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W

心聲教學反思 篇1

今天上了《心聲》一文,一些學生對文中的人物程老師頗有微詞,認為她弄虛作假,不能體察學生的心情,一廂情願的安排她心目中的好學生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結果險些把事情搞砸了,要不是李京京及時“ 救駕”,她還不知要怎麼下臺階呢。我覺得他們說得的確有理。

心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程老師的做法確不可取。正常課也好,公開課也罷,還是原汁原味的好。為啥要作假呢?雖然她的用心是好的——為了學校的榮譽,但她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在無意中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程老師的做法我們當引以為戒,不可效仿!老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就要親近學生,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倍加關懷愛護,不嫌棄他們,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心聲教學反思 篇2

美點尋蹤環節,我引領學生髮現語言美和人情美,語言美主要從修辭和精彩的用詞角度挖掘。如“琅琅的讀書聲從後面追了上來”中“追”字之妙,擬聲詞“叭嗒”的表達效果;人情美尋蹤重點研讀回憶爺爺給李京京講故事及和妮兒摘桑果吃的畫面,感受親情和質樸的友情。並且適時齊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共鳴。

評價人物時,採取多層次評析,指出人物的優缺點,並從文中找出有力的依據,讓學生迴歸文字。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髮現了李京京的膽小自卑,“嚥了一口唾沫”的細節被他發現,我及時表揚,坐下後我發現他的眼神裡寫滿了喜悅。

課接近尾聲時,一些學生意猶未盡,我的內心也滿是喜悅。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就像是一個優秀的導演,總會給學生設計一些精彩,創設特別的情境,入境,入戲。成為有智慧的教師,是我努力的方向。

心聲教學反思 篇3

在把握小說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說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絡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說“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說“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啟發誘導”我對他說“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裡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國小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為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才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說,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為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著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心聲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活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 老師的語言也變成了:“____,你先來說說好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其次,合作在課堂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讓孩子們親身體驗角色,對感情朗讀課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自由朗讀以後,讓大家都來體會別人是怎麼讀的,自己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總之,在低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聽、說、讀、思、演等相機結合,相互滲透,讓孩子們融入生活場景中,自主學習,體驗閱讀的樂趣,體驗閱讀情感,獲得閱讀後的成就感,長此以往,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環節的設計值得商榷;指導朗讀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課堂上的情感調控,對新的生成及時予以正確引導等。我將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加以完善和改進,讓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在情感體驗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心聲教學反思 篇5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絡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絡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絡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著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裡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為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為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定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裡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著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絡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著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絡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心聲教學反思 篇6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通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裡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為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為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絡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著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心聲教學反思 篇7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說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絡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裡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說說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說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說生活中的事,啟用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說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說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說,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_小精靈 兒童網

心聲教學反思 篇8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心聲教學反思 篇9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字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絡,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三、謎語匯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絡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絡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於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國小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夥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迴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於生活中,教師要善於聯絡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心聲教學反思 篇10

隨著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新課程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強調建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重視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我及時對學生的討論作出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肯定和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學生感受學習成長的歡樂。以此喚起他們的自豪感和自尊感。進而促進學生髮展。 這樣的說話訓練,把春天的美景放在了一個整體中去理解和感悟,學生不僅找到了“美點”,還自主歸納了景物的特點,特別是:在賞美過程中,學生還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生成了美的“畫面”。在嚐到甜頭以後,我在教學《濟南的冬天》的時候,就進一步關注主問題的設計了。

心聲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著向同學敘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

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裡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閱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說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

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閱讀,特別是閱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閱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閱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匯入方面相對來說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匯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匯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匯入。

心聲教學反思 篇12

《莫泊桑拜師》一課主要寫了從小酷愛寫作的莫泊桑為了能夠寫出好作品,三次拜訪福樓拜,得到悉心指導的事,表現了莫泊桑對文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課文緊扣課題,圍繞“拜師”這個重點逐層敘述,層層緊密關聯。鑑於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因此,本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帶著一個總領的問題靜思默讀,結合關鍵詞語感悟人物形象,再通過感情朗讀加深印象,並從中學習一些寫作的技巧,學會表達的方法。這堂課的教學,我主要把握了這麼幾個度。

一、務實和務虛的尺度。

熟讀課文,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語文課堂最基本的活動。視訊、連線網路、整合生活、拓展閱讀,這是語文課堂離開課文務虛的地方,毋庸置疑,這也是體現新課程思想的語文學習,但這些要全在課堂裡展示出來很困難。因此,課堂上,我只拓展了一段精心挑選的莫泊桑《養脂球》中關於“馬車”的描寫,我的用意是讓學生體會哪怕一輛普普通通的馬車,經過仔細觀察,用心揣摩,就能寫出它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本質。也同時感受莫泊桑因為“全神貫注地觀察馬車”而有了收穫。

二、主體和主導,誰是課堂的主人?

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教學是一種互動。說起來明白,操作起來卻很難。學生為主體,你就得放手讓他質疑,讓他對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大組交流,這樣的課並不好看。教師為主導,步步為營,讓學生入套,設計完善了,過程流暢了,又被批評為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想,我的這節課還是體現教師為主導,也考慮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感悟,理解,內化。

三、朗讀和感悟的關係。

不管朗讀、默讀、齊讀、指名讀,我盡力讓學生直接與課文對話,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如第一個環節,精思默讀課文,就化了八分鐘時間。隨後的悟應該是讀的結果,讀的收穫,悟後再回過去感情朗讀。讀中生悟,讀中生情,讀中得法。

四、教學環節的疏與密。

這節課的教學可以用“一二三”來概括。“一”、一個問題,課伊始,出示一個總領問題,就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品讀三次請教,抓關鍵詞句,探討莫泊桑是個怎樣的學生,福樓拜是個怎樣的老師,莫泊桑有什麼收穫,給我什麼啟發。”這樣的教學,做到了“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二”,兩條線索,一明一暗,明線是莫泊桑拜師,前後三次請教的經過;暗線是相機引導學生從中學習寫作的一些要領,如“勤苦練習,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等。“三”,重點品讀三次請教中福樓拜的話。既體現了福樓拜熱心提攜後輩、關心文學青年成長的風範,又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這應該是學生最大的收穫。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選擇的是第二課時,課前接觸學生只有二十分鐘,我還想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一定要切分清楚。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是第一課時的事,漂亮的導課也是第一課時的事,所以直接匯入第二課時的學習。而因為缺少第一課時的基石,也由於教學環節設計過於緊密,導致有些環節急急趕場子,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成長。譬如在教學福樓拜的第二次指教時,應充分地讓學生讀透文字,感受為什麼莫泊桑認為“沒有什麼好寫的”,而福樓拜卻認為寫的東西很多。應該引導他們自主發現福樓拜是誘導莫泊桑可以從“馬車的裝飾”、“當時的天氣”和“馬車上下坡”等不同角度去仔細觀察的,讓學生聯絡寫作實踐體會平時觀察事物也應是多角度的。而不是心想著趕著下一個環節,教師告訴學生這一發現。總之,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應銘記“以生為本”這個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竭力推崇的新理念。

心聲教學反思 篇13

抓住要點,迅速切入。整體把握課文時從題目入手猜讀文章,帶著精選的問題去激情讀文章,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文章內容,瞭解作者情感。問題設定精當,引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進入狀態快,參與熱情高。視訊運用、語句賞析、分角色朗讀,都直接服務於對作者情感的更深入理解。授課中,一條情感主線貫穿始終,抓住主要問題,不枝枝節節、牽牽絆絆,這是在整體設計上的成功之處。

但面面俱到難深入。從教學目標的達成度來看,品味語言這一目標的完成度就不是很高。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理解水平我設 計了由 老師示範到小組合作的方式,但對於精彩段落的品評還是有流於形式。尤其是對文中描寫段落的分析實在是浮光掠影。

下課的鈴聲響起,卻是我反思的開始。我清醒的意識到教學這門藝術太深奧,我還在門外站立。跨越這道門檻是我一生的追求,決不敢馬虎對待。

心聲教學反思 篇14

課文記敘了小鹿在家門前種了一叢玫瑰,因為腳受傷而沒有看到玫瑰花開的境象。但聽到了黃蓉和微風的感謝後,又非常高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快樂。在寫作特色上,本課從不同角色的角度進行描寫,安由淺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內容。故事的表層,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巧合中表現出趣味,從而也蘊含著美化環境的意義。(結合3月12日植樹節讓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突破文字深層意義。)

本人在教學本課的思想上,力求從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從讀中感悟課文中所蘊涵的情感。”以“讀為主線”採用不同的方式讀,個人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範讀、表演讀等。力求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以“讀”達到教學目的。(“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會幸福;給予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這是本課的難點)

結束本課後,本人認真反思與探討了本課教學的成敗,從表層看還是成功的。具體遵循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一、 本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情感變化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感悟為手段”的新課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讀中,以具體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出小鹿的玫瑰花所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樸素哲理。

如、在這一環節中,本人用“引讀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知敘述情節的順序與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自然段裡表示時間的詞句和表達心情的詞句,作為引讀的詞句。(“春天到”“過了些日子”“小鹿高興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讀。從讀的層次上,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從讀的形式上,根據學生實際,課文的特點及教學目標,分別採取了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表演課本內容等。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如、指名錶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創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細心地揣摩小鹿沒看到玫瑰花的心情,從中感悟“惋惜”一詞的含義。接著又是“黃鶯”“微風”的出現,體會小鹿心情變化。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角色體驗,體悟到小鹿前後心情的強烈反差。同時,文中“弟弟”的兩次說話具有拓展性,“既源於本義,又高於文字”引導學生紮實而靈活地訓練。)

三、分角色朗讀,表演讀去激發學生興趣,去啟用學生思維,這是深化閱讀的有效“靈方”(從動作、表情、語氣等方面進行評價)“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語言”是實實在在的閱讀感悟過程。

四、拓展實踐。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寫法”(作者通過“惋惜”與“高興”前後對比,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當小鹿一朵花也沒看到時,鹿弟弟惋惜地說:“這玫瑰你白栽了。”與“當聽到……說:“你的玫瑰沒有白栽。”)指導學生練習寫話時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適當簡介對比的種類“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橫向對比”是指貶低一個,褒揚另一個。“縱向對比”是由於時間的變化而形成對比。本文就屬於縱向對比。(緊抓課後問題,共渡難關。如、為什麼說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呢?)

通過以上教學思想,課堂氛圍很好,學生的學習情緒濃厚,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渴求獲知的慾望,作業效果較為理想,本人認為本課的教學是務實的。

總之語文是“情感劇本”只要你去認真探究,教學是不需要“專業的課程模式”的打造,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理念。

心聲教學反思 篇15

上週三上午第二節課,我按備課組制定的教學計劃,講授了必修四第三單元的詩歌《錦瑟》。通過課堂講授,我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理想,學習目標沒有按計劃完成,教學過程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對此我進行了認真、深刻的反思。

在教學《錦瑟》這篇文章之前,我針對教學參考書進行了認真的備課,並上網蒐集了大量關於《錦瑟》的解讀資料,通過精心整理,對這首詩歌精心做了一份課件,以輔助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備課時,我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歌的重點,即大量的用典以及作者所傳達出的哀怨情思,通過讓學生親自閱讀課文,感受意境。利用假期,我又全面回顧了當時的教學過程,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具體情況如下:

一、課堂上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現在所倡導的“高效課堂”的模式下,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多講,老師少講。而在這堂課中,我恰恰將這兩者顛倒過來。從開始到結束始終是我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少了讓學生自己體驗的過程。雖然知識是傳授給學生了,但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是被動的而非主動。這樣學生的記憶就不深刻。要將這種被動化為主動,就要讓學生髮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我可以先將最後一張幻燈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各抒己見,談談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看法。這樣的話,學生就參與到這個活動的環節中去,暢所欲言,然後我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總結。本來這首詩歌就是有多種解讀的,用這樣一種形式,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以及他們對這首詩歌的興趣。這樣的效果遠遠比我單方面將知識灌輸給他們的強的多。

二、課堂中的語言還需要精煉。

在講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我會反覆的強調。因為生怕學生沒有認真聽講,將我所說的知識點遺漏掉,所以我在不自覺中就會反覆強調,這樣又使得整個課堂顯得單調,成了教師的“主戰場”。所以在總結的時候適可就行。如果擔心學生沒聽進去,不妨可以讓學生總結,一位學生有說的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讓其他學生再進行補充。達到一個當堂檢測的效果,也能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三、忽略了一個細節:未讓學生通過朗讀來感受詩歌。

本來詩歌的學習應讓學生自己去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以及意境。《錦瑟》這篇詩歌講究的就是一個意境,傳達的就是一種哀怨之情。而這樣的一種境界以及情感,如果按照我分析詩歌的內容再將之傳達給學生,可能他們能夠知道這樣一種意境、這樣一種情感,但是不會很深刻。我可以先不用管學生是否讀懂了這首詩,就讓他們反覆去誦讀詩歌,通過朗讀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也有朗讀,但似乎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

四、進一步加強對學生自信心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以後教學中最需要關注的,要讓學生敢說,要接受學生犯錯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班級中有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對某個問題能講出個所以然來,但是絕大部分的學生是不愛表達,不願意在課堂中發言的。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有顧慮的第二點就是擔心學生站起來說不上什麼,時間浪費掉了,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我只顧及完成教學任務,卻忽略了讓學生鍛鍊的過程。應包容每一位學生。學生一天兩天是不能達到那麼高的水準。這在於一個長期的過程,那就需要我給他們每個人鍛鍊的機會。也許一開始,學生站起來是說不到,也許更害怕自己說錯,害怕說的不是標準答案。這時候應該要鼓勵學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用微笑和包容心去接受學生,一步一步讓學生在課堂中敢說,慢慢地向好的趨勢發展,讓其在不自覺中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當然,我知道這不是很快就能實現的,需要很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更需要耐心,我想我會努力做到的。

以上的這些,是我在教學《錦瑟》這堂課中存在的不足。曹校長給我的點評,每一點都很到位,是我在今後的課堂中需要改進和努力的方向。我會虛心接受並努力改進,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認真反思每一節課,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力軍”,使每一節課都能成為高效課。

作為一名新工作的青年教師,在教學方面,經驗全無,在探索教學方式和方法上面,迫切需要前輩們的悉心指導。尤其是聽了曹校長的細心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校長的建議都體現出對我這個年輕教師的關心和幫助,相信在各位老師的關懷下,我會快速成長,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希望領導和老師們多多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