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7W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 篇1

還在上中學時,語文老師講到了'管鮑之交'的典故時,給我們生動的講述了春秋齊國管仲和鮑叔牙,還有齊國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傳奇>故事。對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印象尤其深刻。後來學到文言文《隆中對》,'亮躬耕隴畝,好爲《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覺得管仲一定很了不起,諸葛亮居然對他評價那麼高。管子出生於公元前719年,比孔子一百六十多年,與孔子相比,管子更像是個實幹家,管子在齊國國君初亡、全國陷於一片混亂的狀況下,受命於危難之中,三年時間便使齊國民富國強,使其國君成爲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執政四十餘年而成大業。《管子》一書蘊含了管仲全部的經濟政治哲學思想,既是治國平天下的實踐經驗,也是國家管理的理論總結,被稱爲'儒道法思想的先驅',也被梁啓超譽爲'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如今再讀《管子》,一邊感嘆其博大精深,一邊欽佩其中蘊含的道理。他的治國思想,深邃但簡明,且有許多可以指導>企業管理的部分,尤其是其中的'民本'理念。下面以《管子?牧民》篇爲例,淺談一二。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故民未嘗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功。是故仁者、知者、有道者不與大慮始。”意思是對人民不必同他商量事業的創始,而可以同他歡慶事業的成功。因此,仁者、智者、有道者,都不與人民商量事業之開始。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精選5篇)

這句話在專制社會來說,極爲正確的。因爲根據誰謀劃誰承擔的道理來說,專制社會裏專制者(自稱的仁者、智者、有道者)承擔事情成敗的後果,人民被驅趕到一邊,不能承擔事情的成敗,自然也無需要負責!人民只起到一個作用,就是人多嘴雜,意見紛紜,干擾專制者的決策。所以,專制者不與人民商量事情,而只告訴人民成功的結果,同人民一塊歡慶!當然,失敗了,專制者就不告訴人民,自己“打落牙齒和血吞”,直到一條道走到黑,墮落進懸崖爲止!

但到民主社會,人民承擔事情成敗的後果。根據誰謀劃誰承擔的道理,只能有人民自己決定事情,自己承擔後果。所以,民主社會由人民自己組織起來,形成各種做事情的意見,通過相互的爭吵,最終讓人民大衆決定怎麼做,共同承擔做的後果。

在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做事方法,這是專制社會的時期的專制者們想不到的,也是管仲想不到的。

管仲是封建專制社會最理想、最完美的臣子,他與齊桓公可說是封建專制時代的典範!

封建專制時代是以血緣關係作爲一切人際權利義務的時代,華夏的這個時代和歐美的封建時代完全一樣。都是隻要血緣在,那君主就不憂愁權位,人民甘居臣下位子,不會有非分之想。譬如白起戰功赫赫,威望巨大,可是君主一把寶劍就能讓他自殺;李牧是趙國公認的幹才,可是趙王一道命令,也能讓他吞劍自殺!

只有到了帝國專制時代,打碎了以血緣關係論人高低的習慣,變成了以權位來論以一個人的高低。權位決定了人的一切。帝國專制者不惜一切,哪怕把人馴化人奴才也要確保權位不失!

但是,失去了以血緣關係來作爲人地位高低的恆定的標準,帝國專制者無論如何努力,無論如何窮兇極惡,可是也遠遠不能達到封建專制者所具有的權力!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 篇2

今年的暑假,根據慣例,老師佈置了一項讀書的任務,我這個人一直以來都對這種史學索然無味,但就是因爲《管仲》讓我愛上了史學,也對管仲的一生開始了不懈的探索。

一直以來,世人流傳:識人用人可曰韓退之”千里馬、伯樂”之典;知心知己或曰”伯牙、鍾字期”之故;知己爲己當屬鮑叔、管仲之交;三者堪稱人生所屬一境界、二境界、三境界也。

管仲名叫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和鮑叔牙交往,兩人的關係很好。鮑叔認爲管仲是個有才幹的人。在當時,管仲家裏十分貧窮,因此,管仲將自己與鮑叔牙做生意時所得的收入中多分給自己一些,佔鮑叔牙的便宜。鮑叔牙知道他的困難,並不說他的壞話,始終對他很好,不和他計較這些小事。管仲爲鮑叔謀劃事情,結果是事情更加窘迫,鮑叔也不認爲管仲愚笨,在管仲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驅逐也不認爲管仲沒有出息。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三次逃跑,鮑叔也不認爲他懦弱而理解他家有老母…,

管仲侍奉的公子糾在與公子小白的政治鬥爭中被殺死了。鮑叔牙並沒有遺棄他,而是向齊桓公推薦他,於是管仲得到了重用,在齊國執政,使齊國”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而鮑叔牙自己情願位居管仲之下。齊國的人民並不稱讚管仲有才幹,反而稱讚鮑叔牙能夠識別人才。如果沒有鮑叔牙的寬容大量,沒有鮑叔牙的推薦,就沒有管仲的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管仲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鮑之交”也成了今人形容友人之間友誼深厚的詞語。今天的學習讓我更加理解了這個詞語的含義。讓我明白朋友之間要相互體諒,要看到朋友的長處,要用寬容之心對待朋友。這樣,你的朋友才當你是知己。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 篇3

管仲、鮑叔牙和齊桓公姜小白這對君臣之交、莫逆之誼的傳奇經歷想必只要稍微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都能對此耳熟能詳、津津樂道,而夷吾與叔牙之間的管鮑之交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成語出自《列子?力命》,管仲輔佐桓公成就一代霸業之後曾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此世稱管鮑善交。但是世人對管鮑之交更多的解讀在於朋友之間的志同道合、相知相助、形同手足、親密無間,有誰會挖掘這兩位先賢的“神交”卻是源於利益。這種源於商業利益而結成的利益盟友關係常常被傳統倫理綱常斥責爲“狐朋狗友”、“酒肉朋友”,現實中人們的求名趨利也因儒家體系在文化思想上的獨裁桎梏而常常顯得諱莫如深——儘管整個社會生活依然按照“自由人的趨利行爲”而正常運行着。或許是由於思想統制和文化純潔性的需要,往往很多實在的事物卻需要粉飾以道德的色彩,使其能在後人吹毛求疵的質疑聲中依然完美無瑕、無懈可擊。

管鮑之交便是一個典型。與其說是夷吾和叔牙之間是“最純潔的”友誼,不如說他們之間是最有默契、最成功的買賣關係。先前兩位“神交”販布織履之時,便是叔牙做的第一筆投資,雖然短期內只虧不賺,然從長線來看則是回報豐厚,不可計數。鮑叔牙是個精明的賣家,他認定了管仲就是一個貴極無價的珍品,在苦苦覓得識貨的買主齊侯姜小白之後,便果斷出貨,坐收漁利。正是齊桓公這位買主的賞識,使管鮑兩人從此飛黃騰達,齊國也因此國勢日盛,終成春秋霸主。在此我們不得不驚歎鮑叔牙的慧眼獨具和深謀遠慮。但與其他買賣不同的是,管鮑和齊侯之間的買賣,不僅僅只涉利,它還維繫了二人的前途命運和齊國的國運興衰。

如此解讀管鮑之交雖然有銅臭化經典之嫌,然每個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源和值得挖掘的空間。管鮑以及後來的異人和呂不韋都可以稱爲成功的商業營銷案例值得我們細細品玩,這也是古典文化帶給現代商業文明新的啓示。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 篇4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鉅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管仲是位思想家,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以法辦事。他認爲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爲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當然,管仲是春秋時代的歷史人物,所以他也有歷史侷限。如爲齊桓公創立霸業而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等。

另外,管仲還有一個特點是,善於因勢利導,”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比如齊桓公因蔡姬改嫁而攻打蔡國本是無理,但管仲就順便去征討楚國,譴責它不向周朝進貢,這次征伐在當時好像又有了正義的旗幟(或者叫幌子?),等等,好幾個例子。這很有意思,齊桓公與管仲的君臣關係,管仲經常在順從齊桓公的指令的同時還在爲他的過失補臺。更有意思的是管仲與鮑叔牙的朋友關係,鮑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剛開始管仲爲公子糾做事,鮑叔牙跟從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公子糾死後,管仲被囚禁,鮑叔牙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從此管仲被任用,襄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管仲非常感念鮑叔牙的情誼,他自己是這樣說的:”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爲貪,知我貧也。吾嘗爲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爲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爲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爲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段話很有說服力,哪裏去找鮑叔這麼善解人意的好朋友啊?

2023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主題大學聯考作文 篇5

管仲任官後利用齊國的地理優勢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又善於因禍得福,轉敗爲功,齊國遵從他的政策,使得齊強於其他諸侯。

鮑叔牙能夠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對其的”過分”行爲處處包含,在有好的機會時,因爲管仲更有能力而讓賢,可見其擁有獨具慧眼的識人能力和寬容的胸懷,後人也因此不多討論管仲的才能,而稱讚鮑叔牙的識人之才。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對他們採取了讚美和褒揚的態度。管仲相齊,憑藉海濱的有利條件,發展經濟,聚集財物,使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他善於”因禍而爲福,轉敗而爲功。貴輕重、慎權衡”,內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輔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晏嬰事齊三世,節儉力行,嚴於律己,三世顯名於諸候。其中,我對”倉稟實而知禮節”這句話感觸十分深刻,這句話是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在輔佐”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時勵精圖治,留下的千古名句。在我理解來看”倉廩實而知禮節”就是說糧食富裕了倉庫裏備糧多了,就要教育大家都要有禮貌、講文明知禮節了。現在我國正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可以說的上是”倉稟實”了,那麼”知禮節”又做的如何呢?

《論語》中有過這樣的記載。有一次,孔子來到當時的衛國,見衛國人很多,就說:衛國人多啊。旁邊就有人問他,這麼多人,怎麼辦呢?孔子說:”富之。”意思是,讓他們富起來。又有人問,讓他們富起來以後,又要怎麼樣?孔子說:”教之。”意思是,使他們接受教育。我認爲《論語》的這個典故很好的解釋了”倉稟實而知禮節”,要讓所有人都”知禮節”必須教育入手,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才能使社會的整體素質提高從而達到”知禮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