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弟子規》讀書體會心得(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4W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書體會心得 篇1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麼叫尊老愛幼;什麼叫孝敬父母;什麼叫勤儉節約;什麼叫寬宏大量……這一切的一切的都有歸功於《弟子規》,它給了我很大的收穫。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書體會心得(精選3篇)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突然間我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卻懶洋洋的隨口應了一聲,繼續看着動畫片,對媽媽喊:“媽媽你自己去晾”一直到媽媽生氣了發了火我卻才會去把衣服晾好。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悔不當初!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寶貴的不應該隨便浪費時間。它不會隨着你在看動畫片的時候而停留;不可能當你在貪玩的時候而等你。時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寶藏,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現在,充分合理利用時間。不要讓時間從我們眼前匆匆流過。

讀《弟子規》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它好像另一個我,讓我看清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惡習以及學習中的缺點,也對我以後的人生做了一個鋪墊。

雖然《弟子規》中有許多的“規矩”,但只要我們用心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就會得到無窮無盡的知識。只不過有些“規矩”做起來卻不容易,但只要我們努力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用心去體會每一句並且認真的去做,那給我們帶來的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是無窮無盡的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讓人刮目相看也會成為祖國的花朵。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書體會心得 篇2

炎炎夏日,在陽光的照耀下,我拿着《弟子規》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這本原名《訓蒙文》,它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的,分為七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

想要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守信用。

首先是《入則孝》。“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善事父母。心裏面要時時刻刻記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全心全意照顧父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父母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聽從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呑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應該恭恭敬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可頂撞父母,使父母生氣,傷心。

其次是《出則悌》教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就是在生活中要順從長上,奉事兄長。“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就是告訴我們: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作弟弟妹妹的要懂事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謹》是指我們行為要謹慎,不可放縱。我們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早晨起牀後,務必洗臉,刷牙,漱口使面貌整潔,精神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才能確保身體健康。要注重服裝儀容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釦子要扣好,鞋襪穿整潔,鞋帶應繫緊,一切穿着以穩重端莊為宜。

《信》就是誠實守信的意思,是人立身之根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有信用的人,古往今來在人世間是沒有多少立身之地的。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一生都會有幫助,讓我們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談舉止。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禮.仁.忠等。再學習,不但要認真學習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人。

讀了這本書,我真是受益匪淺啊!並且回想我的品行,我又是羞愧不已。每天父母對我百依百順,我還不滿足,總還埋怨父母。只想貪圖享樂,不思進取,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志要做個好學生,好孩子。

國學經典《弟子規》讀書體會心得 篇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個學期因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所以很認真的讀了《弟子規》,這個感覺尤甚。

《弟子規》是我們孩子們開啟智慧,學習為人處世,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好讀物。此書對於幫助我們兒童建立明確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學會“孝道”。俗話説“百善笑為先”。如何做到“孝”呢?《弟子規》的第一課“入則孝”裏德已經説得很明白了,對父母的態度就表現了你的修養。倘若對父母不聞不問,不理不睬,那是不對的。對父母的教誨,要做到內心恭敬地聆聽,如果心浮氣躁,顯得不耐煩,就是對父母的不尊重,是對父母情感的無情傷害。對父母的責備,不但要順從,還要虛心接受,不要讓父母失望、難過。做到“孝道”,還要做到“出必告,返必面”,別人父母無端的操心掛念。出門不要到危險的地方玩耍,如沒有大人的監護私自去游泳,私自爬上高高的樹木,倘若一失足,後果不堪設想;不要沉迷網吧,更不要夜不歸家,不好的事情堅決不做,做一個讓父母家人放心的孩子。

第二,要學會“見善思齊”。《弟子規》裏的“見人善,即思齊”,表明了學習的態度,只有端正了學習的態度,學習才有進步。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中,擦亮自己的眼睛,用心感受我們接觸的每一個人、事或物,多觀察,多思考,發現優點,學習優點,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每天都有進步。

中華民族文明上下五千年,善行善果多得數不勝數,略舉幾個例子與大家共勉。

尊老敬賢的典範。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主席小時候在家鄉讀私塾時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教他,闊別了32年後,毛主席回到故鄉湖南韶山,沒有一點點當官的架子和清高,他請了故鄉的人一起吃飯,並且特意邀請了毛宇居老師,席間毛主席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激和愛戴之情,當毛主席向毛宇居老師敬酒時,毛宇居老師説:“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主席卻説:“尊老敬賢,應該應該!”。毛主席尊老敬賢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併為們津津樂道。

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鉅富。難能可貴的事他富貴不忘家鄉,不忘愛國,對家鄉的教育,其慷概解囊,義不容辭。在民族大義面前,陳嘉庚先生在1937到1940年,為抗日戰爭募捐的總數達30億之巨。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全部獻給國家。幾十年來,陳先生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凡此種.種都是我們“見善思齊”的學習榜樣。

第三.學會“讀書的方法”。《弟子規》説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這三者確實都非常重要。好多同學學習很努力很刻苦,就是成績上不去,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學習方法沒有真正掌握,沒有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的統一。學習的方法就是過河的一座橋,是捷徑,掌握方法就是掌握了學習的密碼,就會起到事半功陪的作用。

《弟子規》裏講到“方讀此,勿慕彼;此未中,彼勿起”,就是正在讀者這本書時,就是不要想着那本書。這本書還未讀完,就不要再去讀另一本書,讀書要用心專一,才能讀通讀懂。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弟子規》還有很多道理、智慧藴含其中。只要我們用心學習它,用實際行動踐行它,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得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