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67K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1

又是一年畢業季,此情此景成追憶。今天,你們將背起行囊告別母校,從求是園出發,奔向有着無限可能的未來。作為校長,既為你們過去的點滴成長感到欣慰和自豪,更為你們精彩的明天真誠祈願和祝福!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精選12篇)

諸位同學,未來充滿未知,也充滿期待,光明與黑夜交錯,鮮花與荊棘同在。無論怎樣,“每一種色彩都應該盛開,每一個夢想都值得澆灌,這就是最好的未來”。

未來路,志存高遠。幾年前,我曾讀到一個很經典的小故事。大衞·安德森和吉姆·墨菲一起到鐵路公司工作,20xx年後,吉姆成了公司總裁,而大衞仍然是普通工人。同事好奇地問其中的原委,大衞感慨地説:“二十多年前,我只為每小時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卻一直為這條鐵路而工作。”

故事很小,卻耐人尋味,因為這樣的故事可能隨時發生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個學生,如果只為分數而學習,最多能夠得到好的分數;但如果為知識、為未來而學,那你會得到更多的知識和感悟,並會得到更好的分數。作為一個公務員,如果只為晉升而奔波,或許會得到渴望的職位;但如果為造福一方而傾力,則還將收穫信任與尊重。

事實上,人生的真正贏家總是那些胸懷遠大,不斷追尋生命真諦的人,他們能夠不斷超越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態,享受其中的樂趣。我希望你們記住:充分利己,最多隻能算是謀生,利他奉獻,才能成就事業與人生。

未來路,合作分享。過去的幾年中,你們學習了很多專業知識和本領;走出校門,你們將面對更多新的挑戰,學會合作,學會寬容,與人為善,結伴同行,你們的人生將更加多彩。普林斯頓大學曾做過一項分析,發現在成功的因素中,專業能力、知識和經驗只佔1/4,而良好的合作和與人為善的精神將更有助於成功。

科學史上有一個經典故事。上世紀50年代,兩個機構都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一個是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沃森和克里克,他們兩個人合作,研究DNA結構,他們的研究成果被稱為二十世紀一個最偉大的發現,兩人同時榮獲諾貝爾獎。

另一個是加州理工的鮑林。鮑林教授是著名的化學和晶體學家,曾兩次獲諾貝爾獎,他對化學鍵有深刻的理解,在專業知識和對問題的理解上,鮑林比沃森和克里克是有利的,但因為DNA雙螺旋關鍵的衍射實驗數據是由倫敦另外一個科學家弗蘭克林研究出的,而鮑林教授並不瞭解這些信息(沒有跟別人合作),因此錯失了DNA結構這個二十世紀一個最偉大的發現。

最近一項統計也發現,超過2/3的諾貝爾獎是通過合作研究獲得的。實際上,無論你從事何種職業,團隊精神、合作共享都是非常重要的。專業本領只是利用你自身的能量,只能提供一種機會,而合作共享將會給你帶來無限外在的能量,給予你更多的可能。

人們常講,大家都能看得見的機會並不是機會。真正的機會都被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窗户紙,關鍵在於你是否遠見卓識,能夠看透這層紙,並還要有一根能夠捅破窗户紙的手指。駕馭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獨立思考,不怕失敗,勇於開拓,不斷進取。

親愛的同學們,藉此之際,我還想和你們一起緬懷前幾天剛剛去世的吳平副校長,他本應主持今天的畢業典禮,但一場意外奪走了他寶貴的生命。他是同學們尊敬的師長,是老師們親密的事業夥伴,這些天每個人都沉浸在無比的傷痛之中。千言萬語,臨別依依。期待你們健健康康,期待你們平平安安,期待你們順順利利!

同學們,學校聲譽最重要的來源是她培養出來的人,今後請時刻記得:你們的精神將代表浙大精神,你們的高度就是浙大的高度,你們的肩上擔着浙大的未來。相信你們,祝福你們!出發吧,孩子們!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2

諸位來賓,同仁,同學:本屆畢業同學行將離校。離開學校以前諸位是受教育,國家每年要費一二十萬金一個學生培植你們。離開學校以後,你們就得要為社會服務了。中國大學生較之他國為少,所以你們的責任格外重大。如美國每100人有16人是大學生,俄國5人,英國2人,我們則不過二千分之一。依教育部統計,自民國元年到民國32年,專門以上畢業生只12萬人,加上民國元年之前,和民國33、34年,最多不會超過16萬人,所以尚不過全人口的三千分之一。鄭康成謂“才德過千人為俊”,則諸君皆今日之俊傑也。

諸君之責任可分為兩方面而言之。一方面,諸君學有專長,畢業以後,各盡其所能,以貢獻於國家。抗戰時候如此,抗戰以後亦如此。1940年八九月間,英國Dunkirk撤退大軍以後,德國大量轟炸。那時英國守軍有訓練者,只一軍(Division)之眾,飛機不過千架。那時RAF(英國皇家空軍)能將德國轟炸機擊退,丘吉爾所謂“Neverthere was in history so many owed so many to so few ”(歷史上從來沒有以這樣少的人做出這樣多功績的)。而RAF制勝之重要因素,即為Radar(雷達)之發明。發明人乃一物理工程師RobertWatson Watt。

…… 以中國幅員之廣,人口之眾,百姓之窮,戰時、建國到處需人。在遵義,吾人舉目社會上應改進之事正多。比如,此間枇杷只是一張皮包了一粒骨,每一個學園藝果木的人應該自己負責起來,把它改良。此外,如人民衣着的襤婁,農夫依天吃飯,不講衞生,以蚤蝨之多,識字之少。所謂范文正公當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任,此是諸位份內的事,責無旁貸的。

諸位除掉了是一個專門有訓練的人,為一個教員、學士、電機工程師、生物學家、果樹專家而外,同時也是一個國民。所以你們既是大學生,也有比普通人民較大的責任。在現代世界,你們得認清三點:

(1) 知先後。軍事第一,是我們現在的口號,此在戰時各國皆然,奪取勝利。……抗戰如此,建國如此,我們不能不分最要與次要。……小而言之,一個學校,一家公司,甚至一個人的作事、讀書,統要有先後,然後能計劃。《大學》裏頭第一章就説“物有本末,事有始終,之所先後,則近道矣”。

(2) 明公私。在抗戰時候道德墮落,這是古今中外一律的事。但若能賞罰嚴明,公私有別,則道德就不致十分墮落。……近來報上所載我國貪污之案層見迭出,甚至財政部總務司長王紹齊、直接税局局長高秉坊、中央銀行業務局長這類人也竟監守自盜,舞弊上千萬。諸君看了報自然莫不痛心。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有一個時期,這類作弊的人,也是和諸君一樣,從大學剛畢業、極清白純粹的大學生。因為貪污之層見迭出,所以一般人以為官是做不得的,財是不能發的,這可大錯了。做公務員就是官,我們希望頂好的人材、頂廉潔的知識階級去做官,惟有這樣,公家的事才能辦的好。中國那麼窮,我們就希望大家絞盡腦汁來發明、辦工廠、開農場、去發大財。惟有這樣,國才能富,民才能強。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做官、能發財,但不希望你們因為做了官再去發財。為做官而發財,是沒有不貪污的。……惟有公私分明而後貪污才能絕跡。

(3) 辯是非 。浙大過去的校訓是:“求是”。我們應該只知是非,不管利害。此話説來容易,要實行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了。你們在出校門以前恐怕已經覺得是非和利害有時會衝突的。……。是否能把是非的觀念放在利害的觀念上面呢?君子、小人之別隻在此一念之別。近世科學之能發揚到如今現狀,就是因為先哲Bruno(布魯諾)、Galileo(伽利略)等不避艱險,與中世紀宗教惡勢力奮鬥成功的。我們學術界事事落人之後,而史學尚足有表現亦是。古代的太史 能不避斧鉞,秉筆直書。春秋時候,崔子殺掉齊莊公,齊太史就書“崔抒弒其君”。崔子殺太史,其弟繼起而被殺者二人。但齊國太史均起而直書,使崔子沒有辦法。這種只顧是非,不顧利害的精神是每個浙大畢業生應該具有的。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3

在國家艱苦抗戰全民激昂動員之中,學校經過無數顛沛流離而在此地舉行畢業典禮,因之我們的儀式不擬有所鋪張,但其意義則較之過去更為重大。諸位畢業同學在浙大求學,於茲四年,追隨學校播遷由浙東建德,贛南泰和而達廣西宜山,真是奔波千里。現在諸君十之八九即將離開學校,依古人臨別贈言的先例,謹述感想所及,為諸位將來之參考。

一般人以為大學之目的,在於使學生能學得專門之智識與技能,以為將來個人到社會中,從事謀生立業之基礎,而為國家着眼,則系造就領袖人才,領導羣眾以發展事業。但據個人觀察,大學畢業生如欲為國家造福,則單求一點智識與技能,尚非最重要的目標:大學畢業生的人生觀必須確定,方能使社會事業有格外的成功。諸君在校四年,所接觸者多為師長與同學,無爾詐我虞的猜忌。但畢業以後一入社會,則情形大不相同。社會人物,則形形色色,有好有壞,或才智過人而神經過敏,或勇於任事而器量狹小,甚至勾心鬥角,混淆黑白,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如果每個人沒有一個確定的人生觀作為行己立業的指南,則將如一葉方舟,徜祥乎大海,如無舵以駕馭之,必致隨波逐流,不可收拾。 諸君一入社會,首先要解決的是衣食住問題,在在需要金錢。若冷眼觀察社會,好像錢是萬能的,各種享受的東西工具,非錢莫辦。錢而且可以攫高位,握大權,甚至左右一國以及全世界的外交和政治。怪不得無論世界那一國,每個人入世以後,他的成功和失敗,是往往以他賺錢能力的大小來權衡來估計的,這在西洋各國尤其如此。在美國最成功的人,如洛基斐爾、毛爾根等,統是擁有巨資的人。目前在美國,盡有許多富翁,一方面販賣鋼鐵、煤油、飛機予日本,以從事轟炸中國後方手無寸鐵的婦孺,賺資數千萬,而一方面則又捐款若干萬予禮拜堂,因而被一般庸俗人目為最忠實的基督教徒,同時也是社會上最體面的商人。如果每個入對於成功的看法都作如是觀,以利為義,則均將變成為富不仁,故以賺錢為目的,則無論什麼無恥的勾當都可以做到。如此種觀點一日不改,則人類之腐敗、殘殺,即將永無底止的一天。

一般愛惜體面的人,以名譽為第二生命,這是比孳孳為利的已高人一等了。《論語》裏有一句話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大家就以為君子亦是愛名。王陽明先生解釋得好,以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的“稱”應讀去聲,所謂“大名之下,其實難副,聲聞過人,君子恥之”之意。目前社會人士往往謬採虛聲,在報章雜誌多發表文章就可成大名,而埋頭苦幹的人反默默無聞。因之有多少人,就並不實事求是,只一味標榜,像烘雲托月以渲染自已的名譽,而實際則並無事業可言,所謂稱不稱,即指此種人而言。在中國有很多辦事業、作研究的人,值得讚揚稱頌的,而在社會上反無籍籍名。即在粵漢路在敵人轟炸下之維持交通,湘桂路工程建築的迅速,少數化學工業研究室裏的結果,統為歐美人士所稱道的,而在國內反因報紙上缺乏宣傳,就很少人曉得。本來,聞譽而喜、聞毀而悶亦是人之常情,不過專為求名,在人生觀上確是錯誤。人生目的如為社會服務,則事業的成功,即是個人的成功。現在我國在歷史上是為最艱苦的時期,但同時卻是青年有史以來最難得的報國機會。我們此後為國家服務,自然最好能直接與抗戰有關,否則至少亦得間接與抗戰有關。抗戰之終結,或尚有若干年,而在此時期中,吾人為了抗戰多吃一分的苦,就是抗戰以後,在我們的回憶中,可以多得一分快慰。吾人的使命無論如何卑微,力量如何薄弱,只要我們的工作與抗戰有關,我們的心力盡了,我們自已就得到了安慰。從國家的立場説,她費了許多人力與財力來創辦大學,也就得到了收穫。

立定主見在社會上做事,一個人的職業自然賴有專門技能,但尤貴能應用思想。何者為重要,何者為次要,何者為真理,何者為半真理,何者為錯誤,擇其尤善而於自己素性素習最近者以之從事。“足食足兵”是重要的,但是“民無信不立”,信義的重要還要超出足食足兵。換言之,心理建設往往較物質建設尤為重要。若是我們要辦一個工廠或一個公司,我們計劃不能着眼小者而遺其大者。中國社會上常有一種傳説,以為中國政界非常腐敗,凡做官的沒有不貪污,因之父戒其子師戒其門弟子,以不入政界為高尚。我國貪官污吏確是不少,但是也有不少很廉潔而能幹的政界人物,所以説政界是貪污的淵藪是半真理而非真理。目前交通機關認為最頭痛的是汽車伕之管理,以為汽車伕專事走私賭博並嗜酒與鴉片,且時予主管機關要挾。實際上在目前各機關之司機,環境既極惡劣,起居無定,睡眠不足,故欲汽車伕行為之改良,必先改善汽車伕之環境,實際汽車伕之大部亦皆忠誠良好之國民。回溯在“一·二人”滬戰時,曾有汽車伕將日本軍火連人帶車開入黃浦江之壯舉。貪官污吏之養成,亦是環境為之。近有自安南來者,謂法國税關官吏無一不受苞苜,上海之敵國税收官員亦然。抗戰以前,上海公共租界電車上之售票人,大多數均公然作弊,而且要求乘車者與之通同作弊。其理由是售票人所佔之便宜,得諸外國人所開之公司,而非得諸乘電車者。實際電車公司以貿利為目的,如售票人舞弊而公司不賺錢時,勢不得不增加票價以為補償,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貪官污吏之心理正與上海電車賣票者相同,以為侵蝕公款並非吸取民脂民膏。近來教育部為救濟淪陷區域青年起見,在各國立大學設有貸金制度,使無家可歸接濟斷絕之學生,仍得繼續求學,立意本甚善。但苟不嚴密執行,易滋流弊。有家本小康,其父母不願子女求貸金,而子女要求貸金者;亦有學生本人本可自給不願求貸金,而其同學為之冒名代求者。凡此皆無非欲佔公家之一份便宜,但即此一念,若不防微杜漸,任其推而廣之,即足以養成無數之貪官污吏。

所以吾人一入社會,便當立定主意,假想一個吾人理想中之模範人物,照樣做去。諸葛武侯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這幾句話,每個青年應為圭臬。像諸葛武侯這樣六出祁山,有志未竟;孫中山先生去世之日,軍權政權均尚握於北洋軍閥之手。諸葛武侯和中山先生,在事業上言,可稱為失敗,而其精神,可歷千百年而愈益光明。古今中外之科學家、文學家以及政治家,往往為主義奮鬥,終其身貧無立錐之地,甚至囚虜屠戮,毫不反悔,雖一時身敗名裂,而不久其主義卒能大行於世。所以吾人決不能以一時之榮辱,而更變吾人的主張。歷史上在宜山亦出了不少人物,外省人來官斯土者,亦不下數百人,但如今統眠沒無聞,只剩了黃山谷尚有祠堂和衣冠冢,可稱俎豆千秋,這不但是因為他的詩文可以傳諸不朽,而[且]是因為他的氣節,經老死放逐而仍能堅苦卓絕的緣故。總之所貴乎大學畢業生者,在乎其能有獨立的人生觀,能應用自己的思想,以解決對付一切問題,決不會盲從,或是人云亦云。陽明先生説道:“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與《羅整庵少宰書》)又道:“昔之君子蓋有舉世非之而不顧,千百世非之而不顧者,亦求其是而已矣。豈以一時之譭譽,而動其心哉。”(與《陸靜元書》)浙大之前身為求是書院,希望諸位離校以後,莫忘了母校“求是”的精神。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4

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同學們一生中非常特別、非常重要的日子,你們將告別母校,踏上新的征程。作為校長,我祝賀你們,從北京大學這所偉大的學校順利畢業,也為你們更精彩的明天祝福。

當初,你選擇了北大,北大選擇了你,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從那時起,我們就擁有了共同的情懷。在北大的歲月裏,我們一起歡笑過也心痛過,付出過也掙扎過,希望過也失望過,但卻從未後悔過!回頭望過去,這些喜怒哀樂,這些拼搏奮鬥,都是通往未來的歷練和基礎。

今天,你們就要畢業了,又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和轉變的時刻!我們都感恩北大,但我希望你們記住,北大給予了你知識,給予了你能力,卻不能代替你安排未來。未來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去適應,去質疑,去挑戰,去創造!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對自己的未來負責,也只有你們,才能夠對北大的未來、中國的未來負責。

人們常把畢業典禮比作在大學的最後一堂課。作為一個“老北大人”,在分別的時刻,除了祝賀與祝福,我還非常希望,與你們一起分享幾位北大人的故事。我知道你們喜歡微電影、微視頻,我也試着做了一個。我希望大家從他們的經歷中,看到並記住作為一個北大人所應有的家國情懷。

她叫樊錦詩,1963年從北大歷史學系畢業,去了敦煌,在敦煌研究院做了幾十年的院長,剛剛卸任,成為榮譽院長。52年前,也是畢業季,也是在燕園,這位來自上海,美麗、聰慧的畢業生,收到了一封家書,反對她去敦煌工作。她還是堅持去了,原因很簡單,“已經答應了”。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半個多世紀以來,這位“敦煌女兒”,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世間風雲如何變幻,一直守護着絲綢之路上的人類寶貴遺產,一直探尋着中華文化千古之謎。今天,作為世界著名的敦煌學者,她依然堅守在漫天黃沙的大漠深處。“同意去敦煌”,這一聲輕輕的承諾,承載了一位北大學子半個世紀的社會責任和學術理想。

他叫張益唐,北大數學系78級學生,普渡大學博士。他自幼熱愛數學,認為數學是美麗的,值得一生投入。張益唐的學術生涯艱辛曲折,一度曾沒有固定工作。當他對孿生素數猜想作出巨大貢獻、轟動全球數學界時,已經五十多歲了,還只是美國一所大學的普通講師。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他對數學的夢想和熱愛,與兒時一樣,依然那麼純真、那麼聖潔,從未改變。20xx年,張益唐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大器晚成者的獲獎感言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敢於挑戰傳統,對那些別人説不可能做到的事,要勇於探索,如果真正熱愛,就永不放棄。

她叫呂植,1981年就讀於北京大學生物學系,是北大保護生物學教授,NGO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創始人之一。很多年前,校園中就流傳着她的故事。從讀書時開始,呂植就跟隨潘文石老師的團隊,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風餐露宿,綠野追蹤,進行大熊貓的研究和保護。她用出色的文章和鮮活的圖片呈現出了對自然的熱愛、對環境的思考,被稱為“一位保護人類未來的女科學家”。在北大、在荒野,她改變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深深影響了其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北大畢業生,他們的故事,一定會發生在今天畢業的同學們中間。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要堅守承諾、執着追求,要敬畏自然、擔當責任。一輩子很長、也很短,眨眼之間就是三十年、四十年、半個世紀,人生的精彩,也就在這執着的選擇和堅守之間。

北大,從來不只是一所學校,她是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寄託着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這裏,草地、湖水、山石、垂柳,都承載着動人的故事,潤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夢想。北大,是新思想不斷萌發和成長的學術殿堂,在這裏,學者大師們為民族振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嘔心瀝血,他們不滅的激情、不變的赤誠,塑造了北大,也激勵着後來的北大人。北大,是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聖地,從這裏,人們開始塑造自己的人生,並用一生去理解、去實踐:對責任的忠誠,對批評的坦蕩,對創新的執着,對競爭的平和。北大,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謎,每個在這裏學習和生活過的人,都會在共同的經歷中,揭開屬於自己的謎底。

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同學曾寫下了這樣的留言:“如果生命是棵生長的樹,青春就是開花的時節。如果一些人活着是在追尋膚淺的表象,是為世俗的浮華,是為心理與生理的需求,那麼,這兒有人真正地生活過,他明白所有問題的答案。”

同學們,從明天開始,你們中的很多人將離開校園,進入真正的現實社會中。中國的崛起,給予了你們這代人無限的機遇,你們有廣闊的舞台來施展才華。與此同時,在紛亂嘈雜的虛擬和現實世界中,也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我相信,北大不僅給予你知識、能力,更給予你價值和情懷,能為你帶來心靈的平靜,幫助你守正創新,走正道、揚正氣,成為引領未來的人。

又一年盛夏,又一番別離。高高的博雅塔,凝望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學子,這是默默的祝福,深深的期待。

祝福你們!再見!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親友、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

六月的廈門,陽光燦爛,萬象更新,一派生機,六月的廈大,歌聲朗朗,笑聲不斷,當然,不時也能看到因離別而不捨的淚水掛在臉頰上。六月是火紅的季節,六月是畢業的季節!今天,我們在這雄偉的建南大會堂隆重舉行廈門大學20xx屆畢業典禮,今年6月,共有8399位同學畢業。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圓滿畢業、即將踏上嶄新人生旅程的20xx屆畢業生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為你們的成長付出辛勞、默默奉獻的師長、親人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20xx是一個我們會永遠記住的年輪。在這一年裏,我們剛剛歡慶了我們母校的九十華誕,又將迎來我們偉大的黨建黨九十週年的光輝日子;這一年是我們“”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在座的各位親愛的同學順利畢業、奔赴社會、報效祖國的起始之年。這是吉祥的一年,勝利的一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跟我一樣,都會永遠記住這一年。

我知道,在座一些同學再過幾個小時,多數同學再過一天、兩天或幾天就要離開這美麗的校園,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的人生,新的輝煌。在這道別的時刻,在這每一分鐘都無限寶貴的時刻,我要跟同學們説些什麼呢?這幾天我一直都在想我要跟同學們説些什麼?我思緒再三,我決定我要把我們母校九十華誕慶典的主題詞——“感恩、責任、奉獻”這六個大字送給各位。在籌備母校九十華誕慶典時,在徵集了師生員工上上下下多方的意見與建議之後,學校把“感恩、責任、奉獻”這六個字確定為九十大慶的主題詞,因為大家一致認為,這六個字是對廈大過去九十年艱苦而又輝煌的辦學歷程的最好概括,又是對母校下一個九十年,或下下、再下一個九十年的最高期許。九十年來,一代又一代廈大人都在默默地踐行着這六個大字,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民族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力量與生命。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們的校主陳嘉庚出生於1874年。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年代,真是令人不堪回首。1874年,中國台灣被日本佔領,71年後才回到祖國。陳嘉庚出生時,他的父親已赴南洋謀生,他是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歷經艱辛撫養長大的。1891年,他年僅十七歲,同樣為了謀生,他奉父親之命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新加坡去打拼。可以這麼説,陳嘉庚的童年、少年是在國破家貧、親人離散之中渡過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滿了困苦和艱辛。但既使這樣,陳嘉庚從沒有抱怨過自己的祖國,他自始至終都無比熱愛自己的祖國。在南洋艱苦奮鬥數十年後,事業有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報效自己的祖國,如何讓自己的祖國擺脱貧困、繁榮強大。他認為中國落後捱打遭列強欺壓的根本原因在於國人愚鈍沒有教育,因此他傾自己的所有力量大力興學辦教育,他獨資創辦廈門大學,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人!陳嘉庚為什麼能這樣?因為他懂得感恩,他知道生他養他的是中國人,教他育他的是中國人,不管中國有多窮,這永遠是自己的祖國。所以,他一旦有了能力,他便要傾其所有來報答自己的祖國。陳嘉庚的感恩之心感動了無數的廈大學子,在陳嘉庚的感召下,廈門大學始終是一所懂於感恩的學校,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廈門大學都牢牢記着自己的祖國,記着自己的民族,記着所有幫助、支持過自己的人。

在座的各位也都知道,廈大在八年抗戰最為困難時期的校長是薩本棟。薩本棟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由清華選送美國留學,先後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伍斯特工學院,在美期間他的科研獲得諸多成果,任職於著名的西屋公司。1920xx年,薩本棟年僅26歲被清華聘為物理學教授回國任教。1937年7月1日,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陳嘉庚先生將廈大獻給國家,廈大從此由私立改為國立。7月6日,薩本棟被任命為國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在物理學與電機工程學上造詣高深,成就卓越,已在清華任教9年的薩本棟在接到任廈大校長的任命後,曾頗感猶豫,因為此一去對他來説真是道路艱辛,成敗難測。但他最後有感於陳嘉庚愛國興學的偉大精神,有感於他要把廈大建成一所一流大學的宏願,懷着為祖國培養更多一流人才的責任,毅然作出巨大的個人犧牲,到廈大就任。薩校長接受任命的第二天,中國抗戰全面爆發,此後的八年,他把自己與廈大完全連在一起。抗戰八年,廈大內遷閩西山城長汀,在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之中,薩校長奠定了廈門大學南方之強的根基,但他個人付出的代價不僅是學術而且是生命。剛到廈大時,他是個著名學者也是個優秀網球運動員,而八年後離開廈大時他已是一個走路都困難的駝背老人。1949年1月離開廈大僅4年,他病逝於美國加州,年僅47歲。薩本棟為何為廈大如此漚心瀝血、九死而不悔?因為,他牢記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他説他一旦決定來廈大,就要儘自己的全力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他來廈大就是要盡到把廈大辦成一流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責任。是責任驅使他把自己的生命耗盡。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知道,我們的蔡啟瑞院士是一位化學家,有些同學可能還知道他是一個催化學家。但可能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蔡院士到了44歲人已中年才轉變自己已研究了二十年的結構化學去專攻催化化學的。蔡院士1937年從廈大化學系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後於1947年初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後被美國政府阻撓歸國,直到1956年春才得以回到廈大任教。蔡院士從30年代開始就在研究離子晶體的單晶製備、晶體結構和極化現象,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美國近20xx年的學習與研究,使他的所長得到了系統的加強。1957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則消息,改變了他已從事二十年的研究方向,這則消息是報道説在我國松遼平原發現了大油田,中國急需化學工業與煉油工業的人才。石油化工的基礎是催化,當時我國的催化科學十分薄弱,幾乎是空白。蔡院士得知這一消息後,毅然決然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為了祖國的石油工業,要放棄自己從事多年的已有研究從零開始轉向催化研究。這樣的一個決定,哪怕在科研手段有很大進步的今天也可以説是一個幾乎令人難以想像的決定,這意味着他要把已有的所有成就徹底放棄,重新開始對一個完全陌生領域的探索。

但我們的蔡啟瑞院士為了國家的需要,義無反顧地做出了這樣的抉擇。1958年秋,他與他的同事們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催化教研室,經過艱苦的努力,廈大催化學科成為中國催化事業最重要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基地之一。他作為中國催化學科的奠基人,為我國石化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無比重要的貢獻。蔡啟瑞院士在自己的人生關頭能作出如此重要的抉擇,源於自己他始終懷抱的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始終認為,國家的需要,就是科學家責無旁貸的職責,無私奉獻,是科學家應有的品格。

廈大的九十年,是感恩責任奉獻的九十年;廈大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責任與奉獻是所有的廈大學子共同鑄成的。親愛的同學們,在你們即將離別母校踏上社會之際,我由衷地期望各位能牢記廈大的精神弘揚廈大的傳統,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當然,我很希望同學們的感恩能從感謝自己的父母開始,可能有同學至今還沒有給自己的父母買過一盒點心或送過一件禮物,我希望你們領到第一份工資時能給自己的父母買一個小小的禮物。我還希望,你們能把責任與奉獻體現在你們今後每一天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親愛的同學,親愛的朋友!畢業歌已經唱響,火紅的鳳凰花已掛滿枝頭,你們馬上就要出征了!在最後的一刻,我要再與各位訴説的一句話就是:朋友,請大膽而自信地投入火熱的新生活,用你滿腔的熱忱去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請你們記住,當你們走出校門之後,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你身居何職,都會有一個忠實的、可信賴的朋友站在你的身後,他默默地注視着你,當你成功時,他願意分享你的喜悦;當你受挫時,他願意分擔你的憂愁;特別是當你需要幫助時,他真誠地願意助你一臂之力!這個朋友就是你的母校——廈門大學!

最後,祝各位同學鵬程萬里,一路平安!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6

同學們,今後你們要走的路各不相同,母校不能為你們每個人規劃具體的發展道路,但是母校可以送給你們一把成功的鑰匙,那就是“自強”。從去年開始,學校為每一個畢業生頒發畢業紀念章,上面有創造太陽雕塑的圖案,這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你們就是早晨八、九點鐘金色的太陽,你們將要從事的事業也是在創造太陽。只有自強不息、奮鬥不息,才能“創造太陽”。我相信,“中國石油大學”這個名字一定會因為你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而更加響亮,“中國石油大學畢業生”這個品牌一定會因為你們的傑出表現而享譽海內外!

同學們,明天你們就要走出校門,但是你們並沒有離開石大,分佈在祖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校友會,是母校擴展到社會空間的寬闊的臂膀。當你們孤獨煩惱的時候,不要忘記母校就在你們身邊;當你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要忘記母校送給你們的鑰匙——自強。在這分別的時刻,我要對小夥子們説——“男兒當自強”,我還要特別地對女同學們説——“女子當自強”,我希望你們都能記住——“人生當自強”!

再見了,同學們,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祝你們都有一個輝煌燦爛的明天!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早上好!

歲月如梭,又到了六月,又到了美麗的鳳凰花開的時節,又到了要相互道別的日子。今天,我們在雄偉的建南大會堂隆重舉行廈門大學20xx屆本科生畢業典禮,歡送今天畢業的4841位本科畢業生。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圓滿完成學業、即將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20xx屆本科畢業生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願!向所有為你們的成長付出辛勞、默默奉獻的師長、親人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昨天,我們也在這個雄偉的大會堂舉行了20xx屆研究生畢業典禮,我在畢業典禮上向同學們致辭,送給同學們誠摯的祝福與殷切的期望。我的祝福與期望是:期望同學們能牢記校訓,自信地面對任何挑戰,用自信的人生態度去擁抱人生。今天,是本科生的畢業典禮,要送給本科畢業生們以什麼祝福呢?我再三思索,覺得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加年青,更有激情,更少磨難,也更有可能在挑戰面前感到茫然。因此,我認為本科畢業生與畢業的研究生一樣,需要對自信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需要自信,甚至更加需要自信。所以,我今天給在座各位的祝福,也是期望各位牢記校訓,自強不息,止於至善,以自信的人生態度去勇敢地面對自己即將踏上社會之後可能遇到的任何挑戰。

同學們,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經濟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三十年的高速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巨大變化,人們在讚歎繁榮與進步的同時,也在抱怨污染與貧富分化;人們渴望着工業化帶來的生活激情,同時也日益感受到競爭帶來的沉重壓力;發展讓空間變小了,讓時間變短了,“人生苦短”、“光陰似箭”,這種感覺現在是萬般的真切!可以説,在座的一代青年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挑戰與機遇總是並存,只有敢於應對挑戰,才有可能得到機遇。在挑戰面前是接受還是退卻,成了我們每個人必須作出的選擇。為此,每當畢業來臨,同學們要告別母校,奔向社會接受挑戰時,我常常在想我們的同學究竟作好準備沒有,作好應對困難接受挑戰的準備沒有?根據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一個人要能夠戰勝各種挑戰,要有三件法寶,即知識、才幹與心態。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具備了應有的知識與才幹去面對挑戰,所以我想僅就心態這一問題説點看法。

七年前,在我接任廈門大學校長之初,有一位記者問我,你上任後最想為廈大做的貢獻是什麼?我説,我想為廈大做的事情很多,但最想做的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廈大學生的自信心。去年12月我和我們的之文書記一道率團到香港參加我們的廈門大學香港校友會成立六十週年慶典活動,活動期間我們的校友香港證交所主席(當時是候任主席)李小加博士告訴我,説他幾年前看到一篇報道説我當任校長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廈大學生的自信心,他説他非常贊同我的看法。我説是的,我説假如現在有人問我你這七年做了哪些你自己感到滿意的工作,我會説自己最滿意的就是廈大學生的自信心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我還要告訴各位,李小加博士是廈大外文學院1984屆的本科畢業生。廈大本科畢業後,他在中國日報工作了數年,後又到美國完成了研究生的學習與訓練,研究生畢業後擔任過律師,後又到華爾街工作,曾任J.P.摩根公司的中國區總裁。去年被聘為香港證交所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小加是香港證交所成立一百多年來第一位出生在大陸畢業於廈大的CEO,他始終感謝母校給予他本科階段的良好教育和鍛鍊。他是我見到過最有自信的人之一。他無論是做石油鑽井工人,還是做報社編輯;不論是做記者,還是做律師;無論是做美林的項目經理,還是做J.P.摩根的地區總裁,他都自信地認為自己適合這個崗位,都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夠做好工作,而且確實做得很好。我們的這位校友無疑是一位成功的人,但我首先讚賞他是一位自信的人。

為什麼我如此重視一個人的自信心?因為我認為自信是一個人最重要最可貴的正常心態,或者説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什麼是自信?翻開辭海辭典和各等著作,對自信有多種的解釋。我的解釋是,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在社會上有一個合適的位置,自己能與社會和諧相處。哪怕這個位置一時不合適,經過努力或調整會達到合適。對於心態也有多種的描述,樂觀的心態、悲觀的心態、積極的心態、消極的心態、自由的心態、保守的心態等等,但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劃分是自信、自卑和自大這三種心態。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心態,而且這三種心態又是相互關聯的,過於不自信很可能就變成自卑,而過於自信盲目自信很可能就變成自大。自卑與自大也會相互轉化,自卑的人常常表現得非常的自大,而自大的人一遇挫折往往就變得自卑。一個人在心態上無論是自卑或自大,他往往都無法擺正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都很難與自己的周圍和諧相處。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也正確地看待他人,才能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與整個世界和諧地相處。

當然,心態是世界上最複雜最多變的一種精神狀態,一個人的心態往往是自信、自卑、自大交織在一起,只有自信,而沒有自卑或自大的人是極少極少的。因此,當我們感覺到自己有自卑或自大的心態時,不必緊張,只要正確對待,並加以調整就好了;但怕的是我們自己意識不到自己有這樣的心態。所以,當你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挫折或麻煩的時候,你一定會尋找發生挫折或麻煩的原因何在,千萬記住,在查找原因的時候,首先查查自己的心態,是不是因為自卑或自大的心態影響了你的生活與工作,給你帶來了挫折與麻煩。

説到這裏,我由衷地期望在座的各位同學都能保持一個自信的心態,相信自己是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一個分子,是這個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成員;相信自己能為這個美好的世界增光添彩,能為這個美好的社會添磚加瓦;相信自己能與社會與自然和諧地相處。有了自信的心態,你就會懂得幸福、懂得美好、懂得寬容、懂得感恩、懂得責任、也懂得奉獻;有了自信的心態,你就一定能為自己的理想而腳踏實地地不懈奮鬥,可以言敗,但永不言棄,失敗了查找不足重頭再來繼續奮鬥;有了永不言棄的精神,勝利一定屬於你;有了自信的心態,你會無比的感恩這個社會、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所有關心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從而當自己有能力時你就會盡自己所能去報答和感謝他們。總之,自信的心態會讓你活得自由、活得自在,會讓你為了這個美好的社會而辛勤地勞動同時也盡情地享受。

同學們,朋友們,廈門大學是一所自信的學校,“自強不息,止於至善”這八字校訓是何等的自信!廈門大學在自己建校90週年的歷程中,無論多麼的艱難困苦,從來沒有言棄,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併為之不懈地奮鬥。同學們,我希望你們始終牢記自己的校訓,以自信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人生的挑戰!

離別的時刻最為珍貴。今年的鳳凰花開得特別少,我感覺好像這鳳凰樹有點捨不得與各位親愛的同學説告別,我也一樣。但不管如何不捨,還是要與各位説聲再見!同學們,朋友們,你們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四年留在了廈門大學,不管你願意與否,廈門大學這4個字將與你終身相伴,在座的各位都已深深地烙上了廈門大學的印記,而且這印記將會伴隨你的遠離而越來越深!我前兩週在美國訪問,見到了我們的一些校友,他們問我最希望校友能幫助母校做點什麼?我説,我最希望校友們做的就是時時刻刻記得母校,有什麼事都想着這與我們的母校有沒有關係?有空的時候會惦記着回母校走走看看。我覺得這就是校友對母校的最大幫助。一所學校有這樣的校友,這所學校就不可能不進步,不可能不偉大!同學們,朋友們,明天你們就要邁出校園,步入新的生活。你們即將成為廈門大學驕傲的校友中的一員,我由衷期望你們時刻記着母校,抽空常回家走走,始終把母校的進步與發展與個人的進步和發展聯繫在一起;我由衷地期望你們永遠把母校當作自己一位忠實的、可信賴的朋友,這個朋友願意分享你成功的喜悦,更願意在你困難的時候助你一臂之力!

最後,祝各位同學鵬程萬里,一路平安!

謝謝大家!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8

同學們、老師們、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裏歡聚一堂,隆重舉行20xx屆學士學位授予典禮。在此,我代表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全體委員和學校黨委、行政以及全校師生員工,向圓滿完成學業並獲得學士學位的9613名畢業生,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為同學們的成長付出了辛勤勞動的全體教職員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始終關注並支持同學們刻苦學習的各位家長親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豐收源於希望的種子,源於肥沃的土壤,源於辛勤的耕耘。回首大學四年時光,在座的同學們在川大這片求學淨土上,揮灑了無數激情與汗水,深深留下了探索真知與追求真理的腳印。在你們大學四年中,你們親歷並參與了學校110週年校慶、本科教育教學水平評估等重大活動,不僅深刻領悟了川大厚重歷史積澱,更生動展現了川大人優秀的綜合素質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你們親身感受和麪對了“5•12”汶川地震,你們第一時間自發地去抗震救災第一線當志願者,全面、全力、全程參與災區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用無私無畏的精神書寫了中國力量,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詮釋了川大的價值追求;你們,積極參與並真正受益於學校在全國率先出台的“四川大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實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舉措。你們作為首批從在校本科生中選拔培養“雙特生”的嘗試者,作為首批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高質量、多樣化”改革的參與者,真正實現了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同學們,四年來,你們不僅在學業和思想上取得了長足進步,更共同見證了四川大學辦學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之一。20xx年以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學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國家制定出台《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機遇,制訂並啟動了指導學校未來5-20xx年發展的《四川大學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重點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舉措,構建完善了“三大類”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啟動了“雙特生”選拔培養,實施了“兩階段”、“三大類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過程改革和本科畢業論文“高質量、多樣化”改革等舉措,真正形成了具有川大特色的教育質量觀、教育公平觀、教育多樣觀和全面發展教育觀。在此基礎上,率先在全國高校中系統提出了確立“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實施“全員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全方位服務”育人管理體系。同時,學校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等各項事業發展,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可喜成績:在你們大學的四年中,學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從6個增加到10個;院士從9人增加到13人;新增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18人;學校科研總經費從7.5億元增加到12.1億元;新增國家科技三大獎6項。

特別是在本科教育教學方面,20xx年以來,我校國家精品課程增加了3門,總數達到28門;國家教學名師從5名增加到10名,國家教學成果獎增加8項,總數達到25項;成為全國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及“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此外,各類學生獲獎數從643項增加到1434項,特別是在第六屆“挑戰杯”競賽中,我校學子獲得金獎2項、銀獎1項,金獎數和獲獎數均居全國第一。同學們,這些成績,是你們勤奮學習、勇創佳績的體現,也是老師們辛勤培育的成果,更是學校發展的歷史畫卷中光輝奪目的篇章。在此,我謹代表學校黨委和行政向為學校發展做出了貢獻的同學和老師們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學們,過去的四年裏,你們始終堅持夢想與奮鬥同在,實現與超越並存。今天的畢業典禮,見證的不是學生生涯的結束,而是鑄就未來輝煌的開始。作為同學們的師長,我衷心地期望,即將離開校園、走向社會的你們當中,能夠產生成就斐然的科學家,能夠產生造福人類的政治家,能夠產生獨領風騷的文學家和藝術家。但我最為期待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成才之前,真正成人。

人之為人,關鍵在於有理想。希望你們始終懷有愛國興邦之志,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標。只有有民族責任感和國家責任感的大學,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學生;只有勇於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承擔責任的學子,才能真正成為國家棟梁、社會精英。百餘年來,四川大學始終堅持把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推動社會發展作為自身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並堅持把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主線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真正使川大培養的每個學生有知識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責任。同學們,希望你們無論今後走向哪裏,都能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擁有“經國緯政,法澤天下”的氣度,擁有“經世濟民,福澤萬邦”的情懷,甘於奉獻,勇於付出,在投身國家發展建設的偉大實踐中貢獻聰明才智,在實現國家和民族振興的歷史進程中書寫美好人生。

人之為人,關鍵在於有道德。希望你們擁有保持寬厚平和之心,把虛心從善作為不斷完善的人生境界。莊子曾經説過,“勢為天子,未為貴也;窮為匹夫,未為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我們當中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名揚萬里,但只要擁有一顆充滿愛和付出的心靈,每個人都可以變得偉大。同學們,無論你們今後繼續從事學術研究,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希望你們能夠堅守最基本的學術道德、職業道德和做人的底線,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名利觀,待人以誠、與人寬容、誠實守信、謙虛謹慎,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讓自己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價值,獲得真正的快樂。

人之為人,關鍵在於有堅持。希望你們始終保持堅韌不棄之舉,把拼搏進取作為追求卓越的人生信條。我一直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別是智商,最大的差別是堅持。一切成功都源於堅持。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每天都堅持、都朝奮鬥的方向持之以恆,就必定會比別人成功、比別人走得更遠。偶有成功,決不是得意自滿的資本,倘遇困境,也不是氣餒絕望的理由。人生前進的道路上,會有鮮花,也必然會有荊棘,在挫折中成長會使人更聰明、更強壯。希望你們都能以豁達的心態直面高潮與低谷,以寬容的性情去對待失落和坎坷,永遠都不要喪失信心,不要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打翻的牛奶上,在你們終有所獲之前,千萬不要停下尋覓的腳步。要相信,一旦通過逆境的考驗,你們就會更加了解自己,就能獲得更加強大的力量。

同學們,今天你們已經學有所成,即將滿懷希望去開拓自己的錦繡前程。無論今後你們身處何地、從事任何工作,我們都期待你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建功立業,更希望你們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同學們,人生就像故事,不在於多麼漫長,而在於是否精彩。我相信,川大四年的學習生活,已經為你們成就精彩人生做好了良好鋪墊,為你們實現凌雲壯志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後,四川大學作為你們母校,將一如既往地關心、關注和支持你們的發展,這裏將永遠是你們的堅強後盾,是你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希望同學們在展翅高飛的同時,能常回家看看,讓母校與你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分擔失敗的挫折。

同學們,我衷心地願你們在國家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顯身手、大有作為,成功實現自我的理想與抱負,並以驕人的成績,伴隨祖國與母校,共赴輝煌!

最後,祝同學們前程似錦,鵬程萬里!

謝謝大家!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9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武漢大學校園充滿節日的歡愉、收穫的喜慶。我們相聚在這裏,為20xx屆畢業生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和同學們分享桃李的芬芳,共話別離的眷戀。在此,我代表學校,向各位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為同學們的成長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老師和職工表示最誠摯的敬意,也向始終關注着同學們成長的你們的親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今年,我校共有12674名同學畢業,其中,本科生7124人、碩士研究生4233人、博士研究生1004人、外國留學生313人。除部分同學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或出國深造外,多數同學將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珞珈山下,夏熟秋實;東湖岸邊,冬去春來。幾年前,同學們躊躇滿志地來到武漢大學,在這裏激揚文字,勤學苦讀。圖書館裏曾點燃多少憧憬與渴望,林蔭道上曾記錄多少凝思與遐想,田徑場上曾揮灑多少激情與汗水,課堂內外曾展示多少自信與昂揚。珞珈山下難忘的大學生活奏響了同學們青春的華彩樂章。幾年來,你們不僅在學業和思想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也在學校發展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我為能和你們一起與武漢大學同行而感到自豪,為你們的成長和進步而感到欣慰,更為你們即將走向社會、承擔起崇高的社會責任而感到驕傲!

今天,是你們人生新的起點。在臨別之際,我作為大家的師長,也作為大家的朋友,提出一些寄語和期望:

第一,希望同學們能夠永遠保持一顆進取之心,腳踏實地,追求卓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畢業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應該是新的學習階段的開始。在社會的大課堂中,你們將會遇到更為艱難的社會考試,將會面對更為深澀的生活考驗。在今後的日子裏,你們要不怕從最基層做起,學會在困難中修身,踏實做事,誠實為人,立足本職,追求卓越;你們要永遠保持學習和思考的熱情,求知若渴,虛心若愚,不斷探求新知、追求真理,永葆思想的活力;你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長存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永不言退的鋭氣和積極進取的朝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第二,希望同學們能夠時刻堅守一份責任之心,甘於奉獻,勇於擔當。

只有對學生、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學校,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學生;只有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勇擔責任的學子,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精英與棟樑。百餘年來,武漢大學的歷史發展無不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慼相關、緊密相連。我相信,從這所大學走出去的你們,應該有着珞珈有山、雄峙東湖之南、遙踞大江之畔的氣魄,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品格,更有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一個富有智慧和遠見的民族,總是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青年。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你們的時候,希望同學們能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敢於在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大顯身手;希望同學們能甘於奉獻,勇於奮進,自覺地站在時代的前列,像你們的歷屆學長那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的強盛、為人民的幸福、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三,希望同學們能夠持久擁有一顆豁達之心,熱愛生活,寬容自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是一種人生的品格,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藝術。擁有豁達,我們才能珍惜今天的一切,才能真實地熱愛社會;擁有豁達,我們才能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做到樂觀自信,榮辱不驚;擁有豁達,我們才能具有開闊坦蕩的胸襟,做到大度包容,達觀灑脱。我們要懂得珍愛時間和生命,珍愛工作和生活,珍愛親人和朋友,珍愛我們的人民和祖國。我們要不斷強健體格,砥礪意志,錘鍊人格,陶冶性情,以豁達的心態直麪人生的高潮與低谷,以寬容的性情對待人生的失落與坎坷,始終自信地去成就有意義、有價值、有創造的未來。

同學們,今年5月2日,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殷切希望廣大青年,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我希望同學們以此為圭臬,“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像你們的學長那樣,以學識和才智奉獻社會,以精神和品格影響他人,使武漢大學因你們而更具魅力,更具風采!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有位畢業生髮的帖子,列出了“畢業之前應該在武大做的最後十件事”,其中包括再爬一次珞珈山,再去凌波門看一眼東湖,再去老圖書館上一次自習,再去梅園小操場看一場電影,再走一次櫻花大道,再在教五樓前的草坪上放一次風箏,再在“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坊前留一張合影,再向自己最尊敬的老師説一聲再見……幾多歡愉、幾多愁思,幾多成功、幾多挫折,幾多別離、幾多重逢,這一切都將深深地嵌入大家的記憶之中!

請同學們記住:珞珈山是每一個武大人永遠的精神家園!希望同學們常回來看看!母校會永遠關注你們、支持你們、歡迎你們!

最後,我衷心地祝願同學們能唱響新時代的畢業歌,做好今日中國平凡之事,成就未來中華棟樑之材!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10

各位親愛的畢業生,

各位導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於此,共同見證各位同學從西南交大這所百年名校畢業。首先,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向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各位畢業生,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提議,請全體畢業生以最熱烈的掌聲,向培育你們的導師、服務你們的教職員工、關愛你們的親人和支持你們的同學朋友,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

今天,是你們人生跑道的新起點。在啟程之際我想跟諸位再聊一聊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或許你們會問,好不容易熬到畢業了,為何校長還要向我們“推銷”學習?而且強調深度學習?

現代社會集中呈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特徵,信息與知識急劇增長快速迭代,知識半衰期高度壓縮,創新以一種社會基本需求的普遍存在方式不斷加快頻率,教育也逐步演變成融開放性、終身性、全球性於一體的自我增值過程,因此,學習成為個人、組織和社會的迫切需要。早在1990年彼得?聖吉在他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一書中就強調指出,在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組織不僅需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更需要系統思考和團隊學習,從而把組織打造成為學習型組織,並使得組織內的成員成為終身學習者。

眾所周知,21世紀人工智能和類腦機器人的發展令人驚歎,人類已經進入與人工智能共舞的時代。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領域有一項被稱為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的新技術,該技術由以前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圖模型發展而來,其動機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使機器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

就在今年3月舉世關注的人機圍棋對決中,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 Go)4:1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這是繼1997年 5月“IBM 深藍”經過六場角逐,以兩勝一負三平擊敗世界象棋冠軍後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這一事件告誡我們,人類若不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或將超過“人的智能”絕非危言聳聽,由此也倒逼人類自身的學習必須走向“深度學習”。

另一方面,在以數字化生產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的信息時代,淺表化、碎片化、機械化學習大行其道。一些人不能自持、隨波逐流、淺嘗則止、人云亦云,讀書學習蜻蜓點水、不求甚解,樂於將表面化、快餐式、條目般的知識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知不覺養成思維惰性,弱化了知識的本然價值,鈍化了創造的質感和敏鋭度,長此以往甚或喪失創新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強調“深度學習”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又一原因。

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何謂深度學習?深與淺相對,深度學習是深入、深刻、深化、深遠的學習,是不浮於表面、不限於知識本身、不囿於他人所見的學習。本質上,深度學習是一種基於建構主義的科學學習方式,是精準性、批判性、前瞻性的立體化學習範式;深度學習注重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致力於追求“學習型人生”,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學會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

如何深度學習?《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程子進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實際上,諸如此類的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博大精深的治學思想,已經為我們深度學習指明瞭路徑。結合當今教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最新的理論成果和教育實踐,我以下重點談三方面有關“深度學習”的建議,請諸位用心體悟。

一、博學通達

在今天這個大科學時代,任何專業都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啟迪與支撐。學不博則知識狹窄、孤陋寡聞、思路不廣、頭腦閉塞。學習若沒有一定的廣度、寬度和跨度,很難有相當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深”當以“博”為前提。博者,廣也;碩者,大也。在座的諸位博士、碩士,理當成為本原意義上“廣而大”的“博士、碩士”。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你們既要術有專攻精湛於某一專業,又要避免因知識面太窄而產生的“深井效應”或“隧道效應”。否則,稱“淵士、渺士”可能更加名副其實。

博學忌所學不真。為此,在倡導開卷有益的同時加強甄別、求證十分必要。當然,多讀經典更是值得推崇的方法。經典經歷歲月和時間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成真;經典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結晶,藴含着先賢聖哲的閎博睿思和學理旨趣,代表了所在時代的最高智慧。經典中自有精華,閲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並擇其善而從之。閲讀經典本身也要廣博,古今中外的經典都要讀,文史哲方面的經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經典都儘可能多讀。而且,儘量讀原著,不要只讀別人的解釋來代替對經典本身的研讀。

博學應通達。博學不能“雜而無統”(朱熹),即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求甚解。博學切忌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應追求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通達”即貫通、通曉、暢達。博學不能滿足於多種知識的無序堆積和簡單疊加,而要在充分咀嚼消化的基礎上,把所學知識條理化、邏輯化、結構化地納入自己的知識集,進而形成通透、系統的知識體系。

當今科技發展呈現出兩個鮮明特點:一方面,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各學科領域之間的綜合集成越來越強。阿爾法狗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神經網絡等多知識、多技術充分融合集成的突出代表。機器人學習尚且如此,人的學習更應做到通達:心領神會,舉一反三。學習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古人推崇的“當於無字處求之”,亦即現代著名文學家金克木提倡的“連字帶空白一起讀”。

博學應去“功利化”。有學者説,深度學習幫助學習者構建安心、安寧的學習世界,是最接近本質的學習。如果説過去學習重在掌握知識、方法和能力,深度學習則更重視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治學精神等精神的培養和塑造。古今中外真正的大學問家或成大事業者,都是有情懷、有格局、有擔當之人,在他們身上有一種超越物質、功利的超撥性和純粹性。試想,博學如果只為稻粱謀,或者把學習僅僅當成是升學、出國、找工作、評職稱的途徑,或升官發財、博取功名利祿的手段,這種價值取向下的博學,對自身效用可能不小,可是,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意義和貢獻何在?

二、善問思辨

善問思辨是深度學習的題中之義。現在,問題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學習方法,對此愛因斯坦有句名言:發現問題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本質更重要。善問不僅要有敏鋭的問題意識,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真問題而不是偽問題。思辨則是通過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對問題的狀況、類別、事理等進行辨別分析。諸位研究生一定有過從探問、追問,到思考、思索,再到分辨、判別的治學體驗,這種體驗正是深度學習所提倡的,深度學習的學習者應將其常態化、習慣化。

善問思辨需要好奇心、想象力和“元認知”。當諸位踏入社會,千萬不要追求所謂的成熟而喪失、泯滅你們寶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有充滿疑問與好奇,你才會去探索未知,發現問題,在思辨解惑後獲得新知並隨之提出新問題。想象力在工作學習中非常重要,創新和思辨尤其需要想象力,正是得益於想象力和思辨的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創造出“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近年來,心理學中出現一個關於學習的研究熱點——“元認知”(Metacognition)。元認知是對思辨的昇華,它不僅要求將經驗上升為概念,將概念上升為理念,將方法(method)上升為方法論(methodology),而且進一步要求對這一過程中的認知和思維進行再認知和再思維,即對認知的認知,對思維的思維,從而通過元認知深化思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善問思辨需要批判性思維驅動下的反思。“批判性”的希臘文原意有敏鋭、精明的意思,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説,批判的目的在於能夠從正反兩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謬誤。批判性思維是“深度學習”的要義所在,卻是當下中國高等教育最缺失的。諸位要注意養成對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反思的習慣,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

要敢於對故知進行顛覆、解構,同時要善於再造、重構,努力做積極的知識發現者和建構者。同學們還要慣於對已發生、已經歷的事件做“覆盤”式反思。周知,高段位專業棋手都有覆盤的好習慣,他們通過覆盤反思得失以及其他更好的下法。

昨天,英國“脱歐”公投揭曉,一石激起千層浪,世界各大媒體、論壇紛紛發表評論,意見迭出,觀點爆棚。面對潮水般的各種評論、意見和觀點,你的見解是什麼?英國“脱歐”公投是好與壞、是與非之間的抉擇,還是一項“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兩難選擇?“脱歐”對英國與歐盟今後的發展、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乃至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衝擊和影響是什麼?對這場公投所暴露、折射和引發的諸多深層次問題,該做怎樣的反思?諸位不必也不應一味地採信充斥於各類朋友圈裏所謂“深度好文”的觀點、數據或論據,也不要膜拜某些大咖的“高論”或“洞見”,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和思維成為別人言論的跑馬場,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和行是辯證的統一體,兩者不可偏廢。但在現實中知易行難,因此身體力行彌足珍貴,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講“力行近乎仁”的重要原因。

深度學習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將平時的學習化為行動,融入生活,投入社會,奉獻時代,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就是要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極深研幾、追求真理,又要把理論成果和科技成就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關於知行合一,還要注意兩點。一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固然學可求知,更應牢記實踐出真知。多年前毛澤東主席就教導我們:“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諸位畢業後繼續讀紙質書、電子書自不待言,但是,也需用心參悟和品“讀”社會、自然、人性等一部部無字天書。光向書本學習遠遠不夠,還要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向人民學習,在實操中學習,甚至通過挫折學習。

二是深度學習者,既是理論派也是實踐派,既是理想派又是現實派,既是自覺者又是覺他者。深度學習中的 “知行合一”,不僅僅是自身的“知”與“行”,還是影響他人的“知”與“行”,使自身知行與他人知行協同。諸位要在自己深度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團隊深度學習在求道、悟道、證道,以及守道、行道這條生命昇華之道上共同修為,共同踐行知行合一。

同學們,在即將結束“深度學習”這個話題之前,我想起巴爾扎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在此,我要叮囑你們的是,竢實揚華,久久為功。讓我們以此共勉!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11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剛才,教師和學生合唱團演唱了《燕園情》,這首歌雖然還不是我們正式的校歌,但這麼多年來,它的旋律、它的歌詞、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為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已經深深刻在了我們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學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園情》開始的,今天在這裏,也將以《燕園情》畫上一個休止符。

四年前,充滿朝氣和活力的你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燕園,開始了在北大的求學生涯。那時,你們在一體的操場上第一次學唱《燕園情》;而今天,在同樣悠揚的歌聲裏,你們就要帶着在北大收穫的知識、友情以及愛情,帶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記,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時間,我們的一張本科畢業生合影在網絡上“走紅”,這張一個人的“合影”來自元培學院的薛逸凡同學,她所在的古生物學專業,或許是中國唯一的只有一個學生的專業。很多網友贊她為“女漢子”,紛紛留言——“一個人的寂寞誰懂?”,“專業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都佔了”„„其實,無論什麼專業,寂寞也好,熱鬧也罷,作為校長和老師,只要你們學有所成,只要你們快樂成長,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滿足。20xx屆畢業的全體本科生同學們,祝賀你們!

同學們,大學時光匆匆而過,以至於身為“90後”的你們都開始慨歎:“時間都去哪兒了”?是的,對一個始終在奮鬥、始終在攀登的年輕人來説,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四年光陰轉瞬間就流走了。我想,這四年的時間,已經凝結成了你們在無數次“刷夜”苦讀之後的哲思與明辨,凝結成了你們在國際交流舞台上閃光的才華與自信的氣度,也已經變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師長雙鬢的縷縷白髮。當你們在回憶過往,追問青春的意義時,我希望,大家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們的父母、悉心教導你們的師長以及四年來相互關愛、相互扶助的“小夥伴”們説一聲——“謝謝!”正是他們時時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擁有了如此精彩!今天,請把掌聲獻給他們!

此時此刻,站在這個講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靜,願意與大家分享一點自己的時間印記。我和我的同齡人,是在中國經濟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雖然歷經波折,卻也幸運地搭上了改革開放、社會轉型的時代列車。1978年我上大學的時候,人們還在討論收音機和電視對未來教育的影響。而現在,我也同你們一樣,經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試圖用微信與朋友們交流。時至今日,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拉近了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相信就在此刻,你們當中有不少人正通過微博、微信將畢業的體悟和感恩的心情傳遞給千里之外的親友。這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年前,都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事情。

同學們,變革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包括我們所身處的燕園,每天也都在發生着許多細微但深刻的變化。我們的北大,正變得更加國際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滿了創新的活力。這一切的變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共同努力的結果。

那麼,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北大人應如何作為?我們除了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時代的潮流,更需要堅守什麼?哪些東西需要不斷變化,而哪些東西又亙古不變?利用這個機會,我想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今年5月4日,來到北大,與我們共度校慶和五四青年節。在師生座談會上,給大學生算了一筆“人生賬”:“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很多人還不到30歲;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很多人還不到60歲。也就是説,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

同學們,指明的這筆“人生賬”,不就是擺在你們面前的歷史“際遇”和“機緣”麼!還以“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為喻,勉勵青年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勤學、修德、明辨、篤實,身體力行,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運動的先驅、北大校友羅家倫先生在《寫給青年》一書的序言中談到:“我們不能揹着時代後退,我們也不能隨着時代前滾,我們要把握住時代的巨輪,有意識的推動他,進向我們光輝的理想。”在五四時代,他們那一批“90後”通過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在改造國民性的基礎上,重塑人的靈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也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征程。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奮發圖強的精神燈塔,也為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資源。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洶湧而來、各種思潮相互碰撞的變革時代,堅守核心價值觀就是“務本”,將自己的人生事業融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洪流,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國正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北大人不應沉湎於以往作出的貢獻,而要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發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諸位同學,將來能夠代表我們這個國家,對人類文明的傳承與進步起到推動作用。

面對紛紜複雜、瞬息萬變的世界,如何實現“小我”與“大我”的協同進步?是被社會的慣性所牽引,還是追隨自己內心的召喚?是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選擇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在面臨嚴峻的現實時,是選擇放棄,還是義無返顧地前行?是做憤世嫉俗者,還是積極的建設者?在此,我對大家有三點希望: 一是希望大家堅守“砥礪德行,立己立人”的道德追求。宋代理學家楊時曾説“一德立而百善從之”,無論什麼時代,砥礪德行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只有個人的德行修養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響和教化別人。“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在我們身邊,就有許許多多堅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輩,他們的堅守讓我們在時代波瀾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擔當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濃郁沉澱的家國情懷。這其中,第三屆“蔡元培獎”獲得者,醫學部教授彭瑞驄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驄先生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成長於內憂外患,社會動盪的時代,彭先生較早便開始關注社會現實,關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與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墳附近的什坊院村辦起了保健院,組織北醫師生輪流為附近農民義診。在這段實踐中,彭先生目睹了農民飽受病痛之苦和貧困的折磨,堅定了為大多數人服務的理念。從醫70多年,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先生都堅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這樣寄語醫學生:“‘無德不醫’。學校只能教育你認識是非,但是社會太複雜了。你要是想拿學醫當敲門磚去賺錢的話,那就別來學醫,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貧,默默奉獻,正是老一輩北大人畢生堅守的羣體特質的生動寫照。希望這種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夠在你們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二是希望大家堅守“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平和心態。今年3月,我在學工部舉辦的“教授茶座”活動中與一些同學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在座談中,同學們最關心的問題是生涯規劃。物理學院一位同學説,學物理、做科研壓力很大,需要犧牲很多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堅持。我告訴他,北大人做什麼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基本素質——那就是忍耐。今天在這裏,我還想跟大家分享哲學系湯一介先生治學的例子。作為老一輩哲學家,編纂一部能夠挖掘傳統文化的真精神、呈現中國儒學源流的《儒藏》,是湯先生長期以來的願望。20xx年,經過反覆論證,湯先生將編纂《儒藏》的設想提交學校和教育部並得以正式立項。這一年,76歲高齡的湯先生受命成為《儒藏》工程首席專家。《儒藏》工程是一項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基礎性國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項迄今為止人文社科領域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工程。《儒藏》“精華編”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餘種,約計2.6億字;而“大全編”則收入儒家經典著作3000餘種,約10億字;此外還將編纂著錄兩萬餘部“儒家經典文獻總目”。面對這項浩如煙海又繁瑣龐雜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湯一介先生義無反顧。他説:“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必須有中華文化的復興來配合。今天,我們編纂《儒藏》可以説正在實現着400多年來中國學者、也可以説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儒藏》編好,將儒家文化瑰寶系統全面地收藏,成為全世界最權威的範本,之後一百年內不會有人超過。”湯先生秉持着這樣的赤忱之心,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仍然不遺餘力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學習。

三是希望大家堅守“寵辱不驚,自信自勵”的人生哲學。隨着人生階段的轉變,你們將迎來一個更加複雜、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盪,面對紛繁蕪雜的社會現實,同學們可能一時會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們在偶爾“吐槽”之餘,勇做積極的建設者,化難為易、化壓力為動力、化自卑自滿為自信自勵,寵辱不驚,處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雲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説:“今天很多年輕人抱怨這不對、那不對的東西,可能正是我們可以發展的機會。與其抱怨,不如把它變成現實。”改變別人也許很難,但改變自己只需要堅持。我校國際關係學院潘維教授也講過一段很有啟迪性的話:“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來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難、多歷練,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努力完善自我,抵達“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學們,時代在變,北大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不會改變,“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不會改變,“思想自由,兼容幷包”的胸懷不會改變,“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不會改變,“常為新”的奮鬥精神和創新意識不會改變!這些帶有“北大印記”的精神特質,應當就是我們在大變革時代永遠不變的堅守。

同學們,我一直認為,北大是不可複製的,每一個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複製的。希望大家永遠不要被喧囂、浮躁所迷惑,請勇敢地做你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做一個堂堂正正、獨一無二的北大人。

從今天開始,我相信,無論你們走到哪裏,所有的道路都有一個共同的起點,那就是北大,這裏是你們永遠的精神家園。無論時代如何變革,植根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燕園情”將始終超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這是永遠割不斷的!

最後,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醖釀已久的一句話送給在座的各位同學,“一個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輕的時候確立自己的目標,你就會節省很多時間,走更少的彎路,你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就會更近,實現的可能性就會更大。”

同學們,依依惜別,再見珍重。母校永遠祝福你們!祝願你們乘風破浪,前程萬里!

謝謝大家!

浙江大學校長畢業典禮講話 篇12

今天早上我翻閲了畢業禮的典禮程序。當我見到畢業生名冊上你們的名字,我按手其上,低頭為你們每一位禱告。我祈求你們離校後,都能過着“不負此生”的生活。你們或會問,怎樣才算是“不負此生”的生活呢?

首先,我希望你們能儉樸地生活。我過去的三至五年間,大家完成了大學各項課程,以真才實學和專業知識好好地裝備了自己。我肯定大家都能學以致用,前程錦繡。但容我提醒各位一句:快樂與金錢和物質的豐盛並無必然關係。一個温馨的家、簡單的衣着、健康的飲食,就是樂之所在。漫無止境地追求奢華,遠不如儉樸生活那樣能帶給你幸福和快樂。

其次,我希望你們能過高尚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有很多陰暗面:不公、剝削、詐騙等等。我呼籲請大家為了母校的聲譽,無比莊敬自強,公平待人,不可欺負弱勢的人,也不可以做損及他人或自己的事。高尚的生活是對一己的良知無悔,維護公義,事事均以道德為依歸。這樣高尚地過活,你們必有所得。

其三,是我希望你們能過謙卑的生活。我們要有服務他人的謙卑心懷,時刻不忘為社會、國家以至全人類出力。一個謙卑的人並不固執己見,而是會虛懷若谷地聆聽他人的言論。偉大的人物也不整天仰望山巔,他亦會蹲下來為他的弟兄濯足。

假如你擁有高尚的情操、過着儉樸的生活、並且存謙卑的心,那麼你的生活必會非常充實。你會是個愛家庭、重朋友,而且是關心自己健康的人。你不會着意社會能給你什麼,但會十分重視你能為社會出什麼力。

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所以諸位畢業會成為我校的代表。做個令我們驕傲的“中大人”罷!

在21世紀,全球的大學都有如處身於十字路口,因為在歷史中,大專院校從來沒有增長與膨脹得像現在那麼快,而又像現在一般,忘其所以、失其導向。正當全球大專學生數目不斷增加的時候,人們也前所未有地對大學教育的真正意義作出了重大的質疑。

正當在某些國家,大學被譽為推動科技與經濟建設的火車頭的時候,在另一些地方,大學卻被詆為縱容精英主義和放任不羈的地方。那麼大學教育,所為何事?

紐曼樞機曾經這樣説:“若大學課程一定要有一個實際的目的,我認為就是為了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這種教育能給人以對自己的觀點與判斷的真理,給人以倡導這種觀點與判斷的力量。它教他客觀地對待事物,教他開門見山直奔要害,教他理清混亂的思想,教他弄清複雜的而摒棄無關的。”

認清大學的價值和本質。

我相信一所大學的價值,不能用畢業生的工資來判斷。更不能以他們開的汽車、住的房子來作準,而是應以它的學生在畢業後對社會、對人類的影響為依歸。

我們也要弄清楚大學的本質:它並非純粹是一座知識寶庫,也並非單單是創意和創新的推動者。大學絕非一所職業訓練學校,更萬萬不可淪為培育貪婪、自私、毫無道德和社會責任可言的人才的機構。大學不可能是排名榜的盲目追隨者,更不可以被視為推動生產總值的引擎。

認識並帶領你的時代。

今天你們畢業了,我送你錢穆老師的一番話“認識你的時代,帶領你的時代”。

你們一個人怎麼樣做人,怎麼樣做學問,怎麼做事業,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共同的基本條件,就是我們一定先要認識我們的時代。我們生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就應該在今天的時代中來做人、做學問、做事業。大部分的人不能認識時代,只能追隨時代,跟着這個時代跑。這一種追隨時代,跟着時代往前跑的,這是一般的羣眾。依照中國人的話來講,即是一種流俗。每一個時代應該有它一個理想,由一批理想所需要的人物,來研究理想所需要的學術,幹出理想所需要的事業,來領導此社會,此社會才能有進步。否則不認識這個時代,不能朝向這個理想的標準來向前,此即是流俗。流俗又如何能來領導此社會?所以每一個時代,不愁沒有追隨此時代的流俗,而時代所需要的,則是能領導此時代的人物、學術與事業。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這是一個個人主義抬頭的時代。個人利益凌駕於羣體福祉,個人意見往往成為唯一能接受的意見。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不應只顧自己的利益,不要過於自以為是,而要學會多聽別人意見,考慮各方看法,協力實現夢想。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是非難辨的時代。每日在網上流傳的資訊,媒體發放的消息,為我們帶來不少衝擊。但事情往往不是表面看來那麼簡單,是非黑白往往需要仔細分析,深入瞭解。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獨立思考。同學畢業後更需終身學習,有慎思明辨的能力。

這是一個利益在前,道德在後的時代。金錢、地位、權力,已經成為世人追逐的唯一之物,道德和價值觀的培育,卻漸漸被人遺忘。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願你們不要讓利益掩蓋良心,以厚德載物自許。我們所追求的,理應是較名與利更能持久的東西。

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虛懷若谷,以遠大眼光,包容態度,帶領我們的時代。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份,不要為了個人利益,埋沒良知。我盼望中大畢業生能認識時代,引領潮流,不流俗、不盲從,做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知道滿足,懂得感恩,貢獻更多。

面前放着半杯水,你看到的杯子是半滿,而非半空。你會明白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健康、家人、愛人或者機會。你在這個年紀所擁有的一切,所獲得的成就,是這個世界上許多人想也無法想像的。知道滿足便會快樂。懂得感恩,你心中所念茲在茲的,就不是還想獲得更多,而是貢獻更多。你應努力回報社會,用你的時間、你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是你的財富。到那時你會發現,奉獻愈多,就愈富足。

“不要問香港可以為你做些什麼,而是你可以為香港做些什麼。”為自己和別人創造更多機會,獻上更多關懷,你的煩惱反而減少。懂得感恩,你大概也是個包容的人。一天當父母開始雙鬢斑白,記憶衰退,步履蹣跚時,你不會對他們抱怨挑剔,你會不離不棄的照顧雙親,為他們做飯洗腳。一天你有了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收入,或更高榮譽時,你也不會瞧不起老師,你會飲水思源,告訴別人他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

有一天我們的社會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多少的挑戰,你也不會離棄香港,不顧而去。你會盡你的責任為香港創造未來。各位,今天是值得我們慶祝併為之欣喜的大好日子,但不要忘記……這還是個應當感恩的日子。

各位畢業同學,在我的心目中大家都是我的兒女。當我誦唸你們的名字時,我默禱你們都能不負此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