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少年反思總結(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5W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於朗讀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分別作了這樣的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正力顯了新課程提倡的“各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朗讀,應該成為小語閱讀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臺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地盡情表達情感說。我在《中華少年》這課時設計是根據本文是詩歌的特點設計以感情朗讀為學習方式,運用多種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樂趣。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精選22篇)

一、配樂的朗讀是有意義的

在教學《中華少年》一課時,配上和諧的音樂和生動的畫面進行聲情並茂範讀,學生自然而然就進入了文字的情感氛圍之中。在朗讀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法,將學生引入情境,藉助朗讀,去想像,去體會,去理解,去表達,使朗讀達到了語言與語境的融合,情感與情理的結合,體會與表達的結合,情思與情趣的一

二、趣味的朗讀是生動的

趣味的朗讀方式是符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有分角色讀、加上動作讀、配樂讀、配音讀……其中的分角色朗讀是我們平時在課堂中運用的比較多的,自己尋找朗讀的夥伴,對於學生來說既是練習又是提高。老師還可以根據文字的特點創造性地安排朗讀的方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選擇朗讀的方式,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朗讀。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2

評價讀可以是師生間的評價,也可以是生生間的評價。學生愛挑別人的毛病。教師對這種現象加以引導,對別人的朗讀要先提出優點、值得學習的地方再指出要改進的地方。如讓學生評評老師讀得怎樣,哪個詞讀得好,為生生評作鋪墊。通過評價,有利於掌握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這時,再加上賽讀、挑戰讀,學生就更來勁了,學生的好勝心理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紛紛要向班裡最好的同學挑戰,也感受到了朗讀有趣。

讓學生人人都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說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朗讀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這樣就可以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還可以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3

熱愛祖國是人世間最純潔最博大的情感,《中華少年》這首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讚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本詩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意象的選擇極具匠心,中華少年的英姿、祖國山川的壯麗、東方文化的美麗、民族歷史的苦難以及中華少年的鏗鏘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為一個個真實可感的形象,通過這些意象凝聚詩人獨特感受,使情感具體化。

編排本詩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朗誦詩歌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本詩,重在朗讀。

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誦,這是分角色朗誦的基礎,每個學生自由讀,大聲讀,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初步瞭解文中一些詞句含義,弄懂每一小節的意思,整體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這樣有利於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後我讓他們四人一小組練習按照本詩甲、乙、丙、丁分角色練讀,然後每一小組讀一個小節接讀整首詩,同時讓他們小組競賽,讀完以後我進行評價,當然是以鼓勵為主,並且讓學生互相評價。

第一遍讀得不夠好,我範讀了最難讀的一個小節,學生心領神會,進步相當大,然後我讓每個小組再重新練習,又接讀了一遍。為了怕學生厭煩,每一小節我讓他們頂多讀兩次,我再讓他們讀的時候,不再讀自己已經讀過的小節,而是延後一個小節。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他們充滿了激情,越讀越帶勁,當下課鈴響了以後仍然還想讀。

全詩共8個小節。第1節以壯麗廣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華少年的颯爽英姿,是全詩的總起。第2、3、4節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視角展開:第2節是寫祖國錦繡的山川哺育了中華少年;第3小節寫祖國悠久的文化滋潤著中華少年;第4節是寫祖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風俗滋養了中華少年。這三個小節結構上都是先分後總。第5節是回顧中華母親的艱難歷程,曉喻中華少年應該繼承先輩的志願。第6、7節是寫中華少年的誓言,表達了中華少年的堅強決心和豪邁情懷。第8節是全詩的總結。

我讓學生說說每一小節的意思時,學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滿意,學生對某些詩句含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看來這節課在指導朗讀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啟發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4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屬於講讀課文,共需2課時完成,這一單元的教材是圍繞生命這一專題展開的。4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反映出人類對於生命的思考,抒寫了我們對人生的感悟。

接受任務,開始選題時,我被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的內容深深地吸引,更為作者杏林子殘而不廢,奮鬥而精彩的一生而感動,她在文章中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平凡而真實的三個小故事,向我們傳達了生命的意義,教育我們要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四年級的學生,平均年齡十一歲左右,大多數生活在快樂而平和的生活中,在父母的保護下,沒有遇到過較大的挫折,更無從親身體驗生命對人類的考驗。而且本篇課文處於第三篇文章,缺少前2課的鋪墊,學生們對生命的意義更加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課前安排學生查詢一些關於生命的格言和珍愛生命的故

本篇文章語言簡練,內容淺顯,含義深遠,很適合三段六步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安排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討論,在彙報的過程中能不講的就不講,儘量讓孩子孩子們隨意發揮,只要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可。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5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著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裡也開始秋意飄飛。

南方的四季並不分明,可是—入秋,陽光的顏色都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悅目,恩……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著我講秋天……突然,念小婷很認真地問我:"老師,秋天為什麼不和我們玩兒一下再走呢"她大概還在想課上的那個"秋天為何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問題吧!我笑了一下說:"她已經和你玩過了。只不過你沒注意……比如它'呼'地一下摸了你的臉,'唰'地一下又碰了你的耳朵。"小婷開心地笑了。

回到辦公室,念小婷的話在我的腦中反覆盤旋,揮之不去。"為何不和我說一下再走"她大概是沒時間玩耍吧!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這個上課愛吹泡泡的女生。也許,下課了,放學了,她又要被推進作業的漩渦裡,根本沒有時間玩……

嘿!我的孩子們自己已經找到了良方。下課了,孩子們放下筆記本,來到走廊上,閉著眼,"哇我聽到了風聲!""我聽到雲跑步的聲音。"

聽著聽著,我哈哈大笑起來……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6

1、成功的上好一堂課,跟很多因素有關,其中妙用導語是至關重要因素。導語融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於一體。它像一座橋樑,架在學生通向理解課文內容獲取知識的必經路上,在必經的路上這座橋樑架寬了,架牢了,學生就能輕鬆愉悅的到達下一站。

2、教師應確立“我的課怎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精彩”的理念,把心中這一“念”自覺地偏到學生這邊。教師從備課、上課到課外輔導,時時處處都應該胸中有學生,心繫其發展。就是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存在發展。

3、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激勵學生髮現問題,激發和鼓勵學生自覺的去思考、去探索。這樣才能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探索學習的平臺,學生才能真正的自覺學習,而不是老師強灌。

當然,即使做好了這些,課堂上還可能會滋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心中這一“念”時時能從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我想一切問題的結果都會向最好處發展。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7

《小樹的夢》是一篇童話性質的課文,是一篇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課文。我仔細研究了這篇課文,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課伊始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學們,你們做過夢嗎?是什麼樣的夢啊?”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興致盎然地談論起自己做的各種夢。 “有一棵充滿幻想的小樹也做了一個夢”這時才引出課文的題目“小樹的夢”。

極大的到懂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在學習課文的過程時我製作了動畫介紹了根的作用,在學生理解“小樹為什麼會從夢中驚醒?”這一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請同學們進入資料小天地“根的作用”,來體會小樹當時的心情。當學生了解了根的作用後,我又問學生:小樹不再羨慕小鹿了,它現在快樂的成長,它又做了怎樣的夢呢?這時出示美麗樹林圖片,播放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的靈感。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8

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文章既有對昆蟲形象地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這種寫作形式在以前的課文中從未有過,如何讓學生正確的感悟呢?唯有讓他們走進書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執教《綠色蟈蟈》時,我十分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體驗文字的語言特色。一上課,我就引導學生直面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使學生充分了解蟈蟈習性的同時,要求學生結合文中語句充分感受其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然後再次研讀課文。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引導學生在欣賞、品悟課文語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並在交流中體現了語文的表達特點,不是片言隻語,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課文的語言進行大段語言鋪陳敘述,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在語文學習中關注學生的感悟的這過程中,既訓練了學生語感,又培養了語文素養。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9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畫上有金黃的梨和紅紅的蘋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舉起的火把。它是人們用汗水繪出的山水畫,它是山野對人們辛勤勞動的報答。

在本堂課的學習中,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這一句話:“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在教學時,我採用了個性化教學,沒有過多的講解與分析,而是引領學生通過想象,自讀自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通過朗讀著重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後想象:你們在秋天這個收穫的季節看到了什麼,收穫了什麼?大家怎麼為秋天的圖畫增光添彩?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有的說:“我好像看到糧食水果都豐收了,人們正忙著收穫呢。”有的說“好象看到一盞盞燈籠般的梨子。”有的好象聞到了瓜果的香味,有的好象嚐到了又大又紅的蘋果的香甜,有的彷彿欣賞到金黃的稻子在廣闊的田野上跳起的優美的舞蹈。接著指導朗讀,那麼,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呢?孩子們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或加動作表演讀,或表情豐富的朗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體會秋天豐收的熱鬧情景與人們喜悅的心情。

最後通過實踐活動:“我會讀,我會畫,我會做”,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把動手動腦結合起來,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來表現秋天。如,製作秋天的禮物:用落葉做書籤,用自己的畫作賀卡,用句子、短詩讚美秋天……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0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汙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汙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著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裡的快樂與高興。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1

本單元以“友情”為學習內容。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力圖充分挖掘學生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手段來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思維,學會與人相處。

一、一點遺憾:

1.學生在用“wu”模唱《友誼地久天長》時,聲音很美,但學生沒有把模唱時的感覺貫穿到演唱中去,聲音的位置偏低,顯得聲音不柔和。

2. 學生在唱譜時,把歌曲第二、三、四樂句完成的較好,但在帶入歌詞演唱時完成的不是特別好,我覺得在帶入歌詞演唱過程中,也應把它作為難點來完成。

二、一些閃光點:

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經歷過的難忘的場景,使學生或悲或喜,情感得到釋放,從而營造出氛圍,為直觀感悟音樂創造條件。這時學唱歌曲,就可以使學生的情感抒發與音樂形式、節奏自然產生共鳴,從而在不自覺的狀態下建立情感與音樂形式之間的聯絡。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觀看心裡話視訊、教師的話視訊,都是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體味友情的珍貴,情境與情感一致,學生在此基礎上產生情感共鳴。在本節課中學生完成了兩種體驗:練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教學效果良好。

作為一名新老師,尤其是專業不對口的老師,如何上好課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2

《一面》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於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提供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裡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著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學中緊緊抓住課文中對魯迅的外貌描寫,讓學生搞清楚為什麼每次的描寫都不一樣,魯迅的外貌能說明什麼,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魯迅是怎樣一個人。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3

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感與態度

本次課程改革要求,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體驗積極的情感與態度。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我們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採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探求、主動合作、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也能培養了積極的情感與態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作用是設計任務,創設環境,組織學習。對採用其他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可以在留言本上向教師發問,教師及時地對問題進行解答。

二、重視學生之間的評價

這節課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學生之間和學生自身進行評價。目前,資訊科技課程的評價方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這節課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中的評價物件也從教師轉到了學生,評價的標準從知識轉向了能力,即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節課最後是展示學生作品,放手讓學生互相評價,讓學生自己評價,從學生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儘量鼓勵學生先發現別人的優點,看到別人的優點。學生這麼做,說明他已經掌握了知識;能對別人的作品提出意見,說明他在理解上有獨到的見解,應該給他機會去發表;引起爭論不是壞事,說明學生對教學目標掌握了,轉化成了自己的知識,完成了意義建構。教師也可以適時地對討論不清楚的問題給予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在學生互評的同時也鼓勵學生自評。學生們理想的學習成果可能與實際的學習成果有一定的差距。讓學生對學習成果自我評價不僅有利於學生,也可以改進課程或教學的設計,其意義在於重視學習主體,重視學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自評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反省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思考中進步,避免了學生互評後難為情的情緒,也給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4

《果園機器人》一文是一篇閱讀課文,內容十人簡單,只介紹了果園機器人的特點、作用。因此學生對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

教學時,我超越文字,只用了二十分鐘讓他們自瀆課文,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其餘時間則放在拓展上,首先是讓他們說說看見這個果園機器人,你是不是覺得他還有什麼缺點或需要改進的地方。現在,請你們說說自己的想法。此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馬上紛紛發表觀點:有人說機器人靠吃蘋果充電太浪費了。如果是我設計,我就讓他們吃綠葉。還有人說要設計一個會開車的機器人,讓它把蘋果運回家……總之,學生的想法讓機器人有了更大的改進。第二個拓展則是與口語交際相結合,讓學生大膽想象,說說自己想發明什麼樣的機器人。

本節課,雖然對本文理解花的時間不多,但我覺得通過這兩個有效的拓展,學生更加懂得了科技的發達,懂得了這是個科技社會。我們只有從小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本領、將來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5

在 《小樹的夢》講完課以後,我便提出了一個我認為開放一點的問題:“現在小樹只能紮在泥土之中生長,不能跑也不能跳。你能不能想想辦法,讓小樹也像小花鹿一 樣蹦蹦跳跳地玩呢?”孩子們七嘴八舌說了很多,有的說可以一天給小樹換個地方重新栽。這樣也能到很多地方去;有的說可以把樹砍了,小樹愛去哪就去哪兒。每 天給小樹輸點營養液;還有一個同學說,在樹下挖個大坑,給小樹安個彈簧,在彈簧四周連幾個小泥管,將樹插在泥管裡,不就可以蹦蹦跳跳了嗎?孩子們的想法真 是又大膽又新奇。

針對孩子們的各個不同的想法,我沒有批評他們胡說八道,而是表揚他們積極動腦,又向他們提出了一點建議。“前兩種方法雖然很好,但如果成 為現實,我們還需派人每天去看護他們,太費人力才力,而後一種呢,又保證不了小樹能吸收到充分的水和養分。你們能不能繼續慢慢的思考這些問題,或自己親手 用小模型試一試,改進一下方法,看一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解決這些遺留的問題。我將等待你們給我帶來好訊息。”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6

本課在處理文字內容時,用了一課時,(作業例外)閱讀課文把學習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課文。本人認為本課的教學指導還是比較務實的。槐樹對於我們農村孩子來說並不陌生,只要學生查資料就能瞭解槐樹的生長特點,無需老師作太多的指導。最重要的是槐樹下的故事。本單元都是體現孩子課餘生活的樂趣,每篇文章的語言都很優美,也是學生走進寫作的一個亮點模式。

為了拓寬學生閱讀知識,同時也體現閱讀課的實質意義,注重字,詞、句、段、篇的訓練落到實處,本人出示了與本課有關的四字詞語。

勞而無功 勞苦功高 歸根結底 張燈結綵 勞民傷財 勞師動眾結伴而行 結草銜環 滿不在乎 滿面春風 滿腔熱忱 滿城風雨

讓學生自己去積累文字中的“的”“地”字短語,並安排抄寫習作。即使課文中的知識處理不足也可以通過這種有效的作業方式足以彌補了。

“品讀”是本文的重點,但為了學生閱讀量的增大,讓學生選讀欣賞,抄寫文中美句並仿寫句式。如: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就像海邊的娃娃離不開大海,山裡的孩子離不開石頭。

仿寫:1、(我離不開媽媽,就像河裡的魚兒離不開水,田裡的禾苗離不開肥沃的土壤。)

2(我離不開學校,就像幼小的孩子離不開媽媽的懷抱,大山的人們離不開大山的土地。)

總之,本人堅信,如果閱讀堅持這樣做,相信自己的教學效果差不了多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務實。只有腳踏實地的教學,樸實的教學設計,會逐漸創新的。總歸一句,語文教無定一,自己的學生,因材施教方能是根本。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7

開學初拿到新課本,同學們充滿了好奇。那新穎的版式,那優美的詩文,再配上精美的圖畫,簡直令人愛不釋手。如何用好這套教材,體現課改理念的精神?我在課堂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首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把全班分成十幾個學習小組,每4人一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組長。上課時,先由老師匯入,提出問題,然後小組合作學習,自由討論,組長整理歸納,形成小組意見後在全班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別餓壞了那匹馬》的教學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讀完這篇課文後,你最佩服這些人物的哪些品質?各小組展開討論,紛紛發表見解。最後,我綜合大家的意見,使同學們對殘疾青年的形象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從而理解了課文深刻的主題。

新教材中有好些課文,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感人、如何讓學生深刻領會,自主學習?我一改過去由分析故事情節入手,進而分析人物形象的舊模式,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角色,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課文改編成短小精悍的課本劇,排練後在課堂上表演。同學們對此十分樂意,傾注了滿腔熱情,常常是課堂上領會課文,下課後討論劇本,利用課餘時間排練節目,忙得不亦樂乎。有兩個學習小組把這篇課文內容改編成劇本後,小組成員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角色,把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同學們通過形象的表演來詮釋課文,對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創作和表演中獲得了樂趣,在快樂中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精神。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8

聽後隋老師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在深入的研究了教材後,今天我也上了這節課。

課堂上我引領學生體會這對父與子的“了不起”。學生能從其他父母的表現中體會到這位父親的偉大和對孩子深沉的愛。在5——11節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在想象,補充父親和有些人,消防隊長,警察的對話。通過這一活動的設計學生初識非邏輯對話在表達中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父親救子之心的急切和忘我。

在體會救人艱難時,我又引導學生想象三十八小時這一時間有多長,平日裡我們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作什麼,而父親在這三十八小時裡做了什麼——他只是用手不停的挖,不曾喝水,不曾睡覺,不曾休息,不顧一切的,只有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兒子在等我!”。通過這一聯絡生活實際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正式這樣一個信念讓他有了驚人的毅力,有了非凡的舉動。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對這一父親更加欽佩,對父愛感受也更進一層。

結尾處我有引導學生選擇文中一角色對父與子說點什麼。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19

本學期我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接近尾聲,回顧一下自己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實踐,感覺既漫長又短暫。整冊語文書三十二課的課文教學,八個綜合學習。在教學中,我本著將理論與實踐,將課內與課外緊緊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了知識,又體驗到了快樂。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也時刻本著一名教師特有的工作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從而圓滿的完成教學任務。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聽課,認真備課,善於反思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脫離實際的成見。關於認真備課,本冊書中的每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我都是精心地分析、準備,從而再到課堂上給學生來講授。在我的意識裡,我覺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盡全力地做,能夠在課堂中讓孩子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是作為一名教師最大的快樂與成就。例如《奇怪的大石頭》《風箏》《富饒的西沙群島》等等,這些課的教學,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獲取更加形象生動的知識。

二、創設平等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在新課程中最大的角色是變化,將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結合本班的特點,我在課堂上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如猜字謎、畫畫、講故事等,我努力引導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答的好的學生我會馬上表揚,有錯的,也會及時鼓勵。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作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三、狠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由於三年級是中年級的轉折點,如果處理不好,學生的能力很難提升。我班學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為了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我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範性,要求行款整齊,字跡工整,並努力克服錯別字,我讓寫字不好的同學每天在小黑板上寫一課生。又如,在學習生字方面,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和注意容易寫錯的字,讓學生在黑板上比賽,為了使學習生字不死氣沉沉,我利用“小老師教生字的方法”或領讀、賽讀的方法教學,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而且注意力也集中,當然學習效果是最佳的。

四、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各抒己見。我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樣可以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五、加強學生的習作水平

(一)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我先要做的是,教學生學會去“愛”。愛山,愛水;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的人;

愛植物,愛動物,愛小物件;愛看書,愛收集;還有愛種植等等……正是由於這些愛,孩子們的情感豐富了,頭腦中儲存的東西更多了,他們才會寫下精彩段落。

(二)作文訓練形式的多樣化。

1、擴大閱讀面,注重知識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

2、口頭作文與即興作文的訓練合指導。

3、作文應用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加以訓練。

這種多樣、別緻、有趣的訓練形式,不僅使學生在興趣中寫作,在寫作中盡興,而且把作文與生活,作文與活動,作文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提高了作文的綜合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但還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努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20

這堂課的成功得益於以下幾點:

(1)由歌曲《幾多愁》匯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體會《虞美人》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情感;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將教學主要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直觀具體,方便他們做筆記,也能讓他們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

(2)先讓學生找出詞中的意象和詞作的情感基調——“愁”,具體分析每個意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緊扣“愁”字來展開講解,一條線索貫穿到底,教學重點突出,脈絡清晰。

(3)結合學者楊海明在《唐宋詞史》中的評價“綜觀李煜的後期詞作,我們便會感到一種前所罕見的既鬱結又奔放、既沉著又飛動的詞風”,更加深入地賞析《虞美人》中的精華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知識拓展恰當,教學內容豐富,課堂充實。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21

《打電話》是一則相聲,這是學生第一次在語文書上接觸。未學之前,就有很多學生推薦我閱讀,更有的叫我提前上,都覺得個性搞笑。在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這則相聲的視訊,先讓學生欣賞,再來自主學習,頗有成效。

一、合作意識和潛力得到較好的培養。“打電話”既是日常生活中典型的口語交際活動,又是體現人際關係的極好事例。我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創設情境,用心營造共同學習、探索、研究提高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對話形式、互動式等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充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學會尊重、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如“學生自由組對練習”、“生生表演”,都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潛力的好做法。

二、注重了創新學習。學生熟悉了最基本的打電話方法後,我又設計了打電話時可能出現的四種不同狀況,其目的是設定對話障礙,加大口語交際的難度,進一步培養學生會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潛力,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口語交際的靈活性。

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我始終把學生當作口語交際的主人,訓練的主體,用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安排時間,搭建舞臺,帶給表現機會。如匯入環節的“回憶打電話的情景”,分層訓練環節中的“學生表演”、“師生評議”等都力求全員參與,把“面向全體”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中華少年反思總結 篇22

今天我執教了北師大版語文第十冊《憶讀書》,這篇課文是冰心會議自己童年時的讀書生活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課文要然給學生理解“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意思,讓學生真正的做到這一點。

這篇課文的的內容淺顯易懂,學習本文時,我避免瑣碎的分析和逐個段落的講解,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的要點。可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回答冰心奶奶在這篇課文裡最想告訴我們什麼呢?引導學生抓住課文最後一句話“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就是課文想要告訴我們的主要內容。

然後在深入讀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概括一下“讀書”有那些好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

如書中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們各種感情,讓人們獲得多種美的享受。讀書能擴大知識面。讀書有助於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讀書對寫作有很大的幫助。還能得到“做人處世的獨立思考的大道理”。最後由讀書的“好處多”引導“多讀書”並要“讀好書”。

另外課文涉及了一些名著,有些書籍學生平時接觸的較少,可讓學生交流課前查詢的資料,我也做了適當的補充。但是我卻沒有過多的講解,只作為適當瞭解即可。

在課文最後要引導學生體會“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這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作用。可結合具體內容理解。要引導學生體會出它們是“總的而言或總體而言”的意思,起總結概括的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