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規劃幫你提高成功機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6W
疑問一 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

  記者:作爲專業人士,您如何定義“職業規劃”?

  楊開:職業規劃更多的是指規劃師用科學的方法引導來詢者瞭解自我、瞭解勞動力市場,幫助他們在此過程中看到各種機會,從而做出生涯決定,並助其實施。規劃師起的是引導、推動的作用,他無法代替來詢者做決策。人們也可以依靠個人的力量或周圍的資源,如朋友、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做出職業規劃。

  記者:沒有親身體驗,規劃師又如何引導來自不同行業的職場人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書?

  楊開:勞動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共有1838種職業,任何人都無法親身體驗所有的職業。規劃師要做的是從方法上對來詢者加以指導,比如規劃師會知道什麼是獲得勞動力市場信息的最佳方法。

  疑問二 職業規劃可有可無?

  記者:有人說,職業規劃可有可無。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楊開:一個人可能不借助規劃師的力量進行職業規劃,但他會考慮自己做什麼工作最適合,面對機遇要不要跳槽等問題。這些其實都是職業規劃所包含的內容。自覺不自覺地,人們已經在思考職業規劃了,只是所用方法是否科學有待探討。當然,一些人沒有做過系統的職業規劃也會做得很成功。畢竟,職業規劃是近幾年纔在國內熱起來的,發展史不是很長,我們不能說在這之前就沒有成功的人。但系統的職業規劃會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沒有職業規劃,不意味着不能成功;有職業規劃,成功的機率會更高。

  記者:相比於規劃,很多人更強調嘗試。

  楊開:“職業發展”有很多階段,其中就有職業興趣探索階段。探索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是必要的。因爲有時候,僅依賴測評是不行的,不去嘗試某些事情,就無法知道到底適不適合自己。但從成本上看,職業規劃會縮小探索範圍。如果一個人將360行都探索一遍,那一輩子的時間可能也不夠。我們鼓勵探索,但那是在一定範圍內,基於科學方法的探索。

  記者:您覺得人們對“職業規劃”存在哪些誤解?

  楊開:人們對職業規劃的誤解很多,一種是認爲規劃出來的只有一個刻板的模式。二是希望規劃師幫自己做決定、預測前景,但職業規劃不是算命,它是在幫你看到職業成長空間。三是很多人認爲,只有在遇到職業困惑時纔要做職業規劃,一些人甚至覺得,過早做職業規劃反而會束縛手腳,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其實,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越早進行規劃,就能越早進行職業定位,減少所受的挫折。

  疑問三 如何制定職業規劃?

  記者:許多白領都有職業困惑,您認爲,這是否與很多人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有關?

  楊開:確實如此。就像大家都在忙着跳槽,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人生追求的價值觀是什麼,自己的興趣在哪裏。現在的社會比較浮躁,人們過多地追求外在的東西,會迷失自我,產生很多職業困惑。而職業規劃正是在幫人們理清自我,理清自己和社會的關係,從而減少職業困惑。現在,大學生很難在畢業之初就找到好的工作,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與現實的妥協中找到一份工作。如果是一個不太瞭解自己適合做什麼,也沒有職業規劃的人,他就會抱怨:“爲什麼我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久而久之,他可能就變成了一個混日子的人。而如果是一個有較爲清晰職業規劃的人,剛邁入社會時,他可能也會面對一份不太理想的工作,但他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會抓住機會表現自己的特長。他更多的是想如何根據環境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抱怨。

  記者:如何才能 做一份有用的職業規劃書?

  楊開:最基礎的是要了解什麼是職業規劃,瞭解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基礎知識。我們在來詢者中做過調查,發現很多人並不瞭解職業規劃,他們只關心哪個行業會發展得更好。

  記者:您所說的“合理的職業規劃理念”指的是什麼?

  楊開:首先職業規劃是個動態的過程,是在個人與環境之間尋找一個微妙平衡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基本內容,一是對自己的瞭解,比如自己的興趣、特長,二是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環境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才談的上具體的職業決策和規劃。做職業規劃需要以成長的心態來對待,很多人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認爲一輩子完了,因此變得很焦慮,反而影響正確的職業決策,其實此時應當看到自我成長的一面,對發展中的自我有良好的信心。此外,職業生涯的發展是有階段的,每個生涯發展階段的任務不同,探索的重點也會不同。二十多歲的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要被社會接受、承認,嘗試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四十歲,可能就會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當我離去時,我希望墓誌銘上寫些什麼”,所以職業規劃不是刻板的。

  案例1 我爲什麼總得不到提升?

  兩年前,唐先生應聘進入一家公司擔任市場部副經理一職。市場部的主要工作是配合銷售部門的統籌,負責所管轄地區的市場活動。兩年中,爲了工作,唐先生付出很多,也沒少和老婆鬧矛盾。但每次,他都會這樣告訴老婆:“我已經快35歲了,再不努力表現,這輩子就只能當個副手。”

  在唐先生的邏輯中,提升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認可,也意味着會有更好的收入。他離開原公司,正是因爲工作5年後,領導提拔了一位公關能力極強、業務能力不佳的人。失望、不甘心之餘,唐先生辭職進入了現在的公司。

  兩年下來,良好的工作業績和人際關係讓唐先生覺得自己很有希望獲得提升。恰在此時,市場部經理被一家同業公司挖角。唐先生滿懷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公司外聘的新經理——一位31歲、海外學成歸來的mba。唐先生又一次失望了,但這次,他沒有馬上做出跳槽的決定。“到了新公司,萬一還是得不到提升怎麼辦?”唐先生問自己。

  楊開觀點:升職只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個途徑。

  在這個案例中,“升職”是一個出現頻次很高的詞。這就涉及到一個人對“升職”的定義。唐先生認爲,“升職”等同於對自身能力的肯定,代表更好的經濟收入,是自己奮鬥的目標。但我建議,當一個人試圖將“升職”與“職場奮鬥目標”畫上等號時,還是要嘗試拓展思路,問自己:“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和途徑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兩次失敗的經歷並沒有讓唐先生去仔細思考個中原因。在他心中,自己是最合適的提升人選。但正副職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能幹好副職的,不一定能做好正職。第一次失敗時,唐先生就應該總結自己爲何沒得到提升,也許公關能力不佳正是自己的軟肋。現在的公司寧願冒風險去用一個“新人”,也沒有從內部提升,這就說明對於升職唐先生身上也許存在某種“致命缺陷”。只有找到這個“缺陷”,纔有彌補的可能。 如果唐先生髮現這個“缺陷”根本無法彌合,那麼只能嘗試通過升職以外的途徑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了。

  此外,唐先生是在“滿懷欣喜地等待提升消息”,這也說明他可能與領導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溝通,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願。可能在領導眼中,有着良好業績和人際關係的唐先生很滿意於現狀,根本沒有升職的意願。領導考慮的是將員工放到最合適的位置,而非最高職位上。

  最後,我還要提醒唐先生,每個人在人生不同階段會同時扮演很多角色,比如唐先生既是“工作者”也是“丈夫”。不同的角色是可以相互促進與補充的。誰也無法保證在工作中總是一帆風順,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幸福的家庭將給他很多慰寄。人生的各種角色是需要平衡的。對一個角色寄予的希望越大,失望就有可能越大。

  案例2 我是不是不適合做soho一族?

  今年27歲的lucky是一名自由撰稿人,soho兩年。當初,lucky選擇加入soho大軍,是看中了它的自由。本以爲憑着“文學青年”的功底,掙錢不是難事,可真正工作起來,lucky卻發現,怎一個“難”字了得。自由撰稿人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稿費,但她投的稿子經常石沉大海,杳無音信。

  有一次,lucky憑着以前上班的經歷,寫了一個辦公室搞笑事系列,結果被一家雜誌社的編輯“狠狠”表揚了一通,還讓她再寫一個辦公室系列。但動筆時lucky發現,不做上班族太久,她根本不清楚現在的上班族關注什麼。

  有時出去採訪,沒有單位介紹信的lucky經常吃到閉門羹。無組織可靠、無權益可維、無單位證明……soho一族,浪漫背後是尷尬。

  這兩天,一個朋友動員lucky到他們公司工作,幹回老本行。坦白講,現在的她依然厭惡上班的刻板,但想想這兩年不成功的soho經歷,lucky真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做決定。

  楊開觀點:在做出職業選擇前,嘗試進行“職業試穿”。

  這個案例很有代表性。以前,我曾遇到過一個小有成就的白領女性,她厭倦了刻板、忙碌的工作,一心想開酒吧、做老闆。但夢想實現後,她卻做得很失敗。因爲之前她從來就沒想過,開酒吧要和工商、稅務打交道,要擔心營業額,要犧牲原有的假期……lucky和這位白領女性一樣,過於理想主義,在做職業選擇時,缺乏對新職業的體察。

  爲避免因理想主義而做出錯誤選擇,我建議職場人在做選擇前進行“職業試穿”。所謂“職業試穿”就是我們隔着櫥窗看一件衣服,會覺得它很漂亮。但試穿後你可能發現,自己的身高、膚色並不適合這件衣服,從而可以避免錯誤的行爲。對於職業的選擇,我們也可以在決策前找一些資深人士,問問他們的酸甜苦辣,作爲我們決策的依據之一。

  很多人在投身新職業前,都比較容易衝動,似乎一切困難都能克服。對於他們進行新舊職業的對比更爲重要,尤其是從他們最期望獲得的方面,向自己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lucky認爲原先的工作很乏味,但如果將自由撰稿人當作職業,你一天可能要有12個小時對着電腦,而且所寫的內容不一定是自己喜歡的,你能夠忍受嗎?這樣的工作是不是就不乏味?

  做soho一族,對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自我經營能力一般要求較高、能否忍受沒有團隊歸屬的感覺也是個問題。lucky需要通過職業規劃,從個人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做soho一族,如果想成爲其中優秀的一員還需要哪些方面的學習和提升。

職業規劃幫你提高成功機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