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6W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

現在新課程強調要著眼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幾何教學的內容。面對這一領域的變化,如何更科學地實施教學,真正達到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我們始終以學習與思考拓展認識視野,以把握理解新教材為依託,以案例研究為著眼點,取得了一些進展。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促進了對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結合教學現實,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創造。它蘊含著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所有資訊,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了這樣幾個方面認識。

1.整體推進,線索清晰。

教材的整體框架是依據空間與圖形的四個方面有序地展開,整體上是螺旋式上升,讓學生對幾何事實和空間觀念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圍繞兩條大的線索:一條是以圖形的空間關係研究為線索,主要是研究空間的三個方面:(1)現實空間和幾何空間之間的關係。(2)體與體、面與面、線與線之間的關係 (3)體與面、面與線、體與線之間的關係。

2.綜合、滲透。

教材在編寫中非常注重綜合與滲透。例如在低年級的認識基本的規則圖形時,是從長、正方形出發,再通過把長、正方形分割成若干三角形,再由這些三角形通過拼搭形成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樣的設計既滲透了面積守恆的觀念,又滲透了拼搭中相等邊的理解,這些拼配對以後學習對稱、旋轉、圖形面積的推導都是一個基礎。

二、提升了對經驗的總結。

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應該在活動中建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條原理時,分兩個層次教學:先是讓學生從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圍一圍,讓學生直觀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圍成的,有些是圍不成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一種空間直覺,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小於最長邊是圍不成的,當兩條較短的邊合起來大於最長邊是可以圍成的;接著讓學生邊圍邊有序地記錄每根小棒的長度,並對此進行必要的分類;最後讓學生在空間直覺引領下形成的三邊關係幾何模型和基於資料尋找三邊關係的代數模型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從以上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與實踐活動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幾何空間特徵和性質的實質,也就是把握空間既要有活動,又要有思考。

2.知識是過程與結果的雙重建構。

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所以在編寫中為了加強教學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識生成和教學活動的過程,對基本的幾何知識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讓學生圍繞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想一想、比一比把握其大小,應該說學生的活動和體驗也較豐富。這樣既有豐富的過程,又有基本的抽象,過程與結果之間相互作用,使學生的理解既穩定又開放,既抽象又具象。

以上本人對這一課題研究中的一些認識和體會,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感到這些認識的膚淺,越來越感到研究的難度,也越來越感到研究的必要。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2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定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為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為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著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稜。緊靠著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稜)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著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檢視,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3

空間與圖形是我們國小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難點。圍繞空間與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我們進行了有主題、有實踐、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過課堂這個充滿創造的教學領域,獲得了一些認識。

1.給學生創設大膽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初步建立圖形的表象。 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只有經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探索新知,學生所獲得的認知體驗才更豐富、更深刻。因此,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了一種寬鬆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想辦法由體得到平面圖形,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用印油印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畫的……學生用不同的辦法得到了物體的一個面,從而感悟到了體、面間的聯絡,(面從題中得,面在體上)初步建立了這些平面圖形的表象。

2. 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場所,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圖形的特點,形成圖形的表象。 為了使學生對圖形有更深入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表象,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摸一摸、折一折、議一議中,把自己的感覺和發現說給身邊的同學聽,通過摸、折、議使孩子們體驗到了圖形的特點,如:有的學生在摸的過程中感覺到圖形的面是平平的;有的學生在折的過程中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4個角也相等;……這就加深了對圖形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了圖形的表象。 教師把解決問題的探索權留給學生,讓學生在主動從事數學活動中,親自參與、經歷並親歷數學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最大限度的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學這一活動最好的辦法是做。”教師只有把數學學習的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才能使數學活動成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建構,主動發展的過程。

3. 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師應善於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靈活、創造性的運用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打破了教材僅僅要求學生能辨認圖形的要求,而是讓學生在摸、折、議的數學活動中,感悟、體驗每種圖形的特點,但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不同,每個孩子的感受和發現不同,但在討論中可以達到集思廣益,如:本節課中有的孩子發現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有的孩子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有的孩子還發現圓與其他圖形不同,扶著它可以滾動等等。真正使所有的孩子在數學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4.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創新發現。 整節課老師都以“智慧老人”這個情境貫穿始終,出於好奇,也出於對聰明和智慧的一種渴望,學生的探究慾望非常高,當同學們認識了長方形後,有的同學立刻想到拉動長方形的一組對角可以得到平行四邊形,老師不是立刻給予肯定,而是讓學生拉動長方形框架加以證實,學生在拉動長方形框架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分析,發現長方形和平形四邊形都易變形;有的同學還由長方形猜想平行四邊形對邊也一樣長……老師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環境氛圍,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 此外,課堂上教師注重評價的多元化,使師生關係平等融洽。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4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句子、詩,欣賞畫面,品讀詞句,背誦積累,實踐體驗等方法使學生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從而產生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一些體會: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給孩子一個充滿秋意的課堂。

1.教師引述:老師這兒有幾幅圖畫,同學們想欣賞一下嗎? (《語文園地二》習作要求:畫一幅秋天的圖畫,並把它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2.教師一一出示有關秋天景色的幾幅圖畫,選一幅圖畫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用平時積累的詞語來說一說,然後生生評價。

3.同桌相互介紹自己的畫,師生評價。

因為是學生自己作品,這本身就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再播放舒緩的音樂,學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從喚起學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學生情感需要入手,讓學生容易走近文字,願意走近文字,接受美的感染,為整節課鋪設一個“美”的基調。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說一說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

二、走進教材,超越教材,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課改反覆強調:“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師,在於能通過教材上例子,巧妙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讓學生到廣闊的生活中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生無時無地不在運用語文,學習語文。將課堂與生活相聯絡,用聯絡的觀念來處理教學,教學必然由單元走向多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淺薄走向厚重。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開放性、選擇性、適應性的特點,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帶著自己的文化積澱,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據學生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樹立大語文觀、大課堂觀和新教材觀,把語文教學置身於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斷語文教學的生活地聯絡,讓語文迴歸生活,讓語文教材成為心中的活教材,這就是我對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正確處理教材,開發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思考。 

三、關注語言積累,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

《語文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 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只有積累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談不上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課外閱讀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組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產生綜合效力,極有利於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匯入新課時,我首先出示了幾句描寫四季的詩句讓學生猜,再聽一首秋天的歌來引入新課,配上舒緩音樂,問:“能說一說你積累有關秋天的詞句或詩嗎?”“你能用學過的或自己背過的描寫秋天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感受嗎?”學生結合平時積累的語言,說一說有關秋的詞語和古詩。即檢查了學生平時積累情況,又將積累與課堂聯絡起來,融會貫通,也激發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

四、錦上添花與畫蛇添足,預設與生成。

在匯入新課這一環節,我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圖畫,學生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走進了文字描述的情景中,學生興致濃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課堂需要反思。在遺憾中反思。在遺憾和反思中,帶著新的收穫,讓我們再次走進課堂。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5

我教學的是《筆算乘法》的第一課時,本課時的內容是學習《筆算乘法》的引路課,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乘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的掌握表內乘法,學會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加兩步計算混合運算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教學的。我教學的知識目標是:1、藉助算用結合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計算(不進位)的必要性。2、通過算用結合的形式,讓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計算的過程,初步建立乘法豎式的計算模型,理解豎式的每一步含義。能力目標是:1、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2、生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用知識遷移、類推的能力。3、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些地方還是很成功的。

一、基於解決問題的背景下上筆算課,情境創設為教學服務。

例題,我創設了一個“為地震中的兒童捐書”的情境,讓學生經歷解讀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在解決第1個問題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了解筆算的必要必性;同時,通過幾個措施理清算理和演算法。最後通過對比,將估算、口算、筆算建立聯絡。問學生你有什麼發現,結論是方法是一樣的,讓學生更深理解算理,同時感受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萬變不離其中。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是鞏固2位數乘1位數的算理與演算法。第三個問題的解決,是讓學 生體驗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讓學生知道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算式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綜合練習題,我創設了一個“老師們為地震中的人們捐衣”的情境,目的是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二、讓學生主動學,以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為起點。

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先讓學生估一估,並連問:你能估算嗎?怎麼估?估大了還是估小了?因為之前剛剛學過,很容易就喚醒學生的已有的知識。估完後,問學生,能口算嗎?既起到了複習的作用,也起到了鋪墊的作用,也體現了尊重學生的知識起點。再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筆算乘法的必要性,展開新課。

三、練習設計有思維增量。

基礎題:一組筆算題。3×2 23×2 223×2 之前面設及的都是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此組題中有三位數乘一位數,先讓學生說說223×2算理與演算法,再讓學生對比三道算式,通過對比得出結論,方法是一樣的,再在223前面添一個2,讓學生感悟。

綜合題:老師們為災區捐衣物。在掌握筆算乘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

數形結合題:(1)先估後算。(2)先移後算。

本課節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面對學生的多種解法,還可以站得更高。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讓學生分類,按解題思路的不同進行分類。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會有所幫助。

二、31×2+33,應該問問學生31×2表示什麼意思?而不只是為有新的解法而解題,是需要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三、在對比口算、筆算有什麼相同處時,事先需要溝通,先要讓學生理解,教研員 田老師給了一個建議:在讓學生口算時,將過程板書下來,說一說6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筆算之後,再對比,就有對比的依據。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6

《大海啊,故鄉》是蘇少版第10冊第六單元內容,歌曲旋律舒緩優美動聽,歌詞質樸深情,音樂平易而親切,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該曲採用了四三拍,表現了主人公對大海、故鄉和母親的真摯情感。

本課目標在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感受歌曲的情緒、能夠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歌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以審美為核心”,“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宗旨,我在教學中力求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引導學生從全新的審美視角詮釋音樂。面對一個個活潑而智慧的學生個體,力求在挖掘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創編活動等環節上求新,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五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感 受和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去感受音樂作品,並使他們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通過參與多種音樂活動得到豐富的情緒體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使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加開闊,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再本課的教學中採用分析、比較、體驗、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欣賞、瞭解掌握旋律、節拍、節奏等音樂要素對錶達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聯絡學生生活經驗通過創編環節的練習,培養音樂創新能力。本課教學力求匯入求新、運用處理教材求新並注重從音樂語言中挖掘歌曲的審美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創新能力。實踐中取得一定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再教學中把握各環節分寸,教師指導不夠到位,尤其編創環節的指導不足。任一環節把握不當,都會導致教學失敗。作為教師首先應時刻樹立創新的意識,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一節課是短暫的,但教師的教學事業是漫長的,只有長期不斷地反思積累總結併發揚教學成功經驗,彌補教學中的不足,才能不斷超越,創造性地上好每一節課。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7

第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我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同時,進行了大膽的突破。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交流為主,教師起到引導和點撥作用。學生了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後,我讓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概括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然後我請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分別在書上用不同的符號標出相關的內容。學生的合作學習十分有成效,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自學、合作能力,課堂教學體現以學生為主。學生主動地投入,誦讀、圈劃、討論、質疑,用上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整個課堂氣氛濃烈,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塊大舞臺上盡情展示。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 。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極其重要。學生的思維應該是有條理的,說話是有根據的。如學生找到狼搶在老農前說的話“……這樣的壞人,不該吃嗎?”為什麼這幾句話也能說明狼的狡猾?學生紛紛氣憤地表示:狼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東郭先生救了他,他還要吃掉東郭先生;明明是東郭先生問老農的話,應該老農來回答,但狼卻搶先回答,不讓老農說話,說明狼很狡猾;狼是自願鑽進口袋的,卻說東郭先生要悶死他,還說他是壞人,應該吃掉,狼完全是在強詞奪理,說明狼很狡猾。由此可見,學生已能結合狼的特點分析他的行為。

第三、體會語音語調和角色之間的關係 。學生最喜歡模仿狼的語氣朗讀,因為狼的語音語調最富有變化。學生的朗讀繪聲繪色。而東郭先生則相反,讀時語速放慢,聲音略微壓低。我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到東郭先生的愚蠢,也清楚地認識了狼的狡猾和凶殘,對揭示寓意起到了幫助作用。

第四、新穎的回家作業,令學生拍手叫好。每天枯燥、乏味的作業,常常令同學們叫苦不迭。老師也天天埋頭於“對”“錯”之間。瞧:小練筆--東郭先生第二次遇到狼,他會怎麼辦?結果如何?續編故事。演一演--大家來當小導演和小演員,把故事排成課本劇。這樣輕鬆愉快的作業,一下子令同學們歡聲雀躍。 語文課堂教學本來就應是豐富的,多樣的,富有變化的,只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難點作為教學的亮點,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一定能使教學創出新意。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8

語文課程標準標中指出: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讀中有所感悟,從而以讀促寫,形成作文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走進文字,拉進學生與文字之間的距離。首先,我選用齊讀的形式來讓學生體驗“震耳欲聾”的感覺,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體會母親工作環境的惡劣,體會母親的辛苦。我深知,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是文中蘊含的母子深情卻不能忽略,有必要多讀多練。

文中表現母子感情至深的句子有很多,如果面面俱到,教學時間自然不夠。兩者之間看起來是有些矛盾。如何化解這一矛盾?那就是突出朗讀訓練的重點句段,緊緊抓住三個“我的母親”和四個“立刻”這兩處作為朗讀重點,其餘句段讀到、品到即可。通過對連續出現的三次“我的母親”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真真切切地看清母親那疲憊瘦弱的形象,然後採用自由練讀、指名朗讀、評價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悟中有所得。抓住四個“立刻”這個句子,採用情境朗讀的形式讓學生體會母親為了掙錢養家而爭分奪秒地工作。

整堂課,我力求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引領學生一次次走進文字,觸控文字,感受文字背後所隱藏著的這份母子深情!在學生情感融進文字時,適時加入“媽媽,我想對您說“的寫話訓練。因為有了前面情感朗讀和媽媽關愛自己的故事做鋪墊,學生感情的閘門已經被開啟,再加上動情的音樂做背景,學生寫作的慾望被自然地調動起來,寫幾句對母親說的話自然水到渠成,讀寫訓練連線順暢,同時在寫話過程中也向學生滲透寫文章要飽含真情的理念。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9

編入國小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基於這一歷年,課始我用詞人的另一首詞《破陣子》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兩個不同的詞牌的風格,感受到了詩人不同的心境,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我基於學生閱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範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係特點。所有這些,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並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景。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著一段樂曲。該曲有著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

兩首詞的對比,有利於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興趣;有利於讓文字走進學生的心田,展開對話;有利於學生走進作者的心裡,產生共鳴;有利於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營造出多彩的課堂!在這樣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嚮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後有兩首詞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對同樣的“安”的嚮往,把整節課的教學落實到一個“安居”上。

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0

《窗前的氣球》是二年級上冊第六組第二篇課文。第六組的專題是“真情關愛”,這篇課文講述的就是同學間真摯友情的故事。科利亞得了傳染病,一個人在病房裡非常孤單,感到真沒意思。小夥伴用線拴住了紅氣球,並畫上逗人的笑臉,放飛到科利亞病房的窗前。科利亞看見了,高興地笑了。窗前的氣球是一張笑臉,一聲問候,一句祝福,一份關愛,淨化著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引領他們開啟想象的大門,飛向真情的天空。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做法與大家分享。

一、紮實開展字詞教學,時時關注詞語積累。

字詞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不論什麼課型,認讀生字、積累運用詞語都是不可丟失的。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與學習夥伴自主學習生字。經過一個多月的訓練,我們班學生已經能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小組學習活動了。比如讀課文的時候,會採取齊讀、接讀、分角色讀等方式;學習生字的時候,採用字詞檢測、分析字形、交流識字辦法、組詞、擴詞等方法。在全班檢測這一環節,我借用紅氣球巧妙出示詞語,隨機檢查認讀情況。重點提示了多音字“著”的讀音,輕聲詞“窗戶”的讀法。關注了文中很有特色的詞語“嘰嘰喳喳”,讓學生也來說說幾個表示聲音的AABB的詞語。在與學生交流時,我多次尋問:你是從哪裡知道這個詞的?意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從書本中積累詞語。同時重點指導了新偏旁“病”的寫法,並當堂讓學生練習反饋。

二、抓關鍵詞感悟課文,以讀代講理解文意。

這節課,以一個“病”字為全文的切入口,由字到詞再到句,一個“病”字牽出了學生的情感,學習的智慧,在多次朗讀中享受學習語文的快樂。比如研讀“他得了傳染病……”一句,我引導學生想象說話,說說科利亞不能幹什麼?學生說到了科利亞不能與小朋友做遊戲,不能與家人出去郊遊,不能做開心的事了……學生在回答中不知不覺轉換角色體會到了科里亞的孤單無奈、真沒意思。讀“他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一句,抓住“靜靜地”、“呆呆地”兩個有特點的詞語,讓學生反覆讀,感受科利亞孤零零、可憐無助的心情。

在學習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時,我設計了多層次、多角度朗讀訓練,對重點句進行了“三讀”的處理:一讀:創設情境。讀“可愛的”一句,讓學生仰起一張張可愛的笑臉,感受科利亞的開心,相信他們的內心也是快樂的。二讀,個性化朗讀。同一句話,鼓勵學生悟出了不同的讀法,把自己的理解融入了朗讀中,三讀:指導長句讀。這裡第三句話比較難讀,我索性帶著學生紮紮實實地讀,一遍又一遍,漸漸地讀通了,讀順了,也讀好了,勝過千言萬語,勝過技巧指導。在這節課上,我和學生一起時時刻共同感受著科利亞的孤獨,分享著科利亞的快樂。

三、藉助文字留白訓練學生想象說話

低年級說話訓練也是教學重點,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抓住“嘰嘰喳喳”、“指手畫腳”引導學生訓練說話。我請學生想一想幾個同學嘰嘰喳喳、指手畫腳地會說些什麼?有的學生說,他們在放紅氣球,希望通過這個辦法讓科利亞開心;有的學生說,他們在指揮著怎麼放氣球,讓氣球一上一下地動起來好讓科利亞發現;還有的學生說,氣球上的笑臉一動一動的就像是小朋友的笑臉在向科利亞問好呢。於是文中沒有寫出來,書上也沒有畫出來的幾個孩子放氣球的畫面在學生的精彩回答中漸漸清晰、慢慢顯現出來,孩子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鍊。

四、不足。

整節課我力求教師少講些,學生多讀些,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生情。但上下來整體感覺學生讀得還不是很充分,有的學困生沒有關注到。下課超時三分鐘,還有一個“放氣球送祝福”的環節沒有進行,學生情到此處卻不能釋放,不免留有遺憾。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1

這一課文章雖然較長,但這樣科普性的課文,學生還是比較感興趣,因而常常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課本,讓語文課變了味。因此我採取瞭解通過讓學生找一找這兩種橋的特點,然後通過課文當中的一些句子來體會的方法進行教學。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我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覆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於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

文章前四自然段文字向我們介紹了潛水橋,我先請學生找句子,然後將其概括成詞語,總結了這座橋的特點。同時又讓他們展開想象,探索這座橋其中包含著的科學,感受科學的神奇。在這裡,潛水橋不僅僅起到了橋本身具有的交通功能,更增添了讓人欣賞水中世界的樂趣。所以,我請學生說說當自己身在河底看著這些景象時,你的心中是什麼樣的想法呢?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去嘗試體驗潛水橋所具有的獨特之處帶我們的樂趣,同時也感受到了這種加入了科學技術的橋樑真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2

剛學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一方面學生能很好的用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求解一些相應的面積問題,另一方面學生能很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和周長,所以我覺得這堂課學生掌握的還算可以的。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是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和會用面積單位量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為了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完成了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我狠好的發揮了課堂直觀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動有趣的課件,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基本上完成了這一目標。

引導學生參與面積公式的探究是我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長方形面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公式、會用面積公式進行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研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通過實踐操作、討論、交流等活動,自己探索發現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能感悟到“長×寬”的算理,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根據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動。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通過觀察,估計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寬有關係;然後,組織擺的活動,用1平方釐米小正方形擺事先準備的長方形得出面積,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發現三個長方形的面積正好等於它的長與寬的乘積;最後,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進一步驗證上面的猜想。進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在隨後的課堂“實踐應用”和“拓展延伸”兩個環節,我設計了多層次的練習,從多種角度訓練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做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當然,本課有許多不足,設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後能更好地為孩子展示更好的數學課堂。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3

《顫抖的羽毛》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寫“我”為了製作一個漂亮的毽子和同學一起捉雞拔翎,拔大公雞逼進了水池,幾經折騰,大公雞快要死了,後自悟到了錯誤,於是加倍呵護大公雞。

課文讓我們體會到: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課文通過“我”為了製作一隻漂亮的毽子,使大公雞遭受不幸、面臨信任危機,然後偏愛,單獨餵養大公雞恢復信任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為了自己而損害他人,自己會受到良心上的譴責;真誠地想方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會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

整體感知,鍛鍊學生總攬大意、獲得直覺、捕捉感受點的能力。

聯絡課文內容,以點帶面,通過語言文字感受“我”給大公雞帶來的傷害及事後愧疚的心情。

引導學生再讀課文,並根據中心話題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創設各抒己見的氛圍。讓學生從讀中體味真情。

拓展環節的設計在於深化文章的主旨“自悟、自省”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4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說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著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匯入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說“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說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說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說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臺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訊,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說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訊,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說得更好。

另外,閱讀好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5

《一隻小鳥》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鳥兒》單元中的一篇主體課文,這篇課文是出自名匠冰心筆下,清新流暢,是一篇非常美麗的散文。文章以愛為主旋律,歌頌了親情的偉大;批評了不成熟的兒童愛,因愛的方式不對,給鳥兒帶來了傷害;教育學生要愛護小鳥,愛護小動物。

這節課,我為學生營造了兩個教學情境:一是快樂情境,二是傷心情境。一開課,我就通過幾幅美麗的好景緻,把學生帶入到文字所描述的內容中,點燃學生對這隻小鳥喜愛的火種,並通過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驗小鳥的快樂。如:抓住“探出頭來”的“探”字,讓學生想象小鳥還會看到哪些好景緻?通過“它的歌聲裡滿含著清脆和柔美,唱的時候,好像‘自然’也含笑著傾聽一般”,問:你覺得小鳥這時會唱什麼歌呢?從歌聲中讓學生感受到小鳥的快樂。二是傷心情境。(小鳥被突如其來的彈子打傷了,兩隻老鳥如何搶救受傷的小鳥畫面)一天小鳥又像往常一樣飛到枝頭上,它正要發聲,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讓學生抓住小鳥的動作“跌”,抓住老鳥的動作“斜刺裡兩隻老鳥箭也似的飛來,接住了它,銜上巢去”,理解“箭也似的”,體會到速度快、迅速,感受到老鳥的心情是焦急、傷心、難過……指名讀、示範讀、生再讀。通過這兩個情境的喜悲對比,一下子撥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激起了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了對這隻小鳥的憐憫之情,理解到小孩子的行為是不對的。就是因為他們喜歡小鳥的方式不對,才造成了小鳥的悲劇,那兩隻老鳥又是何等的傷心與難過,並從中感悟到親情的偉大。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展開想象:那隻小鳥後來怎樣了?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編完。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6

《地球的新生》這一節課主要是海報的設計,但是主題定成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海報製作,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滲透生命教育這個主題例如,第一部分我給學生出示了一些美麗的圖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備受汙染的地方,大氣汙染、水汙染、吸菸對人體的危害等,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再來講海報的製作,這樣一來學生在畫的時候也就有內容了。整堂課講下來,我總結了一下,有兩點不足:一是課堂氣氛不是活躍,課後我想要是把課一開始的謎語匯入換成視訊匯入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二是時間控制的不是很好,提問的時候讓學生說的時間有點多了,所以動手畫的時間並不是很充足,以後還要多注意這幾點。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7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蘊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著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說,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字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字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說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說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說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8

早上教的是《隆中對》,文言文教學一直存在一個問題,如果重視文字的積累,那麼,上課就會變得很枯燥,學生很不喜歡,如果重視了“文”的教學,學生積累方面又會成問題,那麼,考試則無法應付,所以,文言文總是搖擺於“文”和“言”之間。

早上我和學生一道,分析隆重對話中關於蜀國最後失敗的原因,原文如此說: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一部分主要分析兩個人,何人是敵何人是友。曹操是強者,不可與之爭鋒,那麼能不能和曹操結成盟友?學生也很明白,如果和曹操結為盟友,一旦曹操滅掉了孫吳,那麼,回過頭來肯定會吃掉劉備;東吳為何能為外援,因為東吳和蜀國一樣,也面臨強敵曹操,他們顧慮的應該和蜀國一樣,就如現在俄羅斯和中國的聯盟,目的是為了對抗強大的美國。劉備在關羽被殺之後,出兵東吳兵敗,破壞了蜀國戰略,把蜀國帶入了亡國的境地,這就是戰略的重要性。

第三個人是劉表: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雖然劉表和劉備有一點親戚的味道,但政治是沒有感情的,無論《三國演義》怎麼說,諸葛亮在隆中和劉備談了這麼一些話之後,劉表就是死定了,不管是騙還是搶,劉表如果不讓出荊州,都會別劉備給滅掉了,還好劉表早亡。這就是戰略的需要,劉備太需要一個戰略的立足點,劉備前半生就是因為缺乏一個戰略的立足點,所以如喪家之狗,到處依附,何況,就算劉備不奪荊州,劉表也守不住荊州,肥水不流外人田,劉備取走荊州是勢在必行,赤壁之戰之後,曹孫劉都擁有荊州的一部分,劉備擁有零陵、武陵、桂陽、江夏等地,實際上是控制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三國演義》說東吳為了聯劉抗曹,借了荊州的這和時是有一定的差距,但無論如何,得到荊州是劉備的戰略決策,非得擁有不可。同樣的道理,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也是勢在必行,無論是騙還是搶,都只不過是手段不同,政治是不講感情只講利益的。

荊州對於劉備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關羽失荊州動搖了國本,再加上劉備進攻東吳,再次動搖國本,這直接導致蜀國後來的一蹶不振。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19

上週三的市級班會課——《體悟親情 學會溝通》,是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主題班會進行有機結合。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從未上過心理健康課的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說實在的,上完課後,也不知該從哪些方面來反思這一節課,下面只能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選材源於生活

在上課前,我多次與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調查,瞭解學生與父母之間普遍存在的溝通問題。課堂上,先播放本班同學與父母的一些溫馨照片,勾起學生對兒時的美好回憶,體驗到與父母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快樂。而後選取與學生生活相近的視訊案例,活生生地將發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當孩子眉頭緊鎖,目不轉睛地看著螢幕時,我知道他們的心靈已有所觸動了,正是這源於生活的真實再現,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慘痛的結局?從而讓學生明白應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傾聽父母的心聲;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更進一步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及與父母進行友好溝通的重要性。

二、 傾訴源於安全

課上,當學生通過觀看視訊發現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而沒有很好進行溝通就會使矛盾激化,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時,他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引發學生傾訴的內心需求。於是我儘可能地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毫不吝嗇地將時間交給學生,鼓勵他們盡情傾訴自己的煩惱,因為我知道此時此刻,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把壓抑著的苦惱傾瀉出來,而傾訴正是解決的良好開始。

三、 情感源於交流

課堂上,我深知情感是溝通的靈魂,也是本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在這節課上,當孩子們盡情地傾訴著自己的情感時,我並沒有生硬地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父母;當孩子們頗有微詞地細數著父母的種種“不是”後,我並沒有單純地附和孩子們的想法。而是讓孩子聽家長訴說煩惱,請學校的心理諮詢師來分析原因,從不同的角度觸及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們從心靈深處進行愛的反思。在這一環節裡,當孩子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心理話時,流淚了。這源於心靈的感動,將化作溝通的動力。

四、方法源於需要

因為在孩子的內心產生共鳴了,所以能引發孩子深層次的思考,從而讓孩子們真切地找到產生矛盾的源頭——因為缺少溝通而產生不愉快,順其自然地引發孩子們想學習溝通方法的慾望。當孩子們從同學善於與父母溝通的成功例子中發現溝通妙招後,就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想法,所以在即興表演與父母相處的溝通難題時,孩子們表演得非常逼真和形象,方法也運用得非常好。在角色轉換時,也能充分運用所發現的方法,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體會父母的心情。

總之,在這一節班會課上,我儘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通過這一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真實的,才是令人感動的,有效的。

空間與圖形教學反思 篇20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絡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