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47K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

寒假來臨,閒來無事,茶餘飯後我再次捧起余文森老師的《有效教學十講》用心品讀着,覺得獲益匪淺。窗外凜冽的寒風呼呼的吹着,而捧着這本書坐在燈下,似一股暖流傳遍全身,帶給了我温暖、寧靜與快樂,更重要的是,這部凝聚着餘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智慧與心得的教育專著,無論是他機智幽默的語言,還是精闢入裏的教育哲思,都為廣大教師尤其是從事一線教學的教師奉上了一頓受益終生的精神大餐。它還督促我去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更透徹地理解“高效課堂”的真諦。合上書,萬千感慨充滿心間,下面便是我讀完書後的點滴體會: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精選24篇)

一、豐富課堂教學,寓教於樂

也許,對國小於低年級的學生們來説,玩是他們的天性,而學習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它佔用了無邪好動的孩子們大量的娛樂時間;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們來説,一個知識點一年又一年,一個班又一個班的重複講授,也會讓教學活動變得機械、乏味,猶如喝白開水一般。但是,正如餘老師在書中所説:“學生不是作家筆下的.小説,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也不是畫家筆下的圖畫,我愛怎麼畫就怎麼畫;更不是電視機前無奈的觀眾,你演什麼我就看什麼……所有的學生都是帶着自己的興趣愛好、帶着自己的經驗、帶着各種各樣的情緒來到課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這一神聖的工作中去,寓教於樂,真正關注學生的真實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愉快的生活體驗,讓學生能夠快樂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並藉助文本充分挖掘課堂樂趣,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從而使課堂教學活起來。但活躍的課堂他必須是實在的,有實效的,能讓學生學有所獲的,而不單純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擺的花架子,純屬形式,走過場。這一點,於教授在聽過許多名師的講課後,也談到了這一點,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會實效性不高,所以豐富課堂教學,不代表不要實效,而是要寓教於樂。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方法重於過程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這為我們制定三維教學目標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使我們意識到:作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應當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從以往的“填鴨式”的灌輸教學中走出來,根據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去掌握相應的技能與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只着眼於目前的應試教育,應本着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入手,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三、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俗話説“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有人説“教師應當做一條流淌着的河流,給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但是,就目前的社會發展趨勢看,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社會上需要的是複合型的人才,不僅要有一技之長,還必須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從新給自己定位,不能只滿足於一桶水或一條河的傳統做法,教師要努力做“壓水井中的引水”,教會學生如何藉助現有條件動主地從社會這本大書中獲取源源不斷的知識,並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活到老學到老。

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自我學習能力的時候,教師就應當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先自主嘗試學習,教師最後再予以方法上的點撥,當學生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必須依靠教師,我們就“先教後學”,無論採取怎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目的就是最終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技能,自己學會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是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能不斷地從教學當中有所收益。

泰戈爾説:“卵石的臻於完美不在於錘的敲打,而在於水的且歌且舞”,教師就如那且歌且舞的水,精心打造着一件件世界上最美的“藝術品”。寒夜裏,捧讀此書猶如心頭照耀着一輪太陽,暖暖的,卻無比的寧靜。“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一定會不斷地思索,力爭在自己的課堂上和孩子一起實現生命的飛揚。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

讀完《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這本書語言簡潔樸實,內容淺顯易懂。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認真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得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積極認真地思考,讓學習真正發生,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創造情境,激發興趣,關注課堂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認為,教學反思:有着落才會有實效。教學反思要從實效着眼:教學反思只有着眼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評價實效的幾個方面審視教學才具有針對性;要從整體着力,落實到課前、課中、課後等各個時段。

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3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閲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國小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痴(雖主觀上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覆講解。

3.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裏,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説,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麼“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4

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真的讓我從中領會了許多知識,讓我獲得了許多感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淨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實現了飛躍。

什麼是有效的教學呢?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促進教師自我成長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一)“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當學生已經能夠閲讀教材和思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學習階段的時候,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閲讀和思考。當然,這時只靠學生自己讀書和還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所以,教師的教學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這就是教學的針對性。沒有針對性的教學就是一般化的教學,一般化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需要強調的是,在針對學生獨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也不是包辦代替,而是要繼續注重發揮學生學習潛能和學生的集體智慧。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當學生處於相對獨立和基本獨立的學習階段,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的時候,必須先學後教。這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一種可以採用也可以不採用的方式、方法。

我們來看幾個以“先學後教”為教學理念和教學特徵的著名教改實驗:

1.嘗試教學:“先練後講,先試後導。”嘗試教學簡單地説,不是教師先講,而是讓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先嚐試練習,在嘗試過程中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它的教學基本程序可分為五步:

一、出示嘗試題;

二、自學課本;

三、嘗試練習;

四、學生討論;

五、教師講解。

2.洋思模式:“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課堂教學分以下五個環節:

一、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

二、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並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

三、學生彙報自學結果,在彙報時,“後進生”有優先權;

四、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

五、學生當堂完成作業,教師當堂批改作業。

3.盧仲衡老師指導的“自學輔導教學”。其主要的步驟有五個:

第一,啟發。就是提示當天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閲讀。就是學生自己閲讀課本。

第三,練習。既然讀懂了課本,就可以做相關的練習題。

第四,評議。就是當時知道結果。這一步很重要,做了練習之後,讓學生當場核對或訂正答案。

第五,小結。教師下課之前總結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我國著名的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依據教學是一種變動的、動態的觀點,把教學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完全依靠教師階段”;第二個階段叫“基本依靠教師階段”;第三個階段叫“相對獨立階段”;第四個階段叫“基本獨立階段”;第五個階段叫“完全獨立階段”。

按照江山野先生的`觀點,到了高中,學生就進入了“基本獨立階段”。學生能基本看懂教材的內容,即使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可能要多看幾遍,但是總歸能看懂80%。這時候需要老師教的也就是20%,如果老師要硬教100%,那麼學生的80%的獨立能力就要喪失,老師的教就不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而會阻礙學生的發展。這就是無效的教。我們的教學就要立足於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來展開,這樣的教學才會促進發展。我們的教學要瞄準、針對這個發展區,通過教學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區,把不會的變成會的,把不能的轉化為能的。

(二)“温故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

一切教學都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是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這也是教學的一條規則、規律,而不是教學的一種方式、方法。泛泛來談,這條規律似乎涵蓋了前兩條規律的內涵,但是,我們在這裏要特別強調它的獨特內涵和意藴。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説,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這條規律告訴我們,新知識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原有知識,所謂温故知新。沒有“故”哪兒來“新”?這就是説,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麼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要麼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轉化而成的。

寫到這裏,我又想到了這本書的名字,那麼對於我們一線教師來説,有效教學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不僅讓學生學的輕鬆,老師教的輕鬆,而且教學效果好。一句話就是又好又快地提高教學質量。

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着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5

我校王主任給我們帶來了幾本書,我有幸讀了其中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受益匪淺。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講解。可以説,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覺得這句話對老師也同樣適用,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着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我在學生預習的時候,有嚴格的規定,設計了導學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字(包括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組詞,辨析形近字等),②詞語(抄寫,理解,成語的收集等),③自己感悟最深的重點句子或者段落(包括修辭句,含義深刻的句子,精彩的描寫等),④初讀感悟,⑤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即提出幾個問題)。這些內容看似繁雜,可是,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制定三維目標。對於三維目標要求我們應該既關注知識技能,又關注過程方法,還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知道我們強調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我們在教學的各個過程、各個階段當中應該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檢測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導學案中的訓練檢測,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設計進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導學案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設,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多元互動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同學合作解決了。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在討論教師的態度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中,主要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對其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態度的核心就是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態度主要表現在:語言、動作方式、眼神方式。要知道教師對學生的不良態度,是對學生的一種“心靈施暴”或者“情感敲詐”,即為支配或冷漠。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情境的主要類型: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動作或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的教學情境;藉助背景創設的教學情境;藉助問題創設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的原因和情境的價值中,作者利用一個比喻來説明情境的價值。書中是這麼説到德國一位學者説過這麼一個比喻。他説,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餚時,不知不覺地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這就是情境的價值。情境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情”,一個是“境”。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境就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再現書本知識所表徵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用情景教學,可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可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地組織一些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醜小鴨》這一課時,可在班上組織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瞭解,並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裏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吾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導學案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6

《有效教學十講》是余文森教授的新作。因為國小語文學科工作室正在進行福州市基礎教育課題新課程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為了讓課題組成員能擁有相應的理論知識,能更好地實施課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我決定帶領大家開始有關有效教學的理論學習。《有效教學十講》是推薦大家讀的第一本專著。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以下是眾多感受中的一部分:

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7

讀完余文森先生《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之後,我深有感觸,也受益匪淺。它並沒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論和花哨架子,寫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確實對我的教學觀念是一次新的衝擊。當然,也讓我產生了更多、更強烈的困惑。這些困惑,不是源於有效教學理論本身,而是發生於我們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行動之中。我覺得要想取得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做到下面幾點: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①課堂需要預設,沒有預設不可能有效率,當然僅有預設也是遠遠不夠的;②生成的課堂更充滿活力,但課堂決不是由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即興創造的;③沒有教學方案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決不會精彩;④預設與生成是互補的,但生成只能是一種渴望不可求的結果;⑤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於有效的教學和學生所發展。簡單講,備課與不備課,認真備課與不認真備課,教學效率絕對不一樣!

二、有效指導

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去指導學生,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頭”甩“尾”,以升學率論英雄。

三、靈活運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四、注重學生有效學習,關注課堂效率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

五、注重教後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説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也就意味着教師從一般教師走向優秀教師;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名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專家型教師。任何課程改革、教學改革都是對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專家型教師的呼喚!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8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不一樣,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小案例,都是平常教學中會遇到,會看到的小事,但又能給人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籍。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對學生的愛。教學活動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愛,學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對學生奉獻愛心,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成為教師之初,我也有這個疑惑。在書中,餘教授講了一個“老師,請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師們都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學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希望老師多看我一眼,多關注我一下。看到這裏才明白,教學中的愛,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獻,而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眼神,一個關愛學生的動作,一句關心學生的話語,簡簡單單。

2.關於三維目標的解讀。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反觀我自己的教學,由於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經常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每節課非常明確地列出三個目標,而三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又有很明確的環節體現,錯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這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着重關注的方面。

3.關於課堂情境的運用。隨着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説:“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4.關於對學生的誇獎。新課程的教學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導致誇獎氾濫,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很多教師便不管學生怎樣表現,都一味給予表揚,回答錯了就表揚他有勇氣。事實上一味懲罰並不可取,一味地誇獎學生同樣弊大於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會導致上癮,迷戀誇獎對學生髮展絕對無益;同樣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也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對教師而言,教學固然要講求藝術,但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素質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誇“出來的。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學習“餘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9

空閒時間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緣教師的認真備課。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着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練習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佈置預習作業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佈置下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件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習作業佈置下去了,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和鞏固。對此,我覺得在第二課時前,還是要採取獨立作業的方式去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預習有目標,複習有目標。而不至於讓作業僅僅成為一種習慣,流於形式。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堂有效教學應深入優化教學環節,加強有序課堂的有效教學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鐘內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教學設計付諸實施,從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環節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課堂環節的密度過大,有的前鬆後緊,沒有較好地把握學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應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優化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保持適度信息,講在該講時,放在該放時,綜合考慮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尤其是提高學生的專注率。

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

關注課堂生成,及時調整預設。(1)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增加,改換。即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2)將教學環節提前或者移後。(3)給學生搭橋引路,讓學生順利的説下去。在學生髮言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想辦法給予幫助,引導,讓其順利的達成目標,生成精彩。另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時調整了預設,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協調了,就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這樣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明顯,課堂教學就變得有效。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裏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0

我終於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啃完,掩書思考,心中感慨良多,從教學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後到校本研究的三種基本類型,每一講都是娓娓而談,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餘教授運用生動的案例把有效教學深奧理論化解成讓教師能接受的十講內容,引導教師如何從目前的無效、低效課堂到有效、高效課堂的發展,確實值得大家思考。現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學十講》,寫下幾點體會,起拋磚引玉,供老師們參考。

1.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是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

要努力讓良好的師生關係成為促進合作、激勵創新的催化劑,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產搞好有效教學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要儘量接近學生,要讓學生成為你的朋友而不是對手。教師不要感覺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當成一個看管犯人的警察或專逮老鼠的貓,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要用同理心和學生進行交談(《師生間的溝通藝術》),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包容學生的缺點,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

2.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

由於不同學科在構建有效課堂模式的時候會因為學科特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學科要構建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比如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問題導引三段論”課堂教學模式來引導來開展課堂教學,首先是運用各種媒介與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比如運用時政評論問題方式導入,提出與課堂教學相關問題。其次是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問題,開展自學生疑、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最後是教師解疑答疑,學生精練鞏固階段。

3.採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處於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時,必須先教後學,邊教邊學,教是為了不教。“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學後教”的典型課改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少講,講就有針對性,學生多練習,練就要有效性。練習一定要經過教師的經過精心的設計與準備,單一追求多講與題海式的多練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時間適當的還給學生,要想使學生有收穫,就必須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現在包辦式的教師不給學生時間課前預習,他們認為現在上課要講的東西太多,教學

任務完不成,教學進度趕不快,講練習的時間太少,就加班加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但沒調動起來,反而學生們產生的厭學心理。我覺得教師應通過調查研究先了解學情,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適當的講與練,象我們生活中的主食與副食一樣合理搭配,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4.佈置有效作業是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保障。

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實在太重了,因此教師要“減負”,只有“減負”才能“提質”。按照余文森教授提出的就是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保障有效課堂教學檢測結果。有效課堂過程是精彩的,結果同樣是重要的。

教師佈置作業時要做到:精選、先做、全批、及時反饋,對學生經常容易做錯的題目要彙編“錯題集”。學生做好作業是想當重要,很多學生做作業不認真,認為做作業就是為了向老師們交差,應付老師的檢查(持有這種心理的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居多),學生間互相抄襲作業是常有的事。因此教師要不停的給學生灌輸做作業的思想,讓學生們知道,不經過深入研究每一題而盲目亂寫的做作業就是浪費時間。學生的作業要經過自己認真思考,只有這樣確定的每一個答案,才是有意義的,要本着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去完成,要經過自己深思熟慮、最後工工整整的書寫;所寫的答案能橫向和自身比較,縱向和他人挑戰的經過自己大腦認真確定的答案,把作業中涉及的知識點弄清,要能給他人講解。

總之,新課改的形勢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休作用,以學定教,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以教導學,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的效率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1

“有效教學”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伴隨着課堂低效、無效問題而被提出的重要命題。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感受頗多。如何打造“有效課堂”?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

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二、讓預設與生成共同服務於學生的發展

無論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於有效的教學、正確的價值導向和學生的健康發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是高效教學的保障。新課程實施以來,預設與生成充滿我們的課堂,使得課堂生機盎然。預設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任務,預先對課堂教學過程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設計。生成是在師生與生生之間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現時生髮的超出教師預設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思路。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缺一不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使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實現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統一

三、有效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信息、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説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及某種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

四、不斷提高教師自己的專業素質:

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於教師來説,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教師應當轉變舊的觀念與方法,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作為新課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有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2

“有效教學”是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鋭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書中所寫並沒有停留在運用深奧理論進行繁瑣分析的層面上,而是更多的配合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過玉米地”的啟示

什麼是有效教學?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新課程賦予有效教學新的含義。餘教授講的“過玉米地”的故事,形象生動地闡釋了這個問題。

在過玉米地的比賽中,有的的人跑得最快,先到目的地,但兩手空空,一個玉米棒都沒有掰到;有的人掰了很多玉米,但走得太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人跑得快,也掰得多,但渾身是傷;還有的人,既跑得快,又掰得多,還沒受傷,所以感覺很快樂。在這些穿越玉米地掰玉米的人中,誰是最有收穫的?第一個人跑得快卻一無所獲;第二個人得到的多,卻很費時;第三個人跑得快,獲得多,可傷了身體,代價也很重;第四個人跑得快,得到的多,還很快樂。答案很明顯,最後一個是也。

過玉米地掰玉米的結果是以是否跑得快、掰得多、不受傷且快樂幾項指標綜合衡量的,最後一個過玉米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那麼教學呢?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1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

有一定的速度,獲得必須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充分的體驗,是考量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綜合指標。

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中國內地排第一名,第二名是韓國,但我們就比韓國多一分左右,而我國學生課後花在數學學習上的時間是韓國學生的三倍,這一分成本就太高。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導向將我們帶向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説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着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二、“陳鬆泉老師”的啟示

陳鬆泉,一個年輕且富有創意的老師,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內容並自主擬定學習目標,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想想,他的學生會是多麼的幸福,而他的教學,又要接受怎樣的挑戰?

學生能夠自己選擇學習內容,自主擬定學習目標,根據自己的需要安排學習,這是一個多麼理想的自主學習的境界。這樣的教學境界不要説對國小生很難,就是對中學生來説,也是不容易實現的。所以,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樣的目標還比較遙遠,尤其是對於那些實效還沒有真正落實的課堂來説,還是海市蜃樓。國小階段的孩子,最關鍵的是學會,學會必要的知識技能,學會必要的學習方法,只有先學會,才有可能會學,學會是國小階段有效教學的第一指標。國小生年齡太小,知識和生活經驗比較缺乏,難以一下子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尤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但教師的指導不是包辦。教師應合理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自主學習,否則,自主就有可能導致自流,加劇無效學習。目前的課堂,教授知識的多,教給方法的少,學生無法擺脱對教師的依賴,難以實現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就國小語文教學而言,教師應在教學的各個階段適時、適當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第一學段,關鍵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二學段,要重點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發展語感。這一時段是學生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轉化的關鍵時期,對於學生學會語文學習尤為重要。第三學段,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適當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進一步的學會學習創造條件。

三、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

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四、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六、“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

有人提倡要快樂學習。因而,就有許多人不斷追求快樂學習的方式。快樂學習改變學習方式4的同時,也有許多不良元素一併產生,比如:降低了學習的速度,弱化學習的標準,以追求快樂。這樣的學習儘管有快樂,往往無實效。學習與玩耍不一樣,因為有特定的目標,是有壓力感的。有壓力必然有痛苦,絕對快樂的學習是難以真正存在的。“學習的快樂”與“快樂學習”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習的快樂”不但追求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追求獲得結果實現目標的快樂體驗。“快樂學習”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快樂”既要關注學習過程的快樂體驗,更要注重學習成果帶來的快樂體驗。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必要的知識,獲得獲取知識的必要方法,強化學生實現目標時帶來的成就感,以成就感增加快樂體驗,再以學習的快樂體驗激發學生新的學習動力,學生才有可能把學習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的快樂”不等於“快樂學習”。

總之,有效教學,教師的課堂實施是關鍵。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3

師生關係對教學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師生這一教學關係師、生各起什麼作用?如何建立有效的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帶着這些問題翻開余文森教授著的《有效教學十講》書本,覺得收穫不少。

文中用了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觀點,概括了學生具備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特性:第一個是“向師性”,第二個是獨特性,其中“向師性”是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的“向師性”心理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教師不是有意無意的在學生中降低在學生中的威信,教師在學生中的地位永遠是高大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做到以身作則,教師對學生要尊重、關心,努力幫助他們,不辜負學生對自己的依賴和期望,使師生間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這樣,才能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充分發揮學生向師性的作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當然過分強調向師性,有時會僵化學生的思維。作為教師,不能懼怕學生的獨立性,不能代替學生感知和分析。教師必須非常珍視學生的"獨立性“並給以合適的引導。塑造出一個個有獨立性個體的學生。為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性為導向。正確地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及其兩者的關係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基本保證。

文中引用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一段話,來闡述教師態度對學生影響的重要性。學校是學生生活的第二家庭,在學生眼裏,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供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個現象的態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不僅要在自己講授的課程中學識淵博、循循善誘,更要通過言傳身教,通過榜樣、無言的力量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教師要以自己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時代前列的學識來感化學生。讓我們更好地審視自己的態度行為,從平時的細節做起,做一個對學生成長有幫助的教師。

文中再次引用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用動態的觀點來闡述教學關係,這是論述教學關係的精髓。根據這一觀點,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也是漸進的,學習某一章節往往也要經歷幾個階段。每個教學階段對教學方式方法也要遵循一定規律:如開始階段教學方式可教一點,學一點,練一點;最後階段的教學方式可完全由學生自學。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符合或超前於教學過程的發展階段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否則就會嚴重阻礙教學階段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發展。

文中提出一種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有效手段“對話”。“對話”能使學生的全部潛能在對話關係中得以釋放和發展,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全成長;“對話”可以恢復教育的人本主義性質,有利於人性的昇華,有助於防止教育的異化現象;“對話”有利於人們在交往中形成一種不同於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和對話意識。對話教學的前提是師生平等和教學民主,離開了生命體的平等,離開了民主的教學氛圍,就不能實現真正的對話教學。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必須學會傾聽、欣賞、評價——架起師生平等對話的橋樑。

總之,教師要根據學生基本心理特性來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來教育和影響學生,要根據不同的學習階段來選擇適應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方法來組織教學,要利用“對話”等有效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個性的成長和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建立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關係,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4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於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願望。品味之後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困惑,也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依據。

“有效”這個詞,多少人在談在論,多少人在努力在做,多少人為其絞盡腦汁?但是其間有多少要素?怎樣才是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説真的,雖然教了九年級好幾年,但讓我明瞭地表述,也覺得很難。餘老師考量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三個指標就非常清楚明瞭——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學習體驗!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是——降低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麼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脱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學習心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我們把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課程的學習時間無限的膨脹了,擠佔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確立節約時間(學習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非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我們首先解放學生的時間,至少保證讓學生擁有自己操作的時間。時間留出來之後,我們老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全方位準備,針對學情精心處理教材,深挖教材,吃透教參,準備好要教什麼,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確立一兩個訓練點。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來掌握新知識。設計好“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節省課堂的時間。

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裏?許多教師在課前用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預設,可課堂上依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關鍵問題在於教師的課堂實施和運作,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追求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師應具備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的課堂,儘管教師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但是,效果並不理想。由於教學板塊目標太多,教師沒有合理控制學生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能力顯得薄弱,沒能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必要的引導,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課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師無法發現課堂低效的根源,顯得無奈。

課堂開放了,教師應該怎麼做?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時的課堂觀察與反映能力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觀察,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迴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教學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而更需要合理安排時間。一堂課,一般由學、講、練三部分構成。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精練。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讓課堂的40分鐘產生最大的效益。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完成的質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時,你是非常快樂的!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來,天天在教室補課的人,天天佔用課間或其他學科的課時來補課的人,雖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5

學習《有效教學十講》,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我們教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學習了《有效教學》,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是自己的教學不是高效的。要想使孩子願學,就必須讓孩子專注於課堂、專注於學習、專注于思考、專注於創新。

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可以説,當下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如何構建有效課堂?如何打造“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教師應該關注什麼?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課堂關注要全面化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源教師的認真備課。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我們較多的關注了教學方式方法等課堂形式上的改進,而相應的忽視了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着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而且要備學生;除了考慮採用哪些形式完成教學任務,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時的情感、態度和原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法,在課堂上滲透學法的指導;在注意教材中關鍵的字、詞、句的同時,更要全面合理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並注意開發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中學好,並進行遷移運用,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獲得共鳴的樂園,洋溢着歡笑和幸福。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儘量關注到所有的學生,不能因為自己注意力或掌控力所能到達的固定範圍的影響,而使哪些在課堂有限時間內教師無暇顧及到的學生被逐漸邊緣化。所以,教師應該注意不同學情層次的學生,讓更多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合理的評價,要順學而導,重過程,重學生的發展,給予足夠的鼓勵,堅持鼓勵與糾正相結合的原則,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換言之,教師決不能因為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就此放棄或把注意力轉向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設計和教學環節,應該對學生參與教學的總體情況進行關注和掌控,還要及時加以調整,切不能置之不管,放任自由。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新一輪課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則就是要在教學全過程中真正貫徹“民主和諧”、“師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還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

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壓抑,這是當前師生業務關係上最突出的問題。為此,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應努力體現開放性。應在教學活動中提倡探索,鼓勵創新,保護學生的求知慾望。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等等。應改變傳統的聽話就是好學生、教師的話就是真理的觀念和做法,提倡真理面前師生平等,使學生敢於各抒己見,逐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沒有教師的教育創新,沒有教師創造力量的充分釋放,也很難談得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過程,從本質上説是教師創造帶動學生創造的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並通過教師的創造帶動和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才是正確的道路。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裏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我們要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一樣不斷地提高我們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我國傳統文化中注重道德的君子,一日三省其身。教師也要像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一樣,為了自己的事業和信仰,一日三省其身。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6

今年暑假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我們看到了餘教授敏鋭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在書中用一些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分析有效教學的概念、規律和改進的方法,讓我們一點一點展開思考。其中的第一講《教學的有效性》讓我對有效教學感受頗多。結合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書的主題,把教學的有效性擺在第一講,勿庸置疑,教學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餘教授把有效性看作是課程改革成敗存亡的命脈。通過過玉米地掰玉米這個隱喻形象地指出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

一、學習速度;

二、學習結果;

三、學習體驗。

首先,學習速度實際指的就是學習效率,即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要有“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意識,還要有非學習時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更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天性和品性來獲得所謂的有效性、獲得學業成績。

其次,學習結果就是經過學習學生所發生的變化、進步和取得的成績,是有效性的一個核心指標。兩個指標更重要:A、智慧含金量,到底是靠時間、死記硬背、機械操練得來的,還是靠自己的思考、興趣、創造性的思維獲得的;B、學業成績本身內含的智慧價值,考的是知識性題目,還是必須經過創造性的思考才能解決的問題。

第三,學習體驗,這是一個內隱性指標,即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是一種享受,才能夠養成學習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一直以來我們對這方面關注太少了。

以上是關於有效的學,學生學的是否有效,關鍵在老師。學生花了很多的時間、很大的精力而取得的成績卻不大或者説取得的成績都在表面,學生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提高。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對於我們老師來説就存在一個有效的教的問題。

有效的教指的是教促進學,一種是直接促進,另一種是間接促進。直接促講是指教師講完後,學生學得更快、更容易、更深層次。間接促進指通過教師教,學生從中慢慢悟出了學習的道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有效的教意味着通過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首先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性得以發展;其次發展應該着力於“最近發展水平”;第三發展的機制有兩種,預設性的發展和生成性的發展,兩者都要關注;第四發展的時間,要樹立一種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的教育理念;第五在教的過程中,教師本人也應該得到發展。

對於有效的教,我的看法是: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 1、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2、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精益求精的教學設計是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説,就必須要精心設計課堂每一個環節,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優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學習熱情,帶着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通過簡明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案例向我們逐漸推開了如何使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這扇大門,對於我們的日常教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我將繼續深入研究,爭取更大的進步。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7

通過學習《有效教學十講》理論,感觸極深。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教學呢?

在信息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教育時代,“一對一”數字化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從單一的學習環境轉變為課堂、網絡、社會全空間學習環境;從單一課本逐漸轉變為學習資源網絡化、數字化、多媒體化。在國小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與學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等方面,“一對一”數字化對其起到很好的優化作用。

1、語言知識的優化:

藉助動畫遊戲幫助學生複習和鞏固語言知識。

藉助學生感興趣的遊戲複習已習得的字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在自主參與遊戲的同時,有效地複習了他們曾經學習過的字詞。

2、語言技能的優化:

通過各種有趣、實用、輕鬆、活潑的活動,讓學生體驗用語言表達和交流的樂趣。通過設置讓學生“猜動物謎語”的遊戲活動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教學環節清晰,關注學生的信息量,利用電腦,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及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課堂顯得活潑有趣,學生學得開心,教師教得愉悦。

3、學習策略的優化:

利用聽、説、遊戲、小組合作等靈活實用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擺脱枯燥的學習氛圍,積極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設計與課文密切相關的練習題,請學生利用已經習得的知識進行正確的選擇。學生在這個學習活動中不但提高了認讀能力,更提高了理解能力,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4、情感態度:

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顯示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收穫的快樂,並能夠自主學習。學生有了電腦,學生可以自己利用教師提供的語音素材糾正讀音,也可以瀏覽網頁,學生們覺得它們真是學習的好幫手。

5、文化與文化意識:

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探究各個國家文化傳統方面某些特點從而培養他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了解世界的熱情。

同時充分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兒童在線中的遊戲資源,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遊戲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課堂練習形式多樣化,學生更深入理解學習內容。充分利用網絡教室的軟件,讓學生積累資源,相互交流。在教學中很多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比較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便於學生理解和接受。往往在課堂枯燥的講授,學生毫無興趣,在教學環境中,通過動畫、圖形、聲音的演示,加上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如教學《花鐘》一課時,可配合電教媒體,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各種鮮花,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深入領會課文的意境。通過這樣的電化教育,不僅使學生的心靈與作者得到了溝通。還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心理距離,便於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時產生豐富的聯想,以培養學生的記憶想象力。有效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所學知識。

總之“一對一”數字化教學對教學模式的創新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將從根本上引發教學模式的變革,也為優化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教學平台。作為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生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教育內涵的發展、適應教育未來的發展、適應人未來的發展。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8

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所以學生學習的幸福指數很重要。如果學生能快樂生活在學習樂園,那麼他們一定在享受幸福的學習生活的同時也會有很大的收穫,學生幸福學習我認為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重點。

一、營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滿懷激情面對學生,用慈愛、欣賞的眼神去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微笑、讚賞帶給學生,把鼓勵和支持、關愛和愛護、尊重和相信帶給學生,蹲下去和學生交流,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和藹可親的形象,喚起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慾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精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讓學生在動手、探索、討論、交流、遊戲中讓學生體驗快樂學習的氛圍,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勵起學生的強烈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的注意力也特別集中,思維也特別活躍,學生的頭腦才能反應靈活,思維敏捷,在創設情境中教學,學生才能有效的學習新知。

三、開啟思維,在創新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難度的能引起趣味的問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激趣引入激發學生濃厚的創造興趣和慾望,引導學生自學自悟,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首要工作。在教學中,興趣又往往表現為一種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有深刻而獨特的思維方式,才會有發明創造。教師鼓勵學生的這種好奇心。

(二)、激趣設疑

“大疑大進,小疑小進,不疑不進”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具備敢於質疑的思維品質。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激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既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地方。所以,教師要將課堂40分鐘都放在教學設計上,要將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將生活中與課堂有關聯的樂事、趣事、知識穿插在教學中,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這樣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達到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它確實給我帶來了一些觀念和方法上的啟示,讓我們不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更要成為一名有效教師。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19

抽空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深有體會。

在第五講《教學關係之為什麼要提倡和強調對話》裏有這麼一段話:簡單地説,對話是師生基於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

對照余文森教授對於“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語文課堂上的對話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説很多課堂上的對話不是真正的教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訓話”,首先是因為一些課堂對話的開展並不是基於平等的對話,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強調的:“對話作為一種教育精神,它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對話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它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着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着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中的對話與其説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説是一種教學原則。而在實際教學中,對話的開展卻常常違背對話的最基本的原則平等,不平等的表現之一是對話雙方關於對話的話題所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等。學生也許用某種方式預習過課文,但其閲歷和所掌握的資料的欠缺使他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與之相反,我們教師可以運用簡單的方式輕易地獲得比學生多幾倍的資料。因此,當我們和學生共同開始一次課堂對話時,彼此之間的信息資源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我們在明顯佔優心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很難與學生開展真正平等的對話,教師在這種對話過程中顯得很強勢,擁有強勢話語權。因此又造成了對話過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們會在一些看來平等的對話的形式的掩蓋之下,見縫插針地進行“訓話”,以顯示自己的博學、權威、所掌握的資料的之豐富之充實;我們會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圈套,然後抖開一個又一個的包袱,在學生的讚歎聲、新奇而飽含敬佩的目光中體會到所謂的“滿足”和“成就”。這樣的過程,我們能稱之為“對話”嗎?存在真正的對話嗎?設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課堂對話開展之前,我們能和學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對等或者和學生分享同樣豐富的資料信息,或者和學生一樣只擁有少量的信息,那時候的課堂對話將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顯示更多的平等與誠意?會不會更有生命力更真實?老師和學生以同樣的閲讀方式、閲讀過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裏,以更接近學生常態閲讀的方式與學生開展更為平等的對話,擁有這樣的對話的語文課是不是更有效的語文課呢?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聽課者歎為觀止,於是下課後,大家圍住這個老師,詢問他,這節課上得這麼好,你花了多少時間備課?那位歷史老師説: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至於這節課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鐘。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花在寫教案、找資料、做課件的時間也許不可勝數,但真正在“備”這一課的時間卻少的可憐。真正優秀的教師,也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經歷中、在他的閲讀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滲透着一種“備課意識”。正像有人説的:教學對話的意義之一是追求教學的人性化,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而這種“用一生”備的課,其實是在為一節課準備一個能向學生開放的豐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為當代語文教師的我們更多地在一種功利的備課觀念下備課,我們缺乏向學生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溝通的底氣和勇氣,因此很多的課堂並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對話,而只是以對話形式存在的“訓話”和“偽對話”,這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或者無效。

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余文森教授強調了它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性,這決定了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在各自作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後,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對話以人和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對話教學的過程豐富、複雜,充滿了生機和創造色彩。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意味着個性的彰顯和創造性的釋放;對教師而言,意味着專業素養的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話的這些特徵和要求都決定了對話具有“開放性”的特徵。而在語文的教學實際中,由於對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的要求、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語文課堂有一些必要的預設。對話的開放性和生成性與課堂預設的計劃性和封閉之間有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課堂上的對話成為了一種“審問”,只不過是有了精緻華美的包裝而已。某些課堂上,教師孜孜不倦地與各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和各種角度的對話,而且態度誠懇、引導耐心,看似在進行一場卓有成效的開放的熱烈的對話,但是隨着某位學生的回答,老師如釋重負地予以肯定、進行總結,接着用多

媒體展示“對話的成果”,讓人分明意識到這是一場煞費苦心、迂迴曲折的“審問”。某些課堂上,學生對於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興致正高,教師卻出於對課堂的整體性、完整性的考慮以一句籠統的評論倉皇作結匆忙結束這一個環節的對話;而某些課堂上一些在課堂預設之外的“天真的聲音”更成為了被忽略的聲音、被扼殺的聲音。這樣的沒有生命力的對話,怎麼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課堂?怎麼能期待由這種對話帶來真正有效的教學?

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瞭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並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範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後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侷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

以上是這次讀書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有很多地方寫的還不是很周全,但是這次讀書活動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為我今後進行有效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0

本學期讀的書,是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近半年來,書雖是斷斷續續讀完的,但每每想起書中的故事和道理來,依然還饒有興趣。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儘管我是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需求,但平常讀書,我依然對艱深的理論書籍有一種畏懼心理。不是我拒絕深刻,而是裏面的道理和一些晦澀的表達的確太費腦筋也太難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不一樣,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小案例,都是平常教學中會遇到,會看到的小事,但又能給人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籍。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對學生的愛。教學活動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愛,學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對學生奉獻愛心,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成為教師之初,我也有這個疑惑。在書中,餘教授講了一個“老師,請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師們都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學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希望老師多看我一眼,多關注我一下。看到這裏才明白,教學中的愛,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獻,而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眼神,一個關愛學生的動作,一句關心學生的話語,簡簡單單。

2.關於三維目標的解讀。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反觀我自己的教學,由於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經常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每節課非常明確地列出三個目標,而三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又有很明確的環節體現,錯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這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着重關注的方面。

3.關於課堂情境的運用。隨着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説:“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4.關於對學生的誇獎。新課程的教學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導致誇獎氾濫,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很多教師便不管學生怎樣表現,都一味給予表揚,回答錯了就表揚他有勇氣。事實上一味懲罰並不可取,一味地誇獎學生同樣弊大於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會導致上癮,迷戀誇獎對學生髮展絕對無益;同樣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也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對教師而言,教學固然要講求藝術,但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素質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誇“出來的。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學習“餘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1

説來慚愧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誰,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是我在昆明雲師大培訓時,學校幫我買的,説實話我沒有想認真去思考的學習這本書過,就是那麼一瞬間同事跟我説,你讀讀這本書,要寫反思的哦!我帶着“任務”去看了這本書,但是後來我發現我“喜歡”上這本書了,也深深的對余文森教授產生了傾慕之情,他是偉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麼的精闢,給了我心靈很大的震撼!

説着説着,我發現我偏離了主題,我今天要總結的是《有效教學十講》的內容,可是我覺得,要想理解一個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對這個人要有興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慾望。好吧,那我説説讀了這本具有教育指導意義的書後的心得,我將會以餘教授的思路為主線分成10個方面進行總結。

一、教學的有效性。

每一個敬業的教育者首先考慮的就是:我的教學有效嗎?可以説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個標準,那麼標準是什麼呢?餘教授提出有3個指標,分別是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和學習體驗。

(1)學習速度就是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生的時間分為學習時間和非學習時間,其中學習時間又分為課程學習時間和課外個人學習時間。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

這一點: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確立節約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兒童。

(2)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學業成績上,還應該考慮成績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績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價值很重要,如果沒有智慧的價值再高的成績也不能説明你學習到什麼。

(3)學習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才能夠養成學習的習慣,才能夠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真正的有效學習是在學習這個過程後把“最近發展水平”變為“現有發展水平”,把“預設性的發展”與“生成性的發展”結合,學生從“被學習”到“養成良好習慣”一直到“個性化的學習”。總結的説做到了學生髮展與教師成長共同進步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

二、教學的生成性。

教學的成功在於高水平預設加上精彩生成。以預設為基礎,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以生成為導向,提高預設的針對性、開放性和可變性。

三、三維目標。

首先必須知道的是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要始終如一地貫穿三維目標整合的理念。“雙基”指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三維目標要以雙基作為載體和依託,在實施三維目標時把雙基放入三維目標中,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教學結論相對來説是單一、封閉、簡潔的,過程相對來説是多樣、開放、複雜的。我們要把知識技能當成學科的軀體,把過程方法當成

學科的思維方法,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科的靈魂,在教學過程中用整合的理念進行教學,才能得到好的“結論”。

四、教學情境。

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深知創設生物教學情境很重要。好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進入生物知識的海洋,帶着興趣和快樂去探究未知世界。我們老師可以藉助實物和圖像、藉助動作或者活動、藉助語言創設、藉助新舊知識和觀念與矛盾、藉助背景、藉助問題等方法來創設的教學情境。生物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要基於日常的生活、形象的、要能體現生物學科特點、融入師生可以共鳴的情感、提出有內涵的問題,這樣才能創設出有價值的教學情境。

五、教學關係。

教學,就是教師跟學生、教跟學。

學生具有向師性和獨立性。學生都具有學生感,都希望有一個好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學生思想多數是不會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學生都有相當強的學習能力,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的“向師性”為基礎,又要以學生的獨立為導向,教師只能引導、鼓勵學生去學習、思考、觀察,但是不能代替他學習、思考、觀察。只有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的向師性和獨立性以及兩者的關係,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

一個優秀的老師會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導

作用,從教到學最終使學生具有獨立性。其次態度對學生成長起很大的作用,一位合格的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態度一定是關愛和尊重,慎重利用“冷漠”這一種態度。

六、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

每個教育者,都會使用各自特有的教學方式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育,但是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教學、優質教學,都離不開三條“鐵律”。

(1)在依賴期,使用“先教後學”——以教導學。

(2)相對獨立期,使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

(3)各個時期都要“温故而知新”——學會才有興趣。

七、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

新課程教學中出現諸多問題,如把三維目標和教學目標虛化、課程資源開發與教學內容泛化、學生主體的凸顯與教師使命的缺失、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與教學過程的形式化等等。

上述的問題對新課程改革來説是一種阻礙,作為老師要明確(1)目標的確立必須符合實際,真實可行的。(2)知道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於教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對文本的學習,過早、過多的補充內容甚至偏離文本大談其它都是不對的。(3)重視學生自主性的同時不能推掉老師的引導作用,一味的強調和表揚學生的個性見解,不做有價值的引導,出現忽視對文本的基本尊重現象是教育者的失敗。(4)教學方式多種多樣,但是都離不開“有價值”的教學。

八、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徵。

新課程學習方式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有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具體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新的學習方式具有八大特徵,(1)主動性。學生由於對知識的興趣和對學習的責任感,產生從“要我學”到“我想學”的現象。(2)獨立性。每個學生除了特殊情況外基本都有相當強的獨立學習能力,常常表現為“我能學”。(3)獨特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表現為其獨特個性,存在着差異。(4)意義性。學生通過將新舊知識相互聯繫即通過“同化”學會處理新情況和學習新知識,也就是以思維為核心進行理解性學習。(5)交往性。師生、學生、師師間通過交往,分享知識使自己知識增值,同時也能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6)體驗性。每個人都要親身參與活動,從中得到經驗,重視這些經驗,並把感性因素與理性因素融合,使學習活動成為完整的活動。(7)問題性。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問題可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慾,之後學生才會深入思考,得出新知識同時產生新問題,不斷的產生不斷解決,達到探究未知的目的。(8)創新性。學習就是要不斷的突破和超越,帶着懷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滿足現狀、執着追求。

只有把這八個特徵相互聯繫起來,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從傳統轉變成適應時代變遷的新學習方式。

九、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要素。

校本研究是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師在教

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校本研究中,教師個人、教師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三個核心要素,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教師要對自己的職業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我們學校每週一反思,對自己的教法、教學有效性等進行反思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措施。

(2)同伴互助。教師的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標誌和靈魂,是同事之間以專業發展為指向、通過多種手段發展,旨在實現教師可持續主動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並共同進步的教學研究活動。互助可以貫穿教學活動的所有環節,是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的過程,我們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聽評課、觀摩課以及讀書交流等等都是屬於互助的過程,這些互助活動有助於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集體力量與智慧,更好的探究新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改進教育實踐的質量,更好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3)專業引領。專家為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提供的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如:我剛剛結束的脱產置換學習還有各種各樣的遠程培訓、權威專家給我們上的觀摩課等,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好多有關教育的教學技能和育人技巧等。

十、校本研究的三個基本類型。

校本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教學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學習型教研。教學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教育者角色的教學;研究型教研體

現的是教師作為研究者角色的教學;學習型教研體現的是教師作為學習者角色的教學。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校本研究,處於好教育者、研究者、學習者這三種角色,全面發展,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總的來説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努力把握學科發展最新動態,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我想我還會再看一遍《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讓自己温故而知新。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2

知識技能是學科的軀體,過程方法是學科的思維方法。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領悟或者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他掌握的就是一大堆“死”知識,是“行屍走肉”。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在教學中是否是為了達到目標,而把過程給省略了呢?是否為了省時而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了呢?是否為了節省更多的成本,而排斥學生的思考呢?是否把教學過程庸俗到無需智慧努力,不要動腦筋,只要記憶練習就能掌握教師所講的東西呢?是否我們培養的就是那些不思考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呢?是否我們在困惑,為何學生學了那麼多,卻不會運用,盤活呢?以前曾看過的一個故事竄入了我的腦海——

一個外國的孩子,他正在獨自玩沙,顯然玩得很專心也很有耐心。他用小鏟把沙裝進漏斗,開始的動作比較笨拙,動作也很慢,玩了一會兒逐漸熟練了,動作也越來越快,但他發現總也裝不滿,疑惑地看了一陣漏斗之後明白是因為漏斗會漏沙,於是就用手指堵住漏斗底部的漏口,這樣終於使漏斗裝滿了沙子。然後他試圖把漏斗裏的沙子倒進瓶子裏,可是發現從手指移開到對準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這個外國孩子開始加快手移開的速度,幾次之後,他突然意識到,把漏斗直接對準瓶口,沙子會一點漏地順利進入瓶子。於是他按照這種方法很快裝了一瓶子的沙子,同時歡快地笑起來並回頭看看媽媽,而媽媽則拍手以示鼓勵。

一箇中國孩子玩沙,他一開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向裏面裝沙子,也同樣是發現了沙子進漏斗後都流出來,所不同的是旁邊的母親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把漏頭直接對準瓶口,然後再灌沙子。結果孩子沒經歷任何挫折、也沒有體驗任何失敗就立刻學會了正確的玩法,但也很快就爬出了沙坑不玩沙了,因為這個玩沙的過程一被簡化就沒什麼意思了。

當那個外國孩子還在津津有味地與沙同樂的時候,這個中國孩子已經玩膩了,正纏着媽媽要抱。

想到這兒,我的心情已不再平靜:在教學中,我給孩子探索的機會了嗎?我是否也充當了中國媽媽的角色?對於孩子學新知的探索過程,我是否總是在無意或在好意中干擾了這一過程的自然進行?答案肯定的!不止做過,還不止一次。在我的思想理念中,雖然已有了一些強調"過程"的意識,但我也不是認為孩子技能學得越多、越快就越好嗎?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我不也多少次地手把手地教孩子,讓他們很快地學會比較難的知識嗎?忽然想起了以前聽過的“做中學”“玩中學”,原來還藴含着如此深刻的道理。終於,在我的腦中理論和實踐的斷路給聯結上了:

聯結學習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理論與實踐鏈接的頓悟的驚喜令我興奮!在未來的日子裏,就讓書香繼續浸染我吧,我將會迎接更多的反省!

運筆至此,發現已難再下筆,只能感慨:一筆難書盡此書的奧妙啊!因本人的眼力、領悟力、素養的限制,實難把其精髓處一一道來,還是讓我們一起都去看看這本書,親自去感受感受、體驗體驗,我相信,你會更深地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的含義。再次默默地注視《有效教學十講》,心中一個念頭不期地出現了:好書,是需要我們一讀、二品、三回味的,“有效教學”,我會再次與你相約在書中、夢中…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3

書中,余文森教授圍繞着有效教學闡述了兩個大問題;一是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發展,二是我們該如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我看到了教授精闢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教授在書中通過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剖析有效教學規律,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讓我們一點一點地思考,一點一點地感悟,對有效教學的實施起到了引導作用。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得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二、有效選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三、有效指導學習。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有效統一預設和生成。

預設和生成是當前困擾教師的一大問題。如果説生成性既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亮點,我認為它同時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難點,畢竟課堂開放,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對教師教學智慧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假如在課堂上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碰撞出火花,從而達到知識的增值,換句話來説,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實現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統一,那將是教師教學技藝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無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標。

五、有效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在一堂課結束後,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同時,認真作好記錄,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説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尋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於上升到理論高度,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讀《有效教學十講》有感 篇24

暑假伊始,帶領全校教職工一起研讀《有效教學十講》。餘森教授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通過對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這是餘教授二十幾年對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的智慧結晶,讓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內景。

雖然只學習了前五講,但是發現,平時教學實踐中的許多想法在這裏得到了驗證,許多困惑在這裏得到了解答。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在書中餘教授把新程的改革説得很透徹,新程教學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學模式個大改變,教師的教學就要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發展個性,拓寬知識面。這就是有效教學的全部內涵。

讀着前五講,有很多體會和感觸,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一、要從實際出發,注重拓展的有效性

《國中歷史程標準20xx版》提出了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為了貫徹這一新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曾出現了“拓展探究熱”,只要能與堂教學內容扯上點關係的就要拓展,老師在堂上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卻不加引導。過分拓展的結果是造成了寶貴的堂教學時間的無謂浪費,忽視了本內容的教學。

二、要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自認為設計得非常巧妙的一個問題提出後,學生並沒有積極迴應?創設一個感覺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並沒有積極參與?這時我們常常會責怪學生基礎差,複習不及時,學習不主動。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創設的情境是否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相匹配。

讀了餘教授這本書,我瞭解到了關於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理論,餘教授指出:學生不能獨立解決,須在老師教導下,通過同學間的合作、幫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處在最近發展區,教學正是要立足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展開。還指出:有效堂應該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脱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於簡單,學起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堂氣氛。

這個理論讓我受到許多啟發,這不就是要求我們在備時充分地“備學生”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於開發和利用國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歷史閲讀。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往往只關注教材,關注教學環節,卻很少去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設計的教案因為不符合學生實際而讓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難以生成有效的學習成果,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

預設是堂有效學習的基礎,沒有預設即前的精心準備——備,堂上就毫無法;沒有生成,再好的預設也無用武之地,這就不能活學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最終意義。於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係,如何精心預設,如何促進生成,就成為新程背景下的歷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新程強調重視生成,這是眾所周知的,但餘教授在書中也為我們列舉了一些生成的誤區,特別是指出了重視生成並不表示可以忽視預設,並強調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預設?還是應“備學生”,“瞭解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把握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和思維特點、興趣點、興奮點,把握思維活動的走向。”的確,“備學生”是一節成功的重要條。

預設應是一種基於“生成”的預設,這樣才有利於教育創新,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使堂更得心應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一。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思路可以是:師生互動——產生與預期目標不同的問題——提出新目標——產生新問題——尋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標。這樣將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而教師也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地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空間,這種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教師適時關注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從而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

提高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恆主題。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同樣,只有當教師站的足夠高時,才能駕馭堂,才能讓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時常總結、不斷反思,終身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