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通用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6W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

說起盧永根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作為__年感動中國大人人物之一他的事蹟也是眾說周知的,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 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通用21篇)

一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前校長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教育事業。

因患重病,87歲的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

3月的一天,盧永根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家裡的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為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可以說“他為科研奉獻了一切。”

今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賓教授的善舉,刷爆了華農人的朋友圈。華農的學子和校友們紛紛留言,或回憶在校園裡與盧院士的接觸,或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

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今天在北京召開。會上,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籲,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學習他甘為人梯、提攜後學的大家風範。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為民造福作為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

同時,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於當日發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

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為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範,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於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後,盧永根時時踐行著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瞭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檔案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絡。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於創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一書,成為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於創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揚共產黨員樸素節儉的優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裡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__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3

年8月12日凌晨4時41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89年生命歷程永遠定格的時刻。作為作物遺傳學家,他儲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作為華農老校長,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作為一個身上仍留有傳統風骨印跡的知識分子,他在臨別之際捐出880餘萬元畢生積蓄......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盧永根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苦難的時期。1941年,香港淪陷,他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也因此對侵華日軍之殘暴、紛亂戰火之無情,有了最直觀的認識,也為他日後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筆。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在黨組織安排下就讀嶺南大學的盧永根,成為華南農學院的首屆學生。正是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學術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導師,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丁穎。

1956年,時年68歲的丁穎在盧永根的鼓勵支援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盧永根也始終傳承著丁穎的學術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了重要作用,還培育了3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積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盧永根的座右銘之一。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極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面對家人的百思不解,“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是盧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3年起,盧永根開始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盧永根: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回憶道。

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除論資排輩風氣。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領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顧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幾點體會:要把教學科研工作看作一種事業;教師和科學工作者的魅力在於人格力量;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斷努力學習。”在本報20__年10月30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盧永根寫道。

__年3月,87歲的盧永根和夫人徐雪賓將十多個存摺內的畢生積蓄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戶。算上每筆轉賬輸入密碼、簽名的時間,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而當時的盧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療的癌症患者。

880萬9446元,當看到盧永根顫顫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紙包裹著的一疊存摺時,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熱淚盈眶。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獻身科教業,桃李競芬芳。嚴謹為治學,潛心研稻香。平生唯節儉,一世恨鋪張。老病捐積蓄,精神播遠揚。”華農總會計師蔣育燕的詩,滿是一位後輩的質樸情感。

盧永根夫婦住的房子,依然是華農的房改房,位於五層,還保留著上世紀的裝修,室內的陳設也非常簡單。原來夫婦倆都是自己打掃衛生,近年來才請了個鐘點工,定時到家裡幫助清理。“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

“作為中科院院士的傑出代表,盧永根矢志報國的崇高理想、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嚴謹求實的治學風範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詮釋了追求真理、造福人類、服務國家的科技價值觀,彰顯了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榮譽所在。”在給盧永根的慰問信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寫道。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4

8月12日,剛剛過完入黨70週年的“生日”,89歲的他安詳離世,走得坦坦蕩蕩。

積蓄,全都捐了,880多萬元,一分不剩,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後事,如他所願,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最後一筆黨費,老伴代交了,有1萬元之多……

這一生,他是那樣簡樸,簡樸到家裡連窗簾都不掛;可他又是那樣富足,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身後澤被萬千學子, 留下了閃光的無字豐碑。他曾說,生活過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無愧我心”。

他,就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布衣院士”。

“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後的時光,盧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說起當年入黨時的情形,他眼中立刻發出明亮的光。

“當時在香港,一個很小的房子,有面牆壁掛著黨旗。”老人的廣東口音有些顫抖:“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的一箇中產家庭,家裡有電話、出門有汽車。11歲那年,日寇佔領了香港,他被父親送回廣東花都老家避難,誰料想,這裡也被鐵蹄踐踏。

“老盧看到日本鬼子檢查‘良民證’,一不順從就一巴掌打過來。”老伴徐雪賓說,這一幕讓老盧永世難忘。親歷了國土的淪喪,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盧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這時,一道“紅光”照進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實,早在兩年前,17歲的他就瞞著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加入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對祖國的命運自當不能袖手旁觀!”盧永根如是說。

“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為他過生日。”87歲的老伴徐雪賓顫巍巍地笑了,有點羞澀地透露了一個小祕密:“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

新中國成立前夕,盧永根受黨組織派遣,離開香港,前去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我為什麼要拋棄安逸的生活而回內地呢?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盧永根說。

作為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歲月時光無法磨滅盧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盧永根和老伴向黨組織鄭重申請:“我倆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對此,校黨委決定,由農學院黨委書記等幾名黨員參與,每月在病房開一次黨員學習會。

“我全程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直播,聽完總書記的報告,熱血沸騰,備受鼓舞……”十九大召開第三天,在病房黨員學習會上,盧永根笑得皺紋綻放,“彷彿回到剛入黨的那一刻”。

“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效力”

“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們沒白爬上來!”20__年10月的一天,廣東佛岡的一個山頂上,71歲的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開心得像個孩子。

爬山不容易,盧永根拄著柺杖,感覺很吃力。“盧老師,您別上去了,我們上去採回來!”學生劉向東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長環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沒辦法,學生架著他,一步一挪,齊腿深的草打得褲管刷刷作響。

野生稻,攜帶栽培稻不具備的抗蟲、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種質資源。連續幾年,盧永根帶著學生們奔波在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苦苦找尋……

盧永根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的助手。“抗戰時,丁老師帶著水稻種、番薯種,一直逃難到雲南,把種質資源保護下來。”盧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師去世後,盧永根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團隊完成了恩師未竟的事業,儲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首次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觀點……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多元。

這對師生,還有一段佳話。學術上,丁穎是盧永根的老師,是他的領路人,但在政治上,盧永根是先行者,是進步青年,他多次對丁老師說:“像您這樣先進的老科學家,應該儘早成為共產黨的一員。”終於,丁穎在6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高校論資排輩風氣嚴重,年輕科研工作者難以“出頭”。怎麼辦?時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盧永根決心要捅破這層“天花板”。他衝破重重阻力,破格晉升了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平均年齡40歲,最小的年僅29歲,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如今的這8名骨幹中,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盧永根的日記扉頁上,抄寫著艾青的詩句。

曾幾何時,在美國的姐姐苦勸盧永根一家移民,可怎麼也說不動他。盧永根說:“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效力。”他在給留學生的信中寫道:“外國的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幹活。”在他的勸導下,多名學生學成歸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學生的演講中,盧永根化用著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為什麼非要留在國內,他說:“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

“老盧啊,你身後,儲蓄怎麼處理?”20__年底,身患癌症的盧永根住院,老伴徐雪賓問道。

“捐!”盧永根脫口而出,只有一個字。

“好,我也是準備捐的。”沒有任何思想鬥爭,老兩口就做出了這個決定。

20__年3月14日下午,盧永根被人攙扶著,吃力地邁上銀行臺階。他顫巍巍地開啟黑色舊挎包,掏出了裡面的10多張存摺。周圍安靜極了,只見盧老吃力地在一張張憑證上簽字,一次次輸入密碼。不久後,他又在另一家銀行,捐出了其他剩餘積蓄。

8809446. 44元!老兩口沒有留給唯一的女兒,而是成立了“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徐雪賓說:“我們的生活樣樣都得到滿足了,這些錢就是多餘的。”

樣樣都得到滿足了?走進老人的家,彷彿回到上世紀。鐵架子床鏽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一頭綁著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檯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機壞了修了再修……

“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盧永根說。“床已經很好了,我們剛結婚時,4個條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賓很滿足。

出門,80多歲的老兩口揹著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叮叮噹噹拎著飯盒,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這已經不是盧永根第一次捐贈。早在20__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國小。

這些壯舉,大家說是“捐”,可盧永根卻說是“還”:“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不僅“還”錢,他們覺得連自己的生命都是黨和國家的,也要“還”回去。於是,雙雙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5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銳,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築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為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並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

二、堅持先進性和群眾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範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絡。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為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基層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為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鬥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平等合作相互學習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青年組織的交往和支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對於此次團課內容對我記憂猶新吧!對這些為中國科研事業,教有事業,等等都做公巨大貢獻的前率們,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銘記於心,並且以他們為榜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記當初加入中國共青團時許下的諾言,要努力實現對黨,對團的承諾,這才是一名共青團員應有的態度。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6

一直有說我們的老校長,布衣院士盧永根,可是對他的青年時期其實並不是太瞭解。今天有幸觀看時代楷模節目,瞭解到了盧院士的青年時期。他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持續了數十載不變,向我們展現了什麼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難忘。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7

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中國人,他一生愛黨愛國,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卻毫無私心,把畢生積蓄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只為幫助那些求學困難的學子能更好地學習。盧永根院士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這兩個字在他的心裡的份量卻是無限的,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並且傳承下去,用行動說話,做一名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好黨員!

每一次看盧院士的事蹟都會有觸動,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他不僅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對個人生活的簡樸,他對教育的熱愛,他對黨的忠誠,他用自身行動為我們每一個預備黨員解讀了什麼叫做無產階級戰士!盧院士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8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為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今年已84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每天仍行走在華南農業大學的高樹綠蔭之下,行走在家裡和辦公室之間。他的治校和治學理念已經融入華南農業大學的精神,而他本人,也成為華南農業大學最寶貴的財富。

40多歲的年齡差異,並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從“香港仔”到革命者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即如今的廣州市花都區。其祖父幼年家貧,輾轉至香港謀生,先在一家海味店當夥計。因為為人誠實勤勞,在香港得以立足,並逐漸富裕。盧永根的父親盧國棉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階職員,家境已頗為殷實。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在這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中排行第四。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國小,接受到較好的香港教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仔”。1941年,在盧永根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國棉眼看局勢危急,便安排將盧永根等幾位兒女送回老家的鄉下避難。但廣東花都當時也屬於淪陷區,不僅三天兩頭有日軍到鄉下來騷擾、很不安寧,而且那裡的物質生活也非常貧乏。和之前在香港的生活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盧永根自小接受香港殖民地教育,民族意識本來比較淡薄,但此時親眼目睹日軍凶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體會到當亡國奴的苦楚,他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鄉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後,盧永根返回香港,入港僑中學讀國中。不久,日軍宣佈投降,部分國民黨軍隊進駐香港。然而,媒體報道的“國軍”在香港的種.種行為,讓年輕的盧永根日益失望。

國中時期,有兩種學校可供他選擇:一是上英文書院繼續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是上中文書院。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盧永根沒有遵照父親的意願繼續讀英文書院,而是自己選擇了嶺英中學。

在嶺英中學,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並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裡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培僑中學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主思想非常活躍,學校裡經常有來自內地的進步人士,在這裡舉行讀書會、時事報告會等,盧永根深受感染,他自己也開始熱衷於投身各種進步活動,成為一名非常活躍的進步學生。他參加民主競選,當選為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他組織辯論會,號召同學們關注社會的未來。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在高中即將畢業的時候,黨組織通知盧永根,高中畢業後他可能有三種去向:一是直接投身解放事業,回內地打游擊;二是繼續留在香港升學或工作;三是回內地,繼續學習。經反覆研究,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9

盧老祖籍廣州市花都區, 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老被父親送回老家鄉下避難,童年的苦難,與正確的三觀,使他成為了一位優秀的革命者,因此87歲高齡的撓撓才會在20__年3月14下午3:30帶著存孱弱的病軀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緩緩的走入銀行把一生節省下來的八百多萬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裡,全班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一個人勤儉節約為自己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勤儉節約為別人。盧老的是種大愛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當與徐老連線時,得知盧老要捐獻遺體,為醫學做貢獻,全班再一次響起掌聲,這是聲音更響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於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峰。"這是盧老一生恪守的原則,如今在盧老的感召下,同學們讓我們都傳承著盧老的這種家國情懷和嚴謹的求實的學風吧!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0

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數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下一分錢,尤為感人的是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這是多麼無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說句話的時候,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為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眾,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範。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選擇,作為一名香港律師行高階職員的兒子,盧永根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在1949年,他從避難者夢寐以求的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並從此紮根廣州,再也沒有離開祖國的大地,作為一名老黨員,他的一腔熱血,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糧食問題,他尤為在意,在他的心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保有一種憂患意識,那就是糧食作為根本,農業作為基礎,不能丟,不能大意,並且在每次的黨支部會議上,盧永根也會根據自己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學習和對國內國外的大事要事的見解發言,始終堅持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的嚴標準、高要求,即時躺在病床上的盧永根也沒有忘記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盧永根院士一直沒有離開黨,他始終堅守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

就在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因為身體原因,盧永根院士無法來到現場,現場連線了他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老師向現場觀眾展示了盧永根院士的一張卡——遺體捐贈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傾其所有之後他仍然想著對祖國再做一點貢獻,生動體現了什麼是“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對於盧老,科學是他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們普羅大眾,對比盧老,從事著普通工作的人們,唯有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作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以實際行動為祖國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1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著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著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裡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著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裡?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裡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位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著世界,關注著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著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2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的增強,社會各界對人大代表的關注度不斷上升。因被授予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並受邀在北京參加國慶70週年閱兵觀禮活動,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再次匯聚各方目光。近日,《中國人大》記者走近申紀蘭,探尋這位90歲老人與人民代表大會風雨同行65年的傳奇故事和她在新時代的履職新使命。

20__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申紀蘭頒授勳章。攝影/新華社記者 王 曄

一枚勳章,閃閃發光。9月29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將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掛在了申紀蘭的胸前。沉甸甸的勳章,照映著她初心不改的模樣。

“上臺領獎的時候我沿路走,眼淚止不住地流出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我把勳章戴上,還和我握了手表示祝賀,我心裡頭熱乎乎的!沒有想到黨和人民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我非常感動!”

11月18日,申紀蘭向《中國人大》記者講述時依然激動萬分。她那洪亮的嗓音、爽朗的笑聲、用力拍著胸脯的雙手,都向記者傳遞著發自肺腑的喜悅與感激之情。她說:“我是代表億萬農民光榮地領了這個獎,沒有共產黨、沒有社會主義,我就領不到這個獎。‘十一’那天,我還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閱兵觀禮活動,參加晚上天安門廣場的國慶聯歡活動,親身感受了國家的強大,真是越瞧越高興啊!我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繼續跟群眾戰鬥在一起,勝利在一起,奔向小康、實現中國夢。”

20__年11月19日,在山西省委宣傳部會同省直工委、太原市組織舉辦的“最美奮鬥者”宣講報告會上,申紀蘭分享了自己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無私奉獻的感人奮鬥事蹟。攝影/《中國人大》記者王 萍

01

勳章背後的倔強人生:

為中國婦女拼出“半邊天”

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怎樣的傑出貢獻,才能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的嘉獎?她為中國女性爭取“男女同工同酬”,一生獲得榮譽無數,為什麼始終堅持下地勞作、春種秋收,堅持自己只是個農民?從辮子上扎著蝴蝶結、充滿青春活力到如今皺紋爬滿額頭、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是什麼力量支撐她把一生獻給黨、獻給人民、獻給西溝?

循著“共和國勳章”的無上榮光,記者開始探尋申紀蘭光輝而又別樣的人生。

時間回到1951年。這一年,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1歲的申紀蘭當選為副社長。她發動婦女走出家門、去地裡勞動。但婦女們遇到一個問題:幹同樣的活兒,得的工分卻比男社員少。倔強又聰慧的申紀蘭提議,婦女們和男社員開展勞動競賽,比撒肥、比間苗、比鋤苗。經過多次爭取,西溝村婦女們終於能夠幹一樣的活兒得一樣的工分,太行山深處的這個小山村, 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男女同工同酬。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的文章,報道申紀蘭帶領西溝村婦女爭取權益的事蹟,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由於提倡“男女同工同酬”的巨大影響力,1954年,25歲的申紀蘭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參加行使國家權力。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寫入憲法。

02

“我的根在農村,我是代表億萬農民領了這個獎”

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決定,任命申紀蘭為山西省婦聯主任。從1973年到1983年,申紀蘭當了10年省婦聯主任。

按照常規邏輯,申紀蘭應順理成章走上一條農民進城當幹部的平坦之路。但擔任這個正廳級職務之後,申紀蘭卻向組織提出了“六不”約定——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動工作關係,不脫離農村。這“六不”約定也讓“心繫農村”“無私奉獻”“勿忘勞動”成為申紀蘭一生的鮮明底色。

1984年冬天,從省婦聯主任卸任回到西溝村的申紀蘭腳步不停,帶著幾名村幹部一路南下考察,輾轉河南、江蘇、上海等地,開始為西溝“找專案”,邁出創業步伐。

申紀蘭介紹,當年,西溝村是石頭山、石頭溝,誰幹誰發愁,可西溝人就是不服輸,在石頭山上種樹,逢土必種。西溝幾十年來持續不懈地發展生產、植樹造林,如今的西溝,兩萬畝荒山披上綠裝,幹石山變成“花果山”,亂石灘變成“米糧川”。申紀蘭還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關停村辦汙染企業,並建起香菇大棚,引進光伏發電和服飾床品,發展紅色鄉村休閒旅遊。這些都是她帶領群眾艱苦奮鬥、推進老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直到現在,申紀蘭仍擔任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並仍在想方設法幫助村裡發展產業,用實際行動弘揚著勞模精神。她告訴記者:“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離不開勞動。我的根在農村,我只是一名農民,我獲得的榮譽也屬於勞動人民。”

共和國民主程序的傳奇

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已成為共和國民主程序中的一個傳奇。她是一名普通農村婦女,卻是唯一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這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她盡心履職,在全國人代會上提交的關於山區交通建設、耕地保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教育等議案、建議,不斷得到採納和落實。她也因此被外國人稱為中國最資深的“國會議員”,是當之無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常青樹”“活化石”。

連任十三屆,她見證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誕生與成長,“人民代表大會讓人民有了說話的權利。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申紀蘭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__年,申紀蘭領銜提交“關於保護耕地的議案”。“修通路,邁大步,帶領大家去致富。路修好了,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與交通相關的建議,申紀蘭也提過很多。1996年,在申紀蘭的持續建言下,長治到北京的直達列車順利開通。20__年,她向大會提交推動山區交通建設的相關建議。20__年,她向大會提交加快修建林長高速公路的相關建議。20__年,她向大會提交一件“關於加快推進聊(城)邯(鄲)長(治)客專專案的建議”。

20__年,申紀蘭向大會提交一件“關於支援平順縣建立中藥材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議”,並在閉會期間多方推動,助力平順產業振興、脫貧攻堅。她還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大扶持貧困地區旅遊開發等問題發表意見、提交建議。

20__年11月19日,在山西省委宣傳部會同省直工委、太原市組織舉辦的“最美奮鬥者”宣講報告會結束後,申紀蘭與現場聆聽報告的來自山西省各行各業的幹部職工親切交談。攝影/《中國人大》記者王 萍

04

將紀蘭精神傳遞下去

不朽功勳,鐫刻國家發展史冊;光輝榜樣,照亮民族復興征程;平凡崗位,卻能書寫壯闊歷史。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對英雄模範的表彰。今天我們以最高規格褒獎英雄模範,就是要弘揚他們身上展現的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

20__年,習近平到西溝看望申紀蘭時強調,“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紀蘭精神代代相傳。”

如今,申紀蘭對黨忠誠、執著為民、甘於奉獻、改革創新的精神,深深感染著一代代人。每天都會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幹部、群眾還有學生,到平順西溝實地走訪,親眼看看老黨員、老勞模、老代表申紀蘭,聽她講黨課,從申紀蘭身上汲取精神營養。

以此次申紀蘭獲得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為契機,全社會對紀蘭精神的學習、傳承與發揚也再次掀起熱潮。山西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郭迎光介紹,山西正在全省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活動,就是要引導全省各級人大代表見賢思齊、爭做先鋒,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

“申紀蘭是我們從小就打心眼兒裡崇拜的人,在全省各級人大代表中開展‘向申紀蘭學習、做人民好代表’的活動非常及時,讓我們近距離見到申紀蘭、再次深刻認識申紀蘭。”王潤梅、董林、任紅梅等人大代表告訴記者,“她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英雄模範,是共和國的驕傲、奮鬥者的榜樣、人大代表的楷模,我們敬仰她更要全面學習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綿薄力量!”

20__年11月19日,在山西省委宣傳部會同省直工委、太原市組織舉辦的兩場“最美奮鬥者”宣講報告會上,申紀蘭用質樸的講述、真摯的感情,分享了自己堅守初心、牢記使命、無私奉獻的感人奮鬥事蹟,來自各行各業的幹部職工共享和接受了一場及時的精神盛宴與思想洗禮。

報告會結束後,與會者紛紛向記者表達感受與體會,“人生不能複製,精神卻能共鳴。以前見申紀蘭總是在報紙上見、電視上見,今天是第一次在生活中見到。報告點燃了我們心中的火種,讓我們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她始終對黨忠誠執著,紮根基層,為民樸實奉獻,心地無私、品德高尚,不僅值得我們欽佩,更應該成為我們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強大精神動力!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3

談到愛崗敬業,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驕傲——因為我是二中人!五年前,我從大學畢業,胸懷理想,遠離家鄉,來到沂源二中任教。那個時候的我心中有一幅早已勾畫好的藍圖:迎著朝陽走進寬敞明亮的畫室,拿起心愛的畫筆給學生描繪出一幅幅形體最準確的素描和一幅幅最璀璨的色彩。經過這幾年學校領導的支援和同行們的幫忙,還有自我的努力,個人得以茁壯成長,也更加珍惜和熱愛這來之不易的崗位。

此刻的二中已經從前幾年的陳舊變得教室寬敞、校園優美,教學成績也年年拔高。二中之所以有這天的成就,離不開一大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以校為家、愛生如子的教師。因為有這麼多優秀的同仁我感到自豪。當然,作為其中的一員,我也為自我而感到自豪。

以前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有了小病不用去看醫生,而就應去看學生,病就會好的。是啊,一見到學生整個人就會變得精神抖擻,力量倍增。當看到學生的畫有明顯進步的時候,更是受鼓舞,心中會有無怨無悔的感覺。當然還有更多十分優秀的老師,有的教師暈倒在課堂上,被學生抬到醫務室吃完了藥就又回到課堂上;有把年幼的孩子託付給父母照看的;有把年邁的父母拜託給哥姐照料的。每次聽到同事們說起這些,或看到帶病堅持上課的教師,我都會有一種難言的情愫湧上心頭,我由衷的敬佩他們,也深刻感覺到自我的努力還遠遠不夠。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更要以校為家,愛生如子。每當學生遇到挫折時,要和風細雨般的化解開學生心中的煩惱,揚起前進的風帆;而當學生取得成功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中時,要在他們耳邊及時敲起警鐘,讓其明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哲理。

在人們的眼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園丁也幾乎成了教師的代名詞。教師的職業是高尚的,但同時教師的職業也是清苦的。對於我們二中這所有著不是非常好生源卻有非常棒的教學成績的普通高中來說尤其如此。這就更需要我們大家一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學生的進步,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穫;學生的一聲“老師好”,就是我們莫大的財富。

古人云:“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我慶幸命運賜給了我教師這個職業,我無悔當初的選取。只要我還能夠站在講臺上,我就必須會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必須無愧於“教師”這個稱號,無愧於“二中人”這個稱號。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4

聽到張小娟犧牲的訊息後,甘肅省稅務局駐鎮原縣三岔鎮的8名駐村幹部舉行儀式,集體默哀致敬。“風華正茂的年紀就突然走了,令人惋惜,她的事蹟令人敬佩。”國家稅務總局甘肅省稅務局駐鎮原縣三岔鎮周家莊村工作隊總隊長成富軍表示,作為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將以張小娟為榜樣,學習她敬業奉獻的人格和品格,全身心投入駐村工作,有一分光,發一分熱,為實現全省脫貧攻堅目標奉獻力量!

“張小娟誓言要改變家鄉落後面貌,懷著深情把生命和熱血奉獻給扶貧事業,她是綻放在隴原大地上最美的格桑花。”張小娟的先進事蹟讓省商務廳駐靖遠縣永新鄉永新村幹部朱燕深受感動,她說,張小娟用實際行動為全省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作為一名和張小娟同齡的駐村幹部,要像張小娟那樣勇於擔當、崇尚實幹,以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作風履職盡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蘭州海關派駐康樂縣蓮麓鎮扎那山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趙政說,張小娟是甘肅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優秀代表,她上學時品學兼優,畢業後回鄉奉獻家鄉。她心繫群眾、為民務實,跋山涉水、走村入戶,摸情況、提建議、解難題、抓落實,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動扶貧舉措落地見效,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和擔當。她舍小家顧大家,無暇關心和照顧家人,一心撲在工作上,直至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張小娟的先進事蹟和寶貴精神生動感人,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蘭州海關駐村工作隊將以張小娟等脫貧攻堅一線先進人物為標杆,勇於拼搏、攻堅克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履職盡責、紮實工作,為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作出應有的貢獻。

“張小娟是我們一線扶貧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她的事蹟感人至深,她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禮縣馬河鄉孟泉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幫扶隊隊長劉小平說,為了脫貧攻堅任務,張小娟幾乎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無數個日日夜夜奔走在鄉鎮村組、田間地頭,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公僕情懷。她大公無私、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和事蹟,將成為每一位扶貧幹部攻堅克難的精神力量。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5

近段時間,我們通過電視、手機,一遍遍和一個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國84歲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鍾南山現在已經是國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是那個“定海神針”,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信賴的人了。一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卻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因為在大家的眼裡,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

20__年這個春節,他不顧年事已高,在廣州、北京、武漢三地奔波,連續奮戰。他一邊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趕往防疫最前線!

當前的疫情,是病毒變異的結果。細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藥抗菌治療。但是這次的冠狀病毒因為是新型的,第一次發現,目前還沒有特效藥。當然了,沒有特效藥,也不是不能治,這就需要臨床醫生很硬的醫學基本功。當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要用自己的知識、醫術去戰勝它。

鍾南山曾說,他永遠忘不了他中學老師說的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這句話,鍾南山牢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以後,不管將來幹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要想走得遠,都必須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是一種責任!我要謹記在心,創造並擁有更好的中國。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6

自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張某某同志始終堅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精神,踏踏實實地履行著一名分行員工的職責,盡心盡責地為客戶提供高效服務,深受行內外好評。 該同志目前在支行營業部工作,身為支行營業部前臺櫃員,能夠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完成本職核算工作,積極幫助周圍同志,表現突出。該同志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遵紀守法,優質服務,在本職崗位上做出突出成績的;她認真遵守法律、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敢於同一切違法亂紀行為作鬥爭,保守企業和客戶機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為我行的資產安全、效益提高做出一定貢獻的;她對推動分行業務創新、建立分行服務優良品牌有顯著業績的;她認真遵守職業道德規範,在本職崗位上工作效率高,服務質量優良,深受員工和客戶好評的;她在全年支行重大工作中有較為突出貢獻的,在支行直管的過程中,表現突出;在支行年終個人考評中,個人綜合考評結果優秀,在優質服務工作上無任何投訴。

該同志具體負責協助營業部經理處理各方面業務,處於直接與存款人打交道的第一個環節,服務質量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支行的形象。而文明服務與嚴格執行會計準則又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談到執行制度與服務的關係,張某某認為:執行制度是文明服務的另一個境界,作為一名銀行職員,不僅要嚴格地執行各種規章制度,而且也要切實做好服務工作,方便客戶。由於支行手較少,張某某在負責幾項具體工作的同時,也承擔起了部門經理助理的工作。在日常會計核算過程中,她在嚴格執行各項會計制度的同時,也不忘做好服務工作,並協助營業部經理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在支行的“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核算差錯”的“一升一降”活動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促進了支行核算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7

滕啟剛同志對黨忠誠、對司法事業無私奉獻、對人民擔當負責的敬業精神和司法為民的情懷十分值得我學習,他的生命定格在57歲,成為遼寧政法英模榜上一顆耀眼的星,溫暖著每一個人。在滕啟剛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無私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格,也看到了共產黨員忠誠信仰、堅守初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先鋒本質。他以生命踐行使命,將公平正義寫進了自己的人生。

英模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一個時代的座標,一支隊伍的象徵。弘揚英模精神,既是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的重要一環,也是新時代加強政法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我要以英模為鏡,深刻感悟英模精神,築牢思想之基,汲取奮進力量。滕啟剛同志的先進事蹟,樸實無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催人奮進,我們既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法官而痛惜,也為遼寧政法隊伍中湧現出這樣一位先進典型而自豪。

學習滕啟剛同志先進事蹟,就要學習他初心如磐、意志似鐵的忠誠本色。不管崗位怎麼變換,他始終堅守初心、忠誠履職、秉公辦案。他把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絕對忠誠融入到每一份公正判決、每一次矛盾化解中。要學習他牢記宗旨、甘於奉獻的愛民情懷。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本領,始終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通過優質高效服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滿意度。也要學習他勤勉敬業、守土盡責的擔當精神。把職業當成事業來幹,以實幹書寫人生,用奮鬥鐫刻榮光,用實際行動踐行崇高理想信念,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永恆價值追求。更要學習他清正廉潔、嚴於律己的道德情操。始終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真正做到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我們要堅守初心,履行好新時代政法工作職責使命,努力提升工作本領,推動政法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實現新突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我要厚植為民情懷,堅持把每一件事關人民群眾的小事當成大事,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我要堅守法治精神,捍衛司法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我要把英模精神轉化為實際行動,把教育整頓成效轉化為解民憂、辦實事的能力,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更加飽滿的工作熱情、更加紮實的工作作風,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出自平凡。堅守平凡便是不凡。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法官助理,百姓懇切的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和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援,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我要牢記“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舍小家顧大家,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對黨和事業的忠誠融入到每一份的公正判決之中,融入到每一次的矛盾化解之中,在_、“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啟新徵程,貢獻新力量!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8

15日下午,州委宣傳部、州總工會、州國資委聯合舉行召存信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

州人大會副主任、州總工會主席刀金芬主持報告會並講話。她說,召存信同志是我州各族人民敬愛的“永遠的老州長”,他的崇高精神和先進事蹟感人至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近段時期以來,省委和州委分別作出了開展向召存信同志學習的決定。全州各級工會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和州委的決定,深入學習召存信同志先進事蹟,大力弘揚召存信同志崇高精神,掀起向召存信同志學習熱潮。學習活動要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州廣大職工,讓召存信精神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傣鄉大地;要把“認真”二字貫穿開展向召存信同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讓召存信同志精神入耳、入腦、入心,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要把召存信同志精神轉化為推進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的凝聚力,轉化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推動力,團結動員全州各族職工,為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報告會上,報告團的5名成員分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介紹了召存信同志對西雙版納解放、建設、改革和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與熱愛。

聽取報告的幹部職工深深地被召存信同志的先進事蹟所感動。勐海縣總工會負責人說:“老州長對黨忠誠和一心為民的情懷讓我深受感動和鼓舞。今後,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州、各縣市總工會,州直各部委辦局、企業工會委員、職工代表300多人聆聽了報告。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9

“我就想問問老師,這是不是您跟我們開的一個玩笑啊!”“太突然了,到現在我都不願意相信發生這樣的事情。”3月22日上午,白曉卉生前帶過的多名研究生趕到濟南市殯儀館悼念恩師。他們相互抱頭痛哭,始終不願相信老師已經離他們而去。一名研二在讀的女同學眼噙淚水,“我們還要趕回實驗室,完成老師留下的工作”。

學為人師,她是學生的楷模榜樣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白曉卉帶領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的檢驗醫師們一直奮戰在一線。她們先後輾轉於北京、新疆、河南、山東等疫情主戰場,與病毒展開了面對面的交鋒。

檢測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一次就要持續好幾個小時。脫下厚重封閉的防護服,除了被汗水浸溼的衣服,還有佈滿護目鏡壓痕的臉龐。就是在這樣緊張工作的間隙,白曉卉還要不斷學習最新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措施,及時向同事、學生講解樣本的採集、運送、儲存和生物安全知識。

“說實話,由白姐領隊帶我們去,我們都很踏實。”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主管技師王澤筠對記者說,“有學生問我,為什麼每次都是她去?我說,這可能就是使命感吧,她覺得自己該去,既然自己有這個能力就該去完成這個任務。”

同為醫務工作者的高唐縣人民醫院的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苗靜,是與白曉卉同窗六年的中學同學。苗靜說,從少年到中年,白曉卉一直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醫務人員的初心和誓言!”

亦師亦友,她給學生家的溫暖

“春節假期的一天晚上,發現研究生實驗室的燈還亮著,過去一看是白主任在做實驗。”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臨床微生物科主任金炎回憶。在科裡,白曉卉除了完成日常工作,還負責科研教學,這一方面的成績非常突出。

出事的前一天,白曉卉在師生群裡釋出了一條訊息,晚上7點要與大家一起開視訊會議,討論課題。當晚7點,同學們按時上線,白老師卻遲遲沒有出現。第二天她們才得知,敬愛的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倒在了日以繼夜奮戰的檢測一線,永遠離開了她深愛的工作崗位。

“白老師出發去威海的當天,我們剛好一塊過完了三八婦女節,老師還悄悄為我們準備了巧克力。我們整個實驗室就是一家人,冬至煮餃子,元旦一塊兒看電影,臘八節喝臘八粥……”

“她每次下了班之後都是和我們待在一起,每週都會抽出時間來給我們開兩次組會,風雨無阻。”

“她就像一個小太陽,為周圍人帶來了光和亮,永遠溫暖著大家。”

今天,再次見到備受愛戴的老師,同學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名學生失聲痛哭,痛心地說:“我不想讓你當英雄,我只想讓你來教我們。”

“作為醫生,我願意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用心守護患者健康。”白曉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位白衣戰士的錚錚諾言。

白曉卉,一路走好!

白曉卉,女,1980年4月生,中共黨員,博士,博士後,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臨床醫學檢驗部副主任、主任技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傑青人才,20__年榮獲“全省抗擊新冠疫情先進個人”,20__年當選“齊魯最美職工”。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0

20__年一場不期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了全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打響了這場全面防控疫情的阻擊戰。

2個多月以來,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巾幗英雄”們,聞令而動,衝鋒在前,毅然奔赴疫情防控前線,你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卻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的逆行,夜以繼日的奮戰,守護一方的平安。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這是一群可愛的人,身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工作在離病毒最近的地方,在春節的團圓期間,毅然離家,不顧個人安危,揮別兒女家人,義無反顧地選擇逆行。她們珍視每一份健康所繫性命相托,大醫精誠、大愛無邊、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戰袍,那些年夜飯都沒吃完,卻收拾行囊,踏上征程的人,讓人淚溼眼眶。這大愛無邊,珍愛生命、心中有著偉大的信念的人,我相信,每個像我一樣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明白了生命的意義,為每個逆行者痛哭流涕。心中是對未來的堅定,對祖國的熱愛。這場生命與信念的教育最成功不過。

那個出生寒門的學霸在樓頂借無線學習。那個身已患病在病房仍堅持備考的學子,那是責任與擔當。是個人與國家未來的負責與擔當。讓我們青年人即使在家上網課,依舊有著積極的心態。依舊努力向上。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戴口罩等防護措施成了人們不約而同的默契。既保護自己,也為他人創造安全健康的環境,帶著文明,守護了平安,這就是中國道德教育的最好的詮釋。

這場疫情仍未消失,教育的價值也早已給中華民族帶來又一次的成長,武漢只是生病了,待到春暖花開。一切會變好,到時候,許許多多的勇敢的人站在一起,中華民族仍然堅挺。像列車經過黯然隧道一樣,終破重圍迎獲新生。中華新一代青年人將會被見證成長,為祖國奉獻人生,共同在藍天白雲下,走向幸福。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個冬天,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廣大黨員幹部堅守崗位、奮戰一線,無數個感動的瞬間溫暖了無數顆心,無數個感人的精神照亮一座座城,無數名黨員幹部堅守陣地、逆行而上,勇做戰“疫”一線的王者。

身先士卒、築起防線,做迎難而上的“先行者”。“生命重於泰山”,在當前防疫鬥爭中,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上來,服從黨組織安排。黨員幹部以“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懷與廣大群眾並肩作戰,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和無畏衝鋒在“疫”線,在每個基層一線築起防疫的屏障,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為踐行初心使命、體現責任擔當的試金石和磨刀石,以更強自覺決勝戰“疫”。

堅守崗位、阻擊疫情,做精確打擊的“阻擊者”。“疫情就是命令”,廣大黨員幹部聞“疫”而動,把嚴峻疫情當做對黨性的考驗、對初心的考問,將疫情防控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以“我是黨員我帶頭”的積極性主動投身到這場嚴峻鬥爭中去,以“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決心真抓實幹,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攻堅克難。既敢於鬥爭,更善於鬥爭,在抗“疫”鬥爭中練膽魄、磨意志、長才幹。各級黨組織帶領群眾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在防控中做到“思想認識到位、宣傳引導到位、摸底排查到位、責任落實到位、黨員作用到位、應急措施到位”,築牢“疫”線戰鬥堡壘。

擔當使命、守護平安,做守望相助的“守護者”。“防控就是責任”,廣大黨員幹部主動扛起責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和實幹抓好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以“草搖葉響知鹿過”“一葉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細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以“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從容面對各種棘手問題、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定力消除群眾顧慮、堅定群眾信心,在“疫”線當先鋒、作表率,讓黨旗在一線全面飄紅,讓黨徽在前沿熠熠生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