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 篇1

本學期前半學期我擔任了七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後半學期擔任四個班,任務艱鉅,在與諸位地理教師的協同合作下,明確職責,腳踏實地的工作,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井井有條,現將一學期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通用5篇)

一、積極參加課改培訓,加強理論學習、促進觀念轉變

我校實行“1+3教學模式”,在整個學期中,從網絡中收集各個地區關於新課改的理論內容來充實自己課改理論,並同其他地理教師討論關於課改的方法和實施步驟。對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二、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及高一地理備課組長的工作

本學期切切實實做好高中地理教學工作,力爭全部學生學到東西,重點做學習困難學生的工作。注重對高一學生打好基礎及培優。組織高一備課組成員做好下列工作:

1、學習地理課程標準,做好新課程培訓工作認真學習和鑽研學科課程標準新教材,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反思與調整,力求實現突破課改中的重點和難點。

2、安排每一個星期的教學進度、課時安排,每堂課的大致上法,從而保證八個班級的教學進度一致。

3、做好期中、期末複習工作、認真學習考試說明,探討複習教學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試的組織、閱卷、分數統計和閱卷分析等有關工作。

三、發現問題、找出困惑

本學期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問題:

1、課時緊張與教學任務繁重的矛盾

2、初高中地理銜接問題和矛盾突出

3、配套習題難度較大,與教學進度不統一問題

回首這即將過去的一學期,各項工作紮紮實實、井井有條,這讓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將到來的下學期,新課改尚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卻又頗感任重道遠。要正確引領並促進自己教育教學技能的專業成長,必須不斷突破舊的思維方式和個人時間管理方式,逐步樹立正確的教學觀、質量觀等素質教育新觀念,加強日常工作的歸納、總結與反思。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 篇2

本學期我擔任8、9、10三個班的地理課。由於是在下學期接手這三個班的,在有限的時間裏,我多方面瞭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專研課程標準,結合學校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一、 學習新課程標準,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爲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或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瞭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爲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係、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重視學生爲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展現學生個性風采。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在國中沒有系統的學習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高一的學生來說,由於地理是綜合文科目,在會考之後,多數選學理科的學生極不重視地理學習。選學文科的學生由於在國中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上時通過激趣是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高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由於高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與國中比較,難度加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準,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結合安順市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繫,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爲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準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啓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鬆的課堂氣氛,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一方面,充分藉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另一方面,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等。

我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 篇3

作爲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爲"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爲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爲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__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爲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爲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文件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爲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纔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着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纔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爲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爲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爲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爲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爲: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爲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爲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爲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爲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爲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爲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爲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爲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爲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絡,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繫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爲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爲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爲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着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爲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爲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數據)爲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爲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繫,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類型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繫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着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爲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着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繫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着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爲:認真審題,接受信息——信息篩選——聯繫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繫——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打開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圖像材料)中,獲取有用信息,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因爲,最終參加大學聯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爲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纔有可能去聯繫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數據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數據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繫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大學聯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爲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繫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爲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大學聯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持,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____僞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中國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__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進程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爲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大學聯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中國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繫到中國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爲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宏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爲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爲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爲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 篇4

作爲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爲"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爲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爲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__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爲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爲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文件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爲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纔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着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纔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爲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爲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爲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爲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爲: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爲20_年9月~20_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爲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爲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爲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爲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爲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爲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爲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爲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絡,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繫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__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爲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爲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爲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着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爲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爲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數據)爲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爲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繫,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類型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繫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着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爲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地理個人工作總結2022 篇5

作爲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大學聯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爲"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大學聯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爲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爲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xx年起廣東省省大學聯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爲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爲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文件精神,大學聯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爲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纔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着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纔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爲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大學聯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大學聯考有一個較爲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爲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爲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爲: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爲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爲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爲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爲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爲主,將國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爲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爲主,將國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爲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爲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絡,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繫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大學聯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爲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爲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爲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着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國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爲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大學聯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大學聯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爲主,兼顧國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大學聯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數據)爲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爲目前的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國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繫,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類型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繫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着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爲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着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繫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着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爲:認真審題,接受信息——信息篩選——聯繫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繫——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打開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圖像材料)中,獲取有用信息,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因爲,最終參加大學聯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爲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纔有可能去聯繫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數據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數據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繫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大學聯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爲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繫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爲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大學聯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持,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僞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中國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新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xx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進程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爲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大學聯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中國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繫到中國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中國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爲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宏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爲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爲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信息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爲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