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W
本文目錄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工業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關於家鄉經濟發展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關於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農村富餘勞動力戰略化轉移,是現代農業躍升發展的大趨勢,是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應循坦途。xx縣挾口岸之利,特色農業氣候小成,勞務經濟發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為此,縣委辦調研室會同縣農委等部門的同志進行了針對性的調研,並形成報告。

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4篇

一、特色勞務經濟發展情況

作為龍江重要的國家一類對俄陸路口岸,xx縣轄6鎮102個村,農業人口10.1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6.2萬人,富餘勞動力3.5萬人;耕地面積73.3萬畝,人均7.26畝。近年來,通過境內外互動,轉移、中轉、吸納並舉,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XX年共轉移3.38萬人,佔富餘勞動力總數的96.8%,其中,就地轉移2.46萬人,向境外及國內大中城市轉移9200人,分別佔轉移總數的73%和27%。具體呈現以下趨向和特點。

1、轉移領域由埠內向境外轉變。充分發揮口岸中龍頭帶動作用,擴大對外投資與合作,擴張農村富餘勞力就業空間。大力開拓俄羅斯市場,先後在俄十月區、烏蘇里斯克、海參崴等地建成16處以輕工產品、果菜、糧食為主的綜合批發市場,有1700多名農村勞動力在此從事境外營銷,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積極推進跨國投資,目前邊貿企業已在境外創辦各類實體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資額達2.97億元,涉及輕工產品、木材加工及金屬冶煉、裝璜建築等領域,承載農村勞動力近千人。擴大對俄農業科技合作,縣政府在俄羅斯租賃土地1300公頃興建農業技術合作基地,在俄遠東地區創辦13家中小型農場,年輸出縣內外農民勞務人員XX多人,收入近XX萬元。XX年,向俄、韓、日等地轉移縣內勞動力4300人,佔轉移總數的13%。

2、轉移渠道由單一向多元轉變。做精做強縣域經濟,廣闢轉移渠道。圍繞壯大口岸進出口加工業,深入實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計投資1.26億元,興建對俄進出口加工、綏陽進口鋸材加工及華宇工業園區,已承載企業37戶,26戶建成投產,華海木業、寧城漁業、順風松仁加工廠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相繼投產,安置農民進城務工1700多人。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培養產值超百萬元、就業超百人的鄉企45戶,安置農村勞動力2400餘人;綏陽鎮創辦木材加工企業28戶、黑木耳加工企業15家,安置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加速發育農村第三產業,吸納富餘勞動力到小城鎮經商、務工,xx鎮依託城郊優勢,常年從事餐飲、運輸各業農民4000多人,佔農村勞動力50%以上;綏陽鎮投資1800萬元建成全國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帶動6000多名農民專門從事黑木耳銷售、運輸及其它關聯產業。發展“能人”經濟,縣內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經紀人脫離土地,常年或季節性從事農產品販銷。

3、轉移方式由輸出向吸納轉變。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發展袋栽木耳2.4億袋,耳農7000餘戶,年產量達萬噸;建成果樹、蔬菜生產基地18.5萬畝,年產鮮品17萬噸,成為全國黑木耳生產銷售第一縣和沿邊較大的出口果菜生產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蓬勃興起,對本地和外埠農民產生了強勁的吸納力。據不完全統計,4大農業主導產業年以“離土不離村”方式就地消化農村富餘勞動力2萬餘人,吸納穆稜、林口等周邊縣(市)民工1000多人。綏陽鎮綏西村218戶農民,今年發展袋栽木耳1200萬袋,冬春兩季戶均僱傭附近農村勞動力4人,全村年勞務費支出達到80多萬元。啟動建設以加工為主的中俄xx——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中方一側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體工程完工,僅建築一項就吸納外地民工XX餘人。走出國門建立吸納基地,在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十月區等地興建勞務點300多個,面積達到4.5萬畝,長期僱工4000餘人,其中外地民工達2500多人,來源多為吉林、山東及本省齊齊哈爾、龍江、海倫、巴彥、蘭溪、綏化、呼蘭等地農民,人均純收入1~2萬元;吉信工貿集團分別與溫州達芙妮、盛巨集達鞋業合作,投資3000萬元在俄烏蘇里斯克興建11條鞋業生產線,日產皮鞋、旅遊鞋4萬雙,僅此吸納溫州籍農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XX元以上。

4、轉移農民由體能型向技能型、管理型轉變。著眼提升轉移農民素質,以縣農廣校為中心,利用縣職教中心、勞動培訓中心、農技推廣中心、農機駕校的師資和設施,對農村準備從事非農產業和進城打工的初高中畢業生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協調縣內26戶企業與各鎮簽訂550餘份用工協議,舉辦黑木耳栽培、木工、電工、土木工程、俄語等專業培訓班53期,受培訓人員1.17萬人次,佔農村剩餘勞動力76%。對外出務工人員開展《勞動法》、《合同法》、安全知識、境外風俗、禮儀常識及專業技能培訓,為打造外向型勞動力品牌奠定了基礎。一批轉移出去的高素質農民逐步從操作層步入管理層,由受僱於人變為僱人務工的經理人。俄十月區200多箇中國勞務點中,90%以上的承包人都為xx本地農民,建成俄羅斯最具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之一,產品全部直銷俄市場,投入產出比1∶2,每人年淨收入50萬元。大肚川鎮勝利村農民趙彥銘投入100萬元,~區、西伯利亞承包菜田500畝,僱傭國內民工50餘人,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5、組織形式由無序向有序轉變。成立勞動力轉移領導機構,確定鎮村專人管理,對農村勞動力全部登記造冊。加強埠外勞務市場對接,組織參加海林勞動力轉移洽談會,召開有60餘個企業、800個民工參加的勞務供求洽淡會,安排勞動力600餘人,佔總數75%。三岔口鎮泡子沿村組織村民與俄十月區星火公司簽定300公頃土地承包合同,兩批派出駕駛員、農業指導員98人,月工資1300~1500元;分別與華宇集團、寧城漁業、綠林牧野養貂公司及建築企業多方聯絡,轉移勞動力600餘人,佔全村勞動力6成以上,人均月工資1000元~2200元,僅此一項年可增純收入100萬元,人均增收430元。高安村發揮親緣優勢,主攻對韓勞務輸出,村委會為出國農民統一辦理各種手續,全村500名勞動力已赴韓350多人,年純收入高達400多萬元。制發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實施意見、方案及考核辦法,放寬戶籍管理,為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辦理城鎮戶口;對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給予政策、資金扶持,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小額貸款,三岔口鎮XX年落實農貸資金XX萬元,其中勞務輸出專項資金達320萬元,佔總額16%。

二、主要成效及影響

1、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XX年,實現勞動力轉移收入1.56億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12.7%,佔全年人均純收入30%以上,勞務收入成為許多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一些鎮村出現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帶活一方”的可喜局面。三岔口鎮4個朝鮮族村60%的勞動力長期在俄、韓、日從事跨國勞務,今年該鎮又通過邊貿公司向俄輸出勞動力500餘人,人均年收入在1.2萬元以上;依託能人帶動向韓國輸出勞動力400多人、向日本輸出100多人,人均年收入達5~15萬元。高安村農民權仁培在俄羅斯承包了120畝菜田和5000平方米棚室,帶動本村80餘名農民到境外出勞務,年收入達130萬元;當地農民金吉男承包了赴俄務農村民留下的200畝土地,發展綠色水稻種植,年收入近10萬元,實現了境外土地開發和村域資源利用的良性互動,今年該村人均收入高達2萬多元,成為依靠境外輸出致富的新亮點。

2、推進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全縣4.3萬畝耕地流轉,有效盤活了農村人力資源,推動了耕地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地產優勢農產品的專業、規模、區域化生產。將已轉移農民棄耕的土地及山場、水面、灘塗,及時進行轉、賣、租,一批專業村、種養大戶脫穎而出,帶動發展黑木耳、烤煙、果菜、優質米、特色養殖等生產基地30.5萬畝,其中綠色食品13.5萬畝;木耳專業村發展到98個,佔行政村總數96%,輻射農戶1.5萬戶,吸納農民富餘勞動力2萬餘人,其中綏陽鎮綏西、三道河子和大肚川鎮石門子村黑木耳示範區擺放規模分別達到1200、1500、1600萬袋,純收入實現1162、1329和2080萬元。三岔口鎮幸福村農民王會仁,通過合理流轉土地,從45戶外出農戶手中承包了330畝土地種植圓蔥,總產達1300噸,純收入超過50萬元。

3、加速了農村城鎮化程序。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依託的小城鎮發展體系初步形成,一批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在城鎮有了穩定職業,併購房落戶,去年以來已有1900名農民變“市民”,示範帶動更多的農民入城安家置業。部分外出打工者致富不忘家鄉,紛紛返鄉回城投資創業,又反哺了“打工經濟”發展。進城、返鄉農民共同構成農村城鎮化的建設主體,助推了城鎮第三產業及公益事業發展。三岔口鎮農民金聖範赴韓務工多年,回鄉後投資20多萬元建起一流的韓式餐館,僱工20多人,帶動全鎮發展餐飲服務業170餘家。綏陽鎮紅旗村農民董玉臣通過打工完成原始積累,現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佔地1000餘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廠,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56人、下崗職工15人,吸納周邊縣(市)民工31人。xx鎮大城子村民畢希銘打工緻富後不忘鄉親,多方籌措資金48萬元修建長642米的便民路,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行路難問題,在村委會換屆選舉時高票當選為村主任。

三、存在問題及制約因素

一是受傳統觀念束縛和舊的小農生產方式制約,農民不會轉移、不懂轉移和不想轉移現象仍普遍存在;受域內黑木耳等特色、高效產業快速崛起的吸引,一些農民產生小富即安、看家守業等狹隘思想,不考慮潛在的發展,不願離土創業,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甚至迴流,給資源合理利用、調精做強產業增添了壓力。

二是農民整體素質不高,腦力型、技能型的高素質農民還佔少數,近90%的農村勞動力均為國中以下文化,接受過技術培訓的也較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轉移出來後大多隻能從事苦、髒、累的工作,更難向新興產業轉移,制約了就業結構調整,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也往往處於劣勢。

三是除對外輸出勞務趨於有序外,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仍較低,大多還處在自發、無序狀態,主要途徑限於“親靠親”、“鄰幫鄰”,制約了勞務經濟的深層次發展;一些中介組織執行不規範,存在著資訊不準、管理不細,重利益、輕服務,影響農民合法權益等現象。

四是隨著近年來改革的不斷深化,城鎮下崗職工有所增多,導致城鎮對農民工的容納能力沒能有效提升,甚至出現“吐納”現象,阻礙了勞動力轉移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具體操作部門受職能、許可權等掣肘,仍限於抓引導、攏情況、報數,綜合管理、協調力度不夠。

四、對策及建議

1、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提升特色產業吸納力。著眼建立全省重要的農村勞動力中轉吸納基地,牢固樹立“抓調整就是促增收”理念,堅持發展區域性特色農業不動搖,促進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打造外埠農民吸納平臺。穩定、有序擴張黑木耳生產,力爭XX年發展袋栽木耳3.5億袋,建成國家級食用菌生產基地;以建立全國黑木耳菌種生產管理規範化示範縣為契機,組建世界上首個黑木耳dna標準指紋圖譜和資料庫,強化菌種研發和系列食品精深加工,爭取綏陽黑木耳批發大市場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行列,將xx建成黑木耳生產、加工、銷售、效益的全國第一縣,僅此一項產業年承載埠內外農村勞動力3萬人以上。推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精準化,統籌發展烤煙、果菜、特色養殖等主導產業,完善國家級蘋果梨示範區、萬頭優質馬鹿核心群基地建設,合理擴張發展規模,興建綠林牧野裘皮加工廠、xx對俄出口果菜批發市場等一批加工、儲運龍頭,壯大龍型經濟,延伸產業鏈條,形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吸納的強勢載體。

2、全方位拓展勞務輸出,打造勞務經濟強品牌。深度發掘口岸中轉功能和現實潛力,突出境外市場資訊與地產農產品、域外資本與地利條件、國外豐富土地資源與縣內富餘勞動力三項整合,迅速將向境外輸出勞務這塊“蛋糕”做大,促進農民成規模、跨區域流動就業,建成全省最大的勞務中轉基地。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規模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勞務輸出新模式,推進對俄勞務輸出產業化,發揮外貿企業對俄市場開拓的先發優勢,吸引聯合香港、江浙名企、名牌,共赴俄建企興業,創辦境外實體群、創業園,帶動埠內外農村勞動力批量輸出;擴大對俄經濟技術合作,夯實農業種植、養殖,拓展輕工產品加工、家電裝配、建築承包、礦產開發等優勢及新興領域,為農村勞動力境外就業構築適宜平臺。廣借跨國企業、駐外機構、海外親屬等媒介聯絡接洽,對口輸出高素質“產業工人”,樹立國際信譽,叫響xx勞務輸出品牌,促使更多農民走出國門。

3、著力發展非農產業,開闢轉移吸納新渠道。將培植壯大非農產業作為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長效轉移的重要抓手,活商興工強企,形成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幹支撐。傾力推進中俄xx——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建設,運營中方一側商品交易中心,鼓勵吸引兩國企業相對投資,促成中俄對應建設、對等開放,建成以加工為主的特色互貿區,形成巨大的跨國商流、人流、物流,帶動周邊運輸、餐飲等配套產業快速發展,最大限度擴充套件農村勞動力的承載空間。著眼建立沿邊重要的輕工產品、進口木材、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深入推進“工業興縣”,整合在建“一區五園”,規劃建設帶狀中~際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型跨國連鎖加工園區,促進專案集聚、企業簇群,形成特色塊狀經濟,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容量。發揮民營化程度高、原始積累雄厚的優勢,引導全民創業,壯大民本經濟,扶強做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結合型中小企業,加速發展與區域支柱產業密切相關的商貿、飲食服務、休閒娛樂等第三產業,使農村勞動力實現可靠的職業轉移。

4、實施城鎮拉動戰略,為轉移提供廣闊空間。統籌城鄉經濟發展,落實“小城鎮,大戰略”,加速發展一批產業密集、商貿發達、承載力強的精品小城鎮,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以鐵路建設、園區擴張為契機,拉大城市框架,擴充套件中心城區;堅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建設城郊型、工貿型、商業型、資源利用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鎮,聚集商機、物流和人氣,縮小城鄉差別,進而加速實現全面城鎮化,降低外向轉移成本,消化吸收富餘農民。注重小城鎮建設同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鼓勵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和民營資本逐步向中心鎮(區)集中,釋放產業聚集和擴散效應,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民離土進城、務工經商,成為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推動閒餘土地向種養能手及大戶合理、規範流轉,促進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特徵的“農莊經濟”快速發展。深化城鎮戶籍、土地使用、社會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體制,為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加速“農民變市民”創造條件。

5、積極強化組織服務,促進勞動力有序轉移。完善管理、服務、協調機構,對剩餘勞動力技術特長登記造冊,完善勞動力輸出檔案和待轉移勞動力人才庫,為勞務經濟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組建職業培訓基地,開展職業、電視、函授等多樣化繼續教育,利用實用技術流動學校、“三下鄉”、科普等形式,使富餘勞動力人人一專或一專多能,提升職業技能和創業本領。放開城鄉就業市場,統一規則,全面覆蓋,鼓勵農村創辦合法民辦職介公司,全面啟用農村勞動力市場。完善食用菌、圓蔥等民間協會,組建水果、反季節蔬菜、特色養殖等行業協會,成立境外勞務人員互助協會,溝通訊息、互幫互惠。開拓中介渠道,在國外、國內發達地區設立辦事處、聯絡處,及時瞭解反饋勞務市場動態和用工需求。加強組織調控,建立供求資訊預測預報體系,減少轉移盲目性。健全勞動法規和用工合同制度,提供法律援助和保護,維護打工者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外出人員承包地流轉,照顧家庭成員生產生活,確保轉得安心、乾的開心。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提供稅費減免、資金信貸、場地安排等優惠,解除戶籍、子女教育、住房等後顧之憂,促其反哺家鄉、造福鄉鄰。

工業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市工業經濟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  這些年來,**市大力實施“專案立市、工業強市”戰略,立足本地資源和產業特色,突出抓好工業園區建設,營造優良政策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和啟用民間資本,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現狀: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民營企業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主體。從XX年起,該市大力推進“國退民進”、“兩個置換”、“產權多元化”等改革措施。到XX年底,全市工業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國有、集體企業全部退出市域經濟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民營企業和產權清晰的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的蓬勃生機全面激發了市域工業經濟的發展活力,市域工業經濟駛入了快速發展期。目前全市共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工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已由XX年的17%增加到37%;規模工業實現的產值由XX年的5.48億元增加到13.4億元。全市工業稅收由XX年的98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所佔比重由XX年的20%增加到44.4%。

工業園區已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近三年來,該市著力抓好太子廟生物醫藥園、蔣家咀棉麻紡織工業園、城關鎮楊木及食品加工工業園的建設,培育了棉麻紡織、食品加工、黑楊加工、生物醫藥、汽車製造及新材料、精細化工六大市域支柱產業。從入園企業戶數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戶數較3年前增加了一倍。XX年三個園區僅有規模企業18家,目前已達36家。從園區工業產值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產值是3年前的近三倍。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產值不足3個億,今年可達8.5億元。目前三大園區規模工業實現的現價總產值佔全市規模工業的90%。從入庫稅收來看,三大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稅收較3年前翻了三倍。XX年末三個園區規模企業入庫稅收只有500萬元,今年將達1500萬元。從園區工業投入來看,三大園區近3年新增專案投入5億元,是前20年工業投入總和的1.3倍。

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成為市域經濟的主要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39家,其中規模企業26家,出口規模企業5家。XX年全市產值過1000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7家,其中產值過5000萬元的2家,產值過億元的2家。“榮祺牌”茭頭、“紅菱牌”水生蔬菜、“福景牌”木製品等成為*場上的知名品牌。黑楊加工產業發達,全市楊樹面積達50萬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黑楊生產基地市,並獲得了“中國黑楊之鄉”的美譽。苧麻加工業已與全國20家大型紡織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伙伴關係,產品遠銷安徽、廣東、上海等10多個省*,並出口西歐、北美、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去年苧麻產品出口交貨值1320萬元,出口創匯150萬美元,特色產業規模叢集效應初步形成。

良好的政策環境成為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制定優惠政策,把投資商請進來;創造優良環境,讓投資商留下來;提供優質服務,使投資商富起來”已成為全市招商引資、發展市域工業經濟的共識。主要的政策有:一是引導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出臺了《加快工業發展的決定》、《扶持、指導規模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優化經濟環境,大力招商引資獎勵辦法》等政策檔案。二是鼓勵企業發展的獎勵政策。全市設立了納稅大戶獎、企業上臺階獎和創品牌獎,重獎對工業發展有突出貢獻的民營企業主。XX年市政府財源建設獎勵支出200多萬元。同時,給予民營企業主相應的政治待遇,積極推選他們擔任省、*、市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並在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上重點宣傳推介,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保護企業發展的服務政策。全市實行了市級領導聯點企業、“一站式”審批、重點企業掛牌保護、經濟環境“黃牌警告”等政策制度,打造誠信政府,強化政府職能部門的服務意識,為民營工業的發展保駕護航。通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市工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對投資者吸引力不斷增強,4年來,全市引進投資300萬元以上專案52個,投資額5.3億元。

問題:規模不大,產業不強,投入不足,體制不順企業規模較小,整體素質不高。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43家,年產值13.4億元,實現稅收1800萬元。但其中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目前還沒有一家。由於部分民營企業是由原國有企業改制轉換而成,一些陳舊的裝置和廠房無力及時更新,導致產品檔次低,效益差。就農產品加工業而言,同樣存在重視粗放產品加工,忽視產品的深加工增值問題。

產業不強,缺少龍頭品牌企業。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集中不夠,大型現代企業少。雖然在棉麻紡織、黑楊加工上形成了一定特色,但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形成一個產業的規模。二是產業鏈條不緊,上下游產品脫節現象嚴重。如紡織企業由於產品的結構雷同,科技含量低,企業之間缺乏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不但沒有形成特色產業鏈,相反往往同類企業爭原料、搶資源、拼*場、打價格戰。三是“家長式”管理、“家族式”的經營,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不健全,降低了企業駕馭*場、抵禦風險的能力。四是企業缺乏科技人才。從對10家企業的4780名員工調查來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僅506人,佔總人數的10.6%,具有高階職稱的僅6人,初級以上職稱的624人,佔13%。75%以上的民營企業家沒有技術職稱和大專以上文憑;企業產品更新難,大多數為傳統的、技術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產品,企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降低生產成本,在*場上沒有競爭力。

投入不足,企業發展缺乏後勁。中小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是資金,貸款難,籌資難,已成為制約市域工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為追求最大效益,對市一級下放的貸款額度很小,不僅沒有將信貸資金向中小企業傾斜,反而將從市級吸收的存款轉移到大中城*,有的銀行對市級只存不貸。二是中小企業起步基礎差,特別是財務制度、財務管理相對不規範,不穩定,缺乏透明度,經營風險和人為風險高,使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望而卻步。三是中小企業信用觀念淡漠,抵押與擔保受限。四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尚未建立,企業籌資缺少信用服務平臺。

體制不順,使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缺乏動力。一是行政體制方面,近年來,隨著一些職能部門劃歸“線管”,市級政府職能越來越弱,這種“條塊分割”的局面使得市級政府經濟調劑缺乏手段。如工商、稅務、國土、質監等部門上劃後,市級的調控能力下降了,收費優惠等承諾難以落實到位。二是財稅體制方面

。實行分稅制改革後,市級財力相對減弱了,xx、所得稅增量部分大頭被中央、省級拿走,嚴重挫傷市級發展工業經濟的積極性。三是投資融資體制方面主要向大城*、大型企業傾斜,也不利於市級中小企業的發展。四是受國土、電力等巨集觀調控因素的影響,加大了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困難。

對策:突破瓶頸,培育特色,築巢引鳳,打造品牌

拓寬融資渠道,破解瓶頸難題。一是要抓好企業誠信建設,營造誠信環境。建立企業信用管理協會,負責制定行業規範,監督信用行為,組織信用評估。把不守信用的企業及法人代表列入黑名單,使之難以在*場上立足。二是幫助企業摒棄落後的家族管理模式,優化股權結構,逐步實現資本社會化,管理職業化,建立符合*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市級財政應設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重點專案的貸款貼息,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擴大規模,支援本地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四是要抓好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公司制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可採取政府投入、企業參股、民間集股等辦法建立擔保基金。五是要啟用民間資金,引導民間投資轉移到工業專案上來。六是要支援鼓勵企業上*,發揮企業直接融資的功能。

突出特色,培養龍頭企業。特色就是優勢,市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出路在於經營特色。要立足區位和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在“特色”二上做文章,打造特色產業,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業鏈條長、輻射帶動作用大、*場佔有率高和發展前景廣闊的龍頭企業。如**的苧麻產業,省政府將苧麻產業納入了全省七大農業高新技術發展規劃,**市被列為基地建設專案市。**務必抓住這一發展良機,在加緊規劃種植的同時,加大規模加工企業的擴張改造,開發延伸下游的印染、服裝等“鏈條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附加值。

加快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是要根據園區的不同功能與特色,突出重點,科學規劃,提升園區品位,為民營工業上規模上檔次提供一流的設施和一流的服務。二是要明確主導產業,創新機制,加快產業集聚。要充分利用國際分工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淘汰產業的歷史機遇,發揮比較優勢,緊緊圍繞業已形成的支柱產業,按專業化分工協作要求,優化整合,形成地域產業鏈。三是要全方位、寬領域、多形式的招商引資。要立足資源特點和區域優勢,認真篩選、編制、準備一批建設條件成熟、*場前景廣闊、預期效果理想的新專案,為園區做大做強夯實專案基礎。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業特色。實施品牌戰略,首先是要抓“原創”,把產品質量搞上去,把品牌數量積起來。要支援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要幫助企業關注科技*場,捕捉科技資訊,主動積極尋找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合作伙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鼓勵企業主動靠大投強,以特色創優勢,以優勢創品牌。其次要抓“整合”,利用已有的特色品牌資源,實行品牌擴張,發揮品牌價值倍增作用和行業帶動效應。第三要抓宣傳和服務,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場佔有率。第四要抓獎勵,對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業要分層次給予重獎。同時,要引進和培養一支高技能的人才隊伍,積極實施“名企、名牌、名人”工程,不斷提高企業的對外影響力和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特色的不斷提升。

[1]

關於家鄉經濟發展的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前言:本資料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資料為準。

汶上縣地處山東省西南部,轄屬濟寧市,東臨古城曲阜,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東嶽泰山。日東高速橫穿東西,105國道縱貫南北。距京滬線兗州站、京九線梁山站及京福、京滬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杭運碼頭均40公里。下轄汶上鎮、南站鎮、康驛鎮、南旺鎮、劉樓鄉、次丘鎮、寅寺鎮、郭樓鎮、郭倉鎮、楊店鄉、軍屯鄉、白石鎮、苑莊鎮、義橋鎮等十四處鄉鎮。

汶上古稱中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縣城西北隅的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宋代,氣勢雄偉。1994年3月,在塔內發現了141件佛教聖物。公元前5XX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初仕中都宰。明朝嘉靖至萬曆年間,汶上相繼有四人出任尚書之職。汶上現存眾多名勝古蹟,發掘的北辛文化遺址和細石器化距今約1—1.5萬年。文廟建築群始建於唐代,堪與曲阜的孔廟相媲美。

本人於暑假期間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實地調查,網上查詢等方式對家鄉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如下:

一:xxx以來我縣經濟發展的特點

1.經濟規模不斷擴大。“xxx”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縣域經濟發展,通過簡政放權、分類指導、促強扶弱、重點支援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全縣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汶上縣xx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6%,地方財政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24%。

2.結構調整彰顯成效。近年來,各縣市都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振興縣域經濟,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力促縣域經濟協調發展。農業方面著力提質增效,推進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新型農業建設,產業鏈條繼續延伸,產業化經營加速發展。工業方面傳統產業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較快發展,工業結構已由能源開採加工為主導轉變為以製造業為主導。服務業方面積極擴大產業規模,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打造新型服務業

二、當前我縣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1.經濟整體實力不強,我縣仍為省級貧困縣,目前在全省排名為63位,相比同市的兄弟縣市鄒城市(9位)、兗州市(22位)有很大的差距,且我縣的地方財政收入處在全省70位之後

2.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特色。我縣產業是典型的資源主導型產業,表現出明顯的產業結構單一特徵,產業鏈條短,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並且與其它兄弟縣市之間產業雷同嚴重,經濟主要靠煤炭拉動。

三、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建議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戰略轉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證。汶上作為經濟欠發達縣,經濟總量小、基礎相對薄弱、發展質量不高,面臨著加快速度與提升質量的雙重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崛起,必須堅定“產業興縣”不動搖,更加註重城鄉統籌、更加註重生態建設、更加註重民生和諧,在發展中加快轉變,在轉變中加速發展,探索走出一條速度、結構與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1. 堅持以新型產業化為主導,培育轉型跨越新引擎

立足產業基礎優勢,圍繞培育高階、高質、高效產業,提升一產,優化二產,繁榮三產,加快形成結構合理、節能環保、效益良好、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2. 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培育新興產業。以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產業為重點,科學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強化政策扶持,加快推進新風光產業園、led、太陽能光伏元件、鋰離子動力電池等專案建設,儘快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優勢技術和優勢品牌,搶佔新興產業的發展先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立足做優做強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三大百億產業,依託如意天容、萬發服飾、金成機械、祥遠機械等行業龍頭企業,規劃實施一批技術改造專案,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企業向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兩端延伸,加快傳統產業向特色產業升級,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按照“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要求,實施農業“六大工程”,優化產業發展佈局,加快發展一批優質、高效、精品、生態農業。壯大大汶河現代農業、利生面業等企業規模,擴大奶牛、生豬、蘆花雞等特色養殖和山藥、白蓮藕、核桃等經濟作物的種植規模,打響生態和綠色品牌,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聚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抓住省加大扶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的有利機遇,最大限度地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提升和比重提高。以大運河申遺為契機,高標準規劃建設南旺運河樞紐大遺址公園,加快推進寶相宮、蓮花湖溼地公園等專案建設,全力打造以佛苑景區為核心、泉河景觀帶為軸線、運河文化旅遊區和北部生態度假區、鄉村田園旅遊區為兩翼的“一核一帶三區”大旅遊框架。加快聖澤國際大廈、中都大廈等專案建設,積極發展物流倉儲、科技資訊、金融商務等新興服務業,推動工業企業剝離非核心業務,提高新興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3. 構築轉型升級平臺。

按照“佈局集中、用地集約、專案叢集、產業集聚”的原則,進一步明確園區產業佈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形成互為配套、叢集發展的產業佈局。加快縣經濟開發區機械電子產業園、紡織服裝產業園、節能產品產業園等“區中園”建設,構建“一區多園”發展格局。加快完善次丘、康驛、白石等鄉鎮產業協作區,大幅提升產業協作配套和叢集發展能力。加快聯想化工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全面拉開發展框架,不斷提升承載能力;按照“煤鹽結合,高階發展”的產業定位,採用國內外先進、綠色、環保新技術,大力發展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傾力打造省內一流、特色鮮明的化工園區。

4.提高招商引資質量。

牢固樹立“突破靠產業,產業靠專案,專案靠招商”的理念,堅持招商選資,提高招商門檻,緊緊圍繞煤電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文化旅遊、現代農業、商貿流通等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示範作用大、節能環保類大專案,全面提高招商引資成效。確保年內引進億元以上專案5個、5億元以上專案2個、10億元以上專案1個;每個鄉鎮至少新上3000萬元以上產業專案1個。

5.堅持以城鄉一體化為引領,打造轉型跨越新基礎

牢固樹立“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發展理念,圍繞“儒釋聖地、生態水城”城市發展定位,加速推進城鎮化程序,全力打造跨越轉型的強力支撐。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電、供水、供熱、供氣等設施;加快推進城區道路與環城路的互通連線,力爭實現縣城到中心城鎮二級路連線,鄉鎮之間三級以上公路連線。改善教育、文化、娛樂設施,推進綠化美化工程,確保綠化有層次、亮化有特色、美化有品位。創新城市管理方式,建立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關於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經濟發展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快全區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區政協會同區中小企業局、經貿局、國稅局、地稅局等有關部門,於3月23日至4月底,採取實地考察、組織座談、聽取彙報、現場提問解答等形式,對鄉鎮(辦事處)、開發區等13個單位和31家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就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開展了跟蹤調研。現將調查報告如下: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緊緊圍繞“工業立區、振興**”戰略目標和“12345”、“兩帶三抓”發展思路,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全區工作的“三大重點”之一,聚力猛抓,強化措施,優化服務,全區民營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明顯增加。今年,1---4份全區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74.26億元,佔年計劃的37.8,同比增長40.7;完成增加值22.79億元,佔年計劃的39.8,同比增長34.1。截止4月底,全區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分別達到1042家和12186戶。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截止4月底,全區規模企業特別是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50家,比年初增加31家;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81家,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21家。執行質量明顯提高。26家民營企業、83種產品通過了iso系列質量體系認證。填補市級、省級和全國空白的產品分別達到53、21和13個,有3個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分別有15、3和2個產品獲得市級、省級和全國名牌。社會貢獻不斷增加。XX年全區民營經濟實交稅金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9;今年1—4月份實交稅金已達到9105萬元,佔年計劃的41.1,同比增長50.3;為社會創造和提供就業崗位46063個。發展環境逐步優化。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主對我區制定的鼓勵和支援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在優化發展環境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滿意,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構建的良好發展環境。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調查中也瞭解到民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一)思想觀念仍顯滯後。我區民營經濟儘管有了長足發展,併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傳統觀念和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在思想和認識上仍存有不少偏見,導致了對民營經濟的融資服務、市場進入等方面事實上的不平等;與外來客商相比,有些地方難以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從民營企業本身來看,多數存在“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幹大事業、闖大市場、當大老闆和敢為人先的氣魄及雄心,缺乏企業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應具有的奉獻精神。(二)發展環境仍是制約民營經濟的重要因素。有些單位主動為民營經濟服務的少,以檢查代管理、以罰款代服務的多,甚至又出現了強行收費、搭車收費、動輒罰款和違規罰款的現象,企業不堪重負;有些部門的檢查活動,不是以指導教育和整改問題為目的,而是帶著罰款和收費任務去檢查;有的地方市場管理混亂,欺行霸市,損害民營企業利益的治安案件時有發生,社會安全感不強,加之打擊力度不夠,極大地挫傷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優化發展環境的任務仍很繁重和緊迫。(三)企業管理水平低。多數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科技投入不足,“商標”、“品牌”意識淡薄,缺乏自主研發機制的建設,致使企業經營上只是從事一般性的初級加工型生產,規模小,產品單一,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不少民營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會計資料不全,財務核算不實,更是有的造假帳、偷逃稅費,現場管理和安全生產無章可循;有的因傳統家族式管理的制約,致使企業發展慢、效率低、社會貢獻少、外向度不高;部分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層素質低,忽視學習“充電”,加之企業改革不徹底,特別是土地、房產出讓不全面、不到位,影響了企業發展;有的民營企業主缺乏社會責任感,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不與員工簽定勞動合同,也不給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有的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工資低、隨意辭退員工,侵犯員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企業招工難,個別企業不能正常生產經營。(四)融資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幾年來,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各商業銀行相繼設立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部,但是無論從自身機制還是執行操作上,都無法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融資的市場嚴重滯後,民營企業缺少獲得銀行信貸的正規渠道。加之擔保和信用體系等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企業生產和經營透明度低,企業尋保難,融資難,迫切需要加快擔保和信用體系建設,儘快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五)服務水平還不適應形勢的發展。隨著政府提速的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儘管有了根本性突破,但傳統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痕跡仍然很深,導致有些鼓勵、引導和支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工作規範落實不到位,缺乏用足、用活和用好,甚至出現了因政策制約和服務不周企業外流的現象;有的對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服務承諾多,實際落實少,想民營經濟之所想,謀民營經濟之所需的合力不強,“多頭管理、都管都不管”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儘管成立了區行政審批中心,但從調查瞭解到的情況來看,有些有收費專案的行政執法單位的管理和服務內容,一直沒有納入審批中心來辦理。

二、加快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齊心協力營造發展民營經濟的濃厚氛圍。實踐證明,哪個地方的思想解放,哪個地方的民營經濟發展就快、經濟總量就大。振興**經濟,實現強區富民發展戰略,必須加快我區民營經濟的飛躍式發展。為此,全區上下必須克服認識上的各種偏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當前要認真學習、領會和理解《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實質,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三個有利於”為標準,堅決貫徹落實和用足、用活、用好黨和政府制定、出臺的各項方針政策,真正把民營經濟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為一項發展區域經濟和富民、強區的重大戰略來抓,徹底消除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各種思想障礙,放膽地推進民營經濟的新發展和大發展;堅持一視同仁的政策和服務,放手地為民營經濟發展製造優良的競爭環境;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大力推進各項審批制度的改革,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應放開民營經濟的生產經營範圍,以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更新、環境的更優化,推動民營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提高民營經濟的整體水平。一是加快技術應用步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機械有限公司就是由於注重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在近三年的時間內,發展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全國行業標準起草單位。XX年銷售規模達到9526萬元,XX年可望達到1.5億元以上。因此,要引導和幫助民營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合作,或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有科技實力的國有企業進行技術協作、合作,或高薪聘請技術專家,或購買技術專利,或讓技術人員以技術入股,或支援和鼓勵科研人員創辦民營企業,大力支援民營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和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對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鼓勵、支援他們自主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努力做到研製一代,生產一代,儲備一代,更新一代,加速科技進步,促進產品產業升級換代。二是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一個品牌就是一面旗幟。**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幾年內,之所以從白手起家的作坊式小企業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吊管機生產企業。其成功之道就是始終注重產品的質量特別是品牌產品的培育工作,使“岱峰牌”吊管機成為省著名商標,產品行銷全國各地乃至國際市場。政府有關部門要立足我區民營企業和產品的實際,制定品牌經濟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區政府《關於實施質量興區暨名牌戰略工作意見》,努力培植民營經濟的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和品牌產業,並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以名牌產品為龍頭,通過品牌合作、貼牌生產等多種形式,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引導民營企業從分散小規模經營向規模集約化經營轉變。三是打造企業管理新體制。要引導民營企業打破傳統的家族式管理,逐步從個體業主制、合夥制,轉向股份合作制、公司制,實現由單體型向產權多元化的混合型轉變。對已具備條件的企業,要引導他們學習借鑑吉利飼料有限公司推行聘請職業經理的做法,按照現代企業管理的標準,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努力構築現代企業管理新機制。要高度重視和切實保護好企業廣大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及他們的勞動工資、社會保障等合法權益,用事業、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同時要拓寬視野,借鑑**鍋爐廠的做法,捨得花錢培養人才,不惜重金引進人才,努力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援和智力保證。

(三)強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一是樹立和堅持誠實守信的信用理念。誠信是立身之本,是興業之基。名不見經傳的**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通過自身努力,先後被評定為省級“誠信守法企業”和**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誠信供應商”。它們能夠成為上柴、**集團等全國知名大企業的供貨商,其經驗就在於他們始終做到產品過硬,守信興業。因此,在發展民營經濟的過程中,有關部門在做到政務誠信的同時,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樹立誠實守信、求真務實的思想和意識,增強信用理念,使“不做假帳”、“不製假售假”、“不偷逃稅款”、“不逃廢債務”成為企業和個人的自覺行動,做到說話守信、做人誠實、做事誠信,努力贏得大發展、快發展的廣闊空間。二是探索建立擔保機制。儘管各級有關檔案明確指出,民營企業在流動資金和專案配套資金貸款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的扶持政策和待遇,但是民營企業貸款難度大是不爭的現實。要拿到貸款,必須要有擔保。因此,應當學習借鑑外地經驗和做法,積極探索和儘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為解決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和融資難問題創造條件。三是建立銀企聯誼制度。由於體制等方面的因素,我區企業與金融部門的聯絡尚不密切,互信程度偏低,企業特別是新建企業迫切要求有關職能部門要有所作為。調查認為,當前要把繼續建立健全銀企聯誼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過搭建銀企交流平臺,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懇談會、專案推介會、信貸供需對接會,加強銀企溝通和彼此誠信,努力爭取銀行貸款的支援和傾斜。

(四)營造良好環境,做大做強民營經濟。一是進一步優化輿論環境。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站等多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黨和國家以及各級政府鼓勵、支援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發展重點和具體措施,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宣傳民營經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民營企業主的社會地位。宣傳民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所做貢獻、典型事蹟及其產品,進一步提高民營經濟從業人員的社會和政治地位。對民營企業家要切實做到在政治上激勵、精神上鼓勵、物質上獎勵、生活上關心。對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對國家、財政、社會貢獻大、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具有一定參政議政能力的優秀分子,推選擔任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把符合條件的優秀分子吸納到黨政組織中來。二是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首先,要做好“知情”工作。民營經濟涉及面廣,加之目前瞭解政策的渠道和方式存有侷限性,使得已經和即將從事民營經濟的人們對政策規定缺乏明顯的知曉度。因此,有關職能部門要創造條件,或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或組織講習班,或將有關檔案發放到他們手中,努力解決人們對相關政策瞭解不及時、不全面的問題,並引導他們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以至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其次,要在用足用活政策上下功夫。特別是認真做好上級政策與當地及企業自身實際相結合的文章,本著“法不禁則自由”的原則,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規範、調控和扶持效能,千方百計地把各項政策規定用足、用活、用到位。同時,有關部門要對有關政策的貫徹實施,定期督查,公佈督查結果,督促政策落實到位。其三,要面對新形勢下民營經濟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進一步修訂、完善和出臺有關的政策規定,徹底解決原有企業流向區外的現象以及原有企業自主採取技改擴規所上專案與通過招商新上專案能夠享受同等政策的問題,努力保護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的積極性。三是進一步優化社會環境。加大支援保護力度。大力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整治活動和“平安**、誠信**”建設,堅決打擊市霸、路霸、村霸和黑惡勢力。對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惡性事件,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既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又要追究部門負責人的責任,決不姑息遷就。要繼續開展行風評議工作,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部門及執法人員保護髮展環境意識。將各部門執紀執法人員的行為置於廣大群眾的監督之下。要繼續實行重點企業保護制度,堅決制止“三亂”行為,並健全完善舉報制度,為民營經濟從業者營造一個安居樂業、公平競爭的濃厚氛圍。四是幫助民營企業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一方面,全區各項招商引資活動,都要吸收民營企業參加,促進民營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大財團的聯絡,採取聯合、兼併、重組、集聚等形式,吸納外來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借梯上樓、借勢發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我區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等突出優勢,有針對性地加強專案策劃推介,千方百計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壯大一批實力較強、社會貢獻大的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實現民營經濟更大更好地發展。同時,要加強民營企業主的教育和引導。督導他們自覺學習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增強法制觀念、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要引導他們服從國家的巨集觀調控,嚴格執行有關的技術法規,強化生產、營銷、質量等管理,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如實編制財務報表。落實安全、衛生、勞動保護等責任制,並保證必要的投入,使其做到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持續健康發展。

(五)強化服務,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一是加強領導。發展民營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各級各有關部門必須傾斜精力,注入財力,配備人力。要進一步完善領導聯絡民營企業制度,要向抓工業經濟那樣,抓民營經濟發展。把民營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政府任期目標和有關職能部門目標責任制,加大民營經濟考核在總體考核中的計分量。徹底解決“想起來重要、忙起來忘掉”和“注重個別關注、缺乏面上推進”的問題;要學習、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以“它山之石”,不斷豐富、完善工作措施和辦法,徹底解決引導發展民營經濟苦於路窄、束手無策的問題;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區直有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協調、服務和監督作用,不斷完善服務方式和手段,併為其開展工作創造便利條件,使其真正擔負起指導和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重任,徹底解決“多頭管理、都管都不管”和“亂插手”的問題。同時,要理順民營經濟的統計工作,完善統計指標,健全統計體系,徹底解決民營企業統計數上報多部門的問題。二是加強行業協會培育和建設。目前我區行業協會數量明顯偏少,且組織機構不完善,職能作用發揮不夠,同行業之間相互爭奪市場的問題還大量存在,成為民營企業難以做大做強的重要原因。據調查瞭解,我區100餘家從事鑄造業生產由於彼此之間不溝通,單打獨鬥,加之不正當競爭,使本來很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一直在小打小鬧中過日子。因此,建議在我區優勢產業特別是鑄造、機械製造、紡織、服裝加工、建築、石材開採等行業中建立完善相應的協會組織。通過行業內部自律,資訊溝通,規範秩序,形成拳頭和整體優勢,營造更加良好的創業環境。三是嚴格規範行政行為。要繼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實行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大從源頭上堵住和治理“三亂”行為的力度,嚴肅查處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要充分發揮區行政審批中心的作用。原則上所有民營經濟涉及的行政審批部門和收費單位,都要進入服務大廳,對報批的各類專案,必須在承諾的時限內辦結,徹底解決“行政審批中心”一門面,審批手續、收費回原單位辦理的問題。並健全完善行政審批監督和考核機制,嚴肅查處行政不作為或亂作為的行為,減少企業的交易成本。要進一步強化和發揮區經濟發展環境投訴中心和糾正行業不正之風辦公室的職能。並向社會公開投訴電話。政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要文明執法,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做好保駕護航,駕橋鋪路、排憂解難工作,切實維護民營經濟從業者的合法權益,爭做民營經濟的“保護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