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理心得體會(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旅遊地理心得體會 篇1

4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參加了為期5天的鄉村休閒旅遊研討班專題學習,整個研討採用集中授課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習與互動交流相結合等形式,既重視理性知識、又重視感性強化。五天的學習,使我對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這一新興朝陽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又進一步拓展了思路,可謂收穫頗豐,啟示頗多。

旅遊地理心得體會(精選3篇)

五天的培訓學習雖然短暫,但學習的內容卻非常豐富,資訊量非常大,針對性非常強,本著求思求索求用的求學態度,本人全力用心地投入整個培訓學習,得到了很多的收穫:一是增加了知識,拓寬了視野。通過幾位資深教授的生動講解,使我對鄉村休閒旅遊的本質內涵、目標定位、發展模式以及新農村建設與之關係等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增長了見識,增強了信心。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先後對長興城山溝桃源山莊、水口鄉顧渚村、柯城七裡鄉黃土嶺村的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進行了實地考察,特別是感受了黃土嶺村的農家樂發展歷程,徹底打消了我對偏遠鄉鎮發展農家樂的疑慮,進一步形成了對發展本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共識,堅定了發展信心。三是借鑑了經驗,拓寬了思路。在學習和考察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引發了我對本鎮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深層次思考,進一步創新了理念;學到了很多關於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先進經驗和實際可操作的辦法措施,明確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通過此次學習培訓,特別是親眼目睹了所考察之地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使我耳目一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審時度勢,把握先機,先行一步,謀劃發展好今後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成為了當前我鎮黨委、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課題。結合培訓學習,本人就探索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作了幾點思考:

一、現狀分析:

黃沙腰地處烏溪江源頭,是西部的綠色生態屏障,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而且素有“野人“傳說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就坐落於此,可謂佔據了“青山、綠水、好空氣”的獨特優勢;儲存良好的百年徽式古建築群——李家大屋和李氏宗祠,為黃沙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民間“天師舞”、東塢花燈、剪紙藝術等民俗文化和民俗物品收集較全的民俗館,黃沙腰烤薯、臘肉、高山茶、高山雲霧梨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豐富的農耕文明等資源。這些資源基礎,都為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目前制約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發展的唯一因素就是交通,從遂昌出發到黃沙腰(中巴車)還長達2.5小時,小車為2小時,而且道路彎多嶺高坡長,因為交通條件的落後,現階段而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不強。但是隨著遂江公路專案一期工程的確定,將打破長期制約西部發展的第一“瓶頸”,徹底改變西部鄉鎮的交通環境。交通的全面改善,可實現黃沙腰旅遊的全面開發,並與江山江郎山風景區和湖山溫泉度假區相呼應,到時黃沙腰區塊完全有理由成為遂昌大旅遊中的腹地,也必將迎來我鎮鄉村休閒旅遊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使得遂昌的旅遊線路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問題一旦得以解決,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這一平臺引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根本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實現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轉業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模式質的轉變。

二、發展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初步構想:

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思路為: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作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第一切入點來抓,重點依託我鎮自然生態、田園景觀、人文建築、民俗風情以及特色農業生產活動,探索“吃在農家、住在農家、遊在農家、樂在農家”為核心的“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走出一條“以農為本、農中有旅、以旅促農、強農興旅”的新路子。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促進自然稟賦、地方人文特色的有效結合,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地保護,村容村貌優美舒適,農民素質顯著提高;同時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走出傳統農業、擺脫傳統農業,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惠及農民。為此,下步在全盤籌劃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重點圍繞“推進四項舉措,抓好四個結合”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辦出特色。

1、推進四項舉措。

一是規劃先行,合理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和“先發展、後規範,先服務、後管理”的要求,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規劃放到全鎮整體發展的大系統去思考定位,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把自身原有的條件塑造成亮點、賣點,把自然、人文、社會三大資源組合起來,做好編制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建設的重點放在具體的鄉村旅遊點上,明確本地資源結構、優勢、特色、重點開發專案、相關配套、環境保護等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預測、描繪,然後按長、中、近期分步實施。把有條件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然後積極指導和引導具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村(點)開展農家樂休閒旅遊,在規劃引導、專案引導、政策引導的基礎上,做好結合和創新的文章。依託九龍山的生態資源和李家大屋的古建築文化,著重在黃沙腰村和楊茂源村探索一批農家樂示範點,以點帶面,然後輻射全鎮。

二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研究《遂昌縣鄉村旅遊總體規劃》,建立鄉村休閒旅遊發展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把興辦鄉村休閒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切實加強對鄉村休閒旅遊發展工作的領導。

三是引導宣傳,形成合力。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對於我鎮農民而言,還是個陌生而全新的產業,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一旅遊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改善農村面貌等方面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因此,正確的引導和廣泛的宣傳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資訊欄、標語、座談、組織實地參觀等形式進行宣傳引導,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體意識,積極培養領軍人物。另一方面積極挖掘資源文化特色,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擴大影響,積極營造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軟環境。

四是整合資源,重點扶持。研究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扶持政策,將幹部幫扶資金、欠發達奔小康扶貧資金、政府財力等資金進行整合,重點傾斜。鼓勵有條件積極性高的村或農民進行農家樂休閒旅遊開發,對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的重點企業給予大力扶持,以此拉動村、企業、農民投資旅遊業的積極性,促進加快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

2、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加大生態建設步伐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強大推進器,立足於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堅持建設與整治並重,保護與節約並舉,突出原生態自然環境特色。探索生態公益林建設及管理新機制,嚴格林木限伐,進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加強林政管理,積極發展庭院林業,開展生態文明村、生態文明戶和生態文明建設標兵等建立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全面開展生態宣傳,弘揚生態文化,增強農民對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大力推廣應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迴圈經濟,全力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深化綠色殯葬,減少青山墓地。以此規劃、保護和利用好我鎮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保障。

二是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圍繞竹、茶、高山蔬菜、烤薯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由單一的種植結構向綜合農業轉變,延長產業鏈,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業資源向旅遊資源的轉化。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商品化程度。做大做強以東塢為中心的高山生態茶葉基地和以大洞源為中心的高山蔬菜示範基地,做精做深特色農產品烤薯的系列化、多樣化加工,為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提供產業支撐,同時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今後集觀光、採摘、參與農事為一體的農家樂旅遊打下基礎。

三是把村莊整治、示範村建立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在實施村莊整治、示範村建立時,著重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所需元素與之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整治“髒、亂、差”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強化整合,重點傾斜,佈局好建設好重點村房屋、道路、水、電、通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專案的投入。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的特色、功能得以體現,儘量突出差異性,堅持個性化發展,以呈現“古、俗、土、淳、秀等特點。這樣不但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莊面貌和品質,還可以通過改善設施條件達到築巢引鳳的效果,進一步拓展旅遊的休閒和體驗功能。

四是把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民俗文化是鄉村休閒旅遊的靈魂和精髓,著力在提高鄉村休閒旅遊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田園文化、飲食文化等特色文化。保護和利用好黃沙腰村古建築群,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加大對民俗館的管理,提升其檔次水平;傳承保護好“天師舞”、剪紙、花燈等民間非物質遺產,同時將這些文化專案揉合到農家樂休閒旅遊中去,突出文化特色的參與性、娛樂性、互動性,做到進入一個村莊,就能瞭解一方風情,感受一份愉悅,體驗一種文化。

旅遊地理心得體會 篇2

在我們學校,七年級、八年級年段均參加了新的課程改革,使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課改為學校的發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時,也給我們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和發展的機遇。作為一名剛從事教師工作的新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和七年級地理教學實踐的互動過程中,我本著“認真學習,熱心教育,邊學邊教”的想法來工作,在此就本人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經驗與體會

《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在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方法和評價學生方面反覆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1、深挖教材內涵,靈活運用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鑽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後,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如:在學習《世界氣候型別》時,在氣氛活躍的班級讓學生自己看圖填表,然後小組討論,最後在全班對填錯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在氣氛較為沉悶的班級,採取了遊戲的方式,把整個班級當成了亞歐大陸,定講臺為北方,各小組討論“應該處於什麼樣的氣候型別,為什麼?”

地理課程目標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上,要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這就需要在選擇教法時,應根據學生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強迫施教。而喚起學生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的內容中講到了經緯線和經緯網定位的知識,而這部分知識學生在國小沒有接觸過,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強,知識沒有較強的遞進性,學生學起來較為困難。我採取了講授法和活動法學習經緯線效果都不是特別突出。於是講完這些內容之後,上了一節經緯網練習課,採取遊戲和競賽的方式,在室外上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經緯網,然後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場上畫好的幾個經緯網地圖上真正地實踐一下。學生“玩中練”“玩中學”得興奮極了。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大部分學生終於因此弄清了經緯網,收穫不小。

教法選擇的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各種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佈》一課中,關於降水的季節分配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四人為一組,每組給12個試管,作為一年中的12個月,再給一瓶紅顏色的水,讓學生自己設計世界任何地區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將水注入到試管裡,展示並說明該地區的降水季節分配的狀況,然後在繪製成圖。這就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寬鬆、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促使他們生動、活潑、自主的學習發展。

2、過程與結果並重,運用鼓勵性評價

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為了實現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本學期我校的地理學科從下列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以七年級為例):學生課堂表現佔25%,(包括:課堂紀律、《地理填充圖冊》作業、地理小論文、課後動手實踐);期會考試佔25%,期末考試佔50%(題目以選擇、填空、讀圖繪圖題為主,為學生應知應會的最基本常識)。學期末,教師根據上述四項為每個學生打出具體分數,然後根據總分評出等級,並對特殊學生給予一定的評語。

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要關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生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評價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因此地理課程標準中也提倡運用“鼓勵性”的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性評價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讚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如:《我們需要潔淨的大氣》一課,將全班分成四組,每組給一個汙染空氣的案例分析,請同學想辦法還大氣以潔淨。學生分析討論氣氛熱烈,暢談時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有的說:給汽車換太陽能為動力的、電池的、風能的、天然氣的,甚至還有特殊飲料的;有的說:給所有冒煙的地方設計一個空氣淨化裝置,安在排煙排氣口處;有的說:農村的秸稈用做制沼氣、造紙、手工藝品、埋在地下肥田學生答案不勝其數,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都踴躍回答了。

如果教師給學生以富有激勵性的話語和催其奮進的目標,進而達到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種情感也必然會喚起學生的主動性,激勵、鞭策學生完成目標。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便死氣沉沉為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如:《三大宗教》一課,提前兩週給學生設計一些有關宗教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或問題以外的內容查詢資料,學習研究三大宗教。上課時採取了分組競賽的方式,學生熱情高漲。當提問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築景點時,搶到此問的學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處。因此良好的評價氛圍,真正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鼓勵性的評價機制激活了地理的課堂教學。

旅遊地理心得體會 篇3

本學期,全組認真學習和貫徹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標準。重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充分發展師生的潛力,鼓勵師生創新。積極開展教研教改,使每位老師的業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一)加強集體教研和集體備課

隨著高效課堂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這就更需要我們加強教研,加強集體備課。通過集體教研,全組教師交流經驗,提高認識,達成共識,大大提高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處理和運用能力,更加主動地落實新課程標準及高效課堂的推進。

通過集體備課,研究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難點、教法、學法、能力培養、練習測試,研究新課如何匯入,“活動”如何處理,知識如何落實,能力如何培養,課標如何實現,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課。發揮集體智慧,齊心協力,並和教學反思活動緊密結合,切實提高教師了的業務素質,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二)認真作好聽課評課活動 。

本學期,學校繼續舉實聽課、評課活動,聽課前組織全組教師為被聽課的教師集體備課,要求被聽課教師說課,課後要及時組織教師評課,指出其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坦率而真誠地交流意見,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藉助了張彩玲老師的公開課及優質課比賽、於文燕老師骨幹教師的評選、暑期遠端研修的磨課、微課程的評選等活動,加強了教師的業務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推陳出新,組員之間形成了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力爭形成一個高素質的教研組。

(三)抓好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教育質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強調了優化課堂教學,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求知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使學生獲得分析、綜合、評價、概括、比較等各種能力。教師致力於促進學生的學習和體驗,讓學生掌握接受、探究、質疑、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

(四) 繼續重點抓好圖示教學法課題研究工作。

地圖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圖示教學法,是一種通過圖形或圖象來揭示地理事物現象或本質特徵,以激發學生跳躍式思維,加快教學過程的一種教學方法。本學期主要從以下方面的研究。

1、讀圖方法研究

包括學生讀圖習慣的培養,各種型別地圖、圖表的讀法,讀圖形式的利用,讀圖能力的提高等等。

2、多媒體地理課件的實用性研究、地理課件的製作、傳統教具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整合等。

(五)建立切實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地理組全體任課教師積極努力,繼續探索有關地理教學各種課型的有效教學模式。其程式如下:

1、情景匯入、認定目標。通過情景匯入,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再根據教學內容,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把三維目標呈現給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在對教材充分研究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生成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簡單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難一點的問題小組內交流完成,解決不了的問題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討。

3、交流展示、拓展目標。讓學生展示其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展示交流情況,適時講解學生不明白的地方,講解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問題,以達到拓展知識,培養能力,昇華情感的教學目標。

4、小結提升、訓練達標。

根據學校要求,本學期把達標測試作為重點研究。

(六)認真做好了帶新工作,在教學、講評方面予以指導。尤其是督促年輕老師做好迎接區跟蹤指導課的準備,苦練基本功,爭取好名次。

(七)本學期組織教師參加了本年度地理優質課評比,微課程評比,骨幹教師的評比、公開課的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