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學聯考工作總結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W

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結束了,面對大學聯考試卷,回首往日的教學與備考歷程,無意中意識到工作中有得也有失,仔細想來有以下幾點較值得一提:

最新大學聯考工作總結範文

一、早打基礎,構建體系

早到什麼時候呢?高一!如何打基礎、建體系呢?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這原本就是高一、高二應該達到的目標和要求,爲什麼還要提呢?因爲事實上高一、高二遠遠沒有達到這個目標和要求,而這個目標和要求的達到又是大學聯考出成績的前提和基礎。歷史科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它的考試必然以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爲主要內容。例如今年大學聯考題的第12題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基本線索。第36題就典型地考察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外交的基本線索、基本觀點。那麼高一、高二的時候學生爲什麼沒有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呢?此事可就說來話長了。首先是思想認識問題。在相當多的班主任和學生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識:歷史科只要等到高三背背書就行了,高一、高二根本不用花較多時間去學。在課改之前歷史教材按照一定的時空順序,分古今中外幾大塊如敘述家普一樣的編寫,學生在高三死記硬背對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雖然效果不可能很好,但是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在課改之後的今天教材打亂時空順序,按模塊、分專題進行編寫,學生如果平時不好好學,只靠高三搞突擊,就連基本史實都掌握不了,就如同在一個大家庭裏認不清人、搞不清輩分一樣,更不要說基本線索、基本觀點了。說到底,學習每一學科都要遵循每一學科的認知規律,學習歷史科也不例外,只靠想當然是不行的。其次是學生精力問題。我們的學生總體上是相對差一點的,等到高二文理分科後文科班的學生總體上相對又差一點。文科班的學生能夠語、數、英、政、史、地全面發展的很少,只好選擇語、數、英重點發展,一般班主任也會這樣引導。但實際上結果往往導致學生片面發展,幾乎放棄政、史、地的學習。再次是慣例問題。按照慣例政、史、地都是沒有作業的,這與理、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有作業當然也就少了一道程序,教學效果又打了折。總之,學生在高一、高二沒有掌握基本史實、基本線索、基本觀點是因爲思想上重視不夠,時間和精力上投入不夠。因此,希望大家都能從新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對歷史科準確定位,還歷史科應有地位,以便在高一、高二階段就能打好基礎,在高三能有所提高,在大學聯考中能更出成績。

二、史料教學,培養能力

新課標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突出了史料解讀與能力培養: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上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近兩年的《考試說明》也突出了從史料中獲取與解讀信息的考覈目標與要求: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今年的歷史大學聯考題更是有力說明了史料運用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今年的歷史大學聯考題無一題不是史料題,從選擇題到問答題無一題例外;而學生感覺最難的21題、22題正是通過史料考察能力的題目。我們從教學實踐中也能體會到:史料教學確實有利於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培養能力。所以今後我們要順應潮流,緊跟大勢,積極進行史料教學方法的研究,運用史料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當然,我們目前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史料教學還有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我們尚未建立起完整的史料蒐集、整理和共享系統,這使得我們有時要用的史料一時找不到。另一方面,我們也缺乏運用史料教學的設備手段,畢竟絕大部時間都不能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文字史料尚可口述,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形式的史料就難以很好地展示給學生了。

三、蒐集信息,把握方向

大家都知道,每年考前關於大學聯考動向的信息蒐集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每年也都花較大的代價讓高三教師輪流外出參加信息交流從而爲我們蒐集大學聯考信息提供了條件。我認爲在安徽省實行自主命題後蒐集大學聯考信息就更加重要了。爲什麼這樣說呢?在自主命題前,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題,大學聯考信息主要來源於北京,作爲安徽省的每一所中學,只要積極參加信息交流,得到的信息幾乎是一樣的,因而也是公平的。但在自主命題後形勢就不一樣了,由於自主命題,大學聯考信息主要來源於合肥,合肥市的中學在獲得大學聯考信息方面就佔有一定的優勢,這些中學應該能比我們更及時、準確、全面地獲得大學聯考信息。所以自主命題後,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蒐集信息,把握大學聯考動向,否則,就要在這方面吃虧。本人在這兩年裏也切實體會到積極蒐集大學聯考信息,對我們備考是大有益處的。例如,今年本人去合肥參加了一次大學聯考信息交流會,主講人是合肥市教研室的歷史學科教研員,她就提到:XX年的大學聯考問答題很可能重點考察必修3;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如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是早就淘汰的題型,大學聯考中不會出現。本人在組織複習備考中非常注意這兩點,在複習必修3時較多地引導學生以問答題的形式掌握知識點;在全真模試卷(蚌埠卷)中現了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引起了學生的恐慌,本人評講試卷時明確指出大學聯考中不會出現這種題型。現在對照XX年大學聯考試題反思,當時備考確實把握住了大方向。第35題問答題就考察了必修3的內容;整套文綜試卷(包括政治和地理)都沒有出現不定項組合型選擇題。總之,蒐集信息,把握方面可以使我們複習更具針對性、有效性,不做或少做無用功。

四、二輪複習以題爲綱,借題發揮

課改後的這兩年大多數學校的二輪複習都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幾個部分進行通史複習。這與課改前的複習模式差不多,課改前,由於教材是按照古今中外的通史編寫的,所以一輪複習按照教材順序進行通史複習,二輪複習打亂教材順序進行專題複習;課改後,由於教材本身是按專題編寫的,所以一輪複習按照教材順序進行專題複習,二輪複習打亂教材順序進行通史複習。本人認爲這種模式等於換一種方式重複教材,複習效果並不理想;而且,二輪複習時間相對較短,不可能並且也沒必要象一輪複習那樣面面俱到,何況我們還需要在二輪複習期間留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記憶和思考。因此,本人今年的二輪複習果斷地拋棄了傳統的複習模式,轉而採取了以題爲綱的模式。所謂以題爲綱就是每個單元只設置一到兩個有代表性的個問題,然後以這一兩個問題爲綱進行發揮,儘量做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聯繫熱點、突出重點。這種複習模式的優勢很明顯,既避免了簡單的重複,從而讓學生有興趣聽課,又便於聯繫熱點、突出重點;既帶領學生記憶了史實、史論等基礎知識,又引導學生分析思考了歷史和現實問題,從而訓練了方法,提高了能力。總之,以題爲綱進行復習既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更便於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正符合新課改、新大學聯考的方向。今年大學聯考題第35題考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及原因、世界近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第36題考了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外交政策及其特點與原因;這兩個問題都是本人在二輪複習時按照“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聯繫熱點、突出重點”的精神着重講解和發揮過的。這也是本人回顧今年的備考過程時最得意的地方。大學聯考結束後,高三(27)班的學生也確實反映做這兩個題目時得心應手。

五、適量做題,統分結合

近兩年的高三複習階段,特別是二輪複習階段,平均每週都考或練兩套文綜試卷,學生做試卷與教師評講試卷至少佔去了一半的文綜課堂時間。考與練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每週兩套試卷明顯多了,我們都知道,學生手中本來就是有練習題的。學生的時間被我們統一支配的多了,他們自己自由支配也就必然少了。可是我們也都知道,文科有很多東西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去記的,更有很多東西(特別是我們平時講解的東西)是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悟的。因此,文綜統一做題是必要的,但每週一套足矣;除此之外,各科課堂自主安排;我們也要把一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記去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