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8W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增收,關鍵是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為此,市政協組織部分農林界委員,於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澤州、高平、陽城、陵川、沁水16個鄉鎮、48個村、160户農户,圍繞欠發達地區農民的增收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和生活現狀

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使全市農業和經濟持續向前發展,總的形勢很好。但由於歷史、地理、經濟發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農村仍有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部分羣眾收入水平較低。2002年,全市農民人均收入2707元,據統計不達2000元的鄉鎮有13個、村483個、人口22.51萬,其中還有不達温飽線的農民8.5萬。據我們入户問卷調查: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農民人均收入普遍維持在800—1500元這個水平。在這部分地區,農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難,住房簡陋,傢俱破舊,很少看到有電視機、洗衣機等現代擺設,除吃飯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沒有多大變化。特別是到山區目睹一些困難家庭窘況,令我們心酸,讓百姓心寒。

(一)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低且長期徘徊不前

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長期徘徊不前:一是純農業收入比重過大,仍沒有擺脱靠天吃飯的局面。我市農村欠發達地區基本上是地下無礦產資源,地上無企業。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傳統的農業種植、養殖和勞務輸出,輔之運輸、農產品銷售等小型家庭經營。農民收入構成分為三大塊,種植業佔40.2%,養殖業佔16.5%,第三產業或勞務輸出佔43.3%。有的地方種植業收入比重更大,遠遠高於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陽城縣河北鎮楊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為151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就佔67.7%。有的農户則純粹依靠種植業,一遇自然災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線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農民現金收入低,無力擴大再生產。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糧食生產基本上是維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賣糧外,幾乎沒有什麼現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務工或做小本生意掙點錢,除了平時的開支外,到年底也所剩無幾。如高平市寺莊鎮西曲村王富貴,種有6畝地,農閒時在外賣菜。2002年糧食產量為4800斤,以實物折價收入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項税費外,實際純收入以實物折價為1400元,僅夠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賣菜掙2000元,除去女兒上學、全家看病、禮尚往來、油鹽醬醋生活開支後,到年底還要借錢過年,大人甚至過年連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貴這樣的家庭在欠發達地區農村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三是傳統的煤鐵產業萎縮,部分鄉村出現返貧現象。隨着我市煤炭、鐵礦資源的日漸枯竭,依靠挖煤、挖礦及其相關的運輸、服務等致富的鄉村一時還找不到新的替代產業,農民收入急劇下滑。陵川縣奪火鄉佛水村,過去是全縣有名的户均收入超萬元的小康村,礦產資源枯竭後,今年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在1500元左右。類似現象在澤州、高平農村相當普遍。

(二)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與城鎮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109元,欠發達地區農民人均收入為800—1500元,城鄉差別為4.11至7.61。但實際上,農民收入中實物性收入佔了40%,如果考慮到農民收入中生產投入佔較大比重,城鄉差距則達到101,有的家庭甚至達到201。

2、與富裕地區農民收入差距拉大。縣與縣之間農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區農民人均收入為3411元,陵川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個縣中,鄉鎮與鄉鎮之間農民人均收入也有較大差別,澤州縣的巴公鎮和南部的山河鎮,沁水縣的加豐鎮和十里鄉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幾倍。

3、同一鄉鎮、同一村農民收入不平衡趨勢加劇。這種不平衡表現為“五多五少”,即有資源地方的農民收入多,反之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的村農民收入高,反之少;頭腦靈活,應變市場能力比較強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舊,跳不出小農經濟,習慣於按傳統生產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質較高,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收入高,無技術的農民收入低;家庭勞力結構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純從事農業,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縣西河底鎮焦會村由於鐵礦多,農民人均收入達2019元,而西河底鎮現嶺村無礦產資源,農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鄉沙場村種植藥材面積大,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898元,而六泉鄉廖池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小,農民人均收入為1392元;陽城縣鳳城鎮尹莊村從事汽車運輸的專業户人均收入達8000元,而純從事農業的農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普遍呈現農民看病難、子女上學難、弱勢羣體保障難

1、家庭收入拮据,農民看不起病。欠發達地區農村在傳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況下,一些諸如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正在上升。由於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計,農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結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醫。對於癌症、重症傳染病等,農民則乾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牀上只能硬挺,兒女們及家人圍在牀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籌莫展,此情此景實在讓人傷心。對於一些稍有積蓄的家庭,農民得了病面對醫院昂貴的收費,也是望而止步。澤州縣山河鎮后街村農民張買玉身患腦血栓,住院半個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説:“醫院費用太貴,一天花200多,種一畝地一年也

掙不夠一天的治病錢。”陽城縣鳳城鎮尹莊村農民張全友在一次務工時不慎從房頂掉下摔成重傷,在陽城縣人民醫院治療花費了1萬多元后,實在借不上錢了,只好悄悄地出了醫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澤州縣山河鎮西土河村調查時當我們問:“家裏老人得了病怎麼辦?”,羣眾説:“家裏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兒女們分攤;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們因為攤錢就大動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着死算了”。

2、欠發達地區農村孩子上學難,上不起學。我市欠發達地區農村大部分處於邊遠山區,撤點並校後人口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莊,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就要到幾裏甚至是十幾裏以外村唸書。在陽城縣河北鎮調查時,國小四年級學生就要到幾十裏或近百里以外的學校寄宿上學。有的孩子國小畢業就呆在家不念書了,當我們問到:“十幾歲的孩子在家能幹什麼?”家長説:“現在學校收費項目太多,念國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窮人哪能念起?!”念國中尚且如此,那麼面對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費用,大部分家長有點吃不消。據對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的調查,2002年四縣(市)國中畢業生21063名,就有4308名學生因貧困放棄了考試,佔21%。通過會考,升入高一級學校的為10273名,佔全部畢業生的49%,也就是説有51%的學生輟學流入社會,淪為新世紀的文盲,在欠發達地區農村這一比例高達80%以上。對於每年需10000—15000元的大學費用,欠發達地區農村孩子的家長簡直是望塵莫及。要麼不讓念,要麼乾脆不讓考。即便一些家長咬緊牙關,為圓孩子的大學夢,最終被拖得負債累累。陽城縣鳳城鎮尹莊村農民齊海龍之女,考入了大同機電學院,東挪西借湊了4800元,其母焦急地説:“今年入學的錢是湊夠了,到明年怎麼辦呢?”高平市寺莊鎮西曲村王生榮,他種有4畝地,養了20頭豬,全家每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就這為供女兒上大學,已舉債1萬元。

3、欠發達地區農村弱勢羣體社會保障難。我市農村居民達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有4.9萬人,隨着排查的深入,農村低保人口將得到8.5萬人,佔農村人口的5%。2002年,據市民政局統計,全市共發放低保資金649萬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補差342元,月均28.5元。由於部分縣級配套資金落實的不夠好,實際上部分低保對象達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達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時足額領取保障金。如陵川縣統計上應發放176萬元,實際上只發放低保資金80萬元。由於低保資金是分級負擔,有的鄉鎮不願多報低保人數,人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人口排斥在保障範圍之外,甚至越是經濟困難的鄉村低保對象越少,這些都嚴重地損害了欠發達地區農村弱勢羣體的合法權益。沁水縣龍港鎮固鎮村81歲的閆秀英,無兒無女,每天靠和別人要菜、要糧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裏給的20—30元救濟。陵川縣六泉鄉沙場村農民趙小山,兒子在打工時受傷致殘,老兩口養活着2個孫子,去年僅享受到100元錢、一袋面的救助。但在調查中當談到去年的救濟時,趙小山老人仍激動得熱淚盈眶,連稱:“還是共產黨好,共產黨沒有忘了咱窮人”。

(四)欠發達地區農村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1、社會治安狀況不好。欠發達地區農村由於貧窮,文化生活落後,剩餘勞動力沒事幹,經濟貧困導致了精神貧困。一些年輕人,遊手好閒,沒事找事,打架、鬥毆、賭博、鄰里糾紛經常不斷。有的人一遇點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偏激,對村裏工作橫加阻攔,幹羣關係十分緊張。有的鄉鎮地域廣闊,偌大個地方連個派出所都沒有,這裏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幾年偷盜樹木的行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趕到事發地點,已是幾小時後,盜木賊早已跑得無影無蹤。

2、農村羣眾辦事不便。欠發達鄉鎮地理條件差,住户相對分散,再加上農事季節的影響,羣眾找政府辦事和解決問題很不方便。如陽城縣董封鄉的農村到鄉政府的平均距離為20至30公里,最遠的達40多公里。羣眾要到鄉里辦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鄉政府,要找的人在還好説,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趕緊返回。農民辦户口往鄉里跑個2趟、3趟是經常的事。有一村民為了辦結婚證,往鄉政府跑了5次,結果結婚的日期都過了,結婚證還沒辦理。在欠發達地區農村辦事不領結婚證的現象已非常普遍。

3、人口結構比例失調。一些偏遠山村,中青年人有關係和門路的人都遷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裏只剩下老弱病殘,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莊只留下1—2户,形成了“無人村”。在這裏幾乎什麼工作都無法開展。陵川縣六泉鄉趙家嶺在農網改造時,村裏連抬電線杆的人都找不到。偏遠山村男人結婚成家更是個問題,光棍漢隨處可見,姑娘們嫁到了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有的小夥子乾脆“倒插門”也不願再回鄉。陽城縣董封鄉柴圪塔村是本地的一個大村,全村600口人,現在找不到對象的光棍漢就有60來個,誰家娶個媳婦已經成為稀罕的事。

4、管理與服務跟不上。欠發達鄉鎮由於經濟落後,路途遙遠,電信不通,鄉鎮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顯得鞭長莫及。日常通知個會議也要派人分頭步行或騎車到各村,提前兩三天通知才行。鄉幹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誰都不願意到邊遠的村莊去。即使去下鄉,也只能車來車去,能去的地方走馬觀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莊,可能幾年也去不了一次。由於集體經濟無收入,村幹部幾年的工資都兑不了現,大家心灰意冷、沒精打采、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現在一工作就是收錢,羣眾對立情緒很大,少數村委會工作幾乎陷入了癱瘓狀態。

二、制約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的原因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欠發達地區農村整體達小康,農民穩步增收的難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三農”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沒有真正擺到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來認識

一是在思想認識上,並沒有把欠發達地區農村的發展擺到重要位置上。我市於1997年提前3年已整體達小康,我們平常更多地看到的是山耳東、東四義、皇城這樣的先進典型,而忽視了仍有一批農民生活在温飽線上,在感情上與欠發達地區農民產生

了距離。在基層調查時,一些幹部羣眾説:“我市216萬人口中有80%以上是農民,現在是重視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視了百分之八十,重視了富裕地區,而忽視了我們欠發達地區”。這種説法不一定準確,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傾向。二是在工作決策上,存在一邊重、一邊輕的問題。有些縣、鄉對煤、鐵等資源型經濟的發展,在決策和指導思想上比較重視,而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對“三農”問題市裏有規劃,縣裏有計劃,但有些仍停留在口頭農業、文件農業上。到一些地方調查,可以普遍感到,現在無論是在叫喊“三農”的調子上,還是在抓“三農”的力度上,都比過去疲軟了,説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農民自身素質低,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較弱

欠發達地區農村文化匱乏,信息不靈,農民缺乏駕馭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首先是觀念落後,市場意識不強。欠發達地區農民觀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特別嚴重。表現為一是小農意識濃厚,農民有一種想法就是種地夠吃就行。在種植品種上,糧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只要是家庭消費的都是需要種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進新品種和推廣先進技術上不敢試不敢創;三是怕冒風險,缺乏闖市場的勇氣,坐在家裏謀求生活安穩,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在調查中當我們問到:“給你小額貸款搞規模養殖”時,有的農民還搖頭説:“怕賠了錢,給子女們留下債務”。其次是農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對科技實用型技術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國小和國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畢業的,也是“~”中普及高中、勤工儉學時的畢業生。現在知識更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這部分人無異等同於文盲。第三是農民身體、心理素質差。一些農民聽天由命、守窮思想特別嚴重。有的年輕人心裏懶惰,怕吃苦,寧願在家坐着守窮,也不願出去打工。

(三)生存條件相對惡劣,抵禦自然風險能力比較差

欠發達地區農村大多處於邊遠山區,山大溝深,資源匱乏,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不足,基礎設施相對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嶇,綿延十幾裏汽車根本無法行駛,只能勉強通農用三輪車;二是水利設施建設滯後。在一些山區根本沒有水利設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區還存在水源不足、調蓄能力差等問題,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積水;三是用電困難。一些山區至今仍不通電;四是通信落後。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話,幾乎與世隔絕。去年,陽城縣董封鄉一個名叫馬繼春的副書記到李圪塔村開會,下午5點突然發病,由於無通訊工具,打電話還要跑25裏到橫河鎮的索泉嶺村,等打通電話,不等拉病人進城,馬繼春同志就犧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屬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塊狹窄,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民投入大產出小的問題十分明顯。受十年九旱和風雹凍霜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糧食生產很難旱澇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風調雨順,夏收增產15%,下半年則由於雨水過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減產。澤州、高平山區農村去年一畝地能產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產140斤—180斤。

(四)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

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在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效果不明顯。一是傳統的種植結構,仍沒有跳出吃飯農業的圈子。從種植結構看,糧食佔58%,經濟類作物佔22%,油料和其它佔20%,糧食仍然是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生產經營過於分散,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以户為單位,在經營行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調產也是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三是農業科技含量不高,服務、示範、引導滯後。農民不論是種地還是搞養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質的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在基層網破線斷,一些優新品種引進不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仍處於總量不足、發展不夠的狀態。在調查時我們發現一些優質水果每斤1—2元供不應求,而高平杜寨、趙莊、釜山一帶的黃梨每斤0.1—0.15元都沒人要。晉城油脂化工廠在沁水年需優質大豆3萬噸,沒有人去考慮大豆品種的引進和推廣,企業只好捨近求遠從外地收購。四是沒有龍頭企業,即使有帶動能力也不強。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為數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規模、佔領市場、帶動基地的不多,大多數產值在幾十萬元、幾百萬元,超億元的沒有一家。高平廈普賽爾飲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黃梨加工企業,但其轉化黃梨數量不足高平梨產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黨蔘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藥材龍頭企業,其銷售藥材還不足陵川藥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鎮建設滯後,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難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小城鎮發展戰略,並形成了獨特的城鎮發展格局,曾為我市整體脱貧達小康做出過巨大貢獻。但時至今日,小城鎮建設已明顯感到滯後。一是人口規模小,容納勞動力能力有限,對欠發達地區輻射帶動功能不夠。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區總人口為26.45萬人,非農人口18.03萬人,一般城鎮規模在2—5萬左右,35個建制鎮中有1/3的小城鎮非農業人口不足千人,城鎮綜合服務功能不足,第三產業發展空間狹小,有限的就業機會對欠發達鄉鎮剩餘勞動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鎮工業化水平偏低,鄉鎮企業發展相對疲軟,農民就業無門路。我市小城鎮工業佈局分散,且產業結構單一。隨着“五小”企業的關閉取締,加之鄉鎮企業機制弱化,發展緩慢,與之相關的農村運輸、採掘、餐飲、商貿等產業發展也受到了影響,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渠道更加狹窄。2002年鄉鎮企業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不僅沒有增加,大量農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輸出處於盲目、無序狀態。一些煤鐵、建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外來打工人員達十幾萬,而本地農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輕人自找門路能夠在一些建築工地上乾點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錢,部分民工還因發不了工資無奈返鄉。據不完全統計,欠發達地區農村八成以上的富餘勞動力沒活幹,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產生活狀況是:三個月種地,三個月休閒,三個月賭錢,三個月過年。

(六)對欠發達地區農村投入少,農民待遇不公平

農業收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業生產週期長,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相對工業和第三產業而

言是弱勢產業,理應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實際上相反。一是財政上對農業的投入總量偏少。這些年來,財政用於農業資金的投入雖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長,但是除去事業經費增長較快外,直接用於支持農業發展的生產性資金,增幅並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預算平均增幅為19.6%,而農業支出的平均增幅為17.1%,其中事業費增幅32%,生產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發達地區農村得到的投入相當可憐。2002年,市級財政安排生產性支農資金1440萬元,其中產業化資金507萬元,共安排各類項目35個,大部分被富裕地區的農村拿走。用於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扶貧資金400萬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萬元,真正用於農業生產的扶貧資金只有53萬元。三是農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農民上交農業税約2830萬元,村提留、鄉統籌費用為32155萬元,與生產性支農資金1440萬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實上農民在教育、住房、醫療、衞生、就業、道路建設等方面還要作出巨大犧牲,農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義務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擔,在農村則由農民負擔;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標準價、成本價等福利待遇,在農村則完全由農民雙手來建;醫療在城市職工可以享受醫療保險,在農村卻是農民看不起病;甚至水、電、氣、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補助,在農村農民卻是用不起水、燒不起煤,煤鄉農民沒煤燒。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由於欠發達地區農村信用社存貸不成比例,實際上農民申請生產性小額貸款非常艱難,有限的資金也是扶富不扶貧,沒有關係、沒有門路的農民只能是望洋興歎。農民要想脱貧致富奔小康,沒有資金一切都無從談起。

(七)“三亂”行為並未得到遏制,欠發達地區農民負擔相對較重

中央明確規定:農民負擔不能超過上年農民人均收入的5%,實際上,在執行這一指標過程中彈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區負擔輕,欠發達地區負擔重。富裕地區集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強,涉及到三提五統等都由集體墊資,而欠發達地區集體力量比較薄弱,只能由農民個人負擔。如陽城縣東城辦人均負擔16元,潤城35元,北留41元,鳳城43元;而欠發達鄉鎮次營132元,駕嶺130元,董封116元,演禮116元,寺頭113元,芹池101元。二是農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農民的空額負擔。澤州縣南嶺鄉閆莊村支書常積堆説:“鄉里讓報人均收入2470元,村裏沒企業,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裏農民人均收入頂多1500元,僅此一項空額負擔近50元”。三是重複徵税。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發展起的果樹等經濟林,土地使用税要交,農林特產税也要交。沁水縣龍港鎮灣則村有2片果園早已退化得不結果了,村裏每年還要交2000元特產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亂集資、亂攤派、亂收費並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費、建橋費、學校維修費,還有許多部門、單位自行出台的收費項目,都想從農民身上“榨出點油”來。五是隱性負擔凸現。在欠發達地區農村調查時反響強烈的是,近幾年的隱性負擔顯現,農民承受不了。過去由農民出義務修的路現在變成了等級路,一出門就要交錢交費;有的村為解決“村村通”工程資金缺口,採取村幹部和部分村民個人小額貸款的辦法來解決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隱形負債;過去燒一噸煤不到10元,現在一噸煤100元買不到;過去孩子在本村唸書,現在10多歲孩子到外地念書需有專人照顧等等都間接地加重了農民負擔。

三、增加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的對策與建議

改善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是建設寬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堅持農村穩定、事關全市大局的一項政治任務。我們必須以“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主線,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投入力度,實現全市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切實把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工作擺在第一位來抓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統一思想認識是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市農業相對而言還處於劣勢地位,在全市整體達小康的背後,還隱藏着一些地區經濟欠發達、部分羣眾生活相對貧困這一現實問題。為此,希望各級領導帶着感情,深入到欠發達地區農村,到農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靜下心來和農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約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癥結在哪裏。找準問題,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實幹,把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工作擺在首要位置來抓。要建立責任追究制,繼續實施對口幫扶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切實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業和農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要因地制宜,幫羣眾找準脱貧致富的路子,力爭用3—5年的時間,徹底扭轉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動員全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真正把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收入變成廣大黨員幹部義不容辭的責任,變成各行各業的一致行動。

(二)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目標是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關鍵是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我市應趁煤鐵形勢大好、財力充足之機,要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在政策和資金上向農村傾斜。一是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和信貸投放結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項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大力實施“村村通”、飲水解困、退耕還林、以改土興水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不斷優化欠發達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這是改變其貧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文化、衞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三)加快欠發達地區農村結構調整步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欠發達地區要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必須走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1、加快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基礎。我市欠發達地區農業結構,仍然是傳統的多而雜、小而全,既沒有特色優勢,又沒有規模效益,市場競爭力差,商品率低,農民很難從中得到豐厚的收入。要改變

這種狀況,必須圍繞特色進行結構調整。我市的小雜糧、中藥材、蠶桑~、蔬菜果品、畜牧養殖等,都是欠發達地區的種植優勢,要分區域進行規劃,按基地進行建設。同時要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過示範效應,真正在我市欠發達地區農村形成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農產品品質優、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農業基地。最終吸收和帶動千家萬户走向市場,把農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的增值效益。在推進欠發達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農產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須注重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沒有龍頭企業就談不上農業產業化。有些同志提出,市裏建龍頭、縣區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區建龍頭,貧困地區抓基地等,這種思路很值得借鑑。在抓好現有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的同時,要面對市場做強做大一批有帶動效益的龍頭企業,真正把我市的小雜糧、桑麻、中藥材、果蔬、畜產品等項目的生產帶動起來。

3、要努力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程度。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產。一是大力發展和興建一批專業批發市場,使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市場——龍頭——基地——農户的發展模式。二是鼓勵發展農產品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以及農民經紀人隊伍,將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民組織起來,共創市場,依靠自己的力量把產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過市場營銷樹立一批具有晉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農產品,通過品牌效應拉動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有組織地進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走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少農業人口這兩篇大文章。一是要繼續搞好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通過轉換機制,調整結構,使鄉鎮企業從“五小”的死衚衕走出來,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我市鄉鎮企業必須有一條重要的發展思路,就是要圍繞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一方面為農民開闢更廣泛的就業門路,另一方面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要大力支持和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民營經濟進入農業領域,以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這也是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二是要結合小城鎮建設,加快移民並莊步伐,引導農民向小城鎮轉移,特別是對那些生存條件差、人口稀少的偏遠村莊,可通過移民開發解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三是加強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務輸出。首先,各級黨委、政府應切實加大對勞務開發的領導力度,要從組織領導上、政策保障上、運行機制上和工作監督上保證勞務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力爭使我市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本地務工人員達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勞務市場體系,多渠道、多形式蒐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輸出、無序輸出;第三,要從強化培訓入手,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增加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競爭力;第四,要強化輸出管理服務,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五)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羣眾看病、子女上學、弱勢羣體生活之憂

1、儘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重點解決羣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要積極組織引導農民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能否建立並有效運轉,關鍵在於有無充盈的基金。市縣兩級政府要對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的補助儘快足額列入財政預算。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要根據情況對農民醫保進行適當補貼,對於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貧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應設立貧困醫療救助資金予以補助。要動員社會力量,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捐助贊助工作,力爭使這一制度一經建立便長效健康運轉。

2、建立健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制度,保障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權利。發展農村教育,辦好農村學校,是直接關係欠發達地區農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xx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確各級政府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責任。落實“在xx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改變由農民負擔辦學為地方政府辦學;二是取締農村中國小不合理收費項目,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全面推行“一費制”收費辦法,即對學雜費、書本費由中央有關部門規定一個最高收費限額,除此之外,不再向學生收取任何其它費用;三是建立和健全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助學制度,逐步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到“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努力做到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四是設立政府專項教育救助資金,對那些確因家庭困難而上不起高中、大學的學生進行補助;五是廣泛動員和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捐資助學。

3、全面推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農村弱勢羣體衣食無憂。針對我市去年農村低保執行情況存在的問題,建議:一是要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使廣大基層幹部羣眾瞭解這一新型的社會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爭使符合條件的農民做到應保盡保;三是要保證市級財政低保資金的投入,尤其是縣級配套資金的落實,確保低保對象足額領取保障金;四是加強監督,嚴格杜絕人情保、關係保,確保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的素質,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性工程

提高農民素質的目的就是要使農民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有效地組織生產增加投入。一是轉變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思想觀念,破除僵化保守、小農經濟、小富即安、怕冒風險等思想,樹立市場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的意識。思想不解放、觀念不更新,農民是永遠富不起來的。二是要通過各種形式,採取各種措施,對農民進行現代文化、現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別是進行文化知識、科技知識、營銷知識以及法律知識的教育和培訓,提高欠發達地區農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這是一項戰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計劃地培養農村養殖大户、種植大户和經營大户。通過這些大户,來影響和帶動千家萬户,這是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先導力量。

(七)穩步推進農村税費改革,

切實減輕欠發達地區農民負擔

農村税費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開,要保證税費改革的各項政策在欠發達地區農村落到實處。一是要執行全省統一的農業税和附加政策,徹底取消鄉統籌、屠宰税、農業特產税,改革村提留徵收使用辦法;逐步取消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實行“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資額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過15元。村內公益事業發展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決不能把“一事一議”籌資投勞變成農民負擔的固定項目。二是合理確定農業税計税面積和常年產量。村和户計税產量的確定,要採取民主評議,張榜公佈,讓大多數羣眾認可的辦法。計税產量確定後,要保持長期穩定不變。對承包土地較多、改革後負擔有所增加的農户,要通過減免、調整常年產量等辦法,把負擔減下來,確保“村村減負、户户受益”。三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民負擔監督機制,加強對農村中國小生就學、計劃生育指標審批、農村結婚登記、農民建房、農民外出務工等方面亂收費的專項治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四是通過轉變職能、精簡機構和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等途徑,確保鄉鎮機構和村級組織正常運轉,逐步地、有條件地把農村幹部的補貼性工資列入地方財政開支,以調動農村幹部帶領羣眾致富的積極性。

(八)加強基層班子建設,切實改進領導作風,為農民增收提供組織保證

村級幹部是農村工作的生力軍,要改變欠發達地區農村的落後面貌,必須認真解決當前基層班子存在的幾個問題:一是精神狀態不佳的問題。部分欠發達地區村幹部過分強調地方偏僻等客觀原因,工作積極性不高,精神狀態疲軟。靠這種幹部,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是沒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風不實的問題。有的村幹部工作浮誇,熱衷於搞形式主義,對矛盾和問題很少考慮和研究。靠這種幹部,農民增收只能掛在空處;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有的村幹部年齡老化、素質偏低,起不到示範帶動作用;四是幹羣關係緊張的問題。個別村“主幹”私心太重,不能保護和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五是基層班子癱瘓的問題。個別村幹部只顧個人發展,組織徒有虛名,不能帶領羣眾走致富的道路。為此,要加強基層班子建設,規範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正確處理好黨支部和村委會二者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為農民致富提供組織保證;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質好、年紀輕、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的返鄉知識青年、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等納入視野,重點進行培養,為基層黨組織注入新的活力;要強化教育培訓,用科技知識、市場知識、法律知識等武裝村幹部的頭腦,提高其帶領羣眾致富的能力和本領;要推動民主管理進程,嚴格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實施“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