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字導遊詞(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36K

五百字導遊詞 篇1

雲龍山是徐州市內重要的風景山林,山上巨石磷峋,林壑幽美。雲龍山長3公里,北頭毗連市區,海拔142米,由九節山頭組成,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風景名勝雲龍山山勢巍峨,曲折迴旋,頗有誘人之處。每逢夏日,山花爭豔,清香四溢。冬天,青松疊翠,素裹銀裝。遊人緩步入山,如登雲鳥瞰,可見到“西溪靈井”勝蹟。有小橋流水,又有飛瀑如練,樓臺亭閣,掩映于山水之間,景色十分美麗。走過“望山樓”,便到了“觀水亭”。“觀水亭”座下有一石雕龍頭,水從龍口噴出,彷彿飛珠瀉玉,緊連“玉瀉橋”。橋北有石牌坊一座,直上數十臺階,可到龍王廟。

五百字導遊詞(精選22篇)

廟東有“澄碧樓”,樓中水井,清澈澄碧,偶見游魚,歷歷可數;廟西有鐘樓一座,懸掛大鐘,聲聞十里;廟後山腰,有小型石窟兩個,平面皆方形,造像面相清癯、肉髻磨光,典型的北朝風格,為最有價值的歷史遺蹟。此外,還有典雅古樸的“棋盤亭”,構制精巧的“四明所”、“翰俗軒”、“掌陀廟”、“觀音堂”等等,雖為近年所築,但一處一景,配以優美的自然風景,仍令人流連忘返。這裡已成為人們遊覽、小憩的場所。 雲龍山上蒼松翠柏蓊鬱蔽日,殿宇亭臺掩映,四時風光不同。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名篇《放鶴亭記》對其讚美曰:“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雲龍山既有名山大川的自然風光,又有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

山上文化古蹟眾多,從北魏至民國期間,留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明代的興化禪寺、清代的大士巖、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蹟。解放後雲龍山又修復和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雲閣、雲龍書院、杏花村、觀景臺、同心臺等一大批歷史景點。最佳旅遊時間雲龍山屬於溫帶向亞熱帶的過度性氣候,平均氣溫介於13~16℃,四季皆適宜旅遊。歷史文化雲龍山的文化積澱歷史悠久而厚重,尤以名人文化著稱。宋代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懷古抒情,留下許多傳世佳作名篇。雲龍山的佛教文化源遠流長。

從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興化寺、大士巖、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歷史古蹟,其中尤以“三層磚覆三丈佛,廟小能容大菩薩”的獨特景觀而聞名。每年農曆2月19日淮海經濟最大的雲龍山廟會,影響廣大,萬眾雲集,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交相輝映,成為名揚四海和重要民間藝術旅遊活動。

五百字導遊詞 篇2

作為一個天津人,不能親臨天津的古文化街,真是一件憾事。我一直嚮往,但一直沒有機會。國慶長假,在那裡終於留下了我的足跡。

進入街道,兩旁都是古色古香的文化小店,有中外聞名的“泥人張”、特色小吃“耳朵眼炸糕”,還有各種文化商品應有盡有,琳琅滿目。泥人張三個金色大字,赫然入目。我急切的跨進店鋪。

天津泥人張創始人名叫張明山,他從小愛好捏泥人,練就一身絕技,18歲便得“泥人張”稱號。1920xx年,張明山的作品《編織女工》獲得了國際大獎,名揚千萬。後經子孫張玉亭、張景福、張景祜、張銘、張宇五代人的傳承,成為中國泥塑藝術的代表。

1949年,人民政府對泥人張採取了保護、扶持、發展的政策,把泥人張的傳人們都安排到文藝創作、教學部門工作,更使泥人張發揚光大!泥人張的藝術創作主要取材於民間故事,或直接採用經典文學名著。

我最喜歡泥人張作品《西遊記》中的人物,唐僧師徒四人的泥塑作品。孫悟空鬼靈精怪、豬八戒憨厚可愛、沙和尚不辭辛苦、唐三藏樸素善良,泥人張把他們打扮得好像真的一樣,活靈活現。我在看到“泥人張”店鋪內的簡介,和那些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時,不由對泥人張藝術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次古文化街一遊,不僅欣賞了泥人張的高超技藝,還了解到了悠久的文化,我依依不捨的踏上了歸途。回頭望去這古文化街依偎在海河的懷抱,真是美麗極了!

五百字導遊詞 篇3

大家好!我叫黃錦怡,很榮幸能做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萬里長城”。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修建時間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他總長度達50000多千米。如此偉大的萬里長城,它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登長城去!

遊客們,請你們往左看,那齒形的牆叫垛子,是古代打仗時防止箭射中的“擋箭牌”,垛子旁邊凹下去的地方是瞭望口,供瞭望用,底下的一個方形的小口是射口,工射擊用。在往前看,那就是古代打仗的吞併所住的地方,叫堡壘,每個三百至五百米就有一座,能與其它堡壘互相呼應。遊客們,咱們腳下的長城約一萬三千多裡,遠遠看去,它就像一條長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參觀和感受長城的風景,現在可以分散活動,但要注意安全和不要亂丟垃圾,更不要拿走城磚。

五百字導遊詞 篇4

九·一八事變博物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檯曆上密佈著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著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著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著“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著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為“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為長大鐵路,東為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為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為梯形平臺,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為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20xx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百字導遊詞 篇5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並非是石窟藝術)。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20xx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20xx年),歷時約九十年。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水流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海通募集20xx年,籌得一筆款項,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賄,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海通去世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

1962年,政府在經濟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撥專款對佛像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維修,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前後,政府又撥款對大佛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的全面“體檢”,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專家桑塞爾博士·席爾瓦教授實地考察時,讚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

五百字導遊詞 篇6

今天,我們一家人決定開車去美麗的寧波。我們一路行進,一路看風景,青山綠水,藍天白雲。還經過了舉世聞名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大橋很長很長,我在車上睡了一小覺之後,醒來時居然還在大橋上。經過了大約3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我們終於到達了寧波市區,入住洲際灑店。

爸爸稍微休息一下之後,又驅車來到寧波市區的天一廣場,這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我們走進一家商場,裡面的服裝款式眾多,讓我們目不暇接,不愧是大都市,裡面的東西都是名牌,價格昂貴。逛完商場後,我們就去品嚐寧波著名的海鮮了。我們吃了海瓜子、青口貝、生蠔、大青蟹和大蝦,每個都很美味,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晚上,我們來到酒店的游泳池游泳,那裡分深水區和淺水區。為了能夠和大人一起,我來到深水區,哇,水可真涼呀,爸爸在岸上看著我,我吃力地游完2圈後,感覺身體像冰凍一樣,我的鼻子也對我“意見”了,連打好幾個噴涕,這樣我才依依不捨地回到房間,很快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爸爸已經安排好了行程,來到寧波附近的象山區,這裡主要是來海邊的玩的。這還是我第一次來海邊,我非常興奮。我終於看到這大海的模樣,果然一望無際,讓我心情暢快。來到海灘邊,我換上了泳裝下了水。水裡暖洋洋的,不時有海浪來“突襲”,打得我猝不及防,差一點就被淹沒了。海浪的力量很大很大,隨意就能把東西捲回海中央,所以,我們都在海邊玩。沒有被海水浸泡的沙子非常燙,大約有40度,有點像沙漠。在水底還有些沙礫,我戴上眼鏡,潛了下去,把它們拿了上來,發現它們各不相同,十分好看,但是也十分扎人。越到海的深處,沙子就粗呢。我們大概玩了2個小時,開開心心地結束了這一天的行程。

這次的旅行我很開心,一家人在一起玩,爸爸說這個暑假還會安排一次,我好期待。

五百字導遊詞 篇7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面積3967平方公里,人口78萬。春秋屬巴國,隋唐為庸州、施州,雍正七年(1720xx年)設恩施縣。抗戰時期曾作湖北省臨時省會。域內各種寺廟、古城遺蹟儲存完整是湖北省九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恩施市擁有出露面積達850平方公里的硒礦床;硒礦儲量形成富硒生物圈。糧食、油料、中草藥、礦泉水中硒含量極為豐富;被譽為“世界硒都”。富硒綠色食品與藥品的開發將為人類的健康長壽帶來福音。

恩施市有著豐冒的動植物資源,香樟等省級以上保護動物40多種各種藥用植物20xx多種,享有“天然植物園”美稱,板黨、窯歸、紫油厚朴譽滿全球。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在63萬千瓦以上,目前僅開發13%,開發潛力巨大。喀斯特地形地貌加上獨特的民族文化使恩施旅遊已成為環三峽、張家界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江闖灘”被譽為“神州第一漂”;“梭布埡石林”已成為省級重點旅遊景點;土家“文兒會’被稱為“東方情人節”;“撒爾嗬”“攤戲”等被視為民族文化的瑰寶。

建州以來,恩施市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深化工商企業民營化改革,富硒產品、能源、醫藥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齊頭並進,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市域經濟。

恩施市區現有人20.13萬,城建規劃面積41平方公里,已建城區面積17平方公里;23平方公里的省級開發區—一恩施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擴建之中;全市交通便利,318、209國道在境內交匯;城鄉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200公是;擴建後的許家坪機場可起降波音737客機;擬建的宜方鐵路、滬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均經過本市,明天的恩施定會更加美好。

五百字導遊詞 篇8

陳家祠,位於廣州的中山七路。光緒十四年(1888年)籌建,光緒十二年(1894年)建成,歷時七年。是其時廣東省72縣陳姓人氏合夥興建的合族祠堂,因接管本族各地念書人來廣州應科舉測驗時棲身,又稱陳氏書院。

因祠堂竣工後,一向作為陳姓後輩唸書辦學的處所,故又稱陳氏書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間時代,這裡先後為文範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核准列為廣州市文物掩護單元,並由廣州市文物打點委員會舉辦全面維修打點。1959年闢為廣東民間工藝館。1960年經省人民當局核准列為廣東省文物掩護單元。

1988年由國務院頒佈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這組藝術構築在文物部分的掩護打點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海表里人士觀摩觀賞。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坦蕩的廣場,設有前、後、東、西四院,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構築外圍有青磚圍牆,形成一座外關閉內開放的構築群體,是典範的廣東民間宗祠式構築。

五百字導遊詞 篇9

《夕照山》

遊客們,雷峰塔在西湖十景中被冠名“雷峰夕照”,一聽這個名字就使人浮想聯翩,出現詩意盎然的畫面,湖光瀲灩,塔影婆娑,青山秀麗,夕陽殘美。的確,雷峰塔的賞景角度情趣獨到令人歎為觀止。在雷峰新塔上看西湖,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九大勝景歷歷在目,近看南屏晚鐘,花港觀魚,蘇堤春曉,三潭印月, 柳浪聞鶯,遠眺麴院風荷,平湖秋月,和斷橋殘雪,整個西湖彷彿濃縮成了一座盆景,讓你目不暇接。雷峰塔之所以賞景角度極佳,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位於西湖南岸的夕照山,又稱雷峰頂偏東的平崗上,這裡是南平山蜿蜒而來的支脈,山高海拔僅僅48米,山勢起伏,三面環水,直嵌湖中,樹木蔥蘢,分外秀麗,是西湖風景最美的一塊地方,至於雷峰一名的來歷,據《臨安府志》記載,南宋有個姓雷的隱者在此築庵隱居而得名。

《雷峰塔的歷史》

很多遊客會詢問雷峰塔因何而建,有何典故?

關於其建造歷史要追溯到公元10世紀的五代,當時杭州屬於吳越國管轄,吳越國是個小國,但在那一段戰亂頻繁的時期,這個小國卻一直相對太平、安穩的地方,吳越王國的創立者是來自臨安的錢鏐,他雖以“一劍霜寒十四州”取得江南的統治權,然而一心保境安民,因此到了他孫輩錢弘俶主政時,國力已經比較強盛,佛事活動也十分興旺。公元975年,錢弘俶的寵妃黃氏生了個兒子,為紀念這一喜慶事件,錢弘俶在當時杭城西關外的雷峰上建寶塔,977年落成,初名黃妃塔。因寶塔建在西關外,用磚壘砌,又名西關磚塔。此後才因建在雷峰上,得名雷峰塔。

從南宋李嵩所繪的《西湖圖》分析,當時的雷峰塔是一座八角形五層磚身木簷的閣樓式塔。塔內八面砌以《華嚴經》石刻,塔下供有金銅羅漢十六尊。塔上重簷飛棟,窗戶洞達,人們可登臨其中眺望湖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斜橫,一片寂靜,滿湖金波,分外豔麗,所以從南宋以來,雷峰夕照就被列為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塔也就成為了建築史上宋塔造型的一個精品。1000多年來,文人墨客對傲立餘暉的雷峰塔風姿讚歎不絕。元朝詩人尹廷高在詩中寫到: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 充滿傳奇色彩的雷峰塔,比起其他古塔來厄運更多,其倒塌前先後經歷了初建,復建,燒燬三個階段。初建時寶塔為7層,南宋時因遭雷擊,塔頂受損,修復時減為5層。到了元朝,它還是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偉姿態,明朝時遭到了極大破壞,那是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倭寇入侵杭州,懷疑塔中埋有伏兵,放火把雷峰塔的塔簷,迴廊,欄杆、塔頂全部燒光,僅存磚制塔心。劫後餘生的雷峰塔,頹然蒼老,全塔通體赭紅,猶如醉翁酡顏,詩人以:雷峰殘塔紫煙中,潦倒斜薰似醉翁。來描寫它的形貌。也有人把它比喻為瞑目入定的老僧寂然屹立於湖畔,與西湖北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風格迥異,於是就有了: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的說法。

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康熙皇帝御書西湖十景時,改名雷峰西照,並刻碑建亭,盛極一時。後其孫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又將西照改為夕照。經歷戰爭後,社會動盪不安,雷峰塔年久失修,由於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盜挖者日增一日,久而久之塔基被挖空,終於在1920xx年9月25日下午1時40分左右轟然倒塌了,當時杭城萬人空巷爭堵塔身殘軀倒塌景象,西湖十景少了一景,西湖南面景觀全虛。

XX年金秋颯爽,桂子飄香的時候,金碧輝煌的雷峰新塔在闊別人們78年後聳立起來了,雷峰塔的重建,不僅使西湖十景得到了完整的展現,更使人們的古塔情節有了一定的寄託。我們下面就蹬塔遊覽。

《雷峰塔與白蛇傳的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神話傳說之一的白蛇傳及歷代文人墨客歌頌雷峰塔的詩詞,將雷峰塔詩化神化。使雷峰塔聲名遠播,家喻戶曉。

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借傘定情,之後結為夫妻,就在白娘子生下兒子夢蛟滿月的那天,鎮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趕到杭州,以白蛇是妖孽為由,用金缽將其鎮壓在雷峰塔下,揚言除非雷峰塔倒,西湖水乾,白蛇方能重見天日。這神乎其神的故事,不禁使許多遊人心馳神往,魂牽夢縈般地來到斷橋,遙想著白娘子與許仙這段悽美婉轉,頗費周折的古代婚姻。於是這座橋,這座塔,還有這個美麗的故事,深深地嵌在西湖的青山綠水之間,再也抹不去了。大半個世紀以來,民眾對雷峰塔的重建十分關注,世紀之交,杭州市政府終於做出了重建雷峰塔的決策,於是“夢迴苦憶雷峰塔,誰是湖山再造才”的疑問終於有了答案。

五百字導遊詞 篇10

德天瀑布位於中越邊境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橫跨中國和越南兩個國家,最大寬度達200多米,是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

德天大瀑布橫跨中國、越南兩個國家,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國瀑布。它起源於廣西靖西縣歸春河,終年有水,流入越南又流回廣西,經過大新縣德天村處遇斷崖跌落而成瀑布。瀑布氣勢磅礴,一波三折,層層跌落,水勢激盪,聲聞數裡。

瀑布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迴曲折於參天古木間;更有花草掩映,百鳥低徊。 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站在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雲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連衝三關。仰望瀑頂,群峰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德天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雨霧,均各具情態。其魄力,其氣勢,其風采,震魂攝魄,搖動心旌。

m德天大瀑布的美在於變幻多姿,早、午、晚各展現出一幅幅瑰麗生動的美景。中午豔陽高照時,百米來寬的斷崖上,巨瀑如海傾,跌宕50米;衝撞聲迴盪于山澗,數裡可聞。黃昏時,夕陽剛好掛在瀑布上方,暮色中的瀑布如銀簾高掛,似縞絹垂天,織上橘紅偏暗的夕陽和晚霞,美得引人遐想。清晨,如果運氣好,會見到彩虹銀瀑同時展現的美景。瀑布猛撞河谷,激起水花飛濺,使霧氣瀰漫山間;朝陽東昇時,瀑布前的霧氣折射陽光便產生了彩虹。

彽醬鎘肜肟:

1、每天上午8:30點有一班旅遊專線快巴在南寧琅東站出發,可以直接到景區的大門口。但時間上面有限制,必須在15:30回去。如果趕不上,可以乘車至大新縣汽車站轉車。

2、每天南寧北大客運站有很多班次車往大新縣,抵大新後再轉車至德天景區。因為交通比較複雜和不方便,所以推薦跟團。従暗憷嘈停

德天瀑布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山區,靠近中越邊境的崇左市大新縣境內,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跨國瀑布。

德天瀑布橫跨中國越南兩個國家,中方瀑布叫做德天瀑布,越方瀑布叫做板約瀑布。瀑布發育于歸春河的上游,碩龍鎮德天村,距首府南寧市140多公里,自北南流的歸春河流入越南又流回廣西,經大新縣德天村處被峙在江心的浦湯島所阻擋,使河水激石咆哮,奪路而下,遇斷崖跌落而形成高達50餘米的瀑布。

德天瀑布分三層。第一層河水沿筆直的山勢,俯衝而落在百多米下的山潭中,銀瀑飛瀉,震魂攝魄的風采與魅力,搖動人之心旌。第二層比較低緩,山勢在此造了一個幾十米的臺階,讓第一層瀑布猛衝而下後有一個喘息的機會,然後蓄勢而發,形成了最為壯觀的第三層。在第三層已匯聚了從源頭流出的四散的河水,幾乎是垂直流下的水幕,衝擊著寬廣的河面,流淌出一幅掩映在綠樹懷抱中的天然畫卷。

德天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與越南的板約瀑布連為一體,瀑布總寬208米,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碧水長流,永不涸歇,巨大的跌水分成數股飛瀉直下,水花四濺,煙霧溟濛,在陽光下,色彩繽紛,蔚為壯觀。

瀑布上游,河水時急時緩,時分時合,迂迴曲折,於參天古木間,花草掩映,百鳥低徊,江水忽遇斷崖,飛瀉而下。恰似一巨大銀練,高懸掛於峽谷之上。瀑布之下,水氣蒸騰,上接雲漢,其滾滾洪流,折而復聚,飛瀉而下,連衝三關。濤聲迴盪于山間,聲若巨雷,數裡可聞,仰望瀑頂,群峰若浮動,巨瀑如海傾,水沫飛濺,如萬斛明珠,若遇晴日,彩虹橫跨瀑布,為雄奇的瀑布增加了幾分嬌媚。

德天瀑布是中國最大的瀑布和中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以其自然美成為國家特級景點。

德天瀑布位於中越邊境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橫跨中國和越南兩個國家,最大寬度達200多米,是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

瀑布起源於廣西靖西縣歸春河,歸春河是中越兩國的界河,它流入越南又流回廣西,經過大新縣德天村,最後從60餘米高的斷崖三級跌落,形成了德天瀑布的磅礴景觀。德天瀑布左側,是越南境內水量較小的板約瀑布,兩個瀑布一大一小,掛在青翠的山崖間,好像一對親密的姐妹。

遊覽時,可以走到瀑布對面的山腰棧道上觀看瀑布的全景,如果想要近距離地看瀑布,還可以在岸邊坐竹筏在河面上看景拍照(竹筏30元/人)。因為是兩國之間的界河,這樣就相當於出了一次國,河面上,還會遇到越南人划著竹筏賣點小東西,挺有意思的。

瀑布旁邊大約50米,便是中越邊境53號界碑,老界碑是清朝的物件,比較古舊了,不少遊客在這裡合影。界碑這裡的一排小商鋪是中越互市,中越邊民在這裡進行貿易往來。可以在這裡買到一些越南特產,主要是香菸、香水、咖啡、乾果、白虎膏之類的,價格不是很貴,可以買一些來做紀念。當然,別忘了貨比三家。

德天大瀑布是德天旅遊聯盟的景區之一,德天景區一帶還有明仕田園、通靈大峽谷、伊嶺巖等景點可以一併遊覽。由於各景點之間公共交通不便,建議自駕或者報團,一併規劃兩三天的行程。

五百字導遊詞 篇11

大家看,那石壁上刻有“水簾洞”三個硃紅大字,更顯瀑布的神奇和俊美。

漫步瀑後石徑,可觀瀑布賞“洞中盆景”。

清代詩人黃三之贊曰:

“首河橫灘一字河,水穿岩石鼓琴河。

湖中小石時藏露,儼若清波擁翠螺。

沿著石棧,我們來到了四洞溝的第二洞——月亮潭瀑布,瀑布寬42米,高10米,呈一個弧形,遠遠望去就像一把向下的彎形銀梳。

瀑布前方的水潭面積寬闊,只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夜空中的月亮就會和潭中的倒影交相輝映,璀璨奪目,所以就命名為月亮潭瀑布。

清代詩人黃三之為二洞所提詩為:

二洞灘前偃月灣,泉飛十尺注深潭。

悠悠滾滾波濤湧,浪沃山花落葉船。

現在,我們來到了第三個瀑布——飛蛙崖瀑布,瀑布寬43米,高26米。

瀑布上游有一巨石形如巨象,象前邊的湖水中,有一蝌蚪狀石灘,形若遊蛇,蛇前方則是石蛙,這就形成了一副景象,彷彿蛇正在追吃石蛙,石蛙為了逃命,急切的想從瀑布上面跳下來,可不知為什麼又不跳了,保留著這個跳躍的姿勢,所以

人們叫這為“飛蛙崖瀑布”。

黃三之在此試曰:

三洞灘頭兩水飛,蛤蟆姿勢避長蛇。

晴川彩澈雲開啟,湖底青天漾翠微。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瀑布,也是最大的一個瀑布——白龍潭瀑布,瀑布之水從寬23米,高60米的懸崖上跌落下來,正好砸在一座石頭上,銀白色的瀑水與這座石頭連成一線,化成了一條栩栩如生的白龍,所以,就把這瀑布命名為白龍潭瀑布了,如果在枯水季節,我們可以在潭底看到一隻石鞋,相傳是古時候,潭上有一隻金鴨子在戲水,有一個白鬍子老人為了捕捉這隻金鴨子,丟下了一隻鞋子,但是鴨子卻化成了一道彩虹,橫在潭上,而鞋子也隨著時間的流逝化成了一隻石鞋。

五百字導遊詞 篇1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津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__。

海河外灘公園是天津市海河開發中最早開發、最早竣工的專案。東起塘沽新華路立交橋,西至悅海園高層住宅小區,北至上海道解放路商業步行街,南臨海河,平面呈不規則帶狀梯形。外灘公園建設推倒擋在海河岸邊的三四米高的防洪牆,建高5米的漫坡式弧形山體,以滿足百年一遇的防洪要求。

山體下建一條寬30米、長約700米的箱體商業走廊。外灘延線由文化娛樂區、商業休閒區、綠化景觀區和高臺景觀區四部分組成,以沿河木製人行步道相貫通。最為搶眼的三組大型標誌物“海之魂”自西至東分別高達100米、70米、50米,分別矗立在第一、第二、第三景區內;三個構架像大海中航行的帆船,環繞三個標誌物形成的景觀水體約9000平方米,與蔚藍的海河水相映成輝。海河外灘公園開闊的空間無疑使其成為濱海地區最大的休閒廣場,為百姓休閒、健身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體現了“還河於民”的主導思想,改變目前人們臨水不親水的現狀。為確保外灘廣場夜晚亮起來,廣場內外裝點各種泛光燈、景觀燈1萬套,另有19組風格各異的青銅景觀雕塑點綴在廣場的不同部位,極具觀賞價值。

海河外灘公園建有全國高度最高、長度最長的噴泉景觀。其主噴高度達170米、東西長360米,這組噴泉共有27種水型,並有“水上噴火”的獨特景觀,堪稱國內水景之最。廣場建設有2.5萬平方米的綠地、花壇及熱帶雨林的綠化景觀,建設有3.4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

海河外灘公園是塘沽區一項重要的還河於民的民心工程,是由國際一流大師精心設計,由塘沽建委與巨集達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集休閒、娛樂、購物、美食於一體的現代城市景觀經濟區,是天津市綜合開發海河的龍頭工程。海河外灘公園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是區委、區政府本著營造城市開敞空間、充分展示城市品位的思路規劃建設的。廣場東西長約1000米(岸線長900米),南北寬60-250米,是全區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還河於民"的民心工程,共拆遷公建住宅及臨建3.3萬平方米。廣場的高架平臺迎賓步道長1000米,平均寬9米,起伏高度1.8--7.5米(下為箱體),供市民休閒、散步。在外灘的整體設計上,要求著重體現"為民"和"超前"理念。開闊的空間無疑使其成為濱海地區最大的休閒廣場,為百姓休閒、健身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體現了"還河於民"的主導思想,改變目前人們臨水不親水的現狀。海河外灘公園建有全國高度最高、長度最長的噴泉景觀。其主噴高度達170米、東西長360米,這組噴泉共有27種水型,並有"水上噴火"的獨特景觀,堪稱國內水景之最。廣場建設有2.5萬平方米的綠地、花壇及熱帶雨林的綠化景觀,建設有3.4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為確保外灘廣場夜晚亮起來,廣場內外裝點各種泛光燈、景觀燈1萬祝?磧?9組風格各異的青銅景觀雕塑點綴在廣場的不同部位,極具觀賞價值。另外,外灘公園上最搶眼的大、中、小三組結構大懸挑構架"碧海帆影",自西向東分別高達100米、70米、50米,分別矗立在第一、第二、第三景區內,三個構架像大海中航行的帆船,與蔚藍的海河水相映成輝。龍舟賽前,著名的"東方公主"號遊輪還將落位外灘公園對岸,彼此間遙相呼應,相映成趣。

五百字導遊詞 篇13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位於贛州市西北郊6.8千米處,通天岩石窟開鑿於唐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留著唐朝至宋代的石龕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128品,被稱為“江南第一石窟” 。

通天巖風景區由摩沙岩石山組成,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多天然巖洞。其一巖洞頂有一竅,相傳上可通天,故名。主要有通天巖、翠微巖、忘歸巖、同心巖、廣福寺、玉水池、一滴泉、玉巖亭、惜春亭和群玉閣等10多處景點。

五百字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

我是一個小導遊,你們可以叫我宋導遊,今天,我們大家要到北京的一個大公園-------頤和園,你們要記住:北京的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我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不要在地上亂扔垃圾;不要在文化古蹟上亂塗亂畫;不要動上面的字和畫,因為,比如:每天有一億個人來摸話,日子長了,就會容易化掉,就在也沒有了。所以我們大家要愛護它,不要破壞,下面,我們開始參觀了。

話說在北京城西北郊有一座小山,山前有一片天然形成的湖泊。小山和小湖本來沒有名字,因遼金時期在這一帶建有金山行宮,於是小山和小湖被稱為“金山”和“金海”。到了元代,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下挖出了一個石甕,所以小山和小湖改成“甕山”和“甕山泊”。甕山泊在元大都之西,且景色妖嬈,於是在文人筆下又衍生出了“西湖”的美稱。在明朝時已經出現了“西湖十景”的自然景觀和“西湖十寺”的人文景觀。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對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並改其名為“昆明湖”,把挖湖的泥土堆積在甕山需要修飾的地方,並改其名為“萬壽山”,用XX年的時間把這裡修建成了一座大型皇家園林,取名為“清漪園”。

咸豐年間,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將清漪園燒燬。光緒年間,重建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頤和園再次被毀。慈禧回京後,再次用鉅款修復,但由於財力有限,只修復了部分景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出巨資對頤和園進行了多次整修,才基本上還原了清漪園時期的風貌。1998年,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頤和園是我國皇家園林的典範,其原名為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年間,佔地290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約佔1/4,湖水面積約佔3/4,按其功能可分為宮廷區和園林區,宮廷區又分為政治活動區和帝后生活區,園林區主要由萬壽山景區和昆明湖景區組成。

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坐西朝東,面闊五間,中間設三個門。正門匾額上“頤和園”三個字為光緒御筆。“頤和”是頤養精神、心平氣和的意思,寓意頤和園是慈禧太后養老的地方。門外臺階正中鑲嵌著一塊雕刻精美的雲龍石,俗稱“龍墊兒”,是從圓明園移至此處的。東宮門前是涵虛罨秀牌樓。涵虛罨秀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式,牌樓中間鑲嵌著一塊石匾額,東題“涵虛”,喻山水廣闊;西題“罨秀”,喻捕捉秀色;兩處均是乾隆御筆。東宮門外南北兩側各有一排小房子,這裡是大臣們等候上朝或召見時休息的地方,也是侍衛和鑾儀衛的值房。東宮門內南北兩側也各有一排小房子,這裡是軍機處、六部、九卿等候聖旨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值房。

五百字導遊詞 篇15

Hello, I'm your guide, Xiao Gu. First of all, Xiao Gu, on behalf of thepeople of Fuzhou, welcomes you. Today, Xiao Gu will take you to visit three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treasures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n Fuzhou.

Sanfangqixia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t is adjacent tobay17 North Road in the East, Tonghu road in the west, Yangqiao road in thenorth, Jibi lane and Guanglu square in the south. It covers an area of about 40hectares and has 3678 households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4000. Three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the abbreviation of ten alleys arranged from north toSouth on both sides of nanhou street. Three lanes are Yijin lane, Wenru lane andGuanglu lane; seven lanes are Yangqiao lane, Langguan lane, Ta lane, Huang Lane,Anmin lane, Gong lane and Jibi lane. Du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Jibi lane,Yangqiao lane and Guanglu lane into roads, only two lanes and five lanes arepreserved. Even so, in this residential area with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still rich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including a number of former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and building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isresidential area, there are many lanes, stone slabs, white walls and greentiles, strict structure, exquisite houses and ingenious craftsmanship, which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yue ancient city. It is a gathering place ofMinjiang culture, and is regarded as a large-scale museum of Ming and Qingancient architecture by the architectural circle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the main symbol of Fuzhou, a famou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China. It is known as the Museum of ancientarchitec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Yan, a modern poet, said: "whoknows that the five willows are solitary pines, but they live in three lanes andseven alleys." This is about the origi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e folk customs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also therepresentative of Fuzhou folk customs. Many festival and custom centers areoften concentrated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which include folk beliefs,festival activities at the age of, folk customs in buildings, etc.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pond; riding a bamboo horse across the pond; it'shard to cross the depth of the pond. Wait for my sister to take a boat to meetLang. Ask long Lang, short Lang, when will Lang return? "This is a folk songwritten by Chang Gung, the observation envoy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roughtmany childhood memories to generat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alleys. Until now, especially the older generation is still excited to hear thiscatchy folk song.

Well, our journey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coming to an , you can move freely for one hour. You can walk around and have a look. Ifyou have any questions, you are welcome to come and ask me. Gu must knoweverything!

五百字導遊詞 篇16

留園社群組建於二020xx年九月,轄區面積有0.42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50戶,入住人數5516人,流動人口105戶、269人。有14幢居民大樓,大部分居民住老式平房中。有離退休黨員112人,60歲以上老人1292人,優撫物件15人,精神病人23人,殘疾人61人,社會低保戶39戶、68人。區人大代表1人。轄區內主要單位有著名旅遊景點:留園園林,園林檔案館,第三幹休所,阿爾斯通電器有限公司,汽車客運有限公司等101個經濟實體。社群單位和居民骨幹在本社群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社群工作按照“六位一體”的服務即:立足社群服務、社群衛生、社群文化、社群治安、社群環境及精神文明建設六大載體,多方位為社群居民服務,為老年人服務。設有黨員活動室、健身房、老年活動室、多功能活動室(提供各類人群參加體育鍛煉)。

留園社群居民委員會擁有253平方米的辦公用房,配有電腦、電話機、電視機、DVD等。

留園社群居民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各一名、幹事3名、社保協管員1名、民警副主任1名、居民委員會會員11名、議事會成員5名。社群黨支部共有112名離退休黨員,分3個黨小組,以黨支部為戰鬥堡壘開展各項社群活動。社群居民委員會有一支33人蔘加的社群護巷隊,具體負責巡邏街巷治安、衛生,確保社群一方平安。有一支60多人蔘加的社群服務志願者隊伍,方便居民生活,志願者隊伍服務專案有白鐵維修、家政服務、中介機構、租借方便車、代寫書信、送報上門等各項服務。

社群文化娛樂生活豐富多彩,有軍民共建書畫室,有拳操隊、象棋隊、腰鼓隊,有閱覽室、老人心聲站,提供社群居民休閒娛樂傾訴。

五百字導遊詞 篇17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巨集大、形制獨特、環境優美而著稱。20xx年,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更使得這座開創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築遺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佈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佈於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傑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築技術和國家財力的結晶。陵寢佈局設計和建築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範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建立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範著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為深遠。

五百字導遊詞 篇18

八仙山白雲纏繞,高聳在龍華鎮旁,山有8個主峰,有如8個羅漢排成一排,盤膝打坐,所以叫做“八仙山。” 八仙山大佛,不知鑿於何時,靜靜地直立在龍溪河岸山腰海拔891米高處的石崖上。《中國大百科全書》列入的世界十大佛像,八仙山大佛榜上有名。八仙山大佛頭盤螺髻,身著袈...裟,端莊肅穆,左手當胸,右手下垂,手心向外,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20xx年3月,阿富汗巴米揚兩尊高53米和35米的站立佛像被塔利班的炮火無情摧毀後,八仙山大佛便成為世界第一立佛,同時也是全國第三大佛。萬綠叢中遠眺,發如螺髻,身著袈裟。右手託缽,左手下垂,形態豐滿,莊嚴慈祥,是一龕典型的西方接引佛造像。

1985年新編《屏山縣誌》說它“高32米”;《宜賓文史資料選》和1998年屏山縣編寫的《金沙江上的明珠屏山》說它“身高37米,胸寬11米”。它的膝蓋以下部分還沒有開鑿成形。如果把腳鑿好,可能還要加高10米。但當地老鄉說這佛腳不能刻,如果刻了出來,大佛就要洗腳,每年夏天,山腳大、小龍溪,就要漲洪水,下游的龍華古鎮,就會被衝卷一空。 八仙山丹霞洞窟群,位於大佛右方,據傳為清道光年間當地著名人士周天成以夢見“太上老君(即道家尊奉的老子李耳)要來八仙山落腳“為名,當地政府準由周天成、徐以東等人向地方募捐,歷經三年多鑿成。

石窟群由9個洞窟組成,皆為佛教和道教遺蹟,外形為仿木結構樑柱,每洞皆鐫有匾對,雕刻精美。最為奇特的是玉皇洞左右兩側的門聯:“日晶月朋”。 其中雙日、四日、三月、四月四字無人能識,內容無人能解,成為亙古之謎。 八仙山毗鄰龍華古鎮,到達龍華古鎮後可步行或乘坐當地交通工具前往。

五百字導遊詞 篇19

出三亞市區東行40公里,從林旺鎮海棠灣海灘乘氣墊船,在海上飄行15分鐘,就到了3公里外的蜈支洲島了。

蜈支洲島原名古奇洲島或牛奇洲島。名字的由來同一個傳說有關。說的是三亞河叫藤橋河,由於上游山民們刀耕火種破壞了植被,每逢山洪暴發,山上的泥土便順河流入大海,將海水弄髒。龍王報告了玉帝。玉帝用神劍將距這裡7公里外的瓊南嶺擷取一角,令兩頭神牛拖去堵住藤橋河口。誰知途中被人發覺,大呼"神牛拖著一座山嶺,真是奇事"。因為被點破天機,神牛拖不動了,山嶺變成島嶼,神牛變成兩塊大石頭。因此奇事,這座島嶼便得了"古奇洲"和"牛奇洲"的名字,兩塊大石頭則稱之為姐妹石。取名娛支洲,是因為三亞市的有關部門到島上考察,認為它很像當地漁民稱為 "蜈支"的一種海洋有殼動物的形狀,便以此為它重新命名。該島面積1.8平方公里,是海南島周圍為數不多的有淡水資源、有良好植被的小島。這裡原是軍事要地,曾有部隊駐紮了30多年,因此島上的環境,周邊 海底的珊瑚礁,都保護得相當完美。各種顏色的海底珊瑚礁使海水呈現出淺藍、蔚藍、深藍各種顏色,層次十分清楚。海底沙質細白,海水絕無汙染,熱帶魚種類繁多,是三亞最好的潛水區。

娛支洲島好比是一塊濃綠的弱翠漂浮在湛藍的大海上。這裡有潔白的沙灘,如茵的草坪。海鳥在漫步覓食,並不怕人。島上喬木高大,灌木繁茂。島西平緩的海灘上有大面積的椰林,呈現出典型的熱帶海島風光。目前島上已開發出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各種旅遊度假設施。遊人在島上可進行日光浴、海水浴,還可參加潛水、摩托艇、海釣等多種海上活動和沙灘運動。在這靜謐的小島上,鳥聲婉囀,山花爛漫,各式住房掩映在樹叢中;椰林中的鞦韆架,海邊沙灘上彩色的遮陽傘,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怕。白天,你可以到沙灘上去拾海貝,拾珊瑚石;晚上,你可以到沙灘上去捉寄生蟹,真是樂趣無窮。

順帶提一下,娛支洲島上唯一的古蹟,就是一座小小的媽祖廟。別看廟小,卻自有其獨特之處。相傳有一位名叫吳華存的道士,遍遊諸島尋訪煉丹修身之處,最終看中了堪稱海上仙山、世外桃源的娛支州島的風水,欲佔此島結廬而居。此事被當時的崖州知州獲悉,也來此島,果見小島風光和風水俱佳,認為這塊寶地不應為個人所用,理當造福眾人。於是,知州制止了吳道人的行為,集資於1898年在島上建一庵堂,取名"海上涵三觀",供奉中國漢字的創造者倉領,這在國內是少見的。清朝政府倒臺後,庵堂無人管理,漁民不知所供何神,遂推倒重塑航海保護神媽祖。

朋友們,三亞熱帶海濱觀光遊,讓我們回到了清淨美麗的大自然,領略了中國僅有的熱帶海島風光,也瞭解一些三亞的風情和歷史文化。相信三亞熱帶海濱遊會給您留下難以忘懷的美好記憶。不過,三亞熱帶海濱象一首詞句清雋、意境高遠的詩,您粗讀一遍即覺得很美;您細細品味,更發現她的美竟然有攝人魂魄的力量,不知不覺中讓您對她刻骨銘心。粗讀,就是觀光遊;細細品味,應是到三亞作度假休閒遊。

是的,三亞熱帶海濱是春天的故鄉,是離太陽、離美夢最近的地方。

五百字導遊詞 篇20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陽江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概況】

海陵島位於南海之濱,陽江市西南端,為廣東第四大島。該島交通便利,經廣湛高速公路至廣州僅3.5小時,是粵西、粵東、粵中的海上中轉站。全島陸地總面積109.8平方公里, 1992年6月18日,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轄海陵、閘坡兩鎮。除宋太傅張世傑廟址和陵墓、古炮臺等名勝古蹟外,還有10多處沙灘可供開發為海水浴場,享有"東方夏威夷"、"南方北戴河"之美稱,是一顆鑲嵌在南中國海岸上的明珠。

島名為“海陵”,有人說因島上有個張太傅的陵墓,“海上的陵墓”那自然就是“海陵”了。張太傅就是南宋末年的大忠臣張世傑,曾官至太傅樞密使,大約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罷。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新會涯門那場海戰慘烈悲壯,陸秀夫揹著才九歲的宋帝趙昺跳海自盡了。張世傑率領宋軍殘部繼續展轉抗敵,最後在這一帶不幸遇颱風犧牲,遺骸被收葬在這島上的赤坎(力岸)村。但是,古陽江在南朝還屬宋康郡時(約432年),便有海陵令(縣)。即是說,在張太傅之前800多年,已經有“海陵”這地名。

那麼,這名字最初是怎麼來的呢?原來,海陵島原名叫螺島(或螺洲),那是因為他的地型像一隻橫放著的海螺殼。後來,隨著地質變化,漸漸從海中浮起來,變成了望不盡頭的“海上丘陵”了,這才叫海陵。我們前面這座草王山上有隻巨大的石蟾蜍,別看它屹立在山頂,仔細看看,石上還有許多蠔殼呢。莫非是人們粘上去的?要不是從海上來的?原來這蟾蜍石就是海上的一塊礁石,據史書記載:“海陵舊名螺洲,又名螺島。最高者草王山,山上有磐石,非人力可致,而粘蠔殼。”這就是海陵由一塊海上礁石變成現在的海陵島見證。

【閘坡】

各位遊客,穿過大嶺埂隧道,就是閘坡鎮了。關於閘坡名字來歷,有人說是從前男人出海了,家裡的婦女常站在高坡上眺望,等待丈夫回來,所以叫“站坡”;陽江淦民發音“站”、“閘”不分,所以又叫“閘坡”;又有人說,閘坡原來是建立在一個很雜亂的山坡上,所以叫“雜坡”……凡此種種都是望文生義,其實閘坡名字的來歷,源於馬援廟門的楹聯。

古時候,陽江沿海的島上,漁民樂天知命,過著祥和的日子。傳說不知什麼時候起,海上游來了一條孽龍,經常興風作浪,漁家的日子從此就不太平了。海嘯一來,家破人亡,滿目瘡痍。後來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途徑陽江,知道這種情況,就從海上吆喝調來一塊大石頭,把波浪鎮住。這塊大石頭就是現在閘坡鎮前面的“蝴蝶洲”。從此,海不揚波,漁民也紛紛遷來,便成了一個新漁港。為了紀念這位伏波將軍馬援,人們就在海邊山上建了一座馬援廟,廟門口撰寫這樣一副對聯:“叱石默佑舳艫穩, 閘波維持海陵平”意思是:馬援將軍把大石頭移到這裡,保佑了漁船的安全;大石把波濤閘住了,從此風平浪靜,維持了海陵島的安寧。後來,當地漁民感激、懷念馬援將軍“叱石閘坡”之恩,便把這新港命名為“閘坡”。

【大角灣景區】

大角灣位於海陵島閘坡鎮東南,是海陵島知名度最高的景點。雖然海陵島面積不大,只有108平方公里,可是沿岸卻分佈著12個形態各異的沙灘。而大角灣以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的整體規劃和統一建設,目前已成為海陵島旅遊資源綜合評分最高的景點。20xx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

現在我們到了景區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和美麗的沙灘。大角灣灘長2.45公里,寬50~60米,螺線型灣似巨大的牛角,故名大角灣。大角山與望寮嶺兩邊拱衛,灣內波衝浪湧,華山頂上時有云霧繚繞,正所謂山無水不秀,峰無雲不媚,所以這裡的景觀層次豐富。這裡的水質、噪音、空氣均達國家一類標準。大家可以注意一下這裡的沙質,金黃潔淨,沙樣平均粒度0.35mm,為國際海水浴場最佳粒質0.3mm~0.4mm的中間值,堪稱沙粒質量中的“世界之鑽”。現在,請看中間這個陽光下熠熠生輝的海螺雕塑,它已成為大角灣的標誌。這座雕塑是銀色浪花托起了一個碩大的海螺,這因為一是海陵島以前被稱為“螺島”、“螺洲”,海螺象徵著海陵島,二是島上的漁民出航之前都會吹奮進的螺號聲,海螺也代表海陵人民勇於進取的精神。

大角灣以其良好的自然資源條件,每年吸引了上百萬的遊客。根據遊客需要,現在已將大角灣分為不同的功能區:東邊是以體育運動為主的東浴場,這裡曾主辦亞洲沙灘排球錦標賽、全國九運會沙灘排球賽,以體育為載體還開辦了陽江市第一、第二屆旅遊文化節;中間是以大眾娛樂為主的大眾浴場,是大角灣的核心,全國帆板錦標賽暨帆板冠軍賽曾在這裡舉行;西邊配合南方假日酒店設定了沙灘園林吧,遊客可以在這裡聽濤聲,品茗茶,悠閒自得的氣氛令人陶醉。

【馬尾島】

各位遊客,在美麗的海陵島還有一個魅力小島叫馬尾島。這小島位於海陵島西南端,與閘坡鎮山嶺相連,海岸線曲折多彎,三面環海,實為半島。相傳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一怒之下驅散了天馬,任其各自放縱逍遙,竟有一匹在此流連忘返,終於化為山脈長伴海陵,長長的馬尾變成了馬尾島。老人們會指著間隔數十米的大洲、洲仔二島,告訴我們那便是“馬鞍”。

從閘坡港出發渡海去馬尾島,乘機艇約20分鐘行程。馬尾島上林蔭遍佈,沿曲徑前行,有巨石列布海灘,或渾圓平整,或突兀[wù]峻峭,虎伏獅立,形狀奇特。前望大海澎湃,近處沙細灘平。攀石隙而過,就是寧靜安謐的馬尾灣海水浴場。海底平緩,水面平靜。水中安全地頻寬闊,頗受遊人青睞。值得一提的是“馬尾夕照”,這裡是海島的最西角,是觀日落的最佳地點。晚霞滿天時,許多遊人駐足於此等待,直到塵世的喧囂、人間的煩躁隨著那片刻的輝煌沉入海面。

馬尾島還有座北帝廟,北帝是管水的神,漁民出海總虔誠地來這裡供香祈福以求平安。

【十里銀灘】

十里銀灘位於海陵鎮西南,是海陵島最大海灘,灘長7.4公里,寬60~250米。登大角山俯瞰,金色長灘。一望無際,流雪湧翠十分壯觀。

該遊覽區由廣東銀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建設,以銀湖西區作為起動區,佔地4萬平方公里。風景旅遊區包括四個部分:皇宋螺城、銀湖水城、賓館別墅區和海灘公園浴場區。

矗立於南海之濱的皇宋螺城佔地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03萬平方米。仿宋代建築風格建造。由53座建築單位組成。沿南北走向形成連續的街市巷道和庭院廣場。其中兩層帶廊大殿——望海樓,佈局嚴謹,氣勢雄偉。即是宋城建築序列的高潮,又為寬廣的十里銀灘增添了勃勃生機。目前皇宋螺城己基本建成,部分設施己投入使用,並增添了再現皇帝出遊盛況的旅遊專案。

銀湖水城的規劃範圍以南灣潮汐湖為中心,包括四周的林地灘塗,總用地近1平方公里,計劃建成水上運動娛樂度假基地,目前一期工程水上樂園已經開工,並修建了中國影視明星紀念碑。

賓館別墅區以主題式建築模式進行規劃,設有民族別墅、蘇州苑、太空城、蒙古城等若干組團。彙集中外多種建築風格,目前民族苑己建成5座,其他類型別墅3座。

沙灘公園區的旅遊設施、主要以簡易結構天然材料建設與防風林相結合。目前建成使用的有:牛仔美食城、啤酒屋以及64棟木結構沙灘情侶屋。

【海陵島民俗風情】

海陵島具有豐富而獨特的民俗風情,主要有:

一、 唱山歌:陽江山歌源於初唐。其中一種山歌表演形式名叫“跳禾樓”,此種古老的鬥歌意在祈求農家豐收。還有婦女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鬧洞房的“打堂梅”及海邊漁家的鹹水歌“對嘆”等,都是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活動。

二、 拉地網:拉地網是海邊漁民一種傳統的淺海捕魚方式,由兩艘漁船在海中佈下巨網,再由沙灘上的人們將巨網兩端的總綱拉上岸以捕撈各種魚蝦。拉地網是海濱風景中饒有情趣的一景。遊客可以通過親身參與拉地網,領略勞動後收穫的喜悅和留下齊唱“拉網小調”的倩影,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感性體驗。

【海陵島豐富的物產】

海陵島漁業資源豐富,素有“廣東魚倉”之稱。海陵島漁港屬全國首批六個國家級中心漁港之一。島上猶如一個巨大的水族館,魚、蝦、蟹、貝、藻類一併俱全,有捕撈價值的魚類達300多種,其中有幾十種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極高的海產珍品。全區年魚產量9.3萬噸,產值1.43億元,有各種的海鮮產品,擁有養殖、加工基地。為了方便遊客攜帶購買,各類鮮魚、蝦、蠔,晒乾加工包裝後推向市場。其中以花蚧、大蝦、“一夜情”刀鯉鹹魚、魷魚最為著名。旅遊紀念品還有當地服飾的漁民“疍家帽”、貝殼工藝製品等。

五百字導遊詞 篇21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們現在遊覽的就是世界聞名的網師園。網師園是中國江蘇園林的一個典型代表。

陳從周教授在《中國名園》一文中稱“網師園是造園家推崇的小園典範”。曾被德國政府授予聯邦德國大十字勳章的德國著名園藝家、鑑賞家瑪麗安娜.鮑榭蒂女士在其《中國園林》一書中指出:“我覺得網師園是蘇州最體面雅緻、最完整的私家園林”。

建於宋朝時期的網師園,當時建房和建園耗資150萬貫(1貫為1000枚銅幣)。820xx年後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遊客氣壯如牛,開價12億美元購買此園,見園方無意商榷,連聲說“這是你們的國寶!無價之寶!”由此可見,網師園的殿春?作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國古典園林作品藍本絕不是偶然的。蘇東坡說:“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說:“到蘇州園林不遊網師園,乃憾事也”。

朋友,也許你的心早已飛進了網師團,且慢,請跟我走進蘇州古城東南帶城橋路,拐彎進人一條極窄的羊腸小巷--闊家頭巷,腳踩石子路,往東行。這樣曲曲折折5分鐘走到小巷深處,才見到網師園。這長長的羊腸小巷,猶如抒情詩中的一串含蘊豐富的省略號,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貴者我不顧,它顯示了主人卑視利祿,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麼,主人是誰?為何取名網師園呢?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揚州人),在朝中身為大臣,面對南侵的金兵,一味貪生求和被罷了官,流落到蘇州,於1174年請人建了一座宅園,自譽藏萬卷書,取園名“萬卷堂”,並在大門對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號“漁隱”,這便是網師園的前身。

從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間,這座花園的主人換了又換,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祿寺少卿宋宗元隱退,購萬卷堂故址,重新規劃佈置。宋宗元為什麼要給花園起名為網師國呢?據說與漁翁王思父女有關。傳說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雙喜。雙喜從小聰明活潑,有一次,到瞻臺釣魚,不小心掉入湖中,全虧漁翁王思和女兒桂芝將他救起,又搖船送他回家。宋宗元為了報答王思父女對兒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漁翁的尊稱--“網師”給花園命名,從此,萬卷堂就稱為網師園了。實際上,宋宗元自比漁人,號網師並以此為花園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漁隱”的原義,有隱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為園旁邊有巷名王思,取其諧音罷了。

網師園位於闊家頭巷11號,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間設栓馬環成行,左右各植盤槐一株,設有東西巷門,東側還設便門,大門為兩扇對開,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閘板,均為黑色油漆,大門兩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裝閥閱。閥閱,俗稱門檔,又稱門簪,是封建社會中門第高貴的標誌,古代仕宦人家大門外的左右柱,常用來榜貼功狀,在左稱閥,在右稱閱。唐宋以後,官宦人家就在大門外特做兩柱,稱為烏頭閥閱,這種裝飾,表現了園主地位的顯赫。

網師園住宅前後三進,規模並不大,入門廳,首先要經過可裝可拔的門檻,遙想820xx年前這門檻有多忙碌--貴賓來了,僕人們忙忙碌碌地拔下門檻,貴賓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裝上。門廳即轎廳,是舊時停放轎子的地方。進門後廳內左右安放著兩條長長的賴凳,也有用長椅的,這種作對稱式陳放兩旁的凳,一進門就給人一種整齊端莊的視覺效果。轎廳舊時是賓客主人落轎的地方,一般接待時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轎廳俗稱茶廳。廳正中懸有“清能早達”匾額,這是蘇州現代著名書畫家張辛稼書寫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標榜品德,用現在的話講是為政清廉,德才兼備;“早達”指早年發達的意思。在該廳的東側,有一座轎子,它是由紅木和竹子做成的,轎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圖案,象徵幸福快樂。轎廳正面設隔扇門,棕色油漆,廳後頂部有磚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磚雕已有720xx年曆史。廳東有僻弄通向內廳,廳西有“網師小築”磚額小門,通向中部山水主園。

大廳又稱積善堂,廳正中高懸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所書“萬卷堂”匾額,這無聲語言告訴人們,主人不愧是書香門第,不僅家藏萬卷書,而且兩旁掛張辛稼的對聯“紫苒夜溼千山雨,鐵甲春生萬壑雪”。大廳面闊五間,這裡是園主喜慶宴請和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為祖父、祖母,東邊為父母,兩邊為兒女;若來客,根據東為貴的習慣,客人坐東邊,主人坐西邊。中間置銅鼓一隻,作裝飾用。大廳東西兩壁掛大理石山水掛屏,堂中一式明式紅木傢俱。在天然几上陳列著園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顯示主人的文化素養和情趣。你看該正廳是方樑彎椽,樑上雕有花卉裝飾圖案。前廊為鵝頸長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長窗。廳堂正面設一排18扇白漆門,這白色屏板不僅與牆面色調統一,增加了室內的明度,對大廳陳設的傢俱和物品也能起到襯托作用,而大廳前面兩根立柱的白底隸書聯牌更起到了前後呼應的效果。總之整個大廳平面廣闊,立面高大,整體形象雄偉莊嚴。該大廳的陳設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對稱的格局,突出大廳中央正面的天然幾、供桌和方桌、太師椅,正面居中的匾額、堂對、楹聯也都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加上空間懸掛宮燈、壁畫,系掛雲石鑲嵌條屏,形體方正,工藝考究的紅木仿明傢俱,使大廳的氛圍更加安詳、靜穆、莊重。

大廳前天井,東西對稱,種植玉蘭兩株,寓意玉堂富貴。春天,堂前玉蘭花開,冰清玉潔,意味深遠。玉蘭,早春便開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國送給歐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花卉。

廳南的對景是一座雕鏤精緻、巧奪天工的磚刻門樓,這座門樓製作於乾隆年間,高約6米,幅寬3.2米,厚1米,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等磚雕藝術手法,雕鑿而成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不愧為“江南第一門樓”。門樓上都是蔓草圖案,蔓生植物滋長延伸,蔓延不斷,人們寄予它茂盛、長久的吉祥寓意。門樓中間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華麗,高翔是展翅高飛的意思。兩側兜肚,左側刻有郭子儀上壽立體戲文圖。你看,圖中郭子儀端坐正堂,鬍鬚垂胸,慈祥可親;八個文武官員,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貢品,有的手拿兵器,廳堂擺著盆花,門前石獅一對,好不氣派。郭子儀活了八十四歲,八個兒子、七個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謂大賢大德,所以這幅郭子儀上壽磚刻表示“福壽雙全”之意。左側刻有周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你看,姜子牙長鬚披胸,莊重地端坐渭河邊,周文王單膝下跪求賢,文武大臣前呼後擁,有的牽著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蕩蕩,這裡是描寫周文王訪姜子牙的場景。文王以大德著稱,姜子牙以大賢著名,所以文王訪賢比喻德賢齊備。下面是蝙蝠圖案,兩側為獅子滾球及花卉圖案,中有三個“壽”字,象徵福祿壽三星高照,福為五福臨門,祿為高官厚祿,壽為長命百歲。

穿過大廳是面寬五間帶廂內廳,俗稱女廳。樑架下大匾系綠色底黑色字,名曰“擷秀樓”,這是晚清著名學者俞樾寫的。擷是採擷,擷取的意思,擷秀就是攬取秀色之意。古時,蘇州的房屋比較矮,絕大部分房屋僅有一層,因此,當你登上擷秀樓,全園景色盡收眼底。極目遠眺,天平山、靈巖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隱現窗前。女廳內,陳設除椅子茶几之類的傢俱之外,中央擺著一套精巧別緻的紅木回臺圓凳,使陳設顯現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紗內放置的那張鑲大理石炕床,下置腳踏,有著濃厚的家庭生活氣息,廳內裝飾精美,落地罩掛落窗格上雕刻花鳥蟲圖案。樓前天井東西對植桂花二株,東為金桂,西為銀桂,秋天幽香襲人,有九里香之稱。金桂為金色,銀桂為白色,古代神話傳說月宮中有玉桂樹。我國古時候考中狀元被譽為蟾宮折桂。桂花香氣襲人,清雅高潔,自有仙友、仙客之稱,桂花可謂“清香不與群芳並,世上無花敢斗香”。女廳是晚清光緒時候建造的(1896年),它體量小,樓不高,是園主起居之所,後通小花園,是一個比較含蓄、舒適、自在的生活環境,這裡的陳設富有舊時女眷活動的特色。

庭院北面,有一小軒,名梯雲室。梯雲室庭前西牆一座湖石疊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書樓。這裡借梯雲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層樓建築,原是園主子女的內室。軒內南北各設落地花窗六扇,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擺什景圖案,當中有一座落地飛罩,雕刻雙面鵲梅圖,形象逼真,製作精美。喜鵲是報春的吉祥鳥,喜鵲叫,喜事到,喻喜事,梅是報春之花,梅花與喜事連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梅)梢。院中植春梅、垂絲海棠、花石榴、臘梅、翠竹、黑松、紫薇等觀賞花木,高低錯落,四季悅目。特別是那棵亭亭玉立的鳥不宿,四季常青,小花果鮮豔奪目,耐人尋味。再看鋪地,這裡盡是荷花和魚網的圖案,一是彌補了東部沒有水的遺憾,二是點題網師園,這裡另有蝙蝠和松鶴的圖案,蝙蝠因為與幸福諧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們現在所見的是飛翔的蝙蝠與雲紋在一起的形式,這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樣自天而降的美好願望。古語說千歲鶴,不老鬆,因此松鶴表示永遠年輕長壽。

現在我們已經遊覽完了網師園的住宅區。大家知道,住宅是園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封建社會,其格局受儒家“三綱五常”制約,以中軸對稱為主,突出尊位,把尊位放在中央地位,位卑和從屬者列於兩側或位居其後。不是嗎?你看,同師園前後三進廳堂,由門廳入內為轎廳,原為園主及賓客落轎之地;第二進為大廳,清能早達,面南居中,顯居尊位,立面高大,令人肅然起敬,這裡是昔日園主喜慶宴請,家族議事及接待賓客的主要場所;第三進為內廳,昔日為內眷燕集之所。女廳後庭院為梯雲室,位於南北軸線的延伸線上,居北,位最低,為園主子女內室。宅園正居部分均衡規矩,三進敞廳及後庭院依次在同一中軸線上,對稱協調,強調了等級和尊卑,中庸平和,這種對稱的秩序井然的佈局,給予人們視覺以平衡、均勻、齊整,最終是和諧的美感。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在各個廳堂之間總有一個天井。為什麼要設定天井呢?一是便於採光,古時候沒有電,遇到陰雨天,室內較暗。二是便於排水,天井中有數個陰溝,因此,無論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積水。三是有利於廳內的人呼吸到新鮮空氣,香氣襲人。蘇州住宅,房屋屋脊高,進深大,牆身薄,出簷深,建築外觀樸素雅緻。白牆灰瓦與黑褐墨綠等色木構架互相配合,倒映於綠水中,構成有明快格調的江南水鄉風情畫。

從擷秀樓後庭院西側的小門朝西看,頗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受。朝西邁進便見一處獨立的庭院,此處為南宋園主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面寬五間,書屋舊時為園主藏書讀書處,樓上為讀畫樓,該書屋相對的天井,東西方向較寬,前為擷秀樓北牆,造園者以高牆為粉本,疊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險峻秀麗。唐朝大詩人李白詩云:“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獎蓉”,主人借用“五峰”給這處書屋題名。遊人又把這山看為雲崗餘脈,給人以美的聯想。五峰書屋室內寬敞明亮,南面僅設矮牆,上半部分為大窗,一是增加室內採光,二是為了更好地觀賞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蘭樹,春來花滿庭,特別珍貴的是,花壇中還有一株山茶絕品名叫“十三太保”。這棵山茶盛開時,同時綻放13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有紅、粉、白等,這在蘇州園林中是一絕。五峰書屋是一處相對獨立的庭院,它於擷秀樓後,但並不處於同一中軸線,而是稍稍偏向西北,這一偏大有講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築和東部住宅區過渡性地連線起來。五峰書屋為兩層樓宇,屋前有迴廊,東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兩處門戶都很小,一是使人產生別有洞天的感覺,二是維護了東邊庭院和西邊竹外一枝杆的整體封閉性,不使這兩處景點產生“漏氣”。

五峰書屋西邊緊挨著的便是三開間的樓堂,取名集虛齋,這裡是園主修心養性讀書的場所。集虛極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虛”出自《莊子.人間世》:“惟通集虛,虛者,心齋也”,“虛”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齋”為養心之所。也就是說必須心志統一,排除雜念,對外界的事不用耳聽,而用心聽,甚至用“氣”聽,莊子用此宣揚他虛無、順物的處世哲學。這裡園主借來標榜自己與世無涉的清高。表現其嚮往漁樵隱居之樂的意境。集虛齋室內陳設雅緻,以竹為題的書畫滿楹,與竹外一枝杆相呼應,站在天井中間,用月洞門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現一幅外圓內方的雲崗立體畫,集虛齋其上有樓,登樓眺望,園中景色歷歷在目。難怪,中新蘇州工業園區從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談判都在網師園集虛齋小姐樓上進行。李光耀攜夫人來過兩次。一位作家寫道:網師園對談判到底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無人得知。當時的市長在談判的間隙說過:“網師園為工業園區談判順利進行作出了貢獻。”>

從集虛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虛齋本身略暗,這種忽明忽暗的藝術手法,大大增強了園景的層次感。

走出集虛齋,穿過小天井,便來到了臨水而築的竹外一枝軒和半亭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原為園主子女讀書寫字的地方,在此讀書,白天可見飄渺雲彩,夜間則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軒額取自宋代蘇軾“紅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葉茂盛。這座小軒原是封閉式的斜軒,1940年何亞農買此園後,對庭園進行整修,才改為敞軒,寬三間,玲瓏剔透,外似船廳。竹外一枝軒與南岸小山叢桂軒遙相呼應,一臨水,一離岸,也成一條主軸線,從彩霞池南岸望來,軒像輕巧的船舫,與高大的二層樓集虛齋,一前一後,造成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西面牆上有一空窗,構成大框景,窗下垂絲海棠婆娑起舞,稍遠處石板曲橋,一波三折,白皮古鬆探身飛亭遊廊,你若不留意,還誤以為一幅山水畫。這種有空窗(又稱月洞)的牆面,使內外景物既有分割,又達到有機聯絡,融為一體。軒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黃山迎客鬆,倒映池中,若隱若現,生動而有氣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軒和處於西南對角線上的濯纓水閣也組成了一組對景,濯纓水閣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軒瀕臨水邊,前者為虛,後者為實。濯纓水閣三面牆體,一面木欄,為實;竹外一枝軒空間開敞,不設門戶,為虛。兩者虛實對比,互相轉換,美不勝收。另外,因五峰書屋和集虛齋等樓房體量較大,玲瓏剔透的竹外一枝軒和射鴨廊與樓房形成一組高低參差、錯落有致的組群,這一軒一廊不但造型簡潔明快,大小高低親切宜人,而且構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層次,使人感到樓房後退了,並增加彩霞池的開闊感。竹外一枝軒安裝吳王靠鵝項形短欄,這是從欄杆坐凳變化出來的坐椅,呈現出姿態優美的曲線,形無定製的造型和具有流動美、動態美、舒展自如的線條,都給人一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軒旁是水閣式建築半亭射鴨廊,南臨空亭,東倚山牆,西凌綠波。它源自唐代詩人王建“新教內人唯射鴨,長隨天子苑東遊”詩意。鬥鴨、射鴨是古代宮苑中的嬉戲之事,盛行上千年。這裡借指射鴨取樂之廊,是舊時園主品茗雅集之處。這條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軒,南連空亭,與曲折長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內部看,亭、廊、軒如一整體,從外面看,亭則亭,廊則廊,軒則軒,各具特色,極為分明,這是園林建築中參差曲折,錯落疏密的多變藝術效果。射鴨廊對著月到風來亭是一條東西向的副軸線,軸線兩邊的佈局,是極成功的不對稱均衡構圖。射鴨廊池邊假山盤紫藤,南壁牆面攀木香,是欣賞春景之處。從竹外一枝軒右拐,步行數步便來到了看鬆讀畫軒。此軒面寬四間,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僅以數根廊柱支援,故採光特佳。此軒建築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觀賞活動空間,因此軒體量較重,故與彩霞池隔以庭院,樹木、花臺,既增加園景層次和深度,又不使軒逼壓水面。此軒與濯纓水閣遙遙相對,一離岸,一臨水;一輕巧,一厚重,是一條軸線上的對景,冬季在此賞雪,最為合適。看鬆讀畫軒在網師園眾多亭榭軒閣中有其獨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徵是雅古,先說雅,你看,看鬆讀畫軒內的傢俱一律為明式風格,紅木製成,造型簡潔大方,色澤素雅。正中為一圓桌,東西各兩把椅子,椅子間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暢,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擺十景花藍圖案,半窗夾堂板刻《三國志》人物。因此,你一踏進軒來,便有一種古雅恬靜的韻味。再看該軒和庭柱有一幅疊字抱柱聯:“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此聯順讀、反讀都合韻律,字通意順,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對疊字組成,聲聲悅耳,極富音樂感。上聯意思是風吹落葉,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際皆有無限之景,可讓人去尋幽覓芳;下聯意思是,在此儘可男歡女愛,卿卿我我。全聯描繪出了看鬆讀畫軒前四季明媚秀麗的風光,更有趣的是此聯語所用疊字,是從人們熟悉的詩文中出來的,很容易讓人想起這些詩文與有關的韻事,如“尋尋覓覓”出自李清照《聲聲慢》詞,“鶯鶯燕燕”出自杜牧《為人題贈》,“卿卿”是晉王戎妻對王戎的愛稱,“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賦》。再說說看鬆讀畫軒的“古”字。你看軒前兩棵古木,一為白皮松,已有二百餘年曆史,它乾枝橫斜,好象一位遲暮美人,正臨水照鬟。二為古柏,相傳是南宋萬卷堂國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它高達十餘米,是全園最高的景物,雖然頂梢已枯,但三個側枝仍活,似飛龍在空中翱翔。松柏成為正義神聖、永垂不朽的象徵。園中的亭榭軒閣,毀而復原,已非舊物,惟有古樹,不能仿建,這是悠久歷史的見證。當我們撫摸著這棵閱盡同師園蒼桑變遷的蒼老古柏,怎能不油然產生思古之幽情呢?軒東邊天井內,還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木瓜樹,樹身雖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綻出新綠。深秋時,枝上結出顆顆木瓜形如葫蘆,不過要說真正的古木還得算軒內的矽化木了。軒內圓桌之北為一高几,几上是一靈壁石,形狀靖瘦,若以金屬物叩之,有回聲,靈壁石兩旁的几案上有兩段高約二尺,直徑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圓石,形狀酷似樹幹,仔細觀察,可見一圈圈的年輪,一個個結節,一條條纖維縱紋。用手一摸。質地堅硬,與頑石沒有區別,這就是典型的矽化木。這是一種一億五千萬年以前,陸地上廣泛分佈的常綠喬木的化石,這種歷經億萬年的矽化木化石,成為時代永久的象徵,所以封建統治者把它看作政權萬世穩固的象徵,人民群眾把它視為堅貞不屈精神的化身。據《本草綱目》記載:矽化木石還是一種醫治男女相思病的靈丹妙藥,我想,這是外形與內質的綜合了,人們賦予它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形體本身的特徵,從而產生的無窮的內在魅力。看鬆讀畫軒南太湖石花臺內,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羅漢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軒內可四季盡情品賞靜觀的妙處,春賞牡丹,夏聽蟬賞水,秋聞桂香,冬賞雪。一年四季皆是畫,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襯於一片粉妝玉砌的雪景,真可謂畫意滿園了,這便是軒名中讀畫二字所指。

從主園曲橋朝西走,有一小門,上有磚額“潭西漁隱”。“潭西”即地西,“漁隱”是史正志萬卷堂的舊號。穿過小門頓覺別有洞天,此處是一處書房庭院,為園主子女讀書外,名殿春?又稱內園。“殿春”出自蘇東坡“尚留芍藥殿春風”句意。“殿春”指春末,“?”指閣樓旁的小屋。整個小院佔地不到一畝,但景觀豐富而又不覺侷促,富有明代庭園建築工整柔和、雅談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園中有精雅書房兩間,為舊時書齋。小院曾是芍藥圃,清嘉定年間,網師園以種植芍藥聞名於世。現在芍藥圃中植芍藥八株,都是名貴品種,芍藥花其形多變,其色豔麗,《詩經》中作為男女贈別之花。小院西南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詩“一水方涵碧”之意。據考證,此地舊有根樹井,在古柏根下後來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沒,1958年整修時,挖出一塊湖石,上鐫“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一院無水,有了這眼清泉和全園水脈貫通,真是絕處逢生,再次呼應網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泉北有半亭,因旁邊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於1958年,此亭倚牆而築,體量小,與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飛簷翹角非常輕巧,將人的視線引向上空,擴大了空間,豐富了景觀。亭中一塊巨大的靈壁石,因顏色烏灰,像展翅欲飛的蒼鷹,俗稱“鷹石”,相傳此石原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遺物。殿春?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間,仿明式結構,屋前有石板平臺,圍以低石欄,屋頂為捲棚式,

五百字導遊詞 篇22

黃山天都峰,天都峰位於黃山東南,西對蓮花峰,東連缽盂峰,為36大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取名“天都峰”。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險峭雄奇,氣勢博大,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與蓮花峰、光明頂並稱為黃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時無路,難登峰頂。據山志載,唐代島雲和尚曾歷經千險,從東側攀崖,始至峰頂。

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險峭雄奇,氣勢博大,在黃山群峰中,最為雄偉壯麗。與蓮花峰、光明頂並稱為黃山三大主峰。天都古時無路,難登峰頂。據山志載,唐代島雲和尚曾歷經千險,從東側攀崖,始至峰頂。他是現存文字記載中登上天都峰的第一人。那時,攀登“於石壁外無路”,其艱險程度是難以想象的,與古今中外探險家相比,也未必遜色。

他曾在絕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詩:“盤空千萬份,險若上丹梯;調入天都裡,回看鳥道低。他山青點點,遠水白悽悽;欲下前峰瞑,巖間宿錦雞。”明代普門和尚率眾僧,從西側攀援,亦登峰頂。後人即從天都西側鑿石成道,登峰者始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建登峰梯道,長3裡,有1564級臺階,194根石欄干和600米鐵索,保障了遊人安全攀登絕頂。

天都峰上奇景很多。峰頂突然平闊,有石室嵌立,可容數十人。室外有巨石,形如醉仙斜臥,名為“仙人把洞門”。另有仙桃石、天梯、鯽魚背等奇景,以及探海松、舞鬆等奇鬆。峰壁巨巖上,有“登峰造極”等石刻。文峰頭極目遠望,雲山相接,江河一線;俯瞰群山,千峰競秀,巧石獻奇。若煙雲乍起,披霞馭風,如入仙境。古詩有句:“任它五嶽歸來客,一見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題詠:“奇險天都著,遙觀亦有緣;大雄無與並,蒼渾莫之先。”今有民謠:“不上天都峰,等於一場空。”意為遊黃山而不登天都,等於虛此一行。1983年,浙江溫嶺石工隊又在半山寺上方,從天都的腰南側峰壁上另闢新徑至天都峰頂,全長1050米,共2175級臺階。沿途風光奇絕,為黃山增添了許多新的景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