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1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9篇)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教材安排了3個教育主題,分別是:“可愛的中國”、“民族團結一家親”、“豐富多彩的生活”。

第一單元:“可愛的中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氣候特點等進行初步的、總體的認識。本單元從認識祖國的自然概況、疆域、自然、氣候等入手,採取了先總體介紹,然後再分別介紹的形式,選取了一些主要的點,讓學生對我國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的自然風光、古老的文明、名勝古蹟,以及我國的首都、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祖國寶島台灣有一個初步的瞭解。知道我國的領土不可侵犯,人民解放軍是保衞祖國、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教材編排了“我的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古老的中華文明”、“我愛你中國”、“中國之最”五個主題內容。

第二單元:“民族團結一家親”。主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祖國境內生活着56個民族,我國是一個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在祖國的建設和發展中與漢族人民一起共同創造了祖國的燦爛文化。通過對主要幾個少數民族的生活區域、飲食特點和文化習俗的認識,引導學生認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各民族之間要平等相待,以誠相待。教材編排了“多民族的大家庭”、“豐盛的民族飲食”、“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形式多樣的住房”、“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六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豐富多彩的生活”。本單元以認識、瞭解和應用傳媒為主要內容。傳媒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傳媒是我們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的信息來源。教學設計主要讓學生從認識自己身邊的傳媒開始,瞭解傳媒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繫,瞭解一些傳媒的應用和重要作用,體會書籍、廣播、電視、網絡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繫,網絡發展的特點以及帶來的一些新問題等,通過認識現代傳媒對人們和社會的影響,瞭解傳媒的多重性。教材編排了“傳媒與生活”、“網絡連着我和你”、“獲取有益的信息”三個主題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的地理位置、領土面積、海陸疆域、行政區劃、首都、人口、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蹟;知道中國台灣是我國不分割的一部分;充分感受我國幅員遼闊,為祖國感到自豪。

2、瞭解我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知道黃河、長江是養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感受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作出的重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瞭解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宗教、飲食、服飾和節日,感受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

4、瞭解我國的你民族自治政策,知道各民族與漢族共同創造和發展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5、感受通信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體會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消息。

6、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四、教學設想:

1、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2、根據本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3、調動和利用學生己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

4、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5、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繫,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

6、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第二單元為《追根尋源》、第三單元為《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第四單元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村》。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教學目標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瞭解祖國的歷史及現狀,培養愛國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宏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五、教學措施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期末檢測中,品社成績普遍較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容忽視的問題,學生雖然掌握的基礎知識比較牢固,但有些綜合應用、實踐性較強的知識知道的少,同學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在過去的教學中只知道在課堂中學品社,沒有讓學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會,感受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這是我們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必須克服。

二、課標教材內容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本冊教材編寫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

3.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學生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第二單元我在民族大家庭裏;第三單元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三、教學目標和任務:

1.養成自覺講規則,遵守公共秩序的態度。

2.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能力目標:

1.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説明問題。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6.樹立法制觀念,培養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懂得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知道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

成長。

6.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知道誠信是做人之本,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8.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9.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提高。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聯繫豐富生活。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4

班級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求知慾強,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良好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社會性、時代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但他們缺少社會經歷,對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效融合尚有一定的斷層。

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高年段學習的教材,本冊教材在體現《品德與社會》中、高年級教材內容和特點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內容更加深刻,學習視野更加開闊。

(二)教材內容的綜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導學生綜合學習。

(三)強調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主線來統領歷史和地理內容的學習。

(四)重視世界史地內容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

(五)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

教材選擇認識社會的幾對基本概念,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選擇有關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等方面的主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在內容方面體現課前、課中、課後,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強調從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以及學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學習主題。穿梭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強調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運用兒童的語言,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充分發揮圖畫、照片等在呈現教材內容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啟發性。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世界地理,知道地球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體會世界地貌的多姿多彩。初步知道世界上的三大任中和使用的幾種語言,知道世界各國在地理環境、傳統方面存在差異,懂得尊重文化差異、激發瞭解世界文化的興趣。

2、知道人類歷史上一些重大的發明成果,懂得科技造福人類,增強學好科學的使命感。直到國際間經濟、文化相互依存,交流與合作有利於各國進步。知道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的重大災難,體會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和恐怖活動是人類共同的心願。關注環境與資源等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初步樹立危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瞭解聯合國、國際奧委會等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的名稱及其開展的一些活動,體會聯合國宗旨和奧運精神。知道《兒童權利公約》等一些國際性公約的名稱極其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中的作用。

4、懂得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少年要學習革命前輩和先進人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立志成才。懂的新時代的中國少年要有民族精神和國際意識,當好“地球村”的公民。感謝母校與老師的辛勤培育,為走向時代做好德、智、體等方面的準備。

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五年級《思品與社會》的編寫是在1-4年級家庭、學校、社區等領域的基礎上逐漸擴展到祖國與世界的場景中去,以五年級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

教材特點:

1、人文性:以學會做人為核心,因為促進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本質就是學會做人,為此,教材努力體現“育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如第一單元的第3課:我心中的那顆“星”教材只是想借學生追星的這一現象喚起學生的希望、理想、產生一種追求,以至於可以為了這個追求、理想去奮鬥的信念。 第二單元的第4課:通過教學瞭解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從而讓學生在學了本課之後,能與同學與人交往,體驗快樂。

2、經驗性:五年級學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主要是在他們的經驗中逐漸形成的,因此、以學生自身的經驗為基礎,並在他們瞭解社會、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他們的經驗。就需要為了學生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有些還讓學生融入社會、親身參與、體驗。通過學生與家庭、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豐富自己的經驗。從而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3、綜合性:教材將品德、民主與法制、歷史與地理,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融為一體,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認識的相互關聯和整體發展。

4、基礎性:現在要求學生掌握的都是基本的、初步的知識和能力,只是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教學內容設置:

第一單元《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着重引導學生從家庭成員關係和家庭親情向家庭的內在深處進發,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直面家庭矛盾,學習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學會與父母溝通。第一單元之所以這樣定位,是因為五、六年級的兒童心智已經有很大發展,對很多問題已經有了獨立的看法,對家庭事務已經有了參與的願望和初步能力,已經能夠體察到家庭矛盾之所在。這是他們對家庭問題“懂”的一面。但在理解父母的難處、家庭矛盾的化解、與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等方面尚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是他們“不懂”的一面。本單元就是從兒童家庭生活中這種“似懂非懂”的基礎出發,進而幫助兒童學習處理家庭深層次問題。

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與責任》以直接的公民教育為基本主題。當今世界的公民教育有不同的範式,德國是義務論,美國是權利論,新加坡是道德論。在本冊教材中所探索的公民教育,是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範式,教育學生既要有權利意識,也要有義務觀念。本單元共三課,第一課《我來做市長》引領兒童進入公共生活領域,關心公共事務,有為公共事務服務的意識。第二課《我是共和國的公民》是進行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教育。第三課《法律護我成長》以現代公民所必備的法律意識為主題。

第三、第四單元《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着重引導兒童走進歷史,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讓學生努力去尋找“歷史人”的心靈蹤跡,感受他們的真實敍事,他們的痛苦與快樂,他們的艱苦與辛勞,他們的追求與希望。歷史屬於過去,但歷史也屬於現在,讓歷史也真正進入兒童的心靈之中。教材力求突顯一些歷史細節,用歷史細節使沒有生命活力的過去活起來。比如,在第8課《鴉片的背後》中我們選用了“吸食鴉片的四兄弟”、“慈禧吃飯”、“福康安對英國火器的態度”等歷史細節,使人在這些細節中站起來。

根據有關的研究,五六年級兒童所可能達到愛祖國觀念水平是帶有情感色彩的,而國小生的這種情感色彩更多表現為一種“親切依戀感”和“自尊自豪感”,“與歸屬需要聯繫的對祖國自然、人文及國家關係所產生的喜歡、親切和眷戀”,“與自尊需要相聯繫的對祖國的自尊自豪感,它表現為對祖國地理、歷史發展狀況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按照兒童特點去編寫教材,我們期待的是有着一顆中國心的中國人在成長!

二、教學建議

1、教師要通讀上下兩冊教材。

只有對內容有通盤理解,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執教不慌。

2.使用教材時必須注重教材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繫。

要不斷充實教材內容。雖然教材在編寫時,已經考慮得很周密,但是要上足這些課時,有些內容還略顯貧乏。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注意與語文等其他學科內容緊密結合,與生活社會的聯繫,如第六課、第十課。這同時也要求教師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不要侷限在課堂內,可以到課堂外、社會上、網絡室上課、少年宮上課。

3.必須注重學生實踐。

俗話説:“説十遍不如做一遍。”人在社會實踐中,從生理到心理總會有一些變化,這是體驗的表層,如果能從深處參與體驗,伴隨我們的知覺、思維及心理機能的共同作用,就會出現一些情感活動,通過體驗及情感的積累,使認識和情感相協調,能夠獲得一定的道德觀念,並且內化為我們每個人個體的穩定的道德信念,形成相應的行為方式,通過體驗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自覺地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4.按單元備課,授課時間彈性延展、授課空間開放。

備課時,教師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情況,注意按單元備課。各個小的主題活動相輔相成,多數呈遞進關係,不要一味追求通過某一活動全面落實單元目標。課時安排要有彈性,可結合學校德育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的延展。授課空間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這在我們教學過程中會很自然的發生,希望老師們在實際操作中予以重視。

5.妥善落實活動目標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兒童已有知識經驗,找準教育切入點,認真負責制定活動目標。不能僅僅關注活動本身,為了活動而活動,要按照活動目標隨時調整活動節奏和兒童活動方式,使教學活動得以目標妥善落實,提高活動效率。

6.活動應體現課程性質

品德課程強調“做中學”,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即寓教育於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為兒童創設充足的活動時間、廣闊的活動空間,提供多種方式和方法,為兒童創設自主觀察、操作、獨立操作的機會,使其通過自主活動獲得直接經驗。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7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為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為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臵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為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説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 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 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説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8

一、學生情況簡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向獨立性、反主性過度的年齡,他們已基本掌握日常禮儀,懂得尊敬師長,熱愛勞動,關心集體。雖説已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但畢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閲歷淺,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思想處於波動狀態,極需要對他們進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因此思品課教學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説教。所以我嘗試以動情的話語,開啟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興趣,誘導學生積極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

二、教材分析

(一)指導思想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引導兒童走進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3、“歷史”的人化,引導兒童走進歷史

(1)讓“歷史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

(2)呈現歷史細節

(3)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二)體系結構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在下冊相應編制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的權利和責任”、“走出深重的災難(上、下)”四個單元,共13課,共35課時。

(三)教材特色

本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色:1、教育性2、綜合性3、參與性4、直觀性

三、學期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父母的難處,主動為他們分憂;懂得家庭中也會出現一些麻煩事,體會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員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應該正確對待家中的煩惱,為家庭幸福儘自己的力量;學會反思與父母形成隔閡的原因,學會一些父母溝通、交流的方法;正視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學會克服困難,成為一個對自己、家庭、國家未來負責的公民。

2、瞭解國家公務員的工作職責,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熱情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瞭解共和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及有關兒童權益的有關法律,增強國家觀念和法律意識,培養公民意識。

3、瞭解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瞭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有為、立志為國的理想;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偉大、正確的黨,一切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軍隊的思想情感。

4、充分認識和了解日本侵略者侵華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瞭解慘痛的歷史事件,瞭解在國家面臨亡國、中華民族處於危難的時刻,無數中華兒女,不分男女老少,主動勇敢地投身到抗戰的前線,用生命築起了一道道牢固的血肉長城,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之心,逐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瞭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奮鬥的曲折歷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始,激發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四、各單元教學重難點:

第一單元

1、引導學生走進家庭深處,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

2、讓學生體會到在接受父母關愛的同時也要有回報父母的意識。

3、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壓力、衝突和挫折

第二單元

1、引導兒童進入公共生活,探索中國公民教育的範式。

2、在行動上依法、用法,能夠依法享有自己正當的權利,依法來保護自己,儘自己的義務。

3、知道權利和義務對於每個公民來説,都是一致的。 第三單元

1、瞭解革命先輩不畏強暴、敢於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蹟。

2、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奮發向上的理想。

3、激發學生追求先進、擯棄落後、熱愛祖國的情感。

第四單元

1、加強對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和愛國主義教育。

2、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懂得國家興亡直接影響着每個人的命運。

3、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國小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教育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故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説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悦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1)以趣激情,導入新課。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善於發現和利用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以趣激情的導課方法多種多樣、因文而異、因人而異。

(2)知中生情,學文明理。學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這個階段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認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愛之切”,因而教師要善於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在學生形成道德認知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

(3)情理交融,辨析導行。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良好的思想品德體現於具體的道德實踐,思想品德課還必須安排一定時間供學生實踐,在導行訓練和實踐中,讓學生不僅鞏固道德認知,培養道德行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要熱情鼓勵、積極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產生成功的歡樂情感體驗,從而順利地實現課堂教學的目標。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9

一、教材分析

通過對學生生活的引導,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目標,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要求

1.在“物”與“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與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兒童完整的人格的課程服務。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做人。

2.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繫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交互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

3.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

4.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措施

1.見物及人,以物及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圖在物和人的內在聯結中,達到品德課和社會課的綜合,以實現培養兒童的完整人格的課程任務。

2.在生活事實中辨析價值。向兒童展示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在引導兒童瞭解這些事實的同時,着力於提示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

3.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鏈接,讓兒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發展與教育,努力使兒童遭遇到的現代生活與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相鏈接。

4.在個體經驗中融入人類的經驗,注重學生自己的觀察、調查、探索、感受、體驗等個體以驗的環節,促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實現自我的人格建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