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3W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1

首先,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學期之初,我就認真的研究高中歷史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並向學科的教師請教,制定了較爲科學的教學計劃。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認真落實教學計劃,並且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做出適當的調整,以使計劃達到更加的完善。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精選6篇)

第二,認真備課,力爭上好每一節課。備課不僅是備教材,認真的結合新課標並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備學法和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校長曾經對我們說:“一堂課的內容對老師來說可能要講幾遍甚至幾十遍,可是對學生來說可能他這輩子就聽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爲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

第三,堅持從末位抓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歷史這一門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教好歷史,就要讓學生喜愛歷史,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爲此,我採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儘量多講一些歷史人物故事,讓他們更瞭解歷史,更喜歡學習歷史。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經常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鼓勵他們學習靠努力更靠興趣,掌握方法歷史很好學。

第四,作爲一名新教師,認真聽老教師講課,積極參加培訓,認真跟師傅研討歷史教學,積極思考積極求證,認真寫教案,教學反思。定期檢查,批改學生的作業,有系統的帶領學生進行階段性複習,迎接階段性考試,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作爲一名新老師,經驗不足是我面臨的問題。我深知我在教學工作中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謙虛謹慎”是校長告訴我的真理。今後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

第一,進一步加強教學理論學習,深入進行探究式教學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學進一步的運用到實際教學中來,同時加強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第二,針對高中歷史的教學特點,認真研究如何上好階段性複習課,力爭通過階段性複習鞏固充實提高學生的成績。

第三認真的進行試題測試研究,把握大學聯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學更加科學,更有方向性,做到爲戰而練。

第四進一步的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學有效的統一。在教學中激發每一位學生的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突出歷史教學的目的和作用。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2

通過這一個學期的教學,我感悟到教和學之間的互動性的重要,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學相長”,“我與學生共成長”,一個學期即將結束,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刻苦鑽研教育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爲學校的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時間在緊張、忙碌而又有序的教學工作中飛快地流逝,轉眼又到了學期末。回顧一學期來的歷史教學工作,收穫頗多,現總結如下:

(一)、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本學期按時完成了高中歷史必修II(經濟史)的教學,共八個單元二十四課的內容,涉及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二)、主要措施:

1、想方設法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因爲所帶五個班既有中等班,又有差班,所以備課時就必須得全面照顧,備教案備教法更得備學生!認真寫好每一節教案,並主動與同行切磋;課前先梳理出本課的教學思路,明確重難點;課後及時反思,爭取下一節課有進步。

2、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發揮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優點和形象精煉的語言優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講故事、編順口溜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認真紮實地落實每一個教學環節。備好課自不必說,

另外,上課時做到了線索清晰、層次分明;作業佈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並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輔導時面向全體、關注個別,避免了只重視優生忽視後進生的思想和做法,甚至還給予後進生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4、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置不同類型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養成提出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間的邏輯聯繫,用書面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並將優秀的在各班進行交流,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5、積極參加學校各項教研活動。本人常聽課以取長補短;積極參加備課組的各種活動。同時還注意在網上搜索相關課件資料,聽網絡課程。另外,平時還有心積攥一些資料,準備相關課題的深入研究。

(三)、已完成的目標:

1、相當一部分學生已養成學習歷史的良好習慣:能做到課前預習;課堂上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有問題能及時問老師;做作業也很認真,錯誤之處能及時更正。

2、學生已有了一定的學習歷史的能力:能主動提出一些問題;能自己建構知識體系;能獨立完成一些課程的學習;能客觀分析歷史人物。

3、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去充實自己的寫本站。在講解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尤其是領導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時,我滲透了對這些史實的運用,幫助學生完成了寫本站的充實。

4、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德育教育:通過的歷史文化、經濟等成就的講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進行了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的教育;進行了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

總之,歷史教學工作是一項很有趣卻又需要很多付出的工作。我在教學工作中感受到了樂趣,也覺得需要更多的付出。我會捨得這份付出來淘這份寶,爭取在這一領域有不斐的收穫。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3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19世紀70年代;核心內容:電機的發明和運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電力時代到來了;

相關領域的變化:

1)鋼鐵冶煉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鋼材逐漸取代熟鐵,成爲風行世界的新材料;

2)內燃機的發明,帶動汽車工業的誕生和迅速崛起,交通運輸展現新面貌;

3)化學工業稱爲重要的生產部門。

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

1)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形成的壟斷資本,加劇了競爭的無序性,擴大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成爲經濟危機和社會衝突的重要原因;

2)進入壟斷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爲西方列強重要的擴張手段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4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氾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菸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爲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爲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後,列強憑藉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爲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並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籲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爲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5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藉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爲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遊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佔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後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爲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高一歷史學期工作總結範例 篇6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原因: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增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經過:

1)1894年7月25日,豐島戰役,甲午戰爭爆發;

2)9月中旬,平壤戰役大敗;

3)黃海之戰,日本海軍完全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

4)10月,遼東半島戰役,日軍攻佔了大連、旅順等地;

5)1895年初,威海衛炮臺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