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女排精神是什麼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3W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爲: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詮釋了“爲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遵法、團結友好、堅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當代女排精神也可概括爲頑強拼搏,永不言棄。

老女排精神是什麼

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克服重重困難奪冠,“女排精神”再次讓國人振奮。作爲“女排精神”的代表人物,老女排隊長孫晉芳更是割捨不下那份獨特的“排球記憶”。當記者採訪孫晉芳時,同樣能感受到這位代表人物深深的“女排情結”。“首先要向女排姑娘們送上祝福。我看比賽已經很少哭了,但這次看三場淘汰賽我哭了三次,一分一分地拼,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隊伍中有3名江蘇隊員,更讓我作爲一名江蘇體育人感到自豪。”

孫晉芳說,排球運動是一個集體項目,女排奪冠同樣體現了全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本次里約奧運會的陣容中,江蘇和福建各爲國家隊輸送了三名隊員,而長期以來,全國各地都是無條件地支持中國女排,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更有很多默默無聞的陪練無私奉獻着。這也爲女排奪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是一枚金牌,爲什麼女排奪冠的影響這麼大?”孫晉芳解釋說,“對國人來說,女排是一份特殊的情結,她承載着國家榮譽、百姓期望、隊員的夢想,還有背後無數甘於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中國女排奪冠的意義,遠非一枚金牌可以涵蓋。她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一份振奮民族精神的力量,是一種‘魂’。它無法用一塊金牌,用語言來描述。”

女排奪冠,讓“女排精神”再次成爲全社會焦點。作爲老女排的“場上靈魂”,身爲當事人的孫晉芳對此也有着自己的解讀,“一個民族需要精神,一個時代需要英雄。上世紀80年代,國門剛剛打開,百業待興,大家普遍都感到有些困惑與迷茫。當時,就需要一種精神和力量去推動。女排精神的出現恰逢其時,不畏強手,敢打敢拼,困難再大,也憑着對理想和夢想的渴望去堅持。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女排精神給國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大家看到了國家崛起的希望,看到了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心。”

“35年來,儘管中國女排有高潮、有低谷,成績有起有落,但女排精神的傳承卻沒有斷過。團結、拼搏、奮進的精神力量,沒有停止。”憶當年,孫晉芳心情澎湃,“同樣,35年來,國際環境有優有劣,中國的經濟發展有快有慢,但中國經濟前進的道路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中國女排的發展歷程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非常相似,都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和發展,同樣都體現了一種拼搏的精神。”

時過境遷,女排精神在當下仍有其現實意義。面對奪冠後的“女排熱”,孫晉芳也想了很多,“35年過去了,很多東西都變了,但不變的,還是那份精神的力量。當下,中國經濟面臨改革攻堅的深水區,隨着紅利的逐漸消退,我們需要去啃硬骨頭,面對險灘,前進每一步都很艱難,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面對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我們無法後退。此時,就更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持。這,就是女排精神在今天的現實價值。”

結合女排此次里約奪冠之旅,孫晉芳進一步闡述,“出征里約,隊伍的賽前目標也只是‘爭奪一枚獎牌’。但正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女排姑娘奮勇拼搏,一分一分咬牙去拼,一局一局去拿,一場一場去贏,充分發揮團結協作的精神,攻克一個個難關,終於圓夢裏約,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最讓孫晉芳感到欣慰的,還是在新一代年輕球員身上看到了“女排精神”的傳承。孫晉芳如是說。“傳統印象中社會可能覺得80後、90後是一羣特殊人羣,他們不能吃苦,身上缺少點東西。但是郎平帶領中國女排,將老女排的精神在新一代女排身上,永不褪色地傳承下來。我們能感到運動員在關鍵時刻,可以頂上去、站出來,女排精神在隊員身上依舊閃閃發光。在她們身上,讓我看到了國家未來的希望,看到了老女排的影子。”

這些天,“女排精神”的宣傳幾乎是鋪天蓋地。但孫晉芳依然保持着一分冷靜,“停留在口頭上的學,我覺得沒有必要。要真正走進去,才能讀懂女排精神的內涵。尤其是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女排精神究竟意味着什麼?喊兩句口號,發幾篇帖子,在微信上發些牢騷,就是學到女排精神了嗎?只有落到實處,女排精神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對普通人來說,把本職工作做好,在本職工作中多一份使命感,多一份責任感,就是對女排精神最好的落實。”

時代在變化,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如何取捨,是很多現代人都會面臨的精神困惑。對此,孫晉芳說,“越是迷茫,越需要精神力量的引領。希望‘女排熱’可以引導更多年輕人有一份敢擔當的責任感,投身改革大潮中,爲祖國盡一份力。這纔是我們普通人對女排精神最好的傳承。

【拓展閱讀】

女排精神的產生有5大背景和因素。

外教作用20世紀60年代,有“魔鬼教練”之稱日本著名排球教練大鬆博文帶領日本女排創下175場連勝的奇蹟。1964年至1965年,大鬆博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3次來華,幫助訓練中國女排。由此,中國女排引入“魔鬼式”訓練法,大運動量和多球訓練也被引入到其他項目中。日本教練在訓練中很注重嚴格要求、團結協作、頑強拼搏,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頭。大鬆博文開創了外教來華執教的先河,從此,吸收了先進技戰術理念的中國女排逐漸崛起。

國家領導當時乒乓球運動已經開展得很好,而作爲集體項目的排球卻還沒有起色。大鬆博文在北京訪問時,其新穎的訓練方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元帥在看過大鬆的訓練後,也提倡要腳踏實地地進行排球訓練。 當時的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正處於三年自然災害後的恢復期,浮誇風較嚴重,工作不踏實。正好排球界出現了這樣的機會,周恩來總理就非常明智地抓住了。

機遇文革後期的1972年4月,國家體委要求各省運動隊恢復正常訓練。1976年6月,袁偉民走馬上任重新組建中國女排,並召回了一批已爲人母的老隊員;同時也挑選了一批年輕選手,後來“三連冠”時的主力曹慧英、楊希、陳招娣都是15歲左右。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處於上升期,在大賽顯露鋒芒也是時間問題。

外力因素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這樣中國女排就有機會在更多的國際大賽中露面。當時,中國男排戰績有所滑坡,而中國女排卻不斷取得好成績,逐漸成爲當時國人最爲關注的項目之一。1979年,中國女排戰勝日本隊,首奪亞錦賽冠軍,併成爲“三大球”中率先“衝出亞洲”的隊伍。

國家需要當時中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於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態,但中國朝哪走並不明確。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1981年,中國的跳水、體操和乒乓球取得了許多輝煌,但排球因其集體作戰,以及對抗的激烈程度,還是帶給國人最深的觸動。北大學子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國”的口號。這一年,中國男排取得世界盃參賽資格;中國女排以7連勝首奪世界盃。中國人的自尊、自強在的排球賽場酣暢淋漓的扣殺中,得以體現。

熱門標籤