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靜的魅力高中作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1W

靜,是一份自由。靜,是一份感悟。下面一起和小編學習一下靜的魅力作文吧!

關於靜的魅力高中作文
靜的魅力作文篇一:

靜水流深,不顯不露。靜,以外觀默默無聞的姿態隱藏着內在的力量、深刻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禪意,富有魅力。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於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爲外物所役而細品沉思。自印度蓮花大師始,不少僧人在喜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飢餐蕁麻,渴飲雪水,形容枯槁而終於“靜”思得佛門真諦,成爲一代高僧。面壁,或思過,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單純的身靜,心中依然萬念錯雜,自然不可得道。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放鬆精神。而到了更高層的境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於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爲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於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爲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於是便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羽化登仙,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着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爲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於是纔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個默默無聞的掃地僧;助魏公子竊符救趙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門的一個守門人;智慧象徵的諸葛亮,出茅廬之前也只是躬耕於南陽的農夫……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爲了蓄積之後的爆發!

於是不難理解嵇康在面對前呼後擁,大講排場來拜見他的鐘會時,仍舊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爐火和鏗鏘的錘聲中默默忙碌的舉動。聖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並非不可言傳,只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這也許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靜的魅力作文篇二:

高山靜穆,才變得如此的雄偉,河水寧靜,才匯成深遠的湖泊,自然寧靜,才彈奏出羣鳥共鳴的樂曲。靜是自然給予我們的一種恩賜。唯有靜,我們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大地的厚純,河流的無私,天空的寬容,山林的奉獻。

靜是一種奇妙的心態,唯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很好的審視自己,認清自己,找準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

還記得那個3歲時便失去雙臂的小女孩雷慶瑤吧!最初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了雙臂意味着什麼。她的長髮被剪掉,她的花裙被藏起,當她心愛的洋娃娃被扔掉時,她不顧一切的去搶,可她蹲在地上時,她卻不知道用什麼去撿洋娃娃,這時她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什麼,年幼的她不得不靜下心來靜想自己該怎麼去做。於是她開始用雙腳練習吃飯、洗臉、刷牙,最終她還學會了用雙腳刺繡、化妝、畫畫。

我們說雷慶瑤是不幸的,但靜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找回了自我,贏得了尊重。當你看到她那如春花般的笑臉時,你不得不爲她身上的靜的魅力而喝彩。你不得不爲她身上回射的靜的魅力而折腰。

靜是一種長遠的境界,唯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保持清醒的頭腦,領會所學的精髓。

大家一定記得這句格言吧!寧靜致遠,只有內心寧靜,我們才能走得更遠,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

莊子莊園,淡泊名利,專心修爲,才創造鯤鵬展翅九萬里,傲視蒼穹獨一家的神話。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潛心磨礪計策,纔開創了三千越甲終吞吳的奇蹟。諸葛孔明靜心學習苦心鑽研幾十年,才締造了三顧茅廬、三分天下的傳說。由此可見,靜是學習的前提,唯有靜下心來,你才能真正的學進去。

靜時一種奇特的法寶。學習上離不開靜,工作上又何嘗不是如此,靜心搞科研,纔能有所成就,張冬偉如果不是靜心鑽研焊接技術,又如何成爲焊接技能的第一人,孟劍鋒如果不是靜心鑽研鏨刻技術,又怎能刻出巧奪天工的銀質手帕。

同樣我們的生活中也離不開靜,唯有靜,我們的家庭,才能和睦。唯有靜,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也唯有靜,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唯有靜,我們的世界纔會更加的美好。 這就是靜的魅力。

靜的魅力作文篇三:

靜之境有三,一曰外物之既靜,人口緘默,環堵悄然,於是聞曉角吟風,一葉墜露,此人所常謂之靜也。其二者,爲外喧物鬧,而向靜求諸異地,古之隱逸者然也。然靜法之大乘而極至者,曰心靜。當是時,絲竹雖嘈而不亂耳,人聲雖雜而愈靜,巋然不動,安步以當車矣。此三境,任得其一,則可受益無窮而盡嘗其魅力也。

靜之其一,見乎諸端。譬如學子參試,皆屏息凝神而閱題,默然以疾書,雖一針落地可聞也。考場之外,亦令行而喧止,意在營靜以利學子也。人之與會,則語者立而談,聽者默然。至若體育賽、病房中,更不消說。彼童子覓表,人衆聲雜則無從獲也;天色既暗,人倦而歸家,則萬籟俱靜,表“自現”也!此皆謂得乎靜之功。故曰得其境一免責井然而有序,其益自見矣!

昔者五柳先生惡塵網人境,致仕歸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倦於外物喧鬧而求靜於造化天地也,可謂得第二境也。求得之靜愈見其寶也。是故陶潛雖簞瓢屢空而晏如也,執杖耘籽而常樂。羈鳥歸林,去五斗米以得靜;池魚歸淵,別車馬喧而清歡。五柳先生乃著文自娛,潛心品靜;今之人方有其詩文之寶藏也。此見第二境之妙也。

然“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以其心境之寧,波瀾不驚,故雖“結廬在人境”,猶可“而無車馬喧”!蘇洵嘗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心若止水,則明辨細小之物;內得靜法,可專注如激光,穿事越表,探得生之內核。

古之成大事者,非惟有曠世超人之才,亦必得心靜也,開國者毛潤之少時,嘗攜書往茶館,擇極鬧處而坐,攤書閱文,欲以砥礪其志,修心靜之法也。閱至精髓,則喧雜穿耳過,明義留心中。故方其領兵長征,雖時遇險境,常遭困苦,得暇,則獨坐觀書,專心致志矣。以其心靜,炮火敵兵不可撼之也。卒建國,澤行神州,成萬古功業!

清時公子納蘭容若,亦深諳靜之魅力。隨帝出征,萬騎奔走,黃沙漫天。然既駐,則吟“夜深千帳燈。”妙詞佳句,非惟其博學才豐,亦必得靜也。倘遑遑欲歸家,或汲汲於富貴升遷,口中所言,必頌人君之俗詩僞詞,何以傳誦至今耶?

靜之魅力,如上所言,益處無盡。願諸君尋而品之。林清玄謂:“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餘謂:得靜,則可共適造物之無盡藏也!

靜的魅力作文篇四: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靜,純粹而自然,卻飄渺難以言喻。很多時候,我們都驚覺於周遭的安靜。靜的美妙,在於其合乎人心,恰到好處;也正因此,日陷喧囂的我們對其深深嚮往。

在寧靜中,我們才能聽到心靈真實的訴求。喬布斯在斯坦福的畢業典禮上告誡那羣即將離開象牙塔的學子們:不要讓外界的聲音淹沒你的內心。在這個充斥各種成功論、奮鬥史詞典榜樣社會,能有幾人願意去傾聽自己的內心?許多人每日庸庸碌碌換得一身疲憊,自以爲是充實生活的本質;願意多看幾條微博也不肯一個人靜一會。當靜成爲衆口評論的境界時,其實它正遠離我們。

在太平盛世裏要求一份內心清淨,已屬不易。因此那些身處亂世的隱者更顯傳奇色彩。管(車各)、左慈、華佗,他們或許是《三國演義》裏最具神話色彩的人物。在那個羣雄並立的年代,武將謀士們都在大施拳腳以求留名於世時,他們卻隱逸遁世,神龍見首不見尾。或許在他們眼裏,再運籌帷幄的軍師,再萬夫莫敵的豪傑,不過是汲汲於名之輩。因爲寧靜,他們從容,足以在亂世裏曳尾於塗中。

霍金在牛津大學研究宇宙爆炸起源理論時,一位負有盛名的博士爲其理論取了一個漫畫式的名稱以表明自己的不屑。後來,霍金在與羅傑.彭羅斯的探討中頓悟,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或許足夠寧靜,才能找到正確的聲音,將人引入一片新天地。

古來那些死守善道、遺世獨立的人,內心都是寧靜的。他們寧靜得淡漠了自己的私情,無視了身處的困厄,正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寧靜勝過千言萬語去寬慰自己。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最後這樣告誡自己的兒子;也許經戰場官場洗禮一番後,孔明最懷念的,是遇見玄德之前,躬耕於南陽的日子。

身邊的朋友們都說,以後有錢了,住到深山老林裏,興致好了去當徐霞客。是啊,我們都向往一種理想的生活,要麼世外桃源,要麼面朝大海,寧靜悠閒,與世無爭。但無奈的是躲不過一個前提,現實註定我們要在世俗和喧囂裏翻滾一次纔有寧靜生活的權利。可是誰能言之鑿鑿我們不會在追尋的路上已經失去最初的嚮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