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精選17篇)

1.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淨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麼?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  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麼?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雲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麼說雲腳低?

4: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四、拓展延伸

1.T型臺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湧,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門去旅遊。回憶你自己曾旅遊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3.記憶鍾叮噹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1.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2.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A.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B.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C.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D.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4.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B.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4]

C.“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D.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於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C.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說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D.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6.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麼不好?

7.《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8.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B.“閒居”一句中“少鄰並”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

C.“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說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於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9.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並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C.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

D.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於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讀《次北固山下》,回答問題: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次北固山下(次: ) 客路青山外(客路: )

鄉書何處達(鄉書: ) 海日生殘夜(殘夜: )

11.詩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12.這首詩寫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選的景物有哪些?

(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13.該詩押的韻是 ,韻腳是 。

14.解釋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行不足: 陰:

15.這首詩寫了錢塘湖的哪些景色?

16.將“幾處早鶯”改為“處處早鶯”,“誰家新燕”改為“家家新燕”有什麼不好?

(三)

讀《天淨沙•秋思》,回答問題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17.這首曲的曲牌名是 ,曲名是 。

18.曲的第一句用了三個 詞,寫了三種景物,即 。

19.前三句用了 個 短語,寫出了秋郊黃昏的 、 。

20.曲中直接道出天涯遊子之悲的句子是“ ”;能側面表現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詩句是 。

15.《古代詩歌五首》答案

一、積累運用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 若出其裡?

(2)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3)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4)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自主探究

⑴“觀”的作用是統領全篇。⑵山島樹木洪波實寫,日月星漢是虛寫。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⑷統一中國,建功立業。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孤山寺起,以白沙堤中,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2:早鶯.新。.亂花。.淺草。3:水天相接 4:直抒胸臆,白沙堤。

四、拓展延伸

1.示例:(1)沒見過大漠的廣袤;

(2)見了大漠的廣袤;

(3)沒見過森林的神奇

2.3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D 3.略 4.B 5.D 6.因為“七八個”“兩三點”都表明數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點少則表示雨疏而不緊,暴雨將至未至之景。 7.江南山村盛夏夜景 8.C 9.C 10.次:停泊;客路:旅途;鄉書:家書;殘夜:夜將盡未盡之時 11.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一種歡樂、積極、向上的情懷。 12.青山、行舟、綠水、白帆、紅日、和風、歸雁等 13.i;低、泥、蹄、堤 14.玩不夠;同“蔭” 15.春水;雲腳、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綠楊 16.“幾處”“誰家”極言初春,鶯、燕還不多,與“早”“新”照應。 17.天淨沙;秋思 18.名;老樹、老樹上的枯藤、老樹上的昏鴉

19.三;名詞;蒼涼、幽靜 20.斷腸人在天涯;古道西風瘦馬。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背誦這四首詩,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

2.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難點)

3.激發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課時安排】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年(朝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尤善詩歌,常常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詩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九月深秋勝利歸來,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朝代)詩人。

(3)《錢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朝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深得人們的喜愛,其本人也因此獲得“詩魔”和“詩王”的讚譽。《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

(4)《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元代(朝代)散曲家,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為元代雜劇四大家。“天淨沙”,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 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 (sǒnɡ zhì) 蕭瑟 (sè) 枯藤(kū ténɡ) 天涯(yá)

3.整體感知

(1)詩言志。這四首詩歌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你摘抄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觀滄海》

《次北固山下》

《錢塘湖春行》

《天 淨沙秋思》

(2)四言、五言詩句一般分兩節來讀,如:“老驥/伏櫪”“潮平/兩岸闊”;七言詩句一般分三節來讀,如:

“君問/歸期/未有期”。按照這一規律,請在課文中為四首詩歌劃分節奏。

【課堂探究】

賞析名句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賞析: 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執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這是詩人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時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入到詩裡,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 懷。 。

2.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匯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的生活意義,給人以樂觀向上的力量。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這兩句寫 近景:地上的花草,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愜意。

4.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展開全文閱讀

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 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這幅深秋夕照圖,反映了作者漂泊無依的情懷。

【隨堂檢測】比一比,看誰背得快

【拓展延伸】 請發揮想象,簡要地描繪《天淨沙秋思》詩中的畫面。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 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附:四首詩歌思想內容

1.這首詩借景抒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的抱負。

2.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流露出詩人鄉愁鄉思的真摯情懷,也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3.《錢塘湖春行》生動的描繪了詩人早 春漫步西湖所 見的明媚風光,抒發喜悅之情。

4.《天淨沙 秋思》 這首小令僅五句 28字,語言極為凝鍊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遊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1. 【作業佈置】 1.背默四首詩歌 2. 完成校本作業。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3

精彩開篇詞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四首古代詩詞,領會古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新課匯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今天我們閱讀他的《觀滄海》,也許你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會有更客觀的認識。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滄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蕭瑟

2.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澹澹:水波搖盪。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漢:銀河。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至:極。

何:多麼。

若:好像。

臨:登上。

3.文體知識。

通常所說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古體詩。如本課的《觀滄海》。而唐朝新出現的絕句、律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天淨沙秋思》。

4.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敗兵強地廣的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常借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報負。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壯,是文學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5.背景連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他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巨集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因而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高聳陡立。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渺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就用歌唱來暢抒心中的情懷吧。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交流點撥】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交流點撥】第1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實景)

第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想象)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著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形象的?

【交流點撥】(1)“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原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三)深層探究

1.如何理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

【交流點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物件,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這樣的表達效果?

【交流點撥】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著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3.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藉助什麼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點撥】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巨集偉抱負。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水:澹澹山島:竦峙(壯麗氣勢)

實景--借景抒情

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向榮姿態)

日月:執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虛景博大胸襟

星漢:燦爛-出其裡(巨集偉意境)

五、拓展延伸

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志趣”的詩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嶽》

④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⑤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遊山西村》

第二課時次北固山下

一、新課匯入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暫時停宿。

客路:旅途。

風正:風順。

懸:掛。

殘夜:夜將盡而未盡的時候。

2.作者簡介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背景連結

《次北固山下》是王灣在先天年間或開元初年遊歷江南時所作,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據說,宰相張說曾親自將這首詩題寫於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綠水之中行舟。

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顯得更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掛。

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鄉的家書要傳到哪裡呢?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交流點撥】首聯: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用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為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陳陳相因,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深層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

【交流點撥】“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為該如何理解呢?

【交流點撥】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道理: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首聯:旅途奔波之意借

頷聯:恢弘闊大之景景

頸聯:樂觀、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抒

尾聯:思鄉之情情

五、拓展延伸

思鄉是中國文學的主題之一,無數的鄉愁陪伴著無數的詩人,同時無數的詩人創造了無數的鄉愁詩。鄉愁豐富了我們的情感世界,鄉愁詩豐富了我們的文學世界。思鄉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結”,一個套在炎黃子孫身上的“結”。在你所積累的詩歌中,哪些詩句抒寫了鄉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④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⑤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三課時錢塘湖春行

一、新課匯入

我們跟隨朱自清先生欣賞過江南春天的美景,伴著老舍先生感受過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跟隨白居易一起去領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賈亭西(jiǎ)

(2)誰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淺草才能沒馬蹄(mò)

(4)綠楊陰裡白沙堤(dī)

2.解釋下面詞語。

初平:遠遠望去,西湖水面彷彿剛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齊平。

暖樹:向陽的樹。

沒(mò):隱沒。

行不足:遊賞不夠,即反覆遊賞。

3.作者簡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字樂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詩魔”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作有《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

4.詩歌大意

《錢塘湖春行》以詩人行蹤為線索,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頷聯,頸聯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

5.背景連結

《錢塘湖春行》寫於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時候,到西湖遊玩,騎馬走在白沙堤上,遠看風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別的氣質吸引了,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曠神怡,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的七言律詩,抒發了自己對西湖春天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讀準字音、節奏。

【交流點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2.結合註釋解讀詩意。

【交流點撥】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總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二)整體感知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思考下列問題。

1.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寫景的詩歌尤其如此。請大家把這首詩還原成畫面選擇下面的句式,對你喜歡的句子進行賞讀。

(1)“從……中我看到了……”

(2)“從……中我聽到了……”

(3)“從……中我感受到……”

【交流點撥】從第一、二句中,我彷彿看到長衫飄飄的詩人騎馬來到賈公亭旁,極目遠眺。只見那西湖波瀾動盪,與岸平齊。在那水天相接處,水波粼粼,雲朵低垂,似乎要親吻湖面了--它也愛早春的西湖。

我從“幾處早鶯爭暖樹”中,彷彿聽到了黃鶯清脆婉轉的鳴叫聲。

2.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詩人除點明是在“綠楊陰裡”外,未作任何說明。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

【交流點撥】有湖水,水中有魚蝦,有嬉戲的鴨子。

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

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豔豔的,燦爛一片。

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一邊捋著鬍鬚,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3.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寫初春景象?

【交流點撥】如“初平”,春水初生;“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4.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交流點撥】“最愛湖東行不足”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交流點撥】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

(三)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水漲雲舒

賈公亭遊春鶯歌燕舞

白沙堤蹤蹤花多草淺

遊人如織

西湖早春圖(最愛)

五、拓展延伸

積累描寫西湖美景的詩句。

【交流】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第四課時天淨沙秋思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麼,在一個遊子的心中,秋天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文體知識

《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題目。

2.作者簡介

《天淨沙秋思》作者馬致遠,是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_白樸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3.背景連結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幾乎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因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於是在一次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詩歌朗讀

1.自由朗讀詩歌,並採取各種形式把詩歌讀通讀順,注意節奏、重音。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根據詩句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圖畫,體會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二)整體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

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雖然簡陋清貧,卻有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有家歸不得的悲苦。寒風颼颼,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這裡雖然沒有直接寫人,但已不難想見馬背上的遊子疲憊、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個字,不用任何動詞和關聯語作聯綴,只是分別並列三個名詞性片語就和諧地構成一幅以“昏鴉”“人家”“瘦馬”為重點的意境深遠的畫圖,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

【交流點撥】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

3.“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前三句是寫景,末二句為抒情。“斷腸人在天涯”是這首小令的主軸,貫穿著整首曲的情思: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以想見它照在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同古道瘦馬上會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與夕陽配合,正應了“日暮途窮”的成語,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無限的愁悶。

4.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眾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的人的悽苦愁楚之情。

(三)深層探究

1.這首小令語言運用上有什麼特點?

【交流點撥】語言極為精煉確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詩情濃郁的畫畫,創造出淒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結構完全相同,全用名詞和形容詞,沒有一個動詞,描寫了9個形象,9個小景,每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小畫面。各句各以三個並列的偏正結構的片語組成整齊的排比句,顯得和諧勻稱,一語道破“某一種心情”。也正因如此,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與明亮的色調、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合,相互輝映。落日餘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鴉歸巢襯托了遊子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天倫之樂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悽苦,感情上也成鮮明對照。

(四)熟讀成誦

四、板書設計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景小橋流水人家悲愴愁苦

古道西風瘦馬思鄉之情

情--夕陽斷腸人

五、拓展延伸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陽已漸西下,只在山頂留下半張無精打采的臉,無奈地看著這無精打采的人間。

一抹餘輝暗淡地斜灑在枝椏斑駁的老樹的枝頭。枯藤纏繞著老樹,樹上的烏鴉,發出幾聲淒涼的哀鳴劃破黃昏的寂寥,斜陽為烏鴉黑亮的羽翼鍍上一層金黃。

潺潺的流水在夕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還映出幾處人家。一座小石橋靜靜地站在流水上,像一個老態龍鍾的百歲老人,經不起歲月的踐踏了。

古道漫漫,西風凜冽。路,看不到盡頭。在這荒涼古道上,我騎著馬,在緩緩地行進。幾年來,與我朝夕相處的那匹馬,經過歲月無情的洗禮,早已瘦骨如柴。經過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憊不堪。

此時,夕陽正西沉,灑下淒冷的斜暉,本是鳥禽回巢、羊牛迴圈、人兒歸家的團圓時刻。而我,卻仍在外漂泊未歸,獨自一人浪跡天涯海角,流露出一絲淡淡的悲涼。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以及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曹操《觀滄海》

1、作者介紹,寫作背景:

曹操,字,時期家、家。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賞析]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絡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巨集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二、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賞析]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裡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著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讓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裡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1、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點明詩人心情的字眼是什麼?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中間兩聯是分寫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1、感知內容。

2、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3、學生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4、學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資訊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5、學生配樂朗讀。

6、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課交流。

[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雅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裡,人們正在準備著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濟南冬天的景物特點;

2.學習老舍先生的寫景方法;抓住特點寫寫家鄉的景物;

3. 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景物描述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為一篇美文,語言樸實清新,作為感知,感悟文章內容與風采的朗讀形式是多樣的,如配樂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散讀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像。

3.比較閱讀法。通過與前一篇課文《春》的比較,進一步掌握寫景散文的一般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

二、出示學習目標 :

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三、老舍及其創作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鬚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自學指導:

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麼?

(2)課文是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採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順著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明確: (1)濟南冬天的“溫晴”。 (2)寫“溫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採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個主 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蹟”“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溫晴”美景,讚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溫”的色調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3)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後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讚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五、當堂訓練: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孃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形象。

六、佈置作業:《動態》1-5題

第二課時: 一、出示學習目標: 精彩語段研習,鑑賞景物描述方法

複習上節要點,朗讀全文 二、品析第三段:

1、自學指導:

誦讀第3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明確:(1)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鬆 山尖 草色 陽光 (4)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並不都表示比喻。 (8)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鬆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鬆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 ,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三、當堂訓練:課堂練習以練帶講,學習課文4.5段,完成下列題目。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

A.朦朧 B.淡雅 C.古樸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徵是(多項選擇)( )

A.暖 B.綠 C.清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了濟南的冬天( )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 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C.溫晴的氣候特點 D.景色優美,是少有的冬季遊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 藍水晶”③“這塊水晶裡,包著紅屋頂黃 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參考答案: 3.C 4.D

5.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 的奉獻精神

七、佈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句 2.完成《動態》6-12題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與優美。

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徵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緻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一、情景匯入

師:同學們,請看──瀑布錄影1。望著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關瀑布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飛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瀉千里的氣勢。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氣勢恢巨集。今天我們將要欣賞另外一種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蘿錄影2。你看,盛開的紫藤蘿真是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真像一條瀑布。難怪作者說是紫藤蘿瀑布。──紫藤蘿和瀑布對照圖3。今天我們師生一起當代女作家宗璞筆下的優美的散文“紫藤蘿”,去欣賞這美麗的花兒,看看它以底美在哪裡?

二、讀花之歌

師:先請同學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花之歌,看看紫藤蘿花美在哪裡?同學們邊讀一定不要忘記了邊做記號。

(師巡視指點)

三、賞花之美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註,下面請同學們按螢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彷彿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提問:“張滿”如何理解?怎樣的花才像是“張滿的帆”。不張滿的帆又是怎樣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花朵已經完全開放的樣子,很有生機。“笑容”讓我們感受到花兒跟人一樣有著嬌媚、可愛的神態。作者的想像很豐富,由花朵想到帆。我們也模仿作者的寫法發揮你的想像寫一句話,看看盛開的花像什麼?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隻漂亮的蝴蝶,在那裡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裡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麼?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麼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說“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四、品花之神

師:我們剛才欣賞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們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蘿盛開猶如一條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麼樣的?請從課文中快速搜尋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蘿。誰發現了?

生:“忽然記起十多年前家門外也曾有過一大株紫藤蘿,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從來都稀落,東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掛在樹梢,好像在試探什麼。後來索性連那稀零的花串也沒有了。園中別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種了果樹。”

師:十多年前的紫藤蘿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經歷了興衰,那麼賞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風順呢?我們一起看:

(幻燈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中深受,“焦慮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上。這篇文章寫於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鍾愛的弟弟,也是老父親最器重的兒子。這位20世紀5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飛機強度總工程師,畢業之後三十餘年在外奔波,積勞成疾。最後離開了摯愛他的親人。宗璞含淚寫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綆,紙上一片模糊。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裡,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師:正當在她焦慮和悲痛之時,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蘿,不由得停下了腳步,美麗的藤蘿緩緩流過作者的心靈,帶走連日來的焦慮、悲痛,使她的心歸於寧靜。花經歷不幸還能再開而且開得如此繁盛,那麼人呢?經歷不幸該如何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從而將對美麗的感觸昇華為對生命的感觸?請大家再小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由悲痛到寧靜的情感變化,勾畫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生命感悟。[來源:本站ZK]

(生自由朗讀、勾畫。)

生2: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我撫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艙,那裡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讀整個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齊讀。)

五、寫花之語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裡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說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說了什麼,可以說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無法更改,何不用一顆樂觀、進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師:你聽到了花在說什麼,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並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說,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生2:我聽到花說,時間是如此的短暫,昨天已經消逝,無法重來,何不用一顆勇於進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聽到花說,生命長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經過去,為什麼不用一顆積極的心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六、結花之果

師(總結):從同學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從花開的聲音中聽出了樂觀的生活態度。我想,這就是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讓我們微笑著面對生活吧。因為,微笑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贏得的則是整個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欖,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薦閱讀宗璞的《丁香結》,體會從微小的生命中提煉出來的那充盈其間的強大與偉力。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景匯入

我們盼望萬紫千紅的春,我們迷戀果實飄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飛的冬,雖然寒風凜冽,可那樹尖上頂著一朵白花的美麗又怎麼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就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它給人留下的不再是蕭瑟,不再是寒氣襲人,它那裡充滿了溫情。好可愛、好可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溫情吧。(利用多媒體投示出課題及學習目標,背景選擇白雪覆蓋的小山,白雪映著紅日,營造一個溫暖響晴的冬天之景。)

二、師生共賞

1、師生同讀

①放師讀錄音(播放朗讀錄音,多媒體投示背景,動感播放課文字幕)

②生分成兩組比賽朗讀

③師生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在旁邊批註喜歡這一段的理由。

④完成課後思考題一(生小聲讀課文理出文章脈絡)

生:討論交流③④。師歸納文章脈絡: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對比)——寫濟南的山(陽光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遠山)水(清澈、透明)

2、師生同賞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句子填在下表中,並說說用上它們的好處。(開放性題,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情能力。)

比喻句:好處:

擬人句:好處:

3、師生同議

①分小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三、寫作嘗試

⑴分小組講述自己家鄉冬天的景象

⑵借鑑的寫作方法將家鄉最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出來

⑶評價提高

分組評價,選擇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麼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雲),的確,雲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雲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雲彩。(板書文題)

設計(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通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為“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為“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說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說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裡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雲是成群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晒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晒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裡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裡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麵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1.積累、理解成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背誦課文。

3.培養文言註釋能力。

4.聯絡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4課時。

學習方法:1、誦讀法 2、評點質疑法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瞭解孔子及《論語》。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

預習導學:

1、蒐集關於孔子其人及《論語》的資料

2、細讀《論語》十則,熟讀成誦

課堂導學:1、提問關於孔子的資料收集。(小組彙報,蒐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張仁義 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2、提問關於《論語》的資料收集。(小組彙報,蒐集成果)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生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3、朗讀課文:

範讀:學生要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同學們正音正字。

全班齊讀:感知課文內容,反覆誦讀

4、總結三個通假字:

A B C

5、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註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難點:重點字詞釋義,弄清楚通假字。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

翻譯本則( )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麼思考?對於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__多年前的聖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於思想品德修養的( )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

學習難點:理解後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後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 齊: 內: 自省:

翻譯:( )

2、第七則:三: 行: 焉: 其:

善者: 從: 改之:

翻譯:( )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 )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 弘: 毅: 仁以為己任: 已:

翻譯( )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麼嗎?

4、第九則:歲寒: 然: 後凋:

翻譯:(

5、第十則:以: 行: 其: 欲: 加: 於:

翻譯:( )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後五則哪幾則是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

哪幾則是關於思想品德修養的( )

哪幾則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

7、當堂背誦這後五則。看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

《論語》十則 導學案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 )汝( )知之乎 不知為( )不知 是知( )也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也

2、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1)表示順接;(2)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溫故而知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任重而道遠(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後已(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仁以為己任( )

(3)焉:見賢思齊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4)之:①指示代詞,“這”;②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③結構助詞,“的”;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⑤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嗎?②……也。→……是……。

3、當堂背誦這十則並當堂默寫。《論語》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現《論語》的美)

(1)、你喜歡哪一則?為什麼?(2)、你覺得哪一則對你啟發最大?(3)、你覺得怎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4)、你還知道哪些指導我們如何學習的名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

1.瞭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醜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 匯入 :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 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 周揚說:

“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醜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 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說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說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說明並說說 ) 為什麼?(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麼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說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說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說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麼描寫?(心理描寫,它說明了人們不敢說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說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麼什麼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後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後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群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說真話,最後是——

誰說的?為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說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說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說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於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說了這麼多,誰能說說什麼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麼?(想象和誇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誇張著稱。兩者關係如何?(誇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說一句真話,說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說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於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醜。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說:這些情節太誇張了。哪些情節比較誇張?舉例說明。(結合課後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 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麼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說:“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裡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飢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醜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麼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鬚拍馬的大臣、善鑽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說真話反而倒黴,人們也就不敢說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說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說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醜,你會怎麼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醜惡現象作鬥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說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醜,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於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穫!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 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說說故事,講講道理。

2. 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誇張,且能自圓其說。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朗誦課文,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讀出語氣;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3.領會詩中所闡述的人生哲理,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知詩歌內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設定情景,以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進行匯入。

通過觀看視訊“夢想,在山的那邊”,感悟大山裡的孩子們的夢想。

二、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痴想 隱祕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紮下 漫溼 瞬間

2.理解詞義。

痴想——發呆的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鐵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喧騰——喧鬧沸騰。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三、整體感知

(一)聽讀詩歌,把握詩歌停頓及節奏;

(二)朗讀詩歌,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詩歌共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在講什麼?

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小時候自己對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寫今天的我不斷奮鬥最終實現了理想。並且把這個人生感悟告訴他人。

2.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 ——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

3.既然說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麼作者為了實現看到這個“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風順?——不是,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山!

4.面對這許許多多的山,作者的態度又是什麼樣的呢?(分析詩歌)

四、課文研討

(一)詞句理解,問題探討。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裡的意思是:總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而嚮往外面的世界。

2.“隱祕的想望”指什麼?為什麼說“隱祕”?——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祕”。

3. “哭”蘊含怎樣的情感?——滿懷希望,結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艱苦付出,卻無所回報,傷心而哭;上了當,被媽媽騙了,因委屈而哭……

4. “鐵青著臉”是寫山的顏色嗎?——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中紮下了深根”句中“種子”指什麼?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麼能紮下深根?——“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裡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所以說“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乾”?——“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節詩的含義?——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路上回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有堅定的信念,不向困難地頭和彎腰,最終就必將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譜寫出燦爛的人生來。

(二)概括兩節詩的內容,探究詩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1.第一節詩寫的“山”和“海”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中的“山”象徵了困難,“海”象徵了信念。“山”是指阻攔我們前進的障礙物,我們要實現理想而必須克服的困難和挫折。

五、體驗和反思

補充資料:作者在寫完這首詩的20多年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山那邊的海——關於<在山的那邊>》,他在文章中說道:

這裡的“山”與“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讀解:山,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像力的召喚。

這是作者親自揭示出來的“山”和“海”的象徵意義。

為什麼作者會寫成這麼一首詩,我們也可以從作者在後來寫的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運就這樣造就了我們這樣一代。我們這一代,生於五六十年代,從小受的是理想主義教育,經歷過“文~”和上山下鄉,在“文~”結束後又來到大學校園,有人稱我們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又有人稱我們為幻滅的一代。理想主義培養了我們的幻想和精神氣質,但我們也是為“理想”的虛妄付出過最慘重的代價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許多人歷盡磨難而依然保持著理想主義的精神,但也有許多人到後來心如死灰,變得非常迷惘。正是基於對同代人的這種瞭解,我在這首詩的後來這樣寫道:“朋友啊,請相信──”。這是對我的同代人講話,但同時也是對我自身的激勵: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後終會攀上這樣一個峰頂,相信在歷盡磨難後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也許已經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談一談,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過這樣的“山”嗎?你又是怎麼做的呢?

六、課後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常規作業及練習冊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下冊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版塊組織單元。全冊書六個單元,每個單元仍舊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個部分。

本冊書中的六個單元依次安排瞭如下資料:成長、祖國、名人、文化、探險、動物。

第一單元中選取了五篇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文章,第二單元的五篇課文都是歌頌祖國、抒發愛國激情的文章,第三單元中的文章寫的是名人故事,第四單元主要選編的是與文化藝術有關的文章,第五單元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對自然界勇敢的挑戰,第六單元也是以自然為主題的單元,集中選取了狀寫動物的文章

從閱讀部分的選文來說,從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語言文字兩個方面作了嚴格篩選,新吸取了超多的名家名篇,並以整體感悟、品味語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蘊、抓住要點、發表見解為閱讀潛力的實踐環節,全面思考、組織單元。

綜合性學習,第一、三、五單元仍舊是三次規模小、層次少的小活動,我們稱之為“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第二、四、六單元為三次規模比較大的綜合性活動,我們稱之為“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三次小活動分別是:成長的煩惱、我也追“星”、漫話探險,它們都是結合該單元的主題設計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的一種延伸。每個綜合性學習都帶給了若干個活動,能夠根據不同狀況有所增刪。這樣,既有選取的餘地,又有創造的機會,真正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帶給了可能。

本冊名著導讀介紹了高爾基的《童年》、笛福的《魯濱孫飄流記》和法布林的《昆蟲記》。它們都與課堂閱讀有著有機的聯絡,如:《童年》與成長單元,《魯濱孫飄流記》與探險單元,《昆蟲記》與動物單元,作為課內閱讀的一種延伸,它將因令學生走向一片更為遼闊的天地。

課外古詩詞背誦,選取了十首古詩詞。主要由學生讀讀背背,增加文化澱集。

漢語知識:瞭解實詞。

二、學生狀況分析

一、二班,經過上學期的學習鍛鍊,突出的特點是:

1、學生對語文課的認識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膽嘗試和探究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有自己的見解。

3、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科有濃厚的興趣。

4、課堂上有用於帶頭的好學生,課堂教學開展還行。

存在的不足是:

1、學習語文的習慣養成差。

2、學習比較盲目,目標性不強。

3、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探究意識不強。

4、基礎參差不齊,兩極分化嚴重。個性是有兩個考20分左右的差生。

5、積累較少,閱讀面不廣。

三、教學設想

首先、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整合性。傳統的目標設計有重結論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智慧變化輕心理體驗。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有機結合。

其次、要注意教學資料的開放性。要使語文課由單一轉向綜合,由平面轉向立體,由封閉轉向開放,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要實現由少民主、不平等、單向傳輸向師生的和諧、民主、平等、互動轉變。師生互教互學,彼此構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

第四、要注意教學過程的活動性。儘可能把過去由自己包辦的講解、提問轉化設計成學生的多種活動,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知識,並融會貫通,爛熟於心。

第五、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應引進多種資訊化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單一枯燥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去領略課堂裡的精彩世界,要增強了語文課的吸引力,加速了學生盛知過程,促進了認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學組織形式的靈活性。要在課堂教學中想方設法組織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

第七、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性。要改變以往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實行全面的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狀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採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潛力之間以及知識、潛力、情意之間的聯絡,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潛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潛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潛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絡,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做好開頭的扭轉工作,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7、實行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資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8、對學生進行雙基教學,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9、根據當前社會形勢,推行語文素質教育。

10、實行“雙體互促”課堂教學,培養合作精神,幫忙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11、實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寫的作文教學,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優化作業管理,做到每課過關,單元過關。

13、實行培優輔差,面向全體學生。

14、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培養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15、讓優生幫差生,實行“一幫一”學習語文。

16、課前一分鐘演講,包括自我介紹,新聞訊息,小故事,成語解說等,鍛鍊表達潛力

五、培優輔差計劃

主要措施:

1、培優重在拔尖,輔差重在提高

2、課堂上有意識給他們製造機會,讓優生吃得飽,讓差生吃得好。

3、課外輔導,利用晚修,文體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加以輔導訓練。

4、發揮優生的優勢,指名讓他帶一名差生,介紹方法讓差生懂得怎樣學,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5、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潛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用心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6、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多下功夫。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2

【學習目標】

①有感情地誦讀課文,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像,品味詩歌的語言,把握內容。

③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學習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把握內容,調動學生的課外積累,發揮聯想和想像,體會詩人的感情,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學習難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

【匯入新課】

用歌曲匯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石頭真的會唱歌嗎?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 讓我們懷著好奇共同來研讀科學抒情詩歌《化石吟》。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潛行( ) 蔥蘢( ) 卓越( )海枯( ) 裹藏( )

2、根據釋義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安靜美觀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靜無聲的樣子。( )

③稱讚而且佩服。 ( ) ④(草木)青翠茂盛。 ( )

⑤形容經歷的時間極長,表示意志堅定,永不改變。( ) ⑥奇異而虛幻。 ( )

3、基本瞭解這篇課文的體載是什麼?(現代詩歌)

【自主學習】

(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並讚美了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後呼應,節奏鮮明,音樂性強,易於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請聽老師範讀。要求同學們聽清節奏,重音和語調。

1、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並在朗讀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化石吟》中“吟”是什麼意思?課題是什麼意思?詩中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詩歌運用什麼手法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詩歌可以分為哪幾個層次? 詩的第二節和最後一節構成什麼關係,這樣寫好在哪裡。

2、學生大聲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特點。

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覆吟誦感悟深,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像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板書:

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讚美科學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3—6節,思考下列問題。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獁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後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e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髮言可以暢所欲言。)

化石所重現的逝去萬載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什麼話? 除課文所講之外,還能想像些什麼?

【拓展延伸】

◆教師出示錄影或圖片,介紹某種古生物。

◆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蒐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課堂小結】

科學家研究儲存了古生物生命資訊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讚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遊了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的世界。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吧!

【練習反饋】

(一)基礎部分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骸骨( ) 軀殼( ) 悄然( ) 潛行( )

卓越( ) 猛獁( ) 長吼( ) 長眠( )

2.解釋下列詞語。

歎服:

海枯石爛:

烏有:

日轉星移: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

(1)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

(2)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 )

(4)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描繪出一幅幅生物進化的圖畫。( )

(5)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資訊,為歷史留下一串珍貴的密碼。( )

4、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5、下列不是作者想象的一句是( )

A.肉體雖早已腐朽化為烏有,生之靈火卻悄然潛行在地下。

B.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

C.海枯,石爛,日轉,星移……

D.啊,你——令人歎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3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3、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詩中表達的信念和蘊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重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山”、“海”的象徵意義。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例項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裡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紹詩歌的一般常識1、詩歌,是與散文、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偏重於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練、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特點是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節奏美、意境美、主題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學樣式多為句子)。

朗讀詩歌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2、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遊動懸崖》(1997)等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抽學生上臺注音檢測:寫詞語、注音)(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解說: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探究學習: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

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

齊聲朗讀課文。四、課堂小結在這一堂課裡,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三遍,有注音的分兩行完成(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在文中作好標註。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裡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裡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sàng)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 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裡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4

第一課時

【目標明示】

1、背誦、摘錄文中格言,積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慍、罔、殆、弘、凋、怒、於”等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

【目標導學】

一、 整體感知

1、瞭解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2、教師指導文言文翻譯技巧:一留二換三弄四補五調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

換(單音字換成雙音字)

弄(弄清虛詞的用法)

補(補充出省略部分)

調(調整句子的語序)

揣(揣摩句子的語氣)

注意(注意古今義的不同、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

3、朗讀課文並畫出不理解的詞句,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

(1)正音

(2)句中停頓是句意層次的表現,誦讀中要正確停頓。如“溫故”章用陳述語氣讀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生分則朗讀,結合課文註釋疏通文義。

4、小組內交流每則文意,領會蘊含。

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徵求意見,確定答案。

教師抽查學生翻譯難句: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目標檢測】

一、積累運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 誨女( )知之乎 不知( )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 矣( )

2、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談“學”與“思”辨證關係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 , 。”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這裡!”

(5)孔子認為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 ,並闡述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內容並談談自己的感悟。

課文講 ①學習方法:要常複習實習、學思相結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②學習態度:應該誠實、謙虛、取長補短。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義、堅貞守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生自由發言。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品味的優美句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內容。

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

感受作者對夏的讚美。

教學難點:

品味的優美句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調查匯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歡哪一季?引入:喜歡夏天的人寥寥無幾,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樑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對夏天有何獨特的感受。

二、解題。

的題眼是什麼?什麼意思?(教師儘可能地引導學生說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動、感激、感染、感覺、感想、感知、感情、感觸等等)

三、聽讀課文,掃除字詞。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貯滿(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盪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講解賞析課文內容

1、齊讀第一段,問:這是寫夏感中的哪個詞?(感受)夏天的總體感受是什麼?(緊張、熱烈、急促)

2、快速默看課文2—4段,看看這三段各是寫夏感中的那個詞?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歸納:三段分別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據歸納,板書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韻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種怎樣的關係?說明理由。

討論歸納:2—4段作者具體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顏色,感受夏天裡農民緊張的勞動,正好說明了第一段中的三個特點,所以是總分的特點。

4、自由朗讀課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用筆畫起來。(學生讀畫,然後說說天氣的特點:炎熱或者火熱)

5、請用你的語氣讀出天氣的變化。(指名讀,教師提示:可按天氣的變化過程把握語氣,先可慢讀,天氣熱起來後就要讀出熱的氣勢)

6、在炎熱的天氣裡,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草,樹,蟬,陽光,遠處的山,天上的雲,麥浪)

7、學生探究:在作者所寫景物的句子裡,你喜歡哪句話?為什麼?

學生討論、歸納發言,教師適當點撥。(可從修辭、關鍵詞、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進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湧著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再看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像,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擬人寫法,想像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8、挑出中“火紅的太陽……夏天到了”訓練朗讀。

9、過渡:作者捕捉了夏天裡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熱烈的氣勢,還以顯微鏡的效果觀察了夏天的顏色。提示學生默看課文第三段,找出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是一種金黃的顏色,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10、為了寫這種顏色,作者用了什麼寫法?(對比)找出對比的句子,根據作者對夏天的描寫也仿照它的形式寫一句話。

示例:

夏之色為火的紅,如太陽,如辣椒,昭示著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為濃的綠,如樹葉,如勁草,展示著美麗的青春。

冬之色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雲,孕育著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舊生命的終結。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讀帶分析(提示學生朗讀的處理:語速要快,語氣要段,要讀出農民的緊張的心情)。

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指名讀後評價,有時間的話應該全體朗讀。讀後說說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憫農:鋤禾日當午——)

12、過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熱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農民的緊張、繁忙,那麼作者對夏天有什麼樣的感情?(讚美和喜愛之情)

13、朗讀最後一段,說說本段有什麼作用?(點明中心、總結全文)

全文的結構:總——分——總。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學習重點】

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

【學習難點】

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知識連結】

1、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現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四川萬縣人。1929年到上海進中國公學預科學習,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1931至1935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課餘沉浸於文學書籍之中,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受到文壇注意。他的散文集《畫夢錄》出版後,曾獲《大公報》文藝金獎。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四川老家任教。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2、相關資料

本文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作者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他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表現其明朗純淨的詩意詩風。何其芳早期詩作藝術精緻,色彩絢麗,以清新柔婉見長。參加革命後詩歌變為平易樸實,樂觀豪放。他又以寫抒情散文著稱,《畫夢錄》中的篇章常用象徵手法,構思精巧,富於藝術的獨創性。以後在《還鄉雜記》中的篇目則趨於樸素自然,感情獷放,格調明朗。

【自主學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 ) 棲息( ) 歸泊( ) 清冽( )

廖闊( ) 枯涸( ) 夢寐( ) 船槳( )

2、《秋天》的作者 , 詩人, 家。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為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⑴ ⑵ ⑶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⑴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⑵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合作探究】

5、為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6、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7、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並說說為什麼喜歡這幅圖。

8、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你為什麼喜歡,好在哪兒?

【精讀精練】

閱讀下面詩歌,回答文後各題: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9、這一節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描寫秋景。“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句是從 角度,寫出了幽谷 的特點。稻香從 角度,暗示稻子的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10、“秋天棲息在農家裡”一句運用了 修辭方法。

11、如果把棲息換成停留或其他的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12、這一節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它有哪兩個場景組成?

【主題閱讀】

(-)閱讀下面詩句,回答問題。

秋 景

[美國] 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13、將上面這首詩與課文比較,說說兩位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共同的地方。點選進入 國中學習小組

(二)美文賞讀,完成文後問題:

聽 歌

作者:何其芳

我聽見了迷人的歌聲,

它那樣快活,那樣年輕,

就象我們年輕的共和國,

在歌唱她的不朽的青春;

就象早晨的金色的陽光

因為快樂而顫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園子裡,

花朵都帶著露珠開放。

它時而唱得那樣低咽,

象夜晚的噴泉細聲飛射,

圓圓的月亮從天邊升起,

微風在輕輕地搖動樹葉;

它時而唱得那樣高昂,

象與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們從陸地上面帶走,

帶到遼遠的藍色的海洋;

然後又唱得那樣溫柔,

象少女的眼睛含著憂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樣,

初次的愛情躍動在心頭。

呵,它是這樣迷人,

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

這該不是夢中聽見,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騰!

一九五七年三月二日夜至三日晨,北京

14、此詩抒寫了自己聽歌時的感受,但並沒有說聽什麼歌,結合全詩,你認為詩人聽的歌應該是什麼歌?

15、詩人將聽到的歌聲分為三個流程,並聽聲辨形,展開豐富的想象,推出了許多優美的意象,請具體說明是哪些意象?

16、本詩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有什麼好處?

17、下列對本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音樂是無形的,但詩人卻用語言文字將其化為有形之物。

B.詩人以詩心去感應聽到的歌,應該帶著詩人全部的熱情,全部的人生。

C.詩的最後一節說“這不是音樂,這是生命”,說明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國的青春。

D.這首詩的風格細膩而華麗,在纏綿中含有一絲淡淡的憂鬱。

(三)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報 秋

宗 璞

似乎剛過完春節,什麼都還來不及幹呢,已是長夏天氣,讓人懶洋洋的像只貓。一家人夏衣尚未打點好,猛然卻見玉簪花那雪白的圓鼓鼓的棒槌,從擁擠著的寬大的綠葉中探出頭來。我先是一驚,隨即悵然。這花一開,沒幾天便是立秋。以後便是處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過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麼得了!

這花的生命力極強,隨便種.種,總會活的。不挑地方,不揀土壤,而且特別喜歡背陰處,把陽光讓給別人,很是謙讓。據說花瓣可以入藥。還有人來討那葉子,要搗爛了治腳氣。我說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種玉簪花精神罷。

我喜歡花,卻沒有侍弄花的閒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時要點草花種.種。有一種太陽花又名死不了,開時五色繽紛,雜在草間很好看。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我們常這樣自嘲。

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住後院月洞門小徑的兩旁,隨便移栽了幾個嫩芽,次年便是綠葉白花,點綴著夏末秋初的景緻。我的房門外有一小塊地,原有兩行花,現已形成一片,綠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隱約如綠波上的白帆,不知駛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葉中,會藏著一些小活物,嚇人一跳。玉簪花下卻總是乾淨的。可能因氣味的原故,不容蟲豸近身。

花開有十幾朵,滿院便飄著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種清香。它的香比較強,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採幾朵放在養石子的水盆中,房間裡便也飄散著香氣,讓人減少幾分懶洋洋,讓人心裡警惕著:秋來了。

秋是收穫的季節,我卻是兩手空空。一年、兩年過去了,總是在不安和焦慮中。怪誰呢,很難回答。

久居異鄉的兄長,業餘喜好詩詞。前天寄來南宋詞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 無拘無束無礙。青史幾番春夢,紅塵多少奇才, 不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

我把領取而今現在一句反覆吟哦,覺得這是一種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實不必深杯酒滿,不必小圃花開,只在心中領取,便得逍遙。

領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獲得的意思。那麼,領取秋,領取冬,領取四季,領取生活罷。

18、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寫到看見玉簪花開,“先是一驚,隨即悵然”。

(1) 作者為什麼吃驚?(不超過8個字)

(2)聯絡全文看,作者為什麼悵然?(不超過10個字)

19、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0、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1)反覆使用“便”字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反覆使用“領取”的好處是: (不超過26個字)

2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鑑賞,正確的三項是(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點醒腦的作用,可以提醒人們秋的到來,讓人減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為主要讚美那種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對領取而今現在一句的吟哦讓人體味到一種悠然自得、面對現實的人生態度。

D、領取自己那一份,是勸慰人們要及時把握自己應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藉助比較的手法,巧妙地寫出了玉簪花所散發出的與其他幾種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綠葉描寫為綠波,使人聯想到生活的長河,有廣闊的空間感和深邃的時間感。

【能力提升】

22、請默寫出你所掌握的寫秋的古詩詞句。(不少於3句)

23、寫出有關山、花、水、鳥的詩句:

⑴山---------------

⑵花---------------

⑶水---------------

⑷鳥 --------------

24、李玉同學剛升入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感覺學習沒有什麼困難,於是學習有些鬆懈了。請你用《過鬆源晨炊漆公店》中的兩句詩告誡他:-------,-------。

【教(學)後記】

參考答案

【自主學習】

1、shuò qī bó liè liáo hé mèi jiǎng

2、何其芳 現代 評論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⑴“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⑵“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合作探究】

5、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徵;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乾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6、對秋天的喜愛、讚美的感情。

7、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①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晞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盪山谷;田野裡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溼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揹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②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瀰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鯿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③少女思戀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裡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8、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美句賞析參照)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遊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並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遊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閒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等等

【精讀精練】

9、聽覺 幽深、寧靜 嗅覺

10、擬人

11、不好。棲息本是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在詩歌中概括農家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形象化、具體化,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12、農家豐收圖”“山谷伐木”和“籬間背瓜果”兩個場景。

【主題閱讀】

13、示例:這兩首詩在思想感情、意象組合、藝術風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從思想感情來說都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二)14、詩人聽到的應該是禮讚年輕的共和國的輕快歌聲。

15、低咽、高昂、溫柔;意象有“夜晚的噴泉、圓圓的月亮、巨大的波浪、藍色的海洋、少女的眼睛、裂土而出的植物”等。

16、通感,詩人用大量的視覺形象來表現聽覺感受,化抽象為具體,使聽覺細緻人微;色彩紛繁,充分展現了歌聲全部的內容。

17、D

(三)18、(1)沒幾天便是立秋。

(2)收穫季節卻兩手空空。

19、反襯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20、(1)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強調時光的飛逝。

(2)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對點明本文主旨起到強化作用。

21、ACE

【能力提升】

22、①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②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23、例如: ⑴一覽眾山小;⑵禪房花木深;⑶春江水暖鴨先知;⑷千山鳥飛絕

24、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內容,並在鑑賞詩歌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寫作經驗;瞭解相關詩歌流派和詩人風格的知識。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形象思維來理解詩歌的能力;加強通感訓練;加強朗讀訓練、仿寫訓練。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景物並用語言加以描摹;加強朗讀訓練。

教學難點:對第三小節的理解;將“通感”的修辭手法融會到詩歌學習的日常邏輯當中。

教學過程:

佈置預習:預習第14課,查詢有關秋天的古代詩詞。

一、匯入:古詩文中的秋天

這兩天深圳變冷了,我看很多同學都穿上了長褲外套,深圳終於渡過了它漫長的夏天,進入到了……秋季。不過秋天啊除了讓人加衣服外,也是很能惹人思緒的一個季節,許多大詩人以秋為主題寫下眾多動人的詩篇,開啟你們的搜尋引擎,想一想,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秋的詩詞。

學生答。

明確:悲秋(冷秋):

喜秋(暖秋):

今天呢,我們也來學習一首關於秋天的詩歌,名字就叫《秋天》,作者是現代著名詩人……(何其芳)之前我們佈置了預習,現在請告訴我,它是一首……(《現代詩》)。很好,我們剛回顧了古體詩中的秋天,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現代詩中的秋天又是怎樣的模樣。

二、解題:何其芳的秋天

古人說“知人論世”,對於我們這首詩而言,最重要的一點可能不是何其芳的生活在哪個時代啊或者做什麼的,而是他的經驗,他記憶中的秋天是怎樣的,而這一點和作者的什麼最相關?(家鄉)對啦,詩人寫這首詩時正是二十歲出頭的小夥子,剛去北京讀大學,在此之前,他幾乎都是在自己的家鄉四川萬縣也就是現在的重慶萬州渡過的,有人去過這個地方嗎?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大家可以先看看,對何其芳的秋天有一個初步的推測,他都寫了什麼呀,又是怎麼寫的呀。好的,那麼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何其芳筆下的秋天。

三、交流探討:

1、學習詩歌重在誦讀,下面就請大家大聲地、有感情自由朗讀課文兩遍,邊讀邊找出你不認識的字詞,或你認為重要的、值得注意的字詞,請用筆畫出來。

2、品味語言,梳理文意:

(1) 何其芳的“秋天”裡都有哪些景物?請用筆畫出來,然後舉手告訴我。(提問2)

學生答。

露珠、幽谷、鐮刀、瓜果、揹簍、農家、江面、冷霧、網、青鯿魚、烏桕葉的影子、蘆篷、白霜、小槳、漁船、草野、溪水、牛背、笛孔、牧羊女

(2) 何詩寫了這麼多景物,你們都見過嗎?選擇其中的一個,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形容一下這些景物。如果加入想象元素呢,這些景物又是什麼樣子呢?(提問3)

學生答。

(3) 同桌討論,請為這些名詞加上你認為最合適的形容詞。(提問4)

每個名詞找一個同學寫到黑板上,競賽性,前三組分別寫三節,第四組看哪個組又多又好,並對照原詩做小裁判,看看小作家們和大詩人誰更厲害?)

我們的冠軍已經產生,第組同學要更勝一籌。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對這些景物已經有了更加感性的認識,那對這首詩的理解會不會更深入一點呢?下面我們再請一位同學站起來朗讀一遍,把你對這些景物的經驗和想象都加入其中。

學生朗讀。

我們從這些景物中可以看到,雖然都是在寫秋天,但每節寫的物件是不同的。那它每一節各自在描繪怎樣的圖景呢?

第一節寫的是……(農家的秋)農家秋天的……(豐收),第二節是……(漁家的秋)漁家秋天的……(晨歸),第三節是……(牧野的秋)主要寫牧羊女的……(思戀)。

前兩節比較好懂,第三節寫的就比較含蓄了。你們哪裡可以看出,它其實是一幅思戀女思戀圖呢?(問題5)

學生答。

夏夜、笛聲。寥闊清冽的冷感。有一句詩叫“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是典型的……(以靜寫動),這首詩的第三節也借鑑了這樣的寫法,沒有了笛聲嬉戲的人兒,整個草野都變的寂寞了。

3、 品味節奏,訓練朗讀:

既然我們已經明確了各節的內容,讀起來豈不是要更加得心應手?豐收的圖景應該是……(歡喜的),晨歸的畫面應該是……(閒適的),思念的時候呢?該多一些……(甜蜜的惆悵)。很好,那我們就來比比看,看誰領會的更到位,表現得更傳神,每個小組請一位同學來讀。讀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握音節間的停頓,何其芳總愛給一個名詞加很多形容詞來修飾,所以該怎麼斷句也要想清楚。好的,準備好了嗎?

4、品味意境:秋天的溫度

今天給大家準備了一個道具,一個很萌的溫度計,下面就請大家拿著這個道具,量一量這首詩歌的溫度。哪裡會讓你覺得冷,哪裡會給你熱的感覺。看看整首詩都是一個溫度嗎?如果有變化,你能不能找出一點規律?(問題6)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清疏)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繁密)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清稀)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靈動)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清冷)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閒逸)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冽了。 (清寂)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濃熱)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這種冷熱交替的感覺,在詩歌研究中,被稱為“張力”。這首詩相較前面學的兩首詩在藝術上要更勝一籌,正是因為無論是它的音調還是意象都獨運匠心。其實這首詩可以講的地方還有許多,但現階段我們先止步於這裡。

四、拓展:仿寫

秋天 沉醉 在 楓紅的葉子裡

五、作業佈置:

好的,今天這堂課我們就進行到這裡。下面是作業:

1、背誦本詩,仿寫一節詩歌;

2、完成《知識與能力測試》第14課;

3、5句摘抄。

秋天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露珠、幽谷、鐮刀 江面、冷霧、網、 草野、溪水

瓜果、揹簍、農家 青鯿魚、烏桕葉的影子、 牛背、笛孔

蘆篷、白霜、小槳、漁船 牧羊女

(板書,學生選擇填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