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87K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在今年1月收到習近平主席回信後,六連的戰士爭相傳閱、抄寫銘記,展開討論。六連指導員馮傑說:“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我們要傳承鐵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做聽黨話、跟黨走的‘硬骨頭戰士’!”六連戰士王冬林在士兵講堂上發表演講:“新時期發揚‘硬骨頭精神’,就是要把咱們連鍛造成聽黨話、跟黨走的過硬連隊……”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7篇)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週年之際,中宣部授予“硬骨頭六連”“時代楷模”稱號。

六連被國防部和授稱的時間分別在1964年和1985年,學習“硬骨頭精神”在不同時代的價值內涵,蘊藏著中國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力量。

在當下這個以逐夢奮進、和平發展為主旋律的新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硬骨頭精神”?

國際局勢風雲詭譎,強軍興軍還需“自身硬”;國家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深化改革和開放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三大攻堅戰”需要“硬功夫”攻堅克難……

急難險重礪硬骨!

越是這樣的關鍵時期,“硬骨頭精神”越是顯示出特有的價值。“硬骨頭精神”強勢“出圈”。

20__年5月,中央網信辦、政治工作部聯合舉辦的“相約強軍新時代”網路名人進軍營活動來到硬六連。連隊黨支部決定,全連“素面迎檢”,不做特意準備,不搞特殊接待,連隊正常組織訓練,硬骨風采通過網路向全國直播。網路大V都紛紛點贊:“‘硬骨頭六連’果然名不虛傳,今日一見深感震撼!”

“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走出校園的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在‘硬骨頭六連’當兵時我就明白一個道理,跟黨走準沒錯!”北大燕園,百年講堂,一位學子關於“青春的顏色”的演講激情澎湃。

他叫李波,北京大學在讀碩士生。令聽講者更為關注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硬骨頭六連”退伍戰士。李波說,六連是自己的另一所“北大”,在那裡,他繫好了人生第一粒釦子,在中國最高學府的講堂講述“硬骨頭精神”,青年學子深受感染。

歷經戰火的淬鍊與洗禮,經過時代的打磨和昇華,“硬骨頭精神”不僅是人民軍隊的戰鬥之風, 更是時代之風、大國之風。

在新的歷史時期和新的廣闊天地,“硬骨頭精神”必將像這海天之間劈波斬浪的兩棲戰車編隊一樣:

硬骨任爾風波起

鋼鐵洪流永向前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

“硬骨頭六連”響噹噹的榮譽是一代代官兵在戰場上浴血奮戰打出來的。在今天六連寬敞的連史館內,珍藏著連隊戰鬥英雄劉四虎在肉搏戰中與敵人拼彎的刺刀、副指導員謝關友參戰前留給8個月大的兒子的遺書,這些充滿戰火硝煙氣息的“文物”被稱為連隊的“傳家寶”。

革命戰爭年代,六連以敢打惡仗、硬仗威震敵膽,歷經戰火洗禮,“硬骨頭精神”正在年輕一代六連官兵中傳承發揚。20__年6月,從杭州移防嶺南新營區當天,六連官兵放下背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規範戰備庫室。當晚,熄燈號剛響,六連就傳來緊急集合的哨聲。

雖然身處和平年代,但六連官兵始終緊繃戰備弦。他們堅持每月全裝拉動,每逢大年七年級、連慶日等重要節點,連隊都會以戰備拉動開啟新的一天。

不久前的海訓任務中,天空下著瓢潑大雨,戰備演練如期展開。去年外訓期間,只有5名官兵留守營區,照樣突然拉起緊急集合警報。有兄弟連隊官兵感到不解:“這麼一點人,有必要拉動嗎?”連隊上士黃銀栓說:“留守人員也是戰鬥員,同樣要時刻準備戰鬥!”

在六連,無論任務有多重,連隊的嚴整作風始終不變。有一次,“相約強軍新時代”網路名人進軍營活動到六連進行網路直播。連隊決定留5名戰士協調保障,其餘人員像往常一樣組織訓練。營區井井有條的秩序、官兵嗷嗷叫的士氣,讓這些網路大V們紛紛點贊:“‘硬骨頭六連’果然名不虛傳!”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3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釋出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93年前,偉大領袖毛澤東在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從此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組織保證。

而黨支部同樣紮根在每一個農村,作為組織工作的“橋頭堡”,農村黨支部更要對標學習“硬骨頭精神”,加強理論學習能力、注重實踐鍛鍊,提升協調能力,補足短板缺陷,克服本領恐慌,以“硬本領”鍛造“硬骨頭”,爭當脫貧攻堅戰的基層“特戰隊”。

學習能力要過硬。“事業發展沒有止境,學習就沒有止境。”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生活日新月異,所面臨的新事物、新知識、新概念、新理論層出不窮,農村黨支部只有堅持學習,才能錘鍊過硬學習能力。要緊扣時代步伐,堅持以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為基,以高新科技知識為翼,加快知識更新,鉚足“逆水行舟用力撐”的勁頭,錘鍊過硬學習能力。要堅持黨的理論知識學習,農村黨支部要有“大格局”,要帶頭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和中央會議精神,定好學習方向,講好農村黨課。要堅持學習高新科技知識,農村黨支部要有“寬視野”,要帶頭瞭解接觸新生事物,捕捉隱藏機遇,鋪好發展道路,做好鄉村規劃。

實踐能力要過硬。“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硬本領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要學以致用,主動融入發展大勢,為鄉村發展“添薪加柴”。農村黨支部不能墨守成規,要抓住彎道超車機遇,敢於落實新政策,敢於嘗試新事物,要敢於“吃螃蟹”,爭做“領頭雁”。要敢於落實新政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各級配套優惠政策紛紛出臺,要本著為人民負責的態度,排除萬難,主動申請試點,搶抓政策“視窗期”,夯實發展基礎。要敢於嘗試新事物,隨著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以直播電商為代表的線上經濟強勢崛起,要本著為歷史負責的態度,毋懼障礙,主動對接平臺,搶抓銷售“空檔期”,開拓發展思路。

協調能力要過硬。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農村因生活相對封閉,家長裡短、鄰里矛盾在所難免,黨支部在助力鄉村發展的同時,也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揪出癥結,及時解決矛盾,協調鄰里關係,凝聚發展合力。要及時發現問題,在開展日常工作時,要認真傾聽群眾心聲,從言語和行動中發現苗頭性問題和各種矛盾的新動向。要揪出問題癥結,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將問題分為即時解決的鄰里矛盾,亟待解決的群體矛盾。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能夠即時解決的家長裡短、鄰里矛盾,要第一時間出面疏導群眾關係,將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於亟待解決的群體矛盾,要第一時間迴應群眾訴求,穩定群眾情緒,及時彙報上級黨組織,會同專業人員到村協商解決。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維護和諧穩定,凝聚發展合力。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方隊中,有一面旗幟屬於“硬骨頭六連”。擎旗手王開說,這面戰旗是先輩用鮮血染紅的,在黨的帶領下,六連打贏了一場場險惡的戰役,官兵對堅持黨的領導堅貞不渝。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傳統、講連史,六連官兵不僅對優良傳統如數家珍,而且個個通曉連史,人人都是解說員,官兵通過解說扎牢了感情根子、植入了忠誠種子。

少數民族士兵艾力扎提·艾合買提初到六連時,生活習慣不一樣、訓練節奏跟不上,一度令他對軍營生活有些沮喪。指導員馮傑專門找他談心,並培訓他擔任連史館解說員。

瓦子街戰鬥、小尖山戰鬥……艾力扎提·艾合買提一有時間就扎進榮譽室,悉心品味戰鬥歷程和英模故事。潛移默化中,艾合買提重燃夢想、重拾信心,為了練強體能,他主動給自己加碼,如今,艾合買提不僅軍事素質越來越好,紮根軍營的理想信念也愈發堅定。

一把拼彎的刺刀、一封訣別的家書、一根帶血的挑杆……連隊命名紀念日,馮傑將官兵集合到連史館,動情講述“三件傳家寶”的故事。這三件傳家寶,成為六連官兵傳承紅色基因、鑄牢軍魂的重要載體,現在每逢新兵入伍、幹部調整、執行重大任務等重要時刻,他們都要組織官兵到榮譽室瞻仰三件傳家寶,教育引導官兵牢記歷史,不忘初心。

今天我以六連為榮,明天六連以我為榮。“連隊厚重的歷史傳統,正是官兵愛黨信黨、忠誠於黨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繫。”馮傑說,“硬骨頭六連”不僅有輝煌的歷史、卓越的戰功,更有一茬茬官兵用實際行動書寫著今天的故事、明天的連史。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5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週年之際,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被習近平總書記點贊過的“硬骨頭”,硬在哪?“硬骨頭六連”是一支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81年來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161場戰役戰鬥,立下赫赫戰功,贏得傳世威名。而今“硬骨頭六連”的硬,不僅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硬,也是勇於迎接資訊時代,從傳統步兵轉型升級到裝甲步兵,陸地海上兩棲作戰,敢闖敢拼的硬。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新時代更要發揚“硬骨頭“精神,匯聚起強國興軍的磅礴力量。

鐵心向黨,傳承“硬骨頭”的紅色基因,築牢強軍之魂。黨旗所指即軍旗所向。聽黨指揮、服務人民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和宗旨。從傳統步兵的革命年代到陸海兩棲的新型戰場,“硬骨頭六連”黨支部始終發揮著戰鬥堡壘作用。每次急難險重任務,黨員幹部都挑重擔、衝在前;每次比武考核,黨員幹部都站第一排、跑第一棒、打第一槍;每次險難課目訓練,黨員幹部都駕第一車、乘第一舟、當第一攀。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賡續輝煌的密碼。在今年抗疫防汛的主力戰場,人民子弟兵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淬火成剛,才戰疫情、再赴災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累計出動72.5萬人次、協助地方轉移受災群眾13.7萬人,打贏了人民生命保衛戰。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解放軍向世界12國軍隊提供防護服、醫用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有力維護了國際公共衛生安全。

尖刀向內,接續“硬骨頭”的變革魄力,開拓強軍之路。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獲得發展進步的生機活力,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硬骨頭六連克服改革的陣痛,直面武器裝備更新、體制編制調整、戰場駐地變換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積極探索新體制新編制下部隊戰鬥力轉型,他們多次圓滿完成重大演訓任務,摸索形成戰場資訊共享、近距離火力支援等10餘種新戰法,在改革強軍路上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20__年國慶閱兵場上,人民軍隊以改革重塑後的全新面貌接受黨和人民檢閱。領導指揮方隊、火箭軍方隊、戰略支援部隊方隊、聯勤保障部隊方隊、文職人員方隊等新名稱、新方隊,展示著新時代人民軍隊的新構成、新風貌。實現新時代強軍目標,需要進一步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釋放改革效能,啟用部隊發展潛能,推動不同軍兵種部隊資訊互聯,提升聯合作戰能力,把政策體制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

精兵向學,發揮“硬骨頭”的聚才效應,夯實強軍之基。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實現強軍目標,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硬骨頭六連在全旅率先走開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訓練路子,指揮士官全部達到優秀“四會”教練員水平,人人掌握機降、狙擊、攀崖等至少一項戰場實用技能,全連官兵精通駕駛、炮手等2個以上專業,連隊幹部戰士中,大專以上文化佔78%,還有博士和碩士生,充分發揮了聚才效應。強軍興軍碩果的取得,需要為軍事人才提供更豐沃的土壤。要進一步拓寬從士兵中選拔生長軍官渠道,吸引“雙一流”在校生士兵免試攻讀軍校,軍校要全方位重塑人才培養體系,著力提升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使培養出來的指揮員能打仗、打勝仗,鍛造大批對黨忠誠、堪當重任的強國強軍事業可靠接班人。

“兵者,國之大事。”在收官十三五、共圓中國夢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更堅定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後盾,書寫強軍興軍的時代答卷。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6

“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在浙江慈溪,提起錢海軍,幾乎無人不識。

自1999年以來,這名慈溪市供電公司普通電工一直利用業餘時間無償為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也為許多生活困難的老人送去光明和溫暖。23年來,他資助貧困學子27名,結對困難老人100餘戶;23年來,他提供免費電力維修志願服務2.5萬小時,惠及1.3萬人次,帶動身邊1200多人開展志願服務3600餘次,累計13.5萬工時……如今,很多人在他的帶動下投身志願服務。

口口相傳的“電力110”錢海軍個子不高、面龐方正,戴著一副邊框眼鏡,看起來樸實無華。

1998年10月,錢海軍從周巷老家搬到中興小區。有一天,錢海軍下班途中遇到社群工作人員。當被問及能否加入社群義工組織為小區居民義務維修電力故障時,錢海軍爽快地答應了下來:“沒問題,有事儘管叫我好了。”

第二天,錢海軍早早來到滸山街道白果樹社群居委會填寫了一張申請表,從此他就成了社群的“編外人員”。社群工作人員去居民家中走訪、摸底時,總會叫上錢海軍。走訪過程中看到有需要幫忙的,他都會搶著去做。

一次,一位老人家裡的日光燈不亮了,正在吃飯的錢海軍接到電話,馬上放下飯碗趕去修理。技藝嫻熟的他很快排除了故障,老人對他讚不絕口,逢人就誇他“水平高、態度好”。

從那以後,社群接到居民求助後,就會聯絡錢海軍。保險絲斷了、插座沒有電、新買的燈泡不亮……他們都會找錢海軍幫忙。當時,錢海軍在慈溪市供電公司下屬的大明電氣裝置成套有限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五六點鐘就要出門,晚上很晚才回來。然而,不管工作多忙,他下班後準去解決當天居民求助的問題,碰到實在棘手的問題,就利用週末時間處理。很長一段時間,居民們都誤以為,這位認真負責的小錢師傅是社群的專職電工。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7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裡,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佈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牆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說。

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來到這裡,光榮院為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隻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瀰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裡。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於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說:“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裡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說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訊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飢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衝過去。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通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後,他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釋出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孫景坤是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農民,現年96歲。他先後經歷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等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戰爭年代,他衝鋒陷陣、英勇頑強,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負傷回國後又堅持重返戰場,用熱血青春詮釋了革命戰士的赤膽忠心,曾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多次,被授予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勳章等榮譽稱號。在和平年代,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幾十年如一日紮根鄉村,用執著堅守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徐振明是吉林省通化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所首任所長,現年95歲。他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轉戰大江南北,經歷戰鬥無數,留下累累彈傷,從“娃娃八路”成長為“戰鬥英雄”,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保家衛國捨生忘死、英勇戰鬥,曾榮立多次戰功。他退伍不褪色,轉業到楊靖宇烈士陵園工作,父子兩代默默付出,守護英雄陵墓60餘年,身體力行保護革命遺蹟、講述英雄故事,弘揚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教育了無數青少年,感動了廣大社會群眾,20__年被評為“中國好人”。

孫景坤、徐振明同志的先進事蹟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群眾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傑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革命戰爭年代,他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為保家衛國、維護和平立下不朽功勳;和平建設時期,他們不改初心本色,堅守革命理想,保持優良作風,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革命戰士英勇頑強、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誠品格,退役軍人永葆本色、接續奮鬥的優良傳統。大家紛紛表示,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時代楷模”釋出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孫景坤、徐振明“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孫景坤、徐振明同志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分別為孫景坤親屬代表、徐振明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牌和證書。遼寧省、吉林省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退役軍人代表、青年學生代表等,在本地雲釋出現場參加釋出儀式。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9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裡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脫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絡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20__年,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裡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後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展的方向——生態旅遊。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脫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鎮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著團隊四處談專案、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業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遊環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風光帶,讓這個深山裡的貧困縣煥發光彩。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戶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20__年,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脫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20__年11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王紅旭同志出身教育世家,一家三代均為老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強健體魄,他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關心關愛學生,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深受學生喜愛。20__年以來帶領校田徑隊取得優異成績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好評。王紅旭老師一腔赤誠愛黨愛教,以生命託舉生命、以大我彰顯大愛的事蹟感人至深。通過對王紅旭老師先進事蹟的學習,我被王紅旭老師在危難時刻捨己救人、用生命託舉生命的大愛精神深深感動著。王紅旭老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英勇壯舉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

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要以王紅旭老師為榜樣,將王洪旭老師留給世間的“愛”謹記心間,將這份“愛”傳承,並用這份“愛”溫暖我教育的每一位學子,王洪旭老師雖然隨著冰冷的江水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是他愛的火焰將永遠不滅,照亮教育系統每一位老師前行的路,引導中華大地每一位莘莘學子不斷前行。我亦將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教育事業。提升自身政治素養和師德素養,以實際行動,心懷大我,無私奉獻,做德才兼備的新時代好老師。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雖然20__年已經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今年98歲的她到現在還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會到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上班,她說“我不願這兩年白活著,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期頤歲月,本該是安享晚年、樂度餘生的時候,李桓英卻毅然放棄“小我”的修養生息,為麻風防治事業貢獻餘生的力量,實屬俠之大者,憂國憂民,令無數人敬仰。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從青澀懵懂的青蔥歲月到朝氣蓬勃的青年時光,從血氣方剛的盛年時代到老驥伏櫪的遲暮之年,年輪雖抵擋不住歲月的沖刷,生命芳華卻因時間而沉澱。即便歲月洪流再猛烈,也衝不走你那顆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業擔當的執著和永不止步的奮鬥之勁。再看百年光輝歲月,流走的是年輪,不變的是你“赤誠無私”的情懷。

從國外輾轉回到國內的“堅決”中,有你的忠肝義膽、家國情懷。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夠成就一生偉業、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家”,都不失擁有一顆赤誠之心。在當時,29歲的李桓英已經就任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和性病專家,但七年任期結束後,她決然地拒絕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聘任,瞞著家人、經過幾經周折,回國從事傳染病防治工作,為的是報效祖國、為國奉獻。記者在採訪李桓英“為什麼回到祖國?”李桓英說:“我不忘本、我應該回,正當其時。”正是那根植於內心深處的愛國之情、為國為民的忠肝義膽,才讓她始終不忘當初努力的初心與立下的誓言,才讓她義無反顧地放棄外國高薪,也要為國家、為人民履職盡責,這無疑是一種魄力、一種擔當、一種奉獻。在大家都不願從事的事業領域,她擔起了與麻風病人零距離接觸的第一人;當大家在瓶頸於溫飽線周圍、陷入健康危機之時,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風寨,為病人送去藥品與醫療技術;就這樣,在一步一步的走訪、調研、研究和論證中,研製出了麻風病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帶領國人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李桓英這種“舍小家為大家”情懷的背後,彰顯的是她對黨的忠誠、對祖國的赤誠與熱愛,對人民的惦記與關懷,令無數人感動至極。

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那份“虔誠”中,有你的赤膽忠心、執著堅定。“我回國不後悔,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黨旗飄飄,我們始終敬畏那片紅色理想;拳拳誓言,我們始終向黨致敬靠攏。從南湖紅船啟航,經歷革命鬥爭、爭取民族獨立,進行革命建設、托起築夢底盤,走過改革開放、創造人民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偉大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李桓英深深知道並時常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堅定向黨靠攏、跟黨走,始終發揮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精神,虔誠地期望加入中國共產黨。從群眾到共產黨員的“路上”,她執著堅守著那份虔誠,她始終用一言一行踐行黨的初心和使命,在擔當作為中不斷詮釋著對黨的忠肝赤誠與堅守摯愛,終於在95歲成為光榮的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它不止給予我們榮譽自豪,更是賦予我們責任與使命。我們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者、推動者,要錘鍊堅強黨性,培植黨性修養,永保共產黨人的先鋒本色,用忠誠、擔當、無畏向黨感恩獻禮。

從退休到重回崗位的那份“堅持”中,有你的篤定擔當、恪盡職守。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98歲毅然回到工作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歲。這質樸而又堅定的言語間,我們深深感受你對工作的摯愛和對理想的那股執著。試想,98歲的你會在幹什麼?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安享餘生歲月,並不會像李桓英這般地偉大,即使接近期頤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不是自己安樂的晚年,而是家國責任和使命擔當。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李桓英要將歲月年華都拋灑在“工作”中,要將一生都奉獻給“人民”,這是多麼偉大的擔當與情懷。處在基層一線的年輕幹部,要學習李桓英這種敬業奉獻的精神,要善於在艱苦環境、基層一線中磨練、拼搏、奉獻,牢牢揣緊內心的承諾與誓言,扛起肩上的責任與使命,只為幹好本職工作而詮釋自己的赤誠。

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這個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長度去丈量,這份擔當使命需要一生的執著去堅守。只要生命還未真正殆盡,守初心擔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續……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20__年11月29日上午8點半,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排程會在酃峰賓館召開,這是他生前參加的最後一個會議。

主持會議的縣委副書記饒祥明說——

開會之前,他的臉色很不好看。我勸他,你身體不舒服,今天的會就不要參加了。他說:“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我要參加。”

會上,相關領導作動員部署後,黃書記最後作總結講話時,與會同志都感到意外。因為平時,他講話充滿激情。但是大家發現,那天他的聲音很細很弱,坐在後排的同志幾乎聽不清,以為他前面的話筒沒開啟,都扯長脖子往前看。這麼重要的會議,他沒有發揮,只講了十來分鐘就結束了。

“黃書記今天怎麼了?”大家用疑惑的目光互相詢問。

大家不知道,七天前,黃書記的身體就出問題了。

11月22日,縣委常委會會後,他的臉色不好,跟我說,胸口有點不舒服。我建議他休息一下:“抽空到市裡做個檢查,市中心醫院消化科有位專家是我們炎陵人,我熟,我幫你聯絡。”

他說:“年底事多,忙完了再說。”

後來我們勸了好幾次,他都沒答應。

一週下來,他吃不下東西,只能喝點湯,吃點稀飯,只是要求稀飯裡面放點鹽。他說:“不加點鹽,沒力氣。”

食堂炊事員也覺得反常,背地裡問我:這幾天我做的麵條,黃書記都沒動,是不舒服了,還是嫌棄我做飯了?

我們都覺察到他身體不舒服,但是誰也沒想到竟這麼嚴重。

最後這次會上,他講了什麼呢?

他講,脫貧攻堅極端重要,我再強調四個問題。一是認識問題,全縣上下要進一步提神鼓勁,克服“疲勞、鬆懈、麻痺”情緒,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抓實抓好。二是目標問題,確保不發生底線問題,全力以赴,爭取脫貧攻堅取得更好的成績。三是作風問題,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責任,確保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四是責任問題,按照“誰牽頭誰負責,誰管轄誰負責,誰聯絡誰負責,誰失責誰負責”的原則,落實責任體系。希望大家堅守崗位、下沉一線、嚴守紀律,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

最後他說:“總之,相信大家,辛苦大家,拜託大家,讓我們咬緊牙關再攻堅,共同把脫貧攻堅工作搞好!”

這是他參加的最後一個會議,這是他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總指揮”,發出的最後一個脫貧攻堅動員令。

他用生命,展現了共產黨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譜寫了一位扶貧書記“為脫貧而來,為脫貧而去”的壯烈人生,炎陵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為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裡一干就是五年。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域性,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群眾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為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為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為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為“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為。在他身上,人民群眾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眾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著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危難急重前,黨員顯擔當。疫情防控展風采,誰說女子不如男?

疫情無情人有情。巾幗不讓鬚眉,疫情防控,機關巾幗黨員也在做貢獻。為了展現機關巾幗黨員戰"疫"風采和光輝形象,縣直機關工委聯合縣婦聯對機關女黨員在疫情防控一線先進事蹟進行宣傳報道。

紀委監委黨支部王俠:履職盡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傳報道。作為宣傳部長,在疫情防控期間,王俠同志履職盡責,積極主動做好宣傳報道。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她多次聯絡協調縣電視臺、縣政府網站,在縣電視臺、潼關清風網、縣政府網站等公開《關於在全縣疫情防控工作中受理檢舉舉報的公告》、《潼關縣紀委監委疫情防控期間暫停接待群眾來訪的公告》等;通過潼關清風網、西嶽清風網等及時宣傳報道各級各部門紀檢監察幹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向市紀委監委報送我縣紀檢系統工作開展情況和紀檢監察幹部疫情一線工作動態。除了幹好宣傳工作,她還積極參加小區防控值守和督導檢查。值守小區她一絲不苟,認真對小區的人員進行檢查、登記、排查,重點嚴禁外來人員進入,並對務工返回人員進行自行隔離,努力守護小區人民生命安全;督導檢查她認真細緻,重點檢查各小區、檢查點對重點人員的排查和防控、防控責任落實、重點卡口設定等情況,壓緊壓實主體責任,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組織部黨支部丁豔:衝在前,作表率,巾幗也能守好"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丁豔同志主動請纓,擔任部機關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社群共建組組長,衝在抗擊疫情第一線。1月31日到崗後,她帶領幹部深入小區逐戶上門走訪,詳細瞭解小區25戶82人的基本情況,迅速建立住戶人員資訊表冊,做到不漏掉一戶一人。為進一步密切與住戶的聯絡,她主動與小區樓長進行對接,建立了花園小區疫情聯防聯控微信群,與業主進行線上交流,每天傳送疫情防控動態、防護知識,推送購物買藥微信銷售平臺,使群眾不出小區門就能收到日常生活物資,更贏得了住戶對防控工作理解與支援。她帶領值守幹部三班輪流值守,無縫對接,對花園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設立登記點,製作出入登記本和出入證,每戶一證,小區人員進出必須出示出入證,並進行嚴格的登記,非本小區人員及車輛一律禁止進入;堅持每天對小區進行全覆蓋消毒兩次,通過印發倡議書、懸掛條幅、微信群等形式宣傳疫情防護知識,嚴格守好疫情防控"門"。瞭解到一線幹部在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個人防護物品缺乏時,她多方協商,積極溝通,協調到口罩、84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送到一線幹部手中。她還多次深入村組,慰問堅守在一線的第一書記,為他們送去防控物資,送上組織的關懷。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肖文儒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從業38年,他參與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員,用英勇無畏和專業細緻守護生命。

今年1月初,山東棲霞五彩龍金礦發生爆炸,礦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隨應急管理部工作組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救生孔提前兩天被打通,井下傳回了敲擊聲。

歷時14個晝夜,肖文儒超前預判,沉著指揮,11名礦工安全獲救。

井下救援險象環生,從業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衝鋒在前。

20__年,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礦工。

20__年,遼寧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駐守井下11個小時指揮救援,被困83人全部獲救。

肖文儒不斷總結實戰經驗,參與編寫了10萬多字的各項救援手冊,組織培訓了91支國家救援隊伍,推動中國礦山救援水平達到了世界一流。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建立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__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著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與土地相親,與農民相親,是農家兒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懷,也是科學家朱有勇從未變過的人生座標。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回到雲南搞科研;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獨闢蹊徑找到了作物品種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因為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該科研領域,將這項技術在農村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國11省市累計推廣1.2億餘畝,使百萬農民從中受益。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1949年8月,盧永根按照組織上的安排,順利考入私立嶺南大學醫學院,同時領導著嶺南大學的地下學聯工作。之後不久,因承擔社會工作過於繁忙,而醫學院的課程又過於繁重,盧永根轉入了課業負擔稍輕的農學院,自此開始接觸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事業——農學。

1952年11月,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農學院和中山大學農學院合併為華南農學院,盧永根也隨之成為華南農學院大四的學生。

在華南農學院裡,盧永根認識了原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丁穎教授。丁穎早年留學日本學農,回國後在廣州從事稻作研究,卓有建樹,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水稻育種領域便有“南丁(穎)北趙(連芳)”之稱。丁穎給高年級學生講授專業補充課,主要內容是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演變和中國稻作區域劃分,這門課程深深吸引了盧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後走上稻作研究之路。

1953年8月,盧永根大學畢業,黨組織安排他留校任教。從此他成為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助教,不僅從事教學,也承擔一定的研究任務。

留校工作之後,盧永根和丁穎在工作上有了更多交集,除了在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他們還是華南農學院僅有的兩位廣州市人大代表,常常要一起去參加會議。40多歲的年齡差異,並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1955年,經華南農學院選派,盧永根到北京農業大學參加為期兩年的“全國作物遺傳選種進修班”,課程內容以米丘林遺傳學為主,由蘇聯專家費·米·普羅茨科夫講授。但盧永根本人根據以往的育種實踐,主張實事求是,反對全盤以米丘林遺傳學作為業務指導。他堅持認為“蘇聯專家的國際主義精神是很感人的,但政治和業務不能混為一談,美國教授業務(注:主要指摩爾根遺傳學)好,但政治上反對我們,這個我們也分開來看”,而當時的狀況是“對蘇聯專家盲目崇拜,對中國專家不夠重視”。在1958年的整風運動中,這些觀點成為盧永根政治上的重大問題,被給予留黨察看一年處分。

1957年,丁穎被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調往北京工作,但許多業務工作仍留在華南農學院,盧永根繼續在這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61年8月,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助手,丁穎選中了盧永根。次年八月,盧永根赴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為丁穎的科研助手。

身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的丁穎並沒有因為行政工作繁忙而放棄自己的研究業務,他多年一直希望進行的全國範圍內的水稻品種和栽培技術考察開始實施,盧永根成為本項研究最重要的參與者。甚至,在有些丁穎無法親自參與的時候,由盧永根來代替他完成了部分工作。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這是一場場與時間賽跑的生死救援,也是一次次隨時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的艱險任務。38年來,肖文儒從一名普通的礦山救護隊員做起,先後參與、指揮和指導礦山、隧道、山體垮塌等事故災難救援700多起,成功解救被困群眾1000餘名,在多起重特大複雜礦山事故救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已經是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的肖文儒經常深入救援一線,用經驗與智慧、職責與使命,挽救一個又一個生命。

將生死置之度外

應急救援與風險、災害、事故作鬥爭,隨時可能面對極端情況和生死考驗,是讓普通人“敬而遠之”的職業。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隨後的幾次任務,讓他真切感受到應急救援的危險。

一次,原大同礦務局一煤礦採空區著火。身為技術員的肖文儒冒著接近人體極限的高溫,帶著隊員打密閉牆。井下熱浪翻滾,所有人只能閉著眼睛作業;在之後的一次任務中,他親眼目睹曾朝夕相處的戰友在濃煙中迷失方向,碰掉氧氣呼吸器從而失去生命。

高溫、缺氧、二次爆炸,險情時刻威脅著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危。肖文儒至今還對上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記憶深刻。當時,由於通風不暢,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身為救護大隊副大隊長的肖文儒帶著2名隊員緊急趕往事故現場。當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時,他突然意識到,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發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極大。

“臥倒!”話音剛落,隨著水槍裡噴射而出的水柱,“轟”的一聲巨響,二次爆炸發生了。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犧牲了。”肖文儒說。

在肖文儒38年應急救援生涯裡,這樣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太多。20__年6月5日,遼寧省本溪龍新礦業有限公司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按照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了。

教科書式的救援案例

“肖文儒總能在最短時間內作出科學決策和正確判斷,是礦山救援的一張‘名片’。”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管理處副處長戴其浩說。

2020__年初的山東棲霞市笏山金礦“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被譽為“教科書式的經典事故救援案例”。被困人員處於井下約600米位置,救援深度較為罕見,同時現場地質情況頗為複雜,鑽孔救援難度極高,井下湧水也時刻威脅著被困工人的生存環境。

起初,現場指揮部決定佈置4個鑽孔進行施救。但由於該礦岩層地質條件複雜,不僅有構造破碎帶,而且2號鑽孔卡鑽廢棄。應急管理部工作組成員肖文儒果斷向指揮部建議――再增調國家礦山應急救援大地特勘隊一臺高效能鑽機和專業操作團隊趕赴現場救援。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1月13日開鑽的3號鑽,孔鑽至井下521米處時,井底偏移達7.4米。經專家組充分論證,決定由新調來的大地特勘隊對3號鑽孔進行糾偏透巷。17日13時56分,“生命通道”終於打通。在救援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由於3號鑽孔湧水在巷道積聚,工作組建議指揮部啟用備用的4號鑽孔代替3號鑽孔,承擔“生命通道”功能。為防止4號鑽孔發生湧水,肖文儒建議“先堵水再透巷”,被指揮部採納。

最終,在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的全力指導和幫助下,經過1000多名搶險救援隊員14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成功救出了11名被困礦工。

始終奮戰在一線

38年的應急救援生涯,肖文儒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危險與困難,同時也收穫了榮譽和感動。有一次,肖文儒帶隊成功救出井下被困人員後,一位80多歲的老母親攔住他,“撲通”一聲向他下跪:“謝謝你們,救了我的孩子!”

這一幕永遠刻在肖文儒的腦海中,讓他深深認識到這份工作的偉大與光榮。“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8個沉甸甸的大字,不僅貫穿肖文儒應急救援事業的始終,而且也是他內心深處對於人民“守夜人”最樸實的承諾。

“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當被困人員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那種欣慰、喜悅、激動,是做其他行業很難體驗到的。”肖文儒說。

20__年10月1日,肖文儒作為應急管理系統廣大幹部職工代表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群眾遊行活動,登上“眾志成城”方陣彩車為新中國慶生,當彩車經過天安門城樓時,他不禁熱淚盈眶。

紛至沓來的榮譽和讚賞並沒有讓肖文儒迷失方向,他仍像剛工作時那樣,奮戰在搶險救援第一線。“他始終堅持只有下井勘查,掌握第一手情況,救援方案才更有針對性,救援行動才更有效。”應急管理部礦山救援中心綜合處二級調研員、副處長歐陽奇說。

肖文儒說,機構改革後,礦山救援隊伍與消防救援指戰員共同戰鬥,學習了很多,也認識到不足。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坎要邁,“我將始終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強意志,擔當作為、履職盡責,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關頭、在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面前,不畏艱險,逆向而行”。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清晨,陽光灑滿房間,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軍裝上閃耀著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章、紀念章,陪伴了老人數十年。這裡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紮根鄉村,帶著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後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瞭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南北征戰

留下20多處傷疤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和戰友們星夜兼程,集結安東(今遼寧丹東)待命。

部隊駐地離家鄉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從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後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後,孫景坤不顧腿傷尚未康復,再次奔赴前線。

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說:“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上手榴彈和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幾次反撲失敗後,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6次反撲,都被志願軍戰士們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鬥的志願軍戰士傷亡慘重。孫景坤說,這麼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了誓言。戰爭在他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著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面板說,“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後來腿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南北征戰,孫景坤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回鄉務農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後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他將組織關係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隻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

回鄉務農後,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更沒有藉著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他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只知道父親是一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那段經歷,那是他心裡永遠的痛。”大女兒孫美麗在與父親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從戰鬥英雄到普通農民,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經歷過戰場的孫景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後來,孫景坤當上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群眾的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說。那時候,村民們並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都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孫景坤帶領鄉親發展農業生產,建設鄉村,並組織村民先後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條河常年發水,孫景坤與鄉親一起攔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當時,沒有機械化裝置,孫景坤就帶頭用土籃挑、用肩扛運送土石,每天起早貪黑,一干就是幾個月。”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說,雖說是簡易壩,但在當時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也保住了集體財產。

淡泊名利

從不計較得失

戰爭年代,孫景坤征戰沙場,經常幾天幾夜吃不上一頓飽飯,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提過其他特殊要求。

孫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兒孫美麗家。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裡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扛凍,夏天有時還需要穿棉襖,但他常說:“和當年在坑道里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麼。”

“按理說,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我在生產隊幹活,隊裡見我勤快,把我的工分從4分漲到了7分。他知道後,專門開會批評了組長,並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來。”孫美麗說,年輕時她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著年歲漸長,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多年來,孫景坤主要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入養家,除了政府每年發放的優待撫卹金,他一分錢也不向國家多要。

村裡有人說:“老孫,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太吃虧了。”孫景坤回答:“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麼叫好處,什麼叫吃虧。”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張桂梅老師因其關於全職太太的有關評論,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這本來可以是一個具體討論的問題,然而一些評論者撇開鄉村教育這個具體背景的抽象批評,實際上偏離了真實的語境和問題,帶偏了節奏和方向。我們有必要在這個脫貧攻堅的最後關頭,站在大山深處來想一想,張老師這番話背後的故事。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家喻戶曉的口號,它無比正確,更無比政治正確。然而現實就是這樣殘酷,實際上直到今天,教育與貧窮之間仍然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路徑”,這不是一句空話。

按照截至20__年的絕對貧困標準,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就達到了脫貧的門檻。如果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堅持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還能更進一步去讀一個高中或中職,甚至再讀大學或高職,他們畢業後可能從事某個技術工種,考上公務員,當上教師,還可能自主創業、經營小買賣,他們的月收入會輕鬆超過4000元。而他們只需要每年拿出一點來接濟自己的父母,就能夠讓整個家庭脫貧。

高中教育,是目前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容易被忽視的盲區。我們看中西部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要比東部發達地區慢一個節拍。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全國的目標是“促兩基”,也就是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本世紀初到十八大這十年左右時間,是“促均衡”的階段,也就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間,叫做實現“基本均衡”的階段,這個基本均衡,就是貧困縣脫貧摘帽必須的一個前提條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有多項量化指標)。十九大之後,又提出了“優質均衡”的目標。實際上,貧困地區比全國的節奏總是要慢五到十年左右。

上面這四個階段的所有這些目標,都是指向義務教育的。但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在於,如果義務教育水漲船高之後,高中教育的源頭活水是絲毫不必發愁的。

貧困縣的高中最發愁的是兩件事:留不住好老師,招不來好學生。為什麼非要強調好,因為高中教育本身並不是法定義務,理論上,高中有權力“挑肥揀瘦”、“嫌貧愛富”——我指的是偏好更好的生源。哪怕現實中的義務教育也在挑揀“學生”,但政策導向和道義上是不被支援的,因為它違背了義務教育要求適齡兒童少年普遍接受教育這種有教無類的基本定位。

按照貝克爾的理論,一對貧困的父母對子女的投資到了高中教育這個階段,就面臨非常艱難的選擇。因為他可能面臨因教返貧的境遇,義務教育階段的各類費用固然能夠減免,高中階段對於貧困縣的貧困生也有一些特殊政策,但畢竟還是會產生額外的不少開銷。所以一些貧困地區的父母傾向於不支援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完成後繼續讀書。

筆者前不久在國務院扶貧辦組織的一個研討會現場,聽到來自教育部門的一組資料,實際上貧困地區輟學的四個主要原因就包括:因學習困難而輟學、因外出打工而輟學、因早婚早育而輟學、因信教而輟學。早婚早育輟學而造就的“全職太太”,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城市小布爾喬亞意義上的“全職太太”,恐怕是前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天壤之別吧?

張桂梅們做的是一件逆水行舟的難事。難處之一,是她要辦一所不收費的普惠型高中;難處之二,是她的第一屆學生完全是來者不拒、“敞開收購”,高中入學分數線之低、學生生源質量之參差不齊可想而知;難處之三,是她把生源完全鎖定為女生,矢志辦一所女高。迎三難而直上,真真好大的口氣!

我在沒看張老師的視訊之前,也先入為主地在心中提了一個視訊中同樣的問題,在今天這個時代還要辦純而又純的女高,是否有些不切實際、追求女權主義的極端實現?

但張老師的回答很實在,只用了一個例子,就讓我信服。她講到去看一個高三的女生,因為家中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祟,寧肯給國小、國中的弟弟們補習,甚至任由他們給姐姐備考添亂,也不願給高三的女兒投入一點點關愛。張老師爆了一句粗:“我說你腦子有病吧?”

妥了,要的就是這句話,爭的就是這口氣,就是要辦一所女子高中!

結果是,第一屆的畢業生90%上了大學,一本上線率到了40%。這個數字在很多人看起來覺得沒什麼,但就我短短一年掛職扶貧期間對縣域高中教育的瞭解,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早幾十年,包括我們讀書的九十年代,每個縣的高中都有足夠的各自為戰的勇氣、底氣和絕活兒。時過境遷,今天不同了。今天的縣高中,特別是貧困縣的縣高中,面臨著自下而上的優質生源匱乏和自上而下的地市層面對於縣域教育的擠壓和虹吸。

教育是費錢的。要辦好教育,砸錢是必要條件。地市擁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又因為行政層級的有利條件而具有碾壓縣域的政策勢差,因此近年來經常出現這樣一類現象:往往是州市政府舉全市之力興辦一所新的高中,再在中招錄取批次上給予這所高中以更大的優先順序,在資金、師資隊伍、學校管理層引進人才等方面給以支援,假以時日,三年之後,一個新的教育高峰就能拔地而起。一所州市重點高中崛起的背後,往往是無數具有悠久傳統的老牌縣重點中學的每況愈下。

由此再反觀張老師20__年辦的這所女高,能從第一屆畢業生開始,連續至今保持這樣高水平的培養績效,實在是創造了奇蹟。

有人會說,這有什麼值得宣傳呢?甚至與今天官方一再倡導的減負和素質教育的導向都是相悖的。

這就是“何不食肉糜”了。

第一,用張老師自己在視訊採訪中的無奈回答,就是:“我們只能這麼做,否則這些大山裡的孩子考不上浙大、廈大、武大。”

我想大部分中國人都經歷過這種大學聯考,也知道刷題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心智的摧殘,但是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在指揮棒規則和基本生態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之前,奢談素質教育都未免是“裝外賓”。

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在貧困縣掛職的一年,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對於城市的孩子來講,素質教育真的十分有必要,因為整個城市的各個層級的招錄環節乃至入學後的很多場合,都十分注重一些綜合素質、口頭表達、思維邏輯等方面的能力。但對於貧困地區的孩子來說,我幾乎每次到一個山上的國小,都看到他們九點多開始上課,十一點多就下課吃午飯了,然後午休到兩點鐘繼續上課,五點出頭又下課了。你們掰著指頭算算,僅從學習時間來說,他們的負擔重嗎?還要減負?至少應該先拉平到和城市裡的孩子同樣的學習時長吧!

第二,我想起去年學校主題教育期間,邀請原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教授來學校作輔導報告時,他講的一個觀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實際上,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成長,這種成長不是揠苗助長,而是一種自我激勵式的自生長。今年長得比去年高,明年長得比今年高,就是一種成長,就是一種通過好好學習而獲得的天天向上。必須看到每一個學生相對於自身的進步。張老師的第一屆學生,相對於他們進入高中時的成績而言,他們的大學聯考成績,當然是一種飛躍。

陰差陽錯地,今年的七月又成了大學聯考的日子。大學聯考結束後,張桂梅老師成為新聞的熱點,其實這些年來她早就因為這些近乎完人的無私奉獻而名聲在外。

人的選擇是受到很多歷史際遇的偶然性影響的。如果當初她的丈夫沒有身患絕症而離世,她也許不會離開大理這個傷心地而到麗江。如果她沒有在麗江那所縣城的高中身患重病,如果她的同事和全縣的老百姓沒有熱心地為她捐款治病,也許她骨子裡的那種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和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激情也不會被激發;如果她沒有走進大山親眼目睹那麼多輟學女孩,也許她也不會燃起為大山裡的姑娘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的想法。

張老師是一步一步活成今天在世人眼中近乎完人的樣子。完人,意味著無我,意味著執著,也意味著孤冷。實際上,她把數百萬的各類獎金全部捐資助學而沒有留給親人一分一毫,她沒有子女而又在福利院收養了不少兒女,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如果你仔細看採訪視訊,會發現20__年剛到麗江不久的張桂梅,膚色是鮮亮的,麗江的山水是養人的。然而今天的張桂梅,非但渾身傷病,眼角皺紋也十分明顯。那皺紋,是教育扶貧的艱辛道路上,這頭“老黃牛”負重前行十二年留下的“車轍”。那皺紋,也是為青青幼草遮風避雨十二載的“好大一棵樹”,逐漸老去而留下的“年輪”。

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是一頭扎進大山數十年的張桂梅畢生的使命和期望;而讓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的孩子們不必再回母校、不必感恩母校和老師,則是她“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

中國是一個腹地縱深的大國,南北、東西,存在發展的梯度、迭代的層次,不同地區面臨的發展態勢和人們的觀念意識都存在差異。當沿海發達地區特大城市裡的父母們疲於奔命地希望學校教育能更多加壓的時候,貧困山區學校裡的教師們還在為如何勸返輟學兒童、鞏固控輟保學成果而絞盡腦汁;而當後者剛剛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進而實現脫貧(這是脫貧的先決條件之一)的時候,前者已向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更高質量發展目標進發許久了。

要實現各地同此涼熱,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艱鉅的工作要做,但目前這還不是同一個時空,所以我們最好也不要以同一把標尺來苛責他人、誤傷好人。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2

8月30日上午,全市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大會召開。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陶方啟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孔曉巨集主持,市及市級領導丁紹東、周密、王為明、於靜波、楊業峰、寧偉、朱邊疆、陶庭先、劉家和,市政府祕書長王華,市政協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孫廣東等出席。

陶方啟在講話中指出,李夏同志是抗擊颱風先進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將寶貴生命永遠定格在抗災搶險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忠誠、責任和擔當。我們要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像李夏同志那樣,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牢固樹立勤政務實的事業觀,認真履職盡責、敢於擔當作為;牢固樹立一心為民的群眾觀,心繫人民群眾、增進群眾福祉;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踐行“三嚴三實”、堅持真抓實幹,為推進宣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奮鬥。

陶方啟指出,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鮮活教材和重要內容,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要有力有序抓好災後重建工作,堅決打好打贏災後重建這場硬仗,奮力奪取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堅持重實幹重實績,關心關愛基層幹部,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黨員幹部隊伍的戰鬥力。要紮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幹事創業、推動發展、服務人民的精神動力,堅持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不動搖,持之以恆地抓好工業發展、專案建設、招商引資、民生保障等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孔曉巨集在主持會議時指出,各地各單位要認真貫徹本次大會精神,把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作為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覺對標找差距,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持續改進作風,認真履職盡責,為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集聚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會前,陶方啟、孔曉巨集、丁紹東等市領導親切會見了李夏同志親屬。會上,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王為明宣讀了《中共宣城市委關於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於靜波宣讀了省、市有關表彰決定,績溪縣委介紹了李夏同志生前事蹟,播放了《生如“夏”花——追憶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先進事蹟專題片。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3

近日,學習了重慶市公安局渝北區分局交巡警支隊石船公巡大隊副大隊長楊雪峰同志因公殉職的先進事蹟後,感觸很深。楊雪峰同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公安工作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的深刻內涵。我們當以楊雪峰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做一名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共產黨員。

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楊雪峰同志1999年入黨,已有20xx年黨齡的他政治堅定、聽黨指揮,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切實增強“四個自信”,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永葆絕對忠誠的人民警察本色,永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向楊雪峰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堅定理想信念、對黨忠誠,把牢政治方向,築牢思想根基,努力做一名政治上靠得住的好乾部。

學習他愛崗敬業、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自參加公安工作以來,20xx年如一日,始終紮根基層一線,把公安事業當成報效國家的平臺,把交巡警崗位看作體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全身心投入本職工作,即便老父親被確診骨癌,但楊雪峰沒有為此耽誤一天工作,長期單位、醫院兩頭跑,長期的加班加點,他不但沒有幾乎沒有能陪家人度過一個完整的節日。在石船公巡大隊任副大隊長(主持政工工作)期間,實現了隊伍“零違紀”的目標,處理交通警情350餘起,除道路交通安全隱患6處,轄區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總量環比下降5個百分點。向楊雪峰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立足崗位、擔當負責,銳意進取、真抓實幹,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學習他心繫百姓、親民愛民的公僕情懷。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法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執法過程中注重人性化關愛,熱情周到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被群眾親切稱為“暖警”。他幫走失兒童找到父母,幫生活困難違法駕駛員交罰款,為違法駕駛“摩的”老人買汽車票,挨家挨戶送國小生回家……向楊雪峰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用真情和實績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

學習他大公無私、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他嚴格執法、英勇無畏,不管面對親朋好友的請託,還是金錢、權力的干擾,始終秉公辦事,不徇私情;無論面對“毒駕”人員的恐嚇威脅,還是的持刀歹徒的暴力襲擊,都毫無畏懼、一身正氣。即使是楊雪峰腹部、頸部被刺數刀,血流如注,但為使凶徒不傷及周邊圍觀群眾,楊雪峰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與凶徒搏鬥,將其手中的凶器打落,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法律的尊嚴、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用大無畏的精神彰顯了人民警察的浩然正氣。向楊雪峰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勤勉敬業、忘我工作,始終保持無私奉獻、實幹拼闖的工作激情。

楊雪峰同志雖然英年早逝,廣大黨員幹部要迅速動起來,以實際行動學習楊雪峰同志對黨忠誠、心繫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讓生活中能夠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楊雪峰”式的黨員幹部!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4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症病房戰鬥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衛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裡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裡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床前。由於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著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著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後,患者終於平靜了下來。

在這裡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於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說,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複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裡,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資料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裡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臺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著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溼,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資料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緻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18個年頭。20__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後,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裡,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製了操作小視訊。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會考了。她說,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後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5

萬里長征總有第一步,錢海軍“走千戶、修萬燈、暖人心”的初心之旅,始於一次再普通不過的承諾。

1999年的一天,錢海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所住社群的社群文書陳亞麗。“海軍師傅,你是電力方面的專家,以後小區居民有什麼電力故障,你能不能幫忙給大家修一修?”“好的,沒問題,有什麼事情你儘管叫我好了。”不等她說完,錢海軍就爽快地答應了。

在農村出來的錢海軍看來,鄰里間互幫互助,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更何況自己有這門技術,幫忙不過是舉手之勞。早在慈溪市周巷職業高階中學鉗工班就讀的時候,以義務掛箱服務的方式溫暖群眾的徐虎就走進了他的視線。“為人民服務從點滴做起,貴在堅持。”這是徐虎的信念,也成了錢海軍學習的目標。

在為社群服務的過程中,錢海軍發現了一個之前不曾被注意的群體:獨居老人。慈溪的城區有不少老小區,住在裡面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或是子女在外定居不能陪在身邊,或是失去了老伴獨自生活,不僅生活起居上存在諸多不便,精神上也十分孤獨無助。“誰都有老的一天,誰都有渴望關心和幫助的一天,趁年輕,我一定要多服務這些老年人。”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6

38年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肖文儒一直從事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工作。38年間,他和他的戰友們參加了700多起礦山事故救援,從災區成功救出1000多名被困礦工,創造了多個救援奇蹟。

礦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難題。每一場災難,都是瞬息萬變的戰場;每一次救援,都是生死以赴的逆行。“向前一點、再向前一點。”挺進生命禁區的每一次,肖文儒都會全力以赴。因為他相信,在漫無邊際的黑暗深處,還有人等著他帶去一束光。

那束光,是生命的召喚,是使命的擔當。

在他的身上,閃耀的是赴湯蹈火、竭誠為民的英勇奉獻精神。選擇了應急救援,就選擇了與“死神”共舞。記不清多少次,肖文儒和隊友命懸一線。但多少年來,只要到了事故現場,肖文儒就揹著呼吸器下井勘察,只為掌握現場第一手情況加速救援。

在他的身上,展現的是專業精湛、本領高強的愛崗敬業品格。從推廣正壓氧氣呼吸器、高壓排水軟管等裝備的廣泛應用,到加快救援應急通訊、礦用石膏、計算機系統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從組織起草礦山救護規程和救援條例,到“傳幫帶”各類現場處置和技術裝備的經驗……肖文儒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倡導“科學精神和熱血擔當缺一不可”。

每一個榜樣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對於廣大黨員群眾來說,學習肖文儒的事蹟,就是要學習他敢於生死逆行的擔當精神、奉獻精神和竭誠為民的無私情懷,汲取奮鬥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奮力前行。

時代楷模硬骨頭六連學習心得體會 篇27

“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

“這一年來,我絲毫沒有鬆懈,而是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我誠懇地向組織提出轉正申請,請黨組織審查。”

20__年12月26日下午,96歲高齡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紅色的圍巾。在黨支部黨員大會上如期轉正,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我回國不後悔,幹麻風病防治工作不後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無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認真向黨組織彙報著預備期的心聲。聲音中飽含歲月打磨過的篤定,頸間的紅圍巾和黨旗相互映襯,鮮豔無比。

預備期這一年裡,李桓英仍奮鬥在一線。2020__年初,她悄悄打包,準備再次出發前往雲南。她心裡牽掛著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著尚未解的麻風病發病機制。“我身體沒問題,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

一如她20__年對著黨旗承諾:“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成為一名光榮在黨的人,更加堅定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鬥!”

1921年出生於北京的李桓英,曾於1946年留學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後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成立後的第一批官員,她在世界衛生組織任職7年,被派往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貧窮落後地區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年,在李桓英為世界衛生組織工作7年期滿時,世界衛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期約5年,她婉言謝絕,瞞著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

時年37歲的她,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面板性病研究所工作,開展“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麻風抗原檢測”等。

當時實驗室裝置簡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製作的麻風菌脂質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還留有清晰可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來到江蘇省的一個麻風村考察,在這裡,她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面板和周圍神經,歷來是備受歧視的、致殘的“不治之症”。

當時由於沒有治療麻風病的有效藥物,最人道的處理,是把他們趕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讓其自生自滅。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當初回國就是為了幫助祖國的同胞!”

李桓英決定,攻克麻風病。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說:“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麵具,走家串戶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群,寨子裡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裡。

李桓英聽聞,十分著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裡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脫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面板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束後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著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癒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

“治癒患者帶來的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對患者的關心不僅僅體現在治好他們的病痛,更如同親人一般,時刻給予他們溫暖,為他們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

1993年年底,雲南省文山縣有一位女生在臨近大學聯考前不到半年,被診斷患了麻風病,李桓英得知情況後非常著急,趕去為她仔細檢查:“現在得了麻風,就像得了一塊面板癬,只要聯合化療一週就失去傳染性,你可以邊學習,邊治療,最多兩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還鼓勵她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不能自暴自棄。因聯合化療中有一種藥物會造成面板染色,李桓英又與當地醫生一起,為這位女學生設計專門的治療方案,並請當地的醫生一定要保證她的治療,不要影響學習。過後,李桓英仍然惦念著這位女學生,曾多次打電話、寫信詢問她的情況。後來,這位女學生真的考上了大學,並在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師。

麻風病是一個“窮”病,大多數麻風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予他們關懷和體貼。

20__年3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24歲麻風患者小馬,小馬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裡有5人患麻風病。李桓英無條件接收了這一家5位患者來京免費治療。經過兩年的治療,他們的麻風病已基本治癒。一次複診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馬的手已破潰感染,並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這麼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著想。”她既著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給了他們。

有條件幹,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幹。行醫70餘年,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風格。

在深入麻風病區的途中,由於山高路險,道路崎嶇,她曾經4次遇險,2次翻車,2次翻船。

她遭遇過最嚴重的翻車是從翻滾的汽車前窗擋風玻璃甩出去10多米,躺在覆蓋著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過去。連車帶人滾下坡底的同志們從車中爬出來,大聲呼喊她。她才反應過來連聲呼喊:“我在這裡!”但是她爬不起來,李桓英歪頭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紅鮮血。這次車禍導致她兩側鎖骨和3根肋骨骨折,頭部外傷縫了7針。大家都勸她好好休養,她卻纏著厚厚的繃帶、打著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__年,已是94歲高齡的李桓英,不顧膝關節手術後的行走不便,再次來到雲南。一進寨子,那些當年經她治癒的麻風病康復者就像見到了親人,眼含激動的淚水,撲上來就喊:“李媽媽,您回來了!”他們的子孫聽說李桓英回來的訊息,也紛紛請假,從打工的城市趕回寨子,只為見上李桓英一面。在他們心中,李桓英就是改變她們命運的“貴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