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祖國的好文:路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4W

本站:路,是人走出來的,是人開擴出來的,我們如今正走在康莊大路上,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路》。

歌頌祖國的好文:路

很久沒有走路回家了,經常是“嘀嘀……”一聲,一眨眼便到家了。當今家鄉的路已是今非昔比了。但是,我還會時時念叨起那些曾經走田間小路時的境況!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說的是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鄉下人出行走路時的情形。

我的家鄉是農村,出門走路都是走在那些,像蜘蛛網似的田間小路上。晴天時走路還可以,到了下雨天就泥濘不堪,一不小心就會滑到,摔個人仰馬翻,弄得渾身是泥,有時手裏拿的東西,不知被甩到哪裏了。

在我的記憶中,五八年以前家鄉最好走的路,是棲真集鎮南面,金字圩上那條有一里多長的石板路。整條路由一塊塊,寬約四尺,長約一丈的青石板鋪成。據說這是棲真禪寺那些善男信女們,及地方上一些大戶人家捐資修建的。可惜的是,在“大兵團作戰”時,這條令人懷念的石路消失了。

五八年以後,我家所屬大隊的路,還是比較好走的。那時大隊裏的幾位領導,還是比較關心百姓疾苦,比較親民廉政的。每年冬季乘魚池抽乾捉魚時,他們會組織“四類分子”,用船把魚池裏的螺螄殼,一船一船運出來,鋪到每個村莊通往大隊部和棲真集鎮的路上。年年如此。所以,我們大隊裏的路就是連續幾天下雨,路面還是比較板實,路面上很少有爛泥,下雨天走路只要穿低幫雨鞋就行了。這件善事得到了村民們讚不絕口的好評,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在當時,這樣的螺螄殼路,也引來了不少外村人羨慕的眼光!那別地方路的難走程度,你就可想而知了!

“若要富,先築路”。一九八零年後,各村、各鄉鎮開始修建路面比較寬的機耕路,或“土公路”,通往鄉鎮、縣城。考究一點的,路面上還會鋪一層寸子石或瓜子片(小石子)。這時農村裏興起了一股學自行車、買自行車的熱潮。不過,當時想要買一輛自行車也不那麼容易,在嘉興市裏,會隔三差五地能排隊買到一輛,由嘉興自行車廠生產的“大雁牌”,或紹興生產的“飛花牌”自行車。當時誰要是能有一輛上海產的“鳳凰牌”或“永久牌”自行車,那要比現在有普通一輛汽車,還要光彩、神氣哩!

我也是在這時候學會了騎自行車。岳父在市區排隊替我買到了一輛“飛花牌”自行車。有了比較寬而平坦的鄉間大道和自行車,的確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原先從我的家鄉到嘉興城裏,只能乘輪船,或自己搖船,或開“11”號包車(步行)。而且,那時到嘉興的輪船每天只有早上去,傍晚回一班。如果遇上大風天氣,爲了安全輪船就停開。所以,大多數人上嘉興,一般幾個人合在一起自己搖船去,但來回一趟,要花上四、五個小時。現在有了自行車,嘉興一個來回只要化兩個多小時就可以了。而且自由自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隨心所欲。

一九八五年後,也就是改革開放八年來,農村的面貌日新月異,變化最爲顯著的就是農村的道路建設。原先的機耕路變成了一條條寬闊的水泥路。即使下雨天,人們出行再也用不到穿高幫雨鞋,只要低幫雨鞋或球鞋就可以了。在“鄉鎮企業”裏工作的一些年輕人,下雨天,照樣穿着皮鞋,騎着自行車上班下班。

一九八五年後,家鄉有了第一條通往嘉興市區的公路,每天有很多班次客車,往返於城鄉之間。集鎮上的廠家、商家,送貨、進貨再也不用船了,一輛輛的貨運汽車奔馳其間。供銷社原先那艘專門用來送貨、進貨的機船也就失了業。

當時在民間流傳着這樣的兩個段子:“嘟嘟一聲喇叭響,幾個幹部下鄉來”;“領導下鄉雙塔納,隔着玻璃看莊稼”。這些段子雖然有點俏皮,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交通道路、交通工具的巨大變化。那時,絕大多數的村都修建了能開汽車的“土公路”,通往鄉政府駐地的集鎮。

現在,家鄉的公路已是四通八達,不但有寬敞的柏油路面的一般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也從我家鄉穿過,並且建有出入口。各種等級的公路把家鄉與嘉興、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緊緊地連結在一起。如今,就是到杭州、上海也可以早出晚歸!

隨着美麗鄉村建設力度的逐年加大,現在村村通了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的公路。幾條主要公路上,也像城裏那樣,安裝了造型漂亮的路燈!廣大農村再也不是過去那種“灰頭土臉”、“垂眉低眼”的樣子了。到了晚上也像城裏那樣,道路寬敞,人來車往,星光燦爛,燈火輝煌!

路是人走出來的!路是給人走的!世間有各種各樣的路,有曠達悠遠的,有崎嶇不平的,有曲徑通幽的;有引人走向光明富強的,有使人走上窮途末路的……。

近百年來,我們的祖輩們爲了強國濟民,他們殫精竭慮、盡心竭力地尋找各種強國之路,可惜的是都沒有成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爲全國人民選擇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四十年來的事實,雄辯地證明這是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將會把我們的祖國,我們的人民引向更強大,更富裕,更幸福,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公衆號:南湖文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