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1W

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 篇1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的時代。這種“強”決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在精神的強大。

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精選4篇)

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要把立德樹人體現在各科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到社團活動、管理評價、日常生活等各個環節,延伸到家庭、社會和網路活動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體系。與此相適應,還要完善德育體系、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改革管理評價機制,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加深認識,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變為行動。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戰略轉型

何為“根本”任務?根就是樹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質、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貫重視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為學之道、為人之本。《大學》還直截了當地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學校教育都過於注重知識、能力、升學、就業、收入這些“才”或“財”,而沒有對“德”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如今國家提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可以說是正本清源、迴歸正道。

立德樹人也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如今的中國已經站起來、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的時代。這種“強”決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在精神的強大。說,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

如何才能強起來?老子說:“知人者智……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能戰勝各種外在誘惑和人性弱點的內心強大的人。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後富裕社會”可能帶來的各種新問題,避免貪慾、空虛、懈怠和“軟骨病”。這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

立德樹人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內在需求

美德是事業的基礎,是幸福的源泉。《說文解字》說:“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孟子更進一步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過誠於良知、不斷提升道德品質和心靈境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樹人不應該只是對學生的外在要求,而應該是學生、教師、家長以及每個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和根本動力;立德樹人不只是對教師育人的外來任務,而應該是每個人的內在願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於這樣的認識,立德樹人才能落實到每一個人,才能轉化為自覺行動。

外因是條件,內因守鍵。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確實需要國家政策、措施、資源的支援和外部環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視的是每個人的“自修”。中國傳統文化一貫強調反求諸己、內省自修。《中庸》說,“修道之謂教”。孟子教導我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養,歸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關鍵在於“誠於己”,在於“慎獨”。只有每個人時時刻刻、隨事隨處覺察反省、知善知惡、為善去惡,才能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要立志為先依道而行

王陽明說,“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樹人同樣不可能。立志不是指從事怎樣的職業、成就怎樣的事業,而是要確定人生的志向,即成為一個有怎樣心靈品質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志是諸多德行的統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對於修德有綱舉目張之效,明確堅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動力源泉。正因為如此,反覆強調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強調要“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應該把學生、教師、家長公開立志、不斷勵志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視。

德有百千種,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謙、和、慈、恕、誠,這些都逝人一貫強調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在眾多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優先培養的德。孟子認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從每一個家庭開始,從孝親敬長開始,是立德樹人最有效的切入點和著力處。

立德樹人應追求“立大德、樹大人”。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業。因此,教導我們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才是大德,只有這樣才可望成為棟樑之材,成就偉大事業。

立大德、樹大人應該循大道。《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間的所有德行規範應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易經》也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萬物之和諧共生。由此可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樹大人”,都必須以此作為根本原則和終身的奮鬥目標。

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 篇2

xx大以來,黨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國家提出“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要把立德樹人體現在各科課堂教學之中,滲透到社團活動、管理評價、日常生活等各個環節,延伸到家庭、社會和網路活動的方方面面,建立大中小幼一體化的德育體系。與此相適應,還要完善德育體系、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改革管理評價機制,要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一定是行之有效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加深認識,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真正落到實處、變為行動。

一、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戰略轉型

何為“根本”任務?根就是樹根,“木下曰本”,本也是根,根本就是最本質、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貫重視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明明德”、“修身”就是為學之道、為人之本。《大學》還直截了當地地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學校教育都過於注重知識、能力、升學、就業、收入這些“才”或“財”,而沒有對“德”予以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是本末倒置。如今國家提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可以說是正本清源、迴歸正道。

立德樹人也是新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和改革開放的經濟建設,如今的中國已經從站起來、富起來正走向“強起來”的時代,而這種“強”決不僅僅是經濟、科技和軍事上的強大,更重要的是人民內在精神的強大。老子說:“知人者智,自勝者強”,真正的強者,是能戰勝各種外在誘惑和人性弱點的內心強大的人。主席說: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如何才能強起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克服“後富裕社會”可能帶來的各種新問題,避免貪慾、空虛、懈怠和“軟骨病”,都需要真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所以,從培養偏重知識能力的“智者”到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強者”,也是新時代教育的重大戰略轉型。

二、立德樹人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內在需求

美德是事業的基礎,是幸福的源泉。《說文解字》說:“德者,得也,外得於人,內得於己”;《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中庸》說:“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孟子更進一步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幸福不在心外,而在心中,通過誠於良知、不斷提升道德品質和心靈境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內心的安定和幸福。所以,立德樹人不應該只是對學生的外在要求,而應該是學生、教師、家長以及每個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和根本動力;立德樹人不只是對教師育人的外來任務,而應該是每個人的內在願望。立己德,立己人,得己福,只有基於這樣的認識,立德樹人才能落實到每一個人,才能轉化為自覺行動。

外因是條件,內因守鍵。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確實需國家政策、措施、資源的支援和外部環境的改善,但更不能忽視的是每個人的“自修”。中國傳統文化一貫強調反求諸己、內省自修。《中庸》指出:“修道之謂教”,孟子教導我們:“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思想道德修養,歸根到底要靠自己的修和悟,而自修自悟的關鍵在於“誠於己”,在於“慎獨”,只有每個人時時刻刻、隨事隨處覺察反省、知善知惡、為善去惡,才能真正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立德樹人。

三、立德樹人要立志為先、以孝為本、依道而行

王陽明說:“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不立,立德樹人同樣不可能。立志不是指從事怎樣的職業、成就怎樣的事業,而是要確定人生的志向,即成為一個有怎樣心靈品質和道德境界的人。“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志是諸多德行的統帥,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立志對於修德有綱舉目張之效,明確堅定的志向也是修己成人的根本動力源泉。正因為如此,黨中央領導人反覆強調立志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立鴻鵠志,做奮鬥者”,“內心淨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應該把學生、教師、家長公開立志、不斷勵志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視。德有百千種,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謙、和、慈、恕、誠,這些都逝人一貫強調的重要的、基本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在眾多的美德中,孝又是更基本、更需要優先培養的德,《孝經》開宗明義:“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孟子甚至認為:“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進而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智慧。從每一個家庭開始,從孝親敬長開始,也是立德樹人最有效的切入點和著力處。

立德樹人應追求“立大德、樹大人”。德有大小,即使是孝也有大小之分,“小孝孝身,中孝孝心,大孝孝志”,在忠孝不能兩全時,要舍小節而取大義。只有立大德,才能成大業。因此,黨中央領導人教導我們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才是大德,只有這樣才可望成為棟樑之才、成就偉大事業。

立大德、樹大人應該循大道。《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間的所有德行規範應源自天道、符合天理。“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易經》也說:“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大道是利益萬物之和諧共生。由此可見,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就是大德、大道,但凡“立大德、樹大人”都必須以此作為根本原則和終身的奮鬥目標。

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 篇3

近日,關於教育懲戒的問題成為輿論熱點。如何正確運用教育懲戒,幫助學生糾正錯誤,促進學生成長,構建和諧師生關係,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筆者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教師隊伍建設入手,提升教師自身的素養。同時,還要建立相關的教育機制,幫助教師正確用教育懲戒手段

應規範治教,嚴格教師准入制度,健全教師監督機制。首先,應建立嚴格的教師准入門檻制度,對教師的專業學識、心理素質、道德水平、教育能力進行全面稽核。對於獲得教師資格的教師,建議增加6個月到3年的試用期,通過實踐操作的檢驗,再次對教師進行資格評估,並對教學效果不達標的教師予以辭退,在源頭上把控教師隊伍的質量。其次,應建立嚴格的教師評價、監督機制,在“分數、人數、獎金數”等“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道德品質、教學創新能力、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學生歡迎程度等“軟指標”,使教師的評價立體化、科學化。並且,學校應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以保障師生和諧關係為核心,對教師的執教行為進行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嚴防部分教師濫用懲戒權。

要科學治教,完善教師教育培訓,提升教師抗壓能力。教師體罰學生,與教師的抗壓能力、心理素質是分不開的。學校如果“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就會為教師的工作增加不小的壓力,部分教師有可能將壓力“落實”到學生身上,導致急躁性手段——體罰的出現。針對此現象,建議對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進行優化。培訓內容朝多樣化方向改進,不僅僅要精進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更要重視對教師心理素質、抗壓能力、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讓教師認識自我、接受自我、完善自我,及時化解自身的不良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教學工作中的困難,保持陽光心態。

要依法治教,建立懲戒教育機制,界定教師懲戒邊界。教育離不開懲戒,為建立和諧師生關係,解決師生矛盾衝突,建立懲戒教育機制實為恰當之選。一方面,要在聽取學生、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方建議的基礎上,制定懲戒規章,規章中應包含懲戒的明確適用範圍、調查處理程式、監督機制,學生的哪些行為應受到處罰,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罰,都要詳細列明。懲戒規章的實施要經過學生事務中心的調查後再作出決斷,整個流程接受學生家長、師生的監督,依法從嚴治教。另一方面,引導教師建立正確、合法的懲戒觀,將教師的懲戒許可權約束在合理、合法的範圍之內,從而在讓學生認識到錯誤、給予學生適當懲罰的同時,也尊重了學生的人格尊嚴,維護了學生的生命健康權利。

“一年樹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道德品質的培養對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更為深遠。因此,有關部門必須做好規範治教、科學治教、依法治教工作,在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同時,建立健全懲戒教育機制,推動和諧師生關係的構建,為學生營造良好教育環境。

立德樹人是每個人的根本任務思想宣傳 篇4

近日,第二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暨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20xx年年會在山西晉城舉行。論壇以“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為主題,由中華孔子學會國學教育委員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組委會、晉城市教育局、中共澤州縣委宣傳部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校長、一線教師以及國學愛好者200餘人參加。

圍繞“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的理論和理論構建,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教育部原副總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郭振有強調,傳承經典首先要回歸經典,敬畏經典,通過釐清經典之本義來認識經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理論研究所所長吳安春研究員認為,經典的傳承不能墨守成規,應基於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將傳統文化之“精神要義”與立德樹人之“發展導向”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之本”相結合。而提升教育研究者和一線教師的國學素養,是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保障。湯用彤學術獎評委會祕書長雷原提出,育人的基本方法包括親近自然、勤耕精藝、養蒙讀經、尊師好學樂群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認為,中學階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亟待改善。

“傳承經典,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是本次論壇關注的重要內容。北京府學衚衕國小開展國學校本教材研發,並形成了“1+X”全學科國學教育模式。北京星火國小將經典融入校園情境,創辦“齊家讀書會”,將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水泥廠學校的燕都書院設定了“小水滴”校本課程、入泮課程、國學微課程。北京垂楊柳中心國小通過網聚名師大家,孵化課程,以此弘揚傳統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