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好書推薦:尋路中國

來源:瑞文範文網 5.61K

本站:從路上看中國,路邊的中國更真實。作者從路上—中國發展道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工廠到寫字樓,真實的中國一一呈現。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尋路中國》。

閱讀好書推薦:尋路中國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偉,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也曾擔任過《國家地理》等媒體的撰稿人,寫了很多有影響力的遊記。新世紀的頭幾年,海斯勒駕車沿着長城一直開到了西部的甘肅寧夏一帶;接着他又在北京懷柔一個叫做三岔的村莊裏租了一間房子,經常開車過去,也有時會有較長時間的居住;後來,他在浙江南部自駕,穿行在溫州、麗水的一座座工廠之間。作爲一名記者和作家,他深入地觀察和了解了中國百姓在變革時代的生活,並且用自己的筆準確地進行了記述。

全書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城牆”,敘述了作者由東海之濱沿着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里行程;第二部分“村莊”,集中記錄了三岔村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產生鉅變的過程;第三部分,主要描寫了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城市生活場景。三個部分,對應着中國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而這正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發生的最重要的變化。

柴靜說“何偉寫出了我熟視無睹的中國,和那種親切的酸楚。那個酸楚就是鉅變的實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靈沒有歸屬,不管你知不知覺,承不承認。”與行駛在異國他鄉的作者相比,他筆下的那些村民、進城務工人員似乎更沒有歸屬感,農村即將消失,城市終究只是暫棲之地,一座座工廠快速地建立起來,很快搬遷或者乾脆倒閉掉,市場經濟的速度讓人迅速轉變的同時也讓人不敢有一刻的停留。

《南方人物週刊》有這樣的評價:“何偉的筆下是真中國,是連一些生活在中國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絕認識的中國。”這句話可謂誅心之論了,當今中國的年輕人們早已沉浸在巨大的繁榮之中無法自拔,他們都在向前看,向前衝,無心流連於腳下的土地和不算遙遠的其他地方。這個國家是龐大的,在同一個時間軸上似乎共存着跨越一個世紀的生活方式,然而誰都在拼命地趕路,誰也不願意等一等其他人。除了旅遊,誰還會願意像何偉一樣走進一個村莊,更不要說和一戶人家共同生活三五年。《中國國家地理》曾經有過一篇關於“環首都貧困帶”的專題文章,如果能多一點點關注,北京的眼皮底下怎麼會是這樣一幅場景呢?

書中有些話是讓我不舒服的,“高等人”面對愚昧、落後、野蠻、無知的那種高高在上優越感時不時地流露出來。如果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可能會拍案而起;然而客觀冷靜地去思考,我們不得不承認,作者沒有抹黑中國,他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和中國人生存的現狀,有的時候他還是說得很委婉了呢。我們整個國家在社會文明發展之路上,還有許多要克服的頑疾;在這個過程中,有那麼幾個“外人”當頭一棒,應該是好事。

公衆號:教書匠陳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