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精选8篇)

来源:瑞文范文网 2.83W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1

两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要自然、有机、有效。不是靠教师分析课文就能够达成的,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文本,逐步达成目标。我想所有语文教师追求的两纲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目标就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吧!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精选8篇)

《陈太丘与友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门。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为维护父亲的尊严,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的责难的故事,很适合起始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也是国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课文,教师要注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所以我从学生的整体感悟出发,以诵读和讨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课文的意思,争取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并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开拓课文的人文价值。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导入部分即从文眼“期”入手,让学生为“期”组词,从现代意义推出古文中的原意,古今融合的方式一上来就抓住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传承性的特点。

作为预备年级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设计中特别注重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第一环节让学生自己读句读,一方面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又在比较、纠正的过程中补充省略,疏通文意,可谓一举两得。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关健的实词含义,注重对实词的认知和积累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当然任何课堂教学都未必能尽如人意,总有一些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这就是我们经常探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产生冲突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如此次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课文标题为什么是“陈太丘与友期”而不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一问题提得相当好,也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但这却不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不能及时回答,就由学生一味讨论下去,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课堂的主动性,也影响了其它教学环节的落实。

经过了课后的评课以及认真的反思,我觉得其实这时我可以先把问题放一放,先进行下面的环节,给自己和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像学生提出“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等传统词汇,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我应抓住机会把一些传统文化的常识与学生交流,即使没有准备也可让学生自己说,让学生觉得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特别值得骄傲的事。

教学设计与课堂的生成将是永远生动而多元的问题,它表现出任课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智慧,相信经过我们语文组老师的交流、讨论,把自己经验共享,让智慧的火花互相碰撞,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取得更快的进步!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2

设计整堂课的时候,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能够准确翻译“触、潦、尘埃、归、折、绝”等文言词语。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课文。

3、深入挖掘英雄内心,学习古人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精神。

结合课标要求,围绕重点字词的理解,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学生预感的培养,学习古人美好的品质展开。字词的设定取决于近年中招的重点实词,在七年级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拔高。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第一加深对文章深刻内容的理解,第二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所以针对这样的预设,我设计了好几个环节,从教师范读中传达给学生字音、节奏和情感的正确理念,达到言传身教的熏陶。再小组讨论,分工合作,达到团结配合的效果,展示集体的智慧和朗诵的力量。最后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齐诵。在诵读中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在诵读的接触上翻译全文。翻译也分三步走,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个人自主学习的时间,再同桌补充纠正,最后小组通译全文。

在体会古人芬芳如兰的品格和精神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由浅入深的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是结合文中语句来分析共工的精神和品质,再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他做所有事情的原因。这个部分,我也充分的上网搜集资料来补充,比如颛顼和共工的背景,为什么两个人会大战一场,从部落的争夺领袖到两人因为围绕水利意见不统一而展开的矛盾,就是希望给学生呈现出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部落领袖。他不是一个常规意义上的英雄,他有很多不足,暴躁不计后果,但是他也做出了造福人类的事情。所以,预设了除了文本之外的背景资料的穿插。

进而,从共工的品质上,我延伸到学生如何控制自己暴躁的坏情绪,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挑战人生。毕竟,教书育人,育人也是关键啊!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三顾茅庐”的故事和诸葛亮的形象虽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颂,但正史丹青与故事传说的笔触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书中极早记载诸葛亮的篇段,它为后人生发故事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倡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些都为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思路指导。

1、本文文字较为平易,学生的合作学习应有效组织,否则变成文言疏通串讲,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

2、对比阅读对“显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极为有利。这样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好拓展阅读的对比文本,形成风格反差;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对比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其他,否则原文本会被淡化,会成为一道引子,教学就偏离了应有的轨道。

3、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从表达者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对文本的诠释,理解他对对象的感悟。同时,要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我增设了两个激趣点,介绍了两种译文方法。通过文言导入、朗读训练、学生质疑、探究研讨、读书明理等过程,享受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一、反复朗读感悟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

1、教师范读引好路子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字斟句酌弄清意思

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的时间,引导他们结合课后注释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通过独立说、同桌互说等形式予以落实,待别是对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5

下面说反思,我也只说不足,不提优点。

这节课朗读是亮点。但是,在提出朗读要求时,字音、节奏都没有问题,第三个感情要求学生读出讲故事的味道,确实有点早。应该在学生领悟文章后,再读,效果更好。我决定,朗读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学生初读或者第二次读的时候,都要明确他们前两者做的很好,第三个要求,我们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译完文章之后,再读,效果会更显著。

也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既然诵读是重点。就应该让诵读贯穿全文,开篇读,中间读,结尾读。以读代讲,以读代译,这样才叫读的充分。而且关于整体感知,位置应该进行调整。确实,在背诵完之后再提出感知有点后知后觉。应该初读后就直接感知内容,在了解大致内容的情况下翻译全文,最后再熟读成诵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平时常规课的时候,我们也都是如此这般,可能这次的课文比较短小,备课的时候竟然会觉得概括内容很简单,而没有作为一个版块出现,仅仅充当了环节之间的过渡作用,实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学生自主翻译过后,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最好帮助学生再通译一遍,明确告诉他们翻译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译,要把一个字翻译成一个词。是的,我们上课经常强调的东西,却在这时被我抛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评课开始之前,卢老师已经跟我沟通了关于人物这个部分。课堂上的共工形象,这些资料都不是来自文本,从哪里来呢?我说,是告诉学生回家后多方面搜集资料得来的。还有学区负责老师王老师,68中的王老师,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师,大家都对于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卢老师说,今天真是评课评的暖洋洋啊。其实啊,我的心里才是暖洋洋的。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6

一、不必采取对译法 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 、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7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 “ 激趣导入 ” 部分中的“ 渔樵 ”、“ 扁舟 ”、“ 雪花 ”、“三国地图”、“古筝曲”、“找位置”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 “天下三分”的策略。在“ 进入角色”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 队精神 ”的重要,这和诸葛亮 “隆中对策” 中所提倡的“ 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龙争凤斗夺红旗”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 “ 主角 ”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 “ 古今对话 ”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反思 篇8

其实,我们每次准备课都希望它完美。可是事实就是,没有一节原生课会是完美的!正如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也不可能讲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因为学生是灵活多变的,正是这个“变”,才有了我们形形色色的课堂,才有了我们多样化的展现。也才会有很多不经意间的细节缺失,甚至是课堂本身角度的把握。感谢卢臻老师,你说,痛了,下次就不会痛了。我想说,我没有感觉痛,我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虽然孤独,但是依然无怨无悔的前进的背影。

我们学校每次评课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不要说优点了,说不足吧,一人一句的不足加起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呢!一个人看到的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备课组看到的一篇课文,也可能是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众多的同课头的老师聚集在一起,就距离全面把握课文文本越来越近啦!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无关名利无关荣誉无关其他,只是为了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每天都进步一点的老师!

废话说的多,回来说说我的课。

这是一节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我们学校本身对文言文就有了流程:一读,二译,三诵,四赏,五品。就是一通读感知,二自主翻译,三熟读成诵,四赏析人物,五品析语言。所以,我备课的同时也在注意着这样的流程。同时加入自己的讲课风格。站在讲台上的并不一定就是权威的是百分百正确的,要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要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所以,我的整体课堂经常都是小组讨论的集体智慧闪光。每当我有口误或者手误的时候,学生都敢站起来直接说出我的错误。感谢这次七年级的一个学生,下课后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碰撞应该是‘石’字旁,你写成‘足’字旁了。”心里暖暖的,学生愿意跟我沟通,共同进步!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