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9W

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

讀《堂吉訶德》讓我馬上聯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們有着共通的人物性格特點,也有着深層的諷刺意味。堂吉訶德是那麼的“自以為事”他認為正確的事情絕不會聽別人説的。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精選20篇)

阿Q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們都有着許多荒謬讓人不能理解的行為。他們所處的時代並不相同,但是揭示的道理卻驚奇地相似,他們都渴望得到“勝利”。堂吉訶德希望做一個正真的、出色的騎士,阿Q總是希望做別人的“爺爺”。

他們身上都有一份自尊自大的心理。另外有一點他們更是神似兩兄弟,就是“精神勝利法”。 堂吉訶德的精神勝利法用得比阿Q還出神入化,被人打得趴地上的時候堂吉訶德也如此囉嗦:“是我一時衝動,和下等人動起手來,嚴重違反了騎士制度,上天以此作為懲罰,這都是我的錯……”但是這句話並非像阿Q一樣是羞恥之甚而自圓其説,而是他在經歷中摸索出的所謂“騎士道真理”。

所以阿Q只是逞一時口舌之快感,連他自己都懶得去信自己説了什麼。而堂吉訶德就是硬要結個真理的套子讓自己勇敢上吊。其實這兩個角色的相似是必然的。因為兩部作品的目的都是一個“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前者是揭示騎士社會的荒淫無度,後者揭示的是封建社會的愚味無知。他們都是普通人民的掙扎,也是作者對社會現象不滿而締造的武器。

意猶未盡,卻書盡言畢,《堂吉訶德》這本外國名著用它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雖然“似懂非懂”,可是真真假假並不是閲讀的初衷,享受了閲讀中的思考,享受了閲讀帶來的體會,就算“懂”與“不懂”也再沒有多少關係。《堂吉訶德》也正是讓人在這個“似懂非懂”的過程中體會和感受,從而明白了、知道了。以上就是我對《堂吉訶德》這部作品的一些感受,希望以後還能賞讀更多優秀的作品,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味。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2

塞萬提斯是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家,他創作的《堂吉訶德》更是開創了歐洲現代長篇小説的先河。由於一生的坎坷磨難,讓他對生活、對世人更多了一份睿智的見解,自《堂吉訶德》問世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和認識不盡相同,或許人們僅僅只為了主人公堂吉訶德的種.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和瘋子行為發笑,卻不知這裏面暗藏着作者多少心血、多少哲理。塞萬提斯具有深厚的文學底藴,他把對社會各階層的描寫同對社會現實的描寫結合起來,逼真的再現出貴族紳士的專橫跋扈和普通老百姓的辛酸苦辣。

在作品一開始,作者就讓人跌入堂吉訶德真正姓名的迷霧,接着開始描繪瘋瘋癲癲的堂吉訶德的可憐遭遇,他告訴人們,閲讀騎士小説會給人帶來多可怕的影響。比如堂吉訶德在幻想自己作為騎士的意中人杜爾西內亞的時候,將她想象成一位公主、一位至高無上的女王:她的頭髮是金絲,眉毛是天上的霓虹,眼睛是太陽等等,並且在每次殺敵前總是喃喃自語讓她給他力量。還有最搞笑的是他把風車當做三頭六臂的巨人,便騎着瘦馬捨命衝去,結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動彈,他的侍從桑丘告訴他那不是巨人是風車的時候,他仍然辯解説是魔法師把巨人變成風車。看到這些,你會認為那就是一個瘋子。然而,在作者筆下的堂吉訶德還有另外美好的一面,那就是鋤強扶弱、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以及對人類美好未來所持有的堅定不移的信念。

還有一方面讓我讚歎不已的就是作品中有很多詩,特別是十四行詩,雖然是翻譯過來的,仍然很優美、很押韻,很多都是愛情詩,抒發對情人的思念與祝福以及內心的孤獨苦悶等。十四行詩是文藝復興時期很具特色的新詩,以上這些都可以看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以及勇於抒發個人思想情感的復興精神。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3

《堂吉訶德》的小説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説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藴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説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4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淒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閲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絃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説,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裏,真情彷彿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裏慢慢的流逝了。《邊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淨土,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裏卻有着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湧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並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説,《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5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户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脱,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説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6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温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藴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輝煌!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7

《八十天環遊地球》是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一部科幻小説。不過,我並不認為這部小説是科幻題材,儘管小説內容是作者幻想出來的,但並沒有多少科學預測內容,而是當時就能實現的。不管算什麼題材吧,這部小説還是很有趣的,塑造了幾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故事情節曲折又富有想象力,筆調也有很多葛優式幽默。最有價值的是向讀者展示了歐、非、亞、美四大洲許多國家的地理知識和風土人情以及各國曆史。

作者塑造的男主人公福克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英國紳士,他思維嚴謹,性格古板,不苟言笑,視榮譽為生命,而且正直善良,樂於助人,富有犧牲精神。同時,作者也宣揚了金錢萬能的思想。福克在旅行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都通過大把撒錢而輕鬆搞定,有錢走遍天下顯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條鐵律。不過在最後,通過愛爾達夫人面對福克瀕臨破產的狀況卻依然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表明了作者的另一種觀念,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我感覺作者塑造的福克先生和愛爾達夫人這對情侶有點像《基督山伯爵》裏的基督山和海蒂夫人。女方都是男方從死亡中拯救出來的一個美貌而又充滿異域風情的女子。兩個男人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福克先生一直都是個嚴肅冷靜不苟言笑的英國紳士,而基督山是法國人,年輕時也是性格活潑熱愛生活,只是經歷了牢獄之災後才變得深沉而威嚴,內心深處既有大恨又有大愛。兩個人還特別善於花錢,能把錢花到刀刃上。

書中還塑造了兩個人物,僕人路路通和偵探費克斯。路路通是個法國人,有着法國人活潑佻達的性格,多才多藝,對主人忠心耿耿。凡爾納是個法國人,他把自己同胞設置為一個僕人,説明心胸很豁達,平等觀念很強。在其他很多著名作家寫的小説裏,僕人都被設計為黑人,説明他們潛意識中還是認為人有高低貴賤之分的。至於費克斯,作者一方面隱晦的嘲笑了他的自以為是和貪婪,另一方面也通過他的執着歌頌了英國人特別是執法者骨子裏那種對法律的敬畏和法律意識的強烈,這一點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比較缺乏,這跟中國國情及歷史文化有關。

福克先生環遊地球時經歷了很多國家,作者通過對他旅程的描述展示了這些國家奇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

作者眼裏的印度,有幾分像今天的非洲,原始而落後,有些地方甚至像原始部落,既有美麗的鄉野風景,也有現代化設施,鐵路旁邊就經常遇見各種野生動物,而婆羅門教則像邪教。作者描繪了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顯示了他對保護環境的超前意識。有個情節展示了古代印度和現代印度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好吹牛,鐵路沒通卻説通了,結果把旅客坑的不要不要的。

福克沒有到中國,只是經過了香港,而香港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殖民時間尚淺,中國風情還比較濃郁。我感覺作者對中國人更多的是鄙視和憐憫,認為中國人落後,特別描寫了中國人嚴重吸鴉片的現象,對此我很無奈,因為那時的中國就是落後愚昧,連我都瞧不起,何況一個外國人呢。不過,作者斥責了英國人靠販賣鴉片賺的錢是污穢錢,顯示了作者的正義感。書中説中國人八十歲以上的可以穿代表皇家顏色的黃衣服則屬於瞎扯,説明作者對中國瞭解確實太少。

作者對日本顯然很有好感,描寫日本的風土人情充滿了樂趣。那時日本已經開始搞明治維新,對外門户開放,雖然還沒有發生甲午戰爭,但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作者對美國顯然非常熟悉,用的篇幅也多,大量描寫美國的地理風貌。不過,作者對美國的所謂民主制度並不感冒,通過一件小事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他們經過舊金山時,遇上兩個隊伍在遊行,兩個隊伍各自支持一派,雙方遇到一起後先是開始喊口號,然後就開打,打得不亦樂乎,連旁邊看熱鬧的福克一行人也被殃及,衣服撕的稀爛。他們原以為是在選舉總統什麼大人物的,一打聽才知道,只不過是城市要選舉一個治安法官,又叫和平法官。通過互相鬥毆破壞治安來選舉治安法官,這個諷刺太辛辣了。

不過,書中也通過對美國人修鐵路的描述,歌頌了美國人的實幹精神,在修路過程既沒有文牘主義也沒有官僚主義,很快就把鐵路修成了。也不知現在的美國是否還是如此?我看到書中描述美國鐵路的速度,不禁啞然失笑,那時鐵路的平均時速不到20英里,也就是32公里,跟現在的高鐵比,簡直是蝸牛爬行。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8

放假了,我最後能夠每一天自由自在地看課外書了。其中,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這本《八十天環遊地球》。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先生,名叫福克,是英國上流社會最有風度的紳士。他加入了改良俱樂部,與人打賭,要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圈。有一名探員“費克斯”將一名竊賊誤為福克先生,便跟蹤他環遊地球,給他設下重重難關。但福克先生與僕人路路通渾然不知。他們在印度解救了被迫殉葬的艾娥達夫人;在大西洋上與狂風巨浪作鬥爭;在美國與印第安人打架……福克先生最後在80天內準時到英國,打贏賭約,並娶艾娥達夫人為妻。

看完小説最後一頁合上書,我深深地替福克先生鬆了一口氣,覺得他這一路真是太驚險了!故事裏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擁有堅定信念的福克先生,忠實於主人的路路通,温柔的艾娥達,都活靈活現的出此刻我的眼前。每個故事情節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耐人尋味。

回想整篇小説,我深刻的體會到:讓福克先生打贏這場賭局的,不是別的,而是頑強的意志。若沒有如此堅定的意志,當他面臨困難的時候,便會退縮、會躲避、會放下。假如讓我以當時的條件,用80天的時間去環遊地球,也許我用不了40天就會回來——中途放下了。我就不是那種擁有堅強意志的人,遇到比較困難的事,我總會先想到若失敗了可怎樣辦?還是不要去嘗試吧,而不是先思考如何想辦法去克服困難,所以有很多事我就沒有做成功。讀了《八十天環遊地球》之後,我嘗試着把自己腦海深處的意志挖掘出來,用它去戰勝困難,果然,我做事的成功機率就比過去要高,我開始漸漸地走向成功。

正是福克先生這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才贏得了賭約,就像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他們也可能被摔死,但他們需要勇氣嘗試;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他可能被炸死,但他冒險去做。

《八十天環遊地球》給予了我很多人生的寶貴道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意志能夠戰勝一切,擁有堅定的意志,成功就離你更近了。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9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貝多芬傳》,貝多芬讓我懂得了什麼是百折不撓,放下《貝多芬傳》,無數感慨湧上心頭……

貝多芬是着名的作曲家,他的父親是一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開始,他父親就逼他學音樂,在小時候就失去了他最愛的母親。正當貝多芬風華正茂時,病痛已經悄悄叩門。1796至1800年,耳聾症開始肆意,聽覺也漸漸衰退。一個鋼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聽覺,而貝多芬在他能夠大顯自我的才能時聽力衰退,甚至不能聽到任何聲音,可想而知當時的貝多芬是多麼的無助,應對的挫折是多麼大。如果換做別人,肯定對自我的未來不報期望,從而破罐破摔。但是貝多芬並沒有這樣,他一向獨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堅持創作,還為他的心上人朱麗塔?圭恰迪爾譜寫了着名的《月光奏鳴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訴了他的兩個好友。我深深地被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驚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堅持下來,要明白他的大多數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創作的。

貝多芬飽經風霜,他經歷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換來的”。只有付出過,才會有收穫。

記得那次體育800米測試,一向體育不好的我就開始擔心起來。果然,剛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當我快要放下時,突然想到了貝多芬的那句話:“我要用雙手扼住命運的咽喉。”想到貝多芬遇到那麼大的挫折都沒有輕言放下,我才遇到這麼小小的困難就堅持不下去了嗎?於是,我堅持跑完了全程。雖然跑出的成績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堅持了下來。

人的一生是多麼短暫,然而卻又有那麼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難就只會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卻會以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困難,用自我的雙手去扼住命運的咽喉,難麼成功往往會降臨於後者。有時候逆境往往會使人堅強起來,讓人擁有驚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我的頭,不會屈倒於困難之下。

我明白我稚嫩的雙肩很難為自我擔起一片屬於自我的晴空,我明白我獨行的身影很難戰勝黑暗的束縛,但我絕不會倒下,也絕不會低下我高昂的頭。即使在逆境中,在挫折前,我也不會放下自我的追求、自我的理想。在人生布滿荊棘的道路上,即使碰得遍體鱗傷,我也會用剩下的最後一點力氣站起來,用乾裂的嘴脣説:“不要倒下,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因為我深知,貝多芬正是用這種毅力堅持到最後;我深知只有擁有這種不服輸的精神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我深知困難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向我屈服,挫折會因我這樣執着而倒下,成功會因我這樣執着而落到我身上。

我會像貝多芬一樣不言放下,會像貝多芬一樣堅持到最後。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0

《邊城》營建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國際: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明澈通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敍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慘劇收場,我卻喜愛書中的每一個憨厚仁慈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咱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非常實在。他憨厚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形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為,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為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他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愈加喜愛,喜愛他憨厚仁慈的心。這或許也是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含義。即就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非常大方。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當地,沒有一股稠密的商業氣味,使人覺得輕鬆。跟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愈加傑出。全書中的憨厚的情面給人留下的形象也更深。所以,一個個明顯心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忱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夸姣道德質量的標誌,都表現了抱負人生的內在。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意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説出自己的心思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好日子。這也表現了書中的人物憨厚的特色。

故事雖終究以悲慘劇結束,卻留給了人們遙想的空間“或許明日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慨歎。我不由為作者奇妙的構思所信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簡單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束,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用。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憨厚仁慈的風味情面,卻常常讀起,都會情不自禁地憂傷,為主人公的命運,也為憨厚仁慈的情面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圍住的城市裏,還有多少具有這樣的質量的人呢?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1

這是朱自清爺爺在上個世紀20年代時寫的作品。雖然時代離我們很久遠,但仍能感覺到他們父子間那濃濃的感情。

最使我感動的是父親對兒子那質樸無私的愛。“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再向外看時,他已經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每次讀到這裏,我都會被父親那深深的愛給感動,情不自禁籟籟地流下了眼淚。兒子雖然已經20歲了,但父親總是為他做這做那,在父親眼裏,兒子始終是最重要的。由這我聯想到在我的現實生活中,我的父母對我何嘗不是這樣,從咿呀學語,蹣跚邁步,到走進校門我成長的點點滴滴和每一點進步中,不都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嗎?每天,當我還在睡夢當中,媽媽早已起牀給我做好了早餐,為了讓我多睡一會,總是在最後一刻才叫醒我。下午,媽媽接我回家,帶着一天的工作疲憊準備好晚餐,吃完飯後,陪着我做作業,瞭解我的學習情況,無時無刻的關愛着我。

記得在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感冒發燒,媽媽先弄藥給我喝,但是終究不放心,陪着我到深夜,一直等到我的燒退了,媽媽才閤眼睡着。第二天早上,我燒退了,媽媽叫醒我,陪我吃完早飯,媽媽怕耽誤我的功課,堅持送我去學校。但是她卻不放心,中午冒着大雨來學校送藥給我吃,當時她的衣服都濕透了,卻顧不上自己對我問這問那。看着媽媽那濕漉漉的頭髮,我都分不清她臉上是雨水還是汗水。我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上翻滾,我忍住沒讓它流下來。當媽媽匆匆離去的時候,我卻忘了問媽媽有沒有吃飯,那一瞬間,我看着她的背影,在心裏默默説:“媽媽,我愛你!”讀了《背影》一文後,我對父親、母親、父愛、母愛有了更深的體會,“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兩句詩,真真切切正的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啊!不管我長得多大,離家多遠,都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

父母的愛是神聖的,偉大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自己的爸爸媽媽,但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媽媽——她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在她的懷抱中幸福的生活、快樂的學習!我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掌握知識,練就一身本領,長大後,回報父母,報效祖國!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2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

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為父親温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説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為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4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為國小的一篇節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生和葛朗台相提並舉,並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説”,嚴監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濃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為了油燈裏燃着的兩根燈油而不肯斷氣的細節鮮明而生動。

後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後發瘋的醜態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緻嫻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解的嚴監生。

嚴監生怎麼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為嚴監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為節選片段裏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為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生?“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約吧?

嚴監生並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為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普通的雲片糕説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故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生死後強佔嚴監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肯斷氣的嚴監生,和天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到底誰更吝嗇?我以為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哪裏能説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麼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捨命去擠,哪怕被洶湧的河水淹沒,也義無反顧。因為一旦過了河,便是康莊大道,從此一生無憂。

嚴監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麼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苟且,過活罷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大概就是如此。世上並無桃花源,那麼在俗世裏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説,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現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客居秦淮河畔,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裏,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着這芸芸眾生。

於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並非全為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眾生相。“出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羣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歷,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為當官一定貪贓,而為富一定不仁。後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於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説“人生實苦”,所以既為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説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生。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5

下班路上,忽來大雨,匆忙趕路之際,手機聲響,原來是父親來電,“你帶了傘了嗎?要不要給你送一把過來?”尋常的問題,卻輕輕易易地擊中內心的一隅。

初為人母,相比小女兒時更能體會家庭、父母、孩子、朋友之於人生的意義,愈加變得害怕“斷、舍、離”,拜讀龍應台的散文集《目送》,竟生出強烈的代入感,一路跟着遊走在女兒和母親雙重角色間,經歷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一次又一次目送的“背影”直戳內心的痛點,讀罷全書最後《魂歸》一文時淚已滿了面。

龍應台説,此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不知道什麼時候父母走路的步子開始慢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呀呀學語的小兒有了自己的主張,從被目送到目送,人生何嘗不是一場輪迴,在時間面前,我們在原地等待目送,還是在彼此擁有的當下做該做、能做、想做的事,已近花甲之年的龍應台為我們上了一堂“最基本、最重大的課”。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6

《圍城》我是先看電視劇,後來有斷斷續續讀一些片段(這本書情節連續性不強,確實可以跳着讀),最近才—口氣從頭到尾將整本書讀完。讀完以後,對這本書又有了些新的認識。

有的報道説,方鴻漸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還懷疑作者的博士單位是否也是虛構的。但無論如何,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着玩世不恭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的藉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説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説謊就説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乾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乾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着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種是真正大寫的入,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説謊時,能夠令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沉浮,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凱用了多少手段才當上大總統?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連現在的企業在商場上競爭,也用盡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7

在看這本錢鍾書的圍城之前,我曾經問過別人,這是一本怎麼樣的書,她想了想,説這本書讀起來跟宮心計一樣,主要是女人之間的鬥爭很激烈。

於是懷着這樣的印象,我翻開了書本的第一頁。而當我把書本合上的時候,我對這本書的感觸並不只是女人之間的鬥爭而已,而女人之間的鬥爭,可能更多地體現在文章開篇的船上,在鮑小姐與蘇文紈之間的明爭暗鬥,而文章更多地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非常精彩到位,我甚至可以這麼説,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錢鍾書先生刻劃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鮮明的,比如李梅亭,讀者剛開始乍一看還以為是老好人,而在孫柔嘉生病的危難之時,連一顆仁丹都不願貢獻,非要趙辛楣和方鴻漸給錢了才肯施藥,可見此人是個吝嗇貪財的人,從之後的王美玉事件,偷藏私房錢買紅薯以及在三閭大學的種種表現都可以體現出來。

文章的重點人物全都是海外留學歸來的高學歷人員,即使方鴻漸的文憑是從新西蘭的騙子手裏買來的。知識分子在民國時期的種種遭遇,在錢鍾書的描寫下,變得非常諷刺。

相信很多看過圍城的人對蘇文紈的境遇都表示很惋惜,蘇文紈從在船上開始就已經看上了方鴻漸,在方鴻漸與鮑小姐分開之後,利用了種種手段,讓方鴻漸、趙辛楣以及曹元朗3個男人圍着她團團轉,而她的內心真正喜歡的,只是方鴻漸而已,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才會這麼做,方鴻漸雖然正義但膽小,骨氣不足。可見他和蘇文紈根本不是一路人,可見他們基本是不會在一起的。蘇文紈內心雖然愛着方鴻漸,但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一次偶然的際遇下,把唐曉芙介紹給了方鴻漸,假設唐曉芙不出現的話,方鴻漸就有可能與蘇文紈完婚,更不會有後來這麼多的苦日子了吧,但錢鍾書先生並不願讓唐曉芙這一天真活潑的女子嫁予方鴻漸,反而讓其鬧翻了跟蘇文紈的關係,被周家趕了出來,蘇文紈死心之後,不願嫁趙辛楣,而肥頭大耳的曹元朗卻與她臭味相投,我實在不能接受一個海外歸來的女子,滿腹文化的女子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走私化粧品的道路,以及之後對方鴻漸夫婦的諷刺,此時她的貴婦人形象與之前對比之下,諷刺的味道就非常濃了

而對於孫柔嘉,我的看法是,她其實是這本書中最適合方鴻漸的女子。她的家境較好,而且還有一個疼她的姑母,而方鴻漸在跌倒起伏下,財力已經所剩無幾,但她還是願意追求自己心之所向,方鴻漸心裏愛着唐曉芙,作為一個傳統的男人,他內心並不願接受一個財力家境在他之上的女子,而孫柔嘉處處體貼他,為他所想,方鴻漸被逐出校門,她也放棄工作跟着他,方鴻漸找不到工作了,她拜託姑母給他求了一個崗位,方鴻漸沒有骨氣的時候,她也激他,讓他振作起來,她不允許自己的奶孃瞧不起他,趕回來罵了她的奶孃。但這樣一個追求所愛之人的女子,最後還是和他分開了……是方鴻漸不夠勇敢,還是孫柔嘉的不好呢,這本書的結局即是沒有結局,給讀者的感觸在內心圍城的進進出出之餘,剩下的只有人情的冷漠而已。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8

《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説,説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為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説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着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着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説,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説。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着,那時我的作文修為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説,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為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説。

儘管以前也曾翻閲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為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才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説。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19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大雨已經逐漸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説,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説——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歎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中學生堂吉訶德閲讀收穫 篇20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的辱夾雜着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就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的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就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説從前的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了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再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就立刻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