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W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

最近看完了百年孤獨,書看得很快,可資訊量太大,反而還未消化完畢,停留在對一本好書囫圇吞棗泛讀一通的階段。相信還要反覆咀嚼幾遍,我才能真切明白作者對人類歷史的諷刺有多深。目前我對百年孤獨的理解僅是這是一本介紹一個家族在一個世紀中的崛起與衰落的過程,圍繞著其中兩個兄弟與取了他們相同名字的後代的故事。故事中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而又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理念、信條與行事的標準、動機與準則。每個人都有光明與陰暗,並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族付出一生。他們在馬貢多生活,在這個孤獨的小鎮與以馬貢多小鎮為中心形成的一個範圍活動著,在這裡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昇華,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以及執著的信念,履行著他們從生下起就無形中擔負著的職責,為一些荒誕可笑的理由,匆匆的完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認為必須非做不可的事情。他們每個人是獨立的,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之處。他們是家族的一份子,又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家族,他們的相似點,就是孤獨二字。孤獨,打自這個家族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這個家族的命運緊緊的相連在一起,他們生來是孤獨的家族,死後也並沒有逃脫孤獨二字。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通用16篇)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裡,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資訊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援。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最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裡,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2

“若干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恰如《百年孤獨》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一樣,開篇這段話,作者馬爾克斯將時間和空間拉長延展,給讀者以脫離現實時間的魔幻般的感受。馬爾克斯曾言:“活著為了講述生活,生活並非一個人的經歷,而是他的記憶。”

《百年孤獨》用魔幻現實主義的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幾乎神話般的世界,那裡有馬爾克斯童年眼中整個拉美國家真實歷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會百年變遷的縮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識,同時也融入了人類百年生存的鬥爭歷史和凝聚的經驗和精神,同時還提出了對現代人和社會命運發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討。現實和幻想、直敘與諷喻、寫實和誇張的完美結合,加上和的一些神話和傳說故事,無異繪出“一幅巨型”,將人類心靈孤獨的苦難史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說一直貫穿著兩個重要的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娜為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一種,一種家族的延續;另一方面,佈雷地亞家族在用孤獨來對抗時間,他們每一代人都無法擺脫孤獨的困擾,同樣也無法改變宿命的主宰。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卻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以第三代阿卡為對稱,第四代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徵著一種命運的輪迴,一種註定無法改變的輪迴。而這種烙自家族和生理的還鮮明地表現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亂倫衝動和規範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係。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十年顛沛流離的戰爭生涯裡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情慾發洩到及至,並且神祕的引起了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後,這種盲目的本能衝動到第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亂倫衝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為“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祕密。”

此外,我們不難發現作品中有兩個極為顯著的特徵。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小說的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奧雷良諾領導了32次起義結果都失敗;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在晚年不斷地織;奧雷良諾第二則是不斷地修理門窗;雷梅每天要洗好幾次澡;小鎮馬貢多一場驟然而至的雨持續下了四年十一個月又兩天,此後十年,馬貢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亞家族的人對美爾加德斯的痴迷不已並且反覆上當;第七代奧雷良諾是一個出生就有尾巴男嬰,卻被咬爛後拖進;隨後一場吹走了馬貢多小鎮,吹走了一切,比那場持續四年十一個月有兩天的暴雨帶走的更多……讀起來總是給人很虛幻很如此不真切的感覺。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

布恩地亞家族百年的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看似荒誕的一個家族其實正折射出了的歷史。布恩地亞家族由於內戰和外敵,原本安定的生活轉瞬消失,家族命運急轉直下。與此相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又有歐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時,家族的也是拉美自身落後的寫照:家族成員的亂倫與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對落後和愚昧,布恩地亞家族不是追求變革,而只是面對過去,等待著“”的重現。這樣不思進取,最終只能導致馬貢多的落後,布恩地亞家族的衰敗,最後不可避免的被一陣颶風吹光。同樣,似乎也在暗示著拉美人民如果不思變革,最後只能面臨被歷史淘汰的命運。這一個家族的孤獨與苦難也正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病苦與血淚。拉丁美洲的大自然,歷史悠久的古代神話,原始古樸的習俗,混雜的種族和,偏僻落後的鄉村生活,現代時髦的都市文明雨季激烈動盪的政局,所有這些因素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夢幻的歷史與神奇的現實巧妙地融為一體。而正是這種神奇的不可信的現實,讓拉丁美洲處於獨孤的氛圍之中。當你真正瞭解那一段歷史,你會發現《百年孤獨》所揭出的不是單純的生活,而是表層下面一些更深刻的東西,不被理解的人,無法聯合的力量。這種孤僻貫穿了這本書,這正是作者對自己的出生地的希望或應說是絕望。

小說的結局布恩地亞家族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良諾·布恩地亞譯完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對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既是說拉美落後的時間之長,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態:對進步和先進的漫長等待。百年孤獨,百年的等待。至於這以後,落後和貧窮還會不會出現,沒有明確答案,但是馬爾克斯的願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對夢想與光榮的嚮往,對獨立與自由的憧憬,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現實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於形式的虛幻,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結合點。“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在擺脫孤獨的宿命後,拉丁美洲的未來歷程能夠繼續前進,而不是原地徘徊。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3

孤獨,在我看來,就是指無親情,友情,愛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間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獨》中,一個家族的幾代人都終身被孤獨籠罩。他們並不缺少親人,愛人,友人,只是這所謂的親人,愛人,友人都是些單純的冷冰冰的字眼,毫無感情。父子之間沒有親情,沒有照顧與關愛;夫妻之間沒有信任,稱不上是愛情;友人之間如同過客,真摯的情感在孤獨的馬孔多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孤獨,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之中的產物。他們的生活是孤獨的,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思想是孤獨的;更可悲的是,他們對此毫無察覺,他們習以為常,對這種狀態習以為常,卻沒發覺這種狀態就是可悲的孤獨。

初期的馬孔多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只有寥寥幾十個人。這就已經決定了封閉的馬孔多註定是孤獨的。即使後來有外國人來到馬孔多推銷那些在人們眼裡神奇,有魔力的新鮮事物,給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了些許的歡愉,但那畢竟是暫時的,況且,無論什麼新鮮的事物都無法改變他們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獨。

故事從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回憶寫起,寫了關於這個家族輪迴般的幾代人的故事,伴隨著馬孔多的衰盛。從可怕的近親結婚的詛咒——生出長尾巴的小孩開始,幾代人都瘋狂地與近親發生關係。在當時那種環境下,與其說是愚昧,我覺得稱其為孤獨更加貼切。生活在那種日子裡,要不就是做些毫無意義的事情,要不就是隨著自己的天性,人類的天性,這也是孤獨的結果。

寫到最後,羊皮卷最後的預言正是剛剛孕育出的註定要終結整個家族的神話般的生物,這輪迴的詛咒,這孤獨的詛咒連同這這孤獨的家族被颶風抹去。

《百年孤獨》通過頗有些魔幻味道的語言書寫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實又出人意料。儘管有些地方被誇大說辭,但始終不脫離現實,揭露了當時拉丁美洲出現的問題,諷刺了當時人們的無知與麻木,並以孤獨詮釋。

馬孔多的孤獨是命中註定的,是必然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如同設定了某種固定的程式,日復一日過著一樣的枯燥無味的日子,如同輪迴般的;思想的禁錮。這一切都是孤獨的緣由,也都源於孤獨,惡性迴圈。像這樣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縮影,是團結的對立面。以這孤獨為主題,藉以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多次戰爭的失敗,諷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團結,並盡一個文人之力將其書寫出來。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4

我常常自矜自己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己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老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祕,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5

當我合上《百年孤獨》的最後一頁,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淒涼。“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掉”,當梅爾基亞德斯精準的預言變成現實,布恩迪亞家族也就此畫上了句號。從興盛到化為塵土,不過也就短短百年。幾代人的努力掙扎,也擺脫不了落沒的命運。

讀整部作品的感覺對我而言,就象每晚聽一個白鬍須長者坐在神燈前,娓娓講述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昏黃的燈光,讓人的心有種別樣的安靜。不管從美人兒蕾梅黛絲如天使般的昇天,屋內已逝鬼魂的遊蕩還是奧雷里亞諾上校發動的戰爭,阿瑪蘭妲感情生活的波折,魔幻和現實始終交錯在一起,不至於跌宕起伏,但卻環環相扣,如行雲流水般,沒有一絲突兀和荒誕,卻讓人清醒。

其實,布恩迪亞家族所走過的歷程,恰恰是和孤獨鬥爭的過程。他們中有的懷抱著熱切的理想,勇於嘗試新鮮的事物;有的勤奮刻苦,孜孜孜不倦地學習鑽研;有的熱情奔放,在感情上忠於自己的內心……不管是對學術的鑽研,為理想的奮鬥,還是縱情享樂,他們始終對生活富有著激情,但現實卻沒有讓他們如願,馬孔多的保守、落後、災難,一再地打擊他們,使他們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夢想破滅之後,最終變得失望、苦悶,飽嘗孤獨的滋味。就象書中多次提及的死亡預言一樣,命運之神早已將結局寫在羊皮卷書上,誰也無法改變。

這又使我想起一篇文章,文章中寫道,當嬰兒從母親溫暖的子宮脫落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人生來是孤獨的,是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軌跡。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害怕孤獨,所以人們總是迫切地想要融入到社會當中,我們學習如何與人交往,學習遵守社會準則,歸根到底就是想被別人所認同,這樣自己的心就不再孤獨。其實真正到人之將死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感慨,自己怎麼樣來還是怎麼樣去,一如既往地孤獨。再輝煌的過往也會象馬孔多的颶風一樣,把一切都吹散,什麼也沒有留下。

也許,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也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一部羊皮書,許多事不必強求,該來則來,該舍即舍,雖然聽起來有一點無為,但又何嘗不是洞徹以後的理性呢。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6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的一生必須揹負著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著交道,生活在群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的世界裡,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必須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資訊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與獨立。外表接受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間。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zui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同的理解與不同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非常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解釋獲得不同的支援。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為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情況交錯,以何為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為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的意義,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為融會貫通zui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為蟻群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為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進。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為,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為zui愜意不過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裡,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面對過去,現在,或是未來。

關於百年孤獨讀書心得 篇三

老師推薦了很多的書,《百年孤獨》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購買了這本書,從買書的這一刻,無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淵。先看了導讀,嗯,感覺不錯。隨手翻閱,在看了將近五十頁後,無奈宣告放棄,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曾翻閱,終於在此次暑假將其讀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買來將近一年,才看完,並理清了一絲頭緒,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說,這本書我沒有完全讀懂,但我不認為這本書難懂,潛意識裡,我認為只要可以理清書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即可讀懂整本書。所以,書中人物的關係或許是重點,嗯,應該是這樣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關係,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精力的巨大工程,(z起碼,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重體力活)因為一個不留神,就會給弄混,我也是盡了z大努力,才勉強區分出了他們之間的血緣關係,在腦海中構造出了一個極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構造圖,也正是憑藉這張圖,我才勉強沒讀暈。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張圖在書本合上的剎那便魂飛破滅了。

因為沒完全讀懂,所以只好寫一些表面東西了。說實在話,我挺同情布恩地亞這個家族,這個家族的子孫一代又一代被取名為奧雷良諾和阿卡迪奧,“他們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孤獨已經變成了這個家族的代名詞,這種孤獨持續了將近百年,這個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自己的孤獨:奧雷良諾上校周而復始地製作他的小金魚,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瑪蘭塔為自己織裹屍布,日織夜拆;雷蓓卡閉門風窗,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絲每天在浴室裡整小時整小時地消磨時間。而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家庭裡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懼,甚至是產生一種很強烈的窒息感,讓人想要逃離。這個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間,始終沒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溝通,沒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討,相互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關心和支援。儘管他們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z終均以失敗而告終。或許是這一百年的孤獨,使布恩迪亞家族z終在一陣狂暴的颶風中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本書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我沒有看明白,這本書給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傳,或是一本預言書。一個人在為一個家族近百年的歷史所作的預言,記載於羊皮捲上,並且沒有遺漏,全部實現。而這個人在書中出現的次數很少,但他的影子卻無處不在,他名叫墨爾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書,如卸重負。將書放置書櫃z不顯眼處,決定從今以後再也不碰它了,這本書使我飽受頭痛,我絕不會再給自己找第二次麻煩的!唉,不過,或許隨著年齡增長、閱歷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漸成熟,會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開啟這本書。以後發生的一切是不可預知的,難道不是麼?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7

在與世隔絕的馬孔多裡,濃縮著一個世界,濃縮著世界上的各類人,也濃縮著世上所有的孤獨。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裡的所有角色,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對映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慾望和放棄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努力並沒有得到多少人的理解,乃至於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可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慄樹樹幹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鍊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裡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於烏爾蘇拉則是一位任勞任怨的勞動者。在那個時不時鬧得天翻地覆的家中,她永遠是這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和精神支柱。她從沒有唱歌的樂趣,也沒有遊玩的雅緻,各種勞動如同拼圖一般拼湊出她那緊湊而又孤獨異常的一生。她無處不在。她的身影出現在傢俱的迷幻倒影中,出現在樸實無華的天地中,出現在糖果小作坊的喧囂聲裡。她又虛無縹緲,就像是來到人間通過勞動來贖罪的亡靈。到最後,伴隨著她的死亡,她的名字也被丟到了記憶的深淵之中。作者寫出她冗長的一生,同時也是對哥倫比亞所有孤獨的勞動著的讚歌。

至於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髮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後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永珍。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乾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嚐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文明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8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陽光的一面,同有陰暗脆弱的一面,一個人如果沒有孤獨、寂寞這些東西,那麼就相當於植物沒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次看這本書,立刻就被書裡面各種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緒混亂,唯一清晰的是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性格,就如這本書的題目一樣,“孤獨”好像成為了整本書與所有人物的一種基調。整個布恩蒂亞家族,都是不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與人說話,有的只執著於一個目標瘋狂地表達,並不考慮到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地使得整個家族與世隔絕,瘋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人被螞蟻吃掉。雖然他們孤僻,但他們卻有著堅毅的眼光,不經意言敗的態度,可以用他們獨特的魅力來吸引體態美麗、性格豐滿的女性。

為了對抗這種孤獨的畫面,家族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作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獨的深淵,最後她仍無法戰勝這種孤獨,遺憾終死。可以說,這一種孤獨應該是一種共性,可以從表面折射出這個社會的深層次;這一種孤獨深入了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們。

本書可以說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拉美土地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變遷:科技的發展,城市文化的推進,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鬥爭以至於最後安於命運的安排,從頭到尾,從每一個細節,既有著孤獨的基調,又不失言語間的寫實性,讓人好像置身於作者所創造的情境裡面,讀來津津有味。在書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對抗孤獨的方法,或是參加革命,或是遠航,或是暴飲暴食揮霍無度,或是終其一生沉溺於情慾,有些甚至聽起來就很瘋狂。這些看似枯燥的條列式的方法,作者卻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故事裡,極端卻真實地表現了人性,表現了整個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許多女性,最後也跟隨著成為了瘋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個女性烏蘇娜以及最後出現的阿瑪蘭塔烏蘇娜,她們一直保持著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是被捲入混亂的生活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少牽扯到這個家族的女性,她們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兩種不斷迴圈的男性性格:奧雷連諾和霍阿華蒂奧。他們的迴圈推動著整個故事,並且使得整個家族的命運充滿了魔化色彩。從創立小鎮,經歷許多迴圈與波折後,又從同一個地方終結。就像繞了一個圈,最後還是歸到原點。整個家族的這種迴圈,同樣也是整本書裡最吸引人的地方。

說到孤獨,其實不僅僅是這本書,孤獨在生活中應該是無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麼開朗的人都會有孤獨的時候,只是每個人處理孤獨的方式不同。孤獨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卻不能讓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現代都市裡,在每天的燈紅酒綠、喧囂繁華之後,人們總會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孤獨。無論怎樣藉由其它的活動來抗拒逃避,無論是《百年孤獨》裡面那些極端或瘋狂的方式,或是轉換成現實生活中,遊戲也好,電視也好,錢也好,樓盤也好:各種各樣的方式,雖然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漸漸也從這每天重複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種感覺,或者說是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有時即使不是一個人,我們也會感到很孤獨,看著別人能拿到好成績在自己面前笑得開懷時,當別人訴說著和父母在假期的種.種趣事時,即使近在耳邊,在眼前,卻好像離自己很遠,不能像他們一樣,所以很孤獨。而既然這種孤獨不能避免,為何不嘗試著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獨》裡家族的人們不停地想抵抗孤獨,最後仍體力不支,被孤獨埋葬。這樣的結局誰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歷史,最後仍被孤獨侵蝕。孤獨無法遺忘,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失,不會因有人陪伴而隱去。若是換一種方式,嘗試著獨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種驕傲的姿態俯視它,反正到最後總要有一個人的時候,不如獨自適應社會中的一切,獨自承擔責任,找到那種適應孤獨的感覺,不就不用害怕了嗎?

孤獨並不一定是負面的,它有時更是一種動力,讓我們用於體驗人生,勇於面對一個人時挫敗的感覺。如果說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們認清自己,孤獨時就像是我們與自己的對話,能夠聽清自己的心,能夠在繁華之中有那麼一刻的清靜,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樣我們便能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心境。孤獨使得一個人完善,更加有深度與厚度。享受孤獨,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每一秒鐘,為自己留一方空間。

孤獨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個朋友,一個能夠讓我們時刻認清自己的朋友,足夠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與它共處的每一寸時光。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9

百年孤獨,一個很孤獨的名字。

全書講的是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生長在拉丁美洲的一部興衰史。與書名相合,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拉美是孤獨的。在這片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純潔土地上,卻被殖民熱潮帶來的歐洲人複製“成功”的經歷,被硬生生地拖入了永不前進、徘徊停滯的怪圈。

而這就一如馬孔多小鎮的故事。

從何塞·布恩迪亞夫婦因為鬥雞的出走開始,馬孔多小鎮的上升期開始了。吉普賽人在這段時間頻頻來訪,為馬孔多帶來了知識和宗教。何塞和奧雷里亞諾在接觸新鮮的金屬冶煉、天文觀測知識時,都把這些銘刻進了一生的歲月裡。在上校最後的日子裡,不斷溶化又熔鑄的小金魚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一切都顯得如此美妙,像是蛋糕上的櫻桃。對更多知識的渴望促使何塞向外面的世界投入更多的幻想,“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就在他開闢大路的路程上,家人都認為他瘋了,把他吊在大樹上。而那吉普賽先知留下的羊皮卷則隱隱提示著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當馬孔多小鎮上的人們逐漸增多,房屋逐漸高築,長子阿爾卡蒂奧從海上歸來時,吉普賽人因為超過人類知識的極限而被上帝抹去,不再造訪。馬孔多進入了下降期。這時開始,由於原來維繫家族和睦理解的祖母烏爾蘇拉的神志不清,家族陷入了一片混亂。麗貝卡的搬出、奧雷里亞諾第二的放蕩與夫妻不睦、歐洲人以香蕉園為藉口的全面入侵、上校的參戰及十七個被殺絕的兒子……馬孔多和布恩迪亞家族全然沒有之前的進取之意,變得孤獨、自閉。家族裡的每一個人,都顯得痛苦而沉鬱、不善表達。他們並不是惡劣,而是喪失了心。那截暴風洪水時災難性的列車後,四年十一月零二天的大雨,還有馬爾克斯上校一句孤獨滄桑的話語——

奧雷里亞諾,馬孔多在下雨。

自這四年開始,一切都亂了。直到長著豬尾巴的第七代被螞蟻吞噬,布恩迪亞家族才衰敗地終結。“馬孔多這個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上一掃而光,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最引人深思的,顯然是洗盡萬遍都不肯消褪的孤獨。

對於這樣的孤獨,我曾經有一種出於個人的理解。何塞是家族的第一代,他的出走創造了馬孔多。而他卻有不可抑制的封閉與自大。上校和阿爾卡蒂奧第二同樣是這樣的人。烏爾蘇拉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對變化不顧時好時壞,不是一概消滅就是迫於形勢被動接受。別的人的內心深處總藏著莫大的恐懼,恐懼去與他人相愛。緣何孤獨?我想是缺乏愛與被愛的力量。

然而對人物再次觀察,兩個蕾梅黛絲總是給予我震撼。第一個梅梅(上校妻子)並不缺乏這力量,相反,上帝賜予了她過分多的愛。而她卻芳年早逝。第二個梅梅(美人兒蕾梅黛絲)根本不瞭解什麼是愛人,在白衣包裹中羽化成仙了。她們與這籠罩在所有人心上的孤獨毫無瓜葛,卻都離去的如此早。從某種意義上,這兩個人註定不屬於這家族。

在經過對作者的演講、拉美歷史的瞭解之後,我產生了第二種理解。作者說:“拉丁美洲既不渴望,也沒有任何理由去做一個隨波逐流的小卒。”拉丁美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折磨。書中的描寫是真實的,五次戰爭和十七次軍事政變是確實存在的。作者寫此書的目的是鼓勵拉美人民轉變自己保守、封閉、盲目的思維方式,告別“孤獨”,學會愛,團結起來。他渴望一個烏托邦,“一個嶄新的無邊界的烏托邦將會誕生。在那裡,沒有人可以決定別人怎麼去死;愛情將成為現實,幸福將成為可能”。

但這鼓勵不單單指向拉美人民,我們都應該擁有克服孤獨、爭取愛、給予愛的勇氣。

上校在戰役結束的疲憊中嘆:“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別把我們的房子塗成藍色。”而我們工作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留住彼時沒有孤獨、只有滿滿的愛的心。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0

西亞.馬爾克斯的讓我有些懵懂,也許是第一遍閱讀的緣故。

它到底想表現什麼?作者因本書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這本書的應該很深刻,它到底是什麼?一個家族興衰的過程及結束的原因?還是告訴讀者人類與生俱來的孤獨無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個世紀的真實再現?布恩地亞家族延續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獨中,並在其中終其一生。雖然布恩地亞家族歷經六世,也有過繁華與鼎盛,但自始自終沒有人能逃離孤獨。每一個靈魂都在孤獨中游蕩,家庭成員中沒有情感,沒有交流,沒有溝通與理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沒有人關心他人,沒有人關心身外的世界。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著,卻不知道為何忙碌。他們在忙碌中體味孤獨,甚至享受孤獨,最後在孤獨中離開這個世界。

雖然他們孤獨的表象一樣,但孤獨的緣由卻不盡相同。烏蘇拉的孤獨是理性的,這個百歲老人歷經滄桑,卻一門心思為家族的興旺而努力。她孤獨地奮鬥著,爭取著,看管著,但直到老死,仍是一個人在努力。沒有人感謝她,沒有人支援她,沒有人繼承她,沒有人關注她,她的努力空前絕後,她的孤獨也成為布恩地亞家族中理性的孤獨。烏蘇拉的丈夫霍塞.阿卡迪奧.布恩地亞和二兒子奧雷良諾的孤獨是人性的孤獨。霍塞整天忙著搞科學試驗,發誓要讓愚昧、閉塞、落後的馬貢多小鎮富裕起來。他傾其財力、智力,但從未得到過任何人的理解和支援,他也從未想過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援。他孤獨一生,最後因發瘋被綁到栗子樹上孤獨地死去。奧雷良諾一生髮動了32次戰爭,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要發動戰爭,也不明白不關心自己聲名顯赫,他最終把自己困在製作小金魚的工作間結束了一生。烏蘇拉的大兒子霍塞.阿卡迪奧的孤獨是獸性的孤獨。他的生活裡除了情慾和霸道的佔有,什麼也沒有了,他身上沒有人性的痕跡。烏蘇拉的女兒阿瑪蘭塔的孤獨是愛情的孤獨。她心裡有如岩漿般熾熱的愛情,也多次與愛情相遇,但每次都堅決地拒絕,用冰封住火熱的心,讓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獨中。在詛咒與怨恨中,在渴望與拒絕中結束了可悲的一生。布恩地亞後代們重複著前人的故事,亦重複著先人的孤獨。

雖然是初讀這本書,雖然書中情節瑣碎,故事亦魔亦幻,亦真亦虛,雖然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小說的脈搏,不能很好地領悟它的宗旨,但還是感受到了布恩地亞家族的孤獨之魂,這也應該是書中馬貢多小鎮的孤獨,是哥倫比亞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孤獨。讀著它,總是不由自主想起《紅樓夢》,想起它的繁華、熱鬧,但這繁華、熱鬧的背後是否也有孤獨在嘆息?林黛玉清高寡合的孤寂,賈寶玉享盡榮華的孤寂,薛寶釵圓滑於世故的孤寂,賈元春表面榮華、內心卑賤的孤寂,王熙鳳兩面三刀的孤寂,賈氏家族表面興盛、實則腐朽的無奈,不都是真實地存在著嗎?不同的著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國情,卻有著同樣的靈魂——孤獨。也許孤獨對每個人而言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永遠無法走出的。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1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人,這本書是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南美著作。

我要誠實的說,這本書讀起來對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於讀到快一半的時候並沒有品讀出任何好的東西,如果我非要給自己一個慰藉,那就是在這幾天的沉寂氛圍中獲得了薰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讀書除了啟迪和思索外,有種無形的影響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間醒來,書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以一種無形的形式在我腦海來回迴盪。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天馬行空的思想,*終死在慄樹下,烏爾蘇拉為了顯示晚年活力仍存隱瞞著自己的眼盲,奧利里亞諾?巴比倫拿著羊皮卷破譯家族命運密碼“家族的第 一人被困在樹上,*後一個正被螞蟻吃掉”,奧利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小金魚,蕾梅黛絲升空,還有*後一個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和荒涼的布恩迪亞家族徹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時通過對這些情形的感應,對孤獨有了這樣的一個理解,孤獨好似產生於人內心深處無法與人訴說的詭祕和羞於與人訴說的祕密,而這兩種狀態卻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你的行為,進而形成與外界難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閡。

布恩迪亞家族中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孤獨,他們倍受心靈的折磨,同時又獨自享受著那份孤獨。孤獨是什麼,也許是內心*深的祕密。孤獨是這個世界上永遠也根除不去的東西,它好似心靈的黑洞,甚至連自己都難以窺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孤獨,都有那麼一個時刻你不想與任何人訴說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著孤獨,你又喜歡躲在無人的角落默默享受著這份孤獨。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為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獨希望與安靜和黑暗為伍,但人卻要面向陽光,否在會在無限的孤獨裡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2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讚歎,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祕,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祕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藉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複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裡,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穫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併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隻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迴圈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著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鬥,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鬥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迴圈燒製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湧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凶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迴圈,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迴圈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3

這本書的故事發生在拉丁美洲。這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並且相當陌生的大陸。我的一個朋友曾說,如果這個故事讓中國人去寫,哪怕讓日本人和韓國人去寫,都不會這樣讓人感覺艱澀難記。我們的習慣與他們截然不同,我們不會祖孫幾輩用同樣的名字。如果父親叫李軍,那麼兒子頂多叫李小軍,是不會再叫李軍第二或孫子再叫李軍第三的。這樣我們就更可以對整個故事梗概有一個清晰的印象。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吧。這雖然好像是一個缺憾,但我認為不但是與他們文化本身有關,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達整個家族無論是從性格還是命運的一種聯絡與輪迴。初讀雖然容易混淆,但多讀幾遍,家族的幾代人都會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你可以輕易地指出哪個是充滿智慧與創造力的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哪一個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奧雷良諾上校,哪一個是追求自由的象徵的俏姑娘雷麥黛絲,哪一個是朝氣勃勃的卻以悲劇收場的阿瑪蘭塔·烏蘇娜……

這是一個極度孤獨的故事。從第一代的布恩迪亞,直到第七代的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尋求自己的理想,無論是建立屬於自己的村落、土地、工廠、鐵路,還是愛情、親情、友情,還是戰爭、權力、金錢,他們在從無到有,從盛至衰的過程中,極度渴望,卻又無法溝通,這使他們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甚至揮霍了一生的青春,始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最終他們都無力地、無奈地陷入到不可救藥的孤獨中,在無人理解中孤獨地老去、死去。

它不單是一個家族傳奇,也揭示了一個大陸的百年曆史。從最初吉普賽人用一塊鑽石樣的大冰塊打破了他們的矇昧,到老布恩迪亞意識到地球是圓的,到烏蘇娜學會糖制小動物,到奧雷良諾學會製作小金魚等首飾,到皮埃特羅·克列斯比為布恩迪亞家族引進的第一臺自動鋼琴,到尼康諾神父在當地建立的第一座教堂,到奧雷連諾參加國內兩黨戰爭從此成為爭議的人物,到香蕉園的建立,到鐵路的通車,甚至到中國瓷器的遠渡重洋,到後來的鎮 壓工人起義,到最後一切的消亡,都不是孤立的,是與整個外部世界緊密相關的,它的名字雖叫百年孤獨,但這塊土地其實並不孤獨,就像一位作家曾說的那樣:其主要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程序之外的憤懣和抗 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我並不喜歡這本書,它很沉重而又深刻,以我的簡單平淡、沒有讀過很多歷史書籍、也不是一個喜歡政治的人,所以我能想到的比起那些深刻的書評者們一定是很膚淺。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讀這本書,並不是為了喜歡,只是為了要重讀智慧。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4

這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經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它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風風雨雨,同時也敘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歷史興衰,字裡行間你是否也看到了那美洲發展的滄桑?那百年的風雨變幻?克林頓曾贊馬爾克斯是所有語言中最偉大的作家,正因為在這裡他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喧囂紛亂的世界,我們都知道它是虛擬的宇宙,可卻又那麼生動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否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真的存在這麼一個家園。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睏倦,而是出於對睡覺的懷念。”看到這句話,帶我進入了沉思。或許我並沒有真的讀懂它,但卻真真實實的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一個無人問津的話題,在這裡卻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人們都說,閉上眼睛,你就可以不再煩憂,在夢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的愁苦。那些年,我們都是在睏倦中入睡,而如今,真的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它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她明知驛站的騾子每隔十五天來一次,但卻天天要等候,她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搞錯日期,提前送信來。但事情很不順心,有一次,預定的日子到了,騾子卻沒有來。她絕望得發瘋,半夜起來到院子裡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貪婪之狀像不要命似的。她哭著,痛苦得發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蝸牛殼,嚼得牙齒都快要碎了,然後一直嘔吐到天明,發燒、虛脫,沒有知覺。”這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看點,看到這裡,打了個寒顫。彷彿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枉為人知的祕密。那些們不忍直視的東西在這裡全都表現的淋漓盡致,不必厭惡,或許這才是真正的人性。‘你在等什麼呢?”烏蘇拉嘆了口氣,“時間都過去了。”’我們都在成長的路途中被時間追趕著,偶爾停下腳步回頭看看,那些曾經的美好都在一點點的散盡。如果說時間就是生命,那你是否珍惜了呢?無論多久,你都等不來逝去的青春。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著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孤獨就烙印在我們的靈魂深處,你的態度決定它被印的時間。因此,知者無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5

“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梅爾基亞德斯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諾貝爾的頒獎詞。他們說,這是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我在一口氣看完之後,卻忽然想到了《紅樓夢》,對於《紅樓夢》,人們褒貶不一。對於《百年孤獨》,我也一直堅信這種說法,你也許能看到人性、愛情、親情,也會看到戰爭、迷信、神幻,我只能說,這個由馬爾克斯創造出來的世界足夠現實,也足夠真實,真實得讓人不禁潸然淚下。也許,這就是一本鉅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學,不知怎麼,沒有了華麗的文字,沒有故作姿態的情節,每一個字似乎是越來越普通,但當它們相遇的時候,又會產生一種無法言喻的舒適感。我不管這是否是現代文學的一種趨勢,還是一種手段,我終究還是欣喜這種變化的,如同讀完《百年孤獨》時的那種充實感一樣,就像經歷了別人的整個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就是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的故事,堆積了整個人生,甚至是一個家族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當初他在寫《百年孤獨》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諾貝爾,有沒有想過自己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甚至在獲諾貝爾的前一年,他還在寫一部凶殺案的小說,甚至在2年,他還在寫具有現代氣息的文章。

他是幸運的,看看他上世紀早期的作品吧:《枯枝敗葉》,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來演講的》,只是看著這兩個書名,就能感受到兩個世紀文化的衝撞。我個人是很羨慕能夠跨越世紀的人,也許我跨過,不過那時的我兩三歲,沒有激動,沒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兩個世界,沒有像8後那樣做一些紀念百年的事情。

而馬爾克斯不同,他帶著自己的記憶、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個世紀繼續寫作著。現今,我擁有了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思想,卻只能看著那年份上個位數的變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數字何時會變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見到那新的一天。

也許我不會見到,但若真有那麼一天,我一定會登上那高高的山頂,看著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陽,就這麼垂垂老去。

我願意去相信這偌大的天地間有一個世界平行於我們,我也願意去相信這個世界屬於那個百年孤獨的家族。他們在我們不知道的空間裡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個百年又一個百年,如同當初他們誕生那樣,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又消失不見

。也許這就是《百年孤獨》的魔力,他們太過真實,又太過虛幻,好似有時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只不過他們消失地快了些,我們消失地更慢了些。

22離我們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們的眼前,比起瑪雅“22”我更願意相信中國科學家的預言。忘了那數字,只記得那單位是億年,現在想來的確是很遠,若當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現在一樣,告訴他們,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時的人們是否會相信。

也許,那個時候,會有第二顆“地球”,比現在人們的擔驚受怕要好得多了。

這一切一切的天馬行空,說到底還是《百年孤獨》給我們的難題,也許,活在當下。比什麼都重要!

百年孤獨讀書心得1200字 篇16

這是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百年孤獨》以魔幻主義的手法,模寫了布斯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乃至消亡的歷史。

並從中藝術地再現了作家童年時代眼中的世界。

以複雜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超越於整部拉美文學史之上,其中充滿了理想的光輝。

對光榮與夢想的憧憬,對愛與自由的崇拜,創造後的不屈和靈魂的不朽已超越於虛幻的手法之上,再此篇小說中,找到了最終完美無缺的歸宿。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七十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

這本書以很大篇幅描述了這房間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

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這種古都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時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象,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五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絕陌生的感受,從而及其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

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

我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本書凝重的歷史、綺麗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祕語言貫穿始終的。

後來我還看到了有關介紹說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八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

這是很深切的批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難道不是嗎?

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