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7W

網絡新聞是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聞,突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概念,應如何策劃網絡的專題新聞呢?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
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篇一

選題背景:20XX年5月12日14點28分,中國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這是場天災,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冰凍災害之後,又一次考驗擺在所有人面前。天動地搖,汶川成為了全中國人民的焦點,那裏發生的所有,都牽動着億萬人民的關注。災難來臨之後,人民子弟兵的積極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災物資匯聚。人們在關懷着受難的同胞時,冷靜下來,發現被壓在廢墟里那些可憐的孩子,他們都還沒來得及過上他們的節日----六一國際兒童節。是為什麼倒下了那麼多的教學樓,在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學樓屹立不倒,鋼筋為什麼都是鋼絲?人們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目標定位:深度報道的策劃重在於告訴受眾“特別的內容”,全國人民不僅要知道受災的同胞的苦難,更要知道為什麼會沒能更好的避難,尤其是對於那些可愛的孩子們。在建設那些教學大樓的時候,監督部門在做些什麼,地震是天災,但如果做好了防範,或許那些書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興興地過上兒童節。

一、受眾分析:

1、地震發生當天後,全國的大眾媒體開始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災難給當地人民帶來的傷害,全國三日默哀,國旗降半,全球華人的眼睛都在注視着汶川。

2、中央電視台對地震進行直播,時刻跟進報道,給人們傳播了地震之後的大量信息,讓人們對地震發生後的受災情況有了基本瞭解。

3、在一大片廢墟中,那些沒有主人的學生們的書包是留給人們最深的記憶,為什麼只有一幢教學樓在地震之後屹立不倒,桑棗中學是地震留下的幸運,還是悲哀?人們想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教學樓沒有能挺住,桑棗中學倖存是不是該警醒相關的人和部門?哪些部門該為那些倒下的教學樓負責?因此在這些問題沒有能給出答案之時,此則報道為觀眾揭開一個災難背後的問責,理性地看待災難後的重建應該要重視的方面,致使人們警醒,在下一次災難來臨時,能夠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讓教室不再成為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站。

二、競爭對手分析

鳳凰衞視一虎一席談就學校建築倒塌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它是一個羣口激辯式的談話節目,通過正反方的辯論來讓真理變明,讓事實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後暴露在聚光燈下。因為鳳凰衞視的特殊體制,一虎一席談可以更加公正,客觀地把事實的真相通過辯論的形式展現出來,因此一虎一席談會是本此節目的最大競爭對手。

具體分析:

1、一虎一席談是個品牌欄目,有了固定的受眾羣體。

2、一虎一席談在政治上的限制會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聞中能更公正,客觀地交待事實,且不易受到體制的約束。

3、一虎一席談請到了很多有名的嘉賓,如黃健翔等名嘴,名星效應使得受眾會出現馬太效應。

三、自身狀況分析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學生?”的深度報道節目目標受眾定位為全國關注地震災難災後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學大樓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眾。受眾定位的人羣的知識基礎要求比一虎一席談要低,受眾羣體的基數會比較大。

具體分析:

1、鳳凰衞視的收視覆蓋率在中國內陸遠遠不及內陸一般的上星電視台。而“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學生”是以上星衞視台為平台的一檔新聞的深度報道節目。收視羣體會大於一虎一席談。

2、新聞的深度報道可以深入地採訪,能將最真實的畫面傳達給受眾,並且在記者出鏡的調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實的真相,更引人入勝。

3、鏡頭的畫面語言能將更多的細節展現出來,比起一虎一席談的談話談出來的更加真實,地震現場倒塌的教學樓用鏡頭表現會比用語言敍述更直觀,更吸引注意力。

四、環境分析:

在地震發生後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斷的餘震出現,記者在進入震區採訪的安全會有危險,震後的堰塞湖,傳染病等都是要考慮的因素。在中國大陸新聞要符合政府重視的條件的深度報道才能順利通過,且要通過層層的審查才能播出,在這樣一個災難大背景下,對於這種揭黑幕的深度報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實客觀地報道出汶川教學樓在建設中的監管不利,並出現了或多或少的質量問題的事實,又能順利的通過國家的審查播出。積極地引導震後的災區的重建工作能夠真正有力進行。

五、對策設計

1、硬新聞軟着陸,將這次的報道能夠真實客觀地揭露存在的問題,並且能夠積極引導政府所提倡的號召,讓災區的重建工作有力進行。

2、記者採訪能夠保證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災區捕捉到最真實的畫面,對於那些倒塌教學樓的建設者的問責,對監管部門的失職採訪要做到儘可能的全面。

3、對倖存學生的採訪儘量不要造成二次傷害,盡人道主義原則,能不觸及學生們的傷痛儘量避免。

六、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既包括採訪人員的安全工作準備,同時也包括前期案頭,選題確定後的採訪流程設計。

2、進入災區的採訪,鏡頭的拍攝到位,採訪的人物,地點,調查採訪工作儘量細緻,對桑棗中學沒有倒塌的原因,及網絡上流傳教學樓內部的鋼筋變鋼絲的核實,已倒塌教學樓的建設者,監管者的調查有力有序的進行。

3、後期編輯送審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順利通過。

4、播出以後對受眾進行一次收視調查,瞭解播出效果,最後結束本期節目工作。

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篇二

一、媒介定位:

媒介屬性:平面

媒介規格:地方(寧波市主流報紙媒介,如《東南商報》《現代金報》《寧波日報》《寧波晚報》)

媒介傳播覆蓋

地域構成:寧波市市區以及周邊縣

受眾構成:寧波市廣大市民

媒介報道需求:報紙、數字報紙

一、選題:

明確報道性質:調查性報道

評價選題的三個指標:

1.獨特性:從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內涵,挖掘出隱藏在這事件後讓人們反思的內容,權力與權力的利益化結盟,不僅屏蔽了個體學生的權利,也呈現出一種權力通吃、有恃無恐的現實格局。

2.能引起廣泛關注與思考:“冒名頂替”事件絕不止於影響兩位女孩的境遇,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假羅彩霞冒名頂替上大學,從根本上侵害了真羅彩霞的受教育權,也損害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雖然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對案件的相關責任人進行調查,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但是從這起假羅彩霞事件中不難看出,我們的監管體制中還存在着諸多弊病。

3.對未來有大的影響:希望有關部門、有關人員以本次事件為鑑,從中吸取教訓,懲戒體制存在漏洞。要超越個案意義上的審視,除了徹查並嚴厲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更重要的還在於檢討一些地方的權力運作機制,反思權力難受制約與監督的現實原因,尋找公權腐化謀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權利的制度化救濟通道。

二、報道範圍:

1、主要報道對象:王崢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教育部有關負責人、

原因:採訪王崢嶸,獲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頂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

採訪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尋得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政策。

輔助報道對象:羅彩霞、王佳俊

原因:採訪冒名頂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這些事件給受害人帶來的危害,並看受害人對此事解決是否有什麼意見。

2、所需數據資料:歷年來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體數據資料

蒐集領域:網絡、雜誌

三、報道班子:

班子成員構成:記者、拍照、策劃、編輯

班子成員角色:

策劃:負責整個採訪、編輯、報道的流程

記者:負責文案、採訪工作

拍照:負責抓拍重要鏡頭

編輯:負責出版、版面協調的問題

四、報道角度:

1.傾向角度:反面

因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通過負面的報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

這説明很多權力者作假肆意妄為,折射出權力策劃下的欺侮隱蔽,也隱含着權利受權力壓制後的忍辱負重。

3.情緒角度:冷靜的

五、報道計劃

(一)確定報道範圍

報道對象:王崢嶸、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教育部有關負責人

報道範圍:以“假羅彩霞”事件為事件的報道重點。其中包括事發起因,過程,主要在於怎麼樣解決這個弊端。事件發生後,各方反應及應對措施為後續報道對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屬的反應,當地政府的實施措施以及該事件所引發的社會意義。

報道面:以本次事件為當天的頭版頭條。最好配以巨幅或數幅圖片。之後跟進報道的內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視情況而定,也不排除將相關內容排在頭版。新聞評論可隨跟進報道之後,或並排在同一版。

(二)確定報道重點

報道的核心事件:從假“羅彩霞”看監管體制之漏洞

核心人物;教育部有關負責人

核心問題:

現有的高招制度上是否可以考慮建一個全國聯網的招生核查系統?

高校是否也應進行必要的入校比對核查工作,共同提高冒名頂替的難度和風險係數?

所有權力能得到有效監督制約,徹底消解“權力通吃”現象?

(三)確定報道週期

持續報道四天,分時間的起因、事件發展過程、相關人物人物專訪、從假“羅彩霞”看監管體制之漏洞。

(四)制定發稿計劃

題目:“冒名羅彩霞讀書案”

內容:本次事件的介紹

體裁:敍述文體

篇幅:一篇

題目: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內幕調查

內容:20XX年羅彩霞被同班同學王佳俊冒名頂替上大學的內幕展開調查情況

體裁:解釋性報道

篇幅:一篇

題目:

1.王佳俊的父親王崢嶸:會給社會一個交代

2.教育部從“羅彩霞案”得到什麼教訓?

內容:

1.在滿世界都在議論用權力為女謀學的王崢嶸,但誰才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

2.教育部從這起冒名上學事件中得到什麼教訓。

體裁:

1.敍述

2.敍述

篇幅:各自一篇

題目:從假“羅彩霞”看監管體制之漏洞

內容:招生體制上存在着漏洞

體裁:敍述

篇幅:一篇

稿件刊出的先後次序與具體時間:

按事件的發生先後進行

報道時間:5月2日至5月30日

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以本次事件為當天的頭版頭條。最好配以巨幅或數幅圖片。之後跟進報道的內容可排在二版或三板。視情況而定,也不排除將相關內容排在頭版。新聞評論可隨跟進報道之後,或並排在同一版。

六、可能意外及應急對策

如果事件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或有什麼值得報道的資料可以進行跟進報道。獲取更多相關信息,瞭解大眾對於此次事件的看法。最後是新聞評論。評論員根據此次踩踏事件進行評論。

七、報道評價

評價指標與評價形式:以消息和評論為主,以集中式和連續式相結合的報道方式。

八、其他

分別成立前線報道和後續報道小組。分別負責事發現場取證報道和時候各界的反應及措施的報道。同時另設一組,對此次事件進行評論發表。

網絡新聞專題策劃範文篇三

《焦點透視》是湖北電視台的一檔深度報道類新聞欄目,在同類節目中,它的出現要早於全國眾多兄弟省台甚至早於央視,填補了湖北電視業無新聞調查類欄目的空白。十一年來,它一直以“層層深入,探究真相”的電視調查為手法,對發生在湖北省的社會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進行客觀、深入、理性的調查分析。

現在,十一年時間過去了,《焦點透視》欄目向電視觀眾奉獻了幾千期精心製作的新聞調查類節目。現在,《焦點透視》的眾位年輕的編導,正在為重振這一湖北電視台老名牌“精品欄目”而不懈努力。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識到,一檔優秀電視欄目的成功運作,離不開從節目把關者到每位編導的策劃意識。從整檔欄目的風格、定位、選題,到每期節目的立意、謀篇佈局、表現手法,都離不開策劃。

一、對欄目定位的策劃

早在《焦點透視》節目從社教中心劃歸新聞中心,欄目組就高度重視,精心籌劃,並撰寫了詳細的策劃方案。大家一致認為,一檔優秀的新聞調查類欄目是媒體人力、財力、管理水平等綜合實力的體現,湖北電視受眾對國內現有媒體的少數新聞調查類節目認同度較高,而對發生在身邊的新聞事件卻難以看到相關的縱深電視調查,因此,新聞調查類欄目將在全省形成強大的收視衝擊力。

關於節目定位,我們表述為:以新聞事實(焦點熱點新聞為基礎,以電視調查為手法,層層深入透視新聞真相,並強化輿論監督。關於欄目特色,《焦點透視》定位為:以關注新聞和新聞真相的成年人為主要目標受眾,深刻性、思辨性是特色,快節奏、犀利的新聞語言是普遍風格。

確定了欄目風格,選題是決定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焦點透視的選題為大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包括突發事件。一般需要具備四要素:新聞性、廣泛的關切度、有矛盾衝突、有持續的懸念。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焦點透視的選題策劃注意處理了以下幾個關係:

1.正面題材與反面題材的關係

《焦點透視》是個日播節目,筆者粗略統計了一下,節目當中,所謂的“正面報道”(主題性、成就性的報道)與“反面報道”(揭露性、輿論監督性報道)大約各佔了1/3,其餘1/3為探討性的報道,對有爭議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進行探究等等。

2.新聞與宣傳的關係

這兩者的最佳結合點可用八個字來概括:“政府重視,羣眾關心”。這樣的題材其實是取之不盡的,每一段時間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而這些重點裏面,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往往會引起電視受眾的高度關注。

3.深度與可看性的關係

從技術層面講,深度與可看性並沒有矛盾,但是,由於受社會輿論環境的限制和記者自身綜合素質的制約,一些可看性強的輿論監督類題材有時不一定能做得很有深度,一些有深度的題材有時不一定做得有可看性,我們認為,深度和理性是我們欄目的旗幟,這一點不能丟,也是我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但電視作為一個平民化的大眾傳播媒體,我們也要將目光投向那些可看性強的題材,對這類題材,深度和理性仍然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二、對階段性選題的策劃

以上講的是對選題的方向性把握,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意識到,作為一檔評論類節目,如果每期播出的內容互不相關,零打碎敲,必然難以形成宣傳的強勢效應,難以形成觀眾的收視期待,難以將觀眾準時吸引到電視機前來。因此,有計劃地制定一段時期內的報道重點,圍繞這一重點確定題材,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宣傳合力,也有助於打響欄目的品牌。

《焦點透視》亮出自己的風格特色,樹立欄目形象的時期。通過往期的節目,觀眾往往會在自己心中得出結論,這是怎樣一檔的欄目,它適不適合我收看,它能不能引起我的收視興趣。因此,“第一印象”留給觀眾至關重要。這一時期推出的節目,顯示了欄目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敏鋭的前瞻性,以及調查採訪中的理性思考,體現出編導和記者的理論素養和思想深度,便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在xx大,xx屆三中全會,和歷屆全國及省裏兩會的宣傳報道熱潮中,《焦點透視》都會推出系列報道,這樣的正面報道或者説主題調查不能不説是對記者功力的一種考驗,從實際播出效果來看,這些主題調查的確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

由於人手緊張,到目前為止,在選題策劃中,還極少嘗試過推出成系列的輿論監督節目。筆者認為:待條件更成熟時,成系列的輿論監督類焦點無疑是一個新的領域,比如對環保問題、對房地產問題、對事關百姓生活的重大改革措施等等,都可以分組進行系列報道。此外,對目前涉足較多的個案分析、對個人命運的人文關懷,也可予以關注。

三、單個節目採製過程中記者的策劃意識

有了一個好的選題並且基本上認識選題的意義,一檔節目就有了很好的基礎,但節目的成功還和很多其他因素相關,和採訪、攝像、撰稿以及後期的編輯製作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編導要將策劃意識始終貫穿節目採製的全過程,尤其是採訪(調查)和撰稿過程中。

1.構建一個理性的框架

這是保證一檔節目理論性、邏輯性和嚴密性的最根本措施。選題確定後,編導根據對這一題材的前期瞭解和採訪,從節目的起承轉合、思路走向到最後的主題歸納,有一個大致完整的理性框架。投入拍攝後,記者利用現場採訪時的即時智慧以及與採訪對象交流時的情感互動,為已經成熟起來的理性框架填充血肉,從而激活整個片子的生命。往往是節目成型後,編導前期擬就的理論框架已經看不見了,已經融化在整個片子的製作進程中了。不過,正是這個框架,使節目具備了理性的生命,使它成為一個有機的嚴密的內涵豐富的能喚起思考的東西。

2.用質疑的精神調查事件

一檔10分鐘的調查節目,要想從頭至尾吸引住觀眾,除了故事的受關注度、視覺的衝擊力外,還得講究講故事的技巧。作為調查性節目,講故事的技巧很大程度上在於一個編導怎樣將調查的手法、將質疑的精神融進節目中去,説白了,就是一個故事一定要有矛盾,有曲折,有懸念,這樣才能吸引人。

那麼,如何將調查的手法、質疑的精神融進節目呢?前面講的要構建一個理性框架,其實就是要求一個節目要有一根統攬全局的主線,牽着觀眾往下看。除此之外,在解説詞的寫作方面,編導也可以將質疑、將懸念帶給觀眾,引導觀眾的收視。

調查類節目“用質疑的精神調查事件”,絕不僅僅是記者的一種手段,一種“噱頭”,它更是與觀眾的心理期待和心理需求相契合的,這樣,通過質疑,通過懸念,通過“層層深入”的剖析,“調查”的形式與節目的內容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策劃意識不僅貫穿在一檔節目從前期規劃到節目採製的每一個環節,在後期播出時,也需要有統攬全局的策劃意識。一個節目選在什麼時機播出,它所收到的社會反響和宣傳效果會迥然不同,所以必須按照新聞規律選擇最適合於“今天”播出的節目。這更是節目把關者和欄目領導者要時刻注意把握和控制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