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来源:瑞文范文网 7.86K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

《祖国山川颂》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其途径是通过对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鉴赏,感受作者的情感。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通用17篇)

朗读永远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读几遍,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对于写景游记类的散文。但对于当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朗读是让他们很厌烦的。如何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使他们的朗读从被动变为主动,是当前让我考虑很多的问题。也担心如果不使用好一点的勉励措施,仅凭苦口婆心的劝说,那今后语文学习的效果会是很不好。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2

1、朗读很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早自习学生已经有过一次的齐读,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课开始就让他们带着问题朗读。解读大致完成之后,让学生再次齐读,这次的效果已经比前面第一次朗读好的多,理解内容之后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语言分析比较到位。如对“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的解读。短短的几句话,既有比喻如“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的运用,又有“桥孔”的静和“桥上人打着伞走过”的动以及“红棉树开花”的静到“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的动所形成的对比,还有“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笛声”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3、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很明了。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间的空白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作者对每一事物描写之间有很大的空白,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这是本文的结构“片段式”的特点。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3

这类初看上去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文章,得有个特别的导入。尽管我一直以来较注重新课的导入设计,但这次总觉得左右不合适。于是我想到了自己初读这篇文章的体会,我想学生也是会有类似的想法的。上课之前我偶然间问过几个学生,他们的确有我假设的这种想法,就是认为文章的假、大、空。所以我在导入时先让学生来个实话实说,这在相应的案例描述中已有交待。另外,导入的时候我还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总是受指责的多受表扬的少,尤其这个我想集中他们注意力,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不能再让他们对我、对这篇课文有排斥情绪。所以,我挖掘他们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知人论世”读书方法的掌握,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本专题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我运用该方法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在该部分的小结中,我谈到了他们在高中阶段有别于以往学习阶段而应养成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底子差,是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已掌握,所以我决定从修辞的角度去品读文章,这样既充实了课堂内容,使文章的分析不至于泛泛而谈,又能让学生觉得文章的美妙之处具体可感。

同时,我结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在此扩大和深化家园之思,让学生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上完这篇课文,我欣喜的发现,爱国这一主题情感,祖国灿烂文化与壮丽山河,得到了学生们无比自豪的认同。 同一篇课文,两次教学,教学效果的大不同,给我以很大的触动。其实,教师要是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备课,我们的课堂是能散发出光彩的,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教学生成的。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4

在我们班讲这篇课文时,为了不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分析得七零八落,我想本节课干脆就来个四步走。第一:解析文题目。因为孩子们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副标题的形式。第二:忆冰心。上学期学过冰心的《荷叶母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第三:生字词。本课的生字词多且难记,带领学生个个击破,是很必要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赏析。让孩子们小组讨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三分钟后由孩子们自由发表看法。我在黑板上板书赏析句子的一般步骤:修辞,扣文本,扣情感。孩子们讨论得很是热烈。三分钟后,我在黑板上写下小组名称,以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孩子们赏析得很棒,并不拘泥于我给的框架,用自己自由的想象给文字插上翅膀,让人浮想联翩。一节课紧而有序。当赏析到文章的十七自然时,我们领略了舞蹈的动作美,服饰美,神态美,心灵美,感情不能自抑,便邀请左妍露上台表演,孙肖珊在旁边哼唱,妍露在舞台上蹁跹起舞,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或许大家早已被印度舞的曼妙所感染,一齐鼓掌为她伴奏。如果有人经过,还真以为是一堂音乐课呢。既然是观舞,我们也大可不必仅仅局限于印度舞,大家盛情邀请陈嘉豪上台演出,动作很简单,男生很害羞,我也情不自禁,在讲台上学了起来,最后,全班人起立,学着不知名的舞蹈,快乐的音符在全班跳跃。

想必,这节课,孩子与我会久久难忘……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5

本文讲述的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有趣,结局也是大快人心,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及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习运用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受到教育。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的言行来突出的。因此,教学《西门豹》时,我紧紧抓住“三惩”,并有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长文短教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来深入理解,体会西门豹办法的巧妙。从而感悟到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机智。其次本文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6

《化石吟》这堂的教学,使我深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实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准备。这篇课文我抓住了重点性的语句展开教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 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

“你们几个干啥呢?”

“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如及时的甘霖,轻轻挥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学生都睁大好奇的眼睛聆听着这美丽的神话一样的遐想。是啊,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的教学机智帮助了我自己。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7

学生们在读书上的问题不是在这节课才发现的,原本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尚未成功解决。通过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二年级的学生应该以读为主,在这之前,我一直担心度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读书,就势必会减少识字和理解课文的时间。但在上了这节课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应该通过反复地朗读来找到问题的答案,来理解课文。我想,今天过后,我会将适当的时间还给学生来读书。

通过这堂课的课后座谈,可以说受益匪浅。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更深地了解了二年级的学生,更生地了解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

通过这堂课的座谈和反思,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主要矛盾,下一步就要制订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它们。

首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到每节课都能按照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进行,以达到深化的目的。

其次,与此同时,保证每课书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读书,理解课文,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

再次,在平时多应用一些教学手段,不仅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8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同学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仅有十四岁的女儿能够大胆地向父亲提出什么是“爱情”,同时得到父亲慈母般的回答,这本身就体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和女儿平等和谐的父子关系,蕴含着父亲平时对孩子循循善诱的教诲,让孩子从这样的教育中饱尝亲情的关爱。我们许多家长老师与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沟,以严父、严师的姿态对待孩子,让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这样的孩子有心理话,他能和你讲吗?

他有许多的秘密能去告诉你吗?因此这样学生他只能在同龄人中去寻找倾诉的对象,于是久之便成知己,他们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发现,有的简直是“臭味相投”、“一见钟情”难以割舍,就这样造成中学生“早恋”现象。此时如能遇长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直面“爱情”和孩子坦诚交流,指导孩子正确对待“早恋”,处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让中学生克服“早恋”,踏实学习,扬起青春的风帆,在实现人生远大理想的航线上,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9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本来几秒钟能够讲完的事情——邀请朋友看戏,却东拉西扯,海阔天空,足足讲了两个多小时,说完再见的时候,那里的戏也就差不多演完了。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跟前一课剧本相比较,学生都比较感兴趣,而且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性,于是在简介了文章体裁等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没有做太多的讲解,而是直接由学生表演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觉得效果还是能够的:

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而且班主任老师真好有剧本在让学生们排演。所以我直接让学生们都参与到课文里。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主角,学生就务必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的文本的理解潜力,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潜力,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

但学生总归是学生,即便有了对课文的理解,但如何表达还是受到学生本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表达起来往往难以到达理想的目标,于是做适当的示范性朗读,作为相声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跟诗歌的朗诵、课文的朗读又是有点区别的,相声说话更接近于平时的聊天,却又十分更夸张,是表演,所以还需要有夸张的表情、体态语言来表达。虽然不可能有演员的水平,但至少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之后,学生举手要求表演的一组十分多。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但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善的。

这一堂课,使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平时上课教师自己要放开手脚,偶尔“跑跑题”不要太拘泥课堂目标、程序,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0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努力的寻找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追求,向来存在三个层面上的东西。一是功利层面上的追求,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很好,学生的作文获奖等等;二是科学层面上的追求,形成自己的理论主张,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等等;三是审美层面上的追求,按照美的规律和要求审视语文、设计语文、实践语文、评价语文,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不仅仅局限在第一层面,而更应将目光放在第二、三层面,教师要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美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然而,不管是王松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还是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都只是他人智慧的结晶,他人很难借鉴与模仿。即使是模仿,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任何学习都只是“邯郸学步”。每一个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道路,在教学中要大力发扬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通过种种途径来克服自己的弱势,让弱势也变得强势。

在本节课中,本人努力发挥自己在读写上的些许优势,既抓住学生读的指导,又注重抓住学生写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同时想通过写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让他们的生命有所成长。但从整堂课的效果来讲,学生在“读”的方面略显不足,这与本人“吟诵”的指导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但学生在“写”的方面却又十分精彩,这也充分说明本节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1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本节课重点突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让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通过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十里长堤”、“缀满”等词语,体会雾凇的美。

然后启发学生:这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1)吉林的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首先,弄清雾凇的形成要具备的两个条件,联系上下文理解“饱和”的意思,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松花江上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出示句子: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知道雾凇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3个词指导朗读,并任选一个造句;抓住“最初……逐渐……最后……”指导,出示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画面。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总结全文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奇观,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存在很多不足。(1)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说感受时,孩子们说得非常单一。(2)品词、品句、品章法不够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的美,我没有让学生进行品读,没能在读中感悟雾凇的美。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没能很好地利用视频理解“饱和”的意思,没能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雾凇形成的缓慢和雾凇的奇异景象。(3)组织语言能力和教学机智有待提高。我设计的问题比较零碎,学生难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学中应变能力不强,没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2

建构“共享式”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共享”就是“对话交流”。师生双方互相倾听,共同参与,达到教学相长。因此,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重点内容,教师重锤敲打。

感悟品读环节,倡导主体性的阅读氛围,以读带讲,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理解和感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复的读和体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

探究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训练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下,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会了学习,解决了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探索、研究的习惯,又形成辩证思维与创新能力。

拓展环节是以文本为基础,从课内到课外辐射,开拓思维,把学生引入与文本相关知识的体验中,融会贯通,加深了对文本的“爱和生命”这一主题的理解。人面对苦难应如何战胜。

积累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搜索、积累的好习惯,达到语文教学课课有训练,课课有所得,课课有积累,逐渐提高学科能力而设计的,培养学生多搜索、多积累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本课教学通过歌曲及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再度体验母爱,很多学生泪眼婆娑,纷纷表示好好学学习,感恩父母。收到了极好的德育效果。

总之,语言是活的,课文是生动的,感悟是深刻的。把德育融入课堂,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3

在本文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童年,与凡卡对比,衬托凡卡的悲惨童年,激起对凡卡的同情,进而珍惜自己的童年。在仔细阅读信的内容的环节,用“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凡卡在城里学徒生活的悲惨?”这一问题贯穿教学,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10、15自然段,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对重点段落扣住词句的分析,走进凡卡的现实生活,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思考“乡村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正更说明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是运都悲惨的。既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奈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

教学中还存在有些重点句子读得少,学生体会不够,教师不够放手。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4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涵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朗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一‘‘质疑问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畅谈‘碰壁’’’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和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前后四人讨论,任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讨论。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发扬协作的学习精神,做到思维互补。而在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其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是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这里我及时向学生资料,了解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学了‘‘谈《水浒传》’’这个故事后,学生只懂得鲁迅对侄女的关心和爱护,还不能理解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帮助,这时我适时地给学生出世补充介绍鲁迅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品格。

二、强调求实、求活、求新。

“激疑拓展”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造的成功。在课结束前,我设计了一个启发学生想象的拓展训练:假如你现在在万国殡仪馆里,你想对鲁迅说些什么?让学生给鲁迅写副挽联或写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通过前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教师对一些必要的课外资料的补充介绍,学生对鲁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鲁迅的敬佩之情也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而越来越厚,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体验着创造成功后的喜悦。

只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思维。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5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他的怀念之情。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下面将这些精彩反思如下: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6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减去了教材中重复的环节,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悟。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课文是用童话的形式把知识写出来的,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然后,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阅读——《尾巴的妙用》,通过填表格,书面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和各种作用;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方式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我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力创造出一种氛围,使孩子们能自然而然地将情感释放于朗读中,使他们的感情在朗读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宣泄。

祖国山川颂反思总结 篇17

思维是可以发散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文本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想象巨人发火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学生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另外,当巨人看着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时,他心里火辣辣的,那为什么火辣辣的,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说了什么呢?课文中都没有明确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对于这篇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同学说是“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学说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学说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甚至还有同学说:“要学习巨人知错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学习其自私、冷酷的品质”。学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自主阅读感受,不强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课的最后,我提供给学生几个重点词语(如:巨人、花园、孩子、冰天雪地、乐园等等),要求学生根据给出的词语,编一则童话故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学生思维很活跃,想象力很丰富,学习兴趣大增。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