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2W

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着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本文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僅供參考。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工匠精神與集體個人發展”。

很多人認爲工匠精神意味着機械重複的工作模式,其實工匠精神有着更深遠的意思。它代表着一個集體的氣質,耐心、專注、堅持、嚴謹、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優異的品質。

工匠之行,在行動中體悟修行的樂趣,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於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新變得異常艱難,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後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

看過一則報道,說的是:截止20xx年,壽命超過220xx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爲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爲什麼這些長壽的企業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祕訣是什麼呢?研究者發現他們都在傳承着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取得某一方面的異於常人的成就,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取得這種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一部分的工作。”不可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它可能默默無聞,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光和熱,從而確保了一個集體的正常運轉。試想,若沒有這種精神,一個集體將會怎樣?作爲你所在的集體中的一分子,我們都應認識到“今天我以我所在的集體爲榮,明天集體以我爲榮”,“我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我應該對我的集體負責”。

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有工匠精神。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我們要用一種執着、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積極的面對學習,將學習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在生活當中,不要再大費力氣去尋找什麼捷徑了,承擔責任,把自己當下的做好,捷徑可能就來了。所以請大家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腳踏實地,傳承工匠精神,做一個熱愛集體的成員。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篇2

各位尊敬的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夠站在這裏爲大家帶來關於工匠精神的演講!在這裏我來談談我的三點認識。

第一、什麼是工匠精神?爲什麼要培育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製造。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樣的?”有着非常翔實的介紹。其中,被廣泛引用的是好萊塢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去年哈佛畢業典禮演講中提到的一個例子。她和丈夫去東京一家著名壽司店吃壽司,發現壽司好吃到讓她這個素食主義者都欲罷不能,但發現店裏只有6個座位。她一開始很好奇爲什麼不擴張,後來朋友向她解釋:東京所有最棒的飯店都這麼小,而且只做一樣料理,因爲他們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關鍵不在於數量,而在於對事物追求至善至美過程中的愉悅。

從這個小故事,我們不難提煉出工匠精神的內涵。它指的是一種精工製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髮吹得乾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做馬桶蓋的,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製濫造。當然,製造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爲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於粗製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唯一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

第二、爲何呼喚工匠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製造大國之一。國外曾流傳這樣的趣談:一位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裏?”孩子答道:“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爲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一方面,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具有極高的佔有率,但另一方面,部分中國製造在全球消費者的印象卻很是一般,甚至大多中國人本身也更喜歡外國貨。

據日本觀光廳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的一年,中國遊客在日本消費總金額爲14174億日元,即822億人民幣。世界各地區遊客在日本消費的總金額前五名中,中國大陸游客消費總額比臺灣、韓國、香港、美國遊客在日消費的總額還多1518億日元(88億人民幣)。

但去年,中國的實體消費市場卻很低迷。有報道指出,國人到日本爆買的產品其實是中國產的,如馬桶,卻絲毫未澆滅國人到日本掃貨的熱情。這映襯出某種尷尬:因爲工匠精神的匱乏與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中國製造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羣體。

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龐大中產階層的出現,中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30年前,大家都圖個廉價實用,只要能夠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後的今天,“物不美價廉”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價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們更在乎的是產品的附加值:創意、技術含金量、人文關懷、參與感。

只可惜,中國的製造業結構不均衡,以工匠精神爲特色的中高端製造業嚴重不足,大家口袋裏有錢,卻買不到中意的產品,由此中高端消費市場長期爲歐美、日韓等國壟斷。

雪上加霜的是,隨着生產成本的增加,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中國製造業,它引以爲傲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本土迴歸”“重振製造業”的戰略思路。競爭加劇、外需萎縮、內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市場也在不斷萎縮,中國製造業面臨着嚴峻的生死挑戰。

第三、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顯然,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單代表着一種新的生產理念,它也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方向。從低端製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後重複產能,加強技術創新,其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只是,轉型並不是喊喊口號就能夠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付諸實踐?我們該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說,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產品是世界各國王宮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爲何今日的中國製造只給人粗製濫造的印象?顯然,工匠精神的有無,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兢兢業業的工人,你技術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產品都耗費大量功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業、你的領導只用“合格與否”而不是“完美與否”來評判產品質量。因此,你的績效是廠裏最差的、你不被領導待見、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廠裏的效益一差,你還可能第一個被下崗。此時,你還會恪守工匠精神嗎?

再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個有追求、有理想的企業家,你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技術,要求員工每一件產品都要精益求精。可是,研發新技術要耗費大量資金,但你貸不到款;如果幸運一些,你研發的新技術成功了,新產品剛上架,市場上立即推出大量的仿冒產品;或者你的產品即便比其他同類品牌質量更好,但囿於中國製造業集體的低端形象,你的產品賣不出去;再者,你一年下來辛苦奔波、費盡心力,但收益卻還不如鄰家的阿婆賣一套房子的收益更多……這時,你還能守住初心嗎?

前文提到,工匠精神既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其實,放大了看,工匠精神更關乎着一個國家的工業文明。我們的國家、社會是怎麼看待工業生產的?我們對於工業生產恪守怎麼樣的標準、心懷怎麼樣的期待?一個國家工匠精神的匱乏背後,其實是工業文明的匱乏:品牌、百年老店、匠人、企業文化以及一整套相關的體制機制,乃至社會心理、共識和氛圍。

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製造業也曾經歷過粗製濫造的階段,但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製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製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大國工匠”等榜樣的激勵,但更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作爲: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並花大力氣營造現代製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爲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

關於大國工匠精神演講稿篇3

各位同事們:大家好

衆所周知,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着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爲“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彙,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人力資源、土地、資本、技術和信息這五大生產要素中,我國唯有在人力資源數量上佔有一定優勢。因此,如何提高人力資源整體素質、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作用,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着、創新成爲更多人的職業追求,對我國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創新資助方式,激發人才價值

改革之初,爲了鼓勵富有闖勁的企業家突破計劃體制的樊籠,政府通常採取對符合國家發展導向的工業企業和項目予以資助的方式,激勵這些“草莽英雄”參與經濟改革。但是獲利的往往只有企業主和項目中介人員,從而嚴重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互聯網十創新”也催生了“創新模式”。通過衆包、衆籌等方式,人們調配資本、技術和信息等生產要素的便利程度遠超過去。與之相應,提供原始創意和智慧的人力資源上升爲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對於生產製造領域來說,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自然成爲決定企業成敗的最關鍵要素。

在這樣的新背景下,政府應當創新專項資金資助方式,使其激勵作用“縱向到底”,直接惠及實施項目的技術人員,從而使財政資金真正發揮出鼓勵引導作用。比如,激勵企業推廣採用衆包方式,通過互聯網向內部員工或社會力量“懸賞”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難題。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對於企業支付給解決問題的個人或團隊的獎金予以一定補貼,即企業“借貸”大衆智慧、政府補貼部分“利息”。這種類似於“智力貸款貼息”的資助方式,將企業的發展目標和項目實施人員的經濟利益捆綁在一起,項目實施人員可以直接從中獲益,從而不斷激發出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動力。

2.完善職教體系,培養技術人才

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然而20xx一20xx年,我國超過60%的省、區、市第一批本科文科錄取分數線高於理科。可見當前我國中學生對文科的青睞程度超過理工科,這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利信號。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快完善專業技術人員培養教育體系,提高理工類專業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

在這方面,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和“雙軌制”高職教育模式可以給我們有益啓示。德國應用技術型大學模式是在傳統大學基礎上,吸收某些職業教育的特質建立起來的一種技術大學教育模式。它通過與社會和工商界合作辦學,開設社會和工商界亟需的工業技術和管理專業課程,爲工商界培養符合需求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目前,德國約有2/3的工程師、1/2的企業經濟學家和計算機信息技術人員畢業於應用技術型大學,而且應用技術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高於其他受教育人羣。

爲此,按照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 的總體要求,建議充分借鑑德國先進經驗,加快完善中、高層次職業教育體系。一是加快推進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引導一批獨立學院發展成爲應用技術類型高校,重點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二是加強應用技術類高校與國內高水平綜合型大學、高水平工科大學以及國(境) 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聯合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完善職業教育學生學習深造通道。三是鼓勵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支持企業發揮資源技術優勢舉辦企業大學,並且按照我國職業教育規律規範管理。四是鼓勵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市場爲導向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有針對性地培養製造業亟需的中高級人才,選拔其中的優秀人才到海外培訓,或爲其創造協助國內外專家工作的機會。

3.創新方式方法,培養能工巧匠

如果說專業技術人員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那麼能工巧匠則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靈巧“四肢”。目前,中國部分沿海發達地區已經出現“新藍領收入秒殺衆白領”的現象,許多製造業領域高級技工的缺口極大。以數控機牀爲例,掌握操控多軸聯動數控設備進行數控多軸加工技術的“高端藍領”嚴重匱乏,企業難以找到適用的技能人才,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和產品升級。

爲此,建議採取多種方式,加快培養符合先進製造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術工人。一是鼓勵高職院校聯合企業建立一批實訓基地,爲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設備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二是選擇具備條件的企業和高職院校,組織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聘請一流高水平技術能手爲導師,爲製造業企業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巧匠”“巨匠”。三是堅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培訓並舉、全日制與非全日制並重,發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爲技術工人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互聯網時代,製造業的社會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些人認爲再提“工匠精神”已經落伍了。但是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目前我國製造業還存在着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要從“製造大國”變爲“製造強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

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