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W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

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

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19篇)

然而欣喜之餘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2

讀罷法國文豪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心中千思萬緒……

文中的主人公——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地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最終,有一位慈悲爲懷的主教向冉阿讓伸出了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用自己的善心,用自己內心的溫暖,引導着冉阿讓走出泥沼,一點一點的感化了那顆冰冷自私的心。

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但就是因爲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纔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纔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主教用生命換來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善良可親,漸漸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就如文中的德納第,爲了錢財不惜一切的奸詐商人,一會兒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法掩蓋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又如文中的那個可憐的女人芳汀,爲了自己的女兒而變成了一根蠟燭,慢慢耗盡生命與青春,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仍爲女兒想繼續燃點的母親,純樸得相信了太多那些當時世界上的黑暗陰暗的人,直至死前都沒有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至愛女兒的神聖靈魂。

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

其實作者雨果想告訴我們的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因爲任何刻意的僞裝最終都會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做一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寫到這裏,我不禁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爲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光明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不再是一個沒有人情溫暖,醜惡,黑暗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3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在無情的資本主義世界,冉阿讓因爲一塊麪包飽受20xx年的艱難牢獄之災。終於等來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卻因爲那一紙黃色的自由狀處處遭人歧視,無形的枷鎖讓他寸步難行。好心的主教收留了被社會遺棄的他,並給了他改過自新的力量。在那世態炎涼的時代,主教的行爲,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冉阿讓灰濛濛的世界,爲他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使是在如此黑暗的日子裏,我們也應當相信會有陽光。

主教的感化讓冉阿讓猶獲新生。他撕毀了假釋令,開始新的人生。他一化名開辦了工廠,擺脫了貧窮,甚至走上了政治舞臺,從一名逃犯變成了受人敬仰的政治家慈善家。然而,有一個人卻一直沒有忘記他,那就是警長沙威,他作爲黑暗時代的政治工具秉承着自己的正義,從未停止追尋冉阿讓的下落。爲了不是無辜之人受到牽連,冉阿讓主動承認了自己的正式身份。但爲了履行對一位母親的承諾,他再次出逃。帶着受到養父母虐待的珂賽特,他又一次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隨着革命的帷幕逐漸拉開,城市中硝煙瀰漫。不死心的沙威一路尾隨,而當年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也長大了。愛情的魔法讓她開始對冉阿讓心生嫌隙,冉阿讓也曾企圖阻止珂賽特與共和派青年交往。但在重要時刻,冉阿讓卻孤身一人前去救援。

“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冉阿讓救了被抓住的沙威並放走了他。自認爲公正,代表正義的沙威在親歷這一切後,羞愧跳河而死。冉阿讓又救了女兒的心愛之人,併成全了這對有情人,選擇獨居到老。當珂賽特夫婦得知原來是冉阿讓救了他們後,趕到冉阿讓的宅子,而此時的冉阿讓已蒼老。他將自己此生的經歷一一道來,最終離開人世。

悲慘的世界,卻因爲一羣始終相信希望的人發生了改變。一昧的抱怨只會讓事情更糟,只有相信自己,以己之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纔是正確地出路。腳踏荊棘,我們無所畏懼,放眼未來,我們昂首前進!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4

暑假我讀了媽媽給我買的《悲慘世界》,這是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作者雨果,法國人。我看完後回想一下,故事的內容、情節都十分感人,催人淚下。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爲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獄之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他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後來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決心去惡從善;改名換姓埋頭工作,終於當上了市長,成了大富翁後他樂善好施,興辦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法律卻濫判無辜,他爲了不嫁禍於人毅然上法庭承認自己的真實姓名,併爲救助孤女而逃出法律的魔爪。然而法律不容他,社會不容他,連他辛辛苦苦帶大的孤女也誤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這是悲慘世界中的悲慘典型。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

“奉獻是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在這句話裏我明白了人性最善良的表現就是奉獻,無私的付出而不求回報。就好像父母親對我們的愛,不斷的付出他們的愛。在這書中我看到了冉阿讓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5

美麗的大草原,是孩子們奔跑的天堂;清澈的小溪流,是孩子們嬉戲的天地;茂密的森林,是孩子們打鬧的世界;翠綠的草地,是孩子們休息時的一張大軟牀……而這仙境一般的地方,孩子們做夢都爲之神往的地方。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蒼蒼茫茫的,一眼找不着邊的大草原,有的只是荒無人煙的大沙漠,這沙漠是哪來的,這沙漠就是自私的人類過度的畜牧放養,活生生的將美麗的大草原一步步的演變成了荒涼的沙漠,這個世界多麼可悲呀!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清澈見底的小溪流,有的只是被污染到臭不可聞的河水,工廠裏排出的廢水流經河流,人們隨手一扔的垃圾丟進了河流:白色的,黃色的,綠色的,紅色的……五顏六色的垃圾袋在河上漂流,各種各樣的垃圾在河面上放肆地散發自己獨特的“香氣”,可憐的魚兒再也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了,成羣結隊的浮在河面上,彷彿在用自己的身體告訴人類:嗚嗚,可惡的人類,是你,害我們無處生存;是你,害我們就此枉死。如果你們在不反思自己的行爲,我們的下場就將是你們的下場。這個世界多麼悲慘!

現在的世界,沒有那生意勃勃的森林,有的只是貧瘠的土地,伐木工人肆無忌憚的砍伐,害的動物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難道以後的孩子想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們的時候就只有在那厚重的資料上瞧一瞧它們沒有了生機的圖片嗎?破壞自然的環境,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隨着土地的開發越來越多,龍捲風、泥石流等這些不速之客也是頻頻的來到我們的家園之中“做客”,把我們美麗的家園弄的面目全非,再也聽不到鳥兒清脆悅耳的啼囀聲,聽不到小溪的流動聲,看不到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找不到像以前一樣美麗的家園了,有的只是孩子們臉上失望的表情,孩子們的眼神是那樣黯淡無神,像是失去了什麼最重要的東西。

這個世界多麼可悲呀!我想,可悲的不只有世界,還有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可悲的人類!難道人類不可悲嗎?明知道了後果,還要執意去做;明知道了這麼做不行,還要把家園竭取得一無所有才知悔改,要知道,地球只有一個,她美麗而又無私奉獻,但她是脆弱的,經不起這樣的折磨……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6

在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悲慘世界》這本書,讀完的那一刻,我被主角——讓·瓦讓這個平民階級的一位英雄深深打動了。

讓·瓦讓年輕時因爲太飢餓了,偷了一塊麪包,被捕入獄,又因爲刑期內逃獄延長了刑期。結果最後一出獄已經成了一個大叔,他對社會充滿了憎恨,想要報復,卻遇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教,可他卻偷了主教的銀餐具,當警方趕來時,主教卻說這是送給讓·瓦讓的。使他被感化了。幾年後,他隱姓埋名拿着主教給他的錢去一個小鎮上開辦了工廠,使人民富裕起來,理所應當的成了人人愛戴的富翁和市長。但終於還是被一個叫沙威的探長知道了他的身份不得不繼續逃亡。經過重重困難後他收養了受盡折磨的珂賽特,當做自己的女兒照顧她。之後,珂賽特愛上了革命者馬裏尤斯使他也被捲入了戰爭,可一次誤會使馬裏尤斯帶着珂賽特離開了讓·瓦讓,這讓他鬱鬱寡歡。最後當馬裏尤斯覺悟時一切都晚了,讓·瓦讓最終病死在女兒懷中,孤獨的躺在了公墓一個偏僻的角落。

這本書出自語言大師維克多·雨果手中語言引人入勝,當初他決定寫下這本世界名著時,正是法國戰事最多的年代政權,革命等事件,讓這位語言大師感受最深的便是,爲了權力的爭奪,最苦的人,是法國的平民啊!在創作這本鉅作的30餘年裏,雨果也是受盡折磨……

雖然我並沒有親身經歷此般混亂的社會,不過我也明白,那個社會是充滿黑暗的,爲了一塊麪包,使主角入獄20xx年之多。不知當時的富人麼,是如何思考的,如果他們是受到最大創傷的平民,會怎麼做?如果如此飢餓的是他們,又會怎麼做?那個黑暗的年代人們心中都只有自己,從不爲別人做半分思考,而這時,出現了一位聖人一般的英雄,讓·瓦讓!他並沒有被社會的黑暗、混亂衝昏頭腦,心中始終有着他人。辦廠使人民至富;拯救落水犯人;收養可憐的女孩兒珂賽特……這個社會在他的努力下開始透露出一絲光明,這一絲光明的發源地來自那可充滿勇氣,熾熱的心。可是人終會離開這個世界,讓·瓦讓在革命結束時,在那個自己最親的人的懷中死去,躺在一個公墓的偏僻角落,任荒草掩埋,雨水沖刷。擺脫了社會的苦難,去了一個幸福的地方。用臧克家的一句話來說“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他的精神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一個深深的烙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能做的事是無限的,讓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中去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7

剛讀完。

每當開始讀小說,就想趕快看看結局,書名是《悲慘世界》,以爲是悲劇收場,結果是電視劇裏常見的美好結局,這麼套路的情節,篇幅也不長,爲什麼會成爲世界經典文學?

我覺得,它之所以盛名,不是因爲它的情節跌宕起伏,也不是因爲由悲入喜的感人,它是用一個前—中—後主線來刻畫一個平凡世界,裏面幾個代表人物血肉鮮明,放在哪個時期也容易找出原型。它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描述、人物內心矛盾的獨白,引人對人性善惡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裏,有些人活成悲劇,有些人活成喜劇,有些人活成利己的平凡人。

佛說,諸行無常,一切皆苦。小說告訴我們,在悲慘的世界裏,如何去活得有意義,所以,它顯得耐讀耐看,成爲世界經典。

書中代表人物:

一、卞福汝主教——天使的化身,善的極致。權力很大,待遇很高,生活卻過成了一個月光族,世間所能看到的善良全部集中在他身上,強盜、小偷也會被他善良的光芒所感動,他就是代表來自天堂的天使。

二、冉阿讓——世俗的善良,棄惡從善的化身。原本平凡善良的人,淪陷世俗,變成一個狂躁、充滿仇恨的危險份子,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浪子回頭,繼承他的善良,傳播他的善良。由於制度的枷鎖,他的善良綁着許多世俗,通過合法經營,獲取更多利益去施捨,不敢坦白身份去行善,他不再是卞福汝主教那樣高高在上的形象,他有血有肉,體現了一些人性的特點,從天使真正化作世間善人。這是從天使的善良到世俗善良的轉化。

三、沙威探長——世間制度的執行者。他是對人性最有爭議的代表人物,看似陷害冉阿讓的人,讓讀者厭惡,他卻又不作惡,他只是維護世間的制度,他像一個機器,不能有感情,後面他因爲摻雜了情感,不再遵守冰冷的條條框框,導致自殺。他是對世間人性善惡的一個問號,就算再多看幾遍,也沒辦法下定義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四、芳汀——淪陷世俗的平凡人。既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又爲了贍養孩子,自甘淪落爲娼妓,爲了孩子的撫養費,賣頭髮、門牙,最後賣身。在小說結局,才告訴她女兒她的真正名字,她體現的就是一個悲慘的世界,到了結局才讓人看到一絲曙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8

我在暑假看了一本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他被稱爲”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看了他寫的書,確實發現他的文章寫的生動有趣。

文學的意象。黑夜裏的燈光,這是多麼有意境文采的名字!這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小節名字,這象徵着黑暗社會中,努力尋找這那一點光明和希望。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詩表達的效果或許不同,但是,這是多麼美的文筆啊!

第二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讀後的感想。這部長篇小說,反映出了當時資本主義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人民身處的水深火熱之中。雨果用他深刻的思想,老練的文筆,組成了一部有着連貫性思想的小說,一部真正的鉅作。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都是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人,有優點有缺點,彷彿就在我們身邊。雨果,要通過對當時的‘悲慘世界’之描寫,來抒發自己對美好、和平、自由生活的嚮往,對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友愛的嚮往。也許,這也是他要告訴我們的吧。

但是,我們更要學到的是一種主人公的精神,或許你說,冉阿讓是個小偷,是個犯人,更是個凡人,但正是平凡的他,卻依然有他的閃光點,善良大度。他自從出獄,受到主教不求回報的震撼便一心向善,救出了許多曾經和他那樣痛苦而苦難的芳汀女兒珂賽特等等人,立志做一個好人,爲別人服務,爲社會做貢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聖賢,怎麼會沒有過錯?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的錯誤,端正態度誠心改正,這就是善的開始。冉阿讓很好地爲我們解釋了這個道理。有着歷史污點和不光彩過去的他,還不是一樣成爲了一個好人麼?相反,如果不改正,那麼他只好在晚年的時候,孤獨地懺悔自己的罪過了。

悲慘世界,是讓我們走出黑暗,尋找光明,尋找出路。這,就是《悲慘世界》作者雨果要放聲吶喊的,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友善,團結,寬容,向善,與永不泯滅的希望!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9

《悲慘世界》,顧名思義寫的就是一個十分悲慘的世界。這世界之所以悲慘,是因爲人的心裏充滿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爲一次偷竊而開始了他長達20xx年的苦役生活。當他想着要改過的時候,人們卻歧視排斥他,讓他感受不到一絲的溫暖。甚至當一位好心人告訴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長凳上時,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監獄冷冰冰的地板睡了20xx年,現在睡這裏有什麼區別呢?”冉阿讓的回答無疑讓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這個世界給他的愛太少,留在他心裏的,是滿滿的悲傷和憤恨。

但幸好這時候,和藹的神父出現了。他不僅沒有像別人那樣排斥冉阿讓,還把他當成了朋友,哪怕當冉阿讓偷走了他寶貴的銀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讓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就像一個一直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種子感受到了陽光,然後慢慢地開始發芽。

冉阿讓心裏愛的種子就是這樣被播種的。當他開始準備過另一段人生的時候,柯賽特出現了。她的出現,無疑是冉阿讓人生的轉折。從孤零零的一個人,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兩個人,從爲自己着想,到什麼事都從柯賽特出發。柯賽特澆灌了冉阿讓的心之種,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長起來。

柯賽特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冉阿讓的功勞,更是她母親的功勞。她的母親芳汀深深地愛着她,但卻沒有能力照顧她。只好獨自一人在外工作來供養她。可惜她信錯了人,德納第夫婦根本沒有好好對待柯賽特。後來他們更逼芳汀入絕境。是的,他們愛自己的家人,但那種愛是自私的愛。因爲他們對柯賽特,對任何別的人都沒有一點愛心。

真正的愛,是像冉阿讓那樣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的人。因此他纔會拼命就馬呂斯並同意柯賽特和馬呂斯的婚事,默默地給予窮人們一些生活資助,在生命的最後時間忍下心不去找柯賽特……

如果說神父當時對冉阿讓的愛是一種寬容的愛,馬呂斯對柯賽特是一種情戀的愛,那麼冉阿讓對世界的愛,就是一種大愛。

世上如果沒有了這些感情,就只是一個空殼罷了。所以說,沒有愛的世界,是個悲慘世界。

如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需要愛的人們,當我們享受別人的關愛時,別忘了用愛去滋潤仇恨的心靈,用愛去擁抱本無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樣,去寬容;像冉阿讓那樣,去付出。

愛的世界不悲慘。播種愛的種子,讓世界成爲愛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0

走進維克多·雨果那個悲慘的世界,我遇到了兩個好人,一個是卞福汝大主教,另一個是冉·阿讓。

卞福汝大主教是個十足的好人,窮人眼中的上帝,病人眼中的天使。他仁慈,善良,把無限關懷傾注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是大主教的這種仁慈、善良,最終把冉·阿讓徹底感化:當冉·阿讓無家可歸時,是大主教收留了他;當冉·阿讓偷走銀燭臺又被警察抓回時,大主教卻謊稱這是自己送給冉·阿讓的,最後還關切地叮囑他:“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看到這兒,我彷彿聽到冉·阿讓那顆虛假之心震動破碎的聲音,而那個碎裂的地方,重新生長出了一顆善良、真誠的心。它正在撲通撲通地跳着,溫暖的血液流遍了冉·阿讓全身,讓他獲得了新生。

大主教的話語如啓明星般,照亮了冉·阿讓未來的道路,他不再迷失方向;徹徹底底地的蛻變成了一個好人:當上了市長,把城市管理得井井有條;面對走投無路的芳汀,是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僅幫她還清了債,還找到並撫養了珂賽特;看到將要壓死的割風老人,冉·阿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扛起了馬車,給了老人重生;面對法庭上的那個無辜之人,冉·阿讓毫不猶豫的說出真相;見到一名海員就要命喪大海,他挺身而出從船上跳下,不顧自身的救人;面對像獵犬一樣的追蹤自己數年的偵探沙·威,冉·阿讓以德報怨,毅然放下手中的槍;面對洶涌澎湃的法國大革命浪潮,他不懼危險,衝鋒陷陣;面對與自己相依爲命的珂賽特,他犧牲自己,成全年輕人的幸福……冉·阿讓用一生來向我們詮釋:怎樣成爲一個好人。

現在,我們很多人常常感嘆社會上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人與人之間誠信缺失,並且爲了保護自己,也不敢嘗試去做一個善良的人。其實,善良是可以傳遞的,信任是相互給予的。

我們也應該像卞福汝大主教一樣,把幸福傳遞給他人,把善意的信念傳遞給他人……這是大愛,這是大善,唯有用道德感化纔是醫治社會的良方!愛與善會滋潤一切。

相信愛,相信善,讓愛與善深深地融化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我決定學習卞福汝大主教和冉·阿讓,做一個好人,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去溫暖這個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1

《悲慘世界》,顧名思義寫的就是一個十分悲慘的世界。這世界之所以悲慘,是因爲人的心裏充滿着恨。

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因爲一次偷竊而開始了他長達20xx年的苦役生活。當他想着要改過的時候,人們卻歧視排斥他,讓他感受不到一絲的溫暖。甚至當一位好心人告訴他冬天不要睡在室外的長凳上時,他冷漠地回答:“我在監獄冷冰冰的地板睡了20xx年,現在睡這裏有什麼區別呢?”冉阿讓的回答無疑讓人感到更加寒冷。是啊,這個世界給他的愛太少,留在他心裏的,是滿滿的悲傷和憤恨。

但幸好這時候,和藹的神父出現了。他不僅沒有像別人那樣排斥冉阿讓,還把他當成了朋友,哪怕當冉阿讓偷走了他寶貴的銀器。他的感化使冉阿讓第一次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就像一個一直住在冰冷地底下的種子感受到了陽光,然後慢慢地開始發芽。

冉阿讓心裏愛的種子就是這樣被播種的。當他開始準備過另一段人生的時候,柯賽特出現了。她的出現,無疑是冉阿讓人生的轉折。從孤零零的一個人,變成了形影不離的兩個人,從爲自己着想,到什麼事都從柯賽特出發。柯賽特澆灌了冉阿讓的心之種,讓他一發不可收拾地長起來。

柯賽特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冉阿讓的功勞,更是她母親的功勞。她的母親芳汀深深地愛着她,但卻沒有能力照顧她。只好獨自一人在外工作來供養她。可惜她信錯了人,德納第夫婦根本沒有好好對待柯賽特。後來他們更逼芳汀入絕境。是的,他們愛自己的家人,但那種愛是自私的愛。因爲他們對柯賽特,對任何別的人都沒有一點愛心。

真正的愛,是像冉阿讓那樣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的人。因此他纔會拼命就馬呂斯並同意柯賽特和馬呂斯的婚事,默默地給予窮人們一些生活資助,在生命的最後時間忍下心不去找柯賽特……

如果說神父當時對冉阿讓的愛是一種寬容的愛,馬呂斯對柯賽特是一種情戀的愛,那麼冉阿讓對世界的愛,就是一種大愛。

世上如果沒有了這些感情,就只是一個空殼罷了。所以說,沒有愛的世界,是個悲慘世界。

如今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需要愛的人們,當我們享受別人的關愛時,別忘了用愛去滋潤仇恨的心靈,用愛去擁抱本無情的世界。像神父那樣,去寬容;像冉阿讓那樣,去付出。

愛的世界不悲慘。播種愛的種子,讓世界成爲愛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2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爲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裏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爲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開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爲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爲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裏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爲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政權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爲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爲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衆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啓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3

19世紀的法國,就像當時世界的一個縮影,封建專制,無不是國家和社會的毒瘤,由此派生出了種種畸形的思想與觀念,權利者高高在上,底層人民身陷水深火熱,壓迫剝削時時刻刻上演,就連法律這一人類社會的無上光明正義也淪爲專制者的幫兇,由此使得人間也成地獄,無盡的黑暗籠罩着底層社會,所以纔有了悲慘的世界。

我喜歡雨果筆下的米里哀和冉阿讓。前者是權利階級但他信仰上帝,看透人間疾苦,以善行濟世,後者是苦役犯,前途更是黑暗渺茫,卻被米里哀感化,靈魂得以洗禮,後終於走上正途。這兩個人代表了千千萬萬的善良與渴望做良善之人。然而裏面有一個叫沙威的警探,雨果將他刻畫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法律成了他手中的兇器,他是封建社會忠實的擁護者,不惜把善良正義以法律的名義送進牢籠,他一手製造了芳汀的悲劇和悲慘結局,任何陽光都無法照進他的世界,他也只會給社會帶來無盡的悲慘。

然而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再難感受到那種畸形的社會帶給人民的種種苦難,但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依然能給現代文明深刻的啓示,一法律永遠要站在正義一邊,站在人民一邊,決不能淪爲少數人爲非作歹的幫兇;二傳統習俗文化堅決摒棄糟粕,決不能讓人民羣衆深受毒害;三對於兒童的教育培養關係到社會未來的發展走向,決不能不管不顧。

雨果的自序中清楚地表達了《悲慘世界》的意義所在:值此文明的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着社會壓迫,只要還藉助於法律和習俗硬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聖命運製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男人因窮困而道德敗壞,女人因飢餓而生活墮落,兒童因黑暗而身體孱弱,還不能全部解決;只要還在一些地區,還可能產生社會壓抑,即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萊說,只要這個世界還存在着愚昧和窮困,那麼,這一類書籍就不是虛設無用的。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即使今天的世界仍不是一個真正和平的世界,悲慘的消息依然從遙遠的異國地域傳來,悲劇依然在一些地區上演,如何讓悲慘的世界變得和平美好,這是人類永恆的思考。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4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主要以法國大革命時期小說背景,以經典歷史事件和歷史建築補充文章內容,以冉阿讓由惡變善,貴族子嗣馬呂斯的愛情故事爲線索,生動形象的揭露了法國舊社會的極度不公,下層人民生活的黑暗和艱難。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是一名爲兄弟偷竊而獲五年徒刑後有多次越獄失敗才服刑20xx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之後他就決定報復這個社會。但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回,但大主教並沒有以牙還牙,反而幫他圓場並送他一對銀燭臺。因此他被感化。幾年後,憑他的努力,他改換身份並在一座濱海小城當上市長,並讓其城市變得繁榮富強,且因此威名遠揚。這時,他認識一名貧苦的女工,元幫她擺脫困境,並救回他女兒但黑心的德納第再三推託敲詐,時間遭到延遲。但是,在一切發展順利時,他經他服役時的監獄長及現在的手下沙威得知,有一名可憐人被誤認爲冉阿讓。歷經許久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決定去拯救那個可憐的人。但也因此服刑。不過,在苦役期間,他詐死,併成功從德納第手中領回珂賽特。數年後,進步貴簇青年馬呂斯愛上了長大的珂賽特。但悲劇再次重演,德納第綁架了冉阿讓,而馬呂斯就在一旁,然而德納第正是馬呂斯父親的恩人,他陷入抉擇之中。最終,他用妙計救下冉阿讓,而德納第則被抓。

在第二部中,馬呂斯與柯賽特相識並相愛,而後來馬呂斯又因冉阿讓受到威脅舉家搬遷至英國,將無法再見珂賽特,才加上向外公求援失敗,悲痛欲絕,因此參加街壘,並且成爲頭領。冉阿讓得知消息後,也趕來參加。隨後經過激烈的戰鬥,街壘被攻破,馬呂斯的朋友集體戰死,但是馬呂斯被冉阿讓救下,隨即轉移到外公家。最終外公回心轉意,接納珂賽特,兩人最終結婚。冉阿讓爲他們獻出積蓄。可惜的是,不久他撒手人間。

整部小說環環相扣,規劃整齊,敘事明晰。通過描寫馬呂斯對拿破崙和他父親彭眉胥的無比崇敬,抒發他對法國革命家的讚揚。同時,作者也描寫了由無盡的苦難和貧困造就成的喪失人性的惡棍。他們爲了生存拋棄了尊嚴,爲了金錢可以討好任何人;也拋棄了兒女,完全將自己的兒女視爲累贅;更失去了人格,如野獸般地咆哮,爲利益不惜一切。這正是法國黑暗舊社會的真實寫照。

世界註定是不公平的,有富裕就註定有貧困。作者藉此書就是表達不公黑暗的封建王朝終究會敗落,人類應敢於進步:“人類總是在進步的,而流血的就是革命。”既然生在這世界,我們就要不斷超越自己,建造和平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5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爲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纔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纔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爲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6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裏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爲自己想得少,爲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着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爲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裏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爲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裏尤斯,因爲馬裏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着馬裏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爲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裏,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裏曾經因飢餓偷麪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爲親生女兒,冒着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裏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爲他人着想的精神最爲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爲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裏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爲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7

最近這個星期,我讀完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主要講了刑滿釋放犯讓·瓦讓在受到迪涅主教的感化後化名馬德蘭開始從善,成爲市長,經過有救下淪落爲娼的芳蒂娜;自首;落海逃出;將芳蒂娜的女兒珂賽特贖回並隱居修道院;離開修道院;因珂賽特與馬裏尤斯相戀而痛苦;從革命者手中放走雅韋爾;救出馬裏尤斯;坦白苦役犯身份;離開珂賽特這些事件的悲慘人生後躺在珂賽特懷裏去世了。

讓·瓦讓原本不是惡人,只是因爲飢餓偷了麪包,就判了五年苦役,加上越獄的加刑,讓他變成了仇視社會的人。我認爲這是法律不公正造成的,這樣的刑罰不但沒有讓他“改過自新”,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而迪涅主教的人格卻撼動了他,主教的感化卻讓他重新審視了自己,讓他變成了善人。這讓我感受到了有時靈魂的救贖比肉體的刑罰更有用,法律的不公正有時會貽害許多本性不壞的人。

但是,怎麼才能分辨出一個人的本性是好是壞呢?讓·瓦讓剛出獄時,看起來不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惡棍嗎?所以,改變法律的行爲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也只能做到儘自己的力量感化他人,阻止他人墮落,儘可能平等看待所有人這些事了吧。就像迪涅的米里埃主教,他只是盡力教化着自己教區的人們,儘自己的能力去關心窮人而已。

讓·瓦讓在從善後,再也沒有做過違背自己道德的事,對於法律的不公,他沒有抱怨,對於兩次可以讓他平安,幸福生活下去的機會,他全部捨棄,因爲他寧可 “回到地獄裏做天使”,也不願“留在天堂裏做魔鬼”;他寧可“斷送幸福”,也不肯“喪失道德”。這一點十分令我敬佩,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他將雅韋爾對他的迫害拋在腦後,放了他,這一點連雅韋爾都難以置信。命運的不公,他默默承受。越往下看,越覺得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越發高大挺拔。越看,越感到憤憤不平。但是除了那些犯罪分子,並沒有誰是令我憎恨的,因爲着不光是他們的錯誤。就像雨果的自序所說的那樣,是因爲世界上的愚昧和貧困。

除了書中的主人公,許多配角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像是書中的流浪兒加弗洛什,被父母拋棄和生活困難對於他而言根本沒有什麼影響,他天天都活得快快樂樂,滿腦子都是奇妙的點子,有時會唱唱歌謠,有時和一個罪犯朋友去幹一些“壞事”,但沒有什麼壞心眼,他自己是流浪兒,卻對其他孤兒很好。當我看到ABC友社的革命者以及加弗洛什全部壯烈犧牲時,爲此心情低落了許久。

其實我的感想還有很多,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真的非常大。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8

之前看了電影《悲慘世界》,被裏面的人物形象、人物經歷深深打動。最近,我閱讀了雨果的原著(被翻譯後的)。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心中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麼辛酸的人生歷程啊。

此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後,他成爲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他窮苦的姐姐撫養着7個可憐的孩子,過着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實在是找不到活兒幹了,家裏飢寒交迫,一點麪包渣兒都沒有,於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麪包店裏偷走了一個麪包,但是不幸的是,他被人抓住了,判處了五年苦役!冉阿讓在監獄裏備受悽苦,終於,不堪忍受監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20xx年。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了這樣一句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麼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揹負罪名,找不到住處。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裏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爲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後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福汝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冉阿讓在主教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之後還當上了市長,成爲了富翁的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他開始熱衷於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爲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於心,他出門時往往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卻空空如也。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但社會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著作中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還有這麼幾個小故事:說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有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纔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還有一位老人,他只因長相像冉阿讓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爲“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爲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爲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了那個已經呆了20xx年的牢房爲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爲了實現一個可憐的妓女芳汀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的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汀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酮——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最終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的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着。

讀完這本書,感動之餘,我突然感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裏也有光明和溫暖啊!尤其不能讓我忘懷的是: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政府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爲他鬆了綁,放走了他。對此,我即敬佩又疑惑。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大半生,他爲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惡的人呢?直至讀到最後: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並不是他所維護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9

《悲慘世界》的作者維克多·雨果是十九世紀法國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一生勤奮創作,留下了二十二部詩集,十二部戲劇,二十部小說和散文,若干文論等珍貴作品。他的作品在法國和全世界都具有很大影響。

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這部小說中,雨果刻劃了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直到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繪製了一幅規模龐大的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圖畫。書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讓和流落街頭的婦女芳汀,還有她的女兒珂賽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善良純樸的勞動人民註定要陷入受壓迫、受歧視、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運,憤怒地譴責和控訴了造成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貫穿本書始終的冉·阿讓。

年輕勤勞的冉·阿讓找不到工作在難忍的飢餓驅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塊玻璃,拿了一塊麪包而前後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獄後,爲了報復,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誠,酣然睡在一個苦役犯旁邊的卓絕胸懷,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讓,使他握着鐵釺的手慢慢地放了下來。於是他偷走了銀器逃出了神父家。當冉·阿讓被抓住時,神父並沒有指證他,反而又把兩支銀燭臺給了冉·阿讓,並對他說:“不要忘記,永遠不要忘記您允諾過我,您拿了這些銀子是爲了做一個誠實的人用的。”正是這句話和神父的所做所爲喚醒了冉·阿讓的良心。他決定遵守自己的諾言,做一個誠實、正直、仁慈博愛的人。

後來他改名換姓,在一個城市裏搞了一項工業的工藝改革,發了財,做了市長,在那裏濟窮救苦,大做好事。當他得知芳汀的悲慘遭遇時,決定幫助她,接回她的女兒珂賽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兒就死去了。而冉·阿讓也爲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讓。於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爲了履行對芳汀的諾言,在苦役中,他奮不顧身地從戰船上空搶救了帆工,然後機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刻薄奸詐的夫婦那裏帶走,並隱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讓和珂賽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讓爲了讓珂賽特得到幸福,設法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並向馬呂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拒絕他再和珂賽特見面。當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到處尋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這才悔恨交加,立即帶着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由於情感上受到打擊,這時已處於彌留之際。老人向他們作了臨終的囑咐,便慘然離開了人生。

在書中,我被冉·阿讓那顆狂熱追求正義的良心所感動。正是這顆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緊而壓服!他悲慘的一生中有多少次傷病,多少次重新站起來。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靜地向他說:“現在平安無事了!”唉!這是多麼悽慘的平安!

雨果的這本書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同情勞動人民的命運。讀過這本書,我被書中那種仁慈博愛道德正義的力量所感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