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

近年來,我縣立足自然環境優勢,以打造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為契機,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區域特色資源為基礎,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為目標,圍繞特色抓產業,圍繞產業強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帶農戶,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面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程序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縣情,確定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油茶等重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內容,統一思想,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獎勵措施,農業產業化得到強力推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格局,基地規模逐年擴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逐步成熟,農業質量、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提高。

(一)農業產業基地具有一定規模。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縣已初步形成以山區為主的茶葉生產基地、以縣城盆地為主的蠶桑基地、以洪星鄉為主導的山區木竹基地、以碧陽巨集村為基礎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豬養殖基地。

(二)產業化經營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場、柯村茶葉市場為龍頭的茶產業,以華盛、絲業公司、信達公司、蠶種場等為龍頭的繭絲綢產業,以杉森木業、金九貿易、港殿竹業等為龍頭的木竹加工業,以桃源罐頭、惠達食品為龍頭的罐頭加工業等四大農業產業體系,為我縣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龍頭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截至20xx年底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家,其中:繭絲綢系列有華盛集團、黃山絲業公司、黃山信達絲線公司三家,累計產值28295萬元,利潤達到726萬元,稅收達到484萬元;食品系列有惠達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兩家,年產值達到5143萬元,利潤64萬元,稅收達到167萬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業、金九工貿、港殿集團三家,年產值達到19579萬元,利潤達到689萬元,稅收達到665萬元。

(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年底我縣累計成立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社55家,其中,蠶桑類的合作社13家,茶葉合作社12家,林業合作社12家,養殖業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種養加工業合作社11家。

(五)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我縣農業服務體系中現有糧油站、蠶桑站、茶葉站、畜牧獸醫站、植保站等,林業服務體系中現有基層林業站和林業改革綜合服務中心等,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為產業化發展、農業專案實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術支援。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效

(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隨著農業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縣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20xx年農業經濟年報統計顯示,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25.39億元,比上年增長23.7%。

(二)農民收入穩步增加。20xx年我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全縣上下積極應對,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初步形成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農村經濟支柱,農民人均純收入556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來自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7%,農民的家庭狀況和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近年來,我縣著力打造旅遊經濟強縣和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旅遊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農旅結合效益顯現。同時帶動了旅遊與工業、農業及文化產業的深度結合,切實增強旅遊的牽動作用。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黃山國際山地車節,精心策劃組織三屆XX縣桃花節(開茶節)暨“桃花源裡賞花遊”系列活動,推出獨具XX縣特色的賞花-採茶體驗-徽菜美食遊等差異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農村建設風采,提升XX縣知名度、美譽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縣旅遊接待遊客總人數達到403.16萬人,其中境外遊客達到14.86萬人,旅遊門票收入6822.52萬元,旅遊經濟總收入達到1.63億元。

(四)基礎設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資金1447.5萬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條,總里程達到57.9公里;投入資金248萬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專案村16個,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5000人;投入資金323萬元,加固病險水庫5座;還有灌溉碣壩、渠道等一批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及時的修復;投入資金160萬元,完成農村沼氣網點專案45個,新建沼氣池750口,全縣累計完成8200口;結合沼氣專案建設,廣泛開展了“三清三改”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善。

(五)特色種養業已成為我縣新亮點。隨著農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特色種養植業發展勢頭喜人,皖南花豬、黃山黑雞、七彩山雞、獺兔養殖、泗溪香榧、蘆筍種植基地、山塢無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種養植業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為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新技術,實現農業現代化,已成為今後農業發展的主要出路。黨和政府從跨世紀的戰略高度將科技進步提高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和“關鍵地位”,力求在20~30年內,使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科技進步起著基礎的和關鍵的作用,直接關係到這一巨集偉目標能否實現。

然而,我國農業也面臨嚴峻的形勢和巨大的挑戰,最大的問題是自然資源的制約。要打破這一制約,就必須依靠科技,增強科技實力,提高科技貢獻率。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農業貢獻所佔的份額已達到60%~80%,而據統計我國才達到30%~40%,由此可知我們還存在較大差距。加之我市地處冷涼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而耕地有機質含量低,土壤板結,少雨,缺水,資源漸呈枯竭。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單位面積的資源產出率,又降低成本,同時提高產品質量與商品性,保護資源環境,滿足人們對生活越來越高的需要,依靠傳統方法是難以解決的,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已成為世界農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技術進步的程度已成為判斷農業發達與否的根本標誌。

為了實現跨世紀科技進步戰略,把握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技術產業化主攻方向,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將大大促進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進一步增強農業綜合實力。

為了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有利於職能部門的科學決策,提高區域農業高新技術發展潛力,探索我市農業技術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途徑和對策,這將有利於加速我市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形成優勢、創出特色。面對新世紀的挑戰,通過農業技術的推廣,大力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中國的農業經過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們正在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把優質、高效作為農業新階段發展農產品的目標。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不僅對農業產業戰略、發展目標、組織制度、技術體系等提出了變革要求,而且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因此,清醒地認識當前我國農業推廣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是調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思路與對策的必要前提。

1.經濟體制改革,加速了市場經濟發展。

1992年,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10多年的深化改革,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正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穩步發展。農業生產的目標也將隨著中國加入wto後的形勢變化和要求從數量增長型轉變為質量效益型,順應國內和國際市場變化大宗農產品供求與流通已轉移到靠市場調節的軌道上來已經顯現。

2.科技體制改革,加劇了科技意識。

1985年以來,中國不斷進行科技體制的改革。改革的主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科研方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發展科技產業,要促進科研與經濟的結合。改革使科研單位不斷面向市場,研究開發適於農業法嶄新要求的科技產品並推廣應用。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農業企業紛紛躋身農業科技服務行列,農業推廣領域競爭加劇。

3.農村經濟發展,引發產業格局變化。

隨著市場經濟對農業的不斷引導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的農村經濟已經走出了傳統農業的圈子,轉而向開放性、市場型、外向型發展。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使農業生產目標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業產業鏈條和經濟鏈條延長,提高了農業總體效益;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走出國門,成為創匯的重要來源;這些變化促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不僅要關注技術水平,更要關注知識、資訊、觀念、技能等。

4.中國加入世貿,使我們的農業完全開放。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中國加入wto,使中國農村面臨著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和更加激烈的競爭。國外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式必將對我們的傳統技術、固有理念形成巨大的衝擊。而要應對這種變化,並使中國的農業與國際接軌,中國的農業推廣工作必須著眼於農業技術、經濟、資訊、管理、法規、理念等知識和技能的高效整合與快速擴散。這是新階段、新世紀、新形勢賦予農業推廣的新任務。

二.農業推廣要應對新的變化

隨著農業、科技形勢的變化、農業推廣環境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推廣服務範圍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整個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入wto農民對技術的選擇餘地更大,技術競爭更加劇烈。所有這些都要求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

1.農業推廣體制要有變化。

在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農業推廣體制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過去,我國的推廣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推廣體系,省、市、縣、鄉層層設立推廣機構,成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主渠道。隨著體制改革和農村市場的開放,農業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充實到原有的推廣體系,市場經濟的建立和農村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可使農民推廣組織、企業推廣組織等民間組織迅速興起,尤其是農業龍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正在推進產業化程序中自覺地發揮著越來越大的推廣作用。因

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必須注意到推廣渠道的多元化帶來的新機遇,進行多種推廣力量的整合,加大推廣力度,這在農業技術知識更新加快、使用週期縮短的今天,對於提高推廣效益尤為重要。新的形勢要求中國建立新型推廣體制。新型的推廣模式應該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部分是精幹的國家推廣機構;第二部分是由科技型企業為代表的推廣機構以幾大學和科研單位的推廣機構組成;第三部分由民間組織和農民技術員組成。

2.農業推廣機制要有變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廣工作要由政府指令向著市場引導的諮詢服務發展。推廣機構要按照市場和農民的需求開展工作,要按照市場機制探索推廣新途徑,促進技術由無償活動轉向有償服務,科技成果實行有償轉讓。同時對於一時難以取得效益又必不可缺的公益性技術,如病蟲害預測預報、農業經濟資訊等,要繼續加強政府推廣的力度。要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給推廣工作帶來的新挑戰,注重維護智慧財產權和不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促進行政推廣轉向法制推廣,指令性推廣轉向市場需求性推廣。

3.農業推廣觀念要有變化。

今天的農業技術推廣與過去傳統的推廣在內涵上已有很大不同,新經濟、新科技形勢下的農業推廣正由過去單純的技術普及轉向對農民的全面知識教育和素質提高。這是因為今天農民需要的正是與經濟有關的所有知識技能的整合。這就要求推廣人員也要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不僅如此,由於技術知識等來源的多元化,現代經濟社會中的農民在許多方面逐步超越專業推廣人員的能力,推廣人員在向農民輸送技術、知識、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向農民學習,並瞭解農民的新需求,由單純技術人員的推廣變成有農民參與的推廣。

4.農業推廣方式要有變化。

國家推廣機構應通過政府渠道獲得推廣經費和工作經費;科技型企業、大學、科研單位和民間組織、農民技術員,則要按照市場機制實行有償服務,科技成果實行有償轉讓。農業技術推廣要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規則給它帶來的新挑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促進依法推廣。

5.農業技術推廣目標要有變化。

由於農業生產的目標已經有單純的要求產量轉向追求質量效益等多重目標,因此,農業推廣工作目標也要做出調整,要由過去追求數量轉向增加"三農"收入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及滿足更多層面的生活需要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思路與對策

1.發展市場經濟的農業推廣觀念。

要在推廣工作中引入市場行為,培植農戶參與觀念,發展併為農民傳輸市場經濟有關的新觀念,如競爭觀念、效益觀念、資訊觀念、質量觀念、誠信觀念、法制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技術創新觀念和素質創新觀念等。

2.調整農業推廣工作的目標內容。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目標要定位到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和環境發展需要更廣泛的各個方面,這也是現代農業對推廣工作提出的戰略要求。要確立推廣法律化的觀念,技術創新的智慧財產權受法律保護,公益性技術推廣也要根據wto等國際通行規則納入法制保護規範。

3.建立市場技術推廣的培養訓練制度。

建立市場機制條件下高素質推廣人才隊伍培養訓練制度。要培養不同技術層次需要的推廣專家和人才,適應加入wto競爭需要,適應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適應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使推廣人員不斷更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滿足技術競爭、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需要。

4.調整農業推廣工作的方式方法。

充分運用現代技術(網路技術、資訊科技、媒體手段等)武裝技術推广部門的條件和手段,要使推廣人員不斷髮展和運用雙向溝通和農戶參與的推廣方法,提高推廣工作效率,強化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經濟行為職能,使之始終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服務。

5.農業技術推廣示範工作要針對區域生態特點和經濟需要。

不同型別區域有不同區域經濟特點和不同的經濟產業帶,因此,有不同的技術需求和不同的推廣目標,專案選擇和技術組合必須有針對性。設計技術推廣方案就要考慮推廣示範區域的特點。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和代表性選擇農業技術推廣示範課題。做到兩個結合。即:

推廣目標與區域性結合——強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示範內容與區域性結合——強調結構調整和持續發展。

6.突出農戶在推廣體系中的核心作用。

農戶是中國當前農業經濟體系的最基本生產單元,也是技術推廣工作的主要物件和實踐者。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圍繞農戶為中心,把農戶參與當作重要的推廣內容,如組織若干骨幹農戶參加技術示範,併為他們建立示範戶檔案。系統、動態地瞭解農戶的生產、經營和技術成分變化。根據農戶的需要遴選技術組合、安排技術示範內容和方案、設計技術專案。依靠農戶的配合開展技術示範和觀摩活動。

7.農民培訓是推廣成功的關鍵,在培訓中強調推廣人員與農民雙向溝通。

採取培訓觀摩和技術指導相結合的交流方式,增加推廣人員與農戶的接觸機會,按照農戶的需要搞培訓,藉助農戶方便形式搞觀摩,深化培訓交流的效果。

8.通過技術觀摩強化農戶參與能力。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推廣中最活躍的因素。技術示範活動始終要求農民的參與和實施。示範樣板放到農戶的田間地頭。這樣提高了示範交流的效果,通過農民的參與反饋即提高了示範方案的適用性、合理性又為推廣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9.利用大眾媒體推動技術傳播。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宣傳,在更大範圍規模上,擴大專案和技術的社會影響達到增加農業、農村、發展的收入。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3

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穩定發展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關鍵。作為世界上農業自然災害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脆弱的農業,亟須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和支援,以保證農業生產經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一、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我國農業保險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1982年開始由民政部門、農業部門、保險公司等陸續開辦了一些農業保險業務。1982年到1992年農業保險業務呈上升趨勢,到1992年當年農業保險費收入達到億元。但保費快速上升的同時是居高不下的賠付率,1991年農業保險的賠付率為119%。在政府支援性措施減弱以後,過高的賠付率導致農業保險業務逐步萎縮,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不得不調整農險結構,對一些風險大、虧損多的農險業務進行戰略性收縮,而其他保險公司則是退出農業保險的經營。中國人保香港上市後,由於經濟效益的原因,不再經營大部分的農險業務。

自以來,專業農險公司開始浮出水面,9個省區市的農業保險試點也已經全面鋪開。頒佈了發展農業保險的指導性意見,提出農業保險發展的五種模式:

一是與地方政府簽訂協議,由商業保險公司代辦農業險;

二是在經營農業險基礎較好的上海、黑龍江等地區,設立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

三是設立農業相互保險公司;

四是在地方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嘗試設立由地方財政兜底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公司;

五是繼續引進像法國安盟保險等具有農業保險經營的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的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

二、我國農業保險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的農業保險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現行的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不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一方面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的發展面臨資源短缺、技術薄弱、人才匱乏等問題。另外,傳統風險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一)有效需求不足

農業生產和經營風險的客觀存在,必然形成對農業保險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明顯不足。主要原因在於:超小規模的土地經營客觀上弱化了農業保險的經濟保障功能,窄小的經營規模使農民產生較低的預期收益,因而不願意付出保險成本;我國的農業保險主要以商業形式經營,國家支援和補貼較少,相對農民收入而言,保險費率較高,抑制了農民對保險的需求。

(二)缺乏專業性保險從業人員

長期以來,我國保險業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發展呈現多次起落,保險人才斷層,目前我國保險從業人員大多數人是從其他行業轉來的,沒受過專門保險教育。而農業保險經營的複雜性、艱苦性,更是導致人才奇缺。因此,從業人員現狀是經驗型多,知識型少;保守型多,開拓型少;單一型多,複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資料表明,我國保險市場人才供需比例約為1:4。人才的極度匱乏,特別是核保、核賠、精算等技術型人才和管理、營銷、培訓等複合型人才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保險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業保險險種減少,發展滯後

我國保險業在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快速增長後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險產品的結構不合理,險種可選性少,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產品缺乏創新,一方面產品雷同多,細分度不夠,達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組合效應。另一方面產品開發能力弱,更新換代慢。由於長年虧損、業務萎縮。

(四)保險中介機構缺位

規範化的保險中介機構活躍在保險市場上,是現代保險市場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對保險的供求雙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特別在農村保險市場中,保險中介人可以將保險公司的經營觸角延伸到農村的各個角落,節約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也能起到服務於廣大農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國保險公司幾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業隊伍承保農業保險,沒有充分利用農村保險代理和保險經紀公司這一中介形式。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4

按照縣委關於在全縣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近期,縣委農工部就如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我縣“三農”工作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不斷向前推進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調研,目的是摸清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為縣委、縣政府制定推動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政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現將調研情況和建議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立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立足資源特色,發揮比較優勢,通過抓基地、強龍頭、拓市場,選準著力點,從加大扶持上入手,結合各地實際,創造性地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程序,取得了顯著成效。

1、總體規模增長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縣各地把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總抓手,不斷創新農村經營組織形式,注重培育市場競爭主體,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全面發展。20xx年底,全縣擁有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500餘個;擁有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達到9。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達10萬餘戶;約佔全縣總農戶數的30%,其中直接帶動農戶5。1萬戶;全縣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全縣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年增加收入達3。1億元。

2、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通過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全縣湧現了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20xx年,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家,省級龍頭企業發展到5家;在這6家龍頭企業中,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4家,達5000萬元以上2家;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到16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以上的5家,達1000萬元以上的11家;縣級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27家,其中產值、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的9家,達500萬元以上的12家,300萬元以上的達6家; 全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個數發展到78個。這些龍頭企業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是我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力量。龍頭企業在帶動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推動技術進步、產品質量安全和培植農產品知名品牌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中堅力量和帶動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支柱。

3、區域特色主導產業日趨明顯。全縣已形成了一批佈局相對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主導產業。如46萬畝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80萬平方米菌菇,33萬畝雙低油菜,46萬畝水稻、20萬畝芝麻、10萬畝花生、10萬畝大豆、12萬畝果業、5萬畝油茶、3萬畝茶葉、年產20xx0噸禽蛋、300萬羽水禽、100萬頭瘦肉型商品豬,6萬頭肉牛、12萬畝瓜果、10萬畝溼地松、3萬畝花卉苗木、2萬畝藥材共18個生產基地,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並呈現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態勢。20xx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8。56億元,其中養殖業總產值22。34億元,糧食總產量456875噸,油料總產量40800噸,生豬飼養量超過98。14萬頭, 農民人均純收入5527元,比上年淨增500元。

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全縣出現了合作社、協會、聯合體等多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的勢頭。到20xx年底,全縣擁有比較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5家,其中,農業部示範點5家,省級示範點7家。按行業劃分,種植業27家;畜牧業73家;漁業9家;其他6家。擁有社員和會員1250戶,帶動農戶1。2萬戶,農民社(會)員人均純收入8500餘元。

5、利益聯結機制逐步完善。各地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注重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關係更趨牢固和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趨於多樣化,主要有合同形式、訂單形式、合作方式按利益返還形式、股份合作和按股分紅形式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日趨活躍,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維護農民利益、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保護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正逐步向“公司+中介組織+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企業的方向發展。

二、存在問題

1、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偏小,競爭力和帶動力較弱。一是我縣省級龍頭企業尤其是國家級龍頭企業數量偏少,實力偏弱。二是企業加工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我縣2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業,而且這些加工型企業中又是以粗加工為主,精、深加工企業少。規模小、競爭力弱,限制了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對農戶的帶動能力也較弱。

2、企業融資困難,銀企關係有待進一步改善。我縣龍頭企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融資困難。一是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大 多數產值在億元以下,抗風險能力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銀行信用等級不高,較難獲得銀行貸款。二是由於農業投入大,見效慢,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銀行放貸的風險相對較大,致使銀行對龍頭企業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不高。三是擔保機構實力較弱,擔保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獲取貸款的機會。

3、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多尚未建立起市場運營機制。目前我縣農業龍頭企業仍是生產什麼就賣什麼,不是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這種方式在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過程中必將因市場的波動而出現較大的變化。另外,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由於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通常比較關注短期收益,農戶利益很容易受到損害,很多與龍頭企業簽訂的種養借貸合同難於兌現,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今後幾年是全面貫徹__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的重要時期,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特色產業的任務十分繁重,我縣將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升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把工作重點放在培植龍頭、引資發展、優化服務、形成合力等方面,使我縣的農業產業化工作有一個新的提高、新的跨越。

1、充分發揮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作用。重點強化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巨集觀規劃和引導,一是重點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執行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根據市場主體“自主經營、自願合約、利益聯動、風險分擔、共同發展”的取向從利益機制和運轉約束機制兩方面入手,對其市場主體行為加以指導。二是引導市場加速建設,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大力發展市場網路,建立健全流通服務體系,形成一個以批發市場為主框架、以各農貿市場為支撐、以各商貿城為網路、以農民產銷組織為補充的四大市場流通服務體系。三是注意對主導產業的引導、培育和發展,而不是一哄而起、盲目上馬和盲目投資。四是建議縣政府設立產業化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用於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貸款貼息、新技術引進、新產品開發方面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

2、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農產品結構和農業區域佈局,加快特色和市場競爭力大的農業產業建設。第一,把畜牧業做成強勢產業,大力發展生豬、(奶)牛、家禽生產,對新建的年出欄商品豬5000頭(豬舍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小區),對新建的存欄能力100頭以上的(奶)牛場,對新建年出欄100萬隻以上的規模家禽養殖場,建議縣財政給予8—10萬元的一次性專案扶持。第二,把水產業做成特色產業,大力發展魚蟹、黃鱔、甲魚等特色漁業。對新開發集中連片養殖基地,養殖300畝以上的;對新開發甲魚養殖、黃鱔網箱養殖連片300畝以上,且帶動農戶100戶以上的;建議縣財政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專案扶持。第三,著力抓好蔬菜、食用菌、水果、油茶、茶葉、藥材、芝麻、花生和花卉苗木等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對新開發集中連片300畝以上且獲得無公害級別證書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議縣財政給予6—10萬元的一次性專案扶持。第四,大力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抓好“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本地林業優勢發展效益農業。

3、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配合省、市產業化辦實施農業產業化“雙十雙百”工程,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能力強、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對新獲上級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年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新獲得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其他組織;建議縣財政給予5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4、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援供銷社、龍頭企業、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創辦或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專業協會,建議縣財政分別給予5萬元、3萬元、2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同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模式。

5、多渠道籌集產業化發展資金。目前我縣龍頭企業大多是個體私營性質的民營企業,經營較為靈活,初期發展較快,但發展後勁不強。其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管理不強,20xx年,我們將鼓勵企業走聯合發展之路,實行股份制經營,走大聯合大發展之路,同時,協調金融部門要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加大對產業化企業的貸款支援力度,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困難。同時,篩選重點專案組織申報,爭取上級資金扶持。

6、大力提高企業生產的科技水平。目前我縣的大多數企業都屬於大眾化生產行列,真正知名特色的不多,主要是缺乏高技術、新產品的支撐,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生產效益低,發展後勁弱,風險大。今後,我們將引導企業在新技術、新產品引進上加大投入,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形成自己的產品特色。

7、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著力抓好農業招商引資,依託我縣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優化整合農業資源,精心包裝一批招商專案,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舉措,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引進農業產業化專案、綜合開發山水資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副產品精加工、新興產業發展、能源利用等六個方面,力爭全縣農業招商引資有大的突破,使全縣農業經濟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5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結構

為抓手,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規範化、市場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二、建設重點

根據我鎮農業資源優勢,重點構建高效生態農業園區平臺,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工程,彰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新格局。

突出四條主線,根據我鎮農業產業佈局,依託貫穿我鎮的主要幹道為主導骨架,接受興泰線的輻射,以特色農業為重點,形成四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帶。

一是以興沙公路沿線的優質糧經作物生產的產業帶。重點謀劃在興沙路沿線區域,大力發展優質稻米、優質棉花、油料生產以及擴大鄭朱優質葡萄品系的種植及品質的提高,努力打造興沙線優質糧經產業帶。

二是興西線高效產業帶。重點在興西路兩側通過招商引資,引進高效農業專案,以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逐步實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產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脫水、生產加工基地,逐步擴大圩岸“金花菜”種植規模,努力形成興西線高效特經產業帶。

三是蕩橫線重點實施**鎮高效生態農業園區。以姜戴、夏許、丁沙、馬港等村形成20xx畝的核心區,規劃建設面積1萬畝,接受其輻射面積2萬畝,在園區內引進先進的品種,新型種植模式,推廣配套的新技術,走標準化生產路,創新經營模式,不斷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20xx年春,園區建設工作初建成效,指導、示範全鎮的高效生態農業。

四是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依據馬呂線現有的林地資源,策應徐馬荒景區開發,充分發揮馬呂路馬志巨集林下養殖生態雞的典型示範作用,重點建設10萬隻畜禽生產基地,以馬港生態養殖為基地,採取“三統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養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響原生態林下畜禽這篇文章和品牌,不斷提高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水平,努力形成馬呂線特色畜禽產業帶。

林業綠化:20xx年在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22.4%的基礎上,再增0.5個百分點,重點實施村莊綠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栽植景觀樹,美化環境,每個村建立圍村林,農戶家前屋後栽植林果經濟林,美化環境、增加效益。

實施三個規劃。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是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的重要環節,針對洪澇災害頻發的趨勢,水利建設在我鎮顯得十分重要,計劃實施三個規劃。一是對全鎮84.6公里的聯圩每年加修聯圩30公里,按照4.54式標準,能擋3.5米的水位進行加修;二是對三個大聯圩新建三個4個流量的排澇站,加大內排能力,關閉破舊、損耗大的老、病排澇站;三是新建3座高標準的圩口閘,確保高水位擋得住。

建立三個畜禽特色基地。水產業是我鎮農業的半壁江山,傳統的養殖品種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場風險加大,完全不能適應現代高效農業的要求,依據我鎮豐富的水產資源,20xx年建立三個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馬荒原生態區域為主的3000畝生態龍蝦養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為示範點200畝特種魚、泥鰍養殖基地;三是以我鎮水產養殖場徐馬荒生態區域的3000畝為主機板橋大閘蟹養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1、強化組織領導。鎮成立現代高效農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鎮現代高效農業的規劃,實施及實施過程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協調,同時,根據工作重點和職能分工,成立以片長、蹲點鎮幹、各農業口職能部門具體工作班子,黨委、政府把現代高效農業作為20xx年三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之一,並根據農時季節序時進度,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檢查,對各村進展情況予以點評,督促年終進行考評、獎勵。

2、強化工作責任。鎮幹部、村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單位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責任主體,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加強學習,勇於實踐,要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制定出工作規劃,明確時間部署,明確現代高效農業專案,創新土地的流轉方式,採取農戶自建、租貸、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形式給群眾自己選擇;同時明確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職責。

3、激勵扶持政策。根據市委22號檔案精神,除市裡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獎勵政策外,鎮將出臺《關於促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獎勵辦法》實行以獎代補,調動全鎮上下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6

今年入夏以來雨水普遍不足,尤其是自7月份以來持續高溫,降雨低於往年同期降雨量,對雙廟鎮農業造成了不良影響,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形式不容樂觀,根據縣統計局要求,我鎮迅速組織有關人員開展旱情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調研,經調查雙浮鎮45035畝糧食作物全部受災,3621畝經濟作物也受災嚴重,具體情況入下:

1,由於持續連日干旱無雨,導致農作物嚴重缺水,全鎮農作物大面積受旱情影響,生產遲緩、減產已成定局,不利於農業的健康發展,我鎮大豆麵積種植較大,目前正是其結莢期,長期無雨乾旱,再加上水源有限,直接影響了生長,玉米和紅薯等季節性作物也由於乾旱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經濟作物中,部分蔬菜品種由於高溫提前結束生長,影響了產量和質量,其它經濟作物如棉花、瓜果、油類作物也受到嚴重影響;

2,為儘快緩解旱情,雙廟鎮黨委政府及時召開鎮村兩級全體幹部專題會議,併成立了以鎮長王玉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抗旱領導小組,發動全鎮廣大幹群全力抗旱,但天氣長期乾旱,水源有限,給抗旱帶來一定困難,加上前期旱災已成定勢,導致我鎮農作物受災嚴重,大豆有莢無粒,玉米有棒無仁,大面積絕收。

通過鎮村幹部深入田間調研,雙廟鎮對此次旱情造成農作物生長受損十分重視,分派農業綜合服務站專人進村入戶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盡最大努力減少旱情給我鎮農業收入帶來的損失。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7

按照廳黨組的統一安排,20xx年12月21日至25日和20xx年元月10日至12日,我們一行五人到監利縣開展農業生產情況調研。我們實行入戶調查和問卷調查,巨集觀座談和微觀調查相結合,重點剖析一個村,瞭解當前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田種植備耕情況。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人口

xx村農戶數為314戶,總人口1529人,男女比例為1.04﹕1,18歲以下人口501人,其中18-60歲819人,60歲以上209人,分別佔總人口的32.77%、53.56%、13.67%;其中1028個成人中,文盲126人、國小文化程度410人、國中文化程度42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72人,文化程度比例為:1.75︰5.69︰5.83︰1,全家外出打工戶為80戶,佔25.48%。

2、勞動力

全村勞動力(18-60歲)人數為819人,佔總人口比例53.56%,其中外出打工人數為492人,佔總人口的32.18%,佔勞動力人數的60.1%,在家務農人數327人,佔總人口的21.39%,佔勞動力人數的39.9%。

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國小、國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別為33人、318人、398人和70人,分別佔勞動力的4.03%、38.82%、48.60%和18.55%。

3、實際從業人員

據調查xx村實際從業人數1002人,其中非勞動力(18歲以下和60歲以上)從業人口183人,佔總人口的11.97%,其中外出打工人數為12人,佔非勞動力從業人口的6.56%;在家務農171人,佔非勞動力從業人口的93.44%。

文化素質偏低。從文化程度來看,文盲、國小、國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別為106人、406人、418人和72人,分別佔實際從業人員的10.58%、40.52%、41.72%和7.18%。

4、耕地

我們調查,20xx年xx村耕地面積3107.3畝(統計上報為3160畝),其中水田面積2985.5畝(統計上報為2930畝),旱地面積121.8畝(統計上報為230畝),播種面積為6553.7畝(統計上報為6687畝),複種指數為2.1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692.6畝,水稻4587.6畝(其中早稻、中稻和晚稻分別為1602.1畝、1229.9畝和1755.6畝)、油菜1496.65畝、其它469.5畝。冬閒田1500.9畝,佔耕地面積的48.3%。

5、糧食產量

20xx年糧食總產量為2219.6噸(統計上報產量2779噸),其中水稻2188.1噸(統計上報產量2779噸),佔糧食產量的98.58%。早稻、中稻、晚稻產量分別為712.9噸、676.4噸和798.8噸,小麥產量為31.5噸。

20xx年水稻收購價好於20xx年,早、中、晚稻每公斤收購單價分別為2.1元、2.3元和2.3元,分別比去年上升0.22元、0.42元和0.5元,上升比例分別為10.4%、18.26%和21.73%。

6、收入情況

①經營性收入

種植業方面:20xx年全村種田收入369.46萬元,需上交村提留費用12.8萬元,實際收入為356.66萬元。涉及種田的農戶共234戶,共投入勞動力498個,勞動力人均種田年收入7161.84元。

養殖業方面:全村水產養殖收入60.3萬元,畜牧養殖收入4.95萬元,合計65.25萬元。

②務工收入

全村外出年打工收入共計670.32萬元,外出打工人數為504人,人均年打工收入1.33萬元。

③轉移性性收入

全村轉移性收入35.43萬元,其中糧食直補6.19萬元,良種補貼7.87萬元,農資綜合直補20.87萬元,農機補貼收入0.5萬元,人均231.72元。

④財產性收入

存款利息收入12.31萬元,農機等機械出租收入18.01萬元,共計30.32萬元。

全村總收入合計1092.73萬元,人均收入7146.7元。

7、村級債務

目前,xx村還存在著債權債務問題,20xx年xx村債務總額為10.47萬元,其中借款3萬元,應付款項7.47萬元;債權總額為45.98萬元,其中農戶欠款45.08萬元,其它應收款0.9萬元。20xx年xx村村級債權債務變化情況:農戶上交欠款4萬元,村級歸還借款2萬元。村級經濟來源只有村級機動地的租金,目前機動地面積258畝,每畝年租金120元。

8、20xx年打算

通過對農民種植意向調查,20xx年xx村計劃種植面積6437.1畝,其中水稻計劃種植4592畝,與20xx年4588畝相差不大。20xx年早稻、晚稻、棉花和油菜計劃種植面積略有增加,而中稻、小麥種植面積略有減少。外出務工人數509人,比20xx年增加5人。

二、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農技推廣滿足不了需求

根據調查,xx村是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村,早稻和中稻主要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晚稻由於生產季節的原因,該技術應用面積不大,20xx年全村早稻輕簡栽培技術應用面積1482畝,佔早稻種植面積的92.5%;全村推廣水稻良種面積達到100%;配方施肥服務面積1505畝,佔總面積的48.43%;水稻病蟲機防面積1855畝,佔總面積的16.17%。

據調查,農民對作物的播種期、移栽期認識不夠,不懂得對症施肥,不懂病蟲防治,希望能夠統一組織,開展病蟲害防治,希望農技人員提供準確的病蟲預報,並指導用藥,並希望參加種植技術方面和養殖業方面的培訓,尤其是水產培訓。

目前農業技術在服務人數、方式上與農村實際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汪橋鎮12萬畝耕種面積,而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只有3個農業技術人員,既無辦公場所更無新裝置,高產建立專案、測土配方施肥、植保病蟲防治集中3個人身上,而且他們待遇差,地位低,後備人員匱乏,思想不穩定。一個人以錢養事年經費22600元,扣除保險費,實際年收入只有16000餘元,相當於一個普通打工者。因此,應給鎮推廣服務中心增加人員,按2萬畝一個人的比例落實,要給農技人員創造一個穩定的條件。農民反映,在農事管理活動中,幾乎很少見到農技員,只是從村幹部和宣傳單上知道一些農技指導資訊。

2、農機服務受制約

全村共有各種農業機械535臺(套),其中插秧機1臺、收割機3臺、機耕船2臺、手扶拖拉機24臺、耕整機59臺、抽水機280臺、機動噴霧器16臺和電動噴霧器150臺。農機服務主要在機耕、機收和抽水上,病蟲防治主要以自防為主,全村農機化服務應用面積也在不斷擴大,農田機耕和水稻收割基本實現100%的機械,20xx年全村農機服務應用面積達到25793畝次,其中機耕面積5120畝,機收面積3000畝,分別佔應耕和應收面積的78.12%和45.78%。總體上來看,農業機械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近幾年,國家對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在農機服務上還受到一些制約:一是操作人員的制約,年輕人不願意幹,而年齡大的人不會幹,同時農民接受農機培訓少,農機操作人員少,水平低;二是受到農機補貼經費的制約,主要表現在農機補貼經費少,農民需求大,農機補貼範圍小,農民需要的小型機械未列入名錄;三是受到農機發展的制約,農業生產需要的晚稻插秧機、油菜收割機等農機服務還跟不上;四是受到柴油供應的制約,柴油漲價太快,農機應用負擔加重,農忙季節買不到油。

3、土地流轉步子不大

5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戶不滿足現有的小農經營模式,紛紛外出務工,部分農戶將土地全部或部分轉租給他人種植,據統計,全村涉及轉租流轉土地達934.3畝,佔總種植面積的30.07%,涉及農戶80戶,佔總農戶數的25.48%。目前土地流轉的形式多是親朋好友近鄰間進行的季節性土地流轉,多是口頭協議,沒有簽訂書面協議,流轉涉及的戶數不多,面積也較小,xx村沒有大面積上百畝的土地流轉,最多的一戶也只有50畝,大多數農戶種植面積在10畝左右。國家取消農業稅,並對糧食生產實行補貼政策後,農民種田積極性高漲,許多農民“惜田如命”,土地糾紛事件不斷增加,20xx年汪橋鎮發生農民要地種的土地糾紛28件,xx村涉及向村委會要地的農戶16家,但目前還解決不了。農民之所以“惜田如命”,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當前種田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根據20xx年監利縣平均種植水平,種植一畝早稻收益554元、中稻收益808元、晚稻收益624.5元,(包括分別享受的轉移性補貼69元、74元、74元);種植一畝棉花的效益1087元,包括良種補貼15元。根據xx村調查,農民種田年收入平均7161.84元,外出打工年收入平均1.33萬元,兩者差距6138.16元。

二是勞動強度減輕。由於實施輕簡栽培和農機化服務,傳統的種田模式被替代,農民種田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根據測算栽種一畝早稻,只需要4-5個工,而傳統種田模式則需要8-9個工。

三是農民出路不多。由於當地工業不發達、沒有大型企業,周邊又沒有礦場,農民就業門路少,在家農民只有以種田為主。

四是農民有後顧之憂。由於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尚未解決,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後,自己就無立足之地,將來生活沒有保障。

五是對農村環境的認可,他們認為農村環境還不錯,在種田的同時,還可以在附近打打零工。

4、農業生產條件急待改善

農村排灌條件和田間道路等農業生產條件制約生產發展和生產能力提高。根據調查,xx村排灌能力不足,設施主要有路閘12個、溝渠63條,其中損壞路閘7個,淤塞的溝渠38條。可以滿足全部田塊排灌,可以滿足900畝田抗旱,佔總面積的28.96%。20xx年,受連續暴雨影響受災面積420畝,產量損失公斤。

目前全村田間道路2條3.5公里,農業機械能進去開展田間作業的道路10條8.5公里,另外需要維護的田間道路12條12公里,還需新修的田間道路10條10公里。

5、農村冬閒田面積較大

xx村冬閒田的面積還較大,全村冬閒田1500.9畝,佔耕地面積的48.3%。主要原因:一是因為排灌條件有限,導致冬不能排,春不能灌;二是抓糧食生產就要發展雙季稻,這樣作物茬口不好安排;三是種冬作物小麥、油菜效益差,投入300-400元,收入也只有300-400元,划不來。

三、發展農業的建議

1、加大土地流轉力度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從監利的情況來看,可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要加大宣傳力度,宣傳有關政策,統一認識,消除疑慮,讓廣大農民主動參與土地流轉。二是要培植種田大戶,通過政策引導、

7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方面促進大戶發展,不斷提高能力,擴大土地流轉規模。三是加大組織推動力度,一方面要要強化經管隊伍,目前監利縣縣、鄉兩級經管部門不在農業部門,力量弱,對土地流轉推動力小,建議將經管部門合併到農業部門,另一方面要發揮村級幹部與黨員的作用,加強黨支部建設。在此次問卷調查中,農戶對xx村村幹部的作用表示認可的佔80%以上,認為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的佔60%以上。四是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施以工補農,在政策、土地出讓資金、人才等方面大力向縣市傾斜,發展當地經濟,吸引周邊農民就近就業,拓寬農民就業門路,增加農民收入,讓部分農民離地離田,使土地流轉到種田大戶手中。五是要探討股田制經營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2、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20xx年,主要農資價格均出現上漲,其中50公斤複合肥的價格由140元上漲到145元,上漲3.57%;40公斤尿素的價格由85元上漲到88元,漲價幅度3.53%;50公斤碳銨的價格由32元漲到34元,漲價幅度6.25%;農藥中除少數藥劑如毒死蜱價格上漲8.33%外,噻嗪酮、井岡黴素、阿維菌素、吡蚜酮、乙·苄等大部分藥劑價格未變;水稻種子平均價格由每公斤40元上漲到50元,上漲25%,柴油每升價格由5.2元上漲到6.8元,上漲30.77%。

根據調查,20xx年xx村全村投入複合肥163.8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1.64萬元、投入碳銨98.3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0.4萬元、投入尿素65.5噸,比20xx年同等用量增加費用0.3萬元;共使用種子2.4噸,由於漲價多投入24萬元;農藥支出29.82萬元,與去年基本持平;使用柴油34.4噸,同等用量比20xx年多投入5.5萬元,共計增加投入成本31.84萬元。

在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的同時,糧食價格也有相應的增長,其中早稻價格由每公斤1.88元上漲到2.1元,上漲11.7%,中稻價格由188元上漲到2.3元,上漲22.34%,晚稻價格由1.8元上漲到2.3元,上漲27.78%。早稻、中稻和晚稻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分別是15.68、28.41和39.94萬元,油菜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是4.34萬元,棉花由於漲價增加的收入是15.32萬元,共計103.69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農資價格漲價沒有水稻等糧食作物價格漲價的幅度大,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田積極性。農民希望這種政策得到保持,要求政府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

3、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一是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體系建設,提高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服務功能,加快現代傳媒手段在農技推廣中運用,推進農業科技資訊進村入戶,積極探索農技推廣執行機制,提升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水平。

二是加快農機推廣與普及,加大對農機補貼的投入,降低農機補貼的門檻,擴大農機補貼範圍,讓農民受惠範圍擴大。同時,加大力度對農民開展培訓,提高農機應用水平。積極引導農民購臵高技術、多功能、多用途的機械,要搞好農機技術服務,為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支撐。

三是改善農村排灌設施條件,加大資金投入,採取政府和農戶共同分擔投入的辦法,開挖和疏通溝渠,提高泵站和路閘的排灌能力,提高農田排澇和抗旱能力,落實雙季稻種植面積,確保農田穩產高產。

四是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如在晚稻育秧方面,鄉鎮可成立專業育秧公司,對周邊農戶進行服務。在運作上,採用市場運作和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原則,突出發展重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合作組織的合法權益。

4、積極穩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農業生產發展需要有集體經濟,從調查中發現,xx村是一個“空殼村”,沒有村級企業,沒有收入,還揹負著債務。要研究制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政策,積極穩妥地化解村級債務,並避免產生新的村級債務。

20xx年元月十二日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8

在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工作是按照老規矩到春天催種地、夏天催夏鋤、秋天催秋收,繼續唱“四季歌”,還是轉變工作方式,把主要經歷投放到推進農業產業化上?帶著這個問題,我利用近一個月時間深入農村進行了認真調研。通過調研,感到近幾年來特別是實施“五大戰略”以來,全市上下絕大多數基層幹部,特別是縣、鄉級領導幹部對新形勢下如何抓農業和農村工作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基本上告別了過去唱“四季歌”的傳統工作方式,擺脫了過去那種“就農業抓農業”、“就種植業抓種植業”的傳統思維定式,進一步理清了農業和農村工作思路,步入了圍繞市場抓農業,立足產後抓農業,著眼工業抓農業的良性發展軌道。一些經濟發展較快、農民收入較高的鄉鎮對農業已開始實行產業化經營、工廠化生產、市場化營銷、專案化運作、社會化服務,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的程序,為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一、農業產業化方興未艾

幾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農業產業化做精、做大、做強的總體要求,切實加大了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領導力度,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農業產業化水平,使全市農業產業化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生產基地逐步擴大。各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鐵嶺的實際出發,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轉、人轉我快”的要求,調準、調優、調高、調特了我市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結構,規劃建設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豬、肉雞、花生、馬鈴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藥材、蠶繭、林木、榛子、林蛙等重點產業為主的生產基地。全市已建以鄉域為單位的農業產業化基地140個,其中100畝以上的種植小區129個,500畝以上的小區31個。蔬菜產業開發帶初具規模,形成了南起鐵嶺縣新臺子鎮北至昌圖縣毛家店鎮29個鄉鎮的蔬菜保護地,其中千畝以上專業小區達到40個,湧現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窪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專業鄉鎮。畜牧業規模養殖發展較快,全市養豬超3萬頭專業鄉鎮58個、養牛超萬頭專業鄉鎮68個,養肉雞超100萬隻的鄉鎮14個。第二、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有明顯提高。20xx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總產值實現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總數達30.1萬戶,比上年增加4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50.7;全市農民人均從產業化鏈條內獲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佔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全市各類農產品加工總量以達245萬噸,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市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已達20。第三、龍頭企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到20xx年底,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資產總額達27.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7.4億元,實現利稅4.1億元,從業人員達3.26萬人。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以達28,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7家,市級20家。20xx年全市新上固定資產超20xx萬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26家,相當於“十五”前四年新上農業產業化加工企業的總和。第四、農產品品牌建設有新進展。目前,全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已註冊275個。獲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34個、市級著名商標和名牌55個。“北綠”牌商標獲得了全國馳名商標,填補了我市無全國馳名商標的空白。“鐵嶺榛子”獲得國家原產地認定。“大成鮮雞”、“嬴德”肉禽、“鬱青”種子、“豆中寶”調味品、“文選”葡萄、“帽山”鮮奶等一批產品已經形成了名牌效應,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雖然全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地區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個別地區的領導對農業產業化認識不高,領導不力,存在上農業產業化專案對地方財政貢獻率低的偏見。二是產業化率不高,農產品加工率只有3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產業鏈條短,還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四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沒有實現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的教育和引導,增強對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重大意義的認識。在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市傳統農業地區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面對新形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但現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認識問題,特別是縣、鄉級主要領導的認識問題。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對縣、鄉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導,使其進一步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重大意義,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最有效途徑,是加速工業化、城鎮化的最佳切入點,是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現實選擇。通過教育,進一步解決一些領導幹部思想中存在的農業產業化專案只富民富企,對財政貢獻率低的錯誤認識。通過教育和引導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上農業產業化專案興一業,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通過教育和引導解決一些鄉村幹部思想落後,只當官不作為,作風漂浮的問題,激發他們抓農業產業化的工作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在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實現新跨越,才能橫下一條心,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才能解決農業比重佔全市經濟總量30%,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業大市實現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大問題。

(二)強化領導,加大力度,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農業產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正確導向。要通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確定發展重點,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確定主攻方向,選準切入點。規劃要貫徹科學發展觀,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要把做強傳統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作為規劃的靈魂。第二,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援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需資金、信貸等的支援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援農業產業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勵有才能、有志向的專家、能人到農業產業化戰場上建功立業。第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村經濟的一項中心工作,用農業產業化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域性。要建立領導包專案責任制、工作落實問責制,切實加強考核,把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作為對領導幹部任期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成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對貢獻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對於不作為、亂作為和搞政績工程,損害群眾利益的要追究其責任,直至調離原工作崗位或就地免職。第四,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優化軟環境建設。要把提升服務水平和為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創造優良環境作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永恆主題。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牢固樹立一切服從於、服務於經濟發展的大局意識,要轉移視角,多關注基層,多支援企業,真正為基層、為企業辦好事、辦實事。各鄉鎮黨委和政府要象昌圖縣八面城鎮、開原市業民鎮黨委和政府那樣,始終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擺到黨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積極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三)從實際出發,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農業產業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一起抓。一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選準能代表本地特點的專案,採取“反彈琵琶”的方式上龍頭企業,同時按照品種和質量要求建設與龍頭企業相匹配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採取定單形式實現生產加工的有機結合。隨著加工能力的不斷擴大,生產基地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和延伸,進而帶動一定區域範圍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鏈條。在建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過程中,政府部門主要是承擔組織、協調、服務職能,特別是生產初期政府必須對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援,解決企業和農戶自己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問題,必須象扶持不會走路的孩子一樣幫助其學會走路,同時還要清除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正常運轉後,政府應側重搞好協調和服務,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使其得以健康發展。在抓農業產業化工作,切不可只單一的抓基地或龍頭企業,必須兩手抓,不可顧此失彼。如果只抓龍頭企業建設,不抓基地建設就會使企業陷入無原料資源、不能達產的地境。必須把基地建設作為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第一道工序,必須把農產品生產作為產業化建設的第一車間,否則就將使農業產業化建設變成無米之炊。

抓龍頭企業群建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關鍵環節。要堅持“誰是龍頭扶持誰”的原則,根據產業佈局,在現有的龍頭企業中篩選出一批有發展前途的“大(大規模)、高(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強(強帶動)”型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扶持的重點,促其加快發展。同時再通過招商引資有選擇的新上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專案,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農產品品種得到加工,使已經初加工的產品再進行深加工,不斷延長產業鏈。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範圍內形成一個多種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叢集,整體推進全市農業產業化向範圍更廣、深度更深的方向發展。

抓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生產基地建設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基礎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建設一批大規模、高標準、集約化種、養基地,以滿足龍頭企業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儘快形成一鄉一品、一縣多業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一是引導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走“企業+基地公司+農戶”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區建設,培育規模養殖場和專業養殖大戶。在抓基地建設上要著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不斷優化農產品質量。要從建立健全農業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流程入手,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系列標準和技術規範,完善農產品檢測檢驗體系,不斷適應市場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同時,要實施品牌戰略,打造我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優質品牌,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建設一支適應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要求的人才隊伍。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鄉、村幹部和龍頭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及農民素質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的關鍵,沒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想實現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那隻能是紙上談兵。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必須做好培訓工作。一是市、縣級兩級黨校要充分利用黨校教育資源,常年開辦鄉村幹部進修班,進行認真培訓,重點傳授市場經濟理論、政策法規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理論,同時採取走出去參觀、調研的辦法,學習過去與我市經濟基礎相類似,通過近幾年努力現在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好經驗和做法,激發鄉村幹部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二是各級經濟主管部門要定期組織仍然採取“家族式”管理辦法管理企業的廠長(經理)到採用現代企業管理辦法的企業參觀學習,或採取開座談會的形式請他們現身說法,使我市的企業家借鑑他們的先進經驗,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各級涉農部門和科研單位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定期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到農村傳授科學技術。繼續實施“綠色證書”發放制度,爭取利用1—2年時間使60的農民接受培訓,掌握1—2門農業實用新技術,使每戶農民都能有一名熟悉自家致富專案所涉及科技知識的明白人。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9

調研中發現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一是保護意識薄弱。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農業為工業讓路、村莊為社群騰地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特色農業設施被廢棄、拆除,一些傳統生產技藝逐漸被現代技術替代。二是保護挖掘力度不夠。目前已認定的遺產數量和型別遠不能代表我省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總體面貌,還有很多農業文化遺產處於待識別、待發掘、待保護狀態。三是傳承利用手段與載體相對單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靜止保護,活態傳承、創新利用有待加強,農業文化遺產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頂層設計有缺位。該工作涉及多個部門,缺少統一協調、統籌謀劃的聯合工作機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還缺少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國家已出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我省還沒有相關條例辦法細則。

經調研、協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各級政府部門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依據有關政策,借鑑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進一步強化專門機構力量;探索資金、技術、政策、專案等多種投入方式,設立專項獎補資金,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進一步強化主管部門主責意識和聯動部門協同意識,建立省政府分管領導負責,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水利、文旅、自然資源、發改、住建、財政、金融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溝通協調、資訊共享和資訊保安協作、重要遺產認定評選、特色“非遺”傳承保護、專家諮詢論證等的聯席機制作用,協同推進農業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規體系。將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計劃,依據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及有關法律規定,儘快出臺我省管理辦法及細則。抓緊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標準和規範,不斷健全普查登記、申報調研、鑑定確認、宣傳弘揚、保護傳承等一系列保護制度,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統籌,構建全方位保護體系

一是開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完善普查範圍、內容、標準,再進行一次全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識別、大挖掘、大普查行動,全面查清我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基本情況和分佈狀況,並加快推進普查成果上報彙總、檔案建立和成果轉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料庫和普查名錄,同步提升資訊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學編制規劃。在尊重歷史、依據現實、突出特色、彰顯文化的前提下,科學制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明確農業生態、農業文化、農業技藝和生態產品開發、休閒農業發展等方面保護範圍、重點及目標,確定中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創新保護載體,豐富保護手段,嚴格依規實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示範區(專案)。

三是建立專家智庫。充分發揮各方面專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農業、水利、歷史、地理、文化、社會、民俗、林業、生態環境等領域專家組成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庫,堅持“優先保護、適度利用”的原則,完善專家諮詢機制、決策建議機制和評估檢查制度,正確處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的關係,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嚴肅性和歷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煉文化內涵,增強可持續利用底蘊

一是支援、鼓勵從事農遺相關研究的文化事業單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間組織,深入開展我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設立專項課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對照研究古農典籍等方式,對已列入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普查名錄的46項遺產的歷史由來、發展過程、利用價值等進行系統梳理,對新普查認定的專案進行再評估論證,對傳統農耕文明優秀基因進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並應用於工作實踐。

二是充分吸收、借鑑農業文化遺產資料庫和資訊化成果,組織專門力量積極編纂省級農業文化遺產詞典、名錄、圖集、文化叢書等;依託特有物種資源、勞動力資源、傳統文化習俗和鄉村景觀,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手工藝品製作等農業文創產品,挖掘農耕文化的獨特內涵和精神價值,打造“全省農耕,鄉愁記憶”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納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實施,引導樹立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的自覺意識,大力傳播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養、堅定的文化自信來推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四、創新發展模式,激發農業文化遺產新活力

一是加快業態融合。藉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與文旅產業緊密結合,利用遺產地豐富的生物、生態、文化、景觀資源和獨特的農業生產活動、農產品開發,促進文化產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康養產業、研學活動等特色產業發展,加強創意設計機構與農遺專案、優秀農藝傳承人對接,推動現代設計與傳統技藝有機結合、巧妙融合,豐富要素供給,發展多元業態,助力農民增收、產業增效,打造鄉村振興全省樣板的新路徑。

二是實施工程帶動。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融入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鄉村記憶”工程、“非遺”保護工程、“非遺”助力扶貧工程、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等,建設一批村史館、民俗館、鄉村博物館,培養一班鄉土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打造一片片美麗鄉村,使鄉村成為一幅幅有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有美麗生態、有人文傳承的現代“富春山居圖”。

三是凝聚社會共識。創新宣傳教育方式,綜合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積極藉助各級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圖書館以及村史館、民俗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上課本、上媒體、上網路、進學校、進鄉村、進社群。經過認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清單,要及時向社會公佈,並通過舉辦論壇、講座、評選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瞭解我省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重要價值,形成全民關注、全民參與的社會共識與良好氛圍。

農業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最近,筆者就如何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問題在桃江縣進行了調查研究,從中得到幾點啟示:

農業發展必須有一個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

一、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推進農業技術進步,使農業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

現實情況表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離不開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否則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就不能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轉化。現階段農業先進縣並不是缺少技術、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術,缺乏推廣途徑和手段,技術幹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才能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萬戶和各個生產環節,使科技成果的研製者、傳播者、接受者能夠融為一體。

二、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緩解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矛盾,提高農民經營農業的積極性。

從桃江農業發展實踐看,科技在農業增產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現得越來越大。去年全縣通過配方施肥技術,擴大雜交水稻、“雙底”油菜優良品種的種植面積,推廣免耕農作制度,推廣畜禽、魚配套飼養技術等科技措施,增加經濟效益約5200萬元。據18個科技推廣較好的村調查,每工日的純收入由過去的15元提高到現在的30元,務農的純收入能高於從事二、三產業的收入,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的矛盾,穩定農戶科學種田、科學經營的積極性。

三、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可以逐步完善在“戶為基礎”的條件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改革傳統農業提供示範。

如何在家庭聯產承包形式不變的條件下,把科技網路向村、組、戶延伸,這是生產力發展對生產關係提出的要求。倘若我們以科技服務為橋樑,把以“戶為基礎”的生產單位同社會化生產聯絡起來,大面積推廣科研試驗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實行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既可以改革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又可以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

農業科技服務在糧食高產區處於滯後狀態:

一、雖有體系,但機構配置本末倒置。主要是“兩個不順”:

一是體制設定沒有理順。縣一級成立的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目前無法協調四站(糧油站、經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農科所)、一校(農校)之間的關係。教育、科研、推廣、生產體系之間各網一面,缺乏配套性協作。

二是人員配置沒有理順。全縣縣鄉兩級共有各類農業科技人員254人,其中縣一級農技人員佔70.3%,鄉鎮一級佔29.7%。村沒有配備農技員,技術推廣工作則由村級班子負責傳遞。這種倒寶塔型人員配置結構,既與農技推廣相脫節,又與網路延伸相牴觸。這“兩個不順”使科技傳遞出現“斷層”,網路分佈出現“斷面”,專業指匯出現“斷線”等服務滯後現象。

二、雖然運轉,但措施配套脫節錯位。

一是少數地方搞農技推廣,各自為陣,單項技術之間缺乏有機結合。有的科研人員熱衷於室內研究,不願從事大田試驗。科研成果被閒置的情況也很突出。二是技術與投入脫節。近幾年農技部門經費不足的困難比較突出,有的正常農技活動也被壓縮。

三、雖有服務,但層次很低囿於表面。

一是服務專案缺乏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系列化服務;

二是服務質最缺乏高效、低耗、優質的規範化服務;

三是服務方式缺乏技農貿一體化的多樣化服務;

四是服務體系缺乏技術、資金、物資三配套的標準化服務。這種低層次的服務,往往形成星與點之間的輻射盲區,放棄了內圍死角;少數農技推廣單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術推廣,而是搞經營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廣專案,也是高價收費,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給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工作帶來了一定消極作用。

建設縣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現實途徑:

一、針對多成份、多門類的農業經濟格局,調整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把科技服務的主攻點放在村一級。

根據桃江縣實際,縣級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應當建成頭輕(縣一級)、腰硬(鄉一級)、腿粗(村一級)、腳大(科技示範戶)的寶塔型結構。這是近期內要解決好的重要問題。筆者的思路是:

第一,調整縣級,重點是“減肥”。理順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站、所、校之間的關係,使掛帥的有實權,充分發揮其指揮協同職能;對功能相同,職能相近的重疊機構,可以作適當調整和合並,把富餘的科技人員下派到鄉鎮去;採取“三不變”輪換制的辦法,鼓勵科技人員下基層搞示範、搞承包,對出類拔萃的農技人員可直接分配到鄉鎮擔任農技推廣的領導工作。

第二,充實鄉一級,重點是補齊。鄉鎮農技服務要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技術人員的配備原則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調配上要注意向邊遠地區傾斜;農技服務內容可由生產過程中的服務逐步向產前、產後全過程方面發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階段按規劃實施。經濟實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籌措資金的辦法,不宜向農民攤派抽薪。

第三,強化村一級,重點是完善。組織上要健全村農技綜合服務隊,配齊農技員,也可根據本村特點,配置畜技員、魚技員等。為減輕群眾負擔,有技術的村幹部可以交叉任職。在技術指導上以面對面、手把手的輔導為主,也可用示範戶的辦法,一戶帶十戶,十戶帶全村。

二、針對多層次、多內容的農業技術工作機構,分解職能,從實處起步,把服務的立足點放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

縣一級農業職能機構有數十個,若加上鄉(鎮)一級,機構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門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計劃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複,防止無效勞動,很有必要。筆者設想科研機構的主戰場,就在引進科研成果、試驗科研成果、比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課題可分解到人,完成時間也可一併落實。農技工作部門則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抓住能啟動全縣農業生產大踏步發展的帶有全域性性、關鍵性的重大科技專案進行重點突破、推廣;也可選擇投資少、見效快、週期短、效益高,並與現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結合的專案進行推廣,促進科技推廣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三、針對低素質的農業勞動力結構,改進農業科技指導方法,把科技培訓的著力點放在田間示範傳遞上。

由於歷史的原因,目前農業勞動力普遍存在低文化、低素質的問題,難以適應傳統的農業向現代農業、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要求。如何提高科技在農村的接受程度,現階段除了加強農村勞力的培訓、教育外,

比較現實的途徑是要把科技培訓著力點放在田間示範傳遞上。一是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村科技示範戶、專業戶隊伍,使之遍及全縣所有村組。二是農技人員要與農民實行面對面的技術指導。用田頭講座、田頭診斷、田頭示範等形式,把技術直接送到千家萬戶。縣農業技術學校,應把培訓重點優先放在村農技員和“兩戶”隊伍上,並逐年輪換,以從根本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四、針對多機制、多功能的農村經濟服務實體,把經營的出發點放在無償或低償服務上。農村經濟服務組織,應端正指導思想,處理好服務與經營的關係,立足“圍繞服務搞經營、辦好實體促服務”,強化為農服務意識。對常規、普及技術實行無償服務,開方配藥、適用技術實行低償服務,高難技術實行有償服務。同時,鄉(鎮)一級要合理配置好服務與經濟的力量,在自食有餘的情況下,力爭使多數民辦技術人員從事農技服務、推廣工作。

湖南桃江縣委政策研究室:六的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