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通用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8W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1

隋代: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通用8篇)

祭祀乃華夏文化的信仰表徵。隋朝匡扶華夏正統,便重修祭禮。於國東春明門外建壇,每年春分朝日。又於國西開遠門外建“坎”,坎深三尺,廣四丈,在坎中建壇,壇高一尺,廣四尺。每年秋分夕月。牲幣採用周制。

唐代:

二分朝日夕月於國城東西,用方色犢為牲。

宋代:

承唐之制,並升為大祀。

明代: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壇,遷都後在北京朝陽門外建“朝日壇”,在阜成門外建“夕月壇”。壇制區分日月。朝日壇的護壇地100畝,夕月壇的護壇地36畝。朝日無從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罈。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時(大約在凌晨3點到5點,古稱“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時(大約在21點到23點,古稱“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飲福受胙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受胙送神皆再拜。東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醜、辰、未、戌年,天子車駕親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攝祭朝日壇,武大臣攝祭夕月壇。如果正祭遇風雨,則設小次於壇前,天子駕就小次行禮。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2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描述的是中秋節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後焚燬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3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漢族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每年清明節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4

周代:

周代禮儀系統十分完備。兩分祭日月,以柴祀日月星辰。建日壇曰王宮,建月壇曰夜明。在南門外祭日、北門外祭月。所用牲和幣皆為赤色,祭樂與祭五帝樂相同,以珪璧禮神。

秦代:

秦尚法家,除此外,諸子百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陰陽家了,故極看重自然神祗的祭祀。秦在故都雍城就建有日月祠。秦始皇東遊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屬第六第七神,祭日於成山,祭月於萊山。

漢代:

漢承楚風,楚文化之天地日月的信仰在漢代佔有一定分量,武帝時在太乙壇祭日月,黎明之時皇帝走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宮,向東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後又簡化為在宮殿的庭院中行禮。平帝時,改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東向拜日行朝日禮,夜晚西向拜月行夕月禮。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5

鄭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訓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況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天上帝之子,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日為兄以月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護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範“孝悌”之義,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悌。

日月之祭的時間,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謂“兩分”。為何要定在這兩個日子呢?這要從天文與二十四節氣說起。

每年夏至之後,太陽就從北迴歸線逐日南移,到每年公曆9月23日前後(22-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秋季就將結束而迎來冬天。這一時刻,二十四節氣中稱為秋分。先民認為,日屬陽之精,月屬陰之精,“天地,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故祭以二分,為得陰陽之義。”鄭玄也說,“君子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別成了祭祀太陽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稱“朝日”,祭月,稱“夕月”。“夕月禮”就成為了祭月之禮的特有稱呼。

雖然《周禮》中就已經確定了“兩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歷代的時間並不絕對固定(波動主要發生在比較短的王朝),不過,總的來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選擇。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6

今天,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將古老的節日文化內涵融入現代生活,創新過節方式。如有些地市廣泛開展中秋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節日文化涵養孩子們的愛家情懷和愛國熱情;組織中秋詩詞朗誦比賽活動,使大家從古詩古韻中感受中秋文化的魅力、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組織節日送愛心活動,給孤殘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送去關愛與溫暖,大力弘揚中華孝善美德,積極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小朋友做燈籠、穿漢服,體驗中秋傳統民俗。這些活動不僅營造了祥和愉悅的節日氛圍,也讓參與者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讓傳統節日煥發出嶄新的生命活力。

中秋節,不妨多一些儀式感,在儀式感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洗禮,讓傳統文化精髓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提振我們的精神力量。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7

中秋之夜,金風送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在《紅樓夢》中,每逢中秋之夜,闔府上下都要吟詩作賦,設宴賞月,延續至今。在普通百姓中,中秋佳節都有吃月餅、拜月、看花燈等傳統習俗,遠在他鄉的遊子即使不能回家與父母團圓,也一定會打個電話送上祝福。中秋節是農曆秋季中間月份的正中,即“八月十五”,也是月亮最圓的一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在國人心中,中秋節就是閤家團圓的節日。中秋節蘊含的文化也是以“團圓”為核心之意的文化,並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的中秋節,時值我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之際,中秋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祈盼五穀豐登、生活和美,是民眾心中最樸素的心願。

中秋節的祭月儀式是怎樣的 篇8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如何弘揚和傳承我們的節日至關重要。過好中秋節,不僅可以傳承優秀歷史傳統,也能夠涵養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中秋佳節與家人團聚,賞月、拜月、祭月、吃月餅,以莊重的儀式感過好中秋節,展示它的內在魅力,不僅可以讓我們的孩子瞭解中秋節,重視中秋節,珍惜中秋節,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將中秋節的節日文化代代傳承,經久不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