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師五分鐘講課訓練要求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8W

一個培訓師,你認為你的課程內容很好,可是沒有人願意聽怎麼辦?

培訓師五分鐘講課訓練要求心得體會

那先要從講好五分鐘的課開始。講好五分鐘課是有標準的,具體是什麼呢?

一、有走動,走動過線,兩次走過課程頂端,兩次回到課程起點

二、全程雙手在腰部以上,保持微笑;

三、有感性(感性認知)、有理性(理性講解)、有互動;

四、講三個內容點,要有閃光點,確保讓學員感受至少學到一個知識;

五、案例故事必須有一個,40秒內完成。

六、一對一的交流超過四次,全員互動達到兩次以上(把學生拉進課堂裏來)。

七、口號,訓練、玩遊戲必須有一樣。

八、訓前、訓後提問各兩人,提問三組合,即批准性問話,特定性問話,一般性問話)確保有一個。

如何才能做到上述的內容,我們來細細解讀一下這八條標準。

關於第一條:有走動,走動過線,兩次走過課程頂端,兩次回到課程起點

走近學員,表面上看帶給學員的是心理上的一種壓迫感,從空間上來講,學員坐着,老師走過來,有一定的勢能,這種壓迫感是有必要的,同時走近也意味着你和學員距離的拉近,老師的肢體語言在無聲地提示學員,這裏是課堂,要注意了!只是走動要標準,切忌不能背對着學員。

第二條,不多講,職業風範和微笑是建立一個親和的形象。

第三條,有感性(感性認知)、有理性(理性講解)、有互動;

什麼是理性?理性就是課程要講授的理論模型,原理。

什麼是感性?感性就是案例、故事、互動、情景化。周平老師説吸引學員唯一的工具是感性。

一個精彩的課程也就是感性+理性,感性+理性不斷地重複交替的進行。

所以在這裏要自問:如果一上來就給學員一個定義和概念,你説學員能一下子接受嗎?

什麼是互動?互動就是老師和學員的一切形式的交流。包括眼神的互動。説白了不能讓學員閒得沒事做,要眼忙,手忙,要動起來。比如每隔幾分鐘要請學員記錄或者誦讀,或者提問回答問題,就像一隻餓的小鳥,如果學生總是在前面等着你餵食,那説明他進入了課程。

那對於高管來講,一般的互動他們很難動起來,就要用思想和他們互動,思想的互動要學會 “挖坑”!比如我曾提問“請問您招聘過兩百萬年薪的人才嗎?”此副總一聽就眼睛木了,好,眼神關注了,那我再來解開答案。

寫到這裏,要介紹一個工具。首先我們思考一下,怎麼互動最有效呢?怎麼讓互動言之有物而不是流於形式呢?講一個orid焦點討論模式在課程互動中的應用。首先什麼是orid焦點討論模式?o即objektive(客觀事實);r即reblective(感受);i即interpretive(思考價值);d即decisional(決定)。比如説,當我遇到一隻很兇的狗,這是一個事實,然後我很怕,這是一個感受,接下來我想逃離,這是一個思考的想法,然後就儘快繞着走。這是行動!

那麼事實、感受、思想、行為如何在課堂討論及提問中應用呢?

假如我們和學員在課堂上,我帶領大家看一幅圖,通常我們會問大家這張圖怎麼樣?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好看或者不好看,因為這種模糊的提問帶來的回答一定是模糊的,而且帶着濃重的個人偏好。那我們換一種方式。比如説:

1、你們在畫上看到了什麼?大家會説看到什麼什麼。(關注事實的細節)

2、你們喜歡畫上的什麼?你們不喜歡什麼?(關注兩種細節的個人偏好,挑起思維衝突)

3、你們從這幅畫上學到什麼?(關注思維衝突所帶來的創造性啟發)

4、下次你們畫的時候會怎麼做呢?(關注啟發對個人實際行動的作用)

這四個問題,基本上如實反映了一個教學概念,如何去操作化的過程。包含了兩部分的思維過程。一個是教師的組織思維過程,一個是接受對象的思維過程。前者必須根據後者的客觀規律進行教學安排。也就是提問要根據學員的反映模式來設計,而不是老師想當然,不考慮學員的反映模式,提問估計產生不了想要的結果。

寫到這裏,突然想到orid焦點討論模式和引導師的技術有相似之處。一個有經驗的講師,才有能力引導學員,讓學員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思考,自我學習的過程。引導可能是培訓未來的一個方向。

四、講三個內容點,要有閃光點,確保讓學員感受至少學到一個知識;

在五分鐘內講出三個內容點,不難做到,但是要有閃光點就需要琢磨了。

比如講績效管理,通常都是從績效管理的定義開題,這些點大家都不會出奇,認為是正常的,如果要出彩,就要根據自已對績效管理的理解和實踐來提煉出與眾不同的東西,要找出亮點來,這些亮點是對主題的精闢概括,是和生活有意義的鏈接,也是和有關知識點的精彩的類比或者是對比,總之講出來的時候,令人耳目一新,似曾相似卻未曾聽説,似曾知道卻又感覺新奇,這樣的感覺出來了,亮點就產生了,現在我應該認真地想想,我的每一門課程中,每20分鐘有幾個這樣的亮點,如果沒有,我怎麼來提煉亮點?

我感覺這個過程也是老師曾經對我説過的知識體系的寬度和深度要進行提煉和整合,對於培訓師來説,如果不能打通此任督二脈,要想讓課程出彩估計很難。

最後還要謹記,這個亮點要讓學員學到一個知識點。亮並不瞎亮,而是為了課程服務,有目的的亮!

五、案例故事必須有一個,40秒內完成。

關於這條,我想大家都知道好的課程的特徵,一定是案例、案例、案例,故事、故事、故事!

但是要在40秒內講清楚一個案例和故事,是需要功力的,這個讓我想起寫説説和寫微博,一個説説140個字,需要精縮和提煉,所以要想在40秒內講好一個案例和故事,寫説説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升的。有時候,我寫一個説説或微博,需要200到300個字,但是超出字數限制發表不了,怎麼辦?只好硬着頭皮刪,一個字一個字刪,有時候刪也不管用,還是太多,那只有重新用最簡短的語言來寫,甚至一個標點都要想好要不要,這個過程對我們講案例和故事一定是有好處的,至少先在大腦中過了一遍,有了印象,並且寫的過程就是一個表達的過程。寫到這裏,我在想,我是不是要把以前寫的所有的説説和微博,再講一遍,看看是不是講的過程和寫的過程能夠達到同樣的表達效果?

六、一對一的交流超過4次,全員互動達到2次以上

這一條的目的是把學生拉進課堂裏來!

在5分鐘內,要做到和學員的一對一的交流4次以上,怎麼作呢?首先解決問題學員,對於那些玩手機的,神情雲遊的學員,適時的敲打是必須的,有目的走近他,提問,請他回答問題,這個方式是提醒學員的好辦法。那對於表現優秀的學員,我們也在隨時識別,適時地請他介紹一下自已,談談經驗,則是一種調動氣氛的作法,那全員的互動,更重要,有時我們會讓大家共同朗誦一下課程的某一段重要的定義,或者做一個練習,通過全體互動目的是調動整個課堂的氣氛,生動活躍起來,這個環節的設計在5分鐘要有2次,那我要考慮我一共會多少種互動,都適合用在什麼課程中,什麼時機採用最合適?這是留給我的作業!

七、口號,訓練、玩遊戲必須有一樣。

一個好課程,要有口號,周平老師的課程口號是:讓課程美麗起來—感性、理性,互動!

這個口號始終貫穿着課程的始終,學員一直在這個口號的引領下學習每一個結構的知識點,也就是説,口號成為了課程的主線。這個主線把整個課程的內容提煉得十分精要,朗朗上口,學員一看到這六個字,馬上想起感性學到了什麼,理性學到了什麼,互動學到了什麼?想想看,這樣的口號多麼厲害!

那我的作業出來了:在我所要講的第一門課當中,有沒有一句口號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

至於訓練和遊戲的設計,要引進日本豐田twi的思想,也就是説“老師説給你聽、做給你看、你做給老師看、老師來點評”,把這四個環節溶入進課程當中,訓練才會產生效果。想想看,我怎麼來設計每一門課的訓練活動呢?

八、訓前、訓後提問各兩人,提問要體現三組合(即批准性問話,特定性問話,一般性問話)確保有一個。

在講課前提問兩個人,時間一般在開場後三分鐘後進行提問。比如,你瞭解績效管理嗎?你知道績效管理的3c嗎?訓後呢,則要圍繞着主題反覆提問,比如張三,你認為績效管理是?李四,你認績效管理是?王五,你認為績效管理是?反覆的提問就是加深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也是對課程內容的極好總結,借學員之口講出他們要學會的內容,而不是老師在做着常規性的總結中,學員盼着快快下課。

如何迴應學員的回答?三明治法!一先肯定,二提出建議,通常是你的問題我有三個建議,一、二、三,乾脆利落。這是一種結構化的思維模式,這個讓我想起當年陳阿土的故事。當你結構化的強度足夠了,那一定可以影響他人和你同一個頻道。

這個裏面其實還有一個時間的控制。一般是20分鐘,也就是説20分鐘可以作為我們講授的一個小節,通常一節課45分鐘,我們可以作一個曲線分隔,前五分鐘是感性,中間是理性+感性,最後的總結依然是感性。

那如何淋漓盡致的表達理性和感性?

理性的內容要感性講,感性的內容要理性講,常規來説,聲音大時是感性的表達,聲音小是理性的表達,但是為了精彩的表達,要反過來,用理性的聲音講感性的內容,用感性的聲音講理性的內容,快話慢講,慢話快講,輕聲慢語夾着激情高昂,所以説很多高手講笑話是不笑的,但是效果出奇的好,即是此理。

以上謹為我個人關於ptt講授內容的粗淺體會,在此感謝各位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也希望我能夠真正地領悟其中精義。謝謝你們,祝你們幸福快樂,你們善助他人之心定會有更大的福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