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6K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新課程的理念應當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謂“學生為本”,就是指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高度尊重學生的倫理觀,全面依靠學生的行為觀。這就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在這個理念的解讀中,學生,這個元素無疑是居於核心位置,自然,相應的教育教學行為都應當圍繞着這個核心元素來進行。傳統課程環境中教師的位置是處於中心,現在這個位置應由學生來佔領;對學生髮展變化的關注範圍也由單向發展變為多方面發展,這其中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狀態、學習反應,即由獨立學習變為合作學習,由接受學習變為探究式學習,由被動反應變為有計劃的行動;而教學活動內容也由固有知識的教學變為適應新形式的發展,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堅持立足實際,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在積極地參加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對此我的體會如下: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通用5篇)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在以前課堂教學中,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不利於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的.社會現象以及新鮮事、新難點、新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及爭論,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新課改中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堅信: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新課程帶給我們且要求我們做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着對話,意味着參與,意味着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轉變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教師擺佈,受教師的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一個是“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其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是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根據教育局舉行的“教育思想大討論、專業知識大學習、專業技能大練兵”三大活動要求,暑假我自學了《教育新理念》一書。《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鋭,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從宏觀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與學的理念上為我們作了詳盡的闡述,使我們認識到任何教育行為都應以教育理念為指導。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不斷自我更新,及時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為一個成功的教師。

袁振國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剖析了當前教育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惑,他文筆簡潔流暢,全無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聯想、啟發性,可讀性很強。如: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中,中國學生屢屢獲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學生基礎紮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中國學生的計算能力世界第一,卻少有原創意義上的知識科技創新,以致於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中,美國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國得了54分,俄羅斯得了25分,中國僅得了20分……

中國的孩子放學回家以後,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後,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説:“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於色。可是如果中國的孩子回來對家長説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麼能!”……

這些事例在閲讀的過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兩種不同的問法體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國的家長關心的是孩子有沒有完成老師給的學習任務,我們老師關心的是如何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教科書就成了權威知識發佈的載體。而國外的許多教育卻從能不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在沒有機會的地方發現機會,在沒有道路的地方開拓道路等方面來考慮學習的意義。難怪我國學生在國際奧賽中屢屢摘金奪銀,卻沒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國學生基礎紮實,卻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國在世界科技實力總評價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得分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在我們周圍的確普遍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我們有時視而不見,懶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書中,不僅直言了我們教育面臨的現狀,還為我們教育者進行了剖析,就具體的事例進行分析,挖掘背後隱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閲讀過程中有一種一氣呵成的痛快。作為一位教師,我在閲讀了此書後不禁反思:我們的孩子喜歡怎樣的教育?因而,我,更應該是我們,要從中深刻地認識到,我們開展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讓學生記住已經被證實的,確信無疑的知識,而是應該為了教學生怎樣去發現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也就是説,我們講課不能以讓學生回答我們的問題作為目的和方式,而應該引導學生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

教育是什麼?贊可夫曾經説過:所謂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僅讓兒童完成教師的要求而且使他們的個性,他們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發展。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餘地,讓其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時代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為衡量教育成敗的最高標準。”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呼喚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創新型的教師和充滿科學與創造藝術的課堂教學。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這就對培養人才的學校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提出了挑戰。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我們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象馳騁,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湧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讓我們記住蘇格拉底説的話——“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的確,《教育新理念》讓我認識到了對於面向未來的教育,讓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比解決教師給學生的問題更重要;教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教育新理念》一書我認真的讀了一遍,文章中所表現出來的文筆通俗易懂,事例典型,文章中的闡述的觀點讓我大受啟發。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用符合教育發展的思想來武裝自己。

文章中的典型案例非常多,如我們經常都會問自己的孩子或者學生:“今天你的作業做完了嗎?”而有一個國家的家長會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這讓我感觸很深。中國的教育好象定好了一個框架,任何一個孩子的聰明與笨拙、聽話或頑皮都是有一條條框框來評定的,極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出質疑。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帶着問題走進教室,並且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特別是對一些回答不了的問題,可實話實説,絕對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

中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帶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並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為特點的職業。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學生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學生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説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説,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我教了二十年書了,感覺每一個班的學生的為人處事可以説與班主任都有很大的相似性。

二、熱愛學生,做到對學生尊重與寬容

⒈教師應尊重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學生主動活潑的呈獻。

⒉教師會寬容學生

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

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學生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

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生;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學生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學生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和時間。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三、要做伯樂,具有一雙發現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我們的學生中其實也不乏這樣與眾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為老師的我們是不是隻盯着那些分數指揮棒下的“優等生”,而錯把美麗的天鵝當成了可憐的醜小鴨!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學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學生們的禮物,説不定什麼時候真的就會有天才出現。

四、要會創新

當今社會,創造、創新成了出現頻率最高的字眼,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創新是個體意義上的創新,而不是種系意義上的創新,也就是説,創新不創新是就他個人而言的,而不是與別人比是否有所創新。

這就告訴我們,創造力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然稟賦,它與人的智力水平並沒有簡單的正相關,而更多地與文化習慣、與教育影響相聯繫。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説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陶行知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言簡意賅地説過:“創造始於問題。” 問題意識也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當小孩會説話後,説的最多的就是問題:“這是為什麼?那是為什麼?”可是回頭審視我們的教育教學,家長們面對孩子的這麼多問題,會顯得不耐煩,常常一句話“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敷衍而過。老師呢,當孩子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施以肯定和表揚,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可是孩子是因為無知而上學,他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問題淺薄荒謬,這是正常現象啊!所以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久而久之,還談什麼創新?我們作為老師,就是要努力衝破傳統的觀念障礙,要以問題教學為中心,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由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教學模式,變課堂教學以知識為紐帶為以問題為紐帶,通過全程引導學生盯着問題進行教學,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實效。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教育新理念》該書從我們教師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作為出發點,用較通俗的語言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科學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領域中相關信息的進行了分析對比綜合,對教育新理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為我們教師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啟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學習用書。全書包括五部分,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覺得我們應該做到並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終身學習、修身養性,展現教師的人格魅力

讀了《教育新理念》,使我體會到作為個體的人必須要進行終身的學習,作為教師必須把教育看作是貫穿於人的整個一生與人的發展各個階段的持續不斷的過程。學習不再僅是學生的專利,教育也不再僅是教師的特權。一個真正的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也伴隨知識經濟時代同時降臨。教育必須正視現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使其形式靈活多樣,促進社會學習化、學習社會化。所以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習和了解先進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通過思想的內化來指導實踐;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創造新的教育方法,適應學習時代的要求。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為特點的職業。教師的良好人格能對幼兒產生良好的影響,是形成幼兒人格的重要條件。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教師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説,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的多麼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的人格。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尊重與寬容學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與意志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1.教師應尊重與寬容幼兒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幼兒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幼兒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幼兒主動活潑的呈獻。寬容,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施與這種美德會對受與者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寬容並不是放縱。教育需要嚴師,但更需要“愛”與寬容。對自己的學生寬容,更是一名教師應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作為幼兒教師,應充分理解、體諒幼兒的“不成熟”,寬容他們一時的過錯。寬容是一種修養,能使教師遇到突發事件仍保持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對待幼兒;寬容是一種胸襟,能使幼兒感受到教師廣闊的心胸;寬容更是一門教育藝術,它能使教師不厭其煩地對幼兒堅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給幼兒以自我反思、認識、改正錯誤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對犯錯誤的學生,常常讓他們先做一件好事,然後寫一份心理活動説明書,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時,做好事後心靈深處的舊我和新我是怎樣論戰的,這種做法,既能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師真誠的愛。

2. 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

有一年,上海市一所市重點中學接待了一個美國的教育代表團,主人特地請了一位優秀的物理特級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的非常精彩,用我們傳統的評課標準來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有理論,有實驗,教學過程活躍,師生互動充分,氣氛熱烈,教師語言精練,教學時間安排精當。課上完了,聽課的中國老師掌聲雷動,欽佩不已。然而美國客人卻面無表情,當接待者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觀感時,他們説,這堂課老師問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來,既然如此,這節課還上它幹什麼?

美國客人的反問讓人振聾發聵。既然學生都能回答,老師還問這些問題做什麼?這節課的任教教師是一位特級教師,可以説代表了我們中國教師的上課的最高水平,然而就是這麼一節我們認為非常優秀,幾乎完美無缺、天衣無縫的課,卻讓美國客人百思不得其解,一語擊中要害!這個要害正是長久以來我們應試教育的弊端的集中體現:我們的學生早已適應了你來問我來答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老師也早已適應了我來問你來答的教學方式。

在各種各樣的公開課中,滿堂灌的情況基本上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問學生答,這是目前最普遍的情況,表面看起來好像師生互動,氣氛比較好,實際上本質沒什麼改變。這實際上是換了形式的滿堂灌。現在,我們的素質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是,在這樣的教育體制、教學模式下,很難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來。我們必須從頭反思我們的教育觀,我們的學生觀。

3. 增強幼兒的學習信心與意志

在教學中要儘可能使幼兒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樹立堅強的信心。在一日活動中教師要依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層次不同的幼兒都有收穫,如激發能力強的幼兒解決難度大的問題,對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要適當地“讓其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當孩子理解有困難時教師要説“再想想,再看看”的鼓勵話,以此來提高幼兒的學習信心,燃起他們自信的火種,激起他們前進的熱情。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都是很有創造性的。曾經有一位畫家對小孩子的畫喜歡的不得了。坦率地説,別人怎麼也看不出來那些小孩子的畫好在什麼地方,但是畫家説,如果這幅畫是一個成人畫家畫出來的,那麼他絕對是頂尖畫家!也就是説,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畫家,他們眼中的世界更豐富多彩,更絢麗多姿,而這些世界往往是成人所看不到的。

三、不斷實踐、重新審視幼兒,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

沒有獲得實踐的教育理念不過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變成現實,就要把教育理念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由實踐來檢驗教育理念的可行性,並在實踐中提煉出真正適合教學的教育理念。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説的那樣:“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實踐,做一個教育改革的身體力行者。生活中許多有特殊天賦的人、有着異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開始通常不會被人理解,反而被稱為愚蠢或傻瓜。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幼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幼兒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幼兒不能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幼兒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權威,取消標準答案,讓孩子永遠不停地問下去,終將成為我們的唯一選擇。

袁振國教授思想敏鋭,視野開闊,關注現實。在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事例典型吸引人,文筆通俗而優美,文中所闡述的觀點,我覺得有很多自己以前朦朦朧朧彷彿感受到的地方,經他或以事例説明或引經據典般地娓娓道來,不覺大受啟發。對於文中倡導的“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有了更深的認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於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只有在及時地吸取當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幼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需要教師關注個性差異,允許每個幼兒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我們對待幼兒不能一刀切,而是應該根據幼兒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與鼓勵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權威,取消標準答案,讓孩子永遠不停地問下去,終將成為我們的唯一選擇。

教師新理念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暑假期間,我認真閲讀了《教育新理念》一書,使我對素質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課堂教學、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覺得大受啟發。

素質教育提出的是一種新的教育理想,它期望形成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達到一種新的教育境界。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

我國的課堂教學是“去問題教學”,學生沒有問題走進課堂,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沒有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頭腦只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這不由得使人們對教育的真正功能產生了深思,在文中,袁教授對此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諦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使文明積澱成人格”。其中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對教師而言,教會學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學會判斷知識和信息,要比教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得多。因為知識本身是多變的,不斷更新的。其二:現代文明的成果並不能通過傳授內化成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麼,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智慧、人格形成與發展。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做到並且強化以下幾點:

一、加強自身的修養,展現新時代教師的魅力

教師職業是一種以造就未來新一代人格為特點的職業。老師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都會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烙印,對學生的成長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形成學生良好人格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從多方面、多渠道充實自己。

二、愛學生,應做到尊重學生與寬容學生

“教育是人學”。教師勞動的對象是有着豐富情感和人格尊嚴的、活生生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具體的人。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應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邏輯起點。

三、要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説過: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的天才,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期望他、教育他。每一個學生都是多姿多彩的,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從閃光點入手,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品嚐成功。老師要用多視角的眼光看待充滿生機活力和個性化的學生,允許每個學生自由地發展與個性充分地張揚,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們應當善於用欣喜的目光去發現去培養有獨特個性、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