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絡,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20xx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的相關資料,供你參考!

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
20xx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一)

一、指導思想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學生探究生活的課程,其核心理念就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真正體現了兒童的自然天性。部分學生聰明好學,上進心強,對生活充滿了探究的熱情,很有興趣地參與到綜合實踐活動中來,但缺乏方法的指導。所以我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將方法導航與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相結合,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二、活動目標

總目標:以開展活動為載體,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自然,在活動中不斷學習、掌握科研方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體驗科研的艱辛和快樂。

三、教學方法及措施

1、全面把握活動目標,按計劃實施教學活動。

2、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有效的教學思路,及時進行教學反思,適時調整教學思路。

3、有效激勵機制,優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能力.

四、活動內容安排

活動一:走進綜合實踐活動

活動二: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方案

活動三:學會提問題

活動四:製作檔案袋

活動五:學會查資料

活動六:訪問專家

活動七:學會做實驗

活動八:學會調查方法

活動九:學會展示、交流、彙報

活動十:遨遊因特網

活動十一:利用搜索引擎蒐集資料

活動十二:製作小報

活動十三:製作電子文稿

活動十四:製作統計圖

20xx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變化規律,全面、主動地發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它是一門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學習形式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主要內容,以學生良好的個性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設定,既適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又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舉措。

二、實施目標

(一)總體目標

1.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旨在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與豐富經驗。

2.加深對自然、社會和自身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培養他們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身的責任。

3.形成從自己的周圍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4.發展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5.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二)具體目標

內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明確規定的四大領域,即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

A、研究性學習

1.激發觀察生活、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興趣。

2.初步學會觀察與發現、發展探究問題的能力。

3.形成合作與分享的初步意識。

4.形成尊重科學的意識和認真實踐、努力鑽研的態度。

5.初步形成對於社會的責任意識。

B、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

1.拓展經驗,增進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精神。

2.融入生活,學會交往與合作。

3.熱心公益活動,關心他人與社會。

4.珍視生命,陶冶性情,熱愛生活。

5.初步瞭解自我,發展興趣,展示才能。

C、勞動與技術教育

1.瞭解勞動思想,理解勞動意義,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學習,學會生活自理,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3.積極參與技術實踐,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與技能。

4.激發技術學習興趣,初步形成從事簡單技術活動和進行簡單技術學習的基本能力。

D、資訊科技教育

1.瞭解資訊科技的應用環境及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資訊科技時學會與他人合作,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和網路資源。

4.能夠在他人的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系統及軟體,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意識。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範圍

研究性學習——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各種富有時代感的主題,如環境教育、價值觀教育、國際理解教育也可滲透其中。

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社群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資訊科技教育——資訊科技既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又是其重要內容。目的在於幫助學生髮展適應資訊時代需要的資訊素養,包括利用資訊科技的意識和能力,對廣闊資訊的反思和辨別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資訊倫理。

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滲透資訊科技教育,瞭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

四、活動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論採取哪種活動形式,都要服從於和服務於活動內容和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保證綜合實踐活動安全、有效地開展。一般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採取以下三種組織形式:

1、個人活動

個人活動是在個別學生對某一問題有特別的興趣,並且對該問題已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的活動。個人活動的組織形式能夠有利於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應允許學生獨立地進行活動,並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生個人完成活動後,應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進行交流與分享。

2、小組活動

小組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小組的構成由學生自己協商後確定,教師不過多介入他們的選擇。小組成員的組成不限於班級內,為使實踐與探究走向深入,允許並鼓勵各班之間、不同年級之間學生的組合。

3、集體活動

集體活動是以班級、年級段或學校為活動單位共同完成一項主題活動的組織形式。通過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體討論,以求對某一主題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可以多種形式交融使用。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近自然,走入社群,走向社會,在開放的時空中開展實踐性的學習活動。因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教育,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教師要精心規劃和組織學生校外活動,要對校外活動的空間範圍、活動情境進行事先考察和推想並作出合理的規劃,儘可能採取小組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學校和教師要儘可能地爭取社會有關部門和學生家長的支援,鼓勵一部分學生家長在可能的前提下,參與學生的校外活動。

五、“常態化實施”的工作措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基本特徵:課程必修,普遍實施;

教師能教,便於操作;學生愛學,積極投入;效果實在,確有收穫。

1、課程計劃

綜合實踐活動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所規定的一門必修課程。《國家指導綱要》指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課時。根據現階段學校實際情況,學校作出具體安排。

2、規範管理

制度政策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向“規範化”、“常態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備條件。要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常態課”,必須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勵機制。學校用制訂相應的規章制度,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評價制度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等。

3、師資建設

由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殊性,師資隊伍建設是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走向“規範化”、“常態化”的充分條件。

(1)培訓、指導教師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把握課程的特點,掌握課程實施的方法。

(2)通過校本培訓,促進指導教師快速成長。

4、課程開發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承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要完成和實現課程要求的目標,需要系統資源支援,需要系列化的學習材料和學習工具的支援,以便獲得關於方法和技能的系統知識。國家只指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領域,沒有規定具體的學習內容,因而,課程資源開發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常態化實施的核心問題。

(1)利用校本開發的理念編寫綜合實踐活動資源包;

(2)建設實踐基地;

(3)繼續開發、落實非指定性領域的課程內容。

六、評價獎勵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應堅持發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評價的方式主要有測試、觀察、彙報表演、成果展示、答辯、競賽等。

(一)評價內容

1.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量與態度。

2.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

3.知識、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況。

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二)評價方式

1.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個別評價與集體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提倡協商研討式評價,即教師和學生共同協商評價的方式和標準,並根據協商的結果進行評價。

3.評價要客觀、公正、合理,要從促進學生學習的角度恰當地解釋評價資料,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

4.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重方法、態度和體驗的評價,重視用文字說明學生活動,令人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

20xx綜合實踐組興趣小組活動計劃(三)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關於綜合實踐活動的精神,有效整合學校教育教學資源,以綜合為特徵,以實踐為核心,以活動為載體,面向全體,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素質。

二、活動目標:

1、活動主題:實現整合。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將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特色建設、德育活動等聯絡起來思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2、活動形式:體現多元。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努力做到集中與分散結合,校外與校內結合,集體與個體結合,自主與創新結合。

3、活動過程:常態規範。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監控,要求做到課前有準備,課中有指導,課後有反思,力爭每堂課都實實在在。

4、活動評價:不斷完善。注重過程性評價,繼續展開以現場觀察、學生座談,成果展示為主要形式的督查評價,促使活動深入開展。

5、活動資料:注重積累。每位任課老師要及時記錄活動中的成敗得失,及時收集整理學生的優秀成果。

三、課程的總體構想:

1、課程總體目標

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

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間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發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

形成對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動地發現問題並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

發展實踐能力,發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能力;

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2、三——六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具體目標

(1)親近周圍的自然環境,熱愛自然,初步形成自覺保護周圍自然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接觸自然,豐富對自然的認識

〃欣賞自然世界,發展對自然的熱愛情懷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理解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絡 〃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並身體力行

(2)考察周圍的社會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行為規範,增長社會溝通能力,養成初步的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對社會負責的態度

〃認識社會資源,並能有效運用

〃走入社會,熟悉並遵守社會行為規範

〃發展人際交往,養成合作品質,融入集體

〃力所能及地參與社群服務活動,體會參與社群服務的意義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

〃注重生活衛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

〃認識各種災害及危險情境,學會自我保護

〃端正勞動態度,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認識和了解自己,樹立人生理想,積極進取

(4)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

〃關注日常生活及周圍環境中的問題,激發探究的熱情

〃考察科學發現的歷程,感受並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所必備的精神和品格

〃親身實踐,學會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儀器

〃嘗試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掌握獲取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3、課程原則

(1)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實踐。指導教師尊重學生基於自己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所選擇的活動內容與方式,支援和幫助學生展開實踐活動。

(2)以融合的方式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實現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資訊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彼此滲透,達成課程的理想的整合狀態。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訂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

2、召開綜合實踐活動任課教師會議,貫徹活動計劃。

3、各班討論活動內容,制訂本學期班級活動方案。

十月份:

1、抽查各年級各班開展活動的情況(主要看是否按計劃進行)。

2、撰寫綜合實踐活動案例,全校班級進行評比。

3、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十一月份:

1、完善綜合實踐活動網頁製作、平臺釋出。

2、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十二月份:

1、各年級進行一次活動成果展示。

2、上交每月活動方案以及相關資料。

一月份:

1、收集整理活動資料。

2、上交活動總結與案例。

3、完成綜合實踐活動師生考評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