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47K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着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習與思考拓展認識視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為依託,以案例研究為着眼點,取得了一些進展。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一、促進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結合教學現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創造。它藴含着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所有信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這樣幾個方面認識。

1.整體推進,線索清晰。

教材的整體框架是依據空間與圖形的四個方面有序地展開,整體上是螺旋式上升,讓學生對幾何事實和空間觀念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圍繞兩條大的線索:一條是以圖形的空間關係研究為線索,主要是研究空間的三個方面:(1)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係。(2)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係 (3)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係。

2.綜合、滲透。

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綜合與滲透。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基本的規則圖形時,是從長、正方形出發,再通過把長、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這些三角形通過拼搭形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的設計既滲透了面積守恆的觀念,又滲透了拼搭中相等邊的理解,這些拼配對以後學習對稱、旋轉、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一個基礎。

二、提升了對經驗的總結。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着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數據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説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對這一課題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和體會,隨着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到這些認識的膚淺,越來越感到研究的難度,也越來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2

空間與圖形是我們國小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難點。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給學生創設大膽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初步建立圖形的表象。 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只有經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探索新知,學生所獲得的認知體驗才更豐富、更深刻。因此,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寬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想辦法由體得到平面圖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用印油印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畫的……學生用不同的辦法得到了物體的一個面,從而感悟到了體、面間的聯繫,(面從題中得,面在體上)初步建立了這些平面圖形的表象。

2.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場所,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圖形的特點,形成圖形的表象。 為了使學生對圖形有更深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表象,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議一議中,把自己的感覺和發現説給身邊的同學聽,通過摸、折、議使孩子們體驗到了圖形的特點,如:有的學生在摸的過程中感覺到圖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學生在折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4個角也相等;……這就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圖形的表象。 教師把解決問題的探索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從事數學活動中,親自參與、經歷並親歷數學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最大限度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弗賴登塔爾曾經説過:“學這一活動最好的辦法是做。”教師只有把數學學習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才能使數學活動成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建構,主動發展的過程。

3. 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師應善於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運用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打破了教材僅僅要求學生能辨認圖形的要求,而是讓學生在摸、折、議的數學活動中,感悟、體驗每種圖形的特點,但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每個孩子的感受和發現不同,但在討論中可以達到集思廣益,如:本節課中有的孩子發現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有的孩子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有的孩子還發現圓與其他圖形不同,扶着它可以滾動等等。真正使所有的孩子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創新發現。 整節課老師都以“智慧老人”這個情境貫穿始終,出於好奇,也出於對聰明和智慧的一種渴望,學生的探究慾望非常高,當同學們認識了長方形後,有的同學立刻想到拉動長方形的一組對角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老師不是立刻給予肯定,而是讓學生拉動長方形框架加以證實,學生在拉動長方形框架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分析,發現長方形和平形四邊形都易變形;有的同學還由長方形猜想平行四邊形對邊也一樣長……老師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此外,課堂上教師注重評價的多元化,使師生關係平等融洽。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3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置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為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着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緊靠着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着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查看,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4

中班上學期的幼兒,在語言經驗上還不夠敏感與豐富,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我能有的放矢,更有針對性和層次性。例如:將奶牛的四次“變色”的不同經歷,分階段以不同的教學形式來完成。

如:第一次以教師講述為主,邊講述故事邊出示圖片,通過個別提問,集體學習,讓幼兒充分學習句式,為下面的內容打好基礎;第二次只出示“灰狐狸、西紅柿、紅牛奶”的圖片,讓幼兒猜測會變成什麼?以幼兒的自主觀察、講述為主;第三次再減少一張圖片,引導幼兒自由講述;最後一次只出示“小黑貓”和“小綠貓”,讓幼兒自由猜測是餵奶牛吃了什麼而變色的。這樣逐層遞進,可以讓幼兒更有新鮮感和挑戰感。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位於本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別人有困難,我們應該熱情幫助,新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友好相處,團結合作。” 課文以李麗借綠鉛筆為線索,記敍了一件發生在兩位小同學之間的事。課文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讀後自然受到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讓同學們明白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的道理。

“李麗為什麼沒有接林園園的綠鉛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林園園看見李麗畫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大綱》要求和本組訓練重點,我在教學時着重體現如下思想:1.詞句訓練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詞句。2.注重朗讀訓練與指導。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點符號讀出停頓和語氣,還要根據不同人物選擇不同的語氣、語速,能分角色朗讀課文。3.緊扣課文思考題,理解課文重點。教育學生從小就以助人為樂為美德。

互相幫助,不應成為一句口號。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是每個人的一種責任,一種行為習慣。但要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是《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本課中的林園園,捨不得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同學,説明她在幫助別人方面做得不夠好。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孩子。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貼近,學生學習起來會很感興趣,輕鬆易懂。所以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進行反思,豐富內心感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並着重指導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走進林園園的內心世界,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課後我進行了拓展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説……”讓學生説出自己的心裏話,進行説話訓練。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6

《泊船瓜洲》一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是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遠。此詩對字的錘鍊被人稱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彷彿有陣陣春風撲面。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教學時讓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然後根據查找的資料,小組內交流,用現在的話説説意思;詩歌中凝練、古今差異較大的詞語一直是困擾學生閲讀詩歌的障礙,如果單單讓學生死記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魚”;通過古今詞語的類比來解決,“授之以漁”,從課內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課外閲讀詩歌的能力,讓學生收集、誦讀有關思鄉的詩歌。

二、抓住詩眼悟詩情

《泊船瓜洲》這首詩字面意思相對比較簡單,詩意容易理解。於是在理解詩意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無重點、無深度、傳統古詩串講串問、逐字逐句的講解,而是緊扣詩眼“還”字,提煉出“很想還——早想還——不能還”這一教學主線。通過板畫幫助學生理解“瓜洲”“京口”“鐘山”的地理位置關係,進一步體會詩人離家近卻不能還的情感。加大了“學詩”的密度,使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7

本週依舊是人與動物的主題,本節課旋律活潑、簡單,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在學習時同學們的興趣比較濃厚,但是由於調比較高,學生們在演唱時出現了自己降調的問題,由於我及時的糾正了這個錯誤,同學唱得不錯。

這首歌比較適合作為視唱曲目,但由於學生的視唱水平比較低,還不能自主的進行視唱,所以我採取了教唱的方式,隨着學生的視唱水平逐漸的提高,我將逐漸的放棄這種方法,讓學生獨立自主的進行視唱。

這首歌中的難點部分為休止符的演唱,這是我處理的不太成功的地方,在我提醒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做得很好,可是脱離我的提醒,學生們就會忘記。這是我以後要注意和研究的問題:如何加深學生對難點的印象。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8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預習過程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過程時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採用泛讀、領讀、齊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多感受,增強學生的語感,把握學生的語速.讓孩子在朗讀中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引導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最後讓學生仿照詩歌,也當一次詩人,仿寫一小節詩歌,讓其有成功感!

課程是因學生的實力水平設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力水平進行調整。在教授課程的環節中,發現這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些薄弱,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復習提高。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9

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但這是賽課,跳躍性上的,前面精讀課文“人物描寫一組”的學習鋪墊為零,缺少略讀課文教學應有的連貫性和系統性,怎麼辦?考慮再三,我決定藉助單元閲讀“導讀”,讓學生提早接觸單元訓練重點,從整體上去把握作家刻畫人物的方法。另外,努力把握好教學方法上的“粗放”。

略讀課文只有一課時,因此決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點,一課一得就可以。可是該課應抓哪一點,要練習挖掘把握到什麼程度,怎樣的教學算是明顯區別於精讀課文?我深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中。

拜讀完《略讀課文,今天怎麼教》,朱文君、王菘舟等名師專家的《對國小略讀課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心中似乎有了一點底氣,於是有了第一次試教:以第一自然段教學為支點,串起散落在文章多個語段中的教學點,通過自讀體會、比較閲讀、動作體驗、角色換位等手段,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刷子李的技藝高超。課後,回首一望,課堂上,每個語言點又是感悟又是體驗,面面俱到,怎麼上着上着,居然比精讀課文還精讀?以至於拖堂十分鐘!單從時間上看,這是一個失敗的設計,一時又感到無比的迷茫。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0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1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閲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着閲讀。我也是愛閲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閲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為什麼喜歡?有的説是為了寫好作文;有的説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説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裏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閲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閲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為自己的伴侶。”

並在其中滲透了作者選擇書作為自己的伴侶的原因和讀書的悟道的常規方法。號召孩子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養成“以書為侶”的好習慣。

我採用聯繫比較,讓學生將作者對書的看法與自己的實際體驗結合起來,通過“朋友”“家”,讓學生暢談感受,喚醒學生心靈上的共鳴,對於文章談到的讀書方法,更是讓學生聯繫自己的讀書實際,告訴學生應該怎樣讀書,讓他們切身體會到只有將讀書與思考相結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結合起來,學生會理解的更快,體會的更深刻。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輕鬆而舒適,書,讓這個世界充滿真善美,當學生真正感悟到這一點時,讀書的慾望是從心底迸發的,教師適時引導他們將想法轉化為行動,號召他們加入讀書的行列。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反思了一些東西:真正的語文科應該上得實在一點。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因此我着力把語文課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過程也力求簡單。我的教學目標是“兩個一”:讀通讀順一篇課文,解決書後的一個問題。

課堂上,我着力地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回答書後要求回答的問題,不加重學生的負擔,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上好語文課。學生接觸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鐘,“文不讀熟不開講。”這是特級教師們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因此,課堂上我從一次自讀,二次選難讀,三次展示讀,後面的隨機讀,都希望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把語文學習得更加實在一些。課堂應該是安安靜靜的給學生讀書,去體會語言文字。本節課我選擇的媒體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簡單的幻燈片。幾乎用了比較原始的手段,和學生對話,和文本碰撞,激發學生思考。另外,我還很關注細節,讓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有所發展。我覺得實在還要體現在讓學生樂學,愛學,這需要教師實在地引導,熱切地鼓勵,真切地調動,當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內非肽分泌得比較多了,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實在了。

語文課要姓“語”,在課堂教學中我多次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靜讀思考問題,師生(生文,生生)之間的對話,句式變化的意義,讀書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對於讀書理念的反思,評價這些都是在品詞析句中,在引導交流中,在方法指導中實現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讓語文課堂充滿濃濃“語文味兒”。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程標準》就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落實,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達成這三維目標,實施素質教育呢?在《荷葉圓圓》這課中,我找到了其中一個策略,即:對話。

1、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基礎: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説,首先要喚起學習的興趣,要引導學生在有趣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和感受語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師創造一個師生、生生與文本互相對話的交互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心裏,從而進行直接的語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讓閲讀教學成為一個雙向的對話交互過程。

2、演演讀讀,加強朗讀感悟,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

教學這課時,我將這課以和老師一樣到大荷葉上來表演呈現在學生面前,為了演好,學生主動地投入朗讀。在表演中,共同活動,一起談感受,一起互相傾聽心聲……語文學習不再是枯燥的上課,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動,在愉悦的活動中文本內容就悄無聲息地走入了學生的心田。

3、豐富想像,培養創新能力,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保證。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列舉出現實生活中獲取信息的實例。因為在特殊情況在教室上課,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降低。但是,學生討論的依然很激烈,並且對預期的內容都能自己總結出來,説明學生的角色有所改變,能夠自己在過程中體會知識、形成知識。學生在信息獲取這一方面,從理論上能很好地説出了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但通過計算機來獲取信息可能不是很熟練。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是一門永遠需要學習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第二小節小鳥與鳥媽媽見面後的情景,它們之間的交流沒有處理好,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情境再現,讓課堂氣氛跟活躍些,學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總的來説,我雖然做的還不是很好,但學習效果反饋回來的點滴,卻使我今後能自信、從容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爭取以後做的更好。教學是一門永遠需要學習的藝術,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第二小節小鳥與鳥媽媽見面後的情景,它們之間的交流沒有處理好,還可以讓學生演一演,情境再現,讓課堂氣氛跟活躍些,學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我雖然做的還不是很好,但學習效果反饋回來的點滴,卻使我今後能自信、從容地走進新課程的課堂,爭取以後做的更好。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5

《珍貴的教科書》這篇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年代延安國小的師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的事。課文記敍了張指導員為保護教科書而英勇犧牲的經過。這篇課文表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奮鬥、英勇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後代的殷切期望。全篇課文以教科書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敍述順序依次是從學習條件艱苦,同學們渴望能有一本教科書——我們去印刷所取書——取書時遇到敵機的轟炸,張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獻出生命——教科書激勵“我”前進。重點記敍張指導員用生命保護教科書的經過。全文突出“珍貴”。

教學時,我緊緊圍繞“珍貴”一詞,讓學生展開討論,小組內自讀課文,感悟發現“畫一畫”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書的珍貴。

孩子們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通過巡堂檢查。學生能找到體現“珍貴”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夠細緻。不會抓住詞語來體會和感受。

當然,我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孩子從大處知道沒有書艱苦情況的學習;毛主席關懷下印書;指導員用生命換來書。學生們個個沾沾自喜,都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幾處。此時,我向他們説要加大難度“請你從句子中找找哪些詞語也能感受教科書的珍貴。”通過上一輪的研讀,孩子大致心中有數了。巡堂中我也發現有的孩子耍些小聰明,先找文中的好詞。“振奮人心”“爭先恐後”“完整無缺”自然就不在話下了,通過研讀,孩子們進一步明白了孩子們渴望的心,指導員用身體護住的書感受書的珍貴。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6

《醜小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在本課中注重指導學生的獨立閲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

以讀為本,鼓勵評價。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並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多媒體課件,,靈活用“文”,把圖作為培養觀察潛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把文作為提高朗讀潛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範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藴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

激發想象,鼓勵創新。在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透過真情和想象,過透過語言文字,想象醜小鴨如何躲藏,如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如何克服。並讓學生對文本中的主角進行説話的訓練。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7

識字二第四課《日月明》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喜愛,並掌握一些識記漢字的方法。

備課時,我考慮到本課課文沒有情節,不知學生會不會感到枯燥?雖然課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學生會不會掌握後就對他不感興趣了?要怎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課文感興趣,並能主動地學習,更能以課文為“磚”,拋磚引玉,激發學生喜歡識字,在課外更主動地學習漢字。

於是我設計了教學過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魚、羊、小、土、大”等已學過的獨體字。然後,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驕傲地説:“我能把這兩個字合成一個字…….”我故意拖長聲音,靈活的學生馬上接上:“明!”我因勢利導:“‘明’是什麼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陽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來就是明。”我表揚這位學生,並乘機激勵學生自主要求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其餘的內容。於是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我到各小組中指導,和他們一起討論。

彙報時,鈺欣搶先舉手:“老師我知道‘一’就像一張浸水的被子,蓋在‘火’上,火就‘滅’了。”他還運用了消防知識。有的説:“手放在眼上就是看。”還把手放在眼前,邊説邊比劃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將這把自己想到地説出來,唯獨沒人説“休”字。我因勢利導:“人幹活累了,靠在樹邊在幹什麼?”“休息!”大家不約而同地説。哲宇舉手説:“老師,我發現了一個祕密。明是左右結構,塵是上下結構。”我乘機表揚了他:“哲宇真聰明,能積極動腦筋,發現了別人沒發現的祕密。”並擁抱了他,學生們羨慕不已,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創新意識、認真觀察品質的教育。

這節課上得很輕鬆,我基本上是在做一個“旁觀者”,只是時不時給學生們點撥一下。課堂主要交給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體現了輕鬆愉快、自主探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