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心得

來源:瑞文範文網 6.19K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_傳統文化學習體會

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因其獨特的特徵而有別於其他的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下面是本站帶來的傳統文化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篇一

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共識: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世界的未來。

1988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面向21世紀”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著“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的議題展開討論,得出 的重要結論之一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幾個華裔甚至日裔的科學家獲得諾獎之前的教育表明:在少年時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的人,對後天的高階、前沿的科學研究是積極的促進。

據20xx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在上海的表兄、上海文史館館員姚昆田7日晚間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時說,從小在上海長大的高錕,不僅對物理化學感興趣,他的國學根基也很深。“我和高錕小時候,拜了同一個家庭教師,補習的不是英語,而是國學,是古典文學,因而高錕從小的國學根基就很紮實。”“每到寒暑假,高錕就要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讀《論語》《孟子》,還有《古文觀止》,這些都是要背誦的。”姚昆田認為,高錕取得的科學成就,其實與他從小打下的中華傳統文化底子也有很大關係。“一個人智慧的成長,傳統文化的繼承在無形之中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無獨有偶,楊振寧說:“我之懷疑奇遇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大讀《易經》心得有關。《易經》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又有陰陽消長或陰盛陽衰,陽盛陰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楊父很早發現楊振寧在數理上“有異秉”。睿智的父親並沒強化、發展其子天分,而請清華大學國文教師教他國粹。國中兩個假期,楊振寧背會《孟子》。楊振寧形容古典文化對他人格形成、思維方法及科學研究“如陽光和水”。

李政道是從周敦頤《太極圖》中萌生靈感:“中國傳統文化給了我深刻的思想啟迪。形象動盪的太極圖,深深表達了宇宙星雲至電子質子的一切形成。”

丁肇中在傳統文化教育下長大。他說:“《大學》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業。”他希望中國下一代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實驗精神真正融為中國文化一部分。

日本湯川秀樹母親是中國人。他啟蒙於《論語》、《孟子》、《老子》、《莊子》。他最愛《莊子》是因《莊子》使他開竅。“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時,是更基本的粒子構造嗎?”由是,《莊子》確定了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

據《人民日報》報道,12月7日下午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表了演講,其字裡行間既充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尊重,同時,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踐行,一句話就是中華傳統文化造就了屠呦呦。

青蒿素的提取是傳統文化的踐行。正如屠呦呦所說: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從高溫到低溫是最關鍵的一環,正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醒了屠呦呦,讓其能夠悟到提取過程需要避免高溫,從而奠定成功的基礎。

青蒿素的發現是尊重傳統文化的必然結果。青蒿入藥源於傳統的中醫藥方。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屠呦呦也道出其中奧妙:“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可見,屠呦呦的成功須臾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薰陶,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造就了屠呦呦。如果你也想獲得傑出成就的話,屠呦呦坦然: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路徑不是西化,而是迴歸優秀傳統。

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其實非常先進,西方教育者在一兩百年前說的話,我們的祖先在兩三千年前就說過了。“早教”的概念似乎是近年從西方引進的,而我們的祖先早就強調“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特別強調給兒童自由的成長空間,家長不要對孩子干涉太多,我們的前輩對此觀念已概括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現在學校大張旗鼓地引進西方的個性化教育,而兩千多年前就出世的“因材施教”四個字,說的不正是這個觀點嗎?還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和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教育家崇尚閱讀、強調在做事中學習的觀點又是多麼吻合。從春秋時代的孔子,到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再到當代一些教育學者,他們的理論訴求驚人地一致,而且與西方先進教育理念並無牴牾,只不過是呈現方式不一樣。所以“中國傳統觀念”沒有對不起我們,中國傳統教育思想非常先進,是我們辜負了它。如果說我們現在確有很多困惑,不是傳統觀念困厄了我們,恰是我們拋棄了優秀的傳統觀念後迷失了方向。

因此,無論是為了培養像諾獎獲得者這樣的高階人才,還是普遍提升全民族科學素養,中國文化區的教育都應該像西方重視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教育,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與歷史上的聖人、智者由親近到對話,不斷提升胸襟和器識,再結合真正的科學教育,人才可以培養出來了。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篇二

當離開了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趙各莊第二國小時,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感動於那些天真純樸的孩子們精湛出色的表演,感動於學校師生良苦用心的編排策劃,傳統文化教育像一朵盛開的花朵,紮根於這所特色教育的學校。

作為社群工作者的我們,要如何倡導傳統文化教育呢?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從一滴一點做起。加強責任感,包括家庭責任感、工作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在家庭中,我們認真孝敬父母、全心教育孩子、把傳統文化灌輸於家庭環境中,實現家庭和諧、做社會的榜樣;在工作中,我們要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理念貫穿於工作中,以淺顯易懂形式,將傳統文化引導給群眾,做一個知書識禮、文明守信的文明公民;在社會中,我們要大力倡導傳統文化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內化品質、外現行動,逐步實現社會和諧。

社群兩委班子成員認真學習了傳統文化宣傳資料,尤其是觀看了同齡人獻身說法後,深受感動,感覺從中悟出了很多道理,學到了怎樣為人處事,特別是如何孝敬父母長輩,如何友愛兄弟姐妹,如何與人為善,如何勤學自勵,這些都給了大家很深刻的啟迪。通過學習明白了什麼是道德,什麼是真愛,什麼是孝道。同時也深深地懂得:做人一定要有德。只有有德之人,才會去關心愛護他人,才會懂得理解尊重他人,才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同時,大家也一致表示,在社群弘揚傳統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弘揚傳統文化要從一滴一點做起,從自身做起,做為一名社群幹部,要立志於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和實踐者。

組織傳統文化圖片展覽宣傳。組織社群兩委班子成員、居民黨員、群眾骨幹到融園建材新樓,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弟子規>的圖片展覽,此圖片展以直觀、新穎的形式讓群眾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居民對於這種直觀、靈活多樣的形式比較認可,深受歡迎,也使居民們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精神洗禮。

為進一步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努力在全社群營造一種對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認同的氛圍。融園社群於20xx年6月13日在社群會議室開展了融園社群國學教育宣傳大會活動,社群內各年齡段的居民多達40人蔘加。

現在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蔓延亟待人們重溫傳統禮儀,摒棄不良習慣。例如:社群獨生子女中存在著嚴重的“唯我獨尊”的心理,不尊敬師長,親情意識淡漠;受不良文化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分不清美醜、是非、榮辱的界限,髒話滿口,損人利己,以至做出違紀違法的事情,加之融園社群地域廣大,居民素質參差不齊,同時個人修養、公德意識亟待提高,公共環境衛生較差,居民中缺乏整體觀念,很少顧及社會影響,隨地吐痰、衣著不整隨處可見,部分居民思想道德素質較低,破壞慾強,經常破壞社會上的公共財物和社會的公共設施,這些對於未成年人耳濡目染造成極壞影響。

正是基於以上現象,融園社群開展了這次國學教育宣傳大會。會上播放了石家莊傳統文化論壇精選,視訊中的一個個感人的、發人深省的案例,不能不說祖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感召力。社群居民紛紛表示說:“弘揚傳統文化是令我們高興和期待的一件事,我們從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看到了祖國的希望,看到了偉大祖國傳統道德的復古,看到了富有二千多年文明史的祖國迎來了全新的風貌。”也有的社群居民飽含熱淚的說:“我的孩子有希望了,我們一直在教育孩子上沒什麼好方法,沒想到咱們老祖先,早就給咱們想好啦!往後可要好好學習學習老祖先的文化。”

大會持續了近2個小時,不管是觀看視訊還是討論,期間沒有一個居民提前離席,觀看期間不時的響起居民的掌聲,也不時的有居民眼含熱淚。可見國學教育、聖賢文化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之必需!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樑,如果一個民族的脊樑都斷裂了,那怎麼談復興? 所以要重振國學,弘揚國學,繼承中國文脈,恢復中華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國學,學做好人、塑造品行、規範行動、感恩父母、報效祖國,從而成為棟樑之材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中華民族騰飛的需要!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篇三

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穫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聖先賢早已為子孫後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後代,在讀完後我以此書為鏡,發現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為學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

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於“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秀的數模加工畢業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製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職業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於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於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麼,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麼。”教師如果本身沒有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傳統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

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後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生衝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凶惡訓兒郎”,有大家風範的老師,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如果老師一味採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讚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這一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並不是金庸小說裡的《九陰真經》,隨便落到誰手裡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勝人本身太多醜陋的天性,如私慾、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願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