認為她是女子稱帝,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表達;二是有人説武則天臨終遺言: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説,所以,隻立碑石,不刻文字;三是認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心地恭維她,但作為一個兒子,又不便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立無字碑讓後人去評論。也許你現在會問: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無字碑變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後,一些遊人在碑上題字。由於年深日久,風雨剝蝕,大部分字也已無法辨認。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寫、旁邊用漢語翻譯的“朗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廢棄,因此這個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的珍貴資料。

與這通碑遙遙相對的便是述聖記碑,因為碑上刻有武則天撰文、他的兒子唐中宗書寫的記述高宗皇帝生平事蹟與文治武功的文章而得名。全碑共7節,故又稱七節碑,取於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就是説高宗李治的功德如同日月一樣光照整個天下。七節碑高6.3米,碑文6000餘字,由於風雨侵蝕及人為破壞,現僅剩1000餘字。碑刻成後,還在字畫上填以金屑。現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個別字的金飾。

述聖記碑是我國帝王陵前立的第一塊碑,也是第一塊刻滿文字,歌頌帝王文治武功的碑,並且是最獨特的臆見歌功頌德碑,它的樹立為我們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唐代的墓葬制度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而無字碑是我國帝王陵前唯一沒有刻字的碑。因此後人把這兩塊碑稱為歷代羣碑之冠。

兩塊碑的後面有兩座高大渾厚的建築,這是當年闕樓的遺蹟。闕在古代是皇帝宮殿、都城、陵墓門前的建築,是門的象徵,有門就有闕。這一塊是當年乾陵宮城門前的闕樓遺蹟,山峯頂上也有闕樓的遺蹟。

各位朋友,我們已經看到了61尊石人像,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世界各地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着往來。這些沒有頭的石人就是當時一些國家及唐朝一些少數民族的使節或首領。武則天為了顯示當時的國威便把他們刻成石像立於乾陵朱雀門外兩側,我們稱之為藩王像,按隊列形式整齊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緊袖袍,腰束寬帶,足蹬皮靴,雙手前拱,造型逼真,神態生動。有人已經在問,石人的頭怎麼都沒有了?是的,61個雕像絕大多數的頭早已毀掉,現只有兩尊有頭,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來自西域的使臣。

關於頭像損壞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説法:有的説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到乾陵遊覽時,看到雕有他們國家使者和首領為中國皇帝侍衞的石像覺得有失尊嚴,所以打掉了頭部,使人無法辨認;也有説千百年來,石人石馬已變神成妖,黃昏後常常毀壞莊稼,吞食牛羊,當地百姓氣極,遂將其頭部打碎。還有説改朝換代,軍閥混戰,才是乾陵石人崩潰、台殿燒燬、石刻破壞的真正原因。其實經過專家們的研究考證,這批石人像的頭部大約是在距今5、6百年前的明末清初時期的屢次戰火中被毀掉的。這些石人像背部原來都刻有國名、官職和姓名,因年代久遠,石質風化,刻字大都剝蝕,模糊不清了。在西邊的石雕中尚有三尊經仔細辨認還可得知刻字的原意,僅從這有文字可考的三尊王賓像中,就可以看出唐王朝和各國及國內各少數民族之間的睦鄰關係。

我們在這裏還可以看見一對石獅,這是昔日放在朱雀門前守門的。把蹲獅作為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這是我國帝王陵前放置的最早的,也是最大的一對蹲獅。在帝王陵墓前放置式子,是用來顯示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的神聖與不可侵犯。獅子並不是我國原有的動物,是通過絲綢之路從非洲一些國家傳入我國的,乾陵能毅然用外來的獅子取代了老虎作為最神聖的帝王陵的主要守衞者,顯示了唐朝人對外開放,善於接受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的博大胸懷。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來到武皇陵前。乾陵不僅外觀宏偉,內藏也十分豐富。帝王陵園裏的重要部分是地宮,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它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加上武則天和唐高宗都處在唐朝的全盛時期,墓內陪葬品必定會不計其數。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温韜所盜,惟有乾陵因盜挖時風雨大大而倖免於難。建國後考古勘查也證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直至墓門,共39層。各層石條均用鐵栓板固定,空隙之間再灌以錫鐵汁,使整個石條混為一體。然後在石條上面用黃土覆蓋,以圖內部永久保存,與外界永世隔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要想挖開,確非易事。考古勘查還證明,陵墓四周沒有盜洞,墓道的石條和夯土仍為原來合葬武則天時的樣子。因此,乾陵有幸成為一座至今未被盜過的帝王墓。

乾陵有陪葬墓17座,現在已發掘了5座,對外開放的有3座。其中章懷太子幕中的壁畫十分漂亮,有“地下畫廊”之稱,懿得太子墓的規格和陪葬品的等級都是相當高的,而永泰公主墓中的一副“九人侍女圖”中有一位侍女被中外藝術家稱為“中國古代第一美女”。

景的導遊詞 篇15

乾隆皇帝南巡之後,在圓明園先後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瀾園。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曾以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為行館,並賜名“安瀾園”。乾隆皇帝很喜歡該園結構佳妙,回京後就在圓明園四宜書屋左右,仿其位置進行改建和增建。園成之後,也題名叫“安瀾園”,當時仿建的另外三處名園,都在長春園內。一處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齋東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園而建的小有天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寧(即南京)瞻園而建的如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的獅子林。如園和獅子林,都分別有16個以上風景點。圓明園的西峯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於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裏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鬆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於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於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會於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楔(祭祀活動),被傳為佳話。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在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並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廓然大公,後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讚“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閒。曲蹊峭茜鬆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曆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用其名,但桃花之盛遠不是吳下所能相比。

景的導遊詞 篇16

圓明三園共有一百餘處園中園和風景建築羣,即通常所説的一百景。集殿堂、樓閣、亭台、軒榭、館齋、廊廡等各種園林建築,共約16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一萬平方米。園內的建築物,既吸取了歷代宮殿式建築的優點,又在平面配置、外觀造形、羣體組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範的束縛,廣徵博採,形式多樣。創造出許多在我國南方和北方都極為罕見的建築形式,如字軒、眉月軒、田字殿、還有扇面形、弓面形、圓鏡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勝形、書卷形等等。加之在園林佈局上,因景隨勢,千姿百態;園中各景又環環相套,層層進深,形成了豐富多彩、自然和諧的整體美。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説:圓明園的建築,形式變化較多,而且參差不齊,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宮殿,都彷彿是按照奇特的模型製成的,像是隨意安排的,沒有一座與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饒有興趣,人們不能在一覽之下,就領略這幅景色,必須一點一點地仔細研究它。

圓明園的寺廟園林,也是反映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側面。安佑宮(鴻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壽皇殿的舊例建造的。用來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園內的皇家祖祠。宮為九間,正脊重檐歇山,以黃色琉璃瓦覆頂,是園內體量最大的一個建築物。周圍有喬松偃蓋,中軸線南端有兩對華表,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方壺勝境,位於福海東北海灣岸邊,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瓊閣建造的,據史料記載,這裏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餘座佛塔。這處建築的前部底座以漢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個建築體態龐大,金碧輝煌。每當清晨薄霧初起,該建築在煙霧中時隱時現,宛如瓊閣瑤台一般。這處建築的格調和氣勢,是我國現存園林建築中所少見的。舍衞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築。據説是仿照古代印度橋薩羅國都城的佈局建造的,城內共有殿宇、房舍326間。康熙以來,每當皇帝、皇太后壽誕,王公大臣進奉的佛像都存放在這裏。其中有純金的、鍍銀的、玉雕的、銅塑的,年復一年,竟達數十萬尊。圓明園遭劫掠焚燬,僅此一處所造成的損失,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文化藝術價值,都是難以用數字估量的。

景的導遊詞 篇17

今天是7月10日,我們全家要求安徽的第二大城市—蕪湖旅遊。這次旅遊我十分愉快。

自駕來到蕪湖,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兒童樂園,據説這裏的兒童樂園事新開放的,我們好像是第二批啊!“哇!這裏真漂亮啊”一進大門,左右兩旁排滿了房屋,有點外形是圓形,半圓形的,有些是正方形的,長方形的,還有些不規則的圖形…….每兩個平行的房屋之間有一條細細的繩子,繩子上掛着所有國家的國旗,立體感十分強,許多旅客都忍不住在門口拍照片。我順手從書架裏拿出一張地圖,“哇!這裏好大呀”遊樂場,餐廳,電影院……全部都有,足足有10公頃呢。

進了遊樂園,我立馬向摩天倫中跑去,“哇!好高的摩天輪啊!”足足有30樓層高的摩天輪大廈那麼高。終於坐上去了,“哇!”我們在慢慢升高啊!不一會,到了最高的地方,向下俯視,哇!下面的東西都變得好小啊!人們都變成了小螞蟻,汽車都變成了火柴盒。眺望遠方,綠色遍佈,像鋪了一層綠地毯一樣美麗極了。

下了摩天輪,我來到了“大擺錘”,高聳入雲的支樑架看着就令人膽戰心驚,我有點想退縮,可轉念又想:來都來了,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坐上了大擺錘,我雙手雙腳都在不停的抖,“叮叮叮!叮叮叮!”遊戲開始了,地板在慢慢的往下降,哦不!是我們在緩緩上升,漸漸的轉起來了,又開始前後地蕩起來了,越蕩越高,算起來一共蕩了300度啊!狂風吹着我的臉,我雙手緊緊地抓住安全槓,眼睛閉得死死的,嘴裏大喊着“救命啊!”我心裏一直在想:萬一機器故障了,停在半空中不動了怎麼辦,萬一樑柱突然倒下,摔死了怎麼辦,萬一安全槓沒裝穩,把我甩飛了怎麼辦……..倒立在空中的時候我的手抓得更緊了,手汗都冒出來了,漸漸的,漸漸的擺錘停了下來,我的心情也平靜下來,還算是平安無事了。下來的時候,我發現好多人都吐了。媽媽看見了,對我説:“這麼恐怖的東西你也敢做,膽子變大了嗎?”我抓着頭,“嘿嘿”的笑了兩聲。

景的導遊詞 篇18

歡迎各位來到甪直古鎮觀光遊覽。

古鎮位於蘇州東南約25公里處。古鎮周圍湖泊眾多,河網密佈,古鎮上“小橋,流水,人家”到處可見。因此,可以説直是—個典型的“水鄉澤國”。

甪直,古稱甫裏。到清代才改稱甪直。甪直;來源於“六直”。所謂“六直”,是指古鎮東邊的大直、小直、直上涇三條河道可以通達六處的意思。而“用”,則是佔代神話傳説中的一種吉祥的獨角獸,叫甪端。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這尊雕塑上的形象。據説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種浯言、信息靈通的特異功能,能夠保證風調雨順,護佑—方平安,所以取“川”與‘‘六’’在吳語中的諧音,將乏;鎮命名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為古鎮的鎮標,立於此地,充分表明廠佔鎮人嚮往美好生活的良好願望。

川直古鎮隸屬於蘇州市吳中區。古鎮面積僅為1.1平方公里。古鎮北靠吳凇江,南臨澄湖,境內水域寬闊,河道縱橫,自古盛產稻、麥、淡水魚類以及席草、菱藕等水生植物,堪稱地道的“魚米之鄉”。

古鎮不僅有豐富的水鄉物產,而且與其它江南古鎮相比,它更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古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吳王闔閭、吳王夫差都曾先後在這裏營造過離宮。鎮西南的張陵山是西漢丞相張蒼的墓葬處;唐代詩人陸龜蒙曾隱居於古鎮白蓮寺西,至今仍保留着他的衣冠冢。古鎮自元代創辦了甫裏書院以來,—直重視教育,培養的秀才文人不計其數。到近代民國初年,古鎮更是率先興辦新學,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以及王伯祥、沈柏寒等均在此任教,為古鎮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為古鎮留下了徐多的歷史遺蹟和名人足跡。從古寺、古園、古街到歷史名人的古宅,整個佔鎮宛如—座琳琅滿目的歷史古物館。其中,不僅能感受到歷史的滄桑,不僅能得到文化的滋養。現在古鎮—上保存着古堡聖寺、陸龜蒙詞、叫聖陶紀念館、沈宅、蕭宅、萬盛米行、王韜紀念館等古蹟和人文景觀。尤其古堡聖寺中所保存的彩塑羅漢像是江南古鎮中唯一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來古鎮視察後,為古鎮題寫了“神州第一水鄉”幾個字。今天“神州第一水鄉”已作為讓鎮人的驕傲,成了甪直古鎮的代名詞。鎮於19Q4年被命名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同時被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十三個景區之一。下面就請各位隨我一同進入古鎮去領略“神州第一水鄉”的獨特風姿吧。

[保聖寺]

甪直古鎮之所以有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鎮上有一處新中國成立後進入首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聖寺古物館。至今為止,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江南古鎮,恐怕也只有甪直吧。

保聖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樑天監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和著名的“姑蘇城外寒山寺”一樣,同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歷史上,屢次興廢。宋代是其香火最盛期,當時寺內殿宇達五千多間,僧眾有千人之多,寺廟範圍達半個古鎮。到民國初年,寺內建築幾乎全部倒塌,部分寺基改建成了學校。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大雄寶殿倒塌時,毀壞了殿內西壁的羅漢塑像,後經蔡元培、顧頡剛等著名學者文人的倡修,於一九三二年:在大雄寶殿的遺址上建造了古物館以保護羅漢塑像。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古寺進行了整修。現存的古寺山門是—‘九L四年時,按清乾隆年間的山門原貌重修的。山門—卜“保聖寺”三字是當代掃法家費新我先生所題寫的。

穿過題有”輔揚顯祕”的.:二山門,就可看到天王殿立於院子正中。天王殿建於明代,清末同治年間重修,但仍基本保留着明代風格,其昂嘴斗拱結構就是明代建築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其步柱的覆盆式柱礎,則是北宋遺物。據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崇禎年間在末代殿址上重建起來的。據説,建築天王殿時未用一根鐵釘,連接處完全以榫頭相接,可見木工工藝之精巧。殿內原有四大金剛泥塑像,抗日戰爭時期均毀於日軍之手。1956年,天王殿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天王殿庭院北面,就是在大雄寶殿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院中有古寺的兩件鎮寺之寶。立於西側的是一青石經幢,它原立於天王殿前東側蟠竿夾石旁,用以驅邪降魔。經幢和夾石均為北宋遺物。其實經幢是從唐代開始出現的一種佛教石刻,一般由蓋、柱、座三部分組成。柱體上刻有佛像、佛名或經咒。現存青石經幢上的字跡已看不清楚了。在庭院東側有一隻鐵鐘,高約1.5米,直徑1米,此鍾鑄於明末清初。鐘上鑄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吉祥語。

古物館中有著名的塑壁羅漢。館前廊檐下有廠引任先生所題寫的“保聖寺古物館”匾額。古物館門楣部上的“九羅漢聖蹟”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汀所書,:據《吳郡甫裏志》記載,原大雄寶殿建於;1020_年北宋年間,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八尊羅漢,系唐代楊惠之所摹到之處。楊惠之是唐代吳縣人,是與唐代“畫聖”吳通廣齊名的“塑聖”。由於泥塑作品不象石刻木雕那樣容易保存,所以楊惠之的真跡作品千年不巧,實屬不易。

1920_年,史學家顧頡剛應葉聖陶、王伯祥之邀來賓遊保聖寺,一堂保存基本完好的唐代聖手之作引起了史學家的注意。到1920_年,顧頡剛發現羅漢部委員塑像嚴重受損兵折將,急待保護,於是四處奔走呼籲,要搶救“一千一百年前的藝術品”。後來在胡適、蔡元培先生的關心和倡導下,成立了“保存用直唐塑委員會”,集資並邀請了徐悲鴻、劉海粟、江小鸛、滑田友等著名的畫家和雕塑家來考察研究,擬訂保存方案。鑑於原大雄寶殿已倒塌,於是決定在殿址上建造一座古物館來保存這批珍貴的藝術遺存。

古物館動工於1930年秋,於1932年秋落成。古物館原為平頂的羅馬式紅磚建築,由於平頂容易積水,五十年代初發現屋頂漏水,於是對古物館進行了修整,改平頂為坡頂。改成坡頂後,雖能瀉水,但與寺廟整體建築不協調。於是1987年再次對其進行改造,將屋頂改為歇山單檐式。

進人古物館,迎面可以看到一堂座北朝南的塑壁羅漢。羅漢塑像,在許多寺廟都能見到,或為五百羅漢,或為十八羅漢,但他們幾乎都沒有任何背景襯托,而着這裏則不同。塑壁上除了九尊羅漢塑像外,有山石、雲朵和浪花,給人一種如臨海上仙山和洞天福地的感覺,九尊羅漢塑像,除兩尊像在討論佛經外,其餘均分散而坐,且形態、表情各異,給人以非常形象、逼真和自然的感覺,使整個圖案少了一點宗教氣息,添了幾分人間的親和力。

高居正中的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因十六羅漢和十八羅漢中都沒有他,所以也有人認為正中的這尊像是梁武帝蕭衍,是他被困台城時聽天由命的寫照。在達摩洞東面的是迦犀那尊者,也叫“望雁羅漢”,濃眉大眼,一看就是印度人。他的衣飾是眾羅漢塑像中最華麗的。

在“望雁羅漢”下,有一對羅漢。東面的是諾矩羅尊者,慈眉善目的,像在講經説法,所以他也叫“講經羅漢”。那麼他在講經給誰聽呢?請看西面這一尊,一副認真聽講的神態,這就是“聽經羅漢”,他的名字叫阿氏多尊者。

在“講經羅漢”東面的是跋陀羅尊者。因為他面部表情奇特,所以也被叫做“尷尬羅漢”。

在達摩祖師西面的是難提密多羅尊者。瞧他那心寬體胖、一副超然物外的樣子,人稱“袒腹羅漢”。

在“袒腹羅漢”西面那尊怒目圓睜的是戍博迦尊者。從他怒不可遏的神態上,他被俗稱為“憤怒羅漢”。在他的下方是“寂寞羅漢”蘇蘋陀尊者,一副表情木然的樣子。

在整個塑壁中坐在最西頭的是半托迦尊者。他表情深沉,彷彿在思考什麼問題,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沉思羅漢”。

我們現在看到的九尊羅漢像,只是原來保聖寺大雄寶殿中供奉於東西兩側的十八羅漢的一半,而且有多處殘損。另外,關於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唐代“塑聖”楊惠之,史學界從唐末以前沒有十八羅漢,只有十六羅漢以及大雄寶殿建於北宋等方面分析也多有爭議。但不管是出自楊惠之之手,還是末人仿楊的風格塑造而成,它那高超的雕塑藝術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古代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華,極具藝術感染力和文物價值。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它被列入了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羅漢塑壁前,還有兩塊青石雕刻而成的四面石造像,是六朝時的古物。以前一般置於街心,喻佛無所不在,觀照眾生。

[葉聖陶紀念館]

現在各位來到的院子是葉聖陶紀念館。這裏最初是甫裏書院的遺址。1920_年興辦新學,把甫裏書院改成了甫裏國小,後來又改組成為“吳縣第五高等國小。

校”,簡稱“五高”。葉聖陶先生於1920_年春,應同學吳賓若、王伯祥之邀到“五高”任教,在這裏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時間。在此期間,他進行了教育改革的實驗,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如:《寒曉的琴歌》、《低能兒》等,都是直接取材於甪直古鎮而創作的作品。因此,葉老一直深情地把甪直比作自己的第二故鄉。1988年2月葉老在北京逝世後,古鎮人民為了表現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葉老當年執教的幾處舊址重新修繕一新,闢為葉聖陶紀念館。紀念館正門門樓上鐫刻的“葉聖陶紀念館”,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題寫的。

院子東側的這幢兩層樓建築是當時“五高”的女子部。1920_年,葉聖陶夫人胡墨林應“五高”之聘,曾在此擔任過三年女子部教師。

院子中部是一間很像方亭的四面廳建築。這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也就是閲覽室。現在四面廳當中的桌上放着一隻花籃,花籃前安放着葉老的遺容面模,供人們瞻仰。

四面廳西側是一間鴛鴦廳。當年是“五高”外地教師的宿舍兼辦公室。靠北的一側現已恢復了當年“五高”教師辦公室的原貌。

院子北面是一字排開的七間平房,以長廊貫通,這就是紀念館的展覽廳。從東邊的序廳開始,分八個部分,以照片、實物、文獻資料等展品向人們介紹了葉聖陶先生的一生,以及在教育、文學、出版和社會活動方面的卓越成就。尤其突出介紹了葉老在古鎮的工作和生活初情況。

從紀念館北門出來,我們就來到了葉聖陶墓園。由花崗巖砌成的墓台坐西朝東。碑牆上鐫刻着趙樸初先生題寫的“葉聖陶先生墓”六個鎏金大字。墓台東面有座六角亭叫未厭亭。亭中匾上“未厭”兩字是葉老遺墨。葉老早年曾將自己的住所稱作“未厭居”。“未厭”二字就是學而不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意思。

[陸龜蒙祠]

從保聖寺西門出來,這裏有一片空地。它的北面是創建於南北朝時期的白蓮寺遺址。在白蓮寺遺址以西,就是陸龜蒙祠,也叫甫裏先生祠。這裏原為陸龜蒙的宅園,北宋時建為甫裏先生祠。

陸龜蒙是晚唐文學家,蘇州人,別號甫裏先生。家世顯赫,祖上出過兩任宰相。陸龜蒙從小刻苦讀書,以期學成報國。然而運氣不佳,應試不第。在這種懷才不遇的情況下,來到甪直古鎮買田隱居了下來。他不顧封建世俗觀念,親自下地幹活。這在當時實屬可貴之舉。務農之餘,他也經常泛舟出遊,出入江湖之間,寫下了許多反映吳地水鄉生活的詩歌。作品有《甫裏先生集》、《笠澤叢書》等詩集傳世。他與唐代詩人皮日休最為要好,世稱“皮陸”。另外,陸龜蒙對農具也很有研究,他寫的《耒耜經》是研究我國古代農具的重要資料。

陸龜蒙衣冠冢佔地約一畝。墓前立有清康熙和同治年間的石刻碑。

衣冠冢邊有一清風亭,意思是稱頌陸龜蒙“清風亮節”的高雅人品。清風亭旁有一水池,這是當年陸龜蒙養綠鴨的水池。因綠鴨善鬥,所以水池又被稱為鬥鴨池。

清風亭、鬥鴨池最初建於北宋年間,明、清時曾經重修過。清同治年間重修清風亭時還在亭中掛了“清風亮節”匾,並立了陸龜蒙的塑像。時,再次遭到破壞。現存的清風亭、鬥鴨池均為一九八一年以後陸續修復的。其中陸龜蒙衣冠冢和鬥鴨池均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鬥鴨池東西兩旁種有三棵古銀杏樹,據説是陸龜蒙所植。它們就像三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蒼然屹立於此,見證着古鎮的滄桑變遷。

[萬盛米行]

我們現在來到的地方就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説《多收了三五斗》中所寫到的萬盛米行。它的原型是萬成恆米行。這家米行是民國初年由鎮上沈、範兩家富商合夥經營的,也是角直古鎮上一家大米行。以前每到新谷上場時,這裏門口的河道就會彙集起許多賣谷買米的船,裝谷卸米的熱鬧場面可想而知。

這裏五十年代曾改為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現在為了適應旅遊市場的發展,開發古鎮的人文旅遊資源,將其重新修葺為“萬盛米行”,向各位遊客再現民國年間小鎮米市“前店後場”的風貌。面對河埠的三開間門面是賣米的店鋪。高高的木製櫃枱上掛着“萬商雲集’’的廣告牌。店鋪後面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地上鋪着石板,南北兩邊廊下陳列着各種.種稻用的農具和加工稻米的器具。院後大廳叫“耒耜堂”,“耒耜”原指農具,也借指耕種。

[王韜紀念館]

王韜(1828—1897)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改良主義先行者。他出身於甪直古鎮上的一個書香門第,十七歲就中了秀才。1849年,他接替父親進了美國教會辦的。

上海墨海書館,從事文字潤色工作。—一千就是十三年。正當他乏味於平庸無聊的書館生活時,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認為這是他出世報國的機會,於是積極上書“平賊”和“御戎”的方略,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賞識和起用,但終究未能如願。後來他因化名上書太平天國蘇福省一事被李鴻章以“通賊”罪名加以通緝。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他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主要從事翻譯和辦報活動。後來又到美國實地考察了兩年多時間,清楚地看到了中國與西方的差距,深深感到中國要強大,必須實行改革。1874年,他創辦了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家以政論為主的報刊《循環日報》,並親自擔任主筆。這期間他還寫了許多主張變法維新的論文,在國內外影響很大。王韜的變法主張比康、樑要早二十年,因此,可以説他是近代史上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王韜晚年生活在上海,曾擔任過《申報》的編輯主任,而且還在上海結識了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間,他曾多次返回古鎮。我們從他晚年的作品《淞隱漫錄》、《淞濱瑣話》等都可以感受到他對故鄉那份濃濃的眷戀之情。

現在闢為王韜紀念館的這座清式建築是王韜去上海墨海書館做事之前的舊宅。佔地約800平方米。其中主廳蘅花館是一間面闊三間的鴛鴦廳。所謂蘅花館就是杜衡花。古代常被用來比喻君子和賢達的清高。這裏題作館名是要表示主人的高雅志趣。蘅花館正中有高大的木刻屏風,上面刻有王韜的主要生平事蹟。屏風前有王韜半身銅像。

蘅花館後有一小巧雅緻的後花園,點綴有池水、假山,種有桃、柳、青楓、石榴等植物,給飽經歷史滄桑的古宅平添了幾分綠意和生氣。

[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沈宅)]

古鎮上塘街上有一座石庫門宅院,門前有一座青磚裝飾的照壁,上面鐫刻着“漪韻”二字,點出了水鄉枕河人家的清雅風範。這裏原來是民國時古鎮名人沈柏寒先生的故居,俗稱“沈宅”。

沈宅建於清末同治年間,佔地約2500平方米,共分五進。建築結構精巧,雕樑也極為精細,具有清代建築的特點。尤其三開間主廳樂善堂是其精華所在,高大寬敞,樑柱憑欄間遍飾雕刻,而且前後重軒,冬暖夏涼,稱之為古鎮上最豪華的古建築也一點不過分。

沈家在古鎮上是以興辦教育起家的。其祖父沈寬夫於清光緒年間在鎮上重建過甫裏書院,而沈柏寒本人年輕時曾留學日本,專攻教育學。回到家鄉後,把甫裏書院改為甫裏國小,成為古鎮上創辦新學的第一人。他還曾經為保護保聖寺唐塑捐過善款,受到古鎮人的尊敬。

沈宅第二進現闢為“吳東水鄉婦女服飾展”展廳。吳地水鄉婦女的服飾以手工土布為材料;憑其特獨的裁剪樣式和素樸的顏色搭配,顯得樸素而娟秀,鄉野而淡雅,在江南水鄉獨樹一幟。連穿戴這種服飾的水鄉農家婦女也被戲稱“水鄉少數民族”。

這裏展出的服飾,有形狀和系法獨特的包頭巾,有大襟、紐襻、緊袖並且三色拼接的上衣,還有自腰齊膝的短作裙,以及展示水鄉婦女靈巧手工的繡花百衲鞋。這些設計獨特的服飾,既方便婦女的生產勞動,又能體現出一種水鄉婦女健康的美,堪稱獨特的實用藝術品。儘管隨着時代的變遷,水鄉的經濟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隨着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而逐步發生着變化,水鄉婦女的傳統服飾正逐步從日常生活中淡出,但不管怎樣,它作為吳地傳統文化的一個方面,對研究吳文化有着極為重要的價值。

[蕭宅]

古鎮上除了剛才看過的沈宅外,其實還有一處富家宅院,這就是位於中市街的蕭宅。蕭宅雖沒有沈宅那麼華麗,卻也有幾分“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幽深感覺。

建於清光緒年間的蕭宅,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五進之深,是古鎮上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原為鎮上姓楊的武舉人所建,後來賣給了蕭冰黎,故稱為“蕭宅”。蕭冰黎是鎮上“五高”的教師,還曾與沈柏寒等人一起創辦電燈廠,曾任鄉議會副會長,為古鎮的地方公益事業作出過諸多貢獻。其孫女蕭芳芳是香港電影演員。現在蕭氏老宅中設有“蕭芳芳演藝館”,介紹她的從藝經歷以及藝術成就和社會活動等。

蕭宅自門樓起,茶廳、樓廳、廂樓和飯廳都整齊地按規制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樓廳雖為主廳,但卻不算最高的建築。蕭宅的建築特點之一是從門樓起,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昇”之意。在茶廳和樓廳前還各有一座磚雕門樓,上面分別刻有“積善餘慶”和“燕翼治謀”的門額,都是由清末名士尤先甲題寫的。“積善餘慶”的意思是積德行善方保五福齊全;“燕翼治謀”則是説要善於為子孫後代謀劃人生。

蕭宅中原來也有不少雕飾,可惜在中遭到了嚴破壞,現已很難欣賞到其精巧的工藝了。

[古鎮水鄉風光]

用直古鎮地處江南水鄉地帶,自古有“五湖之汀”之稱,“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觀自然是隨處可見。尤其是作為水景觀主體的河道,曲折蜿蜒,宛如血脈一樣,流到古鎮的每個角落,給古鎮注入了幾多的活力和阜無限的生機。河道兩側石駁岸上至今還留有許多雕刻精美的船纜石,也叫系船石。它們不僅具有繫纜拴船的實用功能,而且本身也都是一塊塊內涵豐富的石雕藝術品。那栩栩如生的如意、壽桃、蝙蝠等精美圖案至念仍淡淡地透着古鎮昔日的繁華。

與血脈般蜿蜒於古鎮各處的河道水巷緊緊依偎的是一條條古老的石板街以及街道兩邊依街傍水的水鄉民居。古鎮人大多臨水或面水而居,家與河之間也就只是幾步石階的距離。古鎮人從日常的淘米洗菜、漿洗衣物到以舟代步,無一離得開水,似乎一天不下幾次河埠頭去洗洗刷刷,心裏就總覺得空落落的。在這裏,家與河的共存,人與水的親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如果説石板街是古鎮的“骨架”的話,那麼,一座座跨河連街的石橋,便可以説是古鎮的“關節”了。它們不僅溝通了古鎮的陸路交通,而且那多姿的造型、畫龍點睛的橋聯還為古鎮的水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鎮上現存各種形狀的小橋四十座,均為自宋到清乾隆年間所建的古橋。宋、元古橋一般採用質地鬆軟的武糠石建造,而明代則採用青石造橋,至於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巖造橋則是叢明末清初才開始的。造橋石材的這種變化,客觀上反映出古代水鄉造橋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

古鎮上還有多處“雙橋”,即建在河道交匯處,呈“L”形連在一起的兩座橋。因其形似古代的鑰匙,因此也稱鑰匙橋。許多遊客一講“雙橋”,就會想到周莊,以為只有周莊才有雙橋,其實不然。雙橋在江南許多水鄉古鎮上都能看到,甪直古鎮上就有五處之多,尤其以古鎮中心的三元橋和萬安橋為代表。雙橋又稱‘‘三步二橋”,即三步跨兩橋的意思。

景的導遊詞 篇19

看文明發祥之地,看歷史文物遺蹟,別樣的地方,別樣的方言,別樣的風情---難忘的別樣的體驗,難忘別樣的情感。

山西有着久遠而輝煌的歷史,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傳説中的華夏族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帶領山西南部人民劈山治理黃河,培育五穀。堯、舜、禹曾經在晉南建都。

人説山西好風光,這風光好在哪裏,首要的就是這裏有星羅棋佈的文物。

與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位於五台縣境奈。五台山由頂部山峯組成,東台望海峯,西台掛月峯,南台錦繡峯,北台葉鬥峯,中台翠巖峯,海拔最高的北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峯,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台山峯奇秀險,古鬆挺拔,雲山霧海瀰漫,清水河穿繞山間,金碧輝煌的殿宇樓閣掩映於青山綠水之中,奇麗景色猶如仙境,堪稱佛教藝術的寶庫。

晉祠是一處自然山水和歷史文物相結合的建築圓林。山上松柏青翠,山前清泉環繞,殿閣巍峨,古木參天,亭台樓閣星羅棋佈。祠奈聖母殿文化部鑑定為國寶建築,以其雄偉的建築,高超的塑像藝術聞名世界。

當近,有的文物由於日久失修已經毀壞得不成樣子了,有的被人門用來蓋建店鋪以賺外快,保護文物,客不容緩。

文物,是山西人的驕傲,山西的自豪,是勇敢而偉大的山西人民的智慧的結晶。我們一定要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把她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出於對中華民族的無比熱愛,出於對中華民族的一往情深,在此,我們向所有有知識之士發出呼籲;行動起來,保護文物。

如果您是一位山西人,請您投入到這一場保護文物的運動中來,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如果您是一為領導,請您高瞻遠曙,積極組織保護文物活動;如果您是編輯,記者,作家,教師,請您告訴廣大公眾拯救文物的意義和重要性;如果您是一位實業家,那麼請您在拯救文物時儘可能提供贊助-----我相信,只要煤個人都行動起來,便是文物煥發光彩之時。

愛我山西,愛我文物。願這一口號響徹校園響徹每一個山西人的心中。

景的導遊詞 篇20

人人都説,山西是個好地方。

山西總人口3410萬人,面積156579平方公里。雖説地方不是太大,但是有很多着名的景點,小吃,來到山西你能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感受。

山西的五台山,大家應當早有所耳聞,它與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佛教四大名山,位於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xx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顯通寺位於台懷鎮中心地是五台山歷史上最古規模最宏大的寺廟原建於漢代,北魏時擴建,明太祖時從修,現在有各種建築四百餘座,規模浩大

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始建於宋代,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人物栩栩如生,遊人觀後讚不絕口,是人印象深刻。綿山,又稱介山,綿山山勢陡峭,多懸崖絕壁,蒼松翠柏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區。

平遙古城是一座有着兩千千多年曆史的古城與四川的閬中,雲南的麗江安徽的歙縣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山西的晉祠鄉想必大家早有所耳聞,它是晉祠大米的主產區,大米晶瑩飽滿,做出來的飯香氣四溢,令人垂漣欲滴。

大院為全封閉式的城堡式建築羣,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分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餘,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

綜觀全院佈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囍”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説,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

雲岡石窟還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羣。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xx年5月8日,大同市雲岡石窟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遊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