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精选11篇)

来源:瑞文范文网 2.51W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1

一、基本情况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精选11篇)

,男,17周岁,家住*县**镇**村*组,现为一中高一(*)班学生

家有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奶奶74岁,先天聋哑,患有高血压,且十年前双腿又摔断,不能正常行动和交流。姐姐小时因不慎将面部烧残,父母亲因长年劳作分别患有严重胃病和重度贫血。为了一家生计,父亲和姐姐长年在外打工,母亲除种地、操持家务外,还要经常到别人家帮工。

二、主要孝心事迹:

(一)在家里勤快懂事,为家分忧。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从小知道:长辈体弱多病,家境困难,便很懂事。上国小时,每天放学回家就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凳、洗碗、打猪草、喂猪等。上了国中高中后,回家的机会少了,他只能在节假日在家里帮家人分担家务。他通常下班车后再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家,妈妈还在地里干活"中华励誌网",或在给别人家帮工。他放下书包,听到猪在嗷嗷叫,便提着篮子到地里打猪草,给猪喂上猪食后再做晚饭。尽管做的饭菜的味道不十分可口,但一想到能让劳作一天的妈妈放工回来便能吃上热饭菜,心里非常欣慰。在家期间,他劈柴,做饭,打猪草忙个不停,尽力帮助母亲分担家务。

(二)在学校勤奋刻苦,品学兼优

他深知家境困难,读书不易。于是他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会考时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进入保康一中。进入一中后,他将华罗庚“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虽天资不占太多优势,但他却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以勤补拙。

进入高中后,一时还不适应高中的学习,成绩一度有起落,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勤学苦练,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成绩重新回到年级前列。

(三)尊敬长辈,孝心感人

由于奶奶残疾,交流、行动都不方便,他非常疼爱奶奶,每次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望奶奶。晚上帮奶奶擦身、洗脚,吃饭时先给奶奶盛饭、奉菜。在初高中上学时"",经常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中节约一点,放假回家时买点水果带给奶奶吃。

曾记得上国中时,有一次周末回家,奶奶见孙儿回来便从屋里出来,当她走到门边时却突然晕倒,不醒人事,这可把他吓坏了。当时妈妈在别人家帮工,无法联系。他只好给村医打电话求救,可村医正在很远的地方出诊,无法赶来施救。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本站"他急中生智,便将奶奶绑在自己稚嫩的脊背上,吃力地连背带拖,踉踉跄跄用了三个多小时,将奶奶送到另一个更远的村卫生室医治,由于他及时将奶奶送治,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奶奶的生命。

在学校,他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他是勤快懂事,孝顺长辈的好孩子。2019年3月被评为巿“优秀学生”。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2

百事孝为先,孝,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学们,当你夏日躺在树阴下,看到赤日炎炎中挥汗劳作的父亲时,你能心安理得吗?当你面对双手皲裂,为你细细编织毛衣的母亲时,你的心难道不震颤吗?当你安然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前却站着一位颤巍巍的老人时,你能无动于衷吗?这并非我在此故作假设,如果你扪心自问,放眼四周,此种不关心父母,不尊重老人,不为家长分担家务的现象,不是都亲身经历过,或曾相识吗?生命中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珍惜,而亲情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生命中没有亲情,就恰如鸟儿没有翅膀;如果生命中没有亲情,就恰如玫瑰没有了香味。如果把生命比做是一艘远征的航船的话,那么每份亲情便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港湾;如果把我们的生命比做是一个跋山涉水的历程的话,那么每份亲情便是我们的供给站。

中国的孩子,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成为了独特的中国小皇帝,溺爱、娇宠,是一些孩子丢掉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正如一项调查所说的,当代的不少学生不大懂得关心父母,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很少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些什么......

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对长辈的孝顺与尊重,在我的记忆中,父亲那么大的人,爷爷不管怎么说他,说他什么,他都会像小孩子一样的认真倾听,从不顶嘴;而妈妈更是体贴、孝顺的好儿媳,好女儿;还有就是老老姨家人对太姥无微不至的照顾,都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说起我孝心的事可是有好多:首先,在学习上,从不让家长担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因爸爸和妈妈工作很辛苦,尽量不让他们操心。晚上会和他们分享学校里的快乐事情,让他们可以笑一笑,放下疲惫的身心,好好放松一下。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我喜欢看到他们的笑容。在我的眼里,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有一年暑假,妈妈得了重性的肠道炎,上吐下泻,而且怎么吃药也不好使,持续了两天两夜,爸爸工作又忙,家里只有我们俩,看着妈妈那被病魔折磨后憔悴的脸,我是又心疼又着急,这可怎么办呢?我使劲的回忆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么照顾我的。于是,我给妈妈倒了杯热水,做了个热水袋给妈妈暖暖肚子,平时我生病时,妈妈就是这么照顾我的,在妈妈的指导下,我还做了一回粥,我把我做的粥盛好,给妈妈端到了床边,妈妈说,“这是她吃过的最美味的粥,是自己女儿做的。”她欣慰的笑了,看着妈妈的笑容,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美美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对太姥的孝心,提起太姥,会令你很羡慕,如今已经是96岁的高寿了,这么大的年纪,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理,但是就是听不件看不见。我知道,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所以,每次到姥姥家,第一件事就是扯着嗓子和太姥聊天,必须扯着嗓子,要不她是听不见的,每次和太姥说完话,你都会觉得大脑缺氧,但是我还是每次都津津乐道的陪她聊那么一会儿,太姥总会微微地笑着,摸着我的手,颤巍巍的说:“瑶瑶来啦。”我就握着他那瘦的不能再瘦的手陪她聊,直到聊不动。该吃饭了,平时大多是哥哥给太姥喂饭,我去了,这个美差,就会交给我,每次只能喂她一小匙,还要告诉她,这是什么菜,好让她知道吃的是什么,更有食欲。这些可不是我们小辈的功劳,这可是太姥的好儿媳——我亲爱的姥姥在照顾太姥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然后传授给我们的。

尊师也是孝顺的一种,尊敬老师就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一样,老师讲课,我要认认真真地听;布置的作业,也要认真细致地完成。积极参加各种班活动,为班级争光,为集体添彩,做老师的小助手。

同学们,请你们为你们的父母尽一分孝心吧,向你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问声好,替他们洗一次衣服,送他们一张生日贺卡,报告他们一个优异的成绩...... 这不仅仅营造了家庭的温馨,也是世间人与人真诚联结的链条。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3

赵:满井中心国小的一名学生。她品学兼优、坚强独立、乐观向上。她的家在满井镇的一个小村子里。家庭并不富裕,爸爸是一位农民,妈妈却是一个患上尿毒症已2019年的病人。也许正是家庭的原因,13岁的小梦喆比其它同龄的孩子更加独立、更加懂事。她用自己小小的双手为这个艰难度日的家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担负起照顾他*的重任。

小梦喆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从我出生起,我就没有一个健康的妈妈。妈妈患病的前三年,状况很不乐观,说话都很困难,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从我开始懂事起,我就知道,我要学会自立、学会担当。年幼的我不能为妈妈挣钱,只能代替妈妈做些扫地、擦地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因为个子太小,那时我只能帮妈妈洗袜子。难道是我和爸爸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妈妈活了下来。

我5岁那年,也是我们家最困难的一年,妈妈透析没有钱,我只好为妈妈攒钱,奶奶每天给我的一元钱零花钱我全都攒了下来。在过年的前夕,我把360元钱交给了妈妈,那年透析一次要350元钱。我说:‘妈妈,你看!我攒了这么多钱,我知道咱家今年钱紧,所以我把这一年攒的钱都给你。’妈妈当时很感动,她说:‘孩子,你在哪儿弄这么多钱?’我说:‘这都是奶奶给我的,奶奶每天都给我钱,我没花。’妈妈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我为妈妈擦去眼泪:‘妈妈,别哭!有了这些钱,你就又可以和我们一起过年了。妈妈,你会好起来的。’第二天是妈妈透析的日子,妈妈把钱交给护士长,护士长数钱时都哭了,她说:‘刘阳,你在哪儿整这么多散钱?’妈妈说:‘这都是我姑娘给我攒的。’护士们都说‘你姑娘真好!’

现在好了,我已经13岁了。什么事都可以做了。可以帮妈妈洗衣服做饭了。更令人高兴的是以前爸爸种地没有帮手,一个人干活很难,现在秋收的时候我可以帮爸爸开四轮车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想着父母和长辈。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么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的父母。”

一个13岁的孩子,本该尽情享受父母的庞爱。却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面对困难,小梦喆从没有退缩。这种特别的经历反而使她更加坚强。家庭贫困、母亲重病,小梦喆并没有被压垮。她不是生活的弱者。在班级里,谁有困难她都会热心帮忙;劳动中,她从不嫌脏,从不怕累;各种活动中她都表现优秀。学校每学期的各项奖励名单中总会有她的名字。她勤奋好学,成绩优秀,是老师得力的助手。

有这样优秀的女儿,小梦喆的妈妈是无比幸福的。相信怀揣着这份幸福的小梦喆的妈妈,被无数的祝福所包围着的小梦喆的妈妈,一定会战胜病魔,成为一个既幸福又健康的妈妈。坚强、善良的小梦喆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她终会变成一只雄鹰,在更广阔、更蔚蓝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她会让更多的90后、10后明白:坚强、独立才是这一代人最应推崇的“时尚”;孝心、责任才是新一代少年最具美感的“名片”!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4

2019年前,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了一个家,2019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

一 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一个家,8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为了给父亲治 病,20xx年5月黄凤用安了轮子的铁板床推着父亲,与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医的旅程。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祖孙三人到达上海,黄凤推着板车在上海边乞 讨边求诊,但在吃尽苦头后未能实现治病的愿望。第二年暑假,黄凤央求同乡把他们捎带到北京,用板车载着父亲在北京求医问诊。20xx年4月,黄凤再次带着 父亲到北京求医,武警总医院收治其父黄志仁住院,并成功为他做了神经干细胞手术。

如今,黄凤已经回到老家安徽五河县申集镇读七年级。为了更 好地照顾爸爸和奶奶,黄凤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在学校对面租住了两间民房,开始了带着爸爸和奶奶上学的生活。每天早晨6点,黄凤就起床为爸爸和奶奶准备早饭, 课间她还要回来给躺在板车上的爸爸翻身。面对生活的重担,年幼的黄凤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黄凤的爸爸说“黄凤平时喜欢唱歌,特别是在做饭和喂饭的时 候喜欢哼唱流行歌曲”。前几天黄凤凭借歌曲《隐形的翅膀》获得学校十佳歌手的称号。

谈起未来,黄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爸能够慢慢好起来。“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黄凤说她以后想读护理专业,希望能更好地护理病床上的爸爸,也为了报答每一个帮助她的人。

1月9日,黄凤将要推着爸爸乘火车再次前往北京治病。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5

徐,女,今年17岁,共青团员。家住新县新集镇艾洼居委会,就读于新县高中本部高三(2)班。该同学学习刻苦认真,思想品德端正,孝老爱亲事迹典型。

小时候的徐力维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有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有对自己关怀备至的爸爸妈妈,有聪明活泼的弟弟,一家人虽不富裕,但其乐融融。

2019年秋天,徐力维同学的爸爸徐斌突患脑溢血,当时她仅仅是八年级学生,弟弟才上六年级,爷爷奶奶年近80,都有老年痴呆症。爸爸一病,妈妈要去医院照顾病人,就把整个家丢下了。没办法,徐力维只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既要在学校搞好学习,还要回家照顾爷爷洗脸,穿衣吃饭,帮助奶奶做饭、扫地、做家务等等,不幸的遭遇让她过早体味了生活的贫困与艰辛,但她总是说:“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不能让妈妈担心。”这一挑就是123天。直到几个月后父亲从医院回家。

徐力维母亲李本丽身体也很不好,前几年肝脏做过切除手术,不能做太多的事情,所以在父亲回家后的大部分家务仍是要她做:洗衣做饭,加上爸爸的尿布,还要帮妈妈给爸爸做康复运动。那时她爸爸被确诊为植物人,整天卧床不起。即使这么辛苦,徐力维仍毫无怨言。爸爸病后,家里生活相当困难,她正值青春年少,没有去与人家比吃比穿的,穿的都是好心人给的旧衣服,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其他同学一星期要花费100元钱,而他们兄妹俩每月一共才用100元钱,妈妈有时对她说:“孩子啊!真是苦了你了!现在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了。”望着妈妈憔悴的面孔和头上出现的银丝,徐力维含着泪点点头,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妈妈照顾好家人。

从此,不管春夏秋冬,徐力维每天早上五点就准时起床了,她总要先帮爸爸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再趁妈妈做饭的时候读读书,自己有时候都顾不得吃上一口就得背上书包飞快地赶到学校上课,放学铃声一响又飞快的跑回家帮妈妈做午饭。除了学习,做家务、照顾爸爸的饮食起居,成了徐力维每天必须做的事,她的少年便是在这样的忙碌辛劳中一天天度过的。

临近会考,她的学习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但她依然坚持每天临上学前把吃的喝的给爸爸准备好放在床边,中午回家给爸爸喂饭、擦洗身子,晚上回家后给爸爸洗脸、洗脚、做身体按摩,给爸爸讲自己一天的收获,看到爸爸笑,徐力维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周围好心的大叔大婶们有时候也会过来看看她们一家,问她有哪些地方需要帮忙的,但徐力维都会婉言谢绝,因为她觉得,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她们的帮助已经够多了,现在她长大了,就要凭自己的能力撑起这个家了。

这么艰苦的家庭条件,她没有放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升高中时,她原本打算放弃县高去职高的,因为职高学生有补助,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让弟弟更好的学习。她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好心人,有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她上高中,她知道求学的不易,珍惜上学的机会,克服了一切困难,努力学习,成绩始终优秀。

进入高中之后,学习任务更繁重了,但卧病在床的爸爸依然是徐力维最大的牵挂,她甚至想到过放弃学业回家一心一意帮妈妈照顾爸爸,可每次都会被妈妈骂:“孩子啊,这么多年的艰辛我们都走过来了,爸爸有我照顾,你要好好学,再坚持三年,你考上大学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徐力维饱含着泪水,继续回到学校努力读书,她在心里激励自己:“我要坚强,我不能向生活低头”。几年来,徐力维精心照顾爸爸的孝心感动了周围的许多人,大家都对这个善良质朴的女孩竖起了大拇指。

走过了艰辛的成长之路,徐力维没有享受快乐幸福的少年时光,她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义务,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徐力维却毫不畏惧,她在日记中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要与那雏鹰一样,用大自然生存的残酷历练心智,以凤凰涅槃的精神坚定信仰。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自己不放弃努力,笑对生活,残缺的家庭也会充满爱的温暖,也能收获美好的明天!”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6

姓名:王首启

性别:男

所属地区:北正镇实验学校

简介:他三岁那年,母亲受不了贫困的生活和父亲离婚了,从此一去不复返,断了联系。父亲从小身患血友病,每年治病都要花很多钱,今年因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去逝。一直以来,他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身患残疾,双腿失去知觉,奶奶脑溢血瘫痪在床。所以,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由王首启一人扛。

【孝心故事】

每天清晨,在寂静的乡村里,忙了一天农活的男女老幼大都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之中,但就在一所破的不能再破的农家小院里,总有一个身材瘦小的身影在忙前忙后,他就是北正镇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王首启。今年14岁,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和患有先天性甲型血友病及小儿麻痹症的父亲。爷爷、奶奶和爸爸不但没有固定工作,而且都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更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一家人只靠种10余亩耕地为主来维持生活,日子虽苦,但小首启精神很充实,小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从他呱呱落地那一刻起,父母亲便细心地照顾他,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他们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了他的身上,他也是全家的开心果,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贝。

可是这样的幸福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太久。在他四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多种原因,经常和父亲闹矛盾,她看这个家是越来越不顺眼,后来母亲独自离开了这个家,弃下父亲,扔下孩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们。只有父亲带着他艰难度日。他是既当妈妈又当爸爸,一个身有残疾的父亲带着一个孩子,他的艰难与心酸可想而知。和父亲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们的生活变得很艰苦,小首启还时常想念妈妈,想起妈妈的时候他就大哭不止,嘴里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据爸爸说,孩子那时做梦都喊着找妈妈,就是在这种单亲家庭中,他失去了享受母爱的权利,不懂得人间疾苦和生活艰辛的他,依然在爸爸的关爱下享受着自己小小的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更大的灾难又一次降临在了他家。在他五岁的时候,年迈的爷爷在田里耕作时不慎摔倒,把腿摔断,由于家庭困难,没有钱住院进行系统的治疗,摔断的那一条腿变成了终身的残疾,永远失去了知觉,如今只能靠拄双拐走路,完全失去了下地干活的劳动能力。就连晚上睡觉,有时还把自己穿的鞋带到了被窝里。由于父亲又患有先天性甲型血友病及小儿麻痹症,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这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在年迈的奶奶一个人身上。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2019年的秋收大忙时节,奶奶又突然患上了急性脑出血,多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年迈的生命,但是也还是留下了瘫痪在床的后遗症,现在生活已经不能完全自理。从此年幼笨拙的小首启开始学生火、做饭。每次当他看到带病下地干活回来的爸爸,累得一头栽倒在炕上起不来的时候,懂事的小王首启便心疼地对爸爸说:“爸爸你歇会儿吧,我给你做饭去。”爸爸累得没精神头,也没理会他,没想到小小的年纪小首启真的为爷爷、奶奶和爸爸做起饭来。当爸爸睡醒时发现桌子上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小王首启正在那看着他傻笑。于是爸爸问:“是爷爷做的面条吧?”小王首启说:“不是,爷爷赶集去了,还没回来呢,是我做的。”爸爸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怎么会做面条呢?”爸爸问。小王首启说:“是你做面条时我看着啊,看几次我就会了,怎么样好吃不?”爸爸吃着孩子做的面条,虽然感觉味道不怎么地,但是爸爸瞬间感觉到王首启长大了,爸爸一把把小王首启搂在怀里,他眼睛湿润了……再大一点,他学会了洗衣服,购买生活必需品,农村都吃自己做的酱,到下酱的季节,他自己骑自行车驮着烀好的黄豆去加工厂磨酱,到秋天的时候,大白菜都下来了,他就腌酸菜,因为家境困难,他在买白菜的时候还都会和人家讨价还价,“这哪是个小孩子啊!”卖菜的人都这么说他。为了让常年在家的爸爸不那么寂寞,他还为爸爸养了一条小狗……他稚嫩的肩膀上承担的太多太多,所有跟他办过事的大人都说他是个坚强孝顺的男孩。

记得有一次,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吧,他推着自行车去买大米,因为当时他太小,在驮着大米回家的途中,由于米袋太重,车前边轻,后面重,没把稳好车把,推着推着自行车就把他拽倒了,自行车和一袋大米都砸在了他的身上,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有多大力气啊,况且由于缺少营养,他长得又很瘦弱,车子把他压得出不来了。他使劲所有的力气挣扎着,不一会豆子般大小的汗珠从他的脸上顺着鬓角流下来。所有的委屈和伤感一起袭来,想着别的同龄孩子都坐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着爸爸、妈妈扒的香蕉,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而他却要承受这么多,他就在马路上大哭起来,直到一个好心的过路人把自行车帮他扶起来,他才爬了出来,他擦干眼泪,咬着牙把这袋米推回了家。

由于他家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到了上学年纪的他,没有更多的精力既上学又照顾爸爸和这个家,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推迟上学的年纪。直到8岁的时候才报名上了学。家里离学校太远,他每天要步行往返十余里的路上学、回家。而别人家的孩子都是父母来回接送上学,每当他看着村里的大人骑着摩托车驮着孩子们上下学,他心里不是滋味,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爸爸能健健康康地也接送他啊。村里别人家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现在小首启学校的朱老师每次看到他就要让他搭车,时常还到小首启的家去接他上学。但是王首启始终没有坐过一次别人的车,刚强的他从不祈求别人的恩赐,那样会让他觉得自已是个可怜的孩子。爸爸也不知流过了多少泪,恨自己没有能耐,没能给自己的孩子在上学的照顾,爸爸对孩子说:“孩子,来年年头好的话,我一定给你买辆自行车,你上学就不会那么辛苦了。”可是,王首启知道年头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仅有的那么点儿地,一年下来,一家人的吃饭、穿衣,和治病打针,这些钱都不够。本来家里就捉襟见肘,哪还有闲钱给他买自行车呢。突然有一天,他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有人喊收草药,他寻思这里有什么草药啊,于是他就和那个人搭讪,问他怎么个情况,收草药的人告诉他,这山上有很多的草、花都是可以用做药材的,可以采摘下来卖给他。这时小首启灵感一闪,“对啊,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上山挖草药卖啊,这样不但减轻了爸爸的负担,富余的钱就可以买辆自行车。于是,他利用放学时间、节假日自己偷偷的拿着锹和篮子上山挖草药,有时出去被爸爸看见问到,他就说出去找同学玩,因为他不希望爸爸知道后为他担心。所谓“贵在坚持,事在人为”,在他的努力下,他偷偷把卖的草药钱攒了起来,不但贴补了家用,还买了辆自行车。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小首启心里乐开了花。而爸爸知道后跟屯邻说:小首启现在不是个“孩子”,他在我们家就是个“大人”,就是我们家的顶梁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现实的状况让他清楚地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只有把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够完全支撑这个家。他学习刻苦勤奋,善思好问,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课堂上他总能认真听讲,那个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准是他;课堂外对于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和学习任务,他总是及时完成。不懂就问是他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想”等等,这些语言是他经常挂在他嘴边上的话,有时老师都被他问得有点烦了,但是一想能有这么多问题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于时老师们还是耐心地给他进行讲解,有时老师也会被问到答不上来,只好找资料帮助他解答。他就是这样一个勤学好问的孩子,所以他的成绩在班里是一直名列前茅。他不但自己知道学习,他还经常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同学们都特别喜欢他。

除了“沉甸甸”的生活,周围的邻居、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社会上的好心人也让他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尽能力的帮助他,虽然小首启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参加兴趣班,没有和同龄人太多的玩耍的时间,但他得到了更多人的关爱,所以他的生活也感到很幸福。

可是为什么老天爷对他如此不公,让他经历这么多的苦难还不够吗?为什么还要夺走他生活下去的希望,幼小孩子心中的顶梁柱——亲爱的父亲呢?今年三月的一个夜晚,当大家都在睡梦中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因为突发脑出血永远地离开了他。天性坚韧的他,在亲友的帮助下,料理完爸爸的后事后,亲友和邻里都劝小首启去投奔妈妈,好有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孝顺的小首启却擦干了别人无法理解的眼泪,毅然决然的做出了承担起了侍候爷爷、奶奶生活起居的决定。在办完爸爸丧事后第三天,他又背起书包,迈着坚韧的脚步走进了学校的大门,走进了他一直神往的课堂。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得到这么多人的关爱后,他更加努力刻苦的学习;更加关爱长辈,照顾好年迈的爷爷、奶奶;更加让他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让在天堂的爸爸能够安心,让爷爷、奶奶能少操心,让老师放心,让身边的人开心。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7

自冯泳淇4岁那年,叔父触电身亡后,泳淇的父亲深受打击就染上了酗酒的习惯。喝完酒后,冯泳淇和母亲就成了父亲撒气的对象,有时娘俩甚至被打得遍体鳞伤赶出家门。父亲由于常年饮酒过量,心情忧郁,染上了糖尿病,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跑医院和喝酒是父亲生活的唯一,也丧失了劳动能力,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母亲为了能更方便照顾家,就在家附近摆起临时小摊,夏天卖水,冬天卖鞋垫,赶上淡季,就卖咸菜,给别人修脚,送餐……冯泳淇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懂事,开始学着大人的模样一方面要照顾父亲,一方面要安慰母亲,为分担母亲的压力,她每天天刚亮,就会起来做饭,总是悄悄的,怕影响母亲睡觉。饭做好后,冯泳淇也会在桌子上摆一瓶酒,等着父亲吃饭,他知道喝酒是对身体不好的,但为了让父亲高兴,不难为他和母亲,他只能这么做。晚上放学回家会顺便买菜,写好作业做饭,等着母亲回来一起吃饭,这也是他一天开心的时候。时间久了,泳淇的鸡蛋炒柿子、醋溜白菜,炒土豆丝已经成了她的拿手菜。双休日和假期,冯泳淇会和母亲一起出摊,他从来不觉得丢人,帮着母亲一起吆喝:“凉冰冰的水……舒适保暖的鞋垫,纯手工制品……酸辣可口的咸菜,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他的叫卖声常常会吸引很多人驻足。时间一长,冯泳淇成了附近很有名气的人,只要从这路过的人都会向他竖起大拇指。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8

黄凤:照顾爸爸 哪怕我只有一辆板车

2019年前,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了一个家,2019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

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一个家,8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为了给父亲治病,2019年5月黄凤用安了轮子的铁板床推着父亲,与奶奶一起踏上了赴上海求医的旅程。在好心司机的帮助下,祖孙三人到达上海,黄凤推着板车在上海边乞讨边求诊,但在吃尽苦头后未能实现治病的愿望。第二年暑假,黄凤央求同乡把他们捎带到北京,用板车载着父亲在北京求医问诊。2019年4月,黄凤再次带着父亲到北京求医,武警总医院收治其父黄志仁住院,并成功为他做了神经干细胞手术。

如今,黄凤已经回到老家安徽五河县申集镇读七年级。为了更好地照顾爸爸和奶奶,黄凤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在学校对面租住了两间民房,开始了带着爸爸和奶奶上学的生活。每天早晨6点,黄凤就起床为爸爸和奶奶准备早饭,课间她还要回来给躺在板车上的爸爸翻身。面对生活的重担,年幼的黄凤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黄凤的爸爸说“黄凤平时喜欢唱歌,特别是在做饭和喂饭的时候喜欢哼唱流行歌曲”。前几天黄凤凭借歌曲《隐形的翅膀》获得学校十佳歌手的称号。

谈起未来,黄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爸能够慢慢好起来。“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黄凤说她以后想读护理专业,希望能更好地护理病床上的爸爸,也为了报答每一个帮助她的人。

1月9日,黄凤将要推着爸爸乘火车再次前往北京治病。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9

2019年,李佳的母亲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19年,随着病情加重,医生建议尽快做骨髓移植,并提示供受两者之间,体重最好接近。由于母女体重相差20多斤,于是李佳开始接触从来不吃的肥肉,并且定下了“长到120斤”的增重目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14岁的小姑娘也“吃胖”了二十斤,赶上了母亲半年前的体重。

今年5月,李佳和妈妈的配型结果出来了,两人“半相合”,可以进行移植。可是妈妈因为病痛的折磨,体重降到103斤,想要手术,,还要等女儿再减到跟妈妈一样的体重才能进行。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10

姓名:钟丽婷

性别:女

所属地区:黄坑中学

简介:钟丽婷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却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幸福的生活。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不幸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因巨额的治疗费用,家里已是债台高筑。2019年,母亲不得不让只有9岁、7岁的两姐妹照顾弟弟和父亲,自己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弥补家计。

【孝心故事】

没伞的孩子要努力奔跑

黄坑中学八年级的钟丽婷同学,是众多留守儿童里的一名,但同时又是生活最艰难的一名,因为她不仅要自理自己的生活,还要担负起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和年幼弟弟的责任。

钟丽婷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却打破了家中的宁静幸福的生活。父亲在一次煤矿事故中不幸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因巨额的治疗费用,家里已是债台高筑。2019年,母亲不得不让只有9岁、7岁的两姐妹照顾弟弟和父亲,自己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弥补家计。

寒门出孝子,贫穷早当家。钟丽婷读国小五年级时就学会了做饭、洗衣服,打柴。如今她还学会了在屋前屋后都种蔬菜,以减少些家里的买菜开支。

除了做家里的家务外,她还要照顾父亲和弟弟。父亲常年瘫痪在床,由于身体长时间未活动,得了痈症,钟丽婷就请了村里的中医给父亲看病,常年敷药打针只能自己做了,钟丽婷每天早晚要换药、清洗伤口两次,每次都要花费大半小时,到了夏天天气炎热,父亲下不了床,每天晚上钟丽婷还要给父亲擦身子。

生活的贫寒,困苦并没有使钟丽婷屈服。升入黄坑中学之后,学习任务也随之繁重起来,她知道自己比别的同学学习的时间少,因此格外珍惜课堂的宝贵时间,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她总是能迎难而上,虚心请教老师。她曾在班会上真诚的说:“虽然我家比较穷,但我从不认为我会一直穷下去。因为我会好好学习,有知识、有文化就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2022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篇11

邵帅:少年捐髓救母

邵帅今年16岁,2019年正在北京打工的妈妈邵丹突发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否则性命堪忧。最终在医生的共同劝说下,邵丹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

12岁本该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12岁,还是依偎在妈妈身旁撒娇的年龄,但徐州男孩邵帅却在12岁的年纪勇敢挑起了保护身患白血病的妈妈的重任,为了挽救妈妈的生命,他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邵帅说,“我的生命是妈妈给的,我救妈妈天经地义!”

邵帅一岁时父母离异,跟随妈妈邵丹生活,2019年,邵帅的妈妈到北京打工,7岁的邵帅就在徐州跟着外公外婆生活。2019年7月,邵帅和其他103名学生一样,满怀着希望与憧憬准备踏进中学的大门,努力学习。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去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2019年6月,北京一家权威医院诊断出他的妈妈患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随后病情恶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进行骨髓移植,12岁的邵帅主动提出要给妈妈配型,并配型成功。为了挽救妈妈的生命,他毅然决定捐献出自己的骨髓,为妈妈做骨髓移植!为此,邵帅放弃了读书,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休学去北京照顾妈妈。

从2019年6月到北京看望妈妈,邵帅一直陪伴在妈妈的身边悉心照顾着。邵帅的妈妈邵丹回忆说:“严重时,我吃喝拉撒都在病床上,都是帅帅照顾我,端屎端尿。别人看了都感动得掉泪,直夸他懂事。”

“孩子最怕我死了,有一次我疼得在病床上打滚,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抢救过后,医生都离开了,帅帅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给我说:妈妈,你不能死。求求你,你不能死。你要是死了,我就成孤儿了。”说到这里,邵丹大声地哭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刻孩子的眼神,那眼神里透着恐惧,还有急切以及无助。”

邵丹在无菌仓内,每天医院安排两次探视时间。每天探视前,邵帅会早早地在门外等候。护士看了也觉得不忍心,有时就提前让他和妈妈通过视频通话。“通过视频给我说说这,说说那,探视时间结束了,他也舍不得放下话筒。孩子现在特别依恋我,就像相依为命的感觉。”

《京华时报》的记者彭科峰曾跟踪报道过邵帅母子,说起邵帅,他满是心疼:“这个才12岁的孩子,每天做好饭送到医院来,从医院回到住处,要乘1个多小时的公交,十几站路。每次他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回去。照顾妈妈让他显得很疲惫,看着他幼小的身影走上公交车,我看着觉得特别心疼。”

与孩子接触了不到7天,但邵帅已给彭科峰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特别执着,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救妈妈,他不能失去妈妈。而他这种信念,特别感染人。我每一次见到他,都觉得特别疼惜。”说起懂事的小邵帅,66岁的外婆泣不成声:“孩子在这不愿多花一毛钱,别的孩子总能吃零食,我外孙连一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有时他还瞒着我不吃饭,为妈妈看病省下钱。”2019年2月24日,北京道培医院,骨髓移植手术顺利进行了:上午9点半到11点,12岁的邵帅进入手术室,抽取骨髓;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邵帅的妈妈邵丹被送进手术室,输入儿子的骨髓。2月26日上午8点40分,考虑到邵丹今后治疗的需要,邵帅再次来到道培医院血细胞分离室,开始第二次为母亲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月28日,邵帅经观察情况稳定被批准出院。经媒体报道,邵帅捐髓救母的故事感动着每个人的心。在北京,知道邵帅母子故事的市民甚至企业纷纷解囊相助。而在家乡徐州,人们更是对小邵帅时时牵挂,市慈善总工会受曹新平委托到北京看望邵帅母子、邵帅的母校矿大附小为邵帅进行了全校募捐、家乡的媒体为小邵帅颁发了“彭城好人”的证书、一些关注邵帅母子的人自发为他们捐款……

邵帅故事带给人们的震撼和感动在继续着,小小年纪的邵帅不仅获得了“彭城好人”的称号,还被共青团徐州市委、徐州市少工委联合授予“品德优良好少年”称号,并作为徐州市代表参加了第六次全国少代会。此外,徐州市自今年五月底开始对全市少先队员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争当‘四好少年’———学习邵帅捐髓救母事迹”主题教育活动。目前邵帅的妈妈病情已经稳定,邵帅也于8月10日入读中央美院附中。但对于邵帅和妈妈来说,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邵帅说,每次自己感到害怕难过时,就会不停地念这首诗,这样“我就觉得心中充满了力量”。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