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之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

《豐收之歌》是一首丹麥民歌,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一個音對應一個詞,利落豪爽的音樂風格、直爽而稍帶幽默的歌詞,就可以讓我們想起人們圍着篝火跳舞的熱鬧場面。這是一首曲調歡快活潑,節奏帶有舞蹈性的樂曲。通過學唱歌曲,激發學生的生活情感,學跳集體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動意識。整首歌表現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和豐收的喜悦。《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為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於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啟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為主動。本節課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歌曲而且也體驗了勞動的艱辛。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的認真,整節課的氣氛較好。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後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係。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另外在教學中我發現,班與班之間的差距是有的,有的甚至挺大,有的班級識譜,會打節奏,有的班級這兩者全不會,一切從新開始,因此,以後的任務還很重。我更要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提高專業水平,來適應這些學生。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讓我深感每個學生都是很棒的,因為有了他們的創造,才使我們的課堂變得如此豐富多彩,在這個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由“心動”到“行動”,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增強了同學間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在開心、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獲得了審美愉快體驗,增強了他們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和信心。同時,也使我的音樂教學變得更加輕鬆愉快。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我以火車帶領學生去遊玩為引子,引出每一個教學環節,包括髮聲練習、主題旋律的教學、歌曲新授的教學。這樣可以根據主題教學內容緊緊的抓住孩子們的心。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唱旋律的樂趣。歌曲反覆聆聽,加深孩子們對歌曲的印象,這樣孩子們在學唱的環節就能掌握的更快,同時在加入打擊樂器的伴奏,讓孩子掌握一定得伴奏方法,並且也豐富了孩子們的音樂內涵,舞蹈的加入,讓孩子們瞭解到人們經常用載歌載舞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喜悦之情。

不足之處:作為教師的我課堂節奏掌握不好,細節地方不會及時處理,例如:在孩子出現了跳舞旋轉動作誇張的時候,不能及時制止,存在一定得安全隱患。提問的方式還是存在着提問的問題過大,孩子們不知從何回答。在這兩方面要注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多積累,多記錄,希望自己能為孩子們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4

《豐收之歌》這一課是通過歌曲的演唱、聽賞、分析來引起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自主學習和探究音樂的興趣,在體驗中感悟音樂。為了實現教師“在音樂課堂中探求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內部思維過程”的追求,應不滿足於課堂表面的“平易”和“流暢”。在設計這一課時,我啟發、引導、講授、情境創設、討論、表演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願望,使學生的參與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我有如下體會:

一、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的演唱、創編、表演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沒有自己的感受,沒有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是難以表 現出真實情感的,只有激發學生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情緒,教學才會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自己找出演唱時的不足之處外,還讓他們自己拍擊節奏、創編各種形式的表演,讓大部分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鼓勵學生產生自信。

二、注重平時積累

現今音樂課樂器進課堂,我校選擇了豎笛,本課我把豎笛用了進去,使學生的學習有了發揮之處,以便以後更認真、主動的學習。

三、不足之處

經過全面回顧和反思後可以看出,課上有些活動的時間安排太緊,以致學生創作時間不夠充分,有些還是教師幫助才能完成,這和學生平時缺乏基本素質訓練也很有關係。另外,少數學生主動參與興致不高,沒有完全做到全體都參與,令人遺憾,可見要整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是任重道遠啊!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5

本次上的是蘇教版四年級音樂課《豐收之歌》,我仔細分析了大綱,這堂課的要求是完全融入了聽、唱、跳、奏、演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我從中選擇了“跳”這項教學重點,讓學生很好的體驗和感受這種豐收的喜悦情緒,通過集體舞的學習培養他們相互協作的精神。

課前做了一系列的準備,熟悉四年級學生現有的水平以及上音樂課的狀態,課上能夠按照我的教學思路沉着進行,學生表現的也很認真很積極,學習集體舞的熱情高漲,而且同學們完全放的開爭先恐後上台表演,達到本堂課的高潮。總的來講,這堂課能夠很好的完成教學目標,但是自己對這堂課仍然需要深度反思,因為賽課的心情和平時上課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很好的放鬆融入到學生中去,沒有能全面的關注到學生的表現,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多動腦,多思考,儘快能在音樂課堂上游刃有餘。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6

在本週執教的活動中有一節大班的數學活動《彩色毛巾》,仔細閲讀了建構上的教案後,瞭解了這個活動主要是讓孩子們學會比較寬與窄。在設計教案時,我想大班幼兒在數學活動中,已經對數量的多少、物體的大小和區別左右都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在中班下學期也對物體的粗與細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本次活動,讓孩子比一比、排一排、做一做的形式,能進一步掌握物體寬窄的排序。

我發現在我班中,大多數孩子的數學認知都是不錯的,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對數學活動中一些抽象性地概念很難理解。因此在設計活動中,教師如何將容易孩子理解的東西巧妙地運用於課堂即非常重要的。因此為了讓活動更具有吸引力,我以“毛巾商店”為由,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貫穿於教學中。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7

教學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魯斯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培養學生正確面對失敗的態度,從而對他今後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上完這堂課,總體來説板塊比較清晰,教學過程比較順暢,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

但是教學並不是完美的,特此反思如下:

反思:

1、在本次教學中,我重視以語言文字為本,培養學生抓詞語來理解文章的能力。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寫蜘蛛結網過程的部分。我先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知蜘蛛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然後抓住文本語言精煉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自讀,

找出重點詞語,來體會蜘蛛結網時艱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時用學生自己的感悟來指導他們朗讀。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本課的教學中,為培養學生想象力,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

如:七戰七敗後的布魯斯在磨坊裏唉聲歎氣,他在想些什麼?我給學生出示了相應的的插圖,並且加上教師的語言情境作為先導,學生較能展開想象,進行充分想象,語言表達也較不錯。又如:面對着這些身上負了傷,幾乎失去了信心的士兵們,布魯斯會怎樣動員他們起來參加第八次抵抗呢?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布魯斯自己先練説,給了學生人物角色來體驗,給了學生語言環境來想象。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能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貼近文章的想象與闡述,同時在無意之中,把課文主要內容複述了出來。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3、在最後的拓展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思考:假如蜘蛛第七次就成功了,布魯斯還會幹第八次嗎?從而讓學生明白布魯斯是被蜘蛛的精神所打動,我們要學習他的精神,重要的不是第幾次,從而達到感情的昇華。

4、整個課堂教學,我注重了聽、説、讀、理解的能力訓練,但是在寫的方面,似乎沒有考慮到,因此,課堂感覺好像少了那麼一點。

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實踐、學習、改進、再實踐,我對於這篇課文的把握會更到位。我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更加踏實地鑽研教材,研讀文本,組織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始終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在使學生掌握“雙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增強應用意識、成果意識,並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合理地、創造性地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使學生深入理解解題方法與按比分配的合理性。這一教學過程始終讓學生在開放、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現了《課標》倡導的新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按比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價值。在設計時“把84棵樹分給五、六兩個年級,該怎麼分?” 讓學生思考,由於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於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9

新的課改實驗教材綜合性增強,實踐、操作性的內容增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教師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師由過去單一的指導者變成了學習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基於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為我的幾點做法:

一、賞識學生可以無限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麼,你就説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貧窮落後,鎮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教師,以前來過幾位老師都沒有留下來。這時又來了一位男教師,當他來到學校,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又髒又亂,不懂得文明禮貌,有門不走,進進出出都跳窗户,個個都好像沒有教養。上了幾天課後,老師正在教室裏備課,“嗖”地一下從窗户跳進來一位學生,那位老師連忙把他叫到身邊,拉着他的手來看,還説着“我給你看看手相”。説着像模像樣地看着,“喲,小夥子,你的手相相當好了,如果我沒説錯的話,你將來會是這個州的州長。”那位學生還有些不相信,便問“真能嗎?”“能,我不會看錯的。小夥子,你現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從那以後,那個學生果真就像老師所期望的那樣,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就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一次州長競選中,選出的州長竟是那個當年被預測為州長的小夥子,當各屆人士和一些知名記者問其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話筒説:“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他的那位老師並不是真會算命,而是為他設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給他以極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師給以學生什麼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着學生的行進方向。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有一次經歷讓我終生難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教學時,猛然發現我的一個學生在桌上趴着睡覺,我腦門一熱當場真想“收拾”他一頓,可是我冷靜地一想,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説:“你是那麼聰明,老師一直對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滿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後,不動聲色地回到講台,那個學生聽了我的話馬上坐好,積極地加入到我們的課堂中。記得第一次平時章節測試他打了66分,其它好同學有好幾個打滿分120分,他就一直覺得很不好受,根據我平時的觀察該學生確實很聰明,只是基礎差了一點,這一次綜合考試考差一點也是正常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學後找到我,哭着要求我批評他,説他辜負老師。我心靈受到大的衝動,我沒有想到他會有這麼強的上進心,我沒有批評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勵他以後的學習中要仔細,嚴謹,好鑽研,讓他從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師沒有放棄他。從此,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實説真的,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的學生,我連他叫什麼都不知道!可見,賞識學生不僅誘發和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激情,並且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直影響。

二、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對象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2)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3)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4)用數學實驗和遊戲吸引學生。

在新的實驗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的實驗和遊戲,我對這些資源進行了充分的利用。這些實驗和遊戲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從中發現數學的一些內在規律並能熟練加以運用,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寓教於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講解概率的有關知識時,教材中設置了摸球遊戲,讓學生通過摸球遊戲感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但由於課堂上時間有限,實驗次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在課後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學生對概率有了較為清晰的初步認識,並對進一步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將一個複雜的數學問題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的很到位。

(5)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在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的前提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採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一個笑話、一句生動的話、一個有趣的事例能給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克服困難,奮發進取的信心。比如,在講解“點動成線、線動成面”時,我拿出一個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劃出了一道弧線;然後我又打開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轉動,逐漸形成了一個面。然後我告訴學生,這分別就是“點動成線”和“線動成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我調動了起來。

此外在教學中我充分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答對問題的喜悦,發現規律的興奮,而對知識不封頂,充分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去進一步探索思考,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提出表揚,對學生的新發現、新方法儘可能的加以肯定,並給予推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學習。

隨着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有幸成為第一批實施新教材的一員的我越來越感覺到: 轉變評價觀念,就是要清楚評價的最終目的改變的重要性,它不在於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給學生貼上標籤;而是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鑽研教材,去探索採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視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 ,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0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敍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麼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後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説寫延伸,昇華情感

説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説,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説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後,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麼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麼時候,你會怎麼做”讓學生聯繫自己説説自己給予了別人什麼,然後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1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後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

師:同學們,我們沒能在20__年的夏天去北京觀看那場奧運會,但神奇的文字和想象會把我們帶到那種場景中去。自己讀課文,看看文章的字裏行間流露出人們什麼樣的情感?

生:人們不想離開

生:捨不得離去。

師:課文的哪些句子最能體現出人們的這種感情呢?

學生會找出表示“五環旗緩緩降下”、“聖火漸漸熄滅”、“人們遲遲不願離去”這樣的三個句子。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體顯示,

師:讀這三個詞,你發現了什麼?

生:它們都表示很慢的意思。

師:課文一連用了三個這樣的疊詞,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生:人們捨不得離開。

師:是啊,這三個詞從書本上走下來向我們説話了,告訴我們人們不想離開北京。不光人捨不得離開,就連五環旗和奧運聖火也不願離去呢!把這幾個詞放到句子裏讀一讀,把句子放到課文中讀一讀。

師:人們這種捨不得離開的感覺就叫“留戀”。

三、教給方法,指導背誦

師:如果説課文是一棵大樹,那麼文中幾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這棵樹最粗壯的枝幹,(簡筆畫畫出大樹的枝幹,並寫出“五環旗緩緩降下” “聖火漸漸熄滅”、“人們遲遲不願離去”)你還能找到哪些重要的詞語?請你來為這棵樹再添上一些枝葉。

生找到並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2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3

《小攝影師》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名少先隊員為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

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特點,把引導學生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來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為教學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從對話和細節描寫中體會人物內心活動來突破教學的難點。因為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距離孩子生活的年代較遠,高爾基這個偉大的人物對孩子來説是很陌生的,孩子不瞭解高爾基,於是,課前,我要求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蒐集有關高爾基的資料,以此加深對高爾基的認識,課上與同學交流。其次,我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敍述的順序:紙團飛進窗口,男孩請求高爾基允許為他照相──高爾基擺好姿勢,男孩準備為他照相──忘帶膠捲,男孩哭着離開──高爾基等着男孩再次來照相。為引起學生積極探討,我在學生了解敍述順序之後,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師提出問題和引導學生自主質疑等方式引導孩子探究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孩子結合具體的句子、段落,透過對話、細節描寫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從而在學習中受到薰陶和感染。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4

《綠葉的夢》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對美好的童年生活的回憶。文章字裏行間都散發出大自然濃郁、清新的氣息。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較少,所以他們渴望走進大自然、更多地瞭解大自然。教學中,我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調動生活體驗,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去美美的閲讀,細細的品味。體會綠葉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感受作家的情感,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情懷。

首先,我給他們講我小時候的故事:童年時,和我的夥伴們去爬山,在樹林裏撿樹葉、摘果子、捉迷藏?玩的特別開心,直到現在,我還十分懷念大自然給我帶來的樂趣。接着,我讓學生默讀課文,選擇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朗讀。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獨特的感受。 學生通過讀課文,覺得作者的生活生動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較,孩子對作家的生活產生了羨慕之情。為了讓學生有真實的感受“那許許多多留做標本的葉子,成了我們的珍寶:圓形的、條狀的、桃形的、針狀的、蛋形的、元寶狀的、葉面帶絨毛的?” 我鼓勵學生去探索,蒐集,從自然界中獲取更多的有關綠葉的知識。課後,我讓學生親自去搜集樹葉,充分地給了孩子們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沒想到他們竟然蒐集到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顏色、不同形狀樹葉,他們對自己的收穫喜形於色、津津樂道。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創造了一次讓學生親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學習的機會;而且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5

《永遠的一課》教學反思 本課是長春版教材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十一版塊《考驗》一組課文中的 第一課。課文講的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歐陽老師帶領同學們在 空曠的操場上經歷風雪考驗,站立五分鐘的事。這一課在同學的心目 中是”永遠的一課”。在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 容,向課文的主人公學習,從小磨鍊自己的品格,使自己勇敢的接受 考驗,獲得成功。 這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充分預習

的基礎上進行的, 學生課上興趣很濃、 感悟很深。對作者表達的感情能有一定的感悟。當學生的情感已經被 激發起來時, 我應該抓住時機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讀。 多讀、 讀透, 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昇華情感。這節語文課我十分注重 讓學生在讀中培養語感和進行情感體驗, 尤其是語言文字的閲讀訓練 和思維訓練融為一體,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還有創 造性地想象、 創造性地朗讀, 做到了張弛有度、 收放自如, 有的放矢。 本節課為學生創設的這些“機會”,為學生創造性閲讀開闢一片“綠洲”。 學生擁有這片“綠洲”,自然就敢想、敢説、敢創造了,那麼,我們的 課堂教學也就自然“活”起來了。 我想一位老師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 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可以適應社會,獨立生存的人?人生在世,都 要經歷一些考驗。經受住了考驗,我們才能逐漸走向成功。而《永遠 的一課》這篇文章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印象深刻。也給作為老師的我以 深深的震撼。 教育是什麼?如果所有的老師都有把眼光放在學生是否

學會文化知識上,那麼我們的教育只能是重複着過去的老路,如何開 拓?如何創新?是我們作為教育人必須考慮的問題。 我想教育的關鍵 還是鍛鍊學生的品格,只有學會挑戰自我,磨勵自我,才會逐步走向 成功。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6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啟迪意義的童話故事。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 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所以稱讚的效果多麼神奇啊!文中的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 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習這篇課文,讓孩子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學會稱讚別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自然揭題,營造氣氛

在課伊始,我對學生每一個積極的表現都給予真誠的稱讚,創設輕鬆愉悦的氛圍,如:課始,我對學生積極準備上課的狀態進行了稱讚(你坐的真端正,你們的學習用品擺放得多整齊啊等)。這樣,課堂上讓孩子們感到輕鬆,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讀紅悟意,讀中悟情

在講授本課時,我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這兩句相互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好的蘋果。”

通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老師在評價中不時地稱讚和表揚學生,讓學生體會稱讚帶來的好心情,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身臨其境地朗讀,指導朗讀第二句話時,我拿出了一個大蘋果引導學生讀,把蘋果的香味通過學生的朗讀瀰漫在了整個教室。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

本 節課中我還充分體現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架起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教學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生、教師, 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最後拓展環節我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稱讚稱讚周圍的人。如:同學、老師、警察、父母、消防員等。來體會他們給我們帶來的幫 助。學會感恩,在這一民主、平等、和諧、温馨的氛圍中,激勵了學生敢想、敢説、樂説的學習精神,促進了情感的交流,人性的體驗。

當然,本課中我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應改進: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鬆後緊的課堂節奏。

2、預設與生成有一點距離。

3、學生在課前對教材的熟知度不夠,導致學生開始對文本理解不深。

其實,諸多的不足和遺憾,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程的關係重大,我會緊隨教改之路,繼續學習進取,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煥發有內而外的生機。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7

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時,學生對於花生的這種生長習性非常感興趣。在教學中有孩子提問:還有什麼的果實是生長在泥土裏的?(我很“慶幸”,在備課的時候我備了:有山芋、土豆、馬鈴薯……)

學生説的也正和我意,和我準備的差不離兒,正要就此結束時,一個學生就做在位子上嚷嚷開了:“老師,我從書上看到山芋在泥土裏的不是果實,而是根,我們吃的都是山芋的根。”懵了。

自己的答案當及被學生否定,就謙虛的説:讓老師去查查資料,再告訴大家。面對生成,我無所適從,我不知道怎樣回答。最後只得簡單了事,跳過坎去,給學生留下了永遠的疑惑。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8

在歌曲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學生跟着音樂節奏展開想象做律動,但學生們都表現的過於拘謹,沒有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由於我過多的注重於在語言上的引導,而忽略了用我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帶動他們,動作的編排上也較為單一。孫丹老師也提到,我在語言引導的過程中,一直在強調手上的動作,而忽略了除了手,我們還可以通過用腳、肢體來表現歌曲內容、體現歌曲情緒。在以後的律動教學中,我更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展現自己,並在平常的教學中,更多的滲入一些基礎的舞蹈律動。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同學們欣賞了維族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整個欣賞過程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如果引導學生去發現維族舞蹈中的特色舞蹈動作,並讓學生自己模仿,我想這樣他們會對音樂舞蹈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感受。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有很多其他不足之處,比如對課程內容的安排、時間的掌控還不夠精準。個別教學環節內容較為單調,教學形式也比較傳統和單一,音樂教學不比其他主科課程,孩子是無意識地在學習,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像斯娟老師説的,讓孩子在“動中聽、動中做、動中學”。我也會把這個理念貫徹到我今後的教學中,擺正我的觀念,把新穎的、有趣的音樂課帶給我的學生。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19

上完課,三位聽課老師給我提了許多很好的建議。

一、注重學生課堂生成。在教yi 的四聲是,我讓學生分別用它的四聲組詞。到第二聲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説:“依賴”。我一聽,是第一聲,就遺憾地告訴它:“我們在用第二聲組詞了。”李老師跟我説:“其實依賴這個詞語説得很好,雖然不是第二聲,但是也應該要好好表揚學生。學生課堂上生成的東西,老師一定要善於把握!”

二、給學生第一印象就是對的。其實,這早在我工作第一年時就深刻體會到了。但是今天我設計教學時,我希望由孩子來教我怎麼寫。第一個孩子告訴我y應該如何寫,她説清楚了y的位置,但沒有説明開口大小問題。於是,我就故意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口的y,惹得學生哈哈大笑,這時候,好多小朋友舉手了,他們意識到y的口不能太大。這樣有一個弊端,就是學生寫的時候很可能就想到我第一個寫的那個大口的y。我可以改變一下策略,讓學生觀察開口大小,然後再來教一教我。這樣,就一舉兩得了。

三、書寫需反饋。因為本課容量較大,有三個整體認讀音節,我也不想教一半,一年級學生書寫要佔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就選擇縮短耗時的書寫時間。課堂上,我只讓學生描紅,沒有投影反饋,這樣確實不好。在平常的教學中,容量沒有那麼大,我幾乎是要花半節課時間在書寫上的。以後,也不能因為有人來聽課,就加大教學容量,忽視書寫。

四、寫字姿勢應隨時提醒。學生不規範的寫字姿勢確實讓我很苦惱,今天,聽課老師給我提一個建議,我覺得非常有效。就是全班擺好寫字姿勢以後再動筆寫字,一個都不能少。後來,我試了一下,真的非常有用。

六、情境圖片有妙用。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情境圖裏藏着情感態度價值觀。今天,李老師點撥了我。這兩幅圖其實是有關母愛的。我拓展了烏鴉反哺的故事意義不大,在黑板上寫的“反哺”兒子基本無效。課堂時間是寶貴的,應當嚴謹,設計時,一定要考慮教學是否有效,是否必要,而不能想到什麼教什麼。

七、重視兒童語句訓練。出示情境圖時,我一不留神,自己把情境圖的兩句話説了,其實,可以讓孩子説的。我用漢字出示的情境歌,讓學生讀,最好出示漢語拼音,不然,識字少的孩子就沒辦法參與這部分的學習了。關注孩子要全面。

八、自己的想法。一年級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為了讓他們集中注意力,我也算是花盡心思,講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吸引他們,加上課件,整體上看,學生的注意力還是蠻集中的,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學得輕鬆快樂。但是,這樣熱鬧的課堂總讓我有些惶恐不安。老教師的課堂也沒有那麼多花招子,但是學生注意力還是蠻集中的。所以,我覺得,自己還需要不斷修煉,特別是語言和神情。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2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 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引導者和組織者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條件。前幾天 的語文課上,《窮人》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 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因而在教學中,我努力抓住這一主線,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感情朗讀,深入分析人物內心,此時感覺 學生的情感已融入到文章角色之中,我認為已到了學生練筆的最佳時機,便不失時機地安排學生續寫漁夫一家今後的生活狀況,期待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 正理解課文,體會當時社會的黑暗,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然而當學生的小練筆呈現在我眼前時,卻讓我大失所望,內容空洞、單一、學生的理解過於膚淺。我靜下 心來細細思考,發現之所以如此,主要是, 教學本課,我採用抓重點詞語進行品析、指導朗讀來解決重難點;啟發學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思想品質及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領悟到主人公美好心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21

古文教學離不開預習,沒有學生主動的閲讀和預習,古文的學習往往就是囫圇吞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自己的安排,認真督促學生預習。

而預習的方式就是通過自主預習和小組合作討論相結合。在每個人自己獨立閲讀思考的基礎上,再把不明白的問題向小組長或者組內同學提出,大家商量解決。上課的時候,我只把需要強調的文學常識提示以後,就讓孩子們自己閲讀,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讀給他人聽,再把一些字、詞打上記號,去看註解或查閲工具書,主動解決。然後再參與到小組中去,進行上面的活動。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小組內還不能解決的,就每個組派人到黑板上板書出來,向老師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活動的空間很大,思考的餘地很多,老師所給的時間要足夠,不要慌着去收攏他們,讓他們自由的發揮優勢,發揚合作學習的精神。結果,很多問題都是大家能夠解決的,只有少數問題,比如《岳陽樓記》中幾個句子的朗讀節奏和幾個過渡句的翻譯向老師提了問。這樣的方式理解的東西,才能真正裝進他們的頭腦裏去,才能真正消化和理解。

豐收之歌教學反思 篇22

在教學《古詩兩首》時,我抓住“春”這一主題,與其説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説是讓學生通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

除了兩首古詩之間的整合,本課教學還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課始,以“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導入新課,揭示了整節課的主題,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課末,以《春》的結尾三段豐富了春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在這兒,詩、文各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個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詩”是“文”的濃縮, “文”是“詩”的詮釋,其有效結合,使學生置身於更廣闊的語文空間,營造了課堂的濃濃春意。另外,新舊知識的整合在本堂課中也有體現。課前談話讓學生背誦已學的描寫春天的古詩,照顧到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終鼓勵學生閲讀和摘錄有關春天的美詩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