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讀後感(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2W

優秀的讀後感 篇1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優秀的讀後感(精選16篇)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採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爲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

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爲二看待的人。因爲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裏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爲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範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後,範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範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彷彿有一些痛苦。”後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髒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讚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爲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裏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老師的家的書房。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的童年是那麼美好、愉快,現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了,自然會有些不高興,但是,應該用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纔會發現美。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又玩了,又學了,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讓兒童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讓他們玩好。

優秀的讀後感 篇2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重視,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歡迎。但有的時候會被別人嘲笑、欺辱和玩弄。生活給了我們快樂的同時,也給了我們悲傷的體驗。讓自己快樂起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爭氣,去做比以前更好的自己。這些道理都是我從《生氣不如爭氣》這本書中領略到的。

哲學家康德說過:“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也許生活給了我們不少磨難,但誰又能說自己一輩子不會遇到呢?與其用痛苦一遍遍地折磨自己,何不試着繞開它,去做個聰明人,做一個善待自己的人呢?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誰又想做這樣愚蠢的人呢?

千萬不要讓自己成了“生氣”的犧牲品,因爲這樣一來驅走成功的就不是別人了,而是你自己。

愚蠢的人只會生氣,聰明的人懂得爭氣。愚蠢的人,一生只會是狹隘昏暗而失敗的;聰明人的一生相反,回事豁達明朗而成功的。我想人們都想做聰明人吧!想做就必須做到不生氣而爭氣這一點!

優秀的讀後感 篇3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樣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在家裏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再無其他。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這樣的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或許仍是無關愛情的。.

《傾城之戀》給我們的整體的感覺是她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者作爲一箇中國傳統的女人,她是不喜歡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許多社會深度方面的東西上面,她並沒有做的很好,且看《傾城之戀》中多餘戰爭一個描寫的環節給人的感覺絕對是很粗糙的,只不過我們喜歡“得魚忘,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並不很在乎這一點,《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來似乎就已經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中的思考,那麼爲什麼要到最後也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一個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但是看起來我們是無法求全責任的,更何況對於張愛玲這樣的作者,我也只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根本夠不上多少資格評論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發。

很多人以爲《傾城之戀》中白流蘇想依靠範柳原的婚姻關係擺脫白公館的時間。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彌頑不靈。在我看來,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無從選擇。 很愛她的小說,即使是在當時被說太個人,在如今看來,比起那些也寫個人情感文章的作家,她在那個動盪不安,思想尚且不太開放的時代寫的東西還是不乏大氣的,如今再沒有人可以代替她原本是格格身份敢愛敢狠的我們最心愛的張愛玲先生。因爲她體會到了世人對她的另眼,所以她會創造這樣脆弱美麗的流蘇,因爲她愛了最懂她卻最終不能忠心不二的胡蘭成,所以,她會寫出像範柳原這樣愛得讓人可恨的男人。

傾了城又如何,她的城只能留給香港的那對平凡的夫婦,她還是最終另嫁了他人。

愛是否重要,這樣一個動心和試着得到的過程,經常被複雜化了,我們除了抱着一心向善的態度之外又能如何呢?聰惠如愛玲,一樣守不住的,她送了給範柳原和白流蘇,我們的感慨也只是空氣裏那一樣抓不住的心緒,虛弱無力。終究是否純粹好像也已經被完美的結局麻痹。

生活裏的愛總歸像一副銀筷子,是最初因爲它好看纔要,或是因爲還可以用它吃飯就不重要了。

作者的文章也寫掉了故事的尾巴。流蘇再婚,成爲家裏人眼中的奇蹟,二嫂和二哥也離了婚:如果像流蘇那樣嫁得好,離婚又怎樣呢。不過離了婚的流蘇,又變成最平凡的女人,城傾了,愛也斷了,傾一座城成全一段感情,終究不能長久,男人的甜言蜜語又向另外一個女人說去了。

人家說張愛玲才氣是有,卻不夠大氣,難得作者發掘出她大氣的一面來。不過歸根到底,我看她還是小家子的,流蘇的愛情像封藏在甕裏的酒,不打開纔是珍貴的,一開了,氣跑了,就什麼都沒了。張愛玲,給了一個傾城的雄偉,留一個最冷情的尾巴,她還是放不開,終究是悒鬱的飄零女子。

優秀的讀後感 篇4

讀了《那個黑色的下午》這篇文章,我想大家都還會記憶猶新。這篇文章講述了就在XX年某一天的下午,汶川發生了驚天動地的事情。

當大人們都沉靜在工作中,學生們都在學校裏安靜地上課時,突然天空在他們面前黑暗下來,腳下好像有什麼在走動,房子在他面前猛力地晃動着被撕裂開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發生了,時間停留在那個下午2點28分,讓那個黑色的下午永遠地定格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

路震塌了,房子震倒了,他們還失去了許多親人!這對他們來說就像世界末日一樣。

搜救隊員每天不停地在廢墟堆裏搜救倖存者,他們在一位已死去的媽媽懷裏救了一個只有七八個月大的嬰兒,幸運的是那個嬰兒還活着,可是他永遠失去了疼愛他的媽媽。我真爲這個小孩難過,他以後的人生路怎麼走下去!

地震發生的時候電視上每天都在播放,我也每晚都擠在媽媽身邊看電視上播放搜救的情景,看到那些東倒西歪的房子,看不到原來的路,找不到原來的家,他們以後怎麼辦啊?

看到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他們滿臉地失望,他們失去了溫暖的家、失去了學校、失去了童年和快樂,他們失去了太多太多了……這件事在他們心裏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我問媽媽他們以後還會有溫暖的家嗎?還會有學校上嗎?還會有人疼愛他們嗎?媽媽說;“只要我們每個人伸出手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他們會有學校上的,他們也會有溫暖的家和疼愛他們的人”。

我不解地問,誰會幫助他們呢?媽媽說;“國家會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的。”

我說:“國家是什麼家”?

媽媽說;“國家就是把我們全世界的人組織起來就是一個大家庭,讓我們大家伸出援助之手來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不久他們就會有學校上,把你們的親人當做是他們的親人,他們就會感覺到就像回到以前的家一樣會得到溫暖和快樂。”

從這個震驚人心的故事裏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我們每個人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我們大家互相幫助,這樣就算再大的困難也能跨過去。

最後我還要對那些受災的同學們說;“在學習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哦。”

優秀的讀後感 篇5

《簡愛》一個女人所追求的幸福和自由,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爲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她從不因爲自己的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在羅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認爲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爲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使得羅切斯特爲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而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爲她深愛着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爲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在這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一個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但她卻認爲,“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我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爲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爲愛情爲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爲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優秀的讀後感 篇6

在我衆多的書中,有一本特別顯眼的、桔黃色封皮的書,也是我喜歡的一本書,它的名字是《西遊記》。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書架上。每當我拿起這本有些發黃的書時,我似乎又感受到了一種新的活力,讓我再次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當我看完每一章,都會有不一樣的新感受。我爲唐僧師徒堅強的毅力而鼓舞,爲他們的師徒情深而感動。在“三打白骨精”中,狡猾的白骨精用了三計都未能將他們師徒打敗,當唐僧因爲誤會而念緊箍咒的時候,白骨精卻在暗喜。我多麼痛恨白骨精呀!孫悟空每次被師傅趕走後,每次都是回來搭救師父。每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眶裏都會佈滿淚水,我忍不住讓它們流下來,滴到我的手上。“師傅,師傅……”我彷彿看見了一隻猴子向唐僧撲來,他還是那樣調皮、可愛、勇敢、真誠。

我的心情也隨着一章一章的動人故事,一章一章的感人情節而起伏。我彷彿緊緊抱住了吳承恩老爺爺,是他給我們帶來了這麼精彩的故事,是他讓我們在故事中學到了堅強的道理。

我在心底深深地感謝吳承恩爺爺,也深深的惦念着行走江湖的師徒四人。

優秀的讀後感 篇7

這是一個十五歲的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伴隨着少年的出走有了一系列的出場人物。叫烏鴉的少年,列車上偶遇的櫻花,回憶幾十年前的廣島原子彈事件,命中註定的賈村圖書館,和貓說話的老人,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難以有交集,但就是這些,讓一個十五歲的少年最終堅強的去面對生活。書中最讓人難忘的,莫過於直面靈魂深處最脆弱,最裸露,最真實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開始思考生與死的意義,性與愛的關係,時光與記憶的本質,書中始終沒有很直接的挑明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個不壞的故事,卻由不得讓人去思考很多。雖然已經過了十五歲的時光,不過能在心地依舊善良無暇的時候讀到這本書,感覺也會很釋然,人生某個階段結束的時候,總是應該好好去深思的。

正如作者所說,十五歲的少年,他們的身體正以迅猛的速度趨向成熟,他們的精神在無邊的荒野中摸索自由、困惑和猶豫。主人公田村小的時候被母親遺棄,在一個並不疼愛自己的父親的養育下成長,有着同齡人缺乏的成熟,更有着不屬於這個花季的恐慌,不過我們共同擁有的,是希望自己可以快速成長,去接受祝福,去挑戰世界。接下來,就用我拙劣的文字,讓我談談這個故事之於我的深思。

幽幽歲月,浮生來回,愛情,總是一個美好的話題,可是,書中的愛情似乎缺乏中國固有的倫理。田村小的時候就被父親詛咒會跟自己的母親姐姐交合,而田村又成爲母親幼時愛情的替代物。田村因幼時被母親拋棄,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他迷戀永遠十五歲的佐伯(田村母親)的活靈,更深愛着五十歲的佐伯。他們交合,相愛,用靈與肉的交融去享受生命的美好。田村選擇離開森林,帶着佐伯的畫去勇敢的面對生活,將自己深愛的人埋藏在記憶中。開始讀的時候,內心總會隱隱作痛,爲什麼如此相愛的人會是這樣的結局。

閉上書仔細想想,身邊的愛情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神把世人劈成了男男,女女,男女,於是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的過程中惶惶不可終日。縱然找到,又會有種種原因不得在一起。作者筆下這種違背倫理的性與愛,讀完之後,對自己的愛情釋然好多。對愛情中的無可奈何,道一句,醉笑陪君三千場,不訴離傷。

書中這樣寫了一句話:“儘管世界上有那般廣闊的空間,而容納你的空間---雖然只需一點點---卻無處可找。想着自已這個存在,但越想越覺得不具體,甚至覺得自已不過是個毫無意義可言的單純的附屬物。”你是否想過生命之於我們的無力,田村父親小時候在他身上的詛咒,靈驗的是那麼自然,大島天生就是血友病,生理上又分不出男女,佐伯的男友被誤殺,田村父親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殺貓,中田在生命的最後毫無緣由的體現了自己的價值等等。好像那些宿命中安排好的我們根本無法去掌控,縱然你試圖去改變,總會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將一切落回起點。可是,你難道就這樣袖手不管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錯,田村縱使離家還是未能擺脫在他身上的詛咒,可就是在他試圖改變的過程中,他變得堅強,他嚐到了人世間的情暖,他最後終於有勇氣面對生活,面對現實。在我們頹敗的時候,總會有宿命論這樣的理由支撐自己頹敗下去,感覺成事在天,可是你是否忽略了事在人爲呢。縱使結局不會有太大差別,可是你是否忽略了過程中的美好?當結局最終到來的時候不至於那麼的措手不及。

書的最後,作者還是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告訴我們要勇敢的面對生活。田村想將自己留在第三空間,用以逃避現實生活,最後在母親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園,選擇了正視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活着比死更難。然而,生命就是如此,而田村,成爲了最頑強的十五歲少年。

命運就象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時的你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去享受音樂帶給我們的世界,試圖傾聽畫中的聲音,感受愛情的美妙,體味人間的溫情,命運似乎早就安排好了,卻又那般無償。縱然過了十五歲的年紀,不在那麼彷徨,不在那麼憂鬱,那麼,就繼續在這最美好的年華,去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

以上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好的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優秀的讀後感 篇8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我想《圍城》幽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錢鍾書先生用了許多比喻。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教授升到教授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話: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爲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爲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真是精妙絕倫。

還有關於“愛情”的比喻,錢鍾書先生分別用“起火”和“熱帶植物”來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情感特徵。他說:“老頭子戀愛聽說像老房子着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年輕人的戀愛呢?“無論如何,從此他們倆的交情像熱帶植物那樣飛快的生長。”

再說關於“留學”的比喻,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錢鍾書先生對那個時代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觀念的深刻認識和尖銳批判。“……留了學也可以解脫這種自卑的心理。並非爲了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長大,以後碰見這兩種毛病,不怕傳染。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了一樁心願,靈魂健全,見了博士碩士們這些微生蟲,有抵抗力來自衛。”

很多人說,錢學森筆下的圍城是指婚姻,細細想來何止婚姻一個圍城?其實人生處處是圍城。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其實說白了,這圍城是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因爲“貪”,我們給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煩。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幹一番,卻不明白顧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人們就以爲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奮發圖強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爲,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優秀的讀後感 篇9

我知道《駱駝祥子》是老舍著名的作品,但是我一直都沒有讀它。因爲我知道那講述的是一個車伕悲慘的經歷,我不忍心本來高高興興的心情突然的看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一個悲劇。看了,心裏難受半天,多不好。但是真正的看了之後我才發現,《駱駝祥子》並沒有那種特別叫人淚下的感人情節,它從頭到尾都是用的平平的語調敘述,但是卻讓人忍不住要爲祥子扼腕嘆息。說是找本厚書可這確實是一本較薄的小說,只有15.7萬字,幾天就可以看完了,看完後的第一感覺:不過癮!實在太短了!但是意味深長,回味無窮。論書了《駱駝祥子》大家也都十分熟悉了,講述的是一箇舊北平城裏普通的人力車伕在三十年代謀生的悲慘故事。這個車伕名叫祥子,之所以書名要在祥子前加了個“駱駝”兩字,想必是因爲是駱駝救了祥子他的命,所以使他拉上了人力車,因此得名,可見原來起名也要有個技巧呀!也不能隨意的瞎起——如果此書定名《祥子的悲慘生活》則會顯得過於直白,毫無生趣了。可見老舍先生起名也費了一番工夫——真是不容易啊——老舍先生寫文章—向都是平易近人,使人感到親切、自然,不像有的作家寫車伕是以知識分子來面對車伕,而老舍先生他是以平民對平民,把所有的架子放下了,去仔細的描寫人物的形象就寫得真實,生動了也就更容易感動人了。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己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他所輕力壯,正當生命的黃金時代;又勤苦耐勞,不惜用全部力量去達到這一目的。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但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接着反動政府的偵探又詐去了他僅有的積蓄,主人躲避特務追蹤還使他丟了比較安定的工作;虎妞對他的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的身心都帶來磨難。迎着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象個鬼影,永遠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與委屈”;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爲自甘墮落:原來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悲劇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伕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蘊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揚宅的發怒辭職,對車廠主人劉四的報復心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劉四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都說明他所認爲的“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並不是想借此往上爬,買車當車主剝削別人;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

優秀的讀後感 篇10

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1]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衆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祕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衆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儘管很多人爲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瀰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爲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衆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着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首先聲明,本人絕對無意毀謗任何人,但如果把一篇讀後感寫得太有條理,倒反不象讀過此書的人了,尤其是百年孤獨這本世上最獨特的書。

百年孤獨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世界名著,當時我讀七年級,正是喜歡孤獨寂寞用詞的小女生,爲了這個名字,我從圖書館借了來,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的槍口中,奧爾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讓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邊,不願再看,直到一個月後,圖書館催我還書了,硬着頭皮拿起了書,看了兩頁。

從看到第三頁後,我的手再也離不開這本書,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奉獻給這本書,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反覆看了三遍,從來沒有一本書給我這樣的經歷:我把生命交給一本書了!那一個月,我無法跟人交流,無法大聲說笑,滿腦子都是奧爾良家族每一個人的身影,每一個都那麼鮮活,每一個都那麼特立獨行,但所有的人都那麼孤獨於世!  每一次合上書,我都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再翻開它,因爲那種孤獨從每一個字裏透出來,壓得我喘不過氣,但每一次打開它,我又不願意合上它,彷彿只有這本書纔是我的世界,纔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講了這麼多,還算不上談讀後感,差不多快一年了,當年看完此書的感受到今天還清晰如昨,每一個人問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兩個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種孤獨,我怕自己愛上它而無法自拔,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記得當時,我一邊看書,一邊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乾澀,一滴淚也出不來,但那悲哀比流淚更甚!

書裏的每一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來宣泄自己的孤獨,表面上他們是漠不關心的,實際上內心深處,他們渴望被人愛,被人認可,被人同化,可惜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今天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不也在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讓自己逃避孤獨,但實則上卻陷進了更深的孤獨嗎?我們的愛,我們最溫柔的部分,都被各種物質上東西遮得嚴嚴實實,再也出不來了!

看完書後,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纔將自己調整過來,然後,我馬上去書店買了一本精裝本放在家珍藏,作爲自己對平生最難以言表的一本書的紀念,但從買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沒有再動過它一下,只是將它好好地放在書櫃的最高層,那是我無法觸摸,沒有勇氣再看的禁區啊。

優秀的讀後感 篇11

軍旅作家王樹增創作的《解放戰爭》,與其說是一幅軍事戰爭的歷史畫卷,不如說是一篇記錄着我們前輩們精神歷程的壯麗史詩。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我們又有了一份新的感動和體驗。感動的,不僅僅是書中對戰爭細節的揭祕或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宣示,更多的是體驗到了書中所揭示的一個人類歷史發展永恆不變的規律——人民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最終力量!

《解放戰爭》讓我感到:一是比較系統地掌握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如何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用短短的四年時間,以銳不可當、摧枯拉朽之勢,如何成功演繹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富盛名的戰爭傳奇。二是比較全面的瞭解到參與這場戰爭的無數風流英勇的歷史人物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戰中的真正的作爲、地位和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三是將自己以往零敲碎打中所獲得的關於這段歷史的許多知識從一個個時間節點全面的進行了梳理和歸類,也從大量真實的歷史事件之中和傑出人物的身上,又一次感受到了解放戰爭的殘酷性、發生事件的必然性和各種人物的真實性。四是尤其從作品中獲得了諸多的思考。

民心的力量最巨大。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爲什麼能夠勝利?我們主力兵團不佔優勢,但是我們背後有500萬老百姓。國民黨軍隊一律靠空投,從一顆子彈到一塊大餅都是靠空投,我們不是。我們是幾百萬輛小推車,往上推糧食、推子彈、推彈藥,往後拉傷員,我們沒有野戰醫院,野戰醫院就是老百姓家,所以我們才能夠打勝。陳毅自豪地說淮海戰役是小車推出來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羣衆心裏有桿秤,羣衆在我們心中有多重的分量,我們在羣衆心中就有多重的分量。我們黨員幹部不論是在機關還是在基層工作,不論是領導還是普通幹部,都必須牢固樹立“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觀念,不斷增進對人民羣衆的感情,更貼心地爲羣衆服務,想方設法解決羣衆的實際問題,爲廣大人民羣衆謀利益,這是衡量黨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軟實力”。

儉樸的傳統不過時。《解放戰爭》書中寫到國民黨有一個高級將領,被我軍西北野戰軍抓住以後,彭德懷款待他,做了一盆麪條。那時彭德懷是副總司令,國民黨的將領就說副總司令這麼艱苦,你們吃這樣的東西,真是敬佩敬佩。彭德懷當時拍着桌子火了,說全國的窮苦百姓有幾個吃上的?我吃上面條算我享福了,你們這幫人認爲不能下嚥,這就是你們失敗的根源。這是最令後人感動的,亦爲今天我們的生活留下了有益的啓迪。“戒奢以儉,艱苦創業”、“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目前,我市的經濟仍欠發達,人民羣衆總體生活水平還不高,各項建設和發展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自覺抵制貪圖享樂、奢侈浪費、大手大腳的不良思想和作風,勤儉辦一切事業。

這次參加活動,再次感受了書籍給我們帶來的力量,我們或許會發現,書籍依然是征服人們心靈的力量,永不褪色。總理在今年初與網民交流時指出:“讀書關係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素質,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在當今豐衣足食的和平年代,我們要善於讀書學習,善於將讀書成果轉化爲學習的推動力,學以致用,要牢固樹立終身讀書,工作到老、讀書到老,把興趣閱讀當成一種休閒生活方式。選擇讀書就是選擇了進步,放棄讀書就是放棄了明天。

優秀的讀後感 篇12

他,縱橫捭闔在整個楚漢爭雄之期,用他的驍勇善戰,桀驁不馴書寫了人生的傳奇;他,在角聲滿天,塵沙奔騰的戰場上英勇無畏,激盪了多少兒郎鐵馬冰河平定天下的壯志情懷。他,韓信,曾折服了多少生活在不同歲月裏的人,可終究逃不過命運的俘虜,無情悲慘的將他化作孤魂,飄蕩在歷史的書卷中,其悽怨聲引起了那些傾聽者的悲閔,傷懷和唉嘆。

當我熟讀這段因戰亂而人物輩出的歷史時,我沒有因項羽烏江自刎痛覺惋惜,更沒有因劉邦的屢敗屢戰的執着氣魄而深感欽佩。西楚霸王雖有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但他於月黑風高之夜活埋二十萬章邯降軍實屬殘忍無道,若他得天下,怎使天下誠服?登上帝王寶座的黔首是劉邦,而造就寶座的人卻不是他自己,劉邦因識人便得天下,功績是屬於那些生死相伴不離不棄的好友,讓我爲之憤憤不平的韓信,佔有最爲重要的位置,

人若是在貧困潦倒的時候得到幫助,那麼除了感激之情無以言表之外,他的恩德就是一生都難以忘懷;韓信少年浪蕩在村野之間,他每天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飢餓,他遇上了河邊浣衣的婦人天天贈飯,終是因爲婦人的訓斥而茅塞頓開,覺得自己應該有所作爲。這位婦人不僅僅拯救了韓信的生命,她啓迪了韓信去尋找自我的價值,探索生命的意義。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一些想法,而行動起來的人是少之有少,所以理想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最後走的都是大衆路線,平平淡淡的度過了自己的一生。就像我們上國小的時候,會覺得警察用一個字形容,酷!國中了,現實稍微讓我們理智的看待未來,於是覺得哈佛的校園滿園芬芳;直到高中,更加現實了,清華變成了我們夢不可及的奢望,而我們能做到的,是通過努力將它與我們的距離拉近一些。有些理想,不是我們難以實現,而是一開始就放慢了步伐。

韓信不一樣,他一開始對他的理想並不是一個準確的定義,他所想的“作爲”涉及很廣,帶着自己的雄心壯志,他獨自一人去啓程堅定不移的去付出實踐了。

得一知己,在壯志未酬時訴說心事,在貧瘠落魄時相知相惜,知己也肯定是識得自己真性情的朋友,夠坦誠,共進退。

蕭何是韓信的知己,蕭何月下追韓信成就了他後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和四面楚歌的赫赫戰績。蕭何識得他的高瞻遠矚,欽佩其軍事才能,所以盡力挽留,引薦及幫助。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他對蕭何感激,信任,毫不保留;所謂英雄,有吞吐天下之志,包舉四海之心,蕭何成就了他的英雄之路;在戰場上,他是帝王,足智多謀,威風凜凜,他將平定天下作爲己任,愈戰愈勇。此刻的他內心必定是驕傲的,自信的,他實現了少年時的夢,甚至超越了當時的夢,所以他會在寒風中豪邁飲酒,激昂地呼喊出自己的快意,這時候的他不再是以前的韓信,他不再受寒,受餓,受辱;多少敵將亦臣服在他的腳下,他傲慢的俯視着,滿足的淡笑着。他擁有了千軍萬馬,他在自己的人生戰場上也想出奇制勝。

日長則昃,月滿盈虧。在七八年的戰爭的歲月裏,他付出的不僅僅是時光,他的軍事謀略所露現出的鋒芒深深刺痛着劉邦的眼眸,於是在劉邦一步步的算計下,韓信的人生從高峯慢慢滑入谷底。

我想,在這個紛亂的年代裏,處世的原則往往爲自己的故事書寫結局;善懂時局,明則保身的是張良,他可以共患難,卻不同享福,這是張良自保的高明之處。急功近利,只謀略不謀政的是韓信,他在戰場上揮戈自如,卻不懂的觀察政治時局,在人生最耀眼的時刻只進不退,導致被掩藏和打壓。韓信被囚禁了,幽幽深深的院子讓他開始每天寂寥的度日如年,因爲他的雄心壯志被銬上枷鎖了,開始被黑暗慢慢的侵蝕着,摧毀着,而他自己只能壓抑着靜靜的等待,蓄積待發,一不小心便會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韓信內心必然是憤怒和不甘的,平掃天下,他功不可沒,最終卻只能爲自己的性命堪憂。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我看來,韓信的赫赫功績重於泰山,可他的死像鴻毛一樣漂浮徘徊在天空的上方,久久不落,不是因爲太輕,是因爲死的難以預料,死的輕而易舉,他的悔恨會像羽毛,久久漂浮着。是啊,就在韓信毫無防備的時候,呂后和韓信信任有加的蕭何加害了他,這個在多少個日夜裏和他侃侃而談的知己竟親手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畫的是那麼的出其不意,韓信死了,他死的憤怒,他死悽慘。幸運的是,他的魂魄依然被司馬懿繾綣在千古流傳的史記裏,傾訴着他一生的故事。久而久之自然而然的,會有文人志士爲他賦詞,也會有偉人聖賢肯功評傳,也有像我一樣的,只能捧着書,嘆他一生傳奇,嘆他英雄路短。

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這區區的十個字,何以能夠述說完一代英雄的人生跌浮。

優秀的讀後感 篇1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則在魯迅寫的《朝花夕拾》裏就是寫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憶。

魯迅的《朝花夕拾》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將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用語言真情的流露出來。說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時所難忘的經歷。在他的童年裏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長輩的認同,這使他感到很難過,但是他沒有感到人生的黑暗的到來了。他則是將長輩的認同該爲動力,寫進這部《朝花夕拾》裏。他要告訴我們,將童年的無奈釋放出來,同時給家長們一個理解和同情的心態對待我們像魯迅在童年裏那種不被長輩重視的警鐘。

在《朝花夕拾》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貓、狗、鼠”。在這篇有趣的散文中,不是題目所吸引我,也不是內容好笑有趣的文字,而是魯迅在童年與一隻仇貓的故事。作者與貓的關係以及對貓的討厭。這說明魯迅在童年裏的不知和單純,也寫出作者在童年與一隻貓的搏鬥。

從魯迅寫的《朝花夕拾》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和青年不是很好過的,但這也時時刻刻充滿着美好的回憶。魯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們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魯迅一樣的。童年與青年過得好與壞,他都會留給我們回憶。所以魯迅和我們的童年、青年都是美好的。不管童年與青年的好與壞,長大了的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去回憶他們,因爲他們代表着最真摯的情感。年邁的老人,如今因爲物質的發展,都會盡心竭力的實現他們童年和青年時候未實現的願望。而年少的我們,有大把的青春可以任憑我們揮霍,“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是寶貴的,高三的我們,更應該緊緊地抓住這僅剩的幾個月時間,努力拼搏,堅持不懈,實現我們的理想,進入理想中的學府進行深造。

優秀的讀後感 篇14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叫做《魯濱遜漂流記》的書,讀了之後有很多感想。這本書說得是一個叫魯濱遜的英國商人,在一次探險中,遇到了風暴,船沉了,所有的船員都死了,但魯濱遜卻幸運地活了下來。他在小島上建起了他們自己的“家”,並在島上頑強的活了下來。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魯濱遜救下了一個野人,並給他取名爲“星期五”,從此以後“星期五”便成了魯濱遜的一個好幫手,一直非常勤勞的幫助魯濱遜。並在魯濱遜的幫助下學會了說話。 讀完之後我一直在想,如果魯濱遜換成我的話,我能不能像魯濱遜那樣堅強的活下去呢?我能不能有他那樣的野外生活本領呢? 不,我沒有。仔細想想我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沒有他那樣好的心理素責,我甚至在家連洗碗、拖地這樣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會做,更別說在野外要學會生火、做飯、建起自己的“家”這一類的事情了。說不定當我發現自己漂落在荒島時上,或許會想還不如就沉在海里死了算了。

想想看現在社會中的男孩子要不就是嬌生慣養成了小皇帝,要不就是由於沒人管成了社會上的野孩子。如果把他們變成魯濱遜給風暴吹到海灘上來的話,指不定他們會怎樣呢?如果是嬌生慣養的小男孩的話,他們一定在大哭大叫又不知道該怎樣自理,雖很幸運的被衝上了岸,可不是因爲自己的膽小和沒有野外生存能力而死去。另外一種人,雖然膽子大可自以爲是,在林子裏如果碰到野獸的話怎麼辦?他們只會一味的去幹一些不計後果的事,最後,只能嚐到自己給自己帶來的苦果。

我今後一定要學習魯濱遜,在絕境中努力的去拼搏,在不幸中想自己的幸運,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要從小事做起,不斷的鍛鍊自己的才能,做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優秀的讀後感 篇15

我卷子上有這樣一篇文章,叫做《“給”永遠比“拿”愉快》。寫的是:兒子給高爾基的家邊種上了鮮花,高爾基在給兒子的信中說到:“給永遠比拿愉快!”

生活中有一兩個例子:人類破壞了地球,不斷的從那裏挖取資源這叫拿,地球快沒有資源了,可人類還在不斷的“拿”,因爲他們不知道“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這個道理。所以才一味索取。

新能源,是我們對地球的報告,現在也有一些城市不僅拿的少給的也多。但是還有一些人還有不斷的“拿”,所以常感到地球資源只有一丁點,一會光了。

再說一個例子:有個小偷,自己也有東西反倒愉別人伯東西。有次,他偶然偷到一萬元,高興過後,他發現自己一點不快樂,總是像老鼠躲貓似的,於是他把它還了,還了所有偷來的東西,不再做小偷,開了一家公司。有次發生災情,他還捐了錢呢!捐完他竟非常高興。

我的感想是:你拿走的是錢之類的,丟了的是快樂和幸福,不如反過來給予人們快樂和幸福,和大家同分,你當然非常的快樂呀!

最後,要大家一定不要只拿而不給,因爲這樣失掉快樂。

優秀的讀後感 篇16

《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象徵手法、反映現實。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徵着當時中國的南北戰爭。詩人說過:“共工象徵南方、顓頊象徵北方,想在這兩者之外建設一個第三中國————美的中國。”不過,詩人早期的社會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說過:“在初自然是不分質的,只是朦朧地反對舊社會,想建立一個新社會。那新社會是怎樣的,該怎樣來建立,都很朦朧。”因此,女神要去創造新鮮的太陽,但仍是一個渺茫的創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時期,它曾給了廣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藝術網絡是多樣化的統一。激情如閃電驚雷,火山噴發;柔情如清風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詩篇《天狗》其藝術風格當屬前者。這首詩寫於郭沫若新詩創作的爆發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熾烈的時刻。這首詩的風格是強悍、狂暴、緊張的。

一開始詩人便自稱“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則是個性獲得充分張揚所帶來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詩人在五四精神觀照下對個性解放的讚歌,也正因有了沖決一切束縛個性發展的勇氣後,個性才得以充分發揚,五四新人才具有無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廟底energy底總量!”這樣的五四新人將會改變山河、大地、宇宙。“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詩句所釋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颶風、奔騰的激流,在那個時代產生了強烈的衝擊波。“我飛跑”則是令人振奮的吶喊,充分展示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痛苦歷程。總之,《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讚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邁氣概,正是五四時期要求破壞一切因襲傳統、毀滅舊世界的精神再現。

而《天狗》只是《女神》創作中詩人情感與藝術碰撞、融合、激濺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見,《女神》創作想象之豐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它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浪漫主義藝術色彩將是照徹詩歌藝術長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詩句就像喧囂着的熱浪,轟鳴着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的最強音。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重主觀,強調自我表現。《女神》是“自我表現”的詩作,詩中的鳳凰等,都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詩中的“自我”主觀精神,是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義精神。噴發式宣泄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爲主要表達方式,詩中的直抒胸臆表現爲噴發式的宣泄,《鳳凰涅盤》等詩最典型地體現這一表達特點。奇特的想象和誇張。如從民間天狗吞月,想象爲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樣地狂叫”等。這種極度誇張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現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對舊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繪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語言方面,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的色彩。一些描寫自然的語句中,染上詩人當時的主觀感覺。

個性主義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導思想,在文學上,要求張揚自我,尊崇個性,以自我內心表現爲本位。個性解放的呼聲通過對“自我”的發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來。如:《天狗》中的“天狗”這種沖決一切羅網、破壞一切舊事物的強悍形象,正是那個時代個性解放要求的詩的極度誇張。《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樣是實現自我個性解放的詩的宣泄。這種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僅僅着眼於個人本身,詩人將個體的解放作爲社會、民族、國家解放的前提,將它們融合爲一體。《地球,我的母親》中可以看出他個性解放的要求呈現出了勞苦大衆利益的一致性。 反抗、叛逆表現在:《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鳳凰涅磐》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沉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我是個偶像崇拜者》中詩人表白崇拜自然界與社會界一切象徵生命的事物,來否定一切人爲的偶像,一切扼殺生機的舊傳統,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極度蔑視。《匪徒頌》將列寧、羅素、尼采等人一起讚頌,表達了自己要步其後塵挺身反抗的堅決意志。

《女神》時代的郭沫若,身居異國,感於祖國的貧弱落後,列強的虎視眈眈,常常懷着憂國的情思。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磐》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於祖國的深沉眷念與無限熱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