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五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4W

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發展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從統計數據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消費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新動能保持較快增長。這説明我國經濟正在加快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去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這得到全社會的高度認同和響應。作為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標誌,高質量發展正在掀起我國經濟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帶來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革命。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是高質量發展的四個關鍵詞。深入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首先要把握這四個關鍵詞的要義。

更高質量的要義是推動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大不大”轉向“強不強”。當今世界正處於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來到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生產力大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全球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各國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唯有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才能成功跨越關口、取得蜕變,煥發新生機、新活力。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蹟。但經濟大個頭也有突出的成長煩惱:受資源環境約束,粗放型、低效率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伴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基礎科學研究短板顯現,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亟須改變。只有破除經濟發展瓶頸制約,持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生產更多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才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邁上發展新台階。

更有效率的要義是以更少要素投入取得更大產出效益,集中表現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在同樣數量規模的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下,由科技進步、資源優化配置等引致的額外經濟增長率,它既能直觀地體現科技進步貢獻和資源配置效率、衡量發展質量,又提供了提高發展質量的基本路徑。這就是: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持續優化資源配置。當前,我國科技實力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強大引擎。過剩產能、無效供給、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存在,説明我們在優化資源配置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應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等,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促進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協調和空間佈局合理,在優化資源配置中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更加公平的要義是平等獲得發展機會、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全面共享發展成果。在經濟發展新時代,更加公平的發展集中體現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為了人民,就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有效社會治理、良好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依靠人民,就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保護各種所有制企業產權和合法利益,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和各級幹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台和環境,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加大對困難羣眾的幫扶力度,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更可持續的要義是永續發展,要求經濟發展既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又具有源源不竭的動力。為此,要有效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合理控制空間開發強度,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將各類開發活動嚴格限制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內。要厚植三大動力:抓住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厚植創新動力;尊重自然規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以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切入點,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厚植綠色動力;圍繞掃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擴大開放,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厚植改革動力。

從四個關鍵詞的要義可以看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着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脱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切實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思想宣傳範文】二

中國改革開放發端於農村。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強大動力。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結合改革實踐的新進展,梳理農村改革的歷史脈絡,展望農村改革的趨勢走向,對新時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40年的改革進程中,農村改革一直引人注目。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改革大幕是從農村開啟的,農村改革初見成效增強了全社會推進改革的信心和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農村在我國經濟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把農村改革這篇文章做好了,有利於推動其他領域改革。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有必要結合改革實踐的新進展,對農村改革的歷史脈絡進行再梳理,對未來農村改革走向進行展望。

農村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走過了光輝歷程。《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農村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即在經濟上充分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40年來,沿着這一指導思想,農村改革闊步前進,農村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

其一,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安排,始終遵循着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客觀規律,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和維護農民的權利,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改革伊始,以小崗村為代表的部分地方率先實行大包乾改革,也就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農民拿到生產經營自主權,交夠國家、留足集體、剩下全是自己的。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隨着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民開始分工分業,土地承包經營權開始發生流轉。1984年中央1號文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央11號文件規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三十年不變。《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物權法》等對此進一步作了細化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經過40年的演變,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沒有發生流轉的土地而言,實現了土地集體所有權與農户承包經營權的“兩權分離”,而且農户承包經營權的權能不斷擴大;對發生了流轉的土地而言,土地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出現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兩權分離”,充分調動了億萬農民羣眾的生產積極性,“三權分置”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了農户承包權,放活了土地經營權,為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也為農業剩餘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進城農民市民化提供了可能。

其二,農民與村社共同體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户成為獨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農村經濟社會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政社合一體制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1983年發佈《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改革重點是實行新的鄉村治理體制。這些年來,村民自治在不斷地完善。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下一步更好地完善鄉村治理指明瞭方向和路徑。40年來,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農民與村社共同體的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

其三,工農和城鄉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支持城市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再到城鄉融合發展,工農和城鄉關係在40年間發生了一系列轉折性、里程碑式變化。在農業產業政策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實行提高統派購價格、減少統派購品種、全面市場化等改革,工農產品交換關係朝着有利於農業的方向發展。農業財税政策也發生了轉折性變化,取消農業税,實行農業補貼。此外,國家在農村實行了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公共財政的陽光更廣地照耀農村,公共財政的雨露更多地滋潤農民。

深化農村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目標的一項重大戰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時俱進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第一,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隨着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農民不斷分化,給進一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勢下,要按照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思路,推進耕地、林地、草原等農用地制度改革,明確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存在形式和具體權能;對承包權合理賦權,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確股確利不確地”等承包權實現形式,探索承包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儘快明確第三方經營權的權利屬性和具體權能,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製度保障。處理農民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關係,主要途徑是將這些土地產生的收益納入集體收益,並保障集體成員的民主管理權和收益分配權。處理農民與宅基地的關係,應逐步擴大農户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權的權能,可考慮以“房地一體”確權登記頒證為改革基礎,以“先房後地、地隨房走”為賦權邏輯,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

第二,加快構建符合我國發展階段和世貿組織規則的新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稻穀和小麥增強最低收購價政策彈性、部分農產品實行價格或收入保險等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仍需要清醒地看到,未來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户兼業化現象會進一步加劇,我國與主要農產品貿易對象國的農產品成本和價格倒掛幅度亦會進一步擴大,我們應在分析研判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進行系統性改革。一是大幅度減少市場價格支持,大幅度增加一般服務支持,特別是要增加農田整理、水利設施、研發推廣、農民培訓等方面的投入。二是以綠色生態為導向完善相關補貼制度,引導農民保護耕地地力,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三是建議按“量能分治、市場定價,價補分離、補從史定”的思路,改革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可考慮對產量和產能按不同的原則進行治理,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生產者價格,把隱含在託市價格中的財政補貼剝離出來,按照歷史產量或面積進行補貼,以實現補貼與當期生產脱鈎。

第三,按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思路健全鄉村治理體制。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鄉村治理面臨主體和客體的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在自治方面,要加強農村羣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民主決策程序,繼續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工作,促進治理重心下移、治理半徑縮短。在法治方面,要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引導農民和村幹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德治方面,要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藴含的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進行創新,強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降低行為的不確定性。需要注意的是,自治、法治、德治各有其功能和適用範圍,三者的邊界是動態變化的。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不斷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法律權威地位,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形成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思想宣傳範文】三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中華文明的主體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性,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中國的原創性貢獻,譜寫了馬克思主義新篇章,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用中國話語闡述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國家傳播學創新發展的新課題。

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承者和傳播地經歷了一個轉移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誕生170年了。170年來,馬克思主義能夠經久不息、代代傳承,從根本上説,是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科學性、人民性、發展性;從路線圖看,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廣為傳播,特別是在一些主要國家傳承和傳播。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時候,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和主要傳播者,歐洲和北美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地。馬克思、恩格斯去世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者和傳播地出現了分流。在與第二國際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鬥爭中,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馬克思主義者,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承者,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到斯大林1953年去世,蘇聯共產黨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承者,蘇聯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從1957年第一次莫斯科會談,到上世紀60年代前半期,中蘇兩黨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可以説,爭論的核心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解讀權和話語權。蘇聯解體、蘇共垮台、東歐劇變之後,四分之一多世紀過去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矢志不渝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毋庸置疑,當今世界,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承者,當代中國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播地。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與創立者傳承者的國籍和語言沒有內在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是德國人,他們從事理論活動很長時間在英國,但是我們都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馬克思主義、世界的馬克思主義,沒有人把馬克思主義稱之為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或英國的馬克思主義。一個主義、一種思想,有沒有世界性,與創立這個主義、提出這個思想的人的國籍沒有內在關係,根本是看是否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一個政黨、一個思想者,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承者,與傳承者的國籍沒有內在關係,俄國人、中國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都可以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承者,根本是看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並結合新的時代特徵和實踐特點,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用德文、英文、法文等語種撰寫的,也被翻譯為多種語言,但我們不能將某種語言判定為馬克思主義的專用語言。俄文、中文等語種是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語種,俄文、日文、中文等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人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絕大多數人是通過中譯本瞭解和掌握的,這並不影響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承者。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是用中國話講述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僅是用中文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其研究著作,更主要的還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中文講述馬克思主義,用中國話闡述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矛盾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典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背景有所不同,但用中國話講述馬克思主義卻是一以貫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是世界性的。即使是經過了從中文翻譯為外文,也沒有妨礙使用其他語種的人們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果。如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經典著作是從外文翻譯過來,不少甚至是從外文翻譯本轉譯過來的,即使會出現某種程度的誤差,但究其主旨而言,還是“得意忘言”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向未來,漢語作為我國的通用語言,仍將是中國共產黨人講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語言。

中國文字、中國思維、中國文化闡述馬克思主義具有融貫中西的獨特優勢

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二者之間的差異確實大於同一語系不同語族、同一語族不同語種之間的差異,在語言的互譯方面,確實存在不少理解和解釋的障礙。而且馬克思主義是在西方文明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中華文明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但不同的語言、範疇、思維、文化,不構成人類思想交流交融的根本性障礙。中國共產黨人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裏,學習了融匯人類文明全部優秀成果的兼容精神,學習了對資本主義文明繼承、批判、超越的科學態度,學習了熟練使用多種文字準確表達思想的傳播能力。同時,從語言和文化的角度考量,中國共產黨人也形成了闡述馬克思主義融匯中西的獨特優勢。中國語言文字凝練傳神,有其豐富的表現力,又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如“矛盾”;中國概念範疇千錘百煉,言簡意賅,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如“實事求是”;中國思維方式注重辯證、善於統一,把握度量、富於智慧,如把改革、發展、穩定統一起來;中國文化品格兼收幷蓄、博大精深、開放發展,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用中國文字、中國思維、中國文化闡述馬克思主義,講出了新意,講出了深意,講出了中國意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及其實踐成果,有力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屬於世界、屬於人類的,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具有世界意義。中國話語將成為闡述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話語。中國共產黨人將高舉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旗幟,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髮展的偉大實踐中,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和當代世界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思想宣傳範文】四

xxxx日前在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強調:“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民營經濟將在其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這其中,民營經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1980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單位投資佔80%以上,個體私營投資(含農村個體投資)僅佔13%多;到20xx年,全社會投資中的民營企業、民間投資已經佔60%以上。特別是在製造業投資中,國內民營企業已經佔到了77.2%,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製造業投資大軍。

民營經濟是我國實現消費繁榮的重要源泉。20xx年,民營企業大約生產和銷售了全國80%以上的日用消費品和60%以上的中高檔消費品,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作出了巨大貢獻。

民營經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xx年,我國出口總額中,國企佔10.2%、外資佔43.2%、民企佔46.6%;進口總額中,國企佔23.8%、外資佔46.8%、民企佔29.4%。民企已經成為中國外貿順差的最大貢獻者,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力軍。

民營經濟是保持我國就業平穩的重要穩定器。20xx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018萬人,私營與個體就業增加1730萬人,是城鎮新增就業總人數的1.7倍,占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從1978年的千分之二提高到了80%以上。

民營經濟是我國税收穩定的重要貢獻者。20xx年,我國民營經濟税收額為8.2萬億元,佔全國税收總額的52.6%;民營經濟税收增加額為10228億元,佔全國税收增量的67.1%。由此,民營經濟為國家創造了1/2以上的税收總量和2/3的税收增量,已經成為了國家財力增長的重要貢獻者。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積極參與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推進中國經濟發展質量逐步提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民營經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

民營經濟是推動質量變革的重要主體。質量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要義,核心是要通過存量產業調整和新型產業培育,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從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民營企業數量佔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過了80%,在輕紡、食品、電子、機械等普通製造業及製成品等行業已佔絕對優勢;在重大裝備、高技術等高端製造及製成品等行業,基本上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甚至是佔據半壁江山。同時,隨着我國服務業各領域對民營經濟准入的不斷放開,民營經濟在服務業中的佔比也在逐步提升。民營企業的競爭力逐步增強,截至20xx年年底,在全國500強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據226席。因此,未來我國不斷提升供給質量,特別是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民營經濟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是推動效率變革的積極力量。效率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核心是通過改革實現要素資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最為重要的改革就是促進競爭和發揮企業家精神。民營企業大多是從市場競爭的“摸爬滾打”中誕生、生存和發展起來的,在經營生產效率與企業治理監督方面具有優勢,民營企業家大多具有敢於創新、誠信為本和履行責任的職業精神。因此,在市場競爭中產生並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在市場競爭中能夠起到“鮎魚效應”,是我國市場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效率提升的重要催化劑。

民營經濟是推動動力變革的重要力量。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實現動力變革,就是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進步、模式創新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進來實現。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目前我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來自於民營企業。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電子商務等新經濟新業態,都是民營企業的“創世之舉”。此外,近年來民營企業網羅了大量海內外高級人才,人力資源優勢正在顯著夯實。因此,民營經濟在我國動力轉換過程中將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將為我國經濟發展實現動力變革提供極為重要的支撐。

為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落實創造更多機遇

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xxxx指出,要打破各種各樣的“捲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為了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了“七大戰略”,民營經濟應抓住這一戰略機遇,通過參與國家戰略實現自身轉型。政府也應該加快制度創新和政策改進,有效發揮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引導民營企業在參與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鼓勵民營企業從事基礎研究和興辦各類教育,引導民營經濟服務科教興國戰略。通過税收等政策手段激勵民營企業增加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推動更多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儀器設備、科學數據和科技文獻等科技資源向民營企業開放共享,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積極鼓勵和大力支持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學。

強化民營企業自身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積累,引導民營經濟服務人才強國戰略。發揮企業家的積極作用,提升民營企業家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弘揚工匠精神,培養一批優秀的創新型民營企業家。加大對民營企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的培育和支持,建設全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聯盟,加強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知識和能力的系統培養。

促進民營企業搭建創新平台和創新機制,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託行業龍頭民營企業佈局設立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和創新平台,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產業技術研究院、先進技術研究院、工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組織。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培育民營企業產業技術創新示範聯盟。落實支持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各項政策,深入推動普惠性創新政策落地實施,完善科技金融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推動民營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破除現有農業融資障礙和優化農村投資環境,引導民營經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優化鄉村營商環境,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放力度,吸引民營企業和民間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規範有序盤活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回收資金主要用於補短板項目建設。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開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

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區域戰略,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市場優勢,加快引導民營經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推進其在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綠色環保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為民營企業跨區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減少阻礙和提供便利。

推進民營企業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提供,引導民營經濟服務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鼓勵民營資本依法規範參與林權流轉。在嚴格保護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生態建設項目投資,允許發展生態產業。在污染治理等領域,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環境污染治理。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污染減排和排污權交易以及碳配額交易。

民營企業參與軍民雙向協作和軍民協同創新,引導民營經濟服務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鼓勵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軍民融合發展。通過建立完善各類軍民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鼓勵和引導民用技術參軍和軍用技術轉民。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促進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鼓勵民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協同,開展軍民科技協同創新。

【思想宣傳範文】五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xxxx近日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實踐證明,改革開放道路是正確的,必須一以貫之、鍥而不捨、再接再厲”。中國緣何走上改革開放之路?追問和探討起來,1978年中國啟動的改革開放,有着自身的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價值邏輯。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和偉大覺醒

從廣闊的歷史視野看,改革開放具有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鴉片戰爭以後,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和落後捱打的局面,中國人民不斷奮起抗爭、上下求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20xx年浴血奮戰,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羣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和奮鬥,與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有着內在的歷史契合性,可以説,改革開放是這種契合性的延續和昇華。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覺醒。40年前,面對國家建設百業待興、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的嚴峻形勢,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正反經驗教訓基礎上,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將曾經偏航的方向再次引航到歷史發展的大軌道中,從而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斷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接力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尤其是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順應歷史發展的大邏輯,在新時代,我們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改革開放局面和成果,並在進一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繼續擴大開放。

改革開放由問題倒逼而生,又在不斷解決新問題中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羣眾的實踐和智慧。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有力地證明了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參與者。

改革開放在尋求現實問題破解之道的實踐中產生。從一定意義上講,改革開放是突破現實困境、尋求新路子的實踐探索。重視基層探索實踐,是改革開放得以成功的寶貴經驗。改革的基層動力首要源於基層羣眾的支持和參與,一個個來自基層羣眾的探索和新招,破解着羣眾關注的改革發展難題,其旨歸就是為了羣眾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在改革開放之初,安徽小崗村實行“大包乾”、浙江温州興起個體私營經濟等,這些新生的現象都是基層人民羣眾為解決現實困難在實踐中自發探索的結果,最終成為農村改革、民營經濟等興起的源頭。為了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發揮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窗口和示範作用。可見,改革開放的啟動是中國共產黨在對現實有着清醒判斷的基礎上,尊重了人民羣眾的實踐和創造力的結果。

改革開放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得以深化和擴大。改革開放不僅需要化解舊有體制帶來的問題和困境,還需要化解新問題、新矛盾。而且,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可以説,改革開放在實踐推進中面對的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如計劃與市場的爭論、國企改革問題等。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矛盾運動永無止境,舊的問題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改革開放就是在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得以全面深化和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等等,無不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敢於面對問題和挑戰、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密切相關。xxxx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説,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因此,破解現實問題的實踐,構成了改革開放最直接的動力,同時,這些豐富的實踐又醖釀和催生了改革開放的理論和政策,並以此指導新的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在這種實踐與理論的辯證運動中,創造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蹟。

改革開放在深刻改變中國和影響世界的進程中承載着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

改革開放成為中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從根本上講,有着自身的價值內涵和價值邏輯。

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影響世界。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改革開放大大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國際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40年的變化翻天覆地,舉世矚目。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説,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40年的發展歷程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改革開放承載着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中國共產黨不但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改革開放帶來的深刻變化和輝煌成就,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和奮鬥目標有着內在契合性。即使今天中國的改革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開放也面臨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戰,中國共產黨也始終不忘改革開放初心,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