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演講稿(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05K

鄉愁的演講稿 篇1

最近,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並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12月10日發佈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則列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等。

鄉愁的演講稿(精選20篇)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實中,爲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作家馮驥才所感嘆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於發源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說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裏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裏”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裏,“鄉土”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化成爲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爲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城鄉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爲、水到渠成。這就意味着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築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搶救者感慨:“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有老樹、山廟、石板房,但是沒有人。”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爲“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地侗族人居住的幹欄式民居有着700多年曆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後,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願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啓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爲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裏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纔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裏人”和“村裏人”共同的生活願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在雲南古生村,稱讚當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記得住鄉愁”,指出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在湖北峒山村,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成爲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惟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鄉愁的演講稿 篇2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余光中在《鄉愁》中如是說到,年幼的我是萬萬不懂得這首詩的意思的,可是現在的我開始漸漸地懂了。

我是家的叛逃者,我拋卻了一切,孤身一人來到這座被人稱作“魔都”的城市,這座城市的繁華迷亂了我,而我就成了這座城市的迷途者,我忘卻了一切,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到這座城市裏。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回家了,要說心中沒有惆悵是不可能的,只是這種情緒都被我努力的壓制住了,我不只一次的告訴自己“現在不玩命,將來命玩你。”我忘了曾經的自己是多麼的樸實無華,現在的自己又是多麼……反正,家——一直都深埋在我心底。

偶然間,又讀到了余光中的《鄉愁》,家,那個被我深埋的地方,被我給放了出來。那時,有關異鄉漂泊的孤獨無力感,瞬間變得清晰無比。我想鄉愁就正如余光中所說的那樣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連接着鄉音和我的思念。對我而言,鄉愁就是一列火車,轟鳴的聲響捎來了家的餘溫,和來自家鄉親人的思念。遠方的家是遊子身上的硃砂痣,深深地刻在胸口。鄉愁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一邊連着這頭,一邊連着那頭。熟悉溫潤的嗓音就像是一杯濃烈的清酒,就那樣醉了我的夢。

遠方的家,你是否聽到了天邊遊子的呼喚,就連在夢裏的囈語都是對你訴不盡的衷情。遠方啊,遠方,你是我說不盡的情話,是我此生永遠也忘不了的紅玫瑰,就那樣深深地存在我的腦海。

鄉愁的演講稿 篇3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社稷。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祖宗。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恩情。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根本。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春天。

這是我做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時腦海中一遍遍閃過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中央電視臺組織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於20__年1月1日正式開播。

塵封了百年的傳統文化實體,以百集紀錄片的形式重回歲月和大地。這些節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題,又是一份份絕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100個“考場”裏,一次次展開,一次次收起,仁心寫,義舉答,子子孫孫答不夠,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們都有共同的遵守,沒有忘記國家社稷,沒有忘記祖先,沒有忘記恩情,沒有丟掉根本。但凡興旺的家族,都有家譜、祠堂、祖訓,並且像守着生命一樣守着這些家譜、祠堂、祖訓。仁義禮智信,孝悌勤儉廉,在這些土地上,已經化爲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還看到真正的勵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麼叫師道尊嚴、什麼叫商道賈德。我發現晉商成功的祕密並不全在經營裏,徽商成功的訣竅並不全在謀略裏;還發現幸福原來也在五常十義裏,甚至就在一餐一飲、一草一木裏。

看着這些臺本,我突然覺得,人一旦沒了故鄉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來了。現代人生活在城裏,沒有一個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換,漂泊感就來了,漂泊感帶來無根感,無根感帶來焦慮。不像古人,不管走多遠,心繫故鄉。

太多的故事讓人淚眼婆娑。甘肅哈南村是一個把“忠”自覺化的村落。戰時,他們把“忠”用於衛國;和時,他們把“忠”移於建設。據記載,明初時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戰功,朱氏後人便把“忠勇傳家”作爲家規祖訓寫進了族譜。歷,朱氏一族先後有11人爲國捐軀,從軍報國也就成爲哈南村的傳統。每逢外敵入侵,“母送兒,妻送郎,父子爭相上戰場”催人淚下的場面,就會在這個小村莊裏出現。汶川地震後,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間,舒善天進京趕考,高中探花,衣錦還鄉之際,發現相依爲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棄官侍母,直至終年。還是屏山村,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成功塑造“抗戰夫人”王麗珍的人民藝術家舒秀文,當年一月掙30塊大洋,會把25塊寄回家裏。在山西靜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與人合夥做生意,對方早亡,他把屬於對方的錢分文不少地還給人家後代。做月餅的吳麗霞家,如此在乎月餅切開後的勻稱,不單是講究月餅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餅的人心是否勻稱。他們相信,心勻稱,手下的活無不勻稱,心不勻稱,手下的活難以勻稱。

讀一出出臺本,我就像是在給祖先的老屋拂塵,給祖先的德容擦灰,給祖先的衣襟撣土。我是那麼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麼緊張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夠,兩遍不夠。多少次,我的鍵盤上落下一個不肖子孫的熱淚。就連晚上做夢,都在鄉愁之中。

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是多麼幸運,我們有這麼偉大的傳統,這麼優秀的祖先,這麼智慧的文化,這麼可愛的同胞。作爲一個作家,我是多麼幸運,能夠以這種方式,親近我們偉大的傳統,爲祖先盡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這些節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故事,遠比在任何一部小說中讀到的精彩。很難相信,倘若沒有這40個攝製組長達9個月的艱辛打撈,任憑他們淹沒、流失,對中華民族來說,將是何等的損失。

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人類將走向何方。有了這100集,我們就可以回答,子孫將向哪裏去。有了這100集,我們就有了底氣。孔子不但是中國人,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國的,而且正在以鄉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還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現代版,看到了精忠報國的現代版,他們有名有姓,有臉有面。

此刻,我更加篤定,只要我們把根留住,只要我們回到根那裏,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爲春來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裏。

鄉愁中的傳統,傳統中的鄉愁,正是我們一刻都不能離開的春風。

鄉愁的演講稿 篇4

小時候,“余光中”這個名字並不被我熟悉,《鄉愁》這篇思鄉佳作也未見過。然而,當真正離開了自己生根的家鄉,不遠萬里來到異地時,才知思鄉之痛,才知戀鄉之情,才知隔着千山萬水遙望家鄉的難……

20__年的夏天,還穿着稚嫩童裝的我踏上了火車,駛向了陌生的城市———蘭州。

到了蘭州,到了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學習、生活又開始了緊張的循環。可是在學習、生活,生活、學習中卻總感覺少了什麼,無法尋覓。就在那一天,中秋節,當萬千遊子翹首望鄉之時,我才知道,那是鄉愁,無盡的鄉愁。

那一夜,無法入眠的我向窗外睜大了雙眼,彷彿想像余光中一樣,“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而不同的是,我希望的是看家鄉的一輪明月。

心,在燦爛星空中彷彿脫繮的野馬,向遙遠的家鄉奔去,向燦爛的海灘,向澎湃的大海奔去。

看着這一輪明月,同時想起的還有我那年老的外婆。外婆是一個純樸的農村婦女,有着沿海惠安女的一種自然、奔放。她已七十四歲高齡,疼愛的就是我———這個她僅有的外孫,小時候,伏在外婆的背上,聽着優美的一曲《外婆橋》小謠,滿心歡喜地想象着蝦仁餅的味道,向那發出誘人香味的小店走去。最美的享受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美的詮釋。

不知爲何,此時突然想要爬上母親的背。想從她那兒感受到外婆的愛與溫馨,想在她的背上盡情地睡,盡情地想,想家,想家鄉的山與海,家鄉的花與草,家鄉純樸的人,家鄉的每場雨,家鄉的每一次成功與遺憾;還想家鄉的每一幢樓,每一座橋,每一條路;更想家鄉的小吃,家鄉的海鮮,家鄉的名菜;甚至還想翻開地圖,饕餮那小小的板塊上每一座城市,每一個小縣,每一個小鎮。

我希望自己有一雙千里眼,那雙遠望家鄉美景的眼睛,從廈門到武夷山,從鐵觀音的產地安溪,到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再從閩江駛船,直到中國臺灣,去盡情遊覽東南的美景與人文。

家鄉,家鄉,這個令我熱血沸騰的字眼,看到是那麼的溫馨、如此的貼心,我希望,能夠用這飽蘸熱情的文章,轉換成一雙翅膀,飛向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飛向我出生的地方。飛向雙鬢斑白的外婆身邊,一起看那最美、最皎潔的一輪明月。

鄉愁的演講稿 篇5

夜幕降臨了,它慢慢地被煙霧所籠罩.空氣中迴盪只有鄉村纔會擁有的柴草味,左右兩旁山腳下好似螢火蟲般大小的亮光忽明忽暗。一條筆直的省道穿過它的心臟帶着希望奔向遠方,這是先進的精神,也是事物和該地特產輸出的必經之路。天空中的繁星越來越少,距離黎明也越來越近,山腳下的雞鳴吵醒了沉睡一夜的村寨,雞鳴聲沿着彎曲的小路飄進了她的心中,喚醒了沉睡一夜的小鎮。這個小鎮就是我的故鄉,她雖然平凡,但是卻有着一種時刻吸引着我的力量。

早晨的她是一位披着綠紗的少女,婀娜多姿,在雲霧繚繞的日子裏更加迷人。天還沒有明亮,鄉間路上已是另一番景象,辛勤的婦女挑着滿筐的蔬菜趕往市場。青山有着人們的相伴,顯得更加的寬容、大方、生機勃勃。小鎮上的居民也被這種氣氛渲染着,山更綠了,村邊的那條小溪流淌得更歡快了。

平凡的她仍然保留着平凡的經歷,那就是一些風俗習慣,例如五天一次的趕集。趕集是人們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至於他的歷史我們無從探究。每逢趕集鎮上就會聚集周圍,甚至來自更遠地方的農民,商人。因爲這一天會有很多的日用品銷售,以滿足人們不同生活的需要。

春天,小鎮周圍的田野被開墾成若干寬度相等,長度不同的長方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播種着農民豐收的喜悅。還是番茄耕種的季節,等到幼苗長出後,農民就正式開始繁忙的工作。移植,澆灌,施肥,這些細微的程序,是不容忽視的,沒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天見農民忙碌的背影有增無減,因爲這是番茄移植的最佳時機,溫度適宜。

夏天,番茄會長得更加旺盛,蔥綠的葉子爬滿了番茄架,番茄的枝葉被捆綁,固定在架上,枝頭上的小花謝了,換來小小的果子,果子的成長時期約爲一個月,轉眼間碩大的果實爬滿了枝幹。番茄成熟的季節也是鎮上最爲繁忙的季節,田間農民們笑容滿面的打理着掛滿果實的“搖錢樹”,小鎮上吸引了很多前來採購的大客戶以及前來觀光的旅遊者。

八月的故鄉最爲美麗,由於小鎮在番茄種植上的推廣以及在科技上的提高,小鎮得到了“番茄基地”的美稱,道路上隨處可見滿車紅通通的誘人的番茄在銷售,整個小鎮被豐收的喜悅所籠罩。雖然我離開了故鄉,帶着一絲絲的離愁,但是在夢中,我將若干次的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在遠方的我,眼中涌起激動和離別的淚光,祝願我的故鄉,那個遠方的小鎮越來越美。

離離鄉愁,絲絲情意,今夜讓我在遠方爲你捎去我誠摯的笑容吧!

鄉愁的演講稿 篇6

我升入國中就住校了。繁忙的學習生活,往往使我不能回家。

我思念着家門前的桑樹,思念着街上誘惑我的各種美食……每當那時,我心中就生出了一種叫做鄉愁的情愫。所以,讀書中的鄉愁,就會引發我的深深共鳴……故鄉永遠是心靈的牽絆。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小說《故鄉》,“我”回到二十年未歸的故鄉,蕭條淒涼,物是人非。碧綠西瓜地裏捏着叉刺猹的小英雄面目全非,他叫“我”“老爺”,他面容枯槁,形如木偶,有無法言說的苦……故鄉遠離了魯迅先生的視線,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思念和熱愛化做他荷戟獨行的動力。他拿起了匕首投槍般的筆,用看慣手術刀的目光,雕刻着故鄉的變化。

故鄉永遠是魂牽夢縈的地方。余光中的《鄉愁》,每每讀來,總是骨鯁在喉。“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盈盈一水間”,與對岸的大陸“脈脈不得語”。老先生“在這頭”,望着“在那頭”的大陸,揮之不去的思鄉情深埋於心。不知道多少次,他迎着餘暉獨酌獨飲,鄉愁揮之不去,“酒入愁腸,化做相思淚”。他的詩蘊涵着對祖國情意繾倦的赤子之情。

故鄉永遠是靈魂的歸宿。一枚小小的棗核,承載着無盡的故鄉夢。蕭乾筆下久居異鄉的老華僑將故鄉的棗核視如珍寶,她的花園是具體而微的北海公園。每到月明風清之夜,她和老伴牽着手,徜徉其中,似乎看到了故鄉之景,嗅到了故鄉泥土的芬芳。迎着微風,望着初生的新月,思緒在迴旋着、迴旋着……

我讀懂了“月是故鄉明”的感慨,我讀懂了“低頭思故鄉”的黯然。那些用血淚寫成的鄉愁深深地感染着我。想想,我還是慶幸的,現在的我有許多機會回故鄉。也許有一天,我會走的更遠,但鄉愁——那種承載着我們對國家、民族、故鄉的眷愛之情一定會縈繞我心。

故鄉,永遠是歷經風雨洗禮和歲月雕琢後每個遊子心的歸宿。我從書中品味着鄉愁,我感受到遊子們對故土的深情,那是一種滲透在骨髓中的愛。

鄉愁的演講稿 篇7

西安市的城牆和平遙縣的城牆早已是蜚聲中外的文明古蹟了,每天來參觀的中外遊人絡繹不絕。然而像這樣的城牆並非兩地獨有,當年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城牆,但多在城市改造中被拆了。即便在西安、在平遙,當年也是費了很大週摺才保住城牆的。曾有一位外國專家對某地的舊城改造這樣感慨:“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現在有的,我們永遠也不會有。”

問題的焦點正在這裏。這些年,許多地方爲了新建大家“都會有”的高樓大廈,而拆掉了別人“永遠也不會有”的古村落、古街巷、古建築,甚至是古文物。在一些城市的快速膨脹中,歷史遺存和文化根脈正在以同樣的速度衰減着、消失着。而城市的發展,則是越來越趨於商業化和同質化,在“拆舊城,建新城”成爲一種風潮、一種時尚的背景下,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現象屢有發生。特別是在政績焦慮、利益衝動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之下,許多地方的高樓林立,往往就是以割斷文脈和棄置鄉愁作爲代價的。

人,一旦生在什麼地方、長在什麼地方,那地方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村閭小巷、鄉俗民情,便會像鹽漬刀斫一樣深深地滲透在他的心窩裏,鐫刻在他的記憶中,使他一生一世都會與之結下濃得化不開的鄉情,時時刻刻都在懷念着、嚮往着、追憶着,每每使心中充滿溫馨,使生活洋溢喜悅。這就是鄉愁。然而,當鄉愁賴以生髮和寄託的古老村落、歷史街巷、傳統民居、自然山水等不復存在,人們的鄉愁就會失去倚靠和源頭,隨之而來的,便是故土情懷的失落與泯滅。因爲戀土情結是人們與生俱有的一種本能。

“鄉音亙古今,鄉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鄉情深。”鄉愁是一種故土情結,是一種人文情懷,是一種社會情緣,是一種精神情韻。而在長期的社會遷延與情感沉積中,鄉愁更是漸漸成爲中華文化的傳統元素與精神基因,成爲民族情感的依憑與精神家園的歸附。當身處中國臺灣的詩人余光中從心中詠出:“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作爲中華兒女,誰又能不感同身受,心潮驟起呢?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的這些內容,讓很多人眼前一亮、心緒難平,它說出的正是人們對鄉土氣韻、桑梓情懷和歷史記憶的依戀與渴望,爲的就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把歷史和人文作爲不可或缺的必備要素而納入其中,以確保人們能帶着傳統進入現代,而絕非是懷着暌隔歷史與斬斷鄉愁的遺憾而入住水泥森林。

鄉愁,就是家國情懷,就是文脈延亙,就是精神歸屬。記得住鄉愁,即有心安處。

鄉愁的演講稿 篇8

鄉愁,這一綿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遊子的反覆吟詠下與那些傳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國文化,成了歷代中國人常有的一種情懷。但這種思鄉傷神的情懷絕不是說中國人天性軟弱,因爲這種在空間和時間面前的易傷背後是撐起了中國五千年曆史一角的家國情懷。

空間上的距離和時間的推移僅是勾起鄉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對於家鄉的眷戀。若再深究則落在一個“家”字,家鄉之所以能成爲遊子魂牽的家鄉,絕不是簡單的因爲家鄉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爲家鄉承載了太多太多關於家的美好回憶。中國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會在真情面前無比柔軟,即便是再罪惡滔天之徒也能在親情面前滾鞍落馬,立地成佛。正是這種柔軟讓中國人對家格外的依戀,對親情有着難以割捨的牽掛,而這也就成了遊子在外飄零時的羈絆,也因此有了安居樂業的幸福和背井離鄉的悲愴。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前的密密縫織教遊子如何不想家?離家愈遠,離得愈久,這份愁思便鬱積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遠不得覺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氣風發,離家闖蕩,但身形稍一放鬆,不經意間,一棵樹,一輪月,或只是一張陌生人的臉,撞入了你的眼簾,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見忽成了記憶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溼潤,喉嚨哽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是瀟灑如李白,怕也再難掩自己的心在親情面前是那般柔軟。

至於那些失意的遷客騷人,鄉愁於他們則更爲沉重悲痛。爲着理想和事業,孤身外出漂泊,但與親人故友一別多年後卻未成大事,這種現實的無情,時間帶來的思念及其背後的青春流逝,說是鄉愁淡淡二字,其沉積的是怎樣一種愧對親友,辜負光陰,憤恨現實的斷腸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葉便可今人仰面哀嘆。

儘管如此,我想,這種物喜己悲的鄉愁於遊子不僅是羈絆,是包袱,還是一種證明,證明他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即便要痛別親友,忍受孤獨,也願去追求夢想,成就事業;證明他勇敢堅韌,敢於一人面對旅途中將至的種.種困難,即便受盡挫折,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證明他心懷柔軟,即便時間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樣的,鄉愁還是一種力量,鞭策你繼續前行。即使空心聞笛,爛柯還鄉,處境再如何潦倒,爲了不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爲終,你也會起身繼續前行,即使衣着狼狽,神形憔悴。其實遊子也好,異客也罷,都只是最初的那個孩子,那個渴望父母的溫暖懷抱的孩子,執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點驕傲。

中華民族是與生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家,愛國仿成天性。無論哪個時代,中國都不乏愛國之士,尤是逢亂世時,文人筆下的鄉愁都是與國恨分不開的。人於家,家於國,家國命運相連,國有難,家則難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時鄉愁,國恨糅雜於詩文,也鬱結於心。“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個人的眷戀與愁思便上升爲對全天下的擔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境界愈高,乃從小家掙脫爲“家天下“。

鄉愁,二字太簡,承載的卻太多,作爲個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數千年,貫穿了多少兵荒馬亂,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刺痛着遊子的柔弱之處,策着遊子含淚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懷。

在外失意的遊子啊,何不揹負着鄉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鄉愁的演講稿 篇9

舀起一勺故鄉水,那是無盡的思緒。捧起一捧故鄉土,那是無盡的思念。憶起童年的趣事,那是無盡的美好夢境。背井離鄉的那一刻,多少人民的心靈在作痛。山,彷彿蒼老了;水,彷彿靜止了;鳥,彷彿落淚了。一切都是沉重的,聽,那是人民的心聲,在呼喚着,那是悲惋的呼喚。

幾經波折,幾經苦難,心靈的挫傷,心靈的扭,無論在哪裏,總是心在外,我們的心靈像是一隻只遷徒的鳥兒,飛到了那碧綠的田野,飛到了那坎坷不平的羊腸小道,飛到了那冒着裊裊炊煙的草屋。每當提起故鄉,我的淚總是奪眶而出。

故鄉的水,是甜的?是苦的?是甜蜜時光的美好回憶?是淚痕的殘留?徘徊在鄉間小路上,觀那九曲連環的故鄉河。一條銀帶掛天邊,那是思念的淚嗎?匯聚五湖四海兄弟姐妹,歡聚一堂。故鄉,等待我們。

故鄉的土,是肥沃的?是貧瘠的?是故鄉母親的軀體?是一顆赤子之心?故鄉的土,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無論在哪裏,是天涯海角?都不會忘記你的恩惠、你的愛、你的一切的一切。故鄉,等待我們。

故鄉的夢,是甜蜜的?是憂愁的?是我們永遠的牽掛,永遠的母親。我們終究要回到你的懷抱,像是春的到來,帶來了我的信心與勇氣,我準備好了。故鄉,你將不在沉寂。

故鄉,無論何時何刻,您都要包容我們啊。

鄉愁的演講稿 篇10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爲。責任擔當,正是新氣象、新作爲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質。

清人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講述了一個故事:一位官員死後昂首挺胸到冥府報到,聲稱自己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雖無功亦無過。閻羅王卻斥責道:如果不圖錢物就算好官,那麼在公堂上設立一個木頭人,豈不更好?這個虛構的故事引人深思:所謂好官,不應是無所作爲的“清”,更應該敢於擔當、勇於任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作風自上而下、滌盪全黨,黨員幹部的精神面貌爲之一新,但也要看到,不作爲、不擔當的現象暗流涌動。有的以集體決策逃避個人責任,層層往上報、層層不表態;有的抱着“只求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的態度,對黨的決策部署滿足於“知道了”“轉發了”“安排了”……上級的決策部署固然需要準確傳達,但以“政治正確”之名,行無所作爲之實,這樣的爲官不爲、消極怠工,消解了改作風的正向意義,更貽誤發展機會、損害羣衆利益。

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你開會我開會大家都開會”,下聯是“你發文我發文大家都發文”,橫批是“誰來落實”。應該說,置身改革發展的賽場,需要“主攻手”,也需要“二傳手”。但更要看到,傳球的目的是爲了得分,如果“滿場都是帶球的,就是沒有人願意射門進球”,談何贏得比賽?有文件,轉發一下;有會議,傳達一下;有事情,上報一下;有問題,推脫一下……如果都是這樣的“二傳手”幹部,如果都只有唱功、沒有做功,只有表態、沒有落實,談何責任擔當?爲官避事平生恥。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

強調“特別要針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等突出問題”紮紮實實地改,就是要讓領導幹部扛起責任、敢於擔當。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纔會有多大成就”,正如指出的,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品格,也是領導幹部的時代責任。改革初期,小崗村試驗包產到戶,遇到不少外界的阻力,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親自來到小崗村,對村民說“誰要說你們開倒車、挖牆腳,這個官司交給我替你們打好了”。正是因爲萬里頂住了各方壓力,才允許包產到戶在安徽進行小範圍的試驗,爲農村改革在全國鋪開奠定基礎。今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打好脫貧攻堅戰……面對這些攻堅任務,只有每個層級、每位幹部都能充當“主攻手”,才能凝聚起磅礴之力,否則,遇事推諉、得過且過,豈是“大就要有大的樣子”,豈能有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爲。責任擔當,正是新氣象、新作爲必不可少的精神特質。“機遇不會等着我們,問題也不會等待我們。”隨着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攻堅期,問題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解決問題的窗口時間越來越短,尤其需要領導幹部能幹事、敢擔當、有作爲,抓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黃金時間。與此同時,隨着中國不少領域從跟跑走向領跑,進入了創新的“無人區”,已經不再有先行者可以模仿,這就需要各級幹部更好發揮首創精神。缺少起碼的擔當,沒有拍板的勇氣,既無法解決“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更不可能爲改革作出原創性貢獻。

擔當精神不會從天而降,既需要拔除形式主義軟釘子,更要正向激勵、積極涵養。比如說,針對“幹事越多,出錯機率就越大”的現實顧慮,唯有建立容錯機制,爲擔當者擔當、爲盡責者盡責,形成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一整套機制,才能解除擔當者的後顧之憂。再比如說,針對“干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的錯誤導向,唯有完善用人制度,讓實幹者入位、讓無爲者失位,讓“爲官不爲”的人真正“爲官不易”,才能讓更多領導幹部產生勇擔當的熱情、謀實幹的動力。

同志曾說,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如果連做決策都要當“二傳手”,那就愧對“領導幹部”的身份。少當“二傳手”,多當“主攻手”,黨員幹部都能“擔當起應該擔當的責任”,我們的力量就能無堅不摧、我們的事業才能無往不勝。

鄉愁的演講稿 篇11

一抹夕陽,千萬種愁緒。

斜暉映照長廊。我,獨自一人,校內彷徨。一股莫名情緒踊於心房,迷惘、惆悵。

驀然發現:家鄉的山,是最巍峨壯觀的山;家鄉的水,是最清澈明亮的水;家鄉的人,是最有人情味的人。拾一片落葉,我嗅到了母親做菜時飄出的香味;望飛雁掠過,我似乎看見了父親田地辛苦勞作的背影。秋風瑟瑟,激起我對家鄉的想念。余光中的《鄉愁》就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最好的寫照。

從沒體會過背井離鄉的滋味,也曾在心底偷偷嘲笑那些思鄉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離開家鄉是一種怎樣的痛苦與無奈。我又何曾不像他們一樣,感概生活的不如意,但感嘆之後的我並非從此一蹶不振,而是重拾信心,繼續過我的生活。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這首《天靜沙.秋思》,把思鄉情懷錶達的淋漓盡致,多少身在異鄉很少回家的遊子,每讀此詩有哪個不潸然淚下。是啊!誰又能阻止那一股思鄉情懷呢?

斜輝漸漸隱去,我忽覺時間不早了,是時候該“回家”了,我似乎又看見了家家戶戶炊煙裊裊,大人們門前長椅上高談闊論的情景,門前小孩子們嬉戲玩耍的歡笑聲,老人們榕樹下點着燈火下象棋的吵鬧聲,家禽們的叫聲,各種聲音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曲優美和諧的旋律。

夜幕降臨,黑夜繁星點點,是時候該收起思鄉愁緒了。

鄉愁的演講稿 篇12

讀一首好詩,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重讀余光中的《鄉愁》,我才真正體會詩中那濃濃的鄉愁。

對於一個常年漂泊海外的遊子,“鄉愁”便是他們心中永恆的主題。

幾筆平素的語言中,滲出的是濃濃的鄉愁。小時候,一張小小的信箋寄去了對母親的問候,帶去了一份鄉愁。長大後,一張窄窄的船票,那是與新娘的相聚,載去的是一份離別的鄉愁。後來啊,一方矮矮的墳墓,是那割捨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遊子的心,誰能讀懂,這簡練的語言中又濃縮了多少的情感!從小時候的鄉愁到現在的鄉愁,同樣的鄉愁,不同的心情!從思鄉、思親昇華到思念我們偉大的祖國。那一灣淺淺的海峽,隔斷了大陸和中國臺灣,但是它又怎能隔斷兩岸深情的呼喚、企盼和守候呢?那一聲聲從心底發出的呼喚,對大陸、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對渴望祖國統一的呼喚,將怎樣震撼着中華炎黃子孫的心啊!

《鄉愁》,短短的四小節,反覆地詠歎,道不盡的是鄉愁,凝聚的仍是鄉愁。

余光中用《鄉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鬱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遊子的心哪!

讀《鄉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愁》,遊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裏。那是一個遊子的鄉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遊子的鄉愁。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遊子能真正理解遊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着一樣的血,忍受着同樣的痛,有着一樣的心情,也有着同樣的鄉愁,因爲我們中國人有着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鄉愁的演講稿 篇13

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棵長青樹,任憑風吹雨打依然在我的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裏的一株水仙花,風吹日曬仍舊在我的心裏香氣盎然。她是我生命裏的一處別院,歷經風霜還在爲我守侯。她佔滿我不眠夜晚的思緒,填滿我寂寞無助的心房,浸透我透明淚珠的纏綿。她就是那一絲一縷的鄉愁,不捨晝夜的鄉愁。

青澀的少年時光在古香古色的小鎮灑落,我踏着長着青苔的石板路來回奔跑,從懂事起一直跑到十八歲。她是流淌的河水,流經我的身旁悄然無息,我從懵懂走向成熟,歲月像是不眠的沙漏,一點點地漏掉我的思緒,無法逆。屬於我的一方安樂土,就是我心心依戀的家鄉。這裏的山清水秀滋養我負荷的心靈,這裏的鳥語花香舒緩我憔悴的身軀,這裏的魚蝦滿江沉澱我不安的慌亂。我在這兒生長。她告訴我真善美的世界,這兒勤勞樸實的人們,真切的關懷,貼心的問候,好似黎明的朝陽,充滿了希望。我被家鄉的水土滋潤得一塵不染,我快樂地成長着。

但是,這一切卻沒能阻止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這一天,我拿起行囊,決定離開。

在我離開的那一刻,我端詳着這古老小鎮,我才第一次發現她的破舊不堪,這裏封存着我成長的記憶,我在心裏盪漾起了絲絲漣漪。有些不捨,但終究還是要走的,我太年輕,我擁有我不停歇的夢想。

於是我帶着行囊,像穿越漫漫沙漠的駱駝。一身的落魄沒有掩埋我內心的自信。我整裝待發,我嘗試着讓自己融入外面的社會,他的流光溢彩,燈紅酒綠,都曾經讓我好奇嚮往。我試着讓自己流連忘返。每一步我小心翼翼,我瞻前顧後,生怕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漸漸的,我開始失望。我發現,他們的笑容不夠真實,他們的話語沒有肺腑。

我開始想念我的家鄉,想念她的純淨,她的清澈。

我懷念在她襁褓中感受到的溫暖。

我想回家,想離開這裏的嘈雜和虛假,想回到屬於我的家。我不想經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心酸,不想經歷“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無奈,不想經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悲哀,我只想回到她的懷抱,柔情似水的懷抱。

鄉愁,我“小橋流水人家”的鄉愁,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演講稿 篇14

當劇院融入城市,成爲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劇院與城市才能水乳交融,爲人們提供更多滋養。

近日,國家大劇院迎來建院10週年。在劇院開放日活動中,絡繹不絕的遊客走進這裏,感受國家文化地標的精彩和多元;孩子們走入劇場登上舞臺,在心中播下一粒藝術的種子……與北京古老的紫禁城一街之隔,國家大劇院向人們演繹着傳統與現代交匯的藝術魅力。

有人說,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靈魂,就去看看它的劇院。隨着我國城市發展步伐加快,劇院的建設也進入加速度。近年來,劇院在全國各地拔地而起。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劇院總數已經超過20__家。從一線大城市到二三線城市直到一些縣城,都建起了自己的劇院。這些劇院不乏豪華氣派的外觀、不缺的設備和寬敞的劇場,單就硬件而言,一些甚至已經堪比國際一流大劇院。但是,與華麗的“硬件”相比,劇院在演出劇目、演出場次、觀衆人數等“軟件”上,卻遠遠沒有那麼漂亮。多形式少內容、有空間少利用、高配置低效能……國內劇院建設還處於粗放階段。一些城市的劇院使用率不足50,部分劇院甚至出現“空巢”現象。

劇院之“大”,不僅在於光鮮亮麗的外表,更在於豐富多彩的內容。國家大劇院建院

10年來,累計吸引了近1900萬人次的觀衆,售票率達88.9。在10年的探索實踐中,

除了有800多箇中外院團登上舞臺,還推出了76部自制劇目,一手抓世界經典,一手抓中國原創,變“輸血”爲“造血”。當然,這並不是要讓各個劇院都去製作劇目。但各地劇院,需要在劇目引進、舞臺呈現上精心設計,根據劇目情況和當地實際,策劃劇目、推出演出,不斷探索劇目題材的豐富性和風格的多元化,推出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優秀作品。尤其對地方劇院而言,除了引進經典劇目之外,還可以挖掘傳承本地的藝術種類、開發本土市場,更好地豐富當地羣衆的精神生活。

劇院還要善於“走出”劇院。劇院的建築是靜止的,但劇院營造的氛圍是流動的。在文化消費市場不斷髮展的當下,劇院也要重視營銷宣傳、品牌塑造,有效對接市場和觀衆,讓更多人體會高雅藝術之美。在地鐵站,當人們與古典樂不期而遇,匆忙的腳步也不知不覺慢了下來;在醫院,小型交響樂音樂會撫慰患者焦慮的心靈;在學校,經典藝術講座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傳播高雅藝術,激發出更多的火花……通過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藝術普及,劇院將高雅藝術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不但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讓高雅藝術滲入城市的血脈。當劇院融入城市,成爲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劇院與城市才能水乳交融,爲人們提供更多滋養。

面對人們更精細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劇院的服務還須細化。打造劇院公共空間,推出劇院衍生文創產品,提供優質服務,大劇院服務要更注重人性化、突出體驗感。比如,包括國家大劇院在內的國內外一流的大劇院,在觀衆等候劇目開場時,往往都會結合場地,在劇院公共空間推出小型的開場音樂會。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細節,既給提早入場的人們藝術享受,也讓劇院充滿了人情味。多一些這樣的細節考慮,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務,纔會讓更多人愛上劇院、愛上高雅藝術。

有人說,劇院是城市的精神城堡。建好劇院這個精神城堡,才能寄託人們對優質文化資源的渴望。讓人們徜徉於五彩斑斕的精神世界,劇院才能承載不同個體細緻微妙的情感、容得下每個人的期待和想象。

鄉愁的演講稿 篇15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這郵票寄託着遊子的情思,是“胡馬依北風”的依戀,是“夕陽西下”的惆悵,是“鄉音無改鬢毛催”的喜悅。無論身在何處都不會改變對家鄉的依戀。

小時候,在家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身邊的東西,反而加以破壞,但娃娃被撕壞是,纔會知道他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時光是多麼珍貴的,剛剛懂得珍惜,可這樣的時候不會再有了。事物往往如此,但你懂得珍惜時,它也不會再回來了,留下的只有怨恨自己,怨恨自己的笨拙。小時候,每次過生日,媽媽總會陪着我,每次獲得榮譽,巴巴總會在身邊不停地囑咐我,要虛心,千萬不要驕傲。而現在呢?過生日時,吹滅蠟燭時擡頭看見的並不是媽媽那熟悉的面孔,而是奶奶在那靜靜的注視着我。每次因爲成功的喜悅後並不是再次聽到那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着,而是一個溫和和有嚴厲的聲音,他是老師,每天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

小時候,每天呆在牀上在清晨之際會有清脆悅耳的鳥叫來喚醒你對新一天的期望,推開房門去探究它們到底在說什麼,而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每一棵植物上都活有一些新活的生命在凝望着你,在它們叢中有無限的清新和甜美,秒鐘一圈圈裝過,到了上學的時候,只有帶上對它們的不捨踏上夢想的旅程。

而現在,只好遠離家鄉出外求學,時間便不再那麼清閒了,生活也沒那麼自由了。每天只能在書桌上奮筆疾書爭分奪秒的去爲夢想拼搏。只有閒暇之際才能回想過去美好的生活,但是這樣的時間很少,不久就會被作業壓得喘不上氣來。坐在窗邊向外張望,卻沒有過去校園的和諧和同學們的嬉戲聲。把頭伸出窗外試圖聞一下清新的空氣,可不知怎麼,空氣中似乎有種難聞的臭味兒,逼迫你迅速準備上課。

時間飛逝,不知有多少光陰都在課桌上消失,留下的只有我們的淚水和對家鄉的思念。

閉上眼睛,靜靜想,回憶家鄉,會議一份久違了的甜美,似乎有種力量在不斷的給予奮鬥下去的精力和希望。

國祥的熱土能否再塌?親切的朋友能否再見?在不斷地學習中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呢?

鄉愁猶如一縷煙,一縷縈繞在我腦際的煙,令你難以忘懷,鄉愁猶如一片雲,一片片飄蕩在我心間的雲,隨着我的思維變化成我所思念的親人們;鄉愁猶如一陣風,一陣於佳節前颳起的風,勾起了我對家鄉的無限摯愛與嚮往。我多想隨着這縷煙駕着這片雲,順着這陣風回到故鄉,我多想親眼見證一下家鄉幾年來的變化。總而言之一句話——我想回家鄉。

鄉愁的演講稿 篇16

六月,沒有蟬鳴,沒有漫天的蝴蝶和蜻蜓,六月,聞不到熟悉的地瓜香,聞不到土生的蘑菇味,六月,不見了年少時媽媽手中的蒲扇,不見了吆喝賣棒冰的老爺爺。是啊,變樣了,是啊,離去了。變了我們生活的面貌,變了我們棲息的土地,變了我們心中最天真的夢想。離開了那些曾以爲不可離開的黃土,離開了那些曾以爲無可替代的器物,離開了那些以爲永遠會在的人士。

我以爲精神的必然長存,而現實告訴我,精神也是依賴於物質的,如果不能讓精神找到寄託的物,那是多麼脆弱的,所以纔會讓我們放棄那些最初的夢,遠行遠行在遠行,初到的激情,通過不斷的掙扎一點一點的磨損殆盡,剩下的只是一份執着和毅力,不參合着我的愛與恨,只爲那些精神的寄託而前行,在到最終的停靠。

斑駁的歲月,儘管我並未找到斑駁的痕跡,卻不可否認那種斑駁的感覺,心態,故人,世事。看不到所謂的輪迴,看不到光陰的流,而得失之間明顯了,滄桑的不是那一目瞭然容顏,而是看不見了曾經歡躍故鄉的樂園。入鄉隨俗是斷卻了你歸去的慾望安然的接受,可是總有那麼一些時候,你會不由的想起,想起那些過往熟悉的場景,人物,味道,甚至那些略顯可笑的夢想。當重複的季度或是某個節日到來,你會恍然發現,某些東西已經改變,已經不在這個日子裏出現很久了,也不知道還能否有一天會在出現,所以開始懷念了,開始追憶了,開始思鄉了。

鄉愁的演講稿 篇17

那是一個初秋的星期五,因爲要佈置考場,所以我回家的時候,正趕上上下班高峯期,天也黑透了。在地鐵站和同路的同學分別後,我踏上了擁擠的立交橋,努力地想要穿過人流,到達對面。然而就在我快要成功的時候,人流又把我擠到了欄杆邊,幾次努力未果後,我放棄了擠過這波人流的想法,站在原地,靜靜等待着大波人流的涌過。扶着欄杆,我第一次仔細地觀察夜幕降臨後的北京,在燈光的照耀下,即便是夜晚,北京也依然璀璨。車道和人行道一樣擁擠,在暖黃色的路燈光和耀眼的車燈光的交織下,一條燈河遠遠地蔓延開來,彷彿看不到盡頭。這條燈河的光芒遮住了銀河和星星的光輝,連月亮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黯淡無光。

北京的夜晚雖然和白天一樣耀眼,但是總會讓人產生一種不真實感。眼神隨着燈河越飄越遠,飄啊飄啊,彷彿飄回了我的故鄉——四川。雖然我很少回四川,但是春節的時候我一定會回去。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香噴噴的年夜飯也不是過年的紅包,而是泛着銀光的江面和長長的燈河。四川的夜晚和北京的夜晚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和北京的燈河也是不一樣的。四川的燈河是由兩排大紅燈籠組成的,在漆黑的深夜,與星空、月亮相輝映,灑下點點溫暖的橘色淡光;四川的夜晚是靜謐的,偶爾有一兩個人騎着摩托車滑過燈河,燈河便泛起點點漣漪,細細碎碎的燈光的波紋就這樣悄然溫暖了急於歸家的人的心。

與溫暖的燈河相反的是泛着銀光的江面。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江面便會籠上一層薄薄的霧,那是平靜的江面最危險也最爲神祕而美麗的時候。恬靜的玉輪在灑下一片柔和的月光的同時,也灑下了一片寧靜。江邊泊着幾條小木船,它們就像酣睡中的嬰孩,蓋着月光織成的被子,幸福地依偎在母親的懷裏,安靜而又滿足地做着甜蜜的夢。

待我回過神來時,已然被人羣裹夾着走下了天橋。倏地,我的胸腔被一股濃得化不開的憂傷填滿,那滿滿的,全是鄉愁。

鄉愁的演講稿 篇18

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爲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最近,一組數據讓人驚心:近15年來,中國傳統村落銳減近92萬個,並正

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遞減。12月10日發佈的《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則列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包括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過度商業開發、“空心村”現象等。

時評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常會遐想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實中,爲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作家馮驥才所感嘆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於發源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可說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築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裏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裏”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着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在這裏,“鄉土”並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社會發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化成爲通往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裏來”的方式,也成爲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

城鄉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爲、水到渠成。這就意味着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築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有搶救者感慨:

“我們走進許多美麗的村子,有老樹、山廟、石板房,但是沒有人。”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爲“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地侗族人居住的幹欄式民居有着700多年曆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後,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願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啓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爲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裏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纔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城裏人”和“村裏人”共同的生活願景,也是城鎮化的目標所在。在雲南古生村,稱讚當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記得住鄉愁”,指出要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在湖北峒山村,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是“塗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成爲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惟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鄉愁的演講稿 篇19

故鄉的山水是一幅優美的畫

總在有晨曦的黎明漾起

故鄉的身影卻是一種纏綿的惆悵

彷彿水中的明月皎潔

別離後

鄉愁是一罈陳年的老酒

愈久愈深長

鄉愁的演講稿 篇20

《思鄉詞》

一抹晚霞

帶走了白日的陽

一杯濃酒

卻帶不走絲絲的傷

一池楊花青蓮水

一捧秦淮籠沙月

芊芊細手弄青雲

盈盈笑語嘆歌聲

回憶無奈秦漢月

此身落魄巴蜀地

日日傷懷悔不該

步步維艱道苦難

入鄉隨俗實不易

悔來無濟異鄉人

人不寐冷月如霜

心難安家在何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