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浮士德有感優秀(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5W

讀浮士德有感優秀 篇1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少兒版的世界名著──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講述的是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一個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但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讀浮士德有感優秀(精選4篇)

故事情節大體是這樣的,上帝與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認,魔鬼認為人世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而上帝認為浮士德在追求時偶爾會誤入歧途,但最終會走上正途,於是雙方便打賭,由靡非斯托下人間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能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間後,與已對追求知識感到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打賭説,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滿足的內心得到滿足,條件是拿浮士德的鮮血做抵押,如果有一天説:“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神界,先後經歷了男女之愛,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以及對以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會得到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浮士德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説出了“真美啊,請停下來!”,但他的靈魂沒被靡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被天使護送上了天堂。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大文豪歌德,他從二十五歲一直寫到八十八歲。它的原本是德語歌劇,青少版被譯成了文章。《浮士德》分為兩部。第一部是這樣的,浮士德在書齋裏沉思時,碰上了魔鬼靡非斯托,浮士德便和他打賭,又去了地窖酒店,恢復了青春,還喝了魔湯,變得風流多情,愛上了單純的瑪格利特,最後害死了她。第二部更加曲折,靡非斯托帶浮士德去了皇宮,遇上了老實巴交不幹正事的皇帝,陪皇帝玩了幾天。浮士德在靡非斯托的幫助下,從眾母哪裏得到了古希臘美女海倫和美男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愛上了海倫,於是他們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海倫。海倫走後,戰爭爆發,皇城之旅的那個皇帝多虧有了浮士德的幫助。於是皇帝賜他海邊,浮士德便用後半生圍海造田,成功了。他死前説了那句話,但他的靈魂仍被送上了天堂,因為他最終做了一件人們都看見的大好事――圍海造田

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深奧,我卻不這樣認為,看下去就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人鬼之間還有很多搞笑的對話,真佩服歌德。

讀浮士德有感優秀 篇2

從小,我就與同齡人不一樣,我天生就不會享受,除去對那書的情有獨鍾,其它的一概便是不知了。而在這樣一個網絡已經取代了書的時代,我卻依舊享受並不舍那一縷書香帶給我的滿足於喜悦。

當然也因此,我讀了不少書,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愛的一本書,是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悲劇。其悲劇意義不在於從書齋到愛情再到政治和事業的複雜情節,而在於人作為一個無從選擇的生靈,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涼。人只是個傀儡而已,繩索一會兒交給上帝,一會兒交給魔鬼。到底控制我們的是上帝還是魔鬼,又有什麼實在意義呢?對於一隻螞蟻來説,死在大象腳下還是人腳下,有什麼分別呢?人理應相信並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頭一樣握在誰的手中,那麼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義佔有我們的靈魂,那麼我們應該向這位頂禮膜拜並接受它施捨的羽翼飛昇天堂,還是牽着魔鬼的手義無返顧地下地獄呢?我想,這也是《浮士德》留給我們的並不難回答的問題。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個人心中的嚮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終貫穿並隱約流露這個主題。浮士德與魔鬼簽訂契約,在皇宮荒.唐地享樂無一不體現着他的追求。就在浮士德即將長逝的時候,還預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預言中得到了滿足。依據契約,浮士德被光明聖母帶上了天堂,好像一位為殺戮而生的將軍被送進了養老院——全世界都為之興奮,而他自己卻活得像個小丑。。

哦看完書之後。我想,每個人都曾嚮往自由,也曾渴望幸福。但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方式也大不相同。不論怎樣,我們卻要堅持一個道理:堅信只有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爭取到的才是最長久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其他任何方式所帶來的結果註定是一場悲劇。我想《浮士德》之所以成為傳世不朽的原因也正是如此吧。

讀浮士德有感優秀 篇3

《浮士德》是歌德傾畢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詩性的鉅著。它取材於16世紀德國有關江湖術士約翰·喬治·浮士德的民間傳説。《浮士德》是一部長達一萬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詩劇,第一部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場。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劇情梗概如下:  魔鬼靡非斯特與上帝打賭,認為人類無法滿足的追求終必導致其自身的墮落。上帝卻以為儘管人類在追求中難免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夠打到真理。於是由魔鬼下到人間去誘惑浮士德。

浮士德此時已是1個年過半百的老學者。他畢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覽羣書,鑽研各種學問,以求洞解自然奧祕。然而至此垂垂暮年,他才恍然悟到這些知識毫無用處,而自己處身其中的書齋實在形同牢獄,使自己與大自然隔離了。他痛苦得想要自殺,到另一世界去尋求出路。復活節的鐘聲喚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萬物欣欣向榮的大自然和自由歡樂的人羣中,他深受鼓舞。回到書齋翻譯《聖經》時,竟然與"泰初有道"的思想發生牴觸。這時,他從效外帶回的捲毛犬化為書生出現在面前,浮士德問他的真實身份,他説自己是“作惡造善的力之一體”,其實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應做浮士德的僕人,帶他重新開始人生有歷程,條件是一旦他感到滿足,靈魂便歸魔鬼所有。浮士德與魔鬼訂立契約。

魔鬼帶浮士德來到魔女之廚,飲下魔湯,使他變成了翩翩少年,恢復了情慾。隨後他們來到1個小鎮,浮士德與平民少女瑪甘淚發生戀情。瑪甘淚對浮士德一往情深,為了幽會,他無意中給媽媽服了過量安眠藥,致使老人死去。她的哥哥瓦倫丁又死在浮士德的劍下。在懾於社會輿論的重壓而新手溺死了與浮士德所生的孩子後,瑪甘淚身陷囹圄,被判死刑。其時浮士德正與魔女歡會,聞訊後趕來營救,但瑪甘淚已精神失常,甘願受刑而無意逃走。浮士德在悔恨中離去。上帝寬恕了善良的瑪甘淚。第一部到此結束。

第二部開始,浮士德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治癒了心靈的創傷,隨魔鬼來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宮。其時王朝一片混亂,上層社會荒淫腐敗,百姓啼飢號寒,鋌而走險。而浮士德獲得皇帝的寵信,以多發行紙幣之法緩解了財政危機。皇帝異想天開,要求浮士德召來古希臘美女海倫以供觀賞。

魔鬼施展法術,於是香煙繚繞之中出現了海倫和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的幻影。浮士德對海倫一見傾心,當帕里斯擁抱海倫時,浮士德妒意大發,用魔鑰去觸帕里斯,幻影立刻消失,浮士德昏倒在地,魔鬼馱起他溜出宮廷。  官場黑暗令浮士德對政治大失所望,使他轉而追求古典美的寧靜與和諧。魔鬼將他帶回書齋。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在曲頸瓶裏造出了人造小人何蒙古魯土。何蒙古魯士領浮士德到希臘尋找海倫。二人結合,生下一子名歐福良。歐福良的形象是以英國詩人拜倫為原型的,他生來喜愛高飛,渴望戰鬥,聽到遠方自由的呼喚,他如聞號令,奮不顧身向高空飛去,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悲痛欲絕,不顧浮士德的苦留,騰空飛去,只將她的白色長袍和麪紗留在了浮士德的懷中。它們化為雲朵把浮士德託到這保,飛回了北方。浮士德對古典美的追求,又似幻滅而告終。

浮士德在空中看到波濤洶湧的大海,頓時產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借魔鬼之力,他幫助1個皇帝平定了叛亂,得到一片海邊的封地。按照浮士德的命令,魔鬼驅使百姓為他移山填海,變滄海為桑田。此時,浮士德已是百歲的老人,憂愁使他雙目失明。魔鬼命死魂靈為他掘墓,浮士德聽到鐵鍬之聲,還以為是羣眾在為他開溝挖河。想到自己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他不由得脱口讚道:“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浮士德依約倒地而死。魔鬼正要奪走他的靈魂,這時天降玫瑰花雨,化為火焰,驅走了魔鬼。天使將浮士德接至天上,見到了聖母和已為贖罪女子的瑪甘淚。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5個階段。這5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頭號的精神歷程。在這裏,浮士德可説是1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1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1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

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2種矛盾衝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複雜關係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二元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1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

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和他與靡非斯特的衝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説,浮士德的內心衝突同時也是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靡非斯特的矛盾衝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衝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靡非斯特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

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裏卻從反面發揮1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係,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鬥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温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説雜揉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無可指摘的完美之作。從思想上看,它有將政治革命消極為精神探索,將社會改造轉化為自我完善的傾向,這體現了資產階級固有的軟弱和妥協的本性,以及它作為剝削階級的掠奪性。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閲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讀浮士德有感優秀 篇4

一直覺得有一種思緒纏繞在心。我們的生命到底在追求什麼?我不知道。

以前總覺得讀書、看書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兒。現在才發現,原來看書也很累,它觸動我們去思考,思考我們的人生,思考它的意義、它的價值以及我們的追求。

《浮土德》觸動了我。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説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台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會見了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人,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

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説,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助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説,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可以説,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但首先我們需要明白,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浮土德知道他追求的是自由與生存,他在不斷爭取,“當我看到在危險中有為的人羣與自由土地上的自由的人民結鄰時,我才會開口,停一停吧,你真美麗。”;歌德知道他所追求的是文學領域中更高的造詣,所以他不斷地學習吸收,積極從事文學創作。有了追求,人生才變得充實豐富,生命才有意義。而我們呢?我們明白我們追求的是什麼嗎?追逐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情?追求名利?追求享受?但這有很多都是過眼雲煙呀。有的人追求了一生所謂的名呀得呀友呀,最後得到了什麼呢?又充實了生命嗎?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金錢,最後在錢堆裏他幸福嗎?我並不是在否定這種追求,只是我覺得,是的,我們都在追求幸福,那我們是否應該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信念呢?

我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紅軍戰士、共產黨員。他們追求的是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是這種追求支持着他們排除萬難,不怕犧牲,始終胸懷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換來了四萬萬中國人民的新生。我想到了雷鋒、焦裕祿、孔繁森、蔣築英,他們追求的是無私。是這種追求支持着他們始終心存他人,就算最終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

當然,你一定會遇到困難、荊棘,追求的路不會永遠開滿鮮花。“在前進的路上會碰到困苦和幸福,但任何瞬間我都不會退卻。”追求是需要勇氣的,追求路上的任何困苦和幸福都是阻礙你繼續追求的絆腳石。然而,只要你跨過去了,那麼你離你的追求就近了一步。當然,你退卻了,那麼你便放棄了走繼續追求的路。你被困苦打敗了,你被幸福矇蔽了雙眼,你停滯不前了,也可以説你放棄了追求。

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精采,生命中因為有了追求,所以絢爛。有時候,追求甚至是支持你生命的支柱,你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沒有了追求,你的人生形如枯槁。無論你是怎樣地活着,轟轟烈烈也好,默默無聞也罷,你的生命都會因為你的追求而變得崇高。

瞭解你的追求,堅持你的追求,為你的生命多添一份色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