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5W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絡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絡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著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裡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為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為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定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裡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著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絡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著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絡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2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絡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絡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著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裡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為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為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定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裡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著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絡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著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絡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3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裡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裡,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裡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字,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4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著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字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字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字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說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說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5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著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著,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字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字,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字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字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說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字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說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為,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6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說說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著說一說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閱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著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閱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裡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裡,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著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裡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蘊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字,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閱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閱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7

《女媧補天》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清楚有序地描繪了生動逼真的自然災害場面,想象奇特豐富。我通過查閱資料得知本文教學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40分鐘的時間,要把這兩個目的達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角色互換的辦法引導學生學習,收效甚好。

師生角色互換就是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 “聽”,而是跟老師“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學中,針對“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這一目的,我這樣提問:“我查閱資料,聽說《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想象力非常豐富,可我就是找不到體現想象力豐富的語句,請同學們幫我找找,跟我講講好嗎?”學生頓時在小組內沸騰起來。幾分鐘後,我到學生中找個位置坐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來“教”我。有的小組說天出現大窟窿後的情景描寫想象豐富,讓人感到恐怖;有的小組說女媧尋找五彩石的內容想象豐富,體現了女媧的辛苦;有的小組說女媧冶煉五彩石的部分想象豐富,展現了女媧的強大神力……

針對“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這一目的,我問:“女媧為了拯救水火中的人們,他做了哪些事呢?誰講給我聽聽?”學生們先是一片寧靜,然後舉手高呼:求雨神下雨滅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

我接著說:“女媧做這些辛苦不?”

“辛苦。”學生們異口同聲。

“從哪些地方知道辛苦的?”我搔搔後腦勺。學生都笑了。

片刻,學生爭著舉手,有的說求雨神不容易,有的說找五彩石忙了幾天幾夜,有的說煉了五天五夜……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學習積極性高。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8

古詩詞教學必須堅持誦讀為主、整體感知為主、積累為主。在新的課程 標準指導下,古詩詞教學如何才能既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又符合 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呢?毛秀蓉老師《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 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現出三個特點:

一、因“放”而活。這堂課開放性很強,老師沒有預先設定套路,引生入 甕,而是讓學生在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質疑,在自主 閱讀中生成問題,教師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這對教師來說,具有 挑戰性,但本堂課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理解詞的主旨和典故這一教學 中心環節裡,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對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 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成果。整堂課始終 以學生為中心,活而不亂。這正是課程標準倡導的。

二、因“合”而深。這裡的“合”,側重於合作學習,即學生帶著疑問到小 組裡進行討論、研究,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決問題。毛老師具 有較強的親和力,並充分發揮這一特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整堂 課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氛圍中展開。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師生之 間的探討和諧自然,教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說教者。由於“合作 ”,對詩歌的挖掘較有深度,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由表及裡,逐步深化。在 “誦讀”這一環節中,教師持合作的態度的“示範”,通過取長補短,師生 共同進步。

三、因“引”而高。詩言志,詞言情。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領會詞中的“情 ”,就可以達到詩歌教學的最高目標。課堂教學中,毛教師十分善於引導 ,把學生導向重難點,抓住詞眼,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領會詞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只有70字,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毛教師通 過背景引導、誦讀引導、詞眼引導、典故引導,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 離,使學生從感性的層次到理性的高度認識了蘇軾的報國之志,從而落 實三個維度目標。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9

《大嘴怪》一課是本課是版畫系列單元中的一課,屬於造型·表現的範疇,學習方式為探究式學習,其教學重難點在於瞭解吹塑紙版畫藝術,掌握基本製作方法,並充分發揮創作性思維,運用吹塑紙版畫的技巧塑造自己喜愛的形象。使用兩課時來完成的,第二課主要集中精力去了解、認識吹塑紙版畫的用具都有哪些,在此基礎上學習吹塑紙版畫的繪畫方法和步驟,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達到,教學的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學吹塑紙版畫製作方法、交流自學經驗、嘗試製作版畫、對比範作、相互討論、交流評價等方式,自行探討總結出吹塑紙版畫的創作步驟和製作技巧,並將之運用到實際創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與創新意識,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符合美術新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理念。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能體現出探究式學習的基本理念,師生之間是一種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習的過程,體現一種開放性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思維形態和創造經歷的情感體驗過程。在學習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學生作品的完成情況也令人滿意。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0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首先,多謝語文科組的團體智慧的幫忙,尤其是簡校長和副校長的高屋建瓴的評課,讓我在實踐活力課堂、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開放課堂,培養了愛說話、爭著說話的孩子。

反思如下:

A.採取關鍵詞教學法。抓裝果然”“必須”“吶喊”,這樣,教學必須更加遊刃有餘。這位教師,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評課的關鍵詞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領導。

B.教學語言要更加的老練,不斷錘鍊自我的語言。這次公開課,也算是第二次試教,我把校長的匯入語活用進去,果然課堂的劍拔弩張的氣氛,立刻就出來。尤其是“我們明白《三國演義》裡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計,今日,我們一齊來學習這三十六計裡面的其中一計。這一計,叫做什麼?”課堂的氛圍,證明了校長的匯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試教者要適時引入繪聲繪色的匯入語。

C.“學生的說話,十分精彩,十分聰明,也十分機智。可惜,老是忘了讓學生自我學會收網。”這是師父張主任的評課。我覺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網,也不是不明白收網的好處。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網。那裡,張主任的評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課堂有了很大的緊張,匯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暢。以前課堂的阻阻滯滯,此刻基本無影無蹤了。這是大體的評價。至於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級的搭檔教師的評課。因為之前合作過,所以,對我的教學的語言和思維,尤其是課堂比較熟悉,評課

也就相對自然很多。多謝!

E.“課堂很簡便,很幽默。學生在簡便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生命也充滿著活力1這位教師,也是喜歡採用古文字教學的教師,十分好學。學習生命,的確很重要。如果是沉悶而死寂的課堂,有如一潭死水,那麼,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殘人性的,也是負面大於正面的教育影響。這,也是當今教育大師葉瀾先生的《教育概論》所抨擊的教育現象。簡而言之,生命大於學習。綜上所述,某以為,活力課堂之質疑,非同小可。質疑之後,如何回到“質疑”的出發點,又是非同小可。

最終,引用屈原先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再次感激大家。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1

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課文,卻往往是語文老師心中最“怕”的課文,因為它沒有詩情畫意的語言,沒有高遠深奧的哲理,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以下是我在教學時的幾點作法:

一、抓主線,幫學生理清思路

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高興(畫好作品)---難過、著急(弄壞作品)---滿意(畫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在課堂伊始,我就引導學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線索,在教學中牢牢抓住這條線索,使全文脈絡清楚,豁然開朗,就撥雲見日般明瞭了。

二、抓朗讀,讀中體會,體會中朗讀

一開始,自由讀文,檢查生字認讀;然後聽看動畫片讀文,理清線索,兩次對課文的整體閱讀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務,層層逼進文章。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跟“讀(走進文字)---多形式地悟(理解文字)---再帶著感受讀(表現文字)”這一最基本的語文教學理念,根據文字的特點和孩子們的表現特點,我設計了表演讀(讀玲玲和爸爸的對話時)、推前想後體會讀(如讀玲玲“哇”地哭了起來的句子時)、加提示語讀(如讀玲玲哭著說話的句子時)、抓重點詞理解讀(如理解“仔細地”一詞時)、背誦爸爸意味深長的話等等,多形式的讀使學生讀得自然,讀得開心,讀得意味無窮,讀得“愛不釋口”。課堂上琅琅的讀書聲不絕於耳,學生邊讀邊感悟語言,同時對人物心情變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2

欣賞教學是音樂課程標準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誌之一,離開這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

本著這一原則 ,我精心設計了《百鳥朝鳳》這節欣賞課。由於本課與鳥有關。,所以我先用幻燈片出示一片竹林,然後插入鳥鳴的聲音,給學生創設了情境,使學生仿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然後我又利用幻燈片請學生做猜字遊戲 ,把古詩《春曉》中的鳥字去掉,讓學生填寫,最後讓學生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與什麼有關?學生自然的就會答出與鳥有關,於是揭示課題《百鳥朝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嗩吶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就見過並聽過它的音色,所以我播放了《百鳥朝鳳》的片段,讓學生猜一猜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很容易的答出是嗩吶。我出示不同型號的嗩吶圖片,並具體介紹了嗩吶及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嗩吶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裡暢遊,同學生一起欣賞《百鳥朝鳳》。在欣賞樂曲時我還配上百鳥朝鳳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了百鳥爭鳴的熱烈景象。這雖然 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加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以上雖然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課後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擷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啟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3

《等式的性質》一課教材設計了四個觀察小實驗活動,分別探索等式兩邊同時加、減和同時乘、除的規律。在用算式表示實驗結果的同時,使學生知道“等式兩邊同時加減或乘除以同一個數(除數不能為0),等式仍然成立”這一規律。

由於等式的性質是解方程的基礎和依據,所以我在教學時給予特別重視,活動一、用天平直觀圖演示的操作,給學生提供認真觀察、積極思考、交流自己發現的空間,切實理解等式的性質。活動二、用課件進行演示,在活動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式的性質。基礎訓練中,分別安排了在天平上填運算子號和數字,在課堂練習中填數的模擬解方程練習。練習時,讓學生看懂題目的要求,特別是第1題中的訓練題說一說是怎樣想的,也就是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做的,打實基礎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做準備。

本課講完之後,感覺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我認為運用圖片加演示進行教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提出精煉的思考問題和適當的點拔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率,緊湊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更加順暢。尊重學生,給學生更多的發言機會,暴露他們的思維,把思維留給學生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注重了學生上課語言表述的規範與準確,書寫的工整。

總之,數學教學要給學生留出大量的習題訓練時間,給學生消化和熟悉鞏固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時時提醒自己精講多練,儘量多給自主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4

進行本課教學時,我重要採用了對比法。即與《白鵝》一課進行對比教學。

比如這兩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都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白鵝”的特色。如果能通過比較兩篇課文寫法的異同,感受作者語言各自鮮明的特色,將會使教學事半功倍。《白鵝》是從鵝的叫聲、步態、吃相上敘述鵝的高傲的特色,把鵝稱做“鵝老爺”。《白公鵝》是從鵝的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和爭搶淺水灘的趣事寫出它“海軍上將”的特色。雖然兩位作者都愛好鵝,但敘述的語氣不同,豐子愷更多的是善意的掖揄,而葉諾索夫更多的是欣賞,並且語調輕鬆,頗有調侃的味道。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段,使鵝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色,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愛好。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色,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作風,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盛了學生的語言積聚。

在對比過程中,學生還不會使用名詞術語,只是借用原文進行比較闡明,得需要教師輔助他們進行歸納。

黃鶴樓送別的教學反思 篇15

坐在辦公桌前,回顧《失去的一天》的教學,一種對學生濃濃的喜愛之情在筆尖流淌……

課堂進行到展示對比環節,瞧,“天衣無縫”組的同學表演情景再現:“媽媽”推著伸著懶腰、打著哈欠的“佩佳”說:“你已經放假了,今天的任務是:在農舍旁邊栽一棵樹,讀完《遠方的青山》這本書。”說完,媽媽上班去了。望著媽媽的背影,“佩佳”伸著懶腰、打著哈欠說:“現在沒有人打擾我了,繼續睡覺了。”“唉,媽媽佈置我的任務怎麼辦呢?嗯,睡起來再去做,時間多的是,還來得及。”

就這樣佩佳失去的一天被“天衣無縫”組的同學創造性地再現出來,令人深思。接著,各小組交流自己週末在家一天的時間安排,和佩佳進行對比,感受是什麼?最後全班交流。氣氛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紅撲撲的,深深地知道了時間的寶貴,學生們激情四溢地說出一則則珍惜時間的格言。我在黑板上板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就這樣,“失去的一天”的含義學生們在表演、體驗、對比中瞭解了。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發自肺腑地表達: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我被學生們精彩的表現折服了,情不自禁地為他們叫好。這就是我的學生。孩子們,老師愛你們!

做老師真好,做老師真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