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友情的散文:友情“四色禮”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4W

今天《採風讀書會》的幾位參與者要來半硯齋做客,這是一件很讓人愉悅的事情。

有關友情的散文:友情“四色禮”

一週前,山頂洞人打來電話:“過幾天假不語、微塵、白崖子、明問……要造訪半硯齋,事先告知一下,來之前再聯繫。”這是他們第一次相約後一起來半硯齋,這個消息着實讓我高興。

我們平時也聚,隔三差五在小縣城一家臨街的茶館裏邊喝茶邊閒聊,偶爾以小酒助興。談聊的內容大多是文史閒話,意見一致時笑聲溢室,矛盾出現後面紅耳赤,高雅的詩詞使人悅然,低俗的俚語亦含拙理。最初,茶館的老闆對我們這樣的茶客產生好奇,便會利用各種理由敲門探個究竟,經過幾次後,也就習慣了這種關起門後集體醞釀的酸味。

昨天晚上,山頂洞人在羣裏就貼出告示:“各位大俠,明天早上七點半在什川車站集合,肉蛋雙飛之後,赴米家岔聽明問講老去的故事。然後去半硯齋,把酒言歡,橫槊賦詩!”

今天這幫傢伙要來半硯齋,肯定少不了脣槍舌劍、面紅耳赤,我得準備好降火的西瓜,以備不時之需,還要有助興的燒酒,用來麻醉理性的拘謹,順便點燃藏在他們軀體裏的熱情。

對於米家岔的地理位置而言,我是陌生的,那是明問的世界,他在那裏出生、成長,很瞭解那裏的過去和現在。以前曾聽他講過米家岔的歷史故事,故事裏有過多的沉重與悲愴,米家岔的歷史至所以沉重悲愴,是和同治年間的陝甘回亂有關。

據載“1862年,陝西回民在國外“新教”勢力的煽動和支持下,趁陝西清朝軍隊被調到南方鎮壓太平軍之機,準備屠殺光所有漢人,建立一個依附於俄國的純回民國家。”當時,回民“傳貼殺人”,只要是漢民不論男女老少一個不留,被滅族屠村的地方多的是,甘肅也是受禍之地,而位於黃河以北的村落那就更不用說了,到處是雞犬不留的血洗,當時的米家岔就是頭顱亂滾,殘肢肥狼的刑場之一。有資料記錄“從1862年到1863年,一年時間就有1100多萬漢人被殺。”

歷史不堪回首,過度追責昨天的罪惡本身就是罪惡,用翻了篇的痛苦來懲罰今天更讓人痛苦,我們需要做的是把握今天,把握當下。只有這樣纔不至於迷失在過去,不至於頹廢在明日復明日的自欺中。記住塞涅卡的忠告:“讓我們儘可能愉快地迎接它,這是我們唯一真實的時刻。”

午飯後頓感睏倦,於沙發小憩,忽聽院子裏有泊車聲,起身外看,老友們到了。急出門,把臂言歡,啓門掀簾邀友入齋。

老友們是從米家岔過來的,他們手裏拎着幾片瓦礫和兩塊石頭,置於桌上曰:“四色禮”。聽後瞬感親切,何謂四色禮?本地有鄉俗,王麻子的兒子要娶李瘸子的女兒爲妻,必須攜帶四色禮去提親。顧名思義,四樣物件,分別是茶葉、糖果瓜子、菸酒和花饃饃。而這幾位老友給半硯齋的四色禮卻別緻的有趣,風雅的讓人無語。兩瓶酒是開啓思維的鑰匙;黑釉、醬釉以及青花瓷器的碎片是解讀昨天的密碼;兩塊別緻的石頭,即能覓到歲月的痕跡又可以看出撿石人的審美眼光,趣味無窮。還有一件看不見的禮物,就是這幫傢伙的思維,這更符合一種邏輯:往往有形的東西源自於無形的智慧。在這幫朋友的身上,暗藏着動態的、靜態的、立體的、渦旋的,各種不同悅目悅心的閃光點,這就是所謂的內華,也是讓半硯齋蓬蓽生輝的儒雅之氣,感謝你們。

三個小時的談聊,佐以茶酒香瓜,其樂融融。或翻黃卷於牀邊,或觀奇石於暗歎,或飲酒後笑聲繞樑,或懸刀做四品侍衛,或坐豹椅高呼大王,或論生活於獨思,介於各種風趣,便取閒置多年的九節鞭於院子裏揮舞助興,疏於平時鍛鍊,奔走幾趟後就氣喘吁吁,暗歎:廢也!

至下午五點,大家起身共赴預宴,以薄款諸友。席間,微塵與山頂洞人以史實與現實各持己見,脣火舌煙,使在坐者腦洞大開。白崖子於手機記述今日見聞綱要,一篇美文成竹在胸。淡水靜坐,以若有所思之神情判斷,肯定是詩詞韻仄穿梭腦海。隨行唯一女性――街前梅如雪,自願擔當攝影師,以記錄今日點點滴滴。唯獨對明問有愧,往日飲酒後妙語連珠,今日全職司機,默默無語,只能對其言:辛苦,留他日必以瓊漿豪飲。

假不語與我年齡最長,趁酒意高歌行酒令《尕老漢》:

一個麼着尕老漢就呼嗨,

七十七來嗎麼……呼嗨!

再加上四歲着八呀十一呀

……呼嗨!

六六六,八達賢!

騎尕馬這麼,呼嗨,

背鋼槍這麼,呼嗨,

哥倆好啊!四季發啊!

……

聚於歡樂時散,人在無利中交。

朋友們走的時候已是暮色初降,燈火闌珊,送走他們後沿街獨步,於夜風裏若思。只有點燃靈魂的火炬纔是明亮的,也是永不熄滅的。因這個火炬本身就是靈魂的一部分,如《西遊記後傳》中化作鬥戰勝佛的孫悟空一樣,他本身就是第十七顆舍利子。看來,人若是過度追求成功,追求名利,追求世俗的享受,就會被表象所矇蔽,從而失去真正瞭解自己的機會。與其在利慾中鑽營,倒不如約摯友高朋,於談論中提升自己,於辯解中讓自己變得厚實,變得坦誠。

20xx年7月3日 半硯齋

本文作者: 半硯齋主

公衆號:採風讀書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