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正月七年級習俗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2W

大家都熟知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你知道春節正月七年級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春節正月七年級習俗,一起看看吧!

春節正月七年級習俗
春節正月七年級習俗

正月七年級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大年七年級第一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説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俗傳正月七年級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裏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七年級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正月七年級簡介

正月七年級古稱

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20xx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陽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 “春節”。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其他日子的習俗

年八年級,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中國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大年九年級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説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收拾走人。中國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還有傳説稱,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衞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説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中國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説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中國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七年級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中國泰益豐易經策劃研究院李亮德先生提示: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是穀日,傳説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説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