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冬天溫暖的散文:生一盆火,在寒冬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8K

生一盆火,在寒冬

有關冬天溫暖的散文:生一盆火,在寒冬

今日小雪,小城最低溫度已達零下。沒有寒風助威,天氣還算溫順。

棉衣、手套、圍巾還是武裝起來了,女子天生愛漂亮,好像也天生更怕冷。

衣櫃裏的衣服是越買越多,各色毛衣,長短大衣裙子,厚薄棉襖羽絨服……一個人的衣服比孩時全家人的加起來還多得多。想起童年的自己,哪有多少衣服可穿,等到過年如能穿上一件新襖,那心情就別提有多美了。

小時候的冬天,也冷。再冷的天,好像也束縛不住我們的手腳和快樂。在樹木、莊稼漸漸蕭條的冬季,我就會跟着大人身後掃起落葉,撿拾枯乾的樹枝,還有拔起一棵棵棉杆……等等,這些都是極好的柴火。特別是在晴好天氣,成堆成堆的積攢柴火,好在陰雨雪天備用。不忙時,就在家前屋後瘋跑玩耍。當然,兄弟姐妹間也少不了鬥嘴吵架。遇到大雪天,除了不亦樂乎地打雪仗,仍然各自承擔着可做的家務活。

冬天的農村,因爲沒有什麼遮擋,站在大路河堤,一眼能望到前後村莊。最引我注目難忘的景緻,當數喜鵲們在樹上壘砌的一個個“窩”,簡直“巧奪天工”,實在是妙!特別在沒有多少葉子的樹上,鳥兒能擁有一個精緻厚實的家過冬,看得我這小人兒心裏暖暖的癢癢的。現在,偶爾也能看到樹上的喜鵲窩,仍感親切。

家裏兄弟姐妹多,都等着吃飯上學。在我們那個年代,從國小會勞動,幫着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每到初冬,成熟的蘆葦被收割回家,全家就開始忙活編織蘆蓆。編制蘆蓆屬比較繁雜的活,編織工序大概是這樣的,撕柴(老家把蘆葦也叫柴)——壓柴——剝蔑子——做席子(編織、收邊),各個工序的活有重有輕,技術含量不相同。在20xx年,我所寫的《女兒眼裏的媽媽》一文,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媽媽“做席子”。所謂“做席子”,就是將秋天收割回來的柴,經過曬、撕、壓、剝等工序,最後編成蘆蓆。編好的席子賣出去了,我們的學費也就有了着落。這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壓柴”,即用石磙子去壓撕開口的柴。媽媽拉着上百斤的石磙來來回回地碾,渾身透着一股韌勁,當時只覺得媽媽那樣子很有力很好看。現在每每想起這情景,我才品味出什麼叫剛柔相濟。……想起那時,我最愛跟着母親後面幹各式各樣的活計。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多出和母親黏着的機會。似乎跟着母親,熱也不覺得,冷也不害怕。

每到冬天,回家最愛鑽的是鍋屋。柴火燒起,除了飯香,就是暖和。特別冷時,父母親就會在小小的屋子裏生起一盆火。我們把凍僵的小手放在上面邊烘邊搓,很快就舒服起來。圍着火盆,把腳翹起擱在盆沿上,不一會兒腳底就暖乎乎的。一邊烤着火,父母親和我們拉拉閒話,整個人都變得熱乎開心。現在,農村都很少用柴火做飯了。每次回老家,我仍還“撒嬌”般的讓堂弟媳用草鍋做飯,讓孩時的記憶充斥其間。

如今的冬天取暖的電器各式各樣,只要有錢都能買到。電暖煲、電熱毯、電暖器、空調,雖看不見明火,卻可以把我們烘熱了。然後各人習慣扎進自己的世界,抱着手機的,守着電視的,偶爾說上一兩句話,也是自認爲看到了什麼好笑或可氣的信息。物質確實越來越豐饒了,在這不缺吃穿的年代,爲什麼不時會有“不寒而慄”的事件發生?“江歌”案餘波未平,湖南少年殺師案又起。真是讓人心痛!可我想,這也不僅僅是一句“中國式教育的悲哀”所能概括的。

寒冷時,我們都需要溫暖,而這溫暖來自何方?它,只能是來自心底的那份愛和善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該生起這樣一盆火,爲自己,也爲他人。寫到此,我且借用一段話作爲本文結尾吧。餘秋語老師說:“愛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沒有愛和善良,即便是勇敢的理想,也是可怕的;即便是巨大的成功也是自私的。相反,如果以愛和善良爲目標,那麼文化的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全都會因爲這個隱祕的光源,而晶瑩剔透。”

棉花糖||江蘇

作家簡介

徐蓮華,筆名棉花糖,小小燭、年華,鹽城市作協會員,響水縣文聯副主席、縣作協副主席。業餘時間喜歡讀書,偶有靈感也碼碼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