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前弄清做生意和做企業的區別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7W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說創業的目的。不外乎兩個目的,一是爲了生計,即生存問題;再就是爲了體現個人價值。整個社會的創業氛圍,都不外乎由這兩方面構成,這之中,國民的生活水平起了至爲重要的影響因素。

創業前弄清做生意和做企業的區別

但不管爲了哪一種原因,創業的最終體現都是通過盈利這種方式來實現。而盈利的方式就有兩種,一種是通過“生意”方式,另一種是“企業運營”方式,這也是創業最基本的兩種運作方式。

討論什麼方式纔是目前創業的最好模式,我個人認爲可以從三方面來討論。

(一)弄清楚“做生意”和“做企業”的區別。

弄清“做生意”與“做企業”的區別,首先要說明的是“做生意”與“做企業”不是絕對獨立的兩個層面,雖然二者有本質的區別,但這兩個面也是互爲依存的關係。

“做生意”可以說是“做企業”的核心部分,可以這麼概括,“做企業”是戰略考慮,商業計劃,“做生意”是戰術貫徹,是銷售計劃。這是二者能夠相互聯繫的地方。

很多人習慣把做企業當成是“做生意”,畢竟對企業而言,盈利是根本,賺錢是王道。然而在現實的企業經營中,用做生意的模式做企業,贏利只是短暫的,不能持久收益!

做企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包含了品牌運作、人力資源運作、技術運作等等,通過“做企業”將這些系統整合起來,通過這個系統運營過程來有目的、有方向的贏利,講究的是長期盈利。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都會導致發展的目的失敗,贏利失敗!

做生意則相對簡單,不用考慮太多的環節,只要在特點的時間內能夠贏利就行,可能是通過人脈關係,可能通過價格優勢,目的就僅僅是贏利,長期利益不是其首要考慮的方面。因此,做生意,幾個人一起做可以,一個人單幹也未嘗不可。

做企業,是將“企業”人性化,當作一個生命體來對待,所有的工作人員,包括創立者,包括董事長、股東等等,都是爲“企業”這個生命體服務,爲企業的目的服務,是爲了成就一個事業。做企業失敗,可能不是因爲項目不好,產品不賺錢,而是企業的發展策略出現了問題,整個系統中的某個環節沒有做好。相應的,“做企業”產生的就是企業家,爲了企業的目的,“企業家”從不拒絕利益,但會抵制誘惑!

做生意,相應產生的就是商人,做生意的整個過程都是爲這個商人服務的,爲了商人的個人利益,就純屬是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短期就解決。這個過程完了,整個過程不管虧還是贏就都完成了。沒有除了利益之外的其他要求。

簡而言之,做生意是做單,做企業則是做企業的素質、企業的秩序、企業的生命力和企業的制度。很多公司在初期,憑藉人脈關係,生意不錯,但是後來堅持不住了,有的很多年沒有什麼發展,原地踏步。這正是因爲他沒有在按照做企業運營的模式來做,而僅僅是做生意。誠然,多數企業是圍繞銷售來運做的,沒有銷售,就沒有現金流。但是不能僅僅滿足於當前的現金流,還要爲將來創造現金流做準備,一旦現有產品不再有足夠的競爭力,能拿出產生新的現金流的產品就成了關鍵。

(二)做企業是“資源整合”和“資源挖掘”的最佳方法

創業,資源是根本。那要怎麼樣才能從國家政策中獲得有利的資源,怎麼樣才能將有限的資源整合起來,將自己的競爭力提升,怎麼樣才能在隱藏的資源中挖掘到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呢?這是每一個即將創業和正在創業的同僚們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就我個人認爲,採用“企業運營”的創業模式就是最好的辦法。原因如下:

1。資源只會向有再生能力的實體整合。

“做企業”是做一個系統,她的目的是塑造一個可以良性型環的利益體,只有這樣,我們的利益也才能更大化,資源也才能越積越多,越來越大。

就好比人一樣,人的機能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當各個系統都運轉良好,他的血液良性循環,這個人也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這個人也才能將各種目的得以實現。

如果有限的資源由於得不到循環和再生,就像做生意,一次之後就消失了,資金流不能良性循環、人力資源不能良性運作、品牌資源得不到長足發展等等,那還會有誰會向你靠攏呢?企業的成功又從何談起?

現階段創業,要想開發隱藏性資源,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對於很多剛開始創業的人來說,首要做的是將現有的散落小資源整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光靠一個人是不行,靠的是一個別人認爲有整合價值的實體,能夠將資源再生並越積越大的實體。

這個實體就是企業。這也是很多VC更願意投資發展期企業的原因。

2。搶佔資源,靠的是強有力的綜合實力

雖然說國內市場的潛在資源相對來說還可以,但盯着這塊蛋糕的狼羣是越來越多,競爭是激烈的。要想挖掘到屬於自己的一部分,需要強有力的綜合實力靠一個人,靠做生意的思維模式是不行的。

做生意只能聚集起少部分的人力、資金等資源,一隻狼要和一羣狼奪食,結果可想而知!

從我國現有的一些鼓勵經濟發展的政策上看,絕大部分的政策都是針對企業的,很少有針對個人做生意的。

前面我們提到要想挖掘到隱藏性的資源,還需要經營實體的市場嗅覺,發現商機。這種嗅覺是需要擴申和延展的,只有企業,通過其不斷髮展壯大,也才能實現其嗅覺的擴申和延展。

另外,要想搶佔市場,獲得各種資源,客戶的支持顯得尤爲重要。因改革開放初期是供不應求,屬於賣方市場,做生意有其生存的空間。現在的市場是買方市場,不創造一個消費羣體信賴的品牌,是很難搶佔到市場資源的。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做企業”。

(三)做企業是保證“投資收益更大化”的唯一方法

表面上看,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似乎是項目本身,而不是企業實體,原因是:我不成立企業,只要有了一個能變現利潤的項目,我以做生意的方式來操作這個項目,也能構實現“利益最大化”,沒有必要非得用“企業運作”的方式!

如果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思考,這種想法是成立的。

但項目的利益最大化之後呢(更何況通過做生意還不一定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利益必然就會越來越最小化,畢竟項目是有生命週期的。“做生意”是針對項目本身的操作,是利益的短期化操作,並不能實現投資者(社會、客戶、職員、股東)所期望的利益不斷增大的訴求!這也正是“做生意”與“做企業”的本質區別。

要實現利益的“更大化”,就只有採用“企業”作爲載體,經營好了,這個載體是不會隨着項目的消失而消失的。這也爲“社會、客戶、職員、股東利益更大化”的訴求奠定了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